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30052a 页
卷六 第 1a 页 0396-118.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      靡六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
 德经(雱曰德者得也物生乎道而名得于/道故谓之性得其性而不失则德之)
 (全也德未尝异道而有其德者尝至于自/私而失道彼真人者不然性命道德之实)
 (浑乎其为一而四者之名应世而殊号吾/莫知其异亦莫知其同也是德之玄者也)
 (虽然德者得也能无失乎哉唯以无得为/德而德乎不德则可谓至矣是体道者也)
 (非有德/者也)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
 河曰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
卷六 第 1b 页 0396-119.png
 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
 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
是以有德
 河曰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
 全也○雱曰全德之人体道尽常德外无
 复馀物故无德名
下德不失德
 河曰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
 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
是以无德
卷六 第 2a 页 0396-120.png
 明皇曰德者道之用也庄子曰物得以生
 谓之德时有淳醨故德有上下上古淳朴
 德用不彰无德可称故云不德而淳德不
 散无为化清故云是以有德逮德下衰功
 用稍著心虽体道迹涉有为执德可称故
 云不失迹涉于有此上为粗故云是以无
 德○河曰以有名号及其身○雱曰德至
 则无德下德之人适今于德而已无德之
 德则非至人所谓德也经曰同于德者德
 亦得之
卷六 第 2b 页 0396-121.png
上德无为
 河曰谓法道安静无所故为也
而无以为
 明皇曰知无为而无为者非至也无以无
 为而无为者至矣故上德之无为非徇无
 为之美但含孕淳朴适自无为故云而无
 以为此心迹俱无为也○河曰言无名号
 雱曰上德无为然亦无所事为而德自足
 也
下德为之
卷六 第 3a 页 0396-122.png
 河曰言为教令施政事也
而有以为
 明皇曰下德为之者谓心虽无为以功用
 彰著迹涉于有为故云为之言下德无为
 而有所以为此心无为而迹有为也○河
 曰言以为己取名号也○雱曰下德之人
 不修则不至是以既不至于无为而又势
 当有为也所谓上德者兼下德之事方其
 有为同于下德然未尝离乎上德也
上仁乌之
卷六 第 3b 页 0396-123.png
 河曰上德谓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
 仁也为之者为仁恩
而无以为
 明皇曰仁者兼爱之名下德衰而上仁见
 所以为兼爱之仁故云为之行仁而忘仁
 亦欲求无为故云而无以为此则心有为
 而迹无为也且上仁称无为者据迹欲无
 为而方上义尔未可以语下德之有为也
 河曰功成事立无以执为○雱曰仁乃善
 之长德之别名既别于德则是为之也然
卷六 第 4a 页 0396-124.png
 圣人之仁尽性而足不事于作故无以为
上义为之
 河曰为义以断割也
而有以为
 明皇曰义者裁非之谓谓裁非之义故云
 为之有以裁非断割令得其宜故云而有
 以为此则心迹俱有为也○河曰动作以
 为己杀人以成威贼下以自奉也○雱曰
 仁有不足乃经以义
上礼乌之
卷六 第 4b 页 0396-125.png
 河曰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故言上礼为
 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
而莫之应
 河曰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
 不可应也
则攘臂而仍之
 明皇曰六纪不和则为礼以救之故云为
 之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于彼而彼不
 应则攘臂而怒以相仍引○河曰言烦多
 不可应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雱曰
卷六 第 5a 页 0396-126.png
 礼所以定上下别亲疏审隆杀也种种分
 别得失始彰纯诚已亏乃制其外外貌既
 严责望深矣虽名止邪之具兹实争乱之
 端窃尝原礼于物为火于时当夏夏者万
 物去本盛末之时观四时之有夏则礼者
 圣人所不免也方期去末归本则以礼为
 非亦所不免也圣人之教时而已矣何常
 之有而归本之言于学者为要矣
故失道而后德
 河曰言道衰而德化生也
卷六 第 5b 页 0396-127.png
失德而后仁
 河曰言德衰而仁爱见也
失仁而后义
 河曰言仁衰而分义明也
失义而后礼
 明皇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
 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
 道衰而德见德失而仁存仁亡而义立义
 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尔故论礼于淳
 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于浇醨之日非愚
卷六 第 6a 页 0396-128.png
 则诬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
 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
 淳朴则上德之无为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
 河曰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也
 明皇曰制礼者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
 乱之首尔用礼者在安上理人岂玉帛云
 乎哉○河曰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
 以少邪乱日以生○雱曰太古之道降为
卷六 第 6b 页 0396-129.png
 帝德帝德又降乃有王者王者始任礼以
 治自王者之后天下之俗可见矣然则乱
 首之言岂其妄欤
前识者道之华
 河曰不知而言知为前识此人失道之实
 得道之华
而愚之始也
 明皇曰识者人性识也谓在人性识之前
 而制此检外之礼虽欲愚时实丧淳朴故
 云道之华礼以救乱所贵同和而失礼意
卷六 第 7a 页 0396-130.png
 者则将矜其玉帛者其民诡如此之人性
 其愚昩之始○河曰言前识之人愚闇之
 倡始○雱曰智藏于贤人之德本华乃草
 木之精发见于外者也虽足以美一时之
 观而华盛则本衰矣智者亦德性之精也
 固当深藏于本而乃发露乎外以为前识
 夫事有常运至则应耳而奚以豫识其兆
 为哉种种分别以示聪明世俗睹其有先
 几之明而圣人以为真愚者之始孔子曰
 不逆诈不亿不信亦恶夫为华而已
卷六 第 7b 页 0396-131.png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河曰大丈夫谓得道之君也处其厚者处
 身于敦朴
不处其薄
 河曰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
居其实
 河曰处忠信也
