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20535b 页
卷十四 第 1a 页 0383-140.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十四忘七
    太学生江澄疏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徽宗注曰赋重则田莱多荒民不足于食
 疏义曰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
 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
 也圣人之治天下所以使民含哺而嬉鼓
 腹而游日用饮食乐岁终身饱者非特不
 重其赋以养民而已盖有以使之弃末趋
卷十四 第 1b 页 0383-141.png
 本故也盖德惟善政而政所以裕民治古
 之时有得于此是以即十有二土以辨其
 宜因十有二坏以教其稼分地职奠地贡
 任之成功则有鄙师之赏劝之弗率则有
 载师之罚未然故民莫不致力南亩乐业
 劝功而黎民不饥矣当是时甘其食美其
 服不知帝力何有于我又焉有田莱多荒
 不足于食之患哉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徽宗注曰政烦则奸伪滋起民失其朴
卷十四 第 2a 页 0383-142.png
 疏义曰圣人以道在天下以政事治之虽
 应物之有常体道之无即其酬酢之用不
 离于渊虚之宗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
 自富无欲而民自朴所以然者以其恃道
 化而不恃智巧故也恃道化则政不烦不
 恃智巧则奸伪息民将复归于朴矣经曰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烦则奸伪滋起民失其朴其政察察其
 民缺缺之谓也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卷十四 第 2b 页 0383-143.png
 徽宗注曰矜生太厚则欲利甚勤放僻邪
 侈无不为已
 疏义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世之人不知取所重
 遗所轻乃厚于其生薄于其义苟得于利
 者靡不为也惟其生生之厚故欲利甚勤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至于失其常心放僻
 邪侈无不为已方且蹈犯艰险轻于视死
 虽矜生太厚适足以丧生也
卷十四 第 3a 页 0383-144.png
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徽宗注曰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
 所无以为无以生为者不务生之所无以
 为弃事而遗生故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
 则精不亏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所以贤于
 贵生贵生则异于轻死遗生则贤于贵生
 推所以善吾生者而施之于民则薄税敛
 简刑罚家给人足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
 犯帝王之极功也
 疏义曰道本无物汝身亦虚即一身之所
卷十四 第 3b 页 0383-145.png
 系莫若乎生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
 也惟不自有其生乃能全其生则达生之
 情者又安用务生之所无以为哉悲夫世
 之人以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
 存生殊不知无累则正平正平则邪气不
 能袭而天和将至与彼更生矣能无累则
 无以生为无以生为则不务生之所无以
 为可以弃事而遗生矣弃事则形不劳而
 全遗生则精不亏而复形全精复德同于
 初则与天为一所以贤于贵生也贵生虽
卷十四 第 4a 页 0383-146.png
 异于轻死不若遗生则又贤于贵生也圣
 人推吾所以善吾生者举而措之天下之
 民则政裕而民康见于薄税敛刑清而民
 服见于简刑罚家给人足仰有所事俯有
 所育而民各趋于仁寿之域釿锯不用椎
 凿不施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夫然故
 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坐致太平之治
 炳然与太古同风矣推其所自以明无为
 之理推所以善吾生者施之于民而已所
 以民足食而不饥民复朴而不难治民贵
卷十四 第 4b 页 0383-147.png
 生而不轻死也帝王之极功其在是欤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
生之徒也
 徽宗注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阳以发生为德阴以肃杀为事方其肃杀
 则冲和丧矣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
 生之徒
