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第 130180a 页
卷十 第 1a 页 0400-170.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 巳五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
以有德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不
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
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
宋 鹤 林 彭 耜 纂 集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御注曰孔子不居其圣而为圣之时乃所
以有德认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不
思则不得不勉则不中不行则不至下德
也德有上下此圣贤之所以分欤离形去
卷十 第 1b 页 0400-171.png
智通于大同仁义礼智盖将简之而弗得
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
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德者得也内得于心
外得于物常得而无丧利而不害物得以
生谓之德也且道有浅深故德有上下所
谓上德者至德也至德者深矣远矣与物
反矣人不见其迹则谓之不德以其含光
匿耀支离所为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咸曰
我之自然而已矣所谓德全者也故曰是
故无以为屈折礼乐吁俞仁义以慰天下
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为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德者得也内得于心
外得于物常得而无丧利而不害物得以
生谓之德也且道有浅深故德有上下所
谓上德者至德也至德者深矣远矣与物
反矣人不见其迹则谓之不德以其含光
匿耀支离所为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咸曰
我之自然而已矣所谓德全者也故曰是
卷十 第 2a 页 0400-172.png
以有德谷神子曰上德不德与道同也下
德者迹用渐彰至一□散因循任物物保
其安天下称之归美于己虽其德不丧已
远于至德也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之至
妙命得元气之精微神贯天地明并日月
无思无虑而心自无为忘功忘名而迹无
以为以用也故无用己为也不为而自得
也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夫言下德者
降于上德者也性受自然之平淡命得元
气之纯和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
德者迹用渐彰至一□散因循任物物保
其安天下称之归美于己虽其德不丧已
远于至德也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之至
妙命得元气之精微神贯天地明并日月
无思无虑而心自无为忘功忘名而迹无
以为以用也故无用己为也不为而自得
也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夫言下德者
降于上德者也性受自然之平淡命得元
气之纯和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仰戴
卷十 第 2b 页 0400-173.png
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歌谣彰而有
以为也故曰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涑水司马光曰我无为民自化无以为犹
言无用有为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
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
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
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
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
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以为也故曰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涑水司马光曰我无为民自化无以为犹
言无用有为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
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
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
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
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
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卷十 第 3a 页 0400-174.png
陆佃曰知之者不如忘之者得之者不如
冥之者上德者忘之者也故曰上德不德
又曰上德无为而无事于为也下德有为
而有事于为也
刘概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
为者也所谓真空是也真空者圣人所以
极高明而其崇以效天者也下德为之而
有以为此心迹俱有为者也所谓妙有是
也妙有者圣人之所以道中庸而其卑法
地者也
冥之者上德者忘之者也故曰上德不德
又曰上德无为而无事于为也下德有为
而有事于为也
刘概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此心迹俱无
为者也所谓真空是也真空者圣人所以
极高明而其崇以效天者也下德为之而
有以为此心迹俱有为者也所谓妙有是
也妙有者圣人之所以道中庸而其卑法
地者也
卷十 第 3b 页 0400-175.png
陈象古曰不德者谓不自矜其德故人仰
其德而归之不失德者谓自矜其德而患
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故人观其所为
而轻之安可更以德言哉书曰满招损谦
受益时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
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叶梦得曰道无上下上亦道也下亦道也
虽稊稗瓦砾之微而道无不在是以上经
言道论其常与非常而已德则有体履之
为行施之为政在得为得在失为失在吉
其德而归之不失德者谓自矜其德而患
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故人观其所为
而轻之安可更以德言哉书曰满招损谦
受益时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
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叶梦得曰道无上下上亦道也下亦道也
虽稊稗瓦砾之微而道无不在是以上经
言道论其常与非常而已德则有体履之
为行施之为政在得为得在失为失在吉
卷十 第 4a 页 0400-176.png
