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道德眞經集註雜說卷上 長六
    鶴 林 彭 耜 纂 集
太祖太原駐蹕鎭陽聞道士蘇澄隱五代
 之際屢聘不至召見行宫澄隱時年
 十太祖問以養生對曰臣之養生不過
 思鍊炁帝王則於是老子曰我無爲
 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無爲無欲凝
 神太和黄帝唐堯享國永年此道
 太祖說其言(見東都事略隱逸傳及高道傳)
鴻濛子張無夢靈隱清虚窮老易入華
 山與劉海蟾種放方外友陳希夷
 生無夢多得微旨乆之天台山眞宗
 對問長乆之策無夢曰臣野人也旦於
 山中嘗誦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也除
 著作佐郞固辭還山賜金處士號並不
 受(見高道傳)
碧虛子陳景元師事張鴻濛嘗著道德經
 室纂微篇蓋采摭諸家注疏精微
 參以其師傳授之秘集而成書熙寧中
 召見進呈御筆奬諭又有所注南華經
 句音義凡二十餘卷並入藏(見碧虚子傳並纂微)
 (篇序道藏目録)
廣川董逌藏書志云唐玄宗旣注老子始改
 定章句爲道德經言道者類之上卷
 德者類之下卷刻石渦口老子中又云
 唐道士張道集注道德經七卷凡三十
 家其名存者河上公節解嚴遵王弼何晏
 郭象鍾會孫登羊祜鳩摩羅什盧景裕
 仁顧懽陶弘景靈裴處思杜弼張憑
 張嗣臧玄靜安期智周竇略宋文明
 褚柔劉進喜蔡子晃成玄英車惠弼今考
 之新舊唐書藝文志則又有毋丘望之湘
 (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眞釋惠嚴惠琳義
 盈梁曠樹鍾山傅奕上善李允愿陳
 古任眞子馮郭玄景先生楊上器韓杜梁
 武帝梁簡文賈大隱辟閭仁諝劉仲
 王肅戴詵玄宗盧藏用邢南和朝隱
 履忠李播尹知章陸德明陳庭玉陸希聲
 吴善經孫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
 集郭象劉仁會靈裴處思杜弼張嗣臧
 玄靜竇略宋文明褚柔劉進喜蔡子晃車
 惠弼此十四家不著於志按志稱道相集
 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後人之所
 增也我朝崇寧中校定道藏經典此書
 藏中已不復見其餘諸家僅存玄宗河上
 公嚴遵陸希聲四注傅奕所傳古本道
 德經耳外李約李榮清夷各有注說
 顧等奉玄宗命撰所注經疏杜光庭又從
 而爲廣聖義亦皆唐人並見藏室始知志
 所著録猶有未盡惜乎名存而書亡者
 蓋八九也
唐相陸希聲道德經四卷其序略云夫
 老氏術道以爲體名以爲無爲無不
 爲而格于皇極者也楊朱宗老氏之體失
 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周述老氏
 用失於太過故欲絶聖棄智申韓老氏
 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老氏之道
 而流於虛無放誕六子者皆老氏之罪
 人也乃爲述傳以暢宗旨又云昔伏羲氏
 畫八卦萬物性命理順道德之和
 老氏先天地本陰陽性命之極原道德
 之奥此與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觀太易
 六之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太
 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與
 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導斯民仁義之教老氏擬議伏羲彌綸
 黄帝天下道德之化此與孔子合其
 權也此三君子者聖人之極也老氏皆變
 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
 歸斯可謂至神者矣
唐兵部李約勉之子也注道德經四卷
 說謂世傳此書爲神仙虚無不知六經
 乃黄老枝葉
唐太宗傅奕佛道玄妙卿獨不悟其理
 何也曰佛是胡中桀黠初正西域漸流
 中國皆是模寫老莊玄言文飾之耳於百
 姓無補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臨終
 其子曰老莊玄一之篇周孔六經說是
 爲名教汝宜習之妖胡亂舉時皆惑汝
 等勿學也見舊唐書本傳
唐憲宗顧宰臣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對曰
 神仙之說出於道家道家所宗老子五千
 文爲本老子指歸與經無異後代好怪之
 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說故秦始皇漢武帝
 二主受惑卒無所得上深然之(見舊唐書憲宗紀)
仲長子光不曜開皇末結庵河渚間守令
 謁者辭以瘖人有請道者則書老易二字