 疏义曰列子曰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
卷十四 第 5a 页 0383-148.png
 之死万物盈于天地之间丽于奇耦域于
 动静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其生
 杀言之阳气常熙以发生为德万物因之
 以敷荣故柔者刚弱者强阴气常凝以肃
 杀为事万物因之以凋瘁故坚者毁锐者
 挫气机密移至于肃杀则冲和丧而复乎
 至幽矣世之役于阴阳者知其生杀相代
 而不知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刚
 故失生理而动之死地焉盖一阴一阳之
 谓道万物莫不由之者也计事则坚强足
卷十四 第 5b 页 0383-149.png
 以胜柔弱语道则柔弱足以胜坚强此坚
 强为死之徒柔弱为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徽宗注曰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疏义曰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圣人运
 精神动心术所务者本而后末从之则天
 威震叠神武不杀见于仁眇天下而无不
 怀义眇天下而无不畏固足以保大定功
 安民和众得其常胜之道又岂以兵强为
 先哉故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然
卷十四 第 6a 页 0383-150.png
 则抗兵相加而哀者胜以善持胜故也
木强则共
 徽宗注曰拱把之桐梓人皆知养之强则
 伐而共之矣
 疏义曰诗曰椅桐梓漆盖桐梓者柔良之
 材可以备礼乐之用方其始生也特拱把
 之小而已人苟欲生之皆知养之以其柔
 弱也及其曰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可以
 中宫室器械之材则伐而共之矣以其坚
 强也稽诸植物犹以强而先伐则坚强者
卷十四 第 6b 页 0383-151.png
 死之徒何独于人而疑之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徽宗注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老氏之道
 术有在于是庄子曰以懦弱谦下为表
 疏义曰柔者道之刚故常胜之道在柔弱
 者道之强故常不胜之道在强盖积于柔
 而成刚积之者在其先积于弱而成强成
 之者在其后先者在上后者在下坚强固
 居上柔弱固处下矣即天地以观之天以
 积气职生覆而位乎上积气非坚强也地
卷十四 第 7a 页 0383-152.png
 以积块职形载而位乎下积块非柔弱也
 即物理以观之水之为性决之东则东决
 之西则西而攻坚强莫之能先风之为物
 指我则胜我趥我亦胜我而折大木唯我
 能之则以积众小不胜为大胜故也胜者
 在上则不胜者斯为下矣老氏之道术每
 得于此以谓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故知雄
 而守雌知白而守黑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未尝先人而尝随人可谓得常胜之道矣
 观其书论柔弱胜刚强者不一有曰守柔
卷十四 第 7b 页 0383-153.png
 有曰致柔又曰不敢以取强焉又曰强梁
 者不得其死于是篇又详言强弱之道庄
 子谓以懦弱谦下为表夫为表则非处下
 之道矣昔孔子对子路问强以谓宽柔以
 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其亦守柔之道
 欤孰谓老氏之书与孔子之道不合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徽宗注曰道无益损物有盈虚注焉而不
卷十四 第 8a 页 0383-154.png
 满酌焉而不竭者圣人之所保也降而在
 物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天
 之道以中为至故高者抑之不至于有馀
 下者举之不至于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
 退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疏义曰道之在天下广也包畛纤也入秽
 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何损益之
 有自道而降斯囿于物域于气而为气之
 所化丽于数而为数之所摄一盈一虚莫
 或已也惟道超乎气数而为万物之奥故
卷十四 第 8b 页 0383-155.png
 有气有数者皆往资焉而不匮是以注焉
 而不满虽益之而不加益也酌焉而不竭
 虽损之而不加损也既以为人己愈有既
 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所保在是人不得
 而去者也且域中之大天地与焉天地虽
 大然斗一南而万物盈斗一北而万物虚
 消之而消息之而息或消或息与时偕行
 凡以天地空中之一物犹未离于气数故
 也夫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然
 则盛衰更代成坏相因固不逃于自然之
卷十四 第 9a 页 0383-156.png
