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20524c 页
卷十三 第 1a 页 0383-076.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十三忘六
    太学生江澄疏
   善为士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徽宗注曰武下道也士尚志曰仁义而已
 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疏义曰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末学者
 古人有之而非其所先此武所以为下道
 也士志于道故以尚志为先记曰士先志
 庄子曰贤士尚志皆谓士之所事在乎抗
卷十三 第 1b 页 0383-077.png
 高明之志不以德之末为务也志之所尚
 请循其本曰仁义而已居仁之安宅则有
 不忍人之心故杀一无罪非仁也由义之
 正路则义然后取故非其有而取之非义
 也善为士者不武亦恶夫杀之伤吾仁取
 之害吾义而已孔子之垂训亦曰军旅之
 事未之学也然则士志于道可不务本而
 由仁义行乎此仲由能勇不能怯所以得
 罪于圣人之门
善战者不怒
卷十三 第 2a 页 0383-078.png
 徽宗注曰上兵伐谋而怒实胜思
 疏义曰道德之威成乎安强诚在夫圣武
 布昭速不疾而至不行神武不杀幽无形
 而深不测运筹决胜收功于万里虽有智
 者无所用谋盖如兵法有取于上兵伐谋
 固不战而屈人兵矣又奚待抗兵相加而
 迁于怒哉盖五行之理木胜土则七情之
 中怒胜思所谓怒实胜思者以其非良心
 也累于物为所使焉然则上兵伐谋固无
 俟于怒也文王所以赫斯怒者特人怒亦
卷十三 第 2b 页 0383-079.png
 怒耳人怒亦怒是乃所以与民同患而异
 乎人之私怒也若所谓出怒不怒则怒出
 于不怒者也惟明乎此然后可以言善战
 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徽宗注曰争逆德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胜败特未定也不武
 所以成其武不怒所以济其怒不争所以
 弭其争三者皆出于德故曰善
 疏义曰兵戢而时动有道者耀德不观兵
卷十三 第 3a 页 0383-080.png
 顺民之心从民之欲而已此争所以为逆
 德也争则强战而嗜杀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而不知禦外侮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
 不知消内患若然则代翕代张相为雌雄
 胜败特未定也惟善为士者不武所以成
 其武故仁无不怀义无不畏有所谓征之
 以仁义者矣惟善战者不怒所以济其怒
 故动而有名出而有功若所谓不怒而威
 者矣惟善胜敌者不争所以弭其争故以
 战则胜以守则固有所谓不争而善胜者
卷十三 第 3b 页 0383-081.png
 矣以此保大定功安民和众武之七德于
 是乎在信斯三者皆出于德既出于德则
 其尽善可知故曰善此有常德以立武事
 所以为常武之美者欤
善用人者为之下
 徽宗注曰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故智者
 为之谋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故能者为
 之役辩虽彫万物不自说也故辩者为之
 使
 疏义曰任道者无为而尊任事者有为而
卷十三 第 4a 页 0383-082.png
 累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任道者也下必有
 为为天下用任事者也惟其任道则任事
 者为之责惟其无为则有为者为之用是
 以圣人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谓之落天
 地则智通于神矣不自虑则用人之智故
 智者为之谋所谓至智不谋是也能虽穷
 海内不自为也不自为则用人之能故能
 者为之役所谓大巧若拙是也辩虽彫万
 物不自说也不自说则用人之辩故辩者
 为之使所谓大辩不言是也夫如是则不
卷十三 第 4b 页 0383-083.png
 自用而人乐为之用矣
是谓不争之德
 徽宗注曰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才全而德
 不形者未尝闻其唱也常和人而已
 疏义曰成和之脩内保而不荡何事于名
