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20680c 页
卷三 第 1a 页 0388-134.png
道德真经解卷下谈七
    无名氏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
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
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居
卷三 第 1b 页 0388-135.png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天德也圣人观天默与道会实无
 所得故曰不德以无所得故德自归之是
 以有德也下德者所得之德也下德执德
 故曰不失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是以无
 德也天德之德德不可至故无为而无以
 为所得之德执著其德故为之而有以为
 德降为仁若仁则可为也故上德无为而
 上仁为之然大仁不仁虽曰为之亦无以
 为而几于上德者焉义兼于德而义则可
卷三 第 2a 页 0388-136.png
 以亏也故下德为之而上义亦为焉然内
 以立我未能忘我外以制事未能无事虽
 曰上义犹未免于有所执也故有以为而
 类于下德者焉道降德衰仁义俱失以礼
 交物实相伪也故为而生患莫之应则攘
 臂而仍之即此以观其所失每下可知已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
 义失义而后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忠
 信之薄也攘臂而仍之则乱之首也然德
 兼上下而两言自仁而降言上而不言下
卷三 第 2b 页 0388-137.png
 则其下者已不足道也至于以智为前识
 复不言其上是尤不及于礼矣穷思极虑
 揣而锐之故曰道之华苦心劳神以丧天
 真故曰愚之始不言失礼而后智则以礼
 者乱乎德而智者反乎道也是以大丈夫
 处德之厚不处礼之薄居道之实不居智
 之华故去彼人道之华而取此仙道之实
 矣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卷三 第 3a 页 0388-138.png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玉得
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
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
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
为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
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
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
落如石
 一者道也有一未形本无所得浑沦既判
 肇自古初则物得之天确然辟乎上以无
卷三 第 3b 页 0388-139.png
 为用故得道而清地隤然处乎下以静为
 体故得道而宁神杳然藏乎幽阴阳不测
 故得道而灵谷虚而洼夭道也以夭得道
 而清故谷得道而盈物止而育地道也以
 地得道而宁故物得道而生神舍于身百
 体之侯王也神尸诸圣天下之侯王也以
 神得道而灵故侯王得道以为天下正其
 致此者道而已若夭失其清斯无以覆将
 恐裂矣地失其宁斯无以载将恐发矣神
 失其灵斯无以守将恐歇矣谓天无以清
卷三 第 4a 页 0388-140.png
 也故谷失其盈而将恐竭谓地无以宁也
 故物失其生而将恐灭谓神失其灵也故
 侯王失其正而将恐蹶且贱归之则显其
 贵下附之则显其高亦犹丘山积卑而为
 高江海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故
 贵高者不可失于基本也是以侯王处一
 于域中故自称以孤寡食气于太和故自
 称以不谷有百体然后身之侯王以贵有
 百姓然后天下之侯王以尊侯王得此而
 擅贵高之称者岂非以贱为本故邪夫致
卷三 第 4b 页 0388-141.png
 数舆者近取诸譬也今以辕轨轮辐合而
 成舆若立舆于前数其众体用有所拘不
 足以得舆也合辕轨轮辐然后舆有运载
 之名合百姓贱下然后侯王有贵高之称
 玉者贵也石者贱也玉出于石则贵亦以
 贱为本然玉者有质而自贵侯王得一本
 不自贵岂欲如玉石然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卷三 第 5a 页 0388-142.png
 静者地道也反地道之静而为动是阴之
 感乎阳者也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天道
 也由天道之弱而为用是阳之感乎阴者
 也故曰弱者道之用阳以无为用阴以有
 为体阴阳交感于太空之中而物生焉万
 物由地道而生故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此
 乃反者道之动欤然有形者非天道不足
 为生故曰有生于无此乃弱者道之用欤
 是以圣人言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
 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若能存守
卷三 第 5b 页 0388-143.png
 玄都法其自然则由动之静摄用归体将
 复于道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上士既已明道也故信之笃守之固有闻
卷三 第 6a 页 0388-144.png
 必力行之中士将以进道也勉而后中不
 勉则不中思而后得不思则不得一出焉
 一入焉闻之犹有疑心也故存亡之间未
 之或行下士直以夷道也譬犹俚耳不知
 大声譬犹众心不受高言及其闻道必有
 轻鄙之心焉故与道大反嗑然而笑之若
 道不见笑于下士其异于俚耳之所闻众
 口之所说几希安足以为道哉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昩惟蚤夜以存思定适而默想
 勤行乎道则得矣进道若退以日计之不
卷三 第 6b 页 0388-145.png
 足岁计之有馀于存亡无累则可矣夷道
 若颣且泥形色名声之可得耳目鼻口之
 所嗜人笑乎道则过矣亦知四大之在域
 中犹不外于道者乎上德者天道也天道
 洼则盈以其洼也故若谷大白者王道也
 王道弊则新以其弊也故若辱广德以地
 道言之用之不弊而成之若缺故若不足
 建德以大道言之建之不拔而修之罔觉
 故若偷以其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则疑
 于变其质矣然其为上德为大白为广德