不居其华
 明皇曰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
 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不处其薄矣退
卷六 第 8a 页 0396-132.png
 礼义之行其华也自居其实矣○河曰不
 尚言也
故去彼取此
 明皇与河注同○河曰去彼华薄取此厚
 实○弼曰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
 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
 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
 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
 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
 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
卷六 第 8b 页 0396-133.png
 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主睹也故灭其私
 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
 其已而有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
 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
 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
 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
 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
 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
卷六 第 9a 页 0396-134.png
 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
 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
 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是及于
 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
 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
 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
 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
 乃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
 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
 能兼则有折抗正直而义理之者忿枉祐
卷六 第 9b 页 0396-135.png
 直助彼功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
 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售则有斿饰修
 又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
 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
 攘臂而仍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
 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有万物
 犹各有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
 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瞻万物虽贵以
 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
 为体也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
卷六 第 10a 页 0396-136.png
 以无为用则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
 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
 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
 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
 笃通简不畅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
 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
 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
 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得其情奸巧
卷六 第 10b 页 0396-137.png
 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
 治秽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
 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
 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
 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
 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
 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
 无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
 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
 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
卷六 第 11a 页 0396-138.png
 则仁失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
 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
 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
 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
 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
 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
 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
 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
 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
 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
卷六 第 11b 页 0396-139.png
 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
 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功在为之岂
 足处也○雱曰自拔于常流之中而思比
 德于至圣非真大丈夫孰能如此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明皇曰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
 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河曰昔往也一
 无为道之子也○弼曰昔始也一数之始
 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
卷六 第 12a 页 0396-140.png
 物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一以居成居
 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河曰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
 能安静不摇动
神得一以灵
 河曰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雱曰神
 谓鬼神之神灵者神之散也
谷得一以盈
 河曰言谷得一故能盈满而不绝也○雱
卷六 第 12b 页 0396-141.png
 曰一之为一无乎不遍故谷虚而能应者
 一存乎中也
万物得一以生
 河曰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河曰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
其致之一也
 明皇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则名立
 用失则实丧矣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
 资妙用以致之故云其致之○河曰致诫
卷六 第 13a 页 0396-142.png
 也谓下五事也○弼曰各以其一致此清
 宁灵贞盈生○雱曰一者不二在彼在此
 其所谓一其体常一无有别一故惟一可
 以致一不可以他致一也一之为义天下
 之至精唯精故能神神则尽之矣而神之
 为德常在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河曰言天当有阴阳施张昼夜更用不可
 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弼
 曰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则
卷六 第 13b 页 0396-143.png
 清不失用清则恐裂也故为功之母不可
 舍也是以皆无用其功恐丧其本也
地无以宁将恐发
 河曰言地当有高下刚柔气节五行不可
 但欲安静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
神无以灵将恐歇
 河曰言神当有王相囚死休废不可但欲
 灵无已时将恐虚歇不为神也
谷无以盈将恐竭
 河曰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
卷六 第 14a 页 0396-144.png
 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河曰言万物当随时生死不可但欲生无
 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
侯王无以乌贞而贵高将恐蹶
 明皇曰得一者不可矜其用故诫云天无
 以其清而矜之将恐分裂地无以其宁而
 矜之将恐发泄神矜则灵歇谷矜则盈竭
 物矜则生灭侯王矜其贵则将颠蹶矣圣
 教垂代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之清宁而
卷六 第 14b 页 0396-145.png
 会归只在于侯王守雌用道耳故下文云
 河曰言侯王当屈己以下人汲汲求贤不
 可但欲贵高于人将恐颠蹶失其位也 
 雱曰一之为一无乎不在欲言其理词不
 胜穷且以人形言之凡人初生精为之本
 因精集神体象斯具精之既丧形毙神离
 或形其理无二也一本无为贞而三宇
故贵以贱乌本
 河曰言必欲尊贵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
 躬稼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
卷六 第 15a 页 0396-146.png
高以下乌基
 明皇曰侯王贵高兆民非下为国者以人
 为本基当劳谦以聚之令乐其恺悌之化
 不有离散○河曰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
 本基由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
 必倾危○雱曰水于五行其数为一而趋
 下不争乃阴阳之情也知此道者虽居贵
 高而不忘基本故居位也安犹体神而存
 精则神常存也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
卷六 第 15b 页 0396-147.png
 一本作毂○河曰孤寡喻孤独不毂喻不
 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此其以贱乌本邪
 河曰言侯王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
 以贱为本乎以晓人
非乎
 明皇曰孤寡不毂则凡情所恶侯王自称
 以谦为本非乎者明是以贱为本尔○河
 曰嗟叹之辞○雱曰一于数至少而为万
 物本故知本在于贱知贱乃贵也
卷六 第 16a 页 0396-148.png
故致数誉无誉
 御本作数舆无舆弼本作数誉无誉○明
 皇曰数与则无与轮辕为与本数贵则无
 贵贱下为贵本元为与本当存元以定与
 贱为贵本当守贱以安贵将戒侯王以贱
 为本故致此数与之谈也○河曰致就也
 言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曰
 尊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
 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雱曰知一者
 以贱为本而内韬至贵故世不得而贵亦
卷六 第 16b 页 0396-149.png
 不得而贱苟为己而数致称誉岂真誉乎
 一本誉作舆非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明皇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大○
 河曰琭琭喻少落落喻多玉少故见贵石
 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