 示之文中子比之虞仲夷逸云(見王績仲長先生傳)
 (及文中子注)
東皋子王績無功隋末大儒也有田
 在河渚仲長子光結廬北渚愛其眞
 徙與相近常以周易老子莊子床頭
 書罕讀也(見新唐書隱逸傳)
公元718年
盧鴻一顥然隱於嵩山開元六年徵至東
 都謁見不拜宰相通事舍人問其故奏
 曰臣聞老君言禮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
 山臣鴻一敢以忠信奉見(見舊唐書隱逸傳)
貞一先生司馬承禎子微天台不出
 宗命其兄承褘就起之既至引入掖廷
 問其術對曰爲道曰損損之又損以至於
 無爲心目所知見每損之尚不能已況
 攻異端增智慮哉帝曰治身則爾治國
 若何對曰國猶身也故游心於淡合氣
 漠與物自然無私焉而天下治嗟嘆
 曰廣成之言也開元中再召至都玄宗
 於王屋山壇室以居善篆隸帝命以三
 體寫老子刊正文句(見新唐書隱逸舊書本傳云玄宗令以)
 (三體老子經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爲眞本以奏上之)
宗元先生吴筠魯中之儒士也入嵩山爲道
 士乆之天台玄宗遣使徵之既至問以
 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
 詞蔓說費紙劄耳(見舊唐書隱逸新書本傳云帝嘗問道)
 (對曰深於道者無如老子五千文其餘徒喪紙劄耳復問神仙治煉法對曰此野人)
 (事積歲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舊書異故並録之)
班固老子鄰氏有傳傅氏徐氏劉向皆有
 說傅氏三十七篇鄰氏四篇徐氏六篇
 向四篇惜乎其書之亡乆矣今世所傳老
 子道德經或總爲上下二篇或分八十一
 章或七十二章(河上公八十一章以上經法天天數奇故有三十)
 (七章下經法地地數故有四十四章嚴遵乃以陰道八陽道九以八行九故七十)
 (二章四十章三十二章全與河上公不合)本既各異說亦不
 同蓋莫得而攷也
漢桓譚曰昔老聃虚無之言兩篇後世
 之者以爲過於五經自漢文景之君及司
 馬遷皆有是言見楊雄
阮藉著通老論曰道者自然而爲化侯王
 能守之萬物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
公元713年
 之元老子謂之道見太平御覽
王弼道德經以夫佳兵民之飢二章疑非
 老子所作
何晏老子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
 意多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不復注因
 作道德一說何平叔老子始成詣王
 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
 論天人際矣因以所注爲道二論文章
 叙録曰自儒者論以老子非聖人絶禮棄
 學平叔說與聖人著論行於世(見世說並注)
阮瞻之子也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
 名教老莊自然其㫖同異將無同
 戎咨嗟良乆即命辟之時謂之三語掾(見晋)
 (書本傳世說作阮修)
陸元朗德明以字行太學博士高祖
 奠已召博士徐文遠孝經沙門惠乗講
 般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德明難此三
 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衆皆爲之屈帝大
 喜曰三人者誠辯然德明一舉輒蔽可謂
 賢矣(見新舊唐書儒學傳)
開元初中書令張說舉能治易老莊者集
 賢直學士侯行果會稽康子元平陽
 敬會眞於說說籍以聞並得侍讀並兼
 集賢侍講學士行果會眞長樂馮朝
 隱同進朝隱推索老莊秘義會眞
 善老子每啓篇先熏盥乃讀(見新唐書儒學傳)
張薦明少以儒學河朔後去爲道士通老
 子莊周之說晋高祖召見問道可以
 國乎對曰道也者萬物爲言得其極
 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高祖大其
 言延入内殿道德經以爲賜號通
 玄先生不知所終(見五代史一行傳)
太宗汴水輦運有私質市者謂侍臣
 幸門鼠穴何可塞之但去其尤者可矣
 篙工楫師苟有販鬻無妨不必究問
 冀官物之入無至損折可矣吕蒙正曰水
 至清則無魚人至察無徒小人情僞
 君子豈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萬事
 濟曹參不擾獄市者以其兼受善惡窮之
 則奸慝無所容謹勿擾也聖言所發正
 黄老之道(見國朝事實)
了齋陳忠肅公瓘著書二十餘篇曰昭語
 其序略云玉清昭應宫使王曾請校三館
 道經上因言其書不如老氏五千言清靜
 而簡約張知白陛下留意于此治國
 無爲之術臣伏神考聖訓曰漢之文景
 唐之太宗孔子所謂無間然者臣因考
 三君行事漢文之術得於老子而仁