 智者以恬相养和理出于性何事于争德
 荡乎名彼亦以名胜我矣智出乎争彼亦
 以智与我争矣惟才全而德不形者游心
 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然
 后无名争之累焉何谓才全不滑其和而
卷十三 第 5a 页 0383-084.png
 与物为春何谓德不形勿失其性而德同
 于初独立乎不争之地未尝先人而常随
 人若哀骀他之和而不唱是必才全而德
 不形者也故仲尼言未尝有闻其唱者常
 和人而已矣非不争之德何以与此
是谓用人之力
 徽宗注曰聪明者竭其视听智力者尽其
 谋能而位之者无知也
 疏义曰司耳目之任者必有聪明以竭其
 视听盖视之辩者以明为先听之察者以
卷十三 第 5b 页 0383-085.png
 聪为贵惟近者献厥明远者通厥聪然后
 足以周事物之情当心膂之寄者必有智
 力以尽其谋能盖谋之善者其智无壅能
 之善者其力无倦惟内能用其智外能勤
 其力然后足以收功业之效圣人广览兼
 听任贤使能其视聪明智力特馀事耳所
 以用天下而不自用者以其体道之无为
 故也传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勇力抚世
 守之以怯所谓位之者无知也亶其然乎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卷十三 第 6a 页 0383-086.png
 徽宗注曰无为为之之谓天不争而用人
 故可以配天可以配天则至矣不可以有
 加矣故曰古之极极至也木之至者屋极
 是也
 疏义曰天无为以之清而万物职职皆从
 无为殖故无为为之之谓天圣人处无为
 之事则与天合德不争而用人犹太虚寥
 廓造化密移付六子之自运而已故可以
 配天记礼者称高明配天必继之以无为
 而成是与天合德者也与天合德则上与
卷十三 第 6b 页 0383-087.png
 造物者游而超出万有是谓可以配天若
 是则至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古之极盖
 极言其至也若太极者则以高为至若无
 极者则以远为至所谓屋极者言木之至
 而已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徽宗注曰感之者为主应之者为客迫而
 后动不得已而后起谓之应兵应兵为客
 者也
卷十三 第 7a 页 0383-088.png
 疏义曰圣人之武力旋天地而世莫睹其
 健智极神明而人莫窥其奥其于命将兴
 师出而与民同患者感之斯应亦不敢取
 强焉惟不以强胜人故以感之者为主应
 之者为客迫而后动则其动也时所谓兵
 戢而时动者是矣不得已而后起则其起
 也果而不得已所谓不得已而用之恬惔
 为上者是矣若然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
 之可胜而为应兵应兵为客者也为客则
 示之以绵绵之弱与孙子所谓善胜者立
卷十三 第 7b 页 0383-089.png
 于不胜之地同意
不敢进寸而退尺
 徽宗注曰不嗜杀人故难进而易退
 疏义曰冒矢石临锋镝以器则凶以事则
 危岂得已而用之哉将以禁暴戢兵安民
 和众而已制字之义于戎则贵其自保于
 武则取其止戈未始以乐杀为心也不嗜
 杀人故难进而易退难进以言其有所守
 非怯于进也知以守则固而已易退以言
 其有所戒非勇于退也不趋利犯难而已
卷十三 第 8a 页 0383-090.png
 大司马闲战阵之法于田猎之间教以坐
 作进退有疾徐疏密之节或以鼓进则鸣
 镯以节之或以鼓退则鸣铙以止之况于
 赴敌可不慎其进退之机乎兵法曰不动
 如山取其止而能静又曰其疾如风取其
 疾而能速惟明乎此然后能知用兵者之
 深意于不敢进寸而退尺是为得之
是谓行无行
 徽宗注曰善为士者不武行而无迹
 疏义曰武于道为下于德为末士志于道
卷十三 第 8b 页 0383-091.png
 而据于德者故善为士者不武又况三军
 五兵必须精神心术之运动而后从之微
 乎微乎至于无形则武岂可觌哉宜其行
 而无迹在武志而不在武事妙而不可以
 迹观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无徒骥于锱
 坛之宫者欤
攘无臂
 徽宗注曰善战者不怒
 疏义曰仁者必有勇虽不怒而威诗曰如
 震如怒谓之如怒则怒出于不怒是谓善
卷十三 第 9a 页 0383-092.png
 战者不怒
仍无敌
 徽宗注曰善胜敌者不争
 疏义曰仁者无敌虽不争而胜诗曰时靡
 有争夫惟不争故人亦弭其争是谓善胜
 敌者不争
执无兵
  徽宗注曰用人之力故无事于执兵
 疏义曰兵要以附民为先用兵以人和为
 道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也仁人上下