为吉在凶为凶故不得不辨其上下德虽
道之降然去道未远犹有通乎道而不自
为德者故曰上焉者不德而有德过是则
认德而忘道有役其身以求之惟恐其不
获者而德自是微矣故曰下焉者不失德
而无德无为者道也德能体之而有无敢
欲为之心德犹在焉至于为之而有以为
则每下矣
清源子刘骥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此天
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道之降然去道未远犹有通乎道而不自
为德者故曰上焉者不德而有德过是则
认德而忘道有役其身以求之惟恐其不
获者而德自是微矣故曰下焉者不失德
而无德无为者道也德能体之而有无敢
欲为之心德犹在焉至于为之而有以为
则每下矣
清源子刘骥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此天
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卷十 第 4b 页 0400-177.png
与道为一而不知道之在我也故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不德者不知有德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若彼知之是乃离之以其认而有之自私
以失道也故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
出于自然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故无为而
无以为下德出于使然不思则不得不行
则不至故为之而有以为
黄茂材曰道与德相去一间尔中之谓道
不偏之谓德由之谓道不已之谓德道如
德是以有德不德者不知有德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故自生
若彼知之是乃离之以其认而有之自私
以失道也故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
出于自然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故无为而
无以为下德出于使然不思则不得不行
则不至故为之而有以为
黄茂材曰道与德相去一间尔中之谓道
不偏之谓德由之谓道不已之谓德道如
卷十 第 5a 页 0400-178.png
婴儿之未孩德如其始孩谓之玄德者其
妙不可穷也谓之常德者愈久而不亡也
谓之上德者非人所能及也皆足以合于
道上德不德无为而无以为非道而何至
于下德则去道远矣
林东曰上德近于道故不认德而为德是
以有德下德则勤勤于德如恐失之所以
无德此德之真者非于勤执而得之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
妙不可穷也谓之常德者愈久而不亡也
谓之上德者非人所能及也皆足以合于
道上德不德无为而无以为非道而何至
于下德则去道远矣
林东曰上德近于道故不认德而为德是
以有德下德则勤勤于德如恐失之所以
无德此德之真者非于勤执而得之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
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
卷十 第 5b 页 0400-179.png
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御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无以为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
事能无为乎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
义其用多矣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
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
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
者圣人厚于仁而薄于义礼以履之非所
处也故上仁则同于德上义则有以为上
礼则有莫之应者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
御注曰尧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
故无以为列敌度宜之谓义以立我以制
事能无为乎礼以交物以示人以节文仁
义其用多矣则忿争之心生而乖乱之变
起春秋之时一言之不雠一拜之不中两
国为之暴骨则攘臂而仍之尚其患之小
者圣人厚于仁而薄于义礼以履之非所
处也故上仁则同于德上义则有以为上
礼则有莫之应者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
卷十 第 6a 页 0400-180.png
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后仁仁可为也为
则近乎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
饰以礼故失义而后礼至于礼则离道滋
远而所失滋众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仁者博施兼爱皆可
为也可为而无偏私故言上仁有心济乎
群品故言为之功成不居事遂不宰故言
而无以为夫义者宜也有所宜必有所亏
处于事类而无所不宜故曰上义有宜有
利故为之其所为者皆由裁非断割而有
则近乎义故失仁而后义义可亏也亏则
饰以礼故失义而后礼至于礼则离道滋
远而所失滋众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仁者博施兼爱皆可
为也可为而无偏私故言上仁有心济乎
群品故言为之功成不居事遂不宰故言
而无以为夫义者宜也有所宜必有所亏
处于事类而无所不宜故曰上义有宜有
利故为之其所为者皆由裁非断割而有
卷十 第 6b 页 0400-181.png
以为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攘臂谓攘
除衣袂以出臂也仍引也夫礼者履也谓
履道而行辩上下定贵贱谦恭和柔使无
争心斯礼之本也故称上焉玉帛交驰威
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此礼之文也
故为末焉庄子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又曰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古圣制礼使
人定心气整容貌故曰为之然而中下之
士丧本崇末曲说烦多不能应答故曰而
莫之应此失礼之微者也而有怫然作色
除衣袂以出臂也仍引也夫礼者履也谓
履道而行辩上下定贵贱谦恭和柔使无
争心斯礼之本也故称上焉玉帛交驰威
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此礼之文也
故为末焉庄子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又曰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古圣制礼使
人定心气整容貌故曰为之然而中下之
士丧本崇末曲说烦多不能应答故曰而
莫之应此失礼之微者也而有怫然作色
卷十 第 7a 页 0400-182.png
奋臂仍引指陈去就为争竞之端故曰则
攘臂而仍之又失礼之甚者也
涑水司马光曰立制度以强民民不肯从
则用刑以威之仍引也字或作扔
颍滨苏辙曰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
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
