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403-048.png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长六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太祖征太原驻跸镇阳闻道士苏澄隐五代
 之际屡聘不至召见于行宫澄隐时年八
 十太祖问以养生对曰臣之养生不过精
 思鍊气尔帝王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无欲凝
 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得此道也
 太祖说其言(见东都事略隐/逸传及高道传)
鸿濛子张无梦字灵隐好清虚穷老易入华
卷一 第 1b 页 0403-049.png
 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
 生无梦多得微旨久之入天台山真宗召
 对问以长久之策无梦曰臣野人也旦于
 山中尝诵老子周易而已不知其他也除
 著作佐郎固辞还山赐金帛处士号并不
 受(见高/道传)
碧虚子陈景元师事张鸿濛尝著道德经藏
 室纂微篇盖采摭古诸家注疏之精微而
 参以其师传授之秘集而成书熙宁中因
 召见进呈御笔奖谕又有所注南华经章
卷一 第 2a 页 0403-050.png
 句音义凡二十馀卷今并入藏(见碧虚子/传并纂微)
 (篇序道/藏目录)
广川董逌藏书志云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
 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
 德者类之下卷刻石涡口老子庙中又云
 唐道士张道相集注道德经七卷凡三十
 家其名存者河上公节解严遵王弼何晏
 郭象钟会孙登羊祜鸠摩罗什卢景裕刘
 仁会顾欢陶弘景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凭
 张嗣臧玄静孟安期孟智周窦略宋文明
卷一 第 2b 页 0403-051.png
 褚柔刘进喜蔡子晃成玄英车惠弼今考
 之新旧唐书艺文志则又有毋丘望之湘
 (逸其/姓)程韶王尚蜀才袁真释惠严惠琳义
 盈梁旷树钟山傅奕杨上善李允愿陈嗣
 古任真子冯郭玄景先生杨上器韩杜梁
 武帝梁简文帝贾大隐辟闾仁谞刘仲融
 王肃戴诜玄宗卢藏用邢南和冯朝隐白
 履忠李播尹知章陆德明陈庭玉陆希声
 吴善经孙思邈李含光四十家而道相所
 集郭象刘仁会松灵裴处思杜弼张嗣臧
卷一 第 3a 页 0403-052.png
 玄静窦略宋文明褚柔刘进喜蔡子晃车
 惠弼此十四家不著于志按志称道相集
 注四卷而董所收乃有七卷恐后人之所
 增也我朝崇宁中再校定道藏经典此书
 藏中已不复见其馀诸家仅存玄宗河上
 公严遵陆希声四注及傅奕所传古本道
 德经耳外李约李荣贾清夷各有注说王
 顾等奉玄宗命撰所注经疏杜光庭又从
 而为广圣义亦皆唐人并见藏室始知志
 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
卷一 第 3b 页 0403-053.png
 盖八九也
唐相陆希声著道德经传四卷其序略云夫
 老氏之术道以为体名以为用无为无不
 为而格于皇极者也杨朱宗老氏之体失
 于不及以至于贵身贱物庄周述老氏之
 用失于太过故欲绝圣弃智申韩失老氏
 之名而弊于苛缴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
 而流于虚无放诞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
 人也乃为述传以畅宗旨又云昔伏羲氏
 画八卦象万物穷性命之理顺道德之和
卷一 第 4a 页 0403-054.png
 老氏先天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
 之奥此与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观太易九
 六之动贵刚尚变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太
 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
 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导斯民以仁义之教老氏拟议伏羲弥纶
 黄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孔子合其
 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老氏皆变
 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探至精之
 归斯可谓至神者矣
卷一 第 4b 页 0403-055.png
唐兵部郎李约勉之子也注道德经四卷其
 说谓世传此书为神仙虚无言不知六经
 乃黄老之枝叶尔
唐太宗谓傅奕曰佛道玄妙卿独不悟其理
 何也奕曰佛是胡中桀黠初正西域渐流
 中国皆是模写老庄玄言文饰之耳于百
 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临终诫
 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说是
 为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华举时皆惑汝
 等勿学也见旧唐书本传
卷一 第 5a 页 0403-056.png
唐宪宗顾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对曰
 神仙之说出于道家道家所宗老子五千
 文为本老子指归与经无异后代好怪之
 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说故秦始皇汉武帝
 二主受惑卒无所得上深然之(见旧唐书/宪宗纪)
仲长子光字不曜开皇末结庵河渚间守令
 谒者辞以瘖人有请道者则书老易二字
 示之文中子比之虞仲夷逸(见王绩仲/长先生传)
 (及文中/子注)
东皋子王绩字无功兄通隋末大儒也有田
卷一 第 5b 页 0403-057.png
 在河渚间仲长子光结庐北渚绩爱其真
 徙与相近常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
 书罕读也(见新唐书/隐逸传)