卷十三 第 9b 页 0383-093.png
 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若子弟之事父兄若
 手臂之捍头目延则若莫耶之长刃婴之
 者断锐则若莫耶之利锋当之者溃无非
 用人之力而已又何事于执兵哉孟子曰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盖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有所不战战必胜矣所
 谓用人之力者如此为弧矢以威天下则
 威天下非不以兵革之利也以本胜末言
 之在用力而不在兵革所谓无事于执兵
 者如此
卷十三 第 10a 页 0383-094.png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徽宗注曰轻敌则好战好战是乐杀人也
 乐杀人者丧其慈而失仁民爱物之心不
 可得志于天下矣
 疏义曰敌之不可轻也久矣古之善用兵
 者贵夫量敌而后进戒在于轻敌故也观
 采薇之师于一月三捷则言我之能胜敌
 于小人所腓则言敌之不能胜我我虽能
 胜敌敌虽不能胜我犹不忘于日戒则敌
 果可轻乎轻敌则好战好战是乐杀人也
卷十三 第 10b 页 0383-095.png
 惟其乐杀人则丧其慈而不能宝而持之
 矣舍其慈且勇则于民不能施仁于物不
 能博爱而失仁民爱物之心是以不可得
 志于天下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则
 知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与老氏之
 言不约而契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徽宗注曰圣人之用兵救民于水火之中
 取其残而已神武不杀而以慈为宝故仁
 眇天下而无不怀义眇天下而无不畏是
卷十三 第 11a 页 0383-096.png
 谓常胜
 疏义曰圣人家天下子兆民天覆地载海
 涵春育岂使斯民堕涂炭而不为之禁暴
 哉于是不得已而用兵救民于水火之中
 取其残而已则虐民者有所不容也自非
 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其孰能与此
 盖神武不杀者不以威形服万物也是致
 是附怀之以德而以慈为宝尔然所谓德
 者仁义而已故仁者爱人恶人之害之也
 故仁眇天下而无不怀所谓怀千有仁是
卷十三 第 11b 页 0383-097.png
 也义者循理恶人之乱之也故义眇天下
 而无不畏所谓德威惟畏是也然则既曰
 以慈为宝又曰仁无不怀义无不畏者何
 耶盖由仁义行则威爱兼济慈故能勇矣
 与庄周言薰然慈仁而不忘于以仁为恩
 以义为理同意惟仁无不怀义无不畏则
 民之归之心悦诚服其于决胜真馀事耳
 是谓常胜不其然乎昔成汤以不竞不絿
 敷其政则仁之事尽矣以不震不动奏其
 勇则义之事尽矣仁义两尽故能动而不
卷十三 第 12a 页 0383-098.png
 括而收莫我敢曷之效岂非常胜之道有
 在于仁义耶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徽宗注曰道炳而易见也故载之言则甚
 易知要而易守也故见之事则甚易行孟
 子曰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故道无难而
 天下无不能有叹不能者不知反求诸己
 耳
 疏义曰道则高矣美矣炳而易见也故载
卷十三 第 12b 页 0383-099.png
 
 之言则昭若日星所以甚易知道一以贯
 之要而易守也故见之事则画若准绳所
 以甚易行即六经之说以明之则知道之
 较且易也如温柔敦厚诗之教疏通知远
 书之教以至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
 钦属辞比事无非载之言也因其言以求
 其旨则知之非难矣诗以导志书以导事
 以至导行导和导阴阳导名分无非见之
 事也因其事以导其法则行之非难矣善
 夫孟子之言有曰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卷十三 第 13a 页 0383-100.png
 盖道者人所共由犹大路也出入往来不
 外是焉天下无不能有叹不能者失之冥
 行而已惑多岐者有之好小径者有之或
 自崖而反或半涂而废皆弗思之甚也其
 所以不能者不知反求诸己耳使其知人
 人有贵于己能反而求之则道在迩不必