卷三 第 7a 页 0388-146.png
 为建德而真常之质固自若也此之谓质
 真若渝所以质真若渝者何谓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大方载
 之德合无彊故无隅大器用之久于其道
 故晚成大音不言而四时行焉故希声也
 大象不物天下往焉故无形也此四大之
 所以大者夫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帝王之
 德配天地之道而无名者天地之始也道
 于之而隐焉若分四大于域中皆其显道
 而强名之者矣道本非善贷由天地帝王
卷三 第 7b 页 0388-147.png
 体此道以成天下故善贷之名于是乎立
 而曲成之效于是乎著然其成也且而已
 岂有心于劝成而然哉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玉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将以为教父
 易变而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
卷三 第 8a 页 0388-148.png
 一者形变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
 一生二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
 故曰二生三轻清者上为夭重浊者下为
 地冲和气者为人然后天地含精万物化
 生故曰三生万物夭为阳而肃肃出乎天
 则阴上交乎阳而物负之地为阴而赫赫
 发乎地则阳下交乎阴而物抱之阴阳升
 降两者交通然后冲和之气以成也故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一身
 貌肖天地阴阳冲气皆具其中其必有至
卷三 第 8b 页 0388-149.png
 神者典之亦犹王公之于天下也于此配
 域中之大是为孤寡于此食太和之气是
 为不谷世之人与神背驰反以为恶而王
 公独以此自任故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为称阴阳冲和之气通于万
 物固无所损益也由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则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矣人之所教必
 以天地之正也我好静而民自正是我亦
 义教之此谓损之而益强梁者反此矣故
 不得其死此谓益之而损圣人观之因以
卷三 第 9a 页 0388-150.png
 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
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至柔者神也至坚者形也真神通于道能
 亡能存惟以神御形则神能飞形而形由
 之以驰骋矣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夭下
 之至坚至柔故无有至坚故无间以形御
 形则形有所间故无间者不可入以神御
卷三 第 9b 页 0388-151.png
 形则神有所通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故曰
 无有入于无间夫形之所化者不言之教
 也神之所得者无为之益也若能体天地
 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造乎形
 而与乎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夭下尚
 言教而好有为故于此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长久
卷三 第 10a 页 0388-152.png
 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
 矣是以身殉名之过也乌睹所亲者在身
 不在名耶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
 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以身殉利之过也
 乌睹所多者在身不在货也然荣辱立而
 睹所病货财聚而睹所争彼以显为是者
 知名之为荣以富为是者知货之为利故
 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然则得之
 与亡其果孰病乎是其所亡者乃无名之
 朴不赀之躯也病孰甚于此矣故甚爱于
卷三 第 10b 页 0388-153.png
 名而不知止则其大者必费大者道之称
 所谓无名之朴是已多藏其货而不知足
 则其厚者必亡厚者德之质所谓不赀之
 躯是已唯圣人体广德之知足而不自贵
 其货所以不辱体上德之知止而不自尊
 其名所以不殆若是者可以长久与夭地
 并焉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
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
卷三 第 11a 页 0388-154.png
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者地之德广德若不足故虽成而若
 缺大盈者天之德上德不自得故虽盈而
 若冲成若为山其积必坏非大成也大成
 若缺无时而坏故其用不弊盈若积水其
 施必竭非大盈也大盈若冲无时而竭故
 其用不穷此二者夭地之用阴阳是也夭
 能生之无时不生而所生之用不穷地能
 化之无时不化而所化之用不弊则以道
 实行乎其中也唯通之为三故举夭地则
卷三 第 11b 页 0388-155.png
 道可知若分而言之则大直若屈者地道
 也地道直而不肆故若拙大巧若拙者常
 道也常道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故若拙大
 辩若讷者天道也天道不言而善应故若
 讷然论其宗天地虽大不离阴阳而一阴
 一阳者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
 阳躁阳热阴寒制阴者阳故躁可胜寒制
 阳者阴故静可胜热然寒往则暑来暑往
 则寒来其用何穷何弊之有哉夫道有清
 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
卷三 第 12a 页 0388-156.png
 人能常清静夭地悉皆归而况于物乎况
 于事伦乎故曰清净为夭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郤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