卢鸿一字颢然隐于嵩山开元六年徵至东
 都谒见不拜宰相遣通事舍人问其故奏
 曰臣闻老君言礼者忠信之薄不足可依
 山臣鸿一敢以忠信奉见(见旧唐书/隐逸传)
贞一先生司马承祯字子微庐天台不出睿
 宗命其兄承袆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
 问其术对曰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卷一 第 6a 页 0403-058.png
 无为夫心目所知见每损之尚不能已况
 攻异端而增智虑哉帝曰治身则尔治国
 若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气于
 漠与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叹
 曰广成之言也开元中再召至都玄宗诏
 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帝命以三
 体写老子刊正文句(见新唐书隐逸传旧/书本传云玄宗令以)
 (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
宗元先生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入嵩山为道
 士久之游天台玄宗遣使徵之既至问以
卷一 第 6b 页 0403-059.png
 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
 词蔓说徒费纸劄耳(见旧唐书隐逸传新/书本传云帝尝问道)
 (对曰深于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丧纸劄耳复问神仙治炼法对曰此野人)
 (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与旧书少异故并录之)
班固载老子邻氏有传傅氏徐氏刘向皆有
 说傅氏三十七篇邻氏四篇徐氏六篇刘
 向四篇惜乎其书之亡久矣今世所传老
 子道德经或总为上下二篇或分八十一
 章或七十二章(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上/经法天天数奇故有三十)
 (七章下经法地地数偶故有四十四章严/遵乃以阴道八阳道九以八行九故七十)
卷一 第 7a 页 0403-060.png
 (二章上四十章下三十/二章全与河上公不合)本既各异说亦不
 同盖莫得而考也
汉桓谭曰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后世好
 之者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
 马迁皆有是言见杨雄传
阮藉著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
 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
 之元老子谓之道见太平御览
王弼注道德经以夫佳兵民之饥二章疑非
 老子所作
卷一 第 7b 页 0403-061.png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
 意多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遂不复注因
 作道德论一说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
 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
 论天人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文章
 叙录曰自儒者论以老子非圣人绝礼弃
 学平叔说与圣人同著论行于世(见世说/并注)
阮瞻咸之子也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
 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
 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谓之三语掾(见/晋)
卷一 第 8a 页 0403-062.png
 (书本传世/说作阮修)
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补太学博士高祖释
 奠已召博士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
 般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德明难此三
 人各因宗指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帝大
 喜曰三人者诚辩然德明一举辄蔽可谓
 贤矣(见新旧唐/书儒学传)
开元初诏中书令张说举能治易老庄者集
 贤直学士侯行果荐会稽康子元及平阳
 敬会真于说说籍以闻并得侍读俄并兼
卷一 第 8b 页 0403-063.png
 集贤侍讲学士始行果会真及长乐冯朝
 隐同进讲朝隐能推索老庄秘义会真亦
 善老子每启篇先熏盥乃读(见新唐书/儒学传)
张荐明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
 子庄周之说晋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
 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
 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下高祖大其
 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赐号通
 玄先生后不知所终(见五代史/一行传)
太宗闻汴水辇运卒有私质市者谓侍臣曰
卷一 第 9a 页 0403-064.png
 幸门如鼠穴何可塞之但去其尤者可矣
 篙工楫师苟有贩鬻但无妨公不必究问
 冀官物之入无至损折可矣吕蒙正曰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人情伪在
 君子岂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则万事兼