 求之远而道将为汝居矣老子垂教必曰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诚欲使天下后世皆
 知求诸己深造之以道也
言有宗事有君
卷十三 第 13b 页 0383-101.png
 徽宗注曰言不胜穷也而理为之本事不
 胜应也而道为之主顺理而索循道而行
 天下无难矣
 疏义曰心声之发自无适有不能以巧历
 计是言不胜穷也故寓之筌蹄无非言者
 理虽非筌蹄之可尽然未始外于筌蹄则
 言者理为之本也机务之繁日驰无穷不
 可以为量数是事不胜应也故涉于度数
 无非事者道虽非度数之可求然未始离
 于度数则事者道为之主也庄子曰两家
卷十三 第 14a 页 0383-102.png
 之议孰偏于其理议言其义必归于至理
 则言以理为本可知然理必谓之本者与
 所谓请循其本同意又曰通于一而万事
 毕事之所兼进而至于道则事以道为主
 可知然道必谓之主与所谓要在于主同
 意夫理可因而不可违惟顺理而索求则
 得之使恬然理顺然后言当于理可遵而
 不可失惟循道而行亦允蹈之使心与道
 会然后事合于道言当于理事合于道操
 此以为验稽此以为决无施而不可天下
卷十三 第 14b 页 0383-103.png
 无难矣谓之易知易行宁不谅哉
夫惟无知是以不吾知也
 徽宗注曰小夫知之不离于竿牍虽曰有
 知而实无知也夫岂足以知道
 疏义曰一心虚静远近可观探赜索隐钩
 深致远则智亦大矣小夫之智蔽于己私
 其所知曾不离于竿牍是弊精神乎蹇浅
 彼其有智不出乎四域特知在毫毛而不
 知大宁虽曰有知而实无知也夫何足以
 知道非道不可以致知以其知不能及之
卷十三 第 15a 页 0383-104.png
 故也庄子曰知道易惟玄览达识以不知
 为真知然后能有知彼小智自私未免乎
 累求其知道厥惟艰哉
知我者稀则我贵矣
 徽宗注曰有高世之行者见非于众有独
 智之虑者见骜千民故有以少为贵者
 疏义曰出类拔萃高世之行也有高世之
 行殆非世俗之所识故见非于众以众之
 常情私于好恶而已存神索至独智之虑
 也有独智之虑殆非小智之所及故见骜
卷十三 第 15b 页 0383-105.png
 于民以民之至愚沦于蔽蒙而已非者以
 异而为非骜者以敖而为骜若鸴鸠笑南
 溟之游井蛙薄东海之乐多见其不知量
 也求其所以然者蔽于一曲明不足以致
 知而已传曰天下莫不贵者道也道所以
 为天下贵者以其不可以知知使单见浅
 识皆足以知道则何贵于道哉惟知我者
 稀则我贵矣记言有以少为贵者诚在夫
 知我者稀故为天下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卷十三 第 16a 页 0383-106.png
 徽宗注曰圣人藏于天而不自衒鬻
 疏义曰道之妙物未尝显物之由道未尝
 知圣人者道之极也入而徒于天其藏深
 矣自其全于天而言之所循者天理所休
 者天均行而无迹则为天游动而无畛则
 为天机观天而不助乐天而无忧是皆以
 天合天妙用无用不啻若善力而藏之是
 藏于天者也今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可
 谓固矣有时而遁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可
 谓密矣有时而失以所藏在物而不在道
卷十三 第 16b 页 0383-107.png
 也圣人复性之本与天为一其亦异于此
 矣夫岂乐从事于务以自衒鬻为心哉衒
 之饰行与衒玉而贾石之衒同鬻之自售
 与鬻技而得金之鬻同不自衒鬻则太白
 若辱盛德若愚示之以未始出吾宗也示
 之以未始出吾宗宜季咸无得而相
   知不知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尚矣
 徽宗注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知之外矣不知内矣知之浅矣
卷十三 第 17a 页 0383-108.png
 不知深矣知曰不知是谓真知道之至也
 故曰尚矣
 疏义曰出而交物为无所至入而辨焉为
 有所至道之所以为至者则入而辨于物
 也入而辩于物殆不可以知知况其窈窈
 冥冥会于浑沦之中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者乎况其昏昏默默隐于言意之表彼物
 无测而人皆以为极者乎孰谓知之可以
 索其至哉广成子所谓至道之精窈窈冥
 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则以道非知之所
卷十三 第 17b 页 0383-109.png
 能知故也泰清问乎无穷则曰吾不知又
 问乎无为则曰吾知道以此两者为孰是
 孰非是未明夫弗知乃知知乃不知之理
 此所以有深浅内外之辩是以言知之外