 理矣惟天道任理而均故无适而不得其
 中若山杀瘦而泽增肥水息渊而木消枝
 啧以牙者童其角挥以翼者两其足高者
 恶其亢则抑之使俯而就不至于有馀而
 太过下者恶其卑则举之使企而及不至
 于不足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如彼四时春
 夏先秋冬后徙而不留各得其序莫不趋
 于中焉观天之道岂不犹张弓乎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
 徽宗注曰满招损谦得益时乃天道
卷十四 第 9b 页 0383-157.png
 疏义曰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盖盈者亏
 之所谓损有馀也谦者益之所谓补不足
 也损有馀以补不足则以其化均故尔书
 以谓满招损谦得益时天道其斯之谓欤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徽宗注曰人心排下而进上虐茕独而畏
 高明
 疏义曰莫之为而自然者天道也为之而
 使然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相去远矣
 惟人道累于使然故人心惟危莫得其平
卷十四 第 10a 页 0383-158.png
 下者排之使愈下上者进之使愈上逐物
 俯仰而无持操所以虐茕独而畏高明也
 茕独可哀也苟或见虐则莫劝其作德而
 为善者孰为之长高明可藐也苟或见畏
 则莫惩其作伪而为恶者孰为之消是乃
 损不足以奉有馀而已岂知自然之天道
 乎
孰能损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道乎
 徽宗注曰不虐茕独而罄者与之不畏高
 明而饶者损之非有道者不能
卷十四 第 10b 页 0383-159.png
 疏义曰茕独者众之所违而虐之苟曰好
 德则虽茕独必进宠之而不虐是罄者与
 之也高明者众之所比而畏之苟不好德
 则虽高明必罪废之而不畏是饶者取之
 也诚如是其知道乎盖道者为之公不偏
 于彼不废于此泛应曲当考不平以至于
 平圣人体是以用天下孰有偏诐之患哉
 然则损有馀以奉不足非与于天道孰能
 致此庄子曰主者天道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其不欲见贤
卷十四 第 11a 页 0383-160.png

 徽宗注曰不恃其为故无自伐之心不居
 其功故无自满之志人皆饰智己独若愚
 人皆求胜己独曲全帷不欲见贤也故常
 无损得天之道
 疏义曰至无之中化出万有圣人体至无
 以供其求岂恃其为哉𩐎万物而不为义
 泽万世而不为仁孰有自伐之心乎所谓
 至为去为者以此岂居其功哉功盖天下
 似不自己去功与名还与众人孰有自满
卷十四 第 11b 页 0383-161.png
 之志乎所谓神人无功者以此去智与故
 循天之理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所谓人皆
 饰智己独若愚也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积
 众小不胜为大胜所谓人皆求胜己独曲
 全也凡以不欲见贤故也列禦寇惊五浆
 之馈有在于是耶帷不欲见贤故谦得益
 而常无损其得天之道矣与夫饰智惊愚
 修身明污昭昭然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者盖亦异矣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卷十四 第 12a 页 0383-162.png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
其无以易之也
 徽宗注曰易以井喻性言其不改老氏谓
 水几于道以其无以易之也有以易之则
 徇人而失己乌能胜物惟无以易之故万
 变而常一物无得而胜之者
 疏义曰水由地中行无所不通凿之斯为
 井道之在天下无往不存得之则为性故
 易以井喻性井养而不穷改邑不改井则
 以一性之常不以贵贱加损不以愚智存
卷十四 第 12b 页 0383-163.png
 亡虽事变无常而其本不易犹之井也盖
 天一生水离道未远善利万物万物蒙其
 泽受其施而常处于柔弱不争之地举天
 下之物曾无以易之故老氏谓水几于道
 以其无以易之也彼物得以易之则是徇
 人失己而失性之常乌能得常胜之道而
 能胜物哉惟无以易之则因地而为曲直
 因器而为方圆虽有曲折万殊之变而一
 常自若可谓物无得而胜之者矣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
卷十四 第 13a 页 0383-164.png

 徽宗注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疏义曰智所以穷理仁所以尽性盖天下
 之事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苟智足以穷理
 而仁不足以尽性则是厌于所守无持久
 之诚其何以行之哉柔胜刚弱胜强世俗
 之人智非不足以知之常患于不笃志以
 存之故尔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
 失之其何益于事哉经曰吾言甚易知甚
 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与此同意
