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20446c 页
卷六 第 1a 页 0380-004.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六莫六
太学生江澄疏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徽宗注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
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
至
疏义曰跂者支而不正则不能嶷然有立
矣跨者行之不遽则不能憧憧往来矣跂
而欲立跨而欲行是不能安于恬惔适性
太学生江澄疏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徽宗注曰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
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
至
疏义曰跂者支而不正则不能嶷然有立
矣跨者行之不遽则不能憧憧往来矣跂
而欲立跨而欲行是不能安于恬惔适性
卷六 第 1b 页 0380-005.png
而止者也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惟
知率性自得而以德为循不矫拂以为伪
则有足者可至若叔山无趾王骀之兀者
无所不至矣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
徽宗注曰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
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
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
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
知率性自得而以德为循不矫拂以为伪
则有足者可至若叔山无趾王骀之兀者
无所不至矣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
徽宗注曰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
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
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
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
卷六 第 2a 页 0380-006.png
也哉故于食为馀于行为赘
疏义曰蔽于一己之见则于事有所不烛
故智不足以周物而不明私于一己之是
则于是有所不从故仁不足以同众而不
彰惟不伐者然后天下不与之争功若有
其善则其善丧矣何功之有惟不矜者然
后天下不与之争能若矜其能则其功丧
矣何长之有惟圣人与道为一以深为根
退藏于密而得夫不自见之明以约为纪
不志乎期费而得夫不自是之彰去泰而
疏义曰蔽于一己之见则于事有所不烛
故智不足以周物而不明私于一己之是
则于是有所不从故仁不足以同众而不
彰惟不伐者然后天下不与之争功若有
其善则其善丧矣何功之有惟不矜者然
后天下不与之争能若矜其能则其功丧
矣何长之有惟圣人与道为一以深为根
退藏于密而得夫不自见之明以约为纪
不志乎期费而得夫不自是之彰去泰而
卷六 第 2b 页 0380-007.png
无泰色未尝自伐去奢而无淫志未尝自
矜此所以圣益圣也苟不知出此岂所以
为道乎其于食则为馀其于行则为赘皆
劵外之所有而非劵内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徽宗注曰侈于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
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
疏义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
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若乃泰色淫志以自
处是侈于性而自盈矣宜为天之所亏地
矜此所以圣益圣也苟不知出此岂所以
为道乎其于食则为馀其于行则为赘皆
劵外之所有而非劵内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徽宗注曰侈于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
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
疏义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
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若乃泰色淫志以自
处是侈于性而自盈矣宜为天之所亏地
卷六 第 3a 页 0380-008.png
之所变人之所恶也圣人不然常以濡弱
谦下为表彼不知满假多累而侈性以自
盈宜有道者所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徽宗注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合
于浑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
天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
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疏义曰太初者气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三