 祖之政多似漢文今摭其說十數篇録于
 后
漢文即位之始先報平勃後封宋昌有功
 於杜稷爲先以有德於我身爲後此所謂
 後其身也故天下莫得先焉(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
漢文每朝從官上書未嘗不止輦受其
 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嘗不稱
 善言之可用者稱善不可用者亦稱善此
 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故德
 善也
文初虎圈嗇夫口對無窮拜爲上林
 釋之曰周勃張相如陛下稱爲長者此兩
 人言曾不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
 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爭以亟疾苛
 察相高其弊徒文具無實不聞其過陵
 遲至於敗亂今以嗇夫口辯超遷之臣
 恐天下隨風而靡爭爲口辯而無其實
 下之化上疾於影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帝
 曰善乃不拜嗇夫知辯不善多言
 之數窮也(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曰善者不辯辯不善又曰多)
 (言數不如守中)
漢文詔曰朝有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而來
 諫也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衆臣
 敢盡清而上無由聞過也其除之故賈誼
 上書至於引廟謚爲言文帝嘉納可謂
 無忌諱矣民之所以富庶而不貧其以此
 乎(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孝文爲尉它親冢在眞定者置守邑歲時
 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賜以寵之尉它於是
 下令國中奉詔改號不敢爲帝此即强之
 弱之與之奪之在我而已吴王詐病
 朝賜以几杖張武受賂更加賞賜以愧
 其心蓋亦取諸此也(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
 (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袁盎愼夫人文帝改怒爲喜厚賞袁盎
 可謂自勝而不自是矣德之所以彰而國
 之所以强也(老子曰不自是故彰又曰自勝者張)
文帝賈誼譏切之言養臣下以節不辱
 臣於是堂陛愈高而基本愈固易曰以貴
 下賤大得民也何以異乎此哉(老子曰貴以賤爲本)
 (高以下爲基)臣嘗謂自三代以降善治天下
 無如孝文然其術出於老子仁祖於老
 氏也取其簡約神考之於漢文也謂無
 間然蓋老異於孔而其本則同漢劣於周
 而善亦可取此二聖所以垂訓仁祖
公元1052年
 皇祐四年輔臣曰朕臨御以來參知
 政事多矣其間忠純可紀者蔡齊魯宗道
 薛奎而已宰相王曾張知白履行忠謹
 雖時有小失而終無大過李迪樸忠
 守第言多輕發龐籍對曰才難自古
 也上復曰朕記其大不記其小臣三復
 訓因考王曾知白所以見重仁祖
 蓋能以清靜之術助無爲之化所謂大而
 可紀者其在兹乎
審刑院斷絶公案仁宗喜曰天下至廣而斷
 刑若此有以刑訟之簡有司無稽遲也
 乃下詔法官而付其事于史官臣竊見
 元豐中開封府獄空神考大喜知府
 安禮右丞下至胥吏悉獲賚賞自是
 外有司皆以獄空爲悅蓋仁祖以訟簡賞
 法官神考獄空府尹所以仁民
 之意一也老子民常不畏奈何以死
 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
 殺之孰敢祖宗不以刑威懼民蓋有得
 老氏講詩至匪風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鬻
 上曰老子治大若烹小鮮其義類此
 侍讀丁度對曰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
 非聖學之深何以古人求治之意臣曰
 古之聖君大有爲時或創業革弊
 不免有所煩也仁祖清靜無爲之道持
 盈守成四十二年終始如一蓋得烹鮮
 說而躬行之耳臣故曰漢文之術出於老
 子而仁祖治多漢文神考漢文
 無間然則紹述意可知也
韓絳言林獻可遣其子以書抵臣多斥中外
 大臣過失不敢不以聞上曰朕不欲留
 中恐聞陰訐之路可持歸焚之臣曰老子
 云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
 悶又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政察察其
 民缺缺韓絳獻可之言聞于上一白一