 人所贱当处其中也○弼曰清不能为清
 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
 足贵盈不足多贵在其母而母无贵形贵
 乃以贱为本高乃以下为基故致数誉乃
卷六 第 17a 页 0396-150.png
 无誉也玉石琭琭落落体尽于形故不欲
 也○雱曰玉石体坚而一定不能曲变非
 所谓一也若夫万变而常一则真一矣故
 玉琭琭贵而已矣不能贱也石落落贱而
 已矣不能贵也老氏既明一义恐不悟者
 执一不变坚如玉石则失一之理矣夫唯
 体一者一贵一贱其德如水方圆枉直应
 物无穷而不离于一故不得而贵贱以一
 无贵贱故也此篇义最奥密难言今粗明
 纲领而已盖道生一一则德之全体于物
卷六 第 17b 页 0396-151.png
 则几于道者是也上篇序德经之大旨次
 以此篇则论德之者亦犹终以小国寡民
 而更有信言不美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明皇曰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
 经合义者是圣人之行权行权者是道之
 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河曰反本也本
 者道之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也○
 弼曰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
卷六 第 18a 页 0396-152.png
 用此其反也动皆之其所无则物通矣故
 曰反者道之动也○雱曰反本则静静乃
 能动譬如秋冬能起春夏也
弱者道之用
 明皇曰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柔
 弱雌静者是圣人之处实处实者是道之
 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河曰柔弱者道
 之所常用故能长久○弼曰柔弱同通不
 可穷极○雱曰道之用无所不克可谓健
 矣而独揵不能自健必以弱为之本此相
卷六 第 18b 页 0396-153.png
 生之情故下文原其本以明之
天下之物生于有
 一本作万物○河曰万物皆从天地生天
 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也
有生于无
 明皇曰夫实之于权由无之生有故行权
 者贵反于实用有者必资于无然至道冲
 寂离于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
 忘权实双泯有无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
 河曰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
卷六 第 19a 页 0396-154.png
 形故言生于无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
 谦虚胜盈满也○弼曰天下之物皆以有
 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
 于无也○雱曰无以生有有复为无反复
 相生万物一致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明皇曰了悟故勤行○河曰上士闻道自
 勤苦竭力而行之○弼曰有志也○雱曰
 士学者也故尚志无志则终不可以语道
卷六 第 19b 页 0396-155.png
 矣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明皇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则若存若
 亡○河曰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
 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或于情
 欲而复亡之也○雱曰人闻夫子之道而
 悦者是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
 明皇曰迷而不信故笑○河曰下士贪狠
 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
卷六 第 20a 页 0396-156.png
 鄙陋故大笑之○雱曰道大故似不肖浅
 见者所不识故笑诚如下文所云岂流俗
 能睹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皇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为玄妙至
 道○河曰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雱曰孑然有体以投世俗耳目者岂道也
 哉
故建言有之
 明皇曰建立也将欲立言明此三士于道
卷六 第 20b 页 0396-157.png
 不同○河曰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
 句○弼曰建由立也
明道若昧
 河曰明道之人若闇昩无所见○弼曰光
 而不耀○雱曰大明若晦察察于美恶而
 有其明非明乎道也
夷道若颣
 明皇曰上士勤行于明若昩于进若退于
 夷若颣故中士疑而下士大笑之○河曰
 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颣也
卷六 第 21a 页 0396-158.png
 弼曰颣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乎
 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㘨也○雱
 曰庄子曰以不平平其平也已
进道若退
 河曰进取道者若退不及○弼曰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雱曰孟子曰其
 进锐者其退速故进道当因时任理以直
 养之不可躁于有成故若退也彼揠苗者
 异乎此矣
上德若谷
卷六 第 21b 页 0396-159.png
 明皇曰虚沿而容物○河曰上德之人若
 深谷不耻垢浊也○弼曰不德其德无所
 怀也○雱曰上德不德而其用不穷谷虚
 而能应者也
大白若辱
 明皇曰纯洁而含垢○河曰夫洁白之人
 若污辱不自彰显○弼曰知其白守其黑
 大白然后乃得○雱曰知其白守其黑孔
 子曰涅而不淄涅故似辱
广德若不足
卷六 第 22a 页 0396-160.png
 明皇曰大成而执谦○河曰德行广大之
 人若愚顽不足也○弼曰广德不盈廓然
 无形不可满也○雱曰块然有馀者岂广
 德哉
建德若偷
 明皇曰立功而不衒○河曰建设道德之
 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弼曰偷匹也建
 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雱
 曰偷苟且也区区欲速务有所建岂足以
 为德唯因时任理视若偷隋者其建大庄
卷六 第 22b 页 0396-161.png
 子曰不得已而后起
质真若渝
 明皇曰淳一而和光○河曰质朴之人若
 五色有渝浅不明○弼曰质真者不矜其
 真故渝○雱曰体性抱神以游乎世俗之
 间者万变从俗而其真常真故物莫知其
 真彼汉阴丈人孑孑以真为己任而别乎
 世俗乃子贡之徒所惊而圣人以为假修
 浑沌者岂所谓质真乎
大方无隅
卷六 第 23a 页 0396-162.png
 明皇曰不小立圭角○河曰大方正之人
 无妄曲廉隅○弼曰方而不割故无隅也
 雱曰大方道之体也若有四隅则形尽于
 所见其小久矣
大器晚成
 明皇曰且无近功○河曰大器之人若九