谦下为表彼不知满假多累而侈性以自
盈宜有道者所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徽宗注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曰浑沦合
于浑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
天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
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疏义曰太初者气之始太素者质之始三
卷六 第 3b 页 0380-009.png
者未分名曰浑沦浑沦之初大朴未散易
所谓太极者是也故合于浑沦而其成不
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两仪之所
受中故天地待是以生入于无生则一气
浑沦而冥乎至赜降于有生则轻清重浊
而见于有象有生也岂为不生之妙乎谓
之物固其所也
寂兮寥兮
徽宗注曰寂兮寥兮则不涉于动不交于
物湛然而已
所谓太极者是也故合于浑沦而其成不
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两仪之所
受中故天地待是以生入于无生则一气
浑沦而冥乎至赜降于有生则轻清重浊
而见于有象有生也岂为不生之妙乎谓
之物固其所也
寂兮寥兮
徽宗注曰寂兮寥兮则不涉于动不交于
物湛然而已
卷六 第 4a 页 0380-010.png
疏义曰寂然不动则寂者未始涉于动也
太虚寥廓则寥者未始交于物也不涉于
动不交于物则无声无臭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徽宗注曰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疏义曰自本自根自古固存万物莫能倾
万变莫能迁此之谓大定持之若是则万
化无极而道常自若兹非道之体乎
周行而不殆
徽宗注曰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太虚寥廓则寥者未始交于物也不涉于
动不交于物则无声无臭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徽宗注曰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疏义曰自本自根自古固存万物莫能倾
万变莫能迁此之谓大定持之若是则万
化无极而道常自若兹非道之体乎
周行而不殆
徽宗注曰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卷六 第 4b 页 0380-011.png
疏义曰物出而与之俱出物入而与之俱
入民咸用之无往不存此之谓利用出入
若是则一往一来而所以常无穷兹非道
之用乎
可以为天下母
徽宗注曰万物恃之以生
疏义曰生者不能自生惟不生者能生生
万物之生所以必恃于道也经曰万物恃
之以生而不辞又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
母
入民咸用之无往不存此之谓利用出入
若是则一往一来而所以常无穷兹非道
之用乎
可以为天下母
徽宗注曰万物恃之以生
疏义曰生者不能自生惟不生者能生生
万物之生所以必恃于道也经曰万物恃
之以生而不辞又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
母
卷六 第 5a 页 0380-012.png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徽宗注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
而后有数名生于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
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
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疏义曰左氏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
滋滋而后有数物生以水水兹而滋者滋
也可娄以聚可支以散者数也滋者数之
先见未至于凝形数者滋之已成固囿于
实体物成数定多寡可见者名之所生故
徽宗注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
而后有数名生于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
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
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疏义曰左氏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
滋滋而后有数物生以水水兹而滋者滋
也可娄以聚可支以散者数也滋者数之
先见未至于凝形数者滋之已成固囿于
实体物成数定多寡可见者名之所生故
卷六 第 5b 页 0380-013.png
名生于实实有数焉字而子之令转生出
者字之为义故字者滋而已无名天地之
始道则生天生地故道常无名精小之微
埒大之盛故大者对小之称无名则道之
妙道之妙则小而幽故也所以字之大则
道之中道之中则大而显故也所以可名
焉复于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所谓道之妙
则小而幽也显于至变则大而与物交所
谓道之中则大而显也
大曰逝
者字之为义故字者滋而已无名天地之
始道则生天生地故道常无名精小之微
埒大之盛故大者对小之称无名则道之
妙道之妙则小而幽故也所以字之大则
道之中道之中则大而显故也所以可名
焉复于至幽则小而与物辨所谓道之妙
则小而幽也显于至变则大而与物交所