 黑何其昭昭仁祖恐開陰訐之路拒而
 不受聖人慮深矣遠矣昏昏然不可見
 悶悶然不可識此聖人所以聖人
 其民之所以淳淳
通判並州司馬光上疏請於宗室擇人
 居儲貳臣曰唐中葉以來人主惡聞立嗣
 以爲不祥之語故天下之士於國家安危
 之本不敢正言司馬光疏遠之臣言此
 而不隱仁祖春秋高矣受此言而不諱老
 子曰受國不祥是爲天下仁祖有之又
 曰信言不美司馬光有之
陳忠肅公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
 者敗之又言治大若烹小鮮烹魚
 無所事於煩之也制水火之齊以熟之而
 已舜無爲而治不以此歟又曰武帝
 黄老而用儒術未嘗不本於仁義而觀其
 實效則不異於始皇幾希當此之時天
 下不一日無事思慕文景不得復得然
 則黄老亦何負於天下哉又曰䟽廣謂受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名立而不去
 懼有後於是父子相隨移病而歸當時
 賢之後追誦然其知止之意發於老氏
 (並見了齋集)
歐陽文忠公修前後相隨長短相形
 推而廣之萬物之理皆然也然老子爲書
 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又曰
 道家者流清虛健羡泊然自守故曰
 我無爲而民自化好靜而民自正雖聖
 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並見本集)
潁濱蘇文定公曰得姪邁等所編先公手澤
 其一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讀之不盡
 卷廢卷而嘆使戰國有此書則孔老爲一
 使晋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爲不意
 年見此奇特然後知此書當子瞻意(見道德經)
 (解後序)又曰孔子仁義禮樂治天老子
 絶而棄之或者以爲不同易曰形而上
 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之慮後世
 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
 守其器而不爲道之所眩以不失爲君子
 而中人以上自是而上達也老子不然
 志於明道急於人心示人以道而
 薄於器以爲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
 絶仁義棄禮樂以明道二聖人者皆不得
 已也合於此必略於彼矣(見經注)又曰韓非
 明老子而以刑名游說諸侯李斯孫卿
 而以詐力事秦至於詩書儒士其終
 皆陷於大戮其所學皆本於聖人而其
 所施設鄉黨之士所不忍爲夫豈其所
 學有以致之歟蓋老孫卿其教之善雖
 弊不至於敗亂天下然則二子之學其所
 以失之而至此者何也學之不詳毫厘
 差或致千里(見欒城集)
陸陶山農師曰自秦以來性命之學不講於
 世而道德之裂乆矣世之學者不幸蔽於
 不該不偏一曲之書而日汩於傳注之卑
 以自失性命之情不復天地大醇
 古人大體也予深悲之以爲道德者關
 尹之所以誠心而問老子所以誠意
 言精微之義要妙之理多有之而可以
 學之蔽使之復性命之情不幸亂於傳注
 之卑千有餘年尚昧故爲作傳以發其旣
 昧之意雖然聖人在下多矣其著書
 道德之意非獨老子也蓋約而爲老子
 而爲列子又其詳爲莊子故予之解述列
 莊之詳合而論之庶幾不失道德之意(見經)
 继
延平先生羅從彦仲素老子之書孔子
 嘗譽亦未嘗毁蓋以謂譽之則後世之士
 溺其和光同塵之說而流入於不羈毁之
 則清靜天下正之論其可毁乎旣不譽
 又不毁其可不略言故止謂竊比於我老
 彭(見羅先生語録)
或問龜山楊文靖公時曰說者謂老彭乃老
 氏與彭籛非謂彭之壽而謂之老彭也然
 老氏之書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乎答曰
 老氏自然爲宗謂之不作可也(見龜山集)龜
 山曰私意盡然可以應世老子曰公
 乃王(見語録)
滎陽吕公希哲大書治人事天莫若嗇於
 前坐壁上修養以此爲養要術
 事事保謹常令有餘持身保家安邦之道
 不越於此不止養生也(見吕氏雜録)
王子韶聖美莊子不能窺測列子列子
 能窺測老子滎陽公答云莊子不能
 測列子則孰能窺測列子列子不能
 測老子則孰能窺測老子故善窺測列子
 者莫莊子窺測老子者莫列子(見吕)
 (氏師友雜志)
司馬温公王介甫書云昔者介甫
 介甫於諸無不觀而特好孟子老子
 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
 美必不先其所不美孟子仁義而已
 矣何必曰利又曰爲民父母使民眄眄
 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
 益之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今介甫爲政