 鼎瑚琏不可卒成也○弼曰大器成天下
 不持全别故必晚成也○雱曰帝王之功
 不如霸者之速效
大音希声
卷六 第 23b 页 0396-163.png
 明皇曰不饰小说○河曰大音犹雷霆待
 时而动喻常爱气希言也○弼曰听之不
 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
 有分则不宫而啇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
 声者非大音也○雱曰道盈于无外而其
 体常寂诸物不能感触其声常声而世莫
 得闻也庄子曰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希声
 之谓乎
大象无形
 明皇曰故能应万类○河曰大法象之人
卷六 第 24a 页 0396-164.png
 质朴无形容○弼曰有形则有分有分者
 不温则炎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雱曰能赋万物之形而其体廓然不可得
 而有此道之全体由其有物故曰大象
道隐无名
 明皇曰功用不彰无名氏也○河曰道潜
 隐使人无能指名也○雱曰自希声而下
 皆道之大全所由言者异故曰大音也大
 象也能体大音大象以为道则其道至矣
 夫唯道之至思虑之所不及在有也为实
卷六 第 24b 页 0396-165.png
 在无也为空处处皆然无乎不在故欲为
 之名而不可状无名之中常有此物欲见
 而不得故曰隐也
夫惟道善贷且成
 明皇曰虽隐无名氏而实善以冲和妙用
 资贷万物且成熟之○河曰成就也言道
 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弼曰凡此
 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大象而
 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
 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故隐而无名也贷之
卷六 第 25a 页 0396-166.png
 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
 德故曰善贷也成之不加机匠之裁无物
 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雱曰道能供万
 物之求而成就之然物之所得复归其本
 故道虽赡足万物而吾未尝费贷之为言
 应彼之乏而终以见还者也窃尝论此篇
 曰道不远人而世莫能睹者不明故也故
 首之以明道大道甚夷而惟明者能由之
 以进故次曰夷道也进道也进于道而复
 乎性命之常则不德之德也故次之以上
卷六 第 25b 页 0396-167.png
 德上德者自得其德而不同乎庶物者也
 故不染而白以其白自异于物则安能若
 谷乎故次之以若辱不辱而洁则是伯夷
 之隘也则安能广乎故若辱而后曰广德
 上德而能广则是与人为徒而可以为君
 师矣故曰建德若偷偷者不汲汲乎有建
 者也建德则有所立而离本近伪矣故又
 要在乎不易吾真故次之以质真其序至
 此则道之在我者体既具矣故曰大方无
 隅有大方以为体则所以应无方之传而
卷六 第 26a 页 0396-168.png
 可以绪馀为人矣故曰大器大器者业也
 至人以其糠秕土苴为器而器未尝不大
 也孔子以管仲为小器则帝王之功其大
 器乎道虽为此而要其终则未尝为也未
 尝有也故曰大音也大象也然则既尽之
 矣故能与道为一而供万物之求成万物
 之性也呜呼是道也不可以识识而况于
 以言言乎而余论之者亦其粗而已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卷六 第 26b 页 0396-169.png
 河曰道始所生者一
一生二
 河曰一生阴与阳也
二生三
 明皇曰一者冲气也言道动出冲和妙气
 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阳气不能独
 生又生阴气积冲气之一故云一生二积
 阳气之二故云二生三○河曰阴阳生和
 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三生万物
卷六 第 27a 页 0396-170.png
 明皇曰阴阳含孕冲气调和然后万物阜
 成故云三生万物○河曰天地共生万物
 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也○雱曰道兼阴
 阳有阴有阳有阴阳之中此三物者始应
 一二三之数而物之类莫不由此以出入
 故其情与形至纤至悉而考其法象咸类
 是矣知此者是知万物之本也知其本则
 其于末也何有至人所用居今日而知万
 世之后者或在是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卷六 第 27b 页 0396-171.png
 河曰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
冲气以乌和
 明皇曰万物得阴阳冲气生成之故故负
 抱阴阳含养冲气以为柔和也○河曰万
 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
 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
 也○雱曰由之以生故无不负抱之者观
 吾之形则其法见矣阴阳适中乃和凡此
 以明物皆系阴阳之属为数所定当与之
 消息也
卷六 第 28a 页 0396-172.png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玉公以为称
 明皇曰万物皆以冲和之气为本而冲气
 和柔守本者当须谦卑柔弱故王公至尊
 而称孤寡不毂者以谦柔为本故也○河
 曰孤寡不毂者不神之名而王公以为称
 者处谦卑法虚空和柔○雱曰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阴阳之情也故高则倾洼则盈
 侯王居极尊之位其势至危故取人之所
 恶自名以适阴阳之和也故下文云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卷六 第 28b 页 0396-173.png
 明皇曰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故
 朝宗者善于下谦弱者生之柄孤寡之称
 不亦宜乎○河曰夫增高者崩贪富者致
 患○弼曰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因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
 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
 二子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
 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
 主形冲气一焉百姓有心异国殊风而得
 一者王侯主焉以一为主一何可令先多
卷六 第 29a 页 0396-174.png
 愈远损则近之损之至尽乃得其极既谓
 之一犹乃至三况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损
 之而益岂虚言也○雱曰泽下而肥山耸
 而瘦午过必昃亏至乃盈凡类属阴阳数
 由一二者理极则反物物皆然至人以此
 适盈虚之时顺消息之理常以谦冲自牧
 岂或强亢致菑者乎
人之所教
 河曰谓众人所以教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亦我义教之
卷六 第 29b 页 0396-175.png