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
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
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
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
攘臂而仍之又失礼之甚者也
涑水司马光曰立制度以强民民不肯从
则用刑以威之仍引也字或作扔
颍滨苏辙曰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
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
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
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
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
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
卷十 第 7b 页 0400-183.png
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甲兵
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程大昌曰仁义礼无异道礼即仁义之形
诸文为度数者也非别有一礼也老氏既
贱仁义则仁义之形而每下者至于有条
可画有数可数者固其所贱也
林东曰或以前识继于礼之后以为智次
之说老氏尚谓礼为忠信之薄故不言信
其于智则有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
智治国国之福非如三纲五常之叙至于
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程大昌曰仁义礼无异道礼即仁义之形
诸文为度数者也非别有一礼也老氏既
贱仁义则仁义之形而每下者至于有条
可画有数可数者固其所贱也
林东曰或以前识继于礼之后以为智次
之说老氏尚谓礼为忠信之薄故不言信
其于智则有所谓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
智治国国之福非如三纲五常之叙至于
卷十 第 8a 页 0400-184.png
仁义礼上者止此尚何下之足言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
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
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
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
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
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也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
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
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
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御注曰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
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
是观之礼繁者实必衰也实衰则伪继之
而争乱作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
首也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为凿揣而
锐之敝精神而妄意度兹谓前识前识则
卷十 第 8b 页 0400-185.png
徇末忘本故为道之华心劳而智益困故
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予所以恶子贡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
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反
其性本而不流于事物之末习其敦能之
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
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
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忽道德仁义而专以
礼教为用者岂非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
为愚之始亿则屡中此孔予所以恶子贡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则
厚而不薄实而无华非夫智足以自知反
其性本而不流于事物之末习其敦能之
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
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
已此大丈夫所以备道而全德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忽道德仁义而专以
礼教为用者岂非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
卷十 第 9a 页 0400-186.png
若乃尊道德仁义而兼用礼教者是礼之
上也则何往而不治哉德和也道理也德
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
忠也忠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
顺乎文礼也此足以见老庄之旨于道德
仁义礼乐忠信岂有忽弃者乎夫修崇礼
教者智也智为先见故曰前识识既先物
安能忘怀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岂非道之
华而愚之始乎若乃藏识藏智何思何虑
则反其质素而为大贤矣且礼烦则乱智
上也则何往而不治哉德和也道理也德
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
忠也忠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
顺乎文礼也此足以见老庄之旨于道德
仁义礼乐忠信岂有忽弃者乎夫修崇礼
教者智也智为先见故曰前识识既先物
安能忘怀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岂非道之
华而愚之始乎若乃藏识藏智何思何虑
则反其质素而为大贤矣且礼烦则乱智
卷十 第 9b 页 0400-187.png
变则诈此必然之理也大丈夫者刚健纯
粹有道之士也文中子曰大丈夫恬然无
思澹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
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漠然无
为而无不为也夫如是则所处自然朴厚
而居于上德不置身于□薄烦巧也居则
忠信而诚实曷尝华绮而诈伪也是故去
彼礼义之浅末取此道德之大本者也