 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
 行均輸法於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
 遣使者青苗錢天下而收其息使人
 愁痛父子不相兄弟妻子離散此豈孟
 子之志乎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
 者敗之執者失之又曰我無爲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
 欲而民自樸又曰治大若烹小鮮今介
 甫爲政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後之上者
 下之右者左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矻矻
 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
 廷下及田野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
 紛擾擾莫安其居此豈老氏之志乎温公
 自號迂叟著書曰迂書内老釋一章
 或問老釋有取乎迂叟曰有或曰何取
 釋取其空老取其無爲自然又云學黄老
 者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無爲迂叟
 爲不然無爲贊治心以正保躬以靜進
 退有義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則天
 復何爲莫非自然(並見温公傳家集)
李衛公德裕敬宗搜訪道士疏曰臣聞道
 之高者莫若廣成玄元人之聖者莫若
 皇孔子軒皇廣成子理身之要廣成
 子云無視無聽抱神靜形將自正神
 自清無勞子形無揺子精乃可長生又云
 得吾道者上爲皇下爲王玄元語孔子云
 去子之驕氣多慾態色淫志是皆無
 益於子之身吾所告子者是已故軒皇
 謂天之嘆孔子猶龍之感前聖於道不
 其至乎若使成玄元混迹而至語陛下
 之道以臣度思無出於此(見李文饒集)
香山白文公居易曰夫欲使人儉樸時俗
 清和莫先於體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
 寬簡儉素不眩聰察役智而已
 善用之者一邑一郡一國至于天下
 可以清靜之理焉昔宓賤得之不下
 堂而單父仁化汲黯得之不出閣而
 東海之政成曹參得之獄市勿擾齊國
 大和漢文得之故刑不用天下大理
 其故無他清靜所致耳(見白氏長慶集)
東坡蘇文忠公軾奉詔上清儲祥宫碑云
 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黄帝老子其道
 以清靜無爲爲宗以虛明應物爲用以慈
 儉不爭爲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
 靜壽之說自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
 飛仙變化之術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眞
 木公金母號天太乙紫微北極之祀
 下至丹藥奇技符籙小數歸於道家
 嘗竊論之黄帝老子道本方士之言
 末也又蓋公堂記云曹參爲齊相聞膠西
 蓋公善黄老言使人請之用其言而齊
 大治其後其所治齊者治天下天下
 至今稱賢焉吾爲膠西知公之爲邦人
 也求其墳墓子孫不可得慨然懷之師
 其言想見爲人曹參爲漢宗臣而蓋
 公爲之師可謂盛矣而史不記其所終豈
 非古之至人得道不死者歟並見本集
眉山唐庚子西曰世疑老子西游以謂有慈
 有儉有不爲天下先持是道以游於世何
 所不容而猶有所去就邪是大不然惟其
 無往不容則雖蠻貊之邦行矣此所以
 爲老氏(見眉山集)
張右史耒老子義曰夫人之生不殺之於衽
 席飲食疾病則殺之盜賊刑戮過半
 矣則人之於死實未嘗知畏也而世之馭
 物者而欲物之畏不過示之以死亦惑矣
 故曰民不畏奈何以死懼之苟畏死邪
 則吾取爲奇者而殺之宜民不復爲奇
 也天下未嘗無刑而爲奇者不止則死之
 不足以懼物也明矣故曰若使人畏死而
 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也夫不患
 無殺之者萬物泯泯歸於滅盡而後
 止則常有司殺者殺矣竊司殺者之常理
 而移之以行其畏非徒不足以懼物而亦
 有所不及者也故曰常有司殺者殺夫代
 有司殺是代大匠希有不傷其手矣然
 則操政刑死生之柄驅一世之民使從之
 殆非也又曰惟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而
 惟私之求則天下去之夫惟公以得天
 之情者天下所歸天下所歸而有
 不能得其所欲者乎又送固始山人張堅
 序曰至柔教余以養性之妙其言曰大道
 甚簡守而已守心無他守一而已靜一