 济曹参不扰狱市者以其兼受善恶穷之
 则奸慝无所容谨勿扰也圣言所发正合
 黄老之道(见国朝/事实)
了斋陈忠肃公瓘尝著书二十馀篇曰昭语
 其序略云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请校三馆
卷一 第 9b 页 0403-065.png
 道经上因言其书不如老氏五千言清静
 而简约张知白曰陛下留意于此乃治国
 无为之术臣伏读神考圣训曰汉之文景
 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然者臣因考
 三君之行事知汉文之术得于老子而仁
 祖之政多似汉文今摭其说十数篇录于
 后
汉文即位之始先报平勃后封宋昌以有功
 于杜稷为先以有德于我身为后此所谓
 后其身也故天下莫得先焉(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
卷一 第 10a 页 0403-066.png
汉文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
 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
 善言之可用者称善不可用者亦称善此
 所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故德
 善也
汉文初登虎圈啬夫口对无穷拜为上林令
 释之曰周勃张相如陛下称为长者此两
 人言事曾不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
 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
 察相高其弊徒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
卷一 第 10b 页 0403-067.png
 迟至于败乱今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
 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夫
 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帝
 曰善乃不拜啬夫盖知辩者不善而多言
 之数穷也(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又曰多)
 (言数穷不/如守中)
汉文诏曰朝有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
 谏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
 敢尽清而上无由闻过也其除之故贾谊
 上书至于引庙谥为言而文帝嘉纳可谓
卷一 第 11a 页 0403-068.png
 无忌讳矣民之所以富庶而不贫其以此
 乎(老子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孝文为尉它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
 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以宠之尉它于是
 下令国中奉诏改号不敢为帝此即强之
 弱之与之夺之在我而已矣吴王诈病不
 朝赐以几杖张武等受赂更加赏赐以愧
 其心盖亦取诸此也(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
 (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袁盎却慎夫人坐文帝改怒为喜厚赏袁盎
卷一 第 11b 页 0403-069.png
 可谓自胜而不自是矣德之所以彰而国
 之所以强也(老子曰不自是故/彰又曰自胜者张)
文帝纳贾谊讥切之言养臣下以节不辱大
 臣于是堂陛愈高而基本愈固易曰以贵
 下贱大得民也何以异乎此哉(老子曰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臣尝谓自三代以降善治天下者
 无如孝文然其术出于老子故仁祖于老
 氏也取其简约而神考之于汉文也谓无
 间然盖老异于孔而其本则同汉劣于周
 而善亦可取此二圣之所以垂训也仁祖
卷一 第 12a 页 0403-070.png
 皇祐四年谓辅臣曰朕临御以来命参知
 政事多矣其间忠纯可纪者蔡齐鲁宗道
 薛奎而已宰相王曾张知白皆履行忠谨
 虽时有小失而终无大过李迪亦朴忠自
 守第言多轻发耳庞籍对曰才难自古然
 也上复曰朕记其大不记其小臣三复圣
 训因考王曾知白之所以见重于仁祖者
 盖能以清静之术助无为之化所谓大而
 可纪者其在兹乎
审刑院断绝公案仁宗喜曰天下至广而断
卷一 第 12b 页 0403-071.png
 刑若此有以知刑讼之简有司无稽迟也
 乃下诏奖法官而付其事于史官臣窃见
 元丰中开封府狱空神考大喜擢知府王
 安礼为右丞下至胥吏悉获赉赏自是内
 外有司皆以狱空为悦盖仁祖以讼简赏
 法官而神考以狱空擢府尹所以示仁民
 之意一也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
 杀之孰敢祖宗不以刑威惧民盖有得于
 老氏讲诗至匪风曰谁能烹鱼溉之釜鬻
卷一 第 13a 页 0403-072.png
 上曰老子谓治大国若烹小鲜其义类此
 侍读丁度对曰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非圣学之深何以见古人求治之意臣曰
 古之圣君当大有为之时或创业或革弊
 不免有所烦也仁祖以清静无为之道持
 盈守成四十二年终始如一盖得烹鲜之
 说而躬行之耳臣故曰汉文之术出于老
 子而仁祖之治多似汉文神考谓汉文吾
 无间然则绍述之意可知也
韩绛言林献可遣其子以书抵臣多斥中外
卷一 第 13b 页 0403-073.png
 大臣过失臣不敢不以闻上曰朕不欲留
 中恐闻阴讦之路可持归焚之臣曰老子
 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
 闷又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
 民缺缺韩绛以献可之言闻于上一白一
 黑何其昭昭也仁祖恐开阴讦之路拒而
 不受圣人之虑深矣远矣昏昏然不可见
 闷闷然不可识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而
 其民之所以淳淳也