涑水司马光曰忠信礼之本也守其文忘
其本则巧伪横生矣世有臆度屡中人或
粹有道之士也文中子曰大丈夫恬然无
思澹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
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漠然无
为而无不为也夫如是则所处自然朴厚
而居于上德不置身于□薄烦巧也居则
忠信而诚实曷尝华绮而诈伪也是故去
彼礼义之浅末取此道德之大本者也
涑水司马光曰忠信礼之本也守其文忘
其本则巧伪横生矣世有臆度屡中人或
卷十 第 10a 页 0400-188.png
谓之智而多言数穷未免于愚
颍滨苏辙曰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
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
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粲然而其中无馀矣
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
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圣人玄览万物
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
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
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
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
颍滨苏辙曰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
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
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粲然而其中无馀矣
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
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圣人玄览万物
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
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
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
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
卷十 第 10b 页 0400-189.png
自是始也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
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
夫孰能去彼取此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礼者束以名教
加以耻辱克意强说伪而失真礼者诈伪
而忠信之诚薄矣忠信既薄岂不犯上而
奸谄故为乱之先也不待自然先造智谋
预为机术以在道为华非真实也乱真役
念求明而反愚也大丈夫有道之士也处
纯厚而弃浮薄绝华伪而居其真实远者
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
夫孰能去彼取此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礼者束以名教
加以耻辱克意强说伪而失真礼者诈伪
而忠信之诚薄矣忠信既薄岂不犯上而
奸谄故为乱之先也不待自然先造智谋
预为机术以在道为华非真实也乱真役
念求明而反愚也大丈夫有道之士也处
纯厚而弃浮薄绝华伪而居其真实远者
卷十 第 11a 页 0400-190.png
彼也近者此也近者求诸己远者求诸人
不强知他事而自取己真
黄茂材曰古今一时也万物一物也无有
前后之异人以智强推测之或得其一二
则自矜耀以为有先见之明而不知其愚
莫甚焉何则用智者见物而不见道苟不
见道谓之愚可也所谓大丈夫者为其有
高世之见而不徇于流俗者也以礼为忠
信之薄不处而处于厚以前识为道之华
不居而居于实非有高世之见而不徇于
不强知他事而自取己真
黄茂材曰古今一时也万物一物也无有
前后之异人以智强推测之或得其一二
则自矜耀以为有先见之明而不知其愚
莫甚焉何则用智者见物而不见道苟不
见道谓之愚可也所谓大丈夫者为其有
高世之见而不徇于流俗者也以礼为忠
信之薄不处而处于厚以前识为道之华
不居而居于实非有高世之见而不徇于
卷十 第 11b 页 0400-191.png
流俗者能之乎去彼取此者道也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御注曰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致一则不
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
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
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
故确然乎其上者纯粹而不杂隤然乎其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御注曰庄子曰通于一万事毕致一则不
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能知一则无
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昔之
得一者体天下之至精物无得而耦之者
故确然乎其上者纯粹而不杂隤然乎其
卷十 第 12a 页 0400-192.png
下者静止而不变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得
一则不昩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
穷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
制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
侯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
清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
他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
之一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一者元气也庄子曰气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又曰虚室
一则不昩至虚而善应者谷也得一则不
穷万物以精化形故得一以生侯王以独
制众故得一以为天下正自天地以至于
侯王虽上下异位幽明散殊而天之所以
清地之所以宁侯王之所以为天下正非
他求而外铄也一以致之而已故曰其致
之一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一者元气也庄子曰气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又曰虚室
卷十 第 12b 页 0400-193.png
生白吉祥止止天者纯阳之气且天得之
故能刚健运动穹窿广覆垂象清明万物
资始地者纯阴之质且地得之故能信顺
柔弱盘礴厚载安宁不动万物资生神者