 矣不知内矣不知浅矣知之深矣者也惟
 知不知之知然后为真知若然则造形而
 上出有无之表而超然不与物偶可以心
 契而默识焉天下之物孰尚于此故曰知
 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矣
卷十三 第 18a 页 0383-110.png
 徽宗注曰不知至道之精而知事物之粗
 不知至道之极而知事物之末方且为绪
 使方且为物絯而日趋于忧患之涂故病
 疏义曰明以虚致觉以静生泰定之宇初
 无纤翳妄见一投则虚静者俄迁于事物
 伥伥然所知者粗而不知其至精所知者
 末而不知其至极是皆以不知知者尔之
 人也方且为绪使方且为物絯而日沦于
 忧患之域其为病孰甚又乌得达观之士
 为之发药使去八疵四患渊然自得于泰
卷十三 第 18b 页 0383-111.png
 定之宇哉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徽宗注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
 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
 不灵
 疏义曰愚则无知而不智惑则多疑而昧
 理皆性之病也性之病与孔子所谓民有
 三疾同意惟知此而辩焉故能解其蔽祛
 其惑庄子以谓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
 惑者非大惑也以是故尔盖知其愚知其
卷十三 第 19a 页 0383-112.png
 惑所谓病者能言其病非大愚非大惑所
 谓病病者犹未病也苟或不知出此愚而
 好自用而两疑以惑则亦终身不灵不解
 而已此南荣趎自知其病未能胜大道之
 药所以愿闻卫生之经也然则病其所病
 斯不病已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徽宗注曰圣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本而
 知通于神有真知也而常若不知是以不
 病
卷十三 第 19b 页 0383-113.png
 疏义曰素则无所与杂逝则无往不存惟
 能素逝则不蕲通于事而事无不通矣则
 以立之本原而智通于神故也盖本原者
 道之体惟先立其大者则与神为一疏观
 坐照无所不达有真知也常若不知夫孰
 足以患心已庄子以素逝而耻通于事立
 之本原而知通于神为王德之人以是故
 尔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卷十三 第 20a 页 0383-114.png
 徽宗注曰小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故恶积而不掩易曰荷校灭耳凶
 疏义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
 以灭身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舍真逐妄外
 悦纷华交战于利害之涂而恬不知惧以
 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小恶为无伤而弗
 去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庄子
 所谓宵人之罹外刑易所谓荷校灭耳凶
 此也迹其所为得非不畏其威致然耶
无狭其所居
卷十三 第 20b 页 0383-115.png
 徽宗注曰居者性之宅人之性至大不可
 围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狭其所居故
 也扩而充之则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无自
 而不可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
 疏义曰泰定之宇充满天地而莫穷其畛
 域周流六虚而莫究其端倪则一性之宅
 至大而不可围恢恢乎有馀地矣世之昧
 者蔽于一曲见物不见道妄凿垣墙而植
 蓬蒿而其居始狭以曲士不可以语道故
 也欲其广大流通而复性之常必有为之
卷十三 第 21a 页 0383-116.png
 发蔀者然后碍者斯达塞者斯通扩而充
 之且将上际下蟠而弥满天地无不覆冒
 而包裹六极其居为广居而未尝狭隘褊
 小矣孟子所谓居天下之广居亦以不狭
 其居故也庄子曰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