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道莅夭下者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人各
 安其所而不争粪其田畴而已及其下衰
 世无以兴乎道则见可欲而不知足于是
 有欲得之心乃始攘夺矫虔冯陵疆土而
卷三 第 12b 页 0388-157.png
 戎马生于郊也反观诸身即在我之天下
 故有道于身则安其分量以厚吾寸田之
 守失道于身则驰骋田猎令心发狂而方
 寸之田已失矣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皆不安其分量
 之过也其已甚则争夺随之若能安其性
 命之分还身意所欲清净而自守则取足
 于身而得矣夫岂有不足哉此知足之足
 所以常足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卷三 第 13a 页 0388-158.png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
而成
 天下者九州山川河海滋生不绝也天道
 者四时阴阳风雨变化无穷也反观诸身
 无不圆成是以圣人言吾与夭地分一气
 而治苟解乎此亦不必出户窥牖而夭地
 之道可知见矣若求道于身外则愈不足
 以得道是其出弥远而其知弥少也岂知
 一身之中万理咸备近取诸此无不充足
卷三 第 13b 页 0388-159.png
 者乎是以圣人体地之道以虚为身故不
 行而知无俟出户体夭之道以无为心故
 不见而名无俟窥牖体夫大道以自然为
 常故不为而成亦无俟进智力于所见所
 行之时也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
 为学者将以穷理故日益为道者将以尽
卷三 第 14a 页 0388-160.png
 性故日损损之又损则尽性以至于命者
 也理有所穷性有所尽犹未免于为故言
 为学为道惟命有所至则归根曰静静曰
 复命以至于无为矣无为者寂然不动之
 时也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亦有为矣
 故无为而无不为一有所为未免有累物
 之行一无所为未免有绝物之心圣人于
 夭下何如哉亦处无为之事而已处无为
 之事乃可以取夭下故取天下者常以无
 事也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
卷三 第 14b 页 0388-161.png
 者失之及其有事亦不足以取夭下矣知
 夭下不可以有事取则要当学其所不学
 以至无为之道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
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
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欲归初始反于未生故无常心善恶
 信诞惟人之所为我无容心焉亦因人之
卷三 第 15a 页 0388-162.png
 心以为心而已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百
 姓行恶者我不知也积善善气至我不知
 其为善故善者吾善之积恶恶气至我不
 知其为不善故不善者吾亦善之信与不
 信亦犹是也任之自然吾无容伪于其间
 是谓德善德信矣以如此则齐善否同信
 诞而吾心无所偏系故惵惵为天下浑其
 心百姓常有心也以徇声色之娱故皆注
 其耳目不知收视反听守母之道唯圣人
 常无心也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故
卷三 第 15b 页 0388-163.png
 皆孩之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
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
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
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
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万物出于天地之机曰生入于阴阳之变
 曰死与生死为徒者未脱乎天地之机未
 免乎阴阳之变者也然万物出生入死而
卷三 第 16a 页 0388-164.png
 独云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者何也
 此皆民自令耳非天地毁鬼神害也以其
 有知而形动故也目睹生之来不能却死
 之去不能止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而动之
 死地也夫惟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
 有为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
 虽有兵刃不能害也盖其积德玄通物莫
 之能伤者故无死地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
卷三 第 16b 页 0388-165.png
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
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
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谓玄德
 道何自而生邪畜道真和之气万物由而
 生之道之所以生也故曰道生之德畜之
 物何自而形耶缘天地升降阴阳之势万
 物由而成之物之所以形也故曰物形之
 势成之以道能生故物莫不首之夫是之
 谓尊道以德能畜故物莫能贱之夫是之
卷三 第 17a 页 0388-166.png
 谓贵德唯道与德寓于积阳之上非期尊
 贵于物物自尊贵之以其自古及今莫之
 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
 之熟之养之覆之此道行乎天地之间而
 常自然者也若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则天地之所同也故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
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
卷三 第 17b 页 0388-167.png
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谓袭常
 一生天地然后天下有始故以为天下母
 既得天地为天下母乃知万物皆为子也
 既知其子而复守其母则其子全矣盖人
 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若能