妙万物以为言且神得之故能通变无方
反覆不穷正直灵响应物无尽谷者溪之
绝深且谷得之故能气运水注盈满不竭
万者数之大物者形可见且物得之故能
生生成成而不歇灭侯王者人主也且侯
王得之故能永有大宝无思不服而为天
故能刚健运动穹窿广覆垂象清明万物
资始地者纯阴之质且地得之故能信顺
柔弱盘礴厚载安宁不动万物资生神者
妙万物以为言且神得之故能通变无方
反覆不穷正直灵响应物无尽谷者溪之
绝深且谷得之故能气运水注盈满不竭
万者数之大物者形可见且物得之故能
生生成成而不歇灭侯王者人主也且侯
王得之故能永有大宝无思不服而为天
卷十 第 13a 页 0400-194.png
下平正夫上五事能致清宁灵盈生者皆
由君道正之使然也正者得其冲一之谓
也
涑水司马光曰一者道之予物之祖也故
莫不赖之以成功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
谓一也
颍滨苏辙曰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
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
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
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
由君道正之使然也正者得其冲一之谓
也
涑水司马光曰一者道之予物之祖也故
莫不赖之以成功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
谓一也
颍滨苏辙曰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
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
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
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
卷十 第 13b 页 0400-195.png
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
焉耳
陆佃曰入于一道将得出于一道将失一
者有无之界也列子曰一者形变之始庄
子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尊地卑故
言天而地次之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者不可知之神也故神次之万物盈
于天地之间所以生且死者听乎神而已
故言谷而万物次之侯王者所以法夫四
者而以宰万物者也故侯王次之
焉耳
陆佃曰入于一道将得出于一道将失一
者有无之界也列子曰一者形变之始庄
子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尊地卑故
言天而地次之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者不可知之神也故神次之万物盈
于天地之间所以生且死者听乎神而已
故言谷而万物次之侯王者所以法夫四
者而以宰万物者也故侯王次之
卷十 第 14a 页 0400-196.png
达真子曰道之混同则归于一故得一者
得其道之混同者也
陈象古曰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
其妙用之理也
叶梦得曰前既离道为德以迹观之盖析
而有二矣恐天下遂认其二而不知其一
者未尝亡也故于是复极言之一者何也
庄周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未形此道之将判万物总焉而不能
外者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自是而往巧
得其道之混同者也
陈象古曰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
其妙用之理也
叶梦得曰前既离道为德以迹观之盖析
而有二矣恐天下遂认其二而不知其一
者未尝亡也故于是复极言之一者何也
庄周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
一而未形此道之将判万物总焉而不能
外者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自是而往巧
卷十 第 14b 页 0400-197.png
历所不能算矣其在易自天一而降积之
为天地之五十五衍之为大衍四十九而
所谓一者终藏而不见岂非散于天地万
物之间无往而不在人无得而窥之者欤
是以自天而清至王侯之贞概而论焉未
有不得而能立者
黄茂材曰夫盈于天地之间何可以数计
皆不离乎一物始于一一即一也一生二
二即二一也二生三三即三一也三生万
物万物即万一也自此推之至于恒河沙
为天地之五十五衍之为大衍四十九而
所谓一者终藏而不见岂非散于天地万
物之间无往而不在人无得而窥之者欤
是以自天而清至王侯之贞概而论焉未
有不得而能立者
黄茂材曰夫盈于天地之间何可以数计
皆不离乎一物始于一一即一也一生二
二即二一也二生三三即三一也三生万
物万物即万一也自此推之至于恒河沙
卷十 第 15a 页 0400-198.png
数即恒河沙数一也故知乎一恒河沙数
可得而知其致之宁非一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御注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
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所
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
气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
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
可得而知其致之宁非一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御注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裂则无以覆
发则无以载神依人而行者也歇则无所
示谷受而不藏者也竭则莫之应聚则精
气为物得一以生故也散则游魂为变失
一以灭故也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
卷十 第 15b 页 0400-199.png
万物之上无以为正而贵高将不足以自
保能无蹶乎
碧虚子陈景元曰无以者致诫之辞也阴
阳书曰天裂者阳气之不足君德之衰微
也地震者阴气之有馀臣道之失职也已
上虽叙天地等事会归戒于侯王侯王尚
尔况黎庶乎
颍滨苏辙曰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
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
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
保能无蹶乎
碧虚子陈景元曰无以者致诫之辞也阴
阳书曰天裂者阳气之不足君德之衰微
也地震者阴气之有馀臣道之失职也已
上虽叙天地等事会归戒于侯王侯王尚
尔况黎庶乎
颍滨苏辙曰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
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
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
卷十 第 16a 页 0400-200.png
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
至于此耳
陈象古曰裂则不全发则不静歇则不久
竭则易崩灭则不继蹶则不安皆失道所