通判并州司马光上疏请于宗室中择人摄
卷一 第 14a 页 0403-074.png
 居储贰臣曰唐中叶以来人主恶闻立嗣
 以为不祥之语故天下之士于国家安危
 之本不敢正言司马光以疏远之臣言此
 而不隐仁祖春秋高矣受此言而不讳老
 子曰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仁祖有之又
 曰信言不美司马光有之
陈忠肃公曰老子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
 者败之又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夫烹鱼者
 无所事于烦之也制水火之齐以熟之而
 已舜无为而治其不以此欤又曰武帝黜
卷一 第 14b 页 0403-075.png
 黄老而用儒术未尝不本于仁义而观其
 实效则不异于始皇者几希当此之时天
 下不一日而无事思慕文景不得复得然
 则黄老亦何负于天下哉又曰疏广谓受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宦成名立而不去
 惧有后悔于是父子相随移病而归当时
 贤之后世追诵然其知止之意发于老氏
 (并见了/斋集)
欧阳文忠公修曰前后之相随长短之相形
 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然老子为书
卷一 第 15a 页 0403-076.png
 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又曰
 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
 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并见/本集)
颍滨苏文定公曰得侄迈等所编先公手泽
 其一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
 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有此书则孔老为一
 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
 年见此奇特然后知此书当子瞻意(见道/德经)
 (解后/序)又曰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
卷一 第 15b 页 0403-077.png
 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
 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
 守其器而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
 而中人以上自是而上达也老子则不然
 志于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
 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则道隐矣故
 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二圣人者皆不得
 已也合于此必略于彼矣(见经/注)又曰韩非
 明老子而以刑名游说诸侯李斯师孙卿
卷一 第 16a 页 0403-078.png
 而以诈力事秦至于焚诗书杀儒士其终
 皆陷于大戮原其所学皆本于圣人而其
 所施设则乡党之士所不忍为夫岂其所
 学有以致之欤盖老子孙卿其教之善虽
 弊不至于败乱天下然则二子之学其所
 以失之而至此者何也学之不详毫厘之
 差或致千里(见栾/城集)
陆陶山农师曰自秦以来性命之学不讲于
 世而道德之裂久矣世之学者不幸蔽于
 不该不偏一曲之书而日汩于传注之卑
卷一 第 16b 页 0403-079.png
 以自失其性命之情不复知天地之大醇
 古人之大体也予深悲之以为道德者关
 尹之所以诚心而问老子之所以诚意而
 言精微之义要妙之理多有之而可以启
 学之蔽使之复性命之情不幸乱于传注
 之卑千有馀年尚昧故为作传以发其既
 昧之意虽然圣人之在下多矣其著书以
 道德之意非独老子也盖约而为老子详
 而为列子又其详为庄子故予之解述列
 庄之详合而论之庶几不失道德之意(见/经)
卷一 第 17a 页 0403-080.png
 继
延平先生罗从彦仲素曰老子之书孔子未
 尝誉亦未尝毁盖以谓誉之则后世之士
 溺其和光同尘之说而流入于不羁毁之
 则清静为天下正之论其可毁乎既不誉
 又不毁其可不略言故止谓窃比于我老
 彭(见罗先/生语录)
或问龟山杨文靖公时曰说者谓老彭乃老
 氏与彭篯非谓彭之寿而谓之老彭也然
 老氏之书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乎答曰
卷一 第 17b 页 0403-081.png
 老氏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见龟/山集)
 山曰私意去尽然后可以应世老子曰公
 乃王(见语/录)
荥阳吕公希哲尝大书治人事天莫若啬于
 前坐壁上云修养家以此为养生要术然
 事事保谨常令有馀持身保家安邦之道
 不越于此不止养生也(见吕氏/杂录)
王子韶圣美言庄子不能窥测列子列子不
 能窥测老子荥阳公答云庄子而不能窥
 测列子则孰能窥测列子列子而不能窥
卷一 第 18a 页 0403-082.png
 测老子则孰能窥测老子故善窥测列子
 者莫如庄子善窥测老子者莫如列子(见/吕)
 (氏师友/杂志)
司马温公与王介甫书云光昔者从介甫游
 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
 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
 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眄眄然
 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
 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
卷一 第 18b 页 0403-083.png
 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
 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