 知之而复守天地之道则终身不殆矣是
 以体天地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故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不知道
 者多言有为以从事于务而失守母之道
卷三 第 18a 页 0388-168.png
 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夫小者天
 地之朴柔者道之妙用唯自知而见天地
 之道故曰明唯自胜而守天道之妙故曰
 强明者合阴阳而言之光出于明以无为
 用在己则智意是已圣人去智与故不由
 而照之于天故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耀于
 外谓之遗殃无遗身殃而复归于明是谓
 袭常矣如此然后可以为守母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
卷三 第 18b 页 0388-169.png
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䌽
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誇非道也

 夫山径之溪介然用之则成路为间不用
 则茅塞之矣世之人不知大道之妙而施
 作有为所以致茅塞其心夫性之动谓之
 为为之伪谓之失是以有知者畏而不敢
 施为也大道甚夷视之而不见也民心欲
 速是以好径而终迷于大道且心为君主
 之官故心有所撄则寸田失守寸田失守
卷三 第 19a 页 0388-170.png
 则和气不降和气不降则大仓虚矣故曰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以其如是则分高
 下之品有争夺之奇贪五味之爽故服文
 䌽带利剑厌饮食者有之资财有馀则总
 其害之原也是谓贼道贼身之务而不知
 者尚矜誇己之才能而不已可谓盗誇非
 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
卷三 第 19b 页 0388-171.png
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
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建者造始有为者也唯道建德判立天地
 巍巍乎其不拔此分一气而为两仪之时
 也抱者即而不离者也唯德抱道生成万
 物绵绵乎其不脱此散一气而成庶类之
 时也物同得于一气唯人为最灵故能之
 万物之祖天地之原于此建中抱一以为
卷三 第 20a 页 0388-172.png
 天下则垂之后世子孙四海之内各以其
 职来祭不辍矣是道也吾原其始盖本于
 修之身而已道之真既以治身则其绪馀
 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由一身而及
 乎天下则其修弥广其德弥进矣修之身
 者神虽在身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令
 意莫在身此所谓修之身则其德乃真矣
 由此推之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此所谓
 修之家则其德乃馀矣人虽在乡令意莫
 在乡此所谓修之乡则其德乃长矣人虽
卷三 第 20b 页 0388-173.png
 在国令意莫在国此所谓修之国则其德
 乃丰矣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此所
 谓修之天下则其德乃普矣故以身观身
 者内视密眄而观己之德也夫一家一乡
 一国以至天下之观者圣人无容心焉各
 以其自观之故得自然也吾何以知天下
 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
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
卷三 第 21a 页 0388-174.png
䘒作精之至也终曰号而嗌不嗄和之至知
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
 赤子之性与道为一其天守全其神无隙
 是以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而含德之厚可
 以比于赤子若是者积德玄通藏于天而
 物莫之能伤也故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
 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者德全于地道
 也地之气始于子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
 固者是纯气之守应于地道也未知牡牝
卷三 第 21b 页 0388-175.png
 之合而䘒作精之至者德全于常道也常
 然之道其精甚真赤子未知牡牝之合而
 时有䘒作者是道之真精应于人也终日
 号而嗌不嗄和之至者德全于天道也天
 主声以其阴阳之气和而未分故终日号
 而嗌不嗄也知和者阴阳混而为一故曰
 常知常者阴阳合而未分故曰明赤子之
 性与天地合其德不以生为益反为益生
 者动之死地之兆是谓祥矣既以生为益
 则必以心使气是谓坚强之徒也始于益
卷三 第 22a 页 0388-176.png
 生致于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
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要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所以言者
 以言相然相然者意之默识而已未尝见
 于诪譊之言辨也故曰知者不言不知道
 者以言相烦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故曰
卷三 第 22b 页 0388-177.png
 言者不知唯圣人知天地之道有大美而
 不言故塞其兑闭其门涂郤守神而退藏
 于密及其出而为天下于此体天之道则
 挫其锐而和其光也于此体地之道则解
 纷而同其尘也天地之道是谓玄同玄有
 赤有黑故玄同则合乎至一而与天地相
 参天道无亲故不可得而亲既不可得而
 亲亦不可得而疏也地道无欲故不可得
 而利既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也大
 道无形故不可得而贵既不可得而贵亦
卷三 第 23a 页 0388-178.png
 不可得而贱也若是者宜为天下贵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
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