致也
叶梦得曰不幸而失之为裂为发以至为
蹶虽天地之大亦不能自存也此虽未必
然而理则有是故以将言之
黄茂材曰天无一必裂地无一必发神无
一必歇谷无一必竭万物无一必灭侯王
至于此耳
陈象古曰裂则不全发则不静歇则不久
竭则易崩灭则不继蹶则不安皆失道所
致也
叶梦得曰不幸而失之为裂为发以至为
蹶虽天地之大亦不能自存也此虽未必
然而理则有是故以将言之
黄茂材曰天无一必裂地无一必发神无
一必歇谷无一必竭万物无一必灭侯王
卷十 第 16b 页 0400-201.png
无一必蹶不言必而言将恐者是一未尝
无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御注曰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
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
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称知
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蹶其以此
乎
无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
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御注曰贱者贵之所恃以为固下者高之
所自起世之人睹其末而圣人探其本世
之人见其成而圣人察其微故常得一也
孤寡不谷名之贱者也而侯王以为称知
所本而已侯王所以贵高而不蹶其以此
乎
卷十 第 17a 页 0400-202.png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贵者岂可以自贵哉
必由贱者所奉然后贵耳高者岂可自高
哉必缘下者所戴然后高耳孤寡不谷凡
此三者皆人之鄙恶而侯王以为称谓者
盖谦以自牧不矜其尊贵若乃岂非以贱
为本耶
颍滨苏辙曰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
致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
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昔之
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必由贱者所奉然后贵耳高者岂可自高
哉必缘下者所戴然后高耳孤寡不谷凡
此三者皆人之鄙恶而侯王以为称谓者
盖谦以自牧不矜其尊贵若乃岂非以贱
为本耶
颍滨苏辙曰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
致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
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昔之
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卷十 第 17b 页 0400-203.png
陈象古曰是用贱下之道者也自谓孤寡
不谷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
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
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
终也非乎者不可以为非也
黄茂材曰夫是一也非特贵者有之贱者
亦有之非特高者有之下者亦有之东郭
子问于庄子曰道乌乎在曰在蝼蚁曰何
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
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孤寡不谷未
不谷谦之至也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
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
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
终也非乎者不可以为非也
黄茂材曰夫是一也非特贵者有之贱者
亦有之非特高者有之下者亦有之东郭
子问于庄子曰道乌乎在曰在蝼蚁曰何
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
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孤寡不谷未
卷十 第 18a 页 0400-204.png
为贱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曰自高以胜物琭贵以贱物强而不
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世
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
至所以无誉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
人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
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
子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圣不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御注曰自高以胜物琭贵以贱物强而不
知守以柔白而不知守以黑以求誉于世
而致数誉则过情之誉暴集无实之毁随
至所以无誉玉贵而石贱一定而不变圣
人乘时任物无所底滞万变无常而吾心
常一是真得一者也故不可得而贵贱孟
子曰所恶乎执一者谓其执一而废百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非知化之圣不
卷十 第 18b 页 0400-205.png
能及此是谓上德
碧虚子陈景元曰开元本作故致数舆无
舆者言就数舆则有轮辕箱轴等群材之
名无有名为舆者合之则舆矣就国求之
则有士农工商等万民之号无有名为国
者合之则为国矣然则忽群材而舆何以
成之弃万民而国何以存之此重戒侯王
之爱民也有道之君不欲显耀琭琭如玉
冥心韬光落落如石此能守冲一之道为
天下正者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开元本作故致数舆无
舆者言就数舆则有轮辕箱轴等群材之
名无有名为舆者合之则舆矣就国求之
则有士农工商等万民之号无有名为国
者合之则为国矣然则忽群材而舆何以
成之弃万民而国何以存之此重戒侯王
之爱民也有道之君不欲显耀琭琭如玉
冥心韬光落落如石此能守冲一之道为
天下正者也
卷十 第 19a 页 0400-206.png
颍滨苏辙曰轮辐盖轸衡轭毂轊会而为
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
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
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
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
王者而或莫之知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
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琭琭贵而不能贱石
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达真子曰致人之以言尚己者谓之誉凡