 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盖以道降而愈下
 而居且狭故也
无厌其所生
 徽宗注曰生者气之聚人之生通乎物之
 所造而厌其所生者旦昼之所为有梏亡
卷十三 第 21b 页 0383-117.png
 之矣梏之反覆则夜气不足以存彼保合
 大和而无中道夭者无厌其所生故也
 疏义曰人之生也杂乎芒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则生者一气之暂
 聚也凡受阴阳之气以成形者夜则静与
 阴同止入而与物辩昼则动与阳同作出
 而与物交人之生固已通乎昼夜之道而
 与物之所造同矣是故与物辩则万虑息
 而向晦与物交则万绪起而泛应苟不知
 存生以自卫而多方以丧生孟子所谓旦
卷十三 第 22a 页 0383-118.png
 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是也梏之反覆不
 一虽夜气且不足以存其勿丧良心亦云
 鲜矣惟纯气之守者以直养而无害则天
 地之大和足以保之使勿散合之使勿离
 矣夫然故可以全生可以尽年曷有中道
 之夭哉非无厌其所生曷致是耶
夫惟不厌是以不厌
 徽宗注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疏义曰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祸福无门惟
 人所召则善恶之报殃庆各以其类至未
卷十三 第 22b 页 0383-119.png
 有不自己求之者也然则秀钟五行灵备
 万物赋自然之性者欲致其生之不厌诚
 不可自厌其生也昔封人为禾耕而卤莽
 耘而灭裂乃各随其所报及深耕而熟耰
 则其禾繁以滋孰谓治形理心不有似封
 人之所谓欤善养生者宜解乎此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
取此
 徽宗注曰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见以
 矜其能有自爱之仁而不自贵以临物若
卷十三 第 23a 页 0383-120.png
 是者处物不伤物物莫之能伤也方且乐
 天而无忧何威怒之足畏乎圣人之所去
 取抑可见矣
 疏义曰自知者明圣人有自知之明虽旁
 烛无疆岂自见以矜我哉惟不自见以矜
 其能乃所以为知之盛自见者不明故也
 自爱者仁之至圣人有自爱之仁虽博施
 济众岂自贵以贱物哉惟不自贵以临物
 所以为爱之至自后者人先之故也以是
 御人群斯能措天下安平泰处物不伤物
卷十三 第 23b 页 0383-121.png
 物莫之能伤也宜其乐天以保天下而无
 威怒之足畏欤圣人去彼取此夫岂外于
 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者哉
   勇于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徽宗注曰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勇于敢者能勇而已能勇而不能怯非成
 材也适足杀其躯而已故子路好勇孔子
 以谓无所取材勇于不敢则知所以持后
 持后者处先之道也列子曰天下有常胜
卷十三 第 24a 页 0383-122.png
 之道曰柔
 疏义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刚强所以为
 死之徒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柔弱所以
 为生之徒也世之人徒知勇于敢毅然有
 进而不顾曾不知至柔足以驰骋天下之
 至坚所以为道之用者独存而常今也子
 路游圣人之门乃不知道之用而未免乎
 行行之强能勇不能怯又何所取材哉适
 足以杀其躯而已若夫知雄守雌者非不
 能勇于敢也盖其自处乎柔静与物委蛇
卷十三 第 24b 页 0383-123.png
 而同其波将复归于婴儿可谓勇于不敢
 则活也此广成子处其和以脩身千二百
 岁形未尝衰者以勇于不敢故也传曰自
 后者人先之勇于不敢则知持后之道矣
 能持后则能处先惟知常胜之道在柔者
 可以语此故列子曰天下有常胜之道曰
 柔
此两者或利或害
 徽宗注曰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
 所宜
卷十三 第 25a 页 0383-124.png
 疏义曰人所谓到于道为倒道所谓到于
 人为倒勇于敢者若有所利天实害之勇
 于不敢者若有所害天实利之盖天下之
 理有所正者有所差有所拂者有所宜相