自朴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天下不可治也
 故以正治国者必以奇用兵盖正复为奇
卷三 第 23b 页 0388-179.png
 则有用兵之患以福兮祸所伏也孰知其
 极是以圣人以无事取天下无事则法地
 而好静好静则法天而无为无为则法道
 而无欲无欲则天下自然归之吾何以知
 其然哉夫治出于有为而失太上不言之
 教故多忌讳之禁则四民迁业而弥贫民
 贫则征求利器贪污之风生故国家滋昏
 玩好伎巧难得之货贵故奇物滋起由此
 利害相攻法令滋彰尅核大至民不聊生
 故盗贼多有奇兵之用缘此而起此乃以
卷三 第 24a 页 0388-180.png
 正治国正之极也是以圣人无事则国实
 民富故忌讳不生好静则天下自正故利
 器不作无为则万民自化伎巧何施无欲
 则民自归朴盗贼何有此乃以无事取天
 下也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
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祅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卷三 第 24b 页 0388-181.png
耀
 太上之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
 知有上而不知有政故为政无处正自居
 之闷闷者有政而不作也有政不作则非
 以明民将以愚之故其民亦淳淳而若朴
 焉然既立政为正必有以察为奇故始于
 闷闷而终于察察终于察察政之极也其
 政太察使民无所措手足故其民缺缺焉
 圣人言但知求福不知罪婴但知养身不
 知戮形祸福倚伏理之然也故曰孰知其
卷三 第 25a 页 0388-182.png
 极其无正邪世之人以政为正不知正之
 极而奇生以福为善不知善之复而妖起
 迷迷相传于今久矣是以圣人方如广德
 之厚故不割也廉如上德之清故不刿也
 直而不申于外光而返照于内无正可处
 无奇可察是谓无极之道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
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
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
卷三 第 25b 页 0388-183.png
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啬者敛也畜也归之于德也以外言之曰
 敛以内言之曰畜敛于外者至于无欲故
 后其身外其身所以治人也畜于内者至
 于无知故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外
 则无欲法地之静而得以尽性内则无知
 体天之用而至于复命尽性而至于复命
 是乃复守其母故谓之早复焉早者日升
 于甲阳之首也复守其母则与天地合其
 德是之谓重积德积德玄通与道合真则
卷三 第 26a 页 0388-184.png
 无不克与道合真者难终难穷故莫知其
 极难终难穷者万理咸备故可以有国有
 国之母者道也不方不圆与天地并故可
 以长久始于守母是谓深其根终于复命
 是谓固其蒂得天地为常而五行不相克
 与大道为一而三光无明冥是谓长生久
 视之道
   治大国章第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
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
卷三 第 26b 页 0388-185.png
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不可施为也故治
 大国者若烹小鲜自人言之则大国者乃
 天中地户黄帝之乡所以治之亦若此而
 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心定而王天
 下故鬼无所出其灵响依人而行何神之
 有哉非其鬼不神也以其不受于邪邪气
 自去是神亦不伤于人也非其神不伤于
 人也以其圣人处无为之事而天下化成
 使民外则无争夺攻战之患内则无图为
卷三 第 27a 页 0388-186.png
 杀怨之心不犯神之报应是乃圣人亦不
 伤人矣人与鬼神两不相伤则神之予矣
 贻尔多福而归德于神也民之质矣日用
 饮食而德归于人也德归于神故子孙以
 祭祀不辍德归于人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此乃圣人以道范天下之效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
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
卷三 第 27b 页 0388-187.png
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
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水以善下故江海能为百谷王大国欲兼
 畜人亦以其下流而已故曰大国者下流
 天下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是谓天下
 之交然必自处以柔静而后可牝常以静
 胜牡而牡归之者以静为下也静则无事
 唯无事可以取天下而况于国乎故大国
 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
 大国或下以取者君道也或下而取者臣
卷三 第 28a 页 0388-188.png
 道也君犹天也天道下济而光明故大国
 不过欲兼畜人臣犹地也地道卑而上行
 故小国不过欲入事人至于天地交而万
 物生人道交而功勋成则两者各得其所
 欲然宜下流者唯大国而已故又曰大者
 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
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
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
卷三 第 28b 页 0388-189.png
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虚无之渊人皆见物而不见乎道则
 以道为万物之奥故也得道之妙则为善
 是谓性命之宝得道之言则为不善然亦
 于道有所保焉市者众人之所归加者置
 诸众人之上美言尊行人之不善于道者
 亦足以得众而人上之夫何弃之有故立
 天子置三公坐而论道者也有拱璧以先
 驷马则美言尊行得众而人上之如此虽
卷三 第 29a 页 0388-190.png
 如此亦不如坐进无为之道得其妙之为
 愈也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性命