处至贵则有贵之誉处至高则有高之誉
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
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
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
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
王者而或莫之知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
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琭琭贵而不能贱石
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达真子曰致人之以言尚己者谓之誉凡
处至贵则有贵之誉处至高则有高之誉
卷十 第 19b 页 0400-207.png
且处至贵至高莫不致誉之速数也侯王
虽得致速数之誉心得其道之一忘贵而
同贱忘高而同下常若其无誉也故曰故
致数誉无誉琭琭者玉之貌也落落者石
之貌也玉也石也坚确而不易者也玉者
贵之譬则侯王也石者贱之譬则孤寡也
玉之贵也不能同乎石之贱石之贱也不
能齐乎玉之贵至道之人得一于心者以
至贵同至贱故不欲琭琭如玉以至贱同
至贵故不欲落落如石非道之得一于心
虽得致速数之誉心得其道之一忘贵而
同贱忘高而同下常若其无誉也故曰故
致数誉无誉琭琭者玉之貌也落落者石
之貌也玉也石也坚确而不易者也玉者
贵之譬则侯王也石者贱之譬则孤寡也
玉之贵也不能同乎石之贱石之贱也不
能齐乎玉之贵至道之人得一于心者以
至贵同至贱故不欲琭琭如玉以至贱同
至贵故不欲落落如石非道之得一于心
卷十 第 20a 页 0400-208.png
者孰能与此
黄茂材曰致就也就车数之为轮为毂为
衡为与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此河上
公旧说也玉德之美也石质之坚也而不
欲如之何也琭琭落落可得而名尔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御注曰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敛
藏于冬而蕃鲜于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
黄茂材曰致就也就车数之为轮为毂为
衡为与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此河上
公旧说也玉德之美也石质之坚也而不
欲如之何也琭琭落落可得而名尔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御注曰天下之理动静相因强弱相济敛
藏于冬而蕃鲜于春水之性至柔也而攻
卷十 第 20b 页 0400-209.png
坚强者莫之能先其此之谓欤然则有无
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极而
归无彼蔽于莫为溺于或使岂道也哉
碧虚子陈景元曰反者覆也变也虚静者
物之本物之将生先反复虚静之原及其
变也出虚静而动之是先反而后动易之
复卦刚反动而顺以行是以出入无疾此
之谓也弱者道之用既反虚静为道之动
则柔弱雌静实道之用也有一也一者元
气也言天下之万物皆生于元气也元气
之相生若循环然故无动而生有有极而
归无彼蔽于莫为溺于或使岂道也哉
碧虚子陈景元曰反者覆也变也虚静者
物之本物之将生先反复虚静之原及其
变也出虚静而动之是先反而后动易之
复卦刚反动而顺以行是以出入无疾此
之谓也弱者道之用既反虚静为道之动
则柔弱雌静实道之用也有一也一者元
气也言天下之万物皆生于元气也元气
卷十 第 21a 页 0400-210.png
属有有光而无象虽有光景出于虚无虚
无者道之体也列子曰有形者生于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又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
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是故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涑水司马光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颍滨苏辙曰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道
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
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世
无者道之体也列子曰有形者生于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又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
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是故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涑水司马光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颍滨苏辙曰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道
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
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世
卷十 第 21b 页 0400-211.png
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
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以母制子而
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临川王安石曰言反不言静言弱不言强
言动则知反之为静言弱则知用之为强
叶梦得曰此犹以论夫一也自其多者数
之则一者其反而万物由之以运则道之
动也自贵与高者观之则一者其弱而万
物资之以立则道之用也夫如是知天下
之物生于有则天地至于侯王者是已而
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以母制子而
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临川王安石曰言反不言静言弱不言强
言动则知反之为静言弱则知用之为强
叶梦得曰此犹以论夫一也自其多者数
之则一者其反而万物由之以运则道之
动也自贵与高者观之则一者其弱而万
物资之以立则道之用也夫如是知天下
之物生于有则天地至于侯王者是已而
卷十 第 22a 页 0400-212.png
有生于无则一固存焉于其间也
清源子刘骥曰经云虚无恍惚道之根万
物共本道之元反于此者离道以善故为
道之动体于此者至弱而强故为道之用
黄茂材曰无生有有生物凡物之生莫知
其所以然人能求其所以生者遗以自生
岂不长生乎
林东曰道本静矣反之得非动乎天下之
物生于有盖有天地以生之非生于有耶
有生于无则无者道也此道之或反或弱
清源子刘骥曰经云虚无恍惚道之根万
物共本道之元反于此者离道以善故为
道之动体于此者至弱而强故为道之用
黄茂材曰无生有有生物凡物之生莫知
其所以然人能求其所以生者遗以自生
岂不长生乎
林东曰道本静矣反之得非动乎天下之
物生于有盖有天地以生之非生于有耶
有生于无则无者道也此道之或反或弱
卷十 第 22b 页 0401-004.png
而主于生物非有生于无可乎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