卷十四 第 13b 页 0383-165.png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
不祥是为天下王
 徽宗注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
 体道之虚而所受弥广则为物之归而所
 制弥远经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疏义曰水始一勺总合成川故江河合水
 而为大土始一块总合成田故丘山积卑
 而为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
 故大人合并而为公传所谓川泽纳污山
 薮藏疾国君含垢正谓是也盖天下虽大
卷十四 第 14a 页 0383-166.png
 治之在道四海虽远治之在心唯道集虚
 而圣人之治虚其心焉故能体道之虚群
 实皆在所摄所受弥广惟为物之归则万
 物皆往资焉而所制弥远盖五土之神为
 社五谷之神为稷为社稷主必欲满而不
 溢高而不危非受国之垢不可也与庄子
 所谓受天下之垢同意兴事造业而其一
 上比为王故王以归往为义为天下王必
 欲持其盈而不溢守其成而不亏非受国
 不祥不可也与经所谓人之所恶唯孤寡
卷十四 第 14b 页 0383-167.png
 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同意夫受国之垢也
 受国之不祥也皆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
 心故也要之虚而能受而已故道经言知
 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正言若反
 徽宗注曰言岂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
 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疏义曰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
 可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
 历不能得则言岂一端而已然至言不出
卷十四 第 15a 页 0383-168.png
 而俗言胜故有坚白异同之论芒然不知
 所归天下始以正言为反于物矣惟得言
 之解者虽反于物而合于道则言而足终
 曰言而尽道天下之至正孰有过于斯者
 庄子以寓言为真盖谓是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者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徽宗注曰复雠者不折镆千虽有忮心者
 不怨飘瓦故无馀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
 偃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为善
卷十四 第 15b 页 0383-169.png
 疏义曰镆千无心于伤物故复雠者不折
 飘瓦无心于触物故忮心者不怨常有司
 者杀则人之遇之犹镆千飘瓦而已是以
 天下平均故无馀怨且仁者爱人故恶人
 之害之义者循理故恶人之乱之若乃以
 聪合驩是爱人者害人之本也禁攻寝兵
 是偃兵者造兵之本也以此和大怨其为
 善果安在哉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徽宗注曰圣人循大变而无所湮受而喜
卷十四 第 16a 页 0383-170.png
 之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契有左右以
 别取予执左契者予之而已
 疏义曰圣人虚己以游世万态虽杂而吾
 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直以循斯须而已虚静之中何
 所湮汨庄子所谓循大变而无所湮是也
 故能泛应酬酢受而喜之未尝弃人绝物
 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也为无为事无事
 处物不伤物而物亦不能伤是以执左契
 而不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古者结绳而治
卷十四 第 16b 页 0383-171.png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
 察然契有左右左契所以予右契所以取
 执左契则不从事于物予之而已虽予之
 而不责于人则物之来也不约而自孚矣
故有德司契
 徽宗注曰以德分人谓之圣
 疏义曰德之在人同焉皆得不可擅而有
 之者也圣人调而应之德广所及以心之
 所同然还以分之而已则人之契合者固
 不期然而然矣庄子载管子之言曰以德
卷十四 第 17a 页 0383-172.png
 分人谓之圣此之谓也荀卿亦曰君子洁
 其辩而同焉者合善其言而类焉者应意
 与此同
 无德司彻
 徽宗注曰乐通物非圣人也无德者不自
 得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
 和怨之心焉兹彻也秪所以为蔽庄子曰
 丧己于物者谓之蔽蒙之民
 疏义曰凡物之量未始有穷物物求通繁