 之宝求则得之而生之所保特有罪以免
 耶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卷三 第 29b 页 0388-191.png
 圣人体天道以行不言之教故为无为体
 常道以处无为之事故事无事体地道而
 乐恬淡之能故味无味自其所应者言之
 若有为有事有味也自其所守者言之则
 其为者无为其事者无事其味者无味而
 已世之人不通乎此故勇动多怨缘小而
 至大缘少而至多唯有心于事为嗜欲之
 间也然大小多少缘类而报皆出于自得
 天地应之如谷故曰报怨以德由此观之
 天下之难事缘作于易而至于难也天下
卷三 第 30a 页 0388-192.png
 之大事缘作于细而至于大也故患生不
 意祸生丝微此之谓欤是以圣人以天合
 天故终不为大与道为一故能成其大且
 轻诺多易者伤轻易于有为也故寡信而
 多难矣圣人行不言之教故无寡信之行
 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故无多难之尤
 任其自然而不敢为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
卷三 第 30b 页 0388-193.png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故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不
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
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静未萌易为持谋所谓为之于未有也
 脆微已作易为泮散所谓治之于未乱也
 然为之于未有者能无思虑乎治之于未
 乱者能无智谋乎故圣人言谋思危之首
卷三 第 31a 页 0388-194.png
 危者将不久不若戒事物之先而忘其为
 戒事物之始而忘其治之为愈也夫大生
 于小高生于下远生于近理之然也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唯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旨
 而知归是以无为也故无败无执也故无
 失若夫民之从事未免于有为有治而不
 知慎戒所欲浸长真和乃尽故几成而败
 之岂不然哉若能慎终如始反婴儿守母
 之道则无败事矣故圣人欲不欲外无所
 为虽难得之货不足贵也学不学内无以
卷三 第 31b 页 0388-195.png
 为虽美言尊行不足尚也以复众人为治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
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
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

 道无为则自得于内道无不为则化成于
 外是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
卷三 第 32a 页 0388-196.png
 之明则浇淳而乱愚则守朴而静且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而有知也智者争之器故以智治国者国
 之贼非以其明之耶不以智治国者国之
 福非以其愚之邪国之贼则开人者贼生
 也国之福则开天者德生也此两者亦楷
 式可则而像之能知楷式然后可以观于
 天故是谓玄德玄德者上德也故深矣远
 矣物无得而偶之者惟同乎大顺而已故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卷三 第 32b 页 0388-197.png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
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
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
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以其善下故取百谷之流而为王矣
 王有归往之义故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是
 以圣人体天之道而以言下之则处上而
 人不重故从之也轻体地之道而以身后
卷三 第 33a 页 0388-198.png
 之则处前而人不害故利之者博若此则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故天下乐
 推而不厌也要其所以然者亦不过善下
 而已唯善下者不与物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
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
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
卷三 第 33b 页 0388-199.png
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

 肖物者小为物所肖者大夫道包裹天地
 充满六极洋洋乎大哉故似不肖天大地
 大肖道而已故能久然天地空中之一细
 物其于道亦细也夫是以我有三宝宝而
 持之一曰慈者父道也造物之主言天也
 二曰俭者母道也畜敛之主言地也三曰
 不敢为天下先者天地之原也感而后应
卷三 第 34a 页 0388-200.png
 不为物先言道也天地道兼而用之则澹
 然无极而众美从三宝无出于此者凡人
 皆有是当在宝而勿失持之为上夫天道
 生之覆之是所谓慈虽慈也然不争而善
 胜是慈故能勇地道畜之育之是所谓俭
 虽俭也然德合于无疆是俭故能广唯大
 道总乎天地之原虽不敢为天下先然生
 化之字待是而立故能成器长若夫逆天
 地而舍大道者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者
 以阳战阴也以守则固者抱玄之道也且
卷三 第 34b 页 0388-201.png
 以顺战逆待时而动则援之而胜矣不可
 动则守以顺天时亦卫之而固矣故天将
 救之以慈卫之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
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怀三宝之道不以兵强天下而
 用武也于以战人是为善战于以胜敌是
 为善胜于以用人是为善用善战者待时
卷三 第 35a 页 0388-202.png
 而后动虽战而不怒体慈之宝也善胜者
 虑胜而后会虽胜而不争体俭之宝也善
 用人者智不自虑而悦以使人故人乐为
 之用体不敢为天下先之宝也善于此者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