 为代谢相为消长自然而然也知此两者
 则利害之理判然明矣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徽宗注曰畤于人者侔于天人之所利天
 之所恶人孰从而知之
 疏义曰人不胜天久矣蔽于人而不知天
卷十三 第 25b 页 0383-125.png
 者方且以人胜天任情而行昧夫天之所
 恶乌能畤于人而侔于天哉然则天之小
 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自然之
 理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
 徽宗注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虽圣人不
 敢易也
 疏义曰惠迪吉故顺天者存从逆凶故逆
 天者亡知人之所为不可不知天之所为
 也庄子曰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
卷十三 第 26a 页 0383-126.png
 不宜圣人与天为徒配神明而赞化育宜
 无所难也犹不敢多易况其下者乎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徽宗注曰万物之出与之出而不辞万物
 之归与之归而不迕是谓不争消息满虚
 物之与俱而万物之多皆所受命是谓不
 争而善胜
 疏义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唯运
 而无积故能斡旋万物自无出有阳以熙
 之万汇以滋则出于机者与之出而不辞
卷十三 第 26b 页 0383-127.png
 阴以肃之万物以成则归其根者与之归
 而不迕宰制维纲千变万化独立于不争
 之地殆见俄消俄息一满一虚任一气之
 自运而已且万物虽多有不能逃其枢所
 以生成禀贷职职万状咸于此受命则善
 胜之道孰过于此
不言而善应
 徽宗注曰天何言哉变以雷风示以祸福
 无毫釐之差有影响之应
 疏义曰鼓舞万物者雷风也福善祸淫者
卷十三 第 27a 页 0383-128.png
 天道也天之苍苍不可俄而度造化密移
 潜运于太虚之中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变
 化者殆见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必因其时
 所以示人者殆见善则福之淫则祸之必
 从其类原其赴感之速无毫釐之差直若
 影之随形响之从声未尝私于所应天何
 言哉
不召而自来
 徽宗注曰有所受命则出命者能召之矣
 万物之纷错而天有以制其命孰得而召
卷十三 第 27b 页 0383-129.png
 之健行不息任一气之自运而已
 疏义曰乾为君首出庶物者也为父万物
 资始者也臣受命于君子听命于父是出
 命者能召之矣惟有以出命故能宰制万
 物役使群动凡有生之类纷错于不可为
 量数之中者皆无得而召之也无得而召
 则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周行不殆斡
 旋于冥寞之中造化密移健行不息任一
 气之自运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坦然而善谋
卷十三 第 28a 页 0383-130.png
 徽宗注曰德行常易以知险
 疏义曰常易者坦然也知险者善谋也乾
 积三阳以成体此之谓至健若健若难而
 德行常易以知险虽阴之险不能陷也易
 于上系言乾以易知于乾之上九知一阴
 之将生则能用九而吉非坦然而
 善谋之谓欤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徽宗注曰密而有间人所为也天则虽疏
 而无间积善积恶殃庆各以其类至所以
卷十三 第 28b 页 0383-131.png
 为不失且争而后胜言而后应者人也天
 则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召之则至难
 于知天者人也天则不召而自来坦然而
 善谋惟圣人为能体此故不就利不违害
 常利而无害所以与天合德异夫勇于敢
 者
 疏义曰天任理人任情任情者私于己见
 虽密而不遍察所以有间任理者公于大
 同虽疏而不得遁所以无间则密而有间
 人所为也积善必有馀庆积不善必有馀
卷十三 第 29a 页 0383-132.png
 殃各应其类未始或失岂天网有意于是
 哉其于祸福也因彼固然咸其自取尔世
 之人蔽于一曲闇于大理逐末忘本触途
 生患殊不知天道昭昭常与善人而恶者
 亦无所窜其察也且知天之所为知人之