 不胜应则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矣圣人
卷十四 第 17b 页 0383-173.png
 去智与故而循天理顺物自然而无容私
 感而后应皆缘于不得已岂乐通于物哉
 彼昧者不能以深为根以约为纪逐物忘
 返不自得其得而得人之得弊弊然以通
 物为事而有和怨之心将以为彻秪所以
 为蔽庄子所谓乐通物非圣人也不其然
 乎盖乐通物则因物有迁或至于失己其
 为蔽蒙孰甚故庄子曰丧己于物者谓之
 蔽蒙之民盖蔽以言其不通蒙以言其不
 明累于物而有碍孰能损实为通致虚为
卷十四 第 18a 页 0383-174.png
 明哉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徽宗注曰善则与之何亲之有
 疏义曰天道任理奚亲奚疏天道无私奚
 取奚予虽无私于取予其因物以为心唯
 善人是与而已盖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善
 人之所从民则从之宜其常与善人也书
 曰作善降之百祥又曰皇天无亲惟德是
 辅盖以积善成德故天有以与之也是篇
 言执左契而终之以天道以见圣人与天
卷十四 第 18b 页 0383-175.png
 同道焉惟其道与天同此洞酌之诗所以
 言
 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
 徽宗注曰广土众民则事不胜应智不胜
 察德自此衰刑自此起后世之乱自此始
 矣老氏当周之末厌周之乱原道之意寓
 之于书方且易文胜之弊俗而跻之淳厚
 之域故以小国寡民为言盖至德之世自
 容成氏至于神农十有二君号称至治者
卷十四 第 19a 页 0383-176.png
 以此而已
 疏义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则土宇弥广生齿益众皆不离于
 丕冒之域而此必取于小制国寡聚民者
 何耶盖以广土众民巧伪日滋事则繁而
 不胜应智以诈而不胜察迁德淫性触刑
 冒禁后世所以不治者皆自此始矣老氏
 悯当时习俗凋弊乃推原道德发明奥义
 寓之于书以破聋聩直欲易周末文胜之
 弊俗还太古淳厚之风敛其散而一之落
卷十四 第 19b 页 0383-177.png
 其华而实之故以小国寡民为言自容成
 氏大庭氏至于伏羲氏神农氏十有二君
 号称至治者亦使民无知无欲而已同乎
 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若此
 之时亦至治已老氏立言垂训亦欲斯民
 复乎古初者也故及于此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徽宗注曰一而不党无众至之累
 疏义曰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
 同德惟其同德则无所事比而自养者已
卷十四 第 20a 页 0383-178.png
 足所谓一而不党者也盖一者性之所同
 而不党者无所事比同而无所比则相忘
 于澹漠之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什
 伯之器无所用焉又乌有众至之累耶是
 以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舜三徙成都
 至邓之墟而十有万家乐推不厌众至而
 归之舜不容于辞焉盖所以感而应之者
 特尘垢秕糠帝王之馀事尔若乃有天下
 而不与坐致无为之治非至神而何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卷十四 第 20b 页 0383-179.png
 徽宗注曰其生可乐其死可葬故民不轻
 死而之四方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远徙之谓欤
 疏义曰凡民之情莫大乎养生丧死无憾
 也其生可乐则仰事俯育有所给其死可
 葬则衣衾棺椁有所备无欣欣之乐无瘁
 瘁之苦又乌有轻死而不安土者哉周之
 盛时以保息六养万民而贫穷得以恤以
 本俗六安万民而坟墓为之族五党足以
 相赒四闾足以相葬出耕同田入居同廛
卷十四 第 21a 页 0383-180.png
 利则同营害则同禦民不轻徙而之四方
 者亦以生可乐死可葬而已又况建德之
 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山无蹊隧泽
 无舟梁则其重死而不之四方也宜矣然
 而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致其
 所恶则散治古之民所以重死而不远徙
 者以上得其道有以爱之利之故也孔子
 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则民不远徙非得
 其道而何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卷十四 第 21b 页 0383-181.png
 徽宗注曰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无绝险之迹故虽有舟舆无所
 乘之无攻战之患故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疏义曰性分之外无非物也与物为偶则
 外游是务欲虑滋起转徙驰逐莫之或已
 有以致远则山必蹊隧而通有以涉难则
 泽必舟梁而济虽欲休影息迹不可得矣