 也然古之为正正复为奇乃有用兵之戒
 故曰古之极孰知其极也夫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
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
卷三 第 35b 页 0388-203.png
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
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者明其言非我有也乃用兵者
 之常言也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则迫而后
 动不得已而后起未尝感人也应之而已
 既不得已则非踊跃用兵而以乐杀人为
 事者是以不敢进寸而退尺故曰行无行
 也攘无臂者善战而不怒也仍无敌者善
 胜敌而不争也执无兵者善用人而为之
 下也此乃深得三宝之道者然三宝非独
卷三 第 36a 页 0388-204.png
 论兵而已奈何古之极遂至于用兵也兵
 乃凶器不可轻敌轻敌者是乐杀人也舍
 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故几
 丧吾宝是以抗兵相加则哀怜者慈也以
 慈为宝则无轻敌之祸故胜也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
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吾知也知我
者希则我者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无思无虑始知道故易知也无从无道始
卷三 第 36b 页 0388-205.png
 得道故易行也而天下富贵者侈欲以丧
 真贫贱者劳役以伤生皆丧己于物失性
 于俗故莫能知莫能行矣夫言有宗者明
 一章之言其统之有宗也此之谓易知者
 欤事有君者明一章之事其主之有君也
 此之谓易行者欤不失其宗与君何患不
 能知不能行哉故圣人言子若行吾道当
 知上慧原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若无
 行宿本是谓无知恶能明太上玄妙之理
 此所以不吾知也有不言而知者见非于
卷三 第 37a 页 0388-206.png
 众有不学而得者见异于俗故知道者稀
 足见得见者贵也是以圣人薄于外而厚
 于内不衒鬻于人怀昆山之玉而莫能知
 者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
病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本无知也以无思无虑而知道矣故曰
 知不知是谓真知能知不知之知者其知
 尚矣不知不知之道而昭然有知者高谈
卷三 第 37b 页 0388-207.png
 妙论以究本穷元其知病矣唯知知病为
 病而忘其知者是以不病也圣人何其不
 病也以其知知病为病而常若不知矣是
 以不病也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
所生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
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怒而威其威也小不怒而威其威也大圣
 人不以威屈天下使民无畏威之容而有
卷三 第 38a 页 0388-208.png
 畏德之心则不怒之威默加乎人是谓大
 威至矣化民使得尽其性则扩而充之所
 居无狭育而成之所生无厌此乃圣人所
 以体夫天地道者也体天大威而不怒体
 地广居而不狭体道生生而不厌惟上不
 厌民之所生则民亦得尽其性而不厌矣
 是以圣人不自见故明矣惟明所以自知
 而体天地也不自贵故德矣惟德所以自
 爱而法大道也故去彼自见自贵而取此
 天地道者焉
卷三 第 38b 页 0388-209.png
   勇于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
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
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为而以身先天下者是谓逆天道
 也故杀矣勇于不敢为天下先者是谓体
 天道也故活矣然勇于不敢者于生之利
 而于俗之害勇于敢者于俗之利而于生
 之害在世俗观之不能无疑故惑之也若
卷三 第 39a 页 0388-210.png
 夫天之所恶敦得而知其故哉且天道亏
 盈而益谦故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以圣
 人犹难之而不敢为也夫天之道本无所
 为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之归与
 之归而不拒物之多皆所受命于此是谓
 不争而善胜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固不
 言而善应也善者福之淫者祸之固不召
 而自来也示人以易知应物以多变固坦
 然而善谋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其以此
 欤
卷三 第 39b 页 0388-211.png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
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
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得其性则常乐其生苟失其性则死亦
 何畏哉虽为苛法以死惧之民亦将抵冒
 而终莫能化也若使民常畏死是致民得
 其性而知生之乐故重犯法也有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又敦敢为哉常有司杀者
卷三 第 40a 页 0388-212.png
 杀是谓有德司契也使民常畏死而为奇
 者吾得执而杀之矣夫代司杀者杀是谓
 无德司彻也民常不畏死而以死惧之岂
 不谓代大匠斲耶斲物之大匠者造物之
 主也造物之主者天道无为也逆天制物
 者有为也希有不自伤者也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
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
卷三 第 40b 页 0388-213.png
是贤于贵生也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圣人之治
 省刑罚薄税敛知天之天然后民可得而
 保也食税之多以其赋重而不知薄税敛
 以养之故民之所以饥上之有为以其政