 明皇曰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
 以吾此柔弱非虚之义以教之○河曰言
 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弼曰
 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夫自然举其
 至理顺之必吉违之必凶故人相教违之
 必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
 明皇曰强梁之人动与物亢求益而损物
 或击之故不得其死○河曰强梁者谓不
 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
卷六 第 30a 页 0396-176.png
 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
 杀不得以寿命而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
 明皇曰吾见强梁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此
 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也○河曰父始也
 老子以强梁之人为教戒之始也○弼曰
 强梁则必不得其死人相教为强梁则必
 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举其强梁不
 得其死以教即吉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
 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雱曰
卷六 第 30b 页 0396-177.png
 识阴阳之情则物物有理皆可以师强梁
 殒身物之至恶苟识理者睹之足以鉴消
 息之理以为教父不亦宜乎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明皇曰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驰骋代
 务染杂尘境情欲充塞则为天下之至坚
 矣○河曰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
 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弼曰气无所不
 入水无所不出○雱曰圣人所以执柔而
卷六 第 31a 页 0396-178.png
 御群刚观于物则水是也
无有入于无间
 河曰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
 间通神群生也○雱曰有纤物则动为窒
 阂安能入无间乎观于境则至虚是也此
 圣人所以体无而应群有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明皇曰无有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
 有无间者道性清静妙体混成一无间隙
 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
卷六 第 31b 页 0396-179.png
 则心与道合入无间矣故圣人云吾见身
 心清静则能合道是知有为之教不如无
 为之有益耳○河曰吾见道无为而万物
 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弼
 曰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
 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河曰法道不言帅之以身
无为之益
 河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
卷六 第 32a 页 0396-180.png
 有益万民不劳烦也 
天下希及之
 明皇曰言天下众教少能及之者○河曰
 天下谓人主也希能及道无为之治身治
 国也○雱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不可以
 象告不可以言传唯体无尽道者足以知
 之不亦希乎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明皇曰名者实之宾代人徇名以亡身设
卷六 第 32b 页 0396-181.png
 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河曰
 名遂则身退也○弼曰尚名好高其身必
 疏
身与货孰多
 明皇曰徇名者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设
 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和○河曰
 财多则害身也○弼曰贪货无厌其身必
 少○雱曰庄子云足乎内外之分辨乎荣
 辱之境余尝有言内外两境虽真伪不侔
 贵贱悬绝而常更相为轻重不可不察者
卷六 第 33a 页 0396-182.png
 也失性之人忘其不赀之有而贪逐外物
 矜揽无穷自以为得而不知所取者尘秽
 臭腐非可已畜之物而所耗失沉陷者乃
 吾之所以为我者也其为亲疏多寡之计
 亦己愚甚可不哀乎盖知无待于外而唯
 内之务始可与语道故颜子之贤而孔子
 之所称乃在乎乐陋巷之箪瓢然则君子
 之所养盖可知矣今之士非乏聪明之资
 而志徇其外外重而内轻察其天机已在
 肝膈之上面目之间去本远矣而犹欲语
卷六 第 33b 页 0396-183.png
 古人之至论则亦见其劳而无功也观老
 子此言若将无谓而乃学者之至戒修身
 之要务故余因广其意而详说之
得与亡孰病
 明皇曰问得名货与亡名货敦者病其身
 河曰好得利则病于行也○弼曰得多利
 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雱曰得则有有
 有所不足有而疲神耗精以守之其病大
 矣
是故甚爱必大费
卷六 第 34a 页 0396-184.png
 河曰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
 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
多藏必厚亡
 明皇曰甚爱名者必劳神非大费乎多财
 货者必累身非厚亡乎○弼曰甚爱不与
 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
 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雱曰此必至
 之理而世俗之所未悟
知足不辱
 河曰知足之人给利去欲不辱于身○雱
卷六 第 34b 页 0396-185.png
 曰我贵在我何辱之有
知止不殆
 河曰知可止则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
 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雱曰无求于外
 故常安也
可以长久
 明皇曰知足者不甚爱知止者不多藏既
 无辱殆故可长久○河曰人能知止足则
 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
 故可长久
卷六 第 35a 页 0396-186.png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六









卷六 第 35b 页 0396-18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