 之極則玄通四達眞氣應之兹非意之所
 能測言之所能盡惟得者知之眞氣來降
 則百疾除而永年老子曰虚其心實
 腹弱其志强其骨心虚志弱而腹自實
 自强矣是道也智者得之爲止司馬
 子微得之而爲坐忘一道也此皆眞人
 修身之要而今人忽之乃苦其形骸妄想
 變怪吞餌金石去道遠矣(見本集)
王無咎補之嘗解老子道經四章今取其二
 篇其一云聖人無爲事行不言之教
 彼無心於爲與言者萬物性命之理而
 已則萬物之作也吾亦與之作而不辭
 物之生也吾亦與之生而不有萬物之爲
 也吾亦與之爲而不恃萬物之成也吾亦
 與之成而不居蓋其作也生也爲也成也
 皆順性自然之理因物與時非我
 則吾亦何必辭何必有何必恃何必居故
 曰萬物並作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
 功成不居然後生生然後爲然
 成此其序也又云老子專惡夫多言何也
 老氏之所明者道也道常無言然而常有
 言者迫不得已也以其迫不得已也故可
 以言以其常無言也故言之少者去道爲
 尤近而言之多者去道爲尤遠故專惡夫
 多言也(見本集)
淮海秦觀班固司馬遷以爲是非頗謬
 於聖人大道則先黄老而後六經孰謂
 遷之高才博洽而至於是乎以臣觀之不
 然彼實有見而發耳孟子仁者人也合
 而言之道也楊子亦曰道以導之德以得
 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
 則渾離則散蓋道德仁義禮之大全
 仁義禮者道德一偏黄老之學貴合而
 賤離故以道爲本六經之教於渾者略於
 散者詳故以仁義禮爲用遷之論大道
 先黄老而後六經豈非有見於此而發哉
 又曰史稱崔浩自比張良稽古過之
 臣觀之曾不及荀賈何敢子房乎夫
 以其精治身以緒餘治天功成事遂奉
 身而退道家之流也觀天文時變以輔
 人事明於末而不知陰陽家之流也子
 房始游下邳受書圯上老人終曰願棄
 人間赤松則其術蓋出於道家
 浩精於術數之學其言熒惑之入秦彗星
 之滅晋與夫兔出後姚興獻女之事尤
 異及黜莊老以爲矯誣之言則其術蓋
 出於陰陽而已其所以不同也(並見淮海集)
田諫議錫尺木贊序曰龍之興也階於木也
 君之起也人爲階也抑有無位之聖韜光
 之賢以名迹相參材能相濟如立明之
 才乃仲尼尺木乎故能發揮春秋以垂
 聲教尹喜之賢乃老聃尺木乎故能
 詢謀道德以貽後肚也(見咸平集)
范忠文公鎭老子著書二篇先天至陰
 陽相與之際文簡而理備(見蜀公集)
晁文元公迥古今名賢多好讀老莊之書
 以其無爲無事中有至美至樂之理也
 又曰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聾五味令人口爽聖人矯激太過而善
 利之心極於深切能不耳目之娱
 縱口腹之美勿問有得决定無失(並見昭德新編)
 又曰老子知常明處世之人止知晝
 夜是常而人如故出世之人以生死爲晝
 夜又知生死是常而性如故是以明心
 然視生死而無怖(見耄智餘書)
旴江李泰伯韓退之有言老者孔子
 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
 爲孔子習聞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
 曰吾師亦嘗云爾佛之說吾不能曾子
 問老子列傳有問禮之事史未足盡信
 禮記經之屬也亦有妄乎(見退居類稿)
嵩山景迂生晁說之伏羲文王周公贊易
 之後老氏得易之變通屈伸知柔而貴
 虛務應而不得殷勤立言幸乎此書之
 存也又曰王弼老子道德經二篇眞得
 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
 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待道以用之天地
 萬物各得其一豈特有功老子哉九百
 學者不可不知乎此也又曰弼知佳兵
 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喪禮處之非老
 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
 救物故無棄物獨得河上公而古本無
 有也賴傅奕能辨之爾(見本集)
李昭玘鬼谷韓非之書推本道德時近玄
 旨二子安足老子哉其言適中爾(見欒靜先)
 (生集)
西臺畢仲游老子失道而後失德
 後仁失仁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
 也夫謂禮爲道之華而亂之首則某所未
 學然禮者固仁義之次而道德之下也後
 人不能禮治天下一寓之於法則法者
 又禮之次而仁義之下也(見本集)
眉山蘇籀潁濱文定公之孫也記其遺言
 公爲老子數篇曰高於孟子二三等
 矣又曰言至道無如五千文又曰公老年
 作詩云近八十一章從道老聃門下
 人蓋老而所造益妙録録者莫測矣(並見遺言)
道德眞經集註雜說卷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