 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
 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
 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
 者败之执者失之又曰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
 欲而民自朴又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
 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
 下之右者左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矻矻
卷一 第 19a 页 0403-084.png
 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
 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
 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温公
 自号迂叟尝著书曰迂书内老释一章云
 或问老释有取乎迂叟曰有或曰何取曰
 释取其空老取其无为自然又云学黄老
 者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为无为迂叟以
 为不然作无为赞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
 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则天夫
 复何为莫非自然(并见温公/传家集)
卷一 第 19b 页 0403-085.png
李卫公德裕谏敬宗搜访道士疏曰臣闻道
 之高者莫若广成玄元人之圣者莫若轩
 皇孔子昔轩皇问广成子理身之要广成
 子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
 自清无劳子形无摇子精乃可长生又云
 得吾道者上为皇下为王玄元语孔子云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
 益于子之身吾所告子者是已故轩皇发
 谓天之叹孔子兴犹龙之感前圣于道不
 其至乎若使广成玄元混迹而至语陛下
卷一 第 20a 页 0403-086.png
 之道以臣度思无出于此(见李文/饶集)
香山白文公居易曰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
 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
 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
 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
 可以致清静之理焉昔宓贱得之故不下
 堂而单父之仁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阁而
 东海之政成曹参得之故狱市勿扰齐国
 大和汉文得之故刑罚不用而天下大理
 其故无他清静之所致耳(见白氏/长庆集)
卷一 第 20b 页 0403-087.png
东坡苏文忠公轼奉诏撰上清储祥宫碑云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
 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
 俭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
 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
 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
 木公金母之号天皇太乙紫微北极之祀
 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
 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
 末也又盖公堂记云曹参为齐相闻胶西
卷一 第 21a 页 0403-088.png
 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用其言而齐
 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
 至今称贤焉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
 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
 其言想见其为人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
 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
 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并见本集
眉山唐庚子西曰世疑老子西游以谓有慈
 有俭有不为天下先持是道以游于世何
 所不容而犹有所去就邪是大不然惟其
卷一 第 21b 页 0403-089.png
 无往而不容则虽蛮貊之邦行矣此所以
 为老氏(见眉/山集)
张右史耒老子义曰夫人之生不杀之于衽
 席饮食之疾病则杀之盗贼刑戮者过半
 矣则人之于死实未尝知畏也而世之驭
 物者而欲物之畏不过示之以死亦惑矣
 故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苟畏死邪
 则吾取为奇者而杀之宜民之不复为奇
 也天下未尝无刑而为奇者不止则死之
 不足以惧物也明矣故曰若使人畏死而
卷一 第 22a 页 0403-090.png
 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也夫物不患
 无杀之者也万物泯泯必归于灭尽而后
 止则常有司杀者杀矣窃司杀者之常理
 而移之以行其畏非徒不足以惧物而亦
 有所不及者也故曰常有司杀者杀夫代
 有司杀是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然