 惟至德之世民复其性山无蹊隧泽无舟
 梁而不相往来同乎无知其德不离而复
 归于婴儿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平易
卷十四 第 22a 页 0383-182.png
 恬惔无绝险之迹故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是非两忘无攻战之患故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亦各安其性分而已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徽宗注曰纪要而已不假书契
 疏义曰法之在天下必有以记久明远以
 贻将来者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
 之以书契谓夫言有所不能纪则證之于
 书事有所不能信则别之以契至于治极
 无为民淳事简则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
卷十四 第 22b 页 0383-183.png
 以缠索方且当而不知以为信虽结绳以
 纪其要已足以孚天下之心又何假书契
 之详密然后使民不相欺哉所以复结绳
 而用之者欲还民于太古而已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徽宗注曰耕而食织而衣含哺而嬉鼓腹
 而游民能已此矣止分故甘去华故美不
 扰故安存生故乐
 疏义曰民复性则弃末弃末则敦本不作
 无益不贵异物所赖以终身者田桑之事
卷十四 第 23a 页 0383-184.png
 而已是以耕而食则谷人一于耕织而衣
 则丝人一于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智巧
 无所施也日用饮食而已故含哺而嬉利
 害无所撄也自适其适而已故鼓腹而游
 民之能事已此矣于是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俗乐其业四者之外无馀事也甘其食
 在于止分不在于厌饮食美其服在于去
 华不在于服文采安其俗于不扰无妄动
 之失乐其业以自足无歆羡之求非民复
 其性何以臻此
卷十四 第 23b 页 0383-185.png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
与往来
 徽宗注曰居相比也声相闻也而不相与
 往来当是时也无欲无求莫之为而常自
 然此之谓至德
 疏义曰居相比则其迹为甚亲声相闻则
 其处为甚迩宜其相保相受相赒相宾也
 乃至于澹然两忘至老死不相往来者不
 知礼之所将相与于无相与故尔虽山无
 蹊隧泽无舟梁可也性复朴而无欲心忘
卷十四 第 24a 页 0383-186.png
 物而无求莫之为而常自然非至德而何
 老子于太上章言百姓谓我自然盖于太
 上之治既言百姓谓我自然则知至德之
 世民莫之为而常自然者无足疑矣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徽宗注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关百圣
 而不惭历万世而无弊
 疏义曰道非言无以阐其奥言非道无以
 立其本道之出言淡乎无味根于理义不
卷十四 第 24b 页 0383-187.png
 特刍豢之甘膏粱之美也可操以为验可
 稽以为决合若符节正而易行故关百圣
 而不惭坚如金石要而易守故历万世无
 弊然则信言之本乎道又何贵于美耶
美言不信
 徽宗注曰貌言华也从事华辞以支为旨
 故不足于信
 疏义曰貌言无实无实者华而已故貌言
 为华而至言为实从事华辞殆非辞达以
 支为旨殆非体要若然则去道弥远虽终
卷十四 第 25a 页 0383-188.png
 日言而尽道足以美闻者之听求其根柢
 蔑如也将何以示信哉故不足于信
善者不辩
 徽宗注曰辞尚体要言而当法
 疏义曰趣完具而已谓之体众体所会谓
 之要辞以体要为尚则得道之大全而贯
 于至理以此立言莫不当法虽不假辩论
 而精义具存已足以厌人之可欲是谓善
 者不辩也昔孔子翻十二经而曰要在仁
 义孟子学孔子者也不得已而有言而曰
卷十四 第 25b 页 0383-189.png
 予岂好辩哉其言有曰博学而详说之将
 以反说约而杨雄以谓知言之要其善者
 不辩之谓欤
辩者不善
 徽宗注曰多骈旁枝而失天下之至正
 疏义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盖辩道之囿
 言多而未免夫累不如守中之愈也不能
 守中则多骈旁枝而畔于道非天下至正
 也如公孙龙之诡辞惠施之多方殆犹一
 蚊虻之劳尔此所以为不善
卷十四 第 26a 页 0383-190.png
知者不博
 徽宗注曰知道之微者反要而已
 疏义曰道要不烦知其微者悟于一言存
 于目击少则得之何以博为经曰博之不
 得名曰微探其微则无形而隐矣惟反要
 而语极者然后可以知此庄子曰知之浅
 矣不知深矣
博者不知
 徽宗注曰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庄子曰
 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
卷十四 第 26b 页 0383-191.png
 疏义曰为学日益则闻所不闻见所不见
 有以多为贵者至于为道日损则无形之
 上独以神视无声之表独以气听而视听
 有不待耳目之用何取于闻见之多哉善