谓道之中则大而显也
大曰逝
卷六 第 6a 页 0380-014.png
徽宗注曰运而不留故曰逝
疏义曰语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逝
以言其不留故运而不留所以为逝道之
大虽不外乎形数然运而无积故大曰逝
逝曰远
徽宗注曰应而不穷故曰远
疏义曰经曰玄德深矣远矣则远以言不
穷故应而不穷者所以为远道之逝虽未
离乎往来然未始有封故逝曰远
远曰反
疏义曰语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逝
以言其不留故运而不留所以为逝道之
大虽不外乎形数然运而无积故大曰逝
逝曰远
徽宗注曰应而不穷故曰远
疏义曰经曰玄德深矣远矣则远以言不
穷故应而不穷者所以为远道之逝虽未
离乎往来然未始有封故逝曰远
远曰反
卷六 第 6b 页 0380-015.png
徽宗注曰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
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
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禦也动者静作者
息则反复其道不离于性易所谓以言乎
迩则静而正也
疏义曰反者道之动则反者复乎静所谓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也夫道显于至变则
大而与物交道复于至幽故小而与物辩
惟与物交故可名其大覆载万物一视同
仁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惟与物辩故可名
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
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禦也动者静作者
息则反复其道不离于性易所谓以言乎
迩则静而正也
疏义曰反者道之动则反者复乎静所谓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也夫道显于至变则
大而与物交道复于至幽故小而与物辩
惟与物交故可名其大覆载万物一视同
仁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惟与物辩故可名
卷六 第 7a 页 0380-016.png
以小动者以静作者以息反复其道不离
于性方与物交则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
禦也及与物辩则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
而正也道以去本为远其去也运而不留
应而不穷远则不禦者非与物交之时乎
道以反本为迩其反也归根而静静而复
命迩则静而正者非与物辩之时乎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徽宗注曰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
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
于性方与物交则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
禦也及与物辩则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
而正也道以去本为远其去也运而不留
应而不穷远则不禦者非与物交之时乎
道以反本为迩其反也归根而静静而复
命迩则静而正者非与物辩之时乎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徽宗注曰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
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
卷六 第 7b 页 0380-017.png
亦大
疏义曰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列子所谓天地之表不有
大天地者乎则道能覆载天地矣轻清在
上者为天及其无穷则星辰万物无不覆
焉重浊在下者为地及其广厚则华岳河
海无不载焉王者体是位乎其中达为三
才有相通之用辩为三极有各立之体固
能拟天地而参诸身矣此域中之大所以
有四虽然由非大而列为大犹未离乎有
疏义曰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列子所谓天地之表不有
大天地者乎则道能覆载天地矣轻清在
上者为天及其无穷则星辰万物无不覆
焉重浊在下者为地及其广厚则华岳河
海无不载焉王者体是位乎其中达为三
才有相通之用辩为三极有各立之体固
能拟天地而参诸身矣此域中之大所以
有四虽然由非大而列为大犹未离乎有
卷六 第 8a 页 0380-018.png
形自太一而分为四犹未离乎有数虽曰
有形而不碍于形虽曰有数而不制于数
兹其所以为大欤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徽宗注曰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
静而圣动而王能贯三才而通之人道于
是为至故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而同谓
之大
疏义曰道之未降则合于浑沦而无分故
上言混成道之既散则囿于方体而可见
有形而不碍于形虽曰有数而不制于数
兹其所以为大欤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徽宗注曰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
静而圣动而王能贯三才而通之人道于
是为至故与道同体与天地同功而同谓
之大
疏义曰道之未降则合于浑沦而无分故
上言混成道之既散则囿于方体而可见