 则操政刑死生之柄驱一世之民使从之
 殆非也又曰惟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而
 惟私之求则天下去之夫惟公以得天下
 之情者天下之所归也天下之所归而有
卷一 第 22b 页 0403-091.png
 不能得其所欲者乎又送固始山人张坚
 序曰至柔教余以养性之妙其言曰大道
 甚简守心而已守心无他守一而已静一
 之极则玄通四达真气应之兹非意之所
 能测言之所能尽惟得者知之真气来降
 则百疾除而永年矣老子曰虚其心实其
 腹弱其志强其骨心虚志弱而腹自实骨
 自强矣是道也智者得之而为止观司马
 子微得之而为坐忘皆一道也此皆真人
 修身之要而今人忽之乃苦其形骸妄想
卷一 第 23a 页 0403-092.png
 变怪吞饵金石去道远矣(见本/集)
王无咎补之尝解老子道经四章今取其二
 篇其一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彼无心于为与言者顺万物性命之理而
 已则万物之作也吾亦与之作而不辞万
 物之生也吾亦与之生而不有万物之为
 也吾亦与之为而不恃万物之成也吾亦
 与之成而不居盖其作也生也为也成也
 皆顺性命自然之理因物与时而非我也
 则吾亦何必辞何必有何必恃何必居故
卷一 第 23b 页 0403-093.png
 曰万物并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作然后生生然后为为然后
 成此其序也又云老子专恶夫多言何也
 老氏之所明者道也道常无言然而常有
 言者迫不得已也以其迫不得已也故可
 以言以其常无言也故言之少者去道为
 尤近而言之多者去道为尤远故专恶夫
 多言也(见本/集)
淮海秦观曰班固赞司马迁以为是非颇谬
 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孰谓
卷一 第 24a 页 0403-094.png
 迁之高才博洽而至于是乎以臣观之不
 然彼实有见而发耳孟子曰仁者人也合
 而言之道也杨子亦曰道以导之德以得
 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
 则浑离则散盖道德者仁义礼之大全而
 仁义礼者道德之一偏黄老之学贵合而
 贱离故以道为本六经之教于浑者略于
 散者详故以仁义礼为用迁之论大道也
 先黄老而后六经岂非有见于此而发哉
 又曰史称崔浩自比张良谓稽古过之以
卷一 第 24b 页 0403-095.png
 臣观之浩曾不及荀贾何敢望子房乎夫
 以其精治身以绪馀治天下功成事遂奉
 身而退道家之流也观天文察时变以辅
 人事明于末而不知本阴阳家之流也子
 房始游下邳受书于圯上老人终曰愿弃
 人间事从赤松游则其术盖出于道家也
 浩精于术数之学其言荧惑之入秦彗星
 之灭晋与夫兔出后宫姚兴献女之事尤
 异及黜庄老乃以为矫诬之言则其术盖
 出于阴阳而已此其所以不同也(并见淮/海集)
卷一 第 25a 页 0403-096.png
田谏议锡尺木赞序曰龙之兴也阶于木也
 君之起也人为阶也抑有无位之圣韬光
 之贤以名迹相参以材能相济如立明之
 才乃仲尼之尺木乎故能发挥春秋以垂
 声教也尹喜之贤乃老聃之尺木乎故能
 询谋道德以贻后肚也(见咸/平集)
范忠文公镇曰老子著书二篇言先天至阴
 阳相与之际文简而理备(见蜀/公集)
晁文元公迥曰古今名贤多好读老庄之书
 以其无为无事之中有至美至乐之理也
卷一 第 25b 页 0403-097.png
 又曰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聋五味令人口爽虽圣人矫激太过而善
 利之心极于深切人能不耽耳目之娱不
 纵口腹之美勿问有得决定无失(并见昭/德新编)
 又曰老子曰知常曰明处世之人止知昼
 夜是常而人如故出世之人以生死为昼
 夜又知生死是常而性如故是以明心坦
 然视生死而无怖(见耄智/馀书)
旴江李泰伯曰韩退之有言老者曰孔子吾
 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卷一 第 26a 页 0403-098.png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
 曰吾师亦尝云尔佛之说吾不能详曾子
 问老子列传则有问礼之事史未足尽信
 礼记经之属也亦有妄乎(见退居/类稿)
嵩山景迂生晁说之曰伏羲文王周公赞易
 之后惟老氏得易之变通屈伸知柔而贵
 虚务应而不得殷勤以立言幸乎此书之
 存也又曰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二篇真得
 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
 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
卷一 第 26b 页 0403-099.png
 万物各得其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九百
 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又曰弼知佳兵
 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
 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
 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
 有也赖傅奕能辨之尔(见本/集)
李昭玘曰鬼谷韩非之书推本道德时近玄
 旨二子安足知老子哉其言适中尔(见栾/静先)
 (生/集)
西台毕仲游曰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
卷一 第 27a 页 0403-100.png
 后仁失仁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
 也夫谓礼为道之华而乱之首则某所未
 学然礼者固仁义之次而道德之下也后
 人不能以礼治天下一寓之于法则法者
 又礼之次而仁义之下也(见本/集)
眉山苏籀颍滨文定公之孙也记其遗言曰
 公为籀讲老子数篇曰高于孟子二三等
 矣又曰言至道无如五千文又曰公老年
 作诗云近存八十一章注从道老聃门下
 人盖老而所造益妙录录者莫测矣(并见/遗言)
卷一 第 27b 页 0403-101.png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