 进道者有曰守约有曰说约信所谓不如
 其约也老氏应孔子至道之问且曰博之
 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则知道之至妙殆非
 多闻见可得而知也明矣
圣人无积
 徽宗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
卷十四 第 27a 页 0383-192.png
 庄子曰圣道运而无所积孔子曰丘是以
 日徂
 疏义曰道之至虚未始有物物量无穷皆
 域于道道冥于无则虚而能应物滞于有
 则其与几何若箪之所盛取之如殚篑之
 所与有时而匮是有积者故不足也至于
 虚而无积则异于此若鉴对形妍丑毕见
 若谷应声美恶皆赴所谓无藏故有馀也
 圣人体道之至虚运而无所积六通四辟
 无乎不在时出而应之特其绪馀尔未始
卷十四 第 27b 页 0383-193.png
 碍于实也所以能兆于变化而独成其天
 欤庄子论天道帝道与夫圣道皆曰运而
 无积者此也孔子得是道至于奔逸绝尘
 反一无迹非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也
 故曰丘以是日徂虽然彼已尽矣又岂溺
 于虚寂使学者终不得其门而入耶特不
 胶于有迹与之两忘于无有而已虽忘乎
 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徽宗注曰善贷且成而未尝费我万物皆
卷十四 第 28a 页 0383-194.png
 往资焉而不匮
 疏义曰道以至无供万物之求注之不满
 酌之不竭赡足一切而未尝费凡物盈于
 天地之间所以致其生成者皆往资焉而
 不匮亦以运而无积而已圣人得乎道未
 尝擅而有之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
 己愈多应酬酢之用于虚静之本至该至
 遍随取随足所以供其求者岂不绰绰然
 有馀裕哉
天之道利而不害
卷十四 第 28b 页 0383-195.png
 徽宗注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
 利而物实利之未始有害
 疏义曰乾天道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化
 机密移于太虚之中辟而生之施而运之
 物由是而成凡万宝毕昌于亨嘉之会者
 无非以美利利天下也诗歌丰年有曰多
 黍多稌盖利高燥而寒者黍利下湿而暑
 者稌必以多言之以见天之美利无所不
 及也虽不言所利而利在其中矣庄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美利如此又何害
卷十四 第 29a 页 0383-196.png
 之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徽宗注曰顺而不逆其动若水应而不藏
 其静若鉴和而不唱其应若响虽为也而
 为出于无为体天而已何争之有兹德也
 而同平道故德经终焉
 疏义曰圣人以道莅天下因物之性辅其
 自然故顺而不逆其动若水所谓动善时
 也供物之求自无适有应而不藏其静若
 鉴所谓守静笃也赴物之感柔静自若故
卷十四 第 29b 页 0383-197.png
 和而不唱其应若响所谓守其雌也是三
 者在己无居形物自著非无为也非有为
 也无为而无不为虽建立万法而为出于
 无为去智与故循天之理而已天之道一
 气自运品物咸亨无为而常清不争而善
 胜圣人体天以御世与造物者游其道密
 庸动而纬万方静而鉴天地泛应酬酢而
 无所于忤故为而不争兹德也而同于道
 故德经终焉老子于德经之终必以同于
 道为言者盖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
卷十四 第 30a 页 0383-198.png
 之谓德德总乎道之所一惟德进于道然
 后可以言德之至语道德至此则作经之
 旨不其深乎窃尝论之夫无言而道隐不
 若有言而道明老氏悯当时文胜之弊不
 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将以复其性
 情而还之太古著书九九篇发明道德之
 意以启迪天下后世非得已而言也故于
 终篇序其作经之意以谓信言不美辩者
 不善盖欲使学者因言以探赜得其所言
 以造于忘言之妙也亦若庄周之书终于
卷十四 第 30b 页 0383-199.png
 天下篇深原大道之本力排百家之蔽自
 以谬悠荒唐祛其著书之迹尝历考诸子
 智足以知聃者无过于周也其书相为表
 里岂特言辩之间哉迹其论六经之所导
 不过诗之志书之事礼之行乐之和与夫
 易之阴阳春秋之名分而已岂在于章句
 之末是知者不博也及其论众技之所长
 自墨翟而下至于惠施之多方其书五车
 舛而不合驳而不纯去道愈远是博者不
 知也以己独取虚言之则圣人无积可知
卷十四 第 31a 页 0383-200.png
 也以徐而不费言之则为人愈有与人愈
 多可知也观圣人育万物和天下必以天
 为宗以见天之道利而不害也观建之以
 常无有必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见圣人
 之道为而不争也谓老庄之书其言不一
 其道不约而契考其终篇之意是为得之
 谨论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十四
卷十四 第 31b 页 0384-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