 烦而不知省刑罚以安之故民之所以难
 治凡人之情兴于富庶然后有恒心还于
 淳朴然后无他欲至于饥而难治则不安
 其分量而欲利之愈勤是以于生太厚而
 动之死地者有之故人之所以轻死也唯
卷三 第 41a 页 0388-214.png
 得道之人寸田内守而和气自降形精不
 亏而天守自全若是者达生之情不务生
 之所无以为是贤于贵生也异于生生之
 厚而轻死者矣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
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
强居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骨弱筋柔其死也筋骨坚强草
卷三 第 41b 页 0388-215.png
 木之生也甲脆枝柔其死也枝叶枯槁故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理之然也
 兵强则不胜与木强之理共矣坚强死之
 徒故居下柔弱生之徒故处上亦天地之
 道所宜然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损
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道乎是以圣
卷三 第 42a 页 0388-216.png
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也
 天之道以中为至而已无过与不及也其
 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不使之有馀故有馀
 者损下者举之不使之不足故不足者补
 盖天道减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人
 之道则一切反此损不足以奉有馀能以
 有馀之道奉天下者唯天道为然圣人体
 道者也故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未尝以所
 长而自见于人故常无损此圣人之所以
 能天
卷三 第 42b 页 0388-217.png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
不知而莫之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
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之物物莫
 能胜者以其有常而无以易之也故几于
 道矣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
 莫之能行何哉以其益生以其心使气故
卷三 第 43a 页 0388-218.png
 失柔弱之道也夫柔弱有常而无以易之
 者其唯天地之道乎唯地之道受国之垢
 而不自化乃化化者也是谓社稷主此之
 谓柔之胜刚者欤唯天之道受国之不祥
 而不自生乃生生者也是谓天下王此之
 谓弱之胜强者欤夫正言若反者受国之
 垢与不祥也以正言之若反者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
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卷三 第 43b 页 0388-219.png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阳为德无为也阴为怨有为也世之人勇
 动于敢为故有怨加以知慧仁义以和大
 怨怨愈多矣夫若是者安可以为善且知
 慧外通仁义多责故勇动多怨是以圣人
 执天之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尝予
 于人而不取也故不责于人何怨之有上
 德无为而报怨以德故曰有德司契下德
 有为而以和大怨故曰无德司彻天之道
 是谓上德者无亲无疏唯善人无为者常
卷三 第 44a 页 0388-220.png
 与之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
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九隅八区寓以小国况至德之世地不加
 辟民不加聚能使一国若一家一家若一
 身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有智者创于前
卷三 第 44b 页 0388-221.png
 巧者述于后民亦无机心之累故使民有
 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于是时也民皆乐生
 安土自守其国是重死而不远徙也以不
 远徙也故无川途之险虽有舟舆无所乘
 之无攻战之患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大信
 不约何假书契乃复结绳而用之故力田
 而甘其食躬桑而美其服怀土而安其居
 存生而乐其俗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
 相往来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此之
 谓至德
卷三 第 45a 页 0388-222.png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
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者希言也其出口也淡乎其无味故
 不美美言者貌言也其于人也轻诺必寡
 信故不信天道不言而常善应故善者不
 辩和大怨者安可以为善故辩者不善知
 道者必达于理达理则将以反说约也故
卷三 第 45b 页 0388-223.png
 知者不博以博溺心则闻见愈多不如其
 约也故博者不知夫不美也不辩也不博
 也所谓在己无居者也圣人之道在己无
 居则运而无所积故圣人无积以有积故
 不足无藏故有馀圣人无积故能以有馀
 之道奉天下天下皆往资焉而不匮故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夫圣
 人之道即天之道是已惟天之道利而不
 害故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且天以美利利
 天下何害之有圣人出为于无为亦非乱
卷三 第 46a 页 0388-224.png
 天之经逆物之情也又复何争焉此德经
 也而言终及于此者以德兼于道道兼于
 天不明于天斯不通于圣故混元以此终
 焉
 古之圣人由道以显教因言以见道道本
 无形妙不可测然不假于言则道何缘而
 明苟言不尽意则直书辞称微妙难识微
 妙难识学者莫知其根

道德真经解卷下
卷三 第 46b 页 0389-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