卷六 第 8b 页 0380-019.png
故此言域中方未离神天之本宗是为静
而圣及其应帝王之兴起是为动而王惟
由静而动由圣而王斯能通天地人而尽
人道之极夫兴事造业其一上比者王也
其一上比则与天同矣盖以王者能尽人
道能尽人道则同乎天故也经曰王乃天
夫王道如此之至宜乎域中之大而与居
其一也夫然故道隐无名独与之游既与
道同其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又与天地
同其功则道也天地也圣人也同出一本
而圣及其应帝王之兴起是为动而王惟
由静而动由圣而王斯能通天地人而尽
人道之极夫兴事造业其一上比者王也
其一上比则与天同矣盖以王者能尽人
道能尽人道则同乎天故也经曰王乃天
夫王道如此之至宜乎域中之大而与居
其一也夫然故道隐无名独与之游既与
道同其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又与天地
同其功则道也天地也圣人也同出一本
卷六 第 9a 页 0380-020.png
贯而通之尽人而同乎天体天而同乎道
未可以差殊观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徽宗注曰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
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
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
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
疏义曰上言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此言
人法地是以知其人谓王也夫天无为以
之清任万物之自滋则不产而万物化斯
未可以差殊观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徽宗注曰人谓王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
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其所
法者道之自然而已道法自然应物故也
自然非道之全出而应物故降而下法
疏义曰上言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此言
人法地是以知其人谓王也夫天无为以
之清任万物之自滋则不产而万物化斯
卷六 第 9b 页 0380-021.png
天之神也地无为以之宁委众形之自殖
则不长而万物育斯地之富也上必无为
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则无为而
天下功帝王之大也三者如此凡以法道
之自然故也盖人非不法天也而曰法地
地非不法道也而曰法天则以语道必有
其序故也要之皆本于自然而已故终之
以道法自然且即有物论之则自然在其
上即非物论之则自然在其下有自则有
他有然则有灭自然非道之全也而道法
则不长而万物育斯地之富也上必无为
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则无为而
天下功帝王之大也三者如此凡以法道
之自然故也盖人非不法天也而曰法地
地非不法道也而曰法天则以语道必有
其序故也要之皆本于自然而已故终之
以道法自然且即有物论之则自然在其
上即非物论之则自然在其下有自则有
他有然则有灭自然非道之全也而道法
卷六 第 10a 页 0380-022.png
之者道出应物其法之也降而下法故也
庄子曰偶而应之者道也此之谓欤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
辎重
徽宗注曰重则不摇夺而有所守故为轻
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
以自持则失之者鲜君子终曰行不离辎
重是以履畏涂而无患
疏义曰杨雄曰取四重重则不轻矣经曰
庄子曰偶而应之者道也此之谓欤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
辎重
徽宗注曰重则不摇夺而有所守故为轻
根静则不妄动而有所制故为躁君静重
以自持则失之者鲜君子终曰行不离辎
重是以履畏涂而无患
疏义曰杨雄曰取四重重则不轻矣经曰
卷六 第 10b 页 0380-023.png
守静笃静则不挠矣惟不轻则物不能迁
而中有所主故不为摇夺而有所守惟不
挠则未尝躁进而能应群动故不为妄动
而有所制重而有守所以为轻根静而有
制所以为躁君能自守以静则群动不能
迁能自持以重则外物不能汨失之者鲜
固其所也凡物之行有累则重而运无累
则轻而速行以轻为速然必待辎重以自
给虽履畏涂而无中道之困是以无患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而中有所主故不为摇夺而有所守惟不
挠则未尝躁进而能应群动故不为妄动
而有所制重而有守所以为轻根静而有
制所以为躁君能自守以静则群动不能
迁能自持以重则外物不能汨失之者鲜
固其所也凡物之行有累则重而运无累
则轻而速行以轻为速然必待辎重以自
给虽履畏涂而无中道之困是以无患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卷六 第 11a 页 0380-024.png
徽宗注曰荣观在物燕处在身身安然后
物可乐
疏义曰庄子曰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
青黄黼黻之煌煌此荣观所以为在物孟
子曰四支之于安佚也此燕处所以为在
身文王诞先登于岸其身安矣然后台沼
之乐见于灵台身安然后物可乐于此可
见是以虽有荣观必先以燕处超然也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徽宗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懔乎若
物可乐
疏义曰庄子曰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
青黄黼黻之煌煌此荣观所以为在物孟
子曰四支之于安佚也此燕处所以为在
身文王诞先登于岸其身安矣然后台沼
之乐见于灵台身安然后物可乐于此可
见是以虽有荣观必先以燕处超然也
如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徽宗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懔乎若
卷六 第 11b 页 0380-025.png
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疏义曰无为而寡过易有为而无累难治
天下者岂可易而为之耶禹称尧曰惟帝
其难之汤自谓曰慄慄危惧凡以有为者
难于无累故尔然则有大物者宜懔乎若
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徽宗注曰不重则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
则犯分故失君
疏义曰貌重则有威自然之理也不重则
疏义曰无为而寡过易有为而无累难治
天下者岂可易而为之耶禹称尧曰惟帝
其难之汤自谓曰慄慄危惧凡以有为者
难于无累故尔然则有大物者宜懔乎若
朽索之驭六马故不可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徽宗注曰不重则不威故失臣不倡而和
则犯分故失君
疏义曰貌重则有威自然之理也不重则
卷六 第 12a 页 0380-026.png
不威矣盖君尊而臣卑唯君尊故不欲轻
君倡臣和自然之分也不倡而和则犯分
矣盖君先而臣从惟臣从故不欲躁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徽宗注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故无辙迹
疏义曰神无方无体而冥于道故所存者
神化因形移易而涉于迹故所过者化在
道者存而索至在迹者过而不守其行如
此宜无辙迹可寻
君倡臣和自然之分也不倡而和则犯分
矣盖君先而臣从惟臣从故不欲躁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徽宗注曰所存者神所过者化故无辙迹
疏义曰神无方无体而冥于道故所存者
神化因形移易而涉于迹故所过者化在
道者存而索至在迹者过而不守其行如
此宜无辙迹可寻
卷六 第 12b 页 0380-027.png
善言无瑕谪
徽宗注曰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无瑕谪
言行之大始于拟议而终于成变化唯圣
人为能善其言行而成变化之妙故行无
辙迹之可寻言无瑕谪之足累
疏义曰天倪者性命之端曼衍者无穷之
变和同乎性命之端而因以无穷之变则
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为言若此宜无瑕
谪之累且自易观之象为天下之至赜君
子则拟象而言爻为天下之至动君子则
徽宗注曰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故无瑕谪
言行之大始于拟议而终于成变化唯圣
人为能善其言行而成变化之妙故行无
辙迹之可寻言无瑕谪之足累
疏义曰天倪者性命之端曼衍者无穷之
变和同乎性命之端而因以无穷之变则
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为言若此宜无瑕
谪之累且自易观之象为天下之至赜君
子则拟象而言爻为天下之至动君子则
卷六 第 13a 页 0380-028.png
议爻而动言行存乎人变化在天地言行
始于拟议而终于成变化则言行者君子
之枢机也惟圣人得言之解为行之宗可
以为千里之应可以致天地之动变化之
妙其成在我如是而行则行而无迹独往
独来惟大方之蹈尚何辙迹可寻哉如是
而言则言而当法设之以神无斯言之玷
尚何瑕谪为累哉
善计不用筹算
徽宗注曰通于一万事毕况非数者乎故
始于拟议而终于成变化则言行者君子
之枢机也惟圣人得言之解为行之宗可
以为千里之应可以致天地之动变化之
妙其成在我如是而行则行而无迹独往
独来惟大方之蹈尚何辙迹可寻哉如是
而言则言而当法设之以神无斯言之玷
尚何瑕谪为累哉
善计不用筹算
徽宗注曰通于一万事毕况非数者乎故
卷六 第 13b 页 0380-029.png
不用筹算而万殊之变若数一二
疏义曰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以天下之
数皆生于一故尔能通其一故万事可毕
既已为一乃丽于数丽于数者犹可以知
万况不丽于数而能生数者乎宜其不用
筹画计算万变之殊虽若甚众而若数一
二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徽宗注曰涂郤守神退藏于密
疏义曰塞兑闭门执神而固物不能易其
疏义曰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以天下之
数皆生于一故尔能通其一故万事可毕
既已为一乃丽于数丽于数者犹可以知
万况不丽于数而能生数者乎宜其不用
筹画计算万变之殊虽若甚众而若数一
二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徽宗注曰涂郤守神退藏于密
疏义曰塞兑闭门执神而固物不能易其
卷六 第 14a 页 0380-030.png
真涂郤守神者然也庄子言无视无听抱
神以静几是已眇阜深根晦位冥畛而世
不能窥其迹退藏于密者然也庄子言藏
乎无端之纪几是已以是处己虽无关楗
敦得而开之夫是之谓善闭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徽宗注曰待绳约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则
不约而固孰能解之
疏义曰天下有常然一性之真是已与生
神以静几是已眇阜深根晦位冥畛而世
不能窥其迹退藏于密者然也庄子言藏
乎无端之纪几是已以是处己虽无关楗
敦得而开之夫是之谓善闭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徽宗注曰待绳约而固者是削其性也或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则
不约而固孰能解之
疏义曰天下有常然一性之真是已与生
卷六 第 14b 页 0380-031.png
俱生确乎不拔岂待绳约而固哉待绳约
而固者是戕其真而散其朴也故为削其
性善结者不然沃人之心本乎至和而无
俟于言正容悟物使人意消而不假于势
庄子所谓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
而使人化正此意也若然则附离不以胶
漆约束不以缠索孰能解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
徽宗注曰善者道之继冥于道则无善之
而固者是戕其真而散其朴也故为削其
性善结者不然沃人之心本乎至和而无
俟于言正容悟物使人意消而不假于势
庄子所谓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
而使人化正此意也若然则附离不以胶
漆约束不以缠索孰能解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
徽宗注曰善者道之继冥于道则无善之
卷六 第 15a 页 0380-032.png
可名善名立则道出而善世圣人体道以
济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于人物无弃然
圣人所以爱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乐其
性者非意之也反一无迹因其常然而已
世丧道矣天下举失其恬惔寂寞之性而
日沦于忧患之域非圣人其敦救之
疏义曰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故善为道之继复乎大道之原则善之
与恶盖将简之而不得故无善之可名散
为可欲之善则本之以道而善兼天下此
济天下故有此五善而至于人物无弃然
圣人所以爱人利物而物遂其生人乐其
性者非意之也反一无迹因其常然而已
世丧道矣天下举失其恬惔寂寞之性而
日沦于忧患之域非圣人其敦救之
疏义曰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也故善为道之继复乎大道之原则善之
与恶盖将简之而不得故无善之可名散
为可欲之善则本之以道而善兼天下此
卷六 第 15b 页 0380-033.png
善名之所以立也自善行以至善结圣人
所以有此五善至于人物无弃在乎能体
道以济天下故也夫圣人爱人而救之使
人乐其生利物而救之使物遂其性曾何
容心哉反一无迹循道而不违因其常然
乘礼而不迕任万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
而已虽然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道无以兴
乎世故民失其恬惔寂寞之性樊然殽乱
薾然疲役日沦于忧患之域不有以在宥
之安能使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哉非职教
所以有此五善至于人物无弃在乎能体
道以济天下故也夫圣人爱人而救之使
人乐其生利物而救之使物遂其性曾何
容心哉反一无迹循道而不违因其常然
乘礼而不迕任万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
而已虽然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道无以兴
乎世故民失其恬惔寂寞之性樊然殽乱
薾然疲役日沦于忧患之域不有以在宥
之安能使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哉非职教
卷六 第 16a 页 0380-034.png
化者以道任天下之重出道善世俾民物
各安其性命之情孰能成善救之功哉
是谓袭明
徽宗注曰袭者不表而出之袭明则光矣
而不耀
疏义曰龙之为物能见能隐袭则隐而未
见也以隐也故衣在内则袭有不表而出
之之意与惕袭不相因之袭同袭明则图
滑疑之耀去形谍之光不自用其明故也
圣人之于世丰智源而啬出众人昭昭我
各安其性命之情孰能成善救之功哉
是谓袭明
徽宗注曰袭者不表而出之袭明则光矣
而不耀
疏义曰龙之为物能见能隐袭则隐而未
见也以隐也故衣在内则袭有不表而出
之之意与惕袭不相因之袭同袭明则图
滑疑之耀去形谍之光不自用其明故也
圣人之于世丰智源而啬出众人昭昭我
卷六 第 16b 页 0380-035.png
独若昏者为是故尔庄子所谓光矣而不
耀是已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徽宗注曰资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后知
善之为利
疏义曰凡利之路可化以为货可有以为
贿资之为利利之次也故资以言其利见
善脩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
则有不善人然后善人之功利著此不善
人为善人之资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耀是已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徽宗注曰资以言其利有不善也然后知
善之为利
疏义曰凡利之路可化以为货可有以为
贿资之为利利之次也故资以言其利见
善脩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
则有不善人然后善人之功利著此不善
人为善人之资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卷六 第 17a 页 0380-036.png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亦是意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徽宗注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与不善彼是两忘无容心焉则何贵爱
之有此圣人所以大同于物
疏义曰论性之本善否一致自常人言之
有善也不善为之对自圣人言之善者吾
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其心空然初无去
取彼不善人之师夫何所贵彼善人之资
亦是意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徽宗注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与不善彼是两忘无容心焉则何贵爱
之有此圣人所以大同于物
疏义曰论性之本善否一致自常人言之
有善也不善为之对自圣人言之善者吾
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其心空然初无去
取彼不善人之师夫何所贵彼善人之资
卷六 第 17b 页 0380-037.png
夫何所爱彼是莫得其偶两忘而化于道
知夫善恶之辨生乎妄见夫何剪剪分别
而生贵爱之心哉大同于物于圣人见之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徽宗注曰道之要妙不睹众善无所用智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义协于此
疏义曰善者离道而为之也智者道出而
生之也道之要妙冥善恶于一致故不睹
众善以智索之而不得故无所用智难终
难穷难测难识是岂智巧果敢之列哉此
知夫善恶之辨生乎妄见夫何剪剪分别
而生贵爱之心哉大同于物于圣人见之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徽宗注曰道之要妙不睹众善无所用智
七圣皆迷无所问涂义协于此
疏义曰善者离道而为之也智者道出而
生之也道之要妙冥善恶于一致故不睹
众善以智索之而不得故无所用智难终
难穷难测难识是岂智巧果敢之列哉此
卷六 第 18a 页 0380-038.png
所以大迷也昔者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
之山至于襄城之野而方明滑稽之徒七
圣皆迷无所问涂盖大隗则道之要妙之
譬也七圣则未免乎用智之譬也七圣皆
迷无所问涂则以见道之要妙不可以智
知矣庄周之书与老氏相为表里盖见于
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
离复归于婴儿
之山至于襄城之野而方明滑稽之徒七
圣皆迷无所问涂盖大隗则道之要妙之
譬也七圣则未免乎用智之譬也七圣皆
迷无所问涂则以见道之要妙不可以智
知矣庄周之书与老氏相为表里盖见于
此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
离复归于婴儿
卷六 第 18b 页 0380-039.png
徽宗注曰雄以刚胜物雌柔静而已圣人
之智知所以胜物矣而自处于柔静万物
皆往资焉而不匮故为天下溪溪下而流
水所赴焉盖不用壮而持之以谦则德与
性常合而不离是谓全德故曰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婴
儿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疏义曰雄阳物也体刚而乘物故能以刚
胜物雌阴物也体柔而承物故特柔静而
已圣人之智威可以服海内力可以旋天
之智知所以胜物矣而自处于柔静万物
皆往资焉而不匮故为天下溪溪下而流
水所赴焉盖不用壮而持之以谦则德与
性常合而不离是谓全德故曰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气和而不暴性醇而未散婴
儿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疏义曰雄阳物也体刚而乘物故能以刚
胜物雌阴物也体柔而承物故特柔静而
已圣人之智威可以服海内力可以旋天
卷六 第 19a 页 0380-040.png
地则知所以胜物矣是为知其雄也然虽
刚也必沉潜而处乎柔虽动也必深密而
处乎静是能守其雌也惟处乎柔故能不
绝物惟处乎静故足以应群动既以与人
己愈有德泽洋溢未始有匮是所以为天
下溪也且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之
则溪下地宜为流水所赴圣人守雌以柔
静受万物而不辞何以异此且壮以有立
刚克之事执谦之柄柔克之事圣人于刚
则沉潜故不用壮于柔则立本故持之以
刚也必沉潜而处乎柔虽动也必深密而
处乎静是能守其雌也惟处乎柔故能不
绝物惟处乎静故足以应群动既以与人
己愈有德泽洋溢未始有匮是所以为天
下溪也且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之
则溪下地宜为流水所赴圣人守雌以柔
静受万物而不辞何以异此且壮以有立
刚克之事执谦之柄柔克之事圣人于刚
则沉潜故不用壮于柔则立本故持之以
卷六 第 19b 页 0380-041.png
谦不用壮而持之以谦是乃知雄而守雌
也德出于性初未尝离一于刚则焚其和
一于柔则无以立惟知雄而有其刚守雌
而济以柔则成和之修充于所性天浑然
成斯为全德之人矣其与婴儿也奚择盖
婴儿气专志一故和而不暴欲虑未充故
醇而未散惟德与性合而不离故复归于
婴儿也孟子所谓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与此意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
也德出于性初未尝离一于刚则焚其和
一于柔则无以立惟知雄而有其刚守雌
而济以柔则成和之修充于所性天浑然
成斯为全德之人矣其与婴儿也奚择盖
婴儿气专志一故和而不暴欲虑未充故
醇而未散惟德与性合而不离故复归于
婴儿也孟子所谓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与此意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
卷六 第 20a 页 0380-042.png
忒复归于无极
徽宗注曰白以况德之著黑以况道之复
圣人自昭明德而默与道会无有一疵天
下是则是效乐推而不厌故为天下式正
而不妄信如四时无或差忒若是者难终
难穷未始有极也故