 所为至矣争而后胜言而后应召之则至
 难于知天皆人也人而不能天者乃小智
 自私尔使民去此之智即彼之理庸讵知
 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惟圣人乃能体
 此积众小不胜为大胜若天之不争而善
卷十三 第 29b 页 0383-133.png
 胜行不言之教若天之不言而善应效物
 而动不行而至若天之不召而自来平易
 恬淡其神若卜若天之坦然而善谋是圣
 人与天合德也与天合德则祸亦不至福
 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宜其不就利
 不违害常利而无害也是篇始言勇于敢
 者人也终言疏而不失者天也圣人之合
 天德固异乎众人之勇于敢所以始终言
 之者盖将以发明天下后世也学者宜加
 思焉
卷十三 第 30a 页 0383-134.png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徽宗注曰民有常心其生可乐苟无常心
 何死之畏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是谓以死惧之民将抵冒而终不化
 疏义曰民之初生本无殊赋太易与之神
 太素与之性为万物之灵为天地之贵夫
 孰不知悦生而恶死柰何蔽蒙者易迁于
 物因无常心苟无常心则抵法冒禁无不
 为己及陷乎罪则刑戮随之则是民不畏
卷十三 第 30b 页 0383-135.png
 死而以死惧之者也惟圣人以好生之德
 洽于民心然后民知乐其生陶陶然迁善
 远罪兹用不犯于有司而刑措不用矣其
 有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抵冒而
 终不化者欤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

 徽宗注曰天下乐其生而重犯法矣然后
 奇言者有诛异行者有禁荀卿所谓犯治
 之罪固重也
卷十三 第 31a 页 0383-136.png
 疏义曰民既乐其生则所欲莫甚于生所
 恶莫甚于死而以犯法为重由是民各安
 其性命之情言必有物而奇言者息知奇
 言有诛故也行必有常而异行者殄知异
 行有禁故也执而杀之国有常宪求其抵
 冒者吾未知其有敢荀卿所谓犯治之罪
 固重者正此意也
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犬匠者

 徽宗注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
卷十三 第 31b 页 0383-137.png
 而为天下用不易之道也代司杀者杀代
 大匠斲是上与下同德倒道而言迕道而
 说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文王罔攸兼于
 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为是故也
 疏义曰君任道臣任事任道者无为而尊
 故用天下任事者有为而累故为天下用
 上下之分不易之道也惟分各有常而不
 易故典狱则有司杀运斤则有大匠君何
 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彼从事于务者未
 尝过而问焉使下有为也上亦有为是代
卷十三 第 32a 页 0383-138.png
 司杀者杀代大匠斲是上与下同德安能
 治人哉然则倒道而言迕道而说人之所
 治也安能治人圣人之治无为而天下功
 所以得治之要者在知道而已知道则为
 无为事无事而天下为用焉是以文王能
 宅俊而官使之于庶言庶狱庶慎无所兼
 惟以得有司之牧夫为急则其无所代可
 知矣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徽宗注曰代斲且不免于伤况代杀乎此
卷十三 第 32b 页 0383-139.png
 古之人所以贵夫无为也无为也则任事
 者责矣
 疏义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圣人之御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
 能措天下于安平泰又恶有代斲之伤乎
 此庄子于应帝王则曰无为事任是无为
 而任事者责也宜其于篇终乃曰至人之
 用心若鉴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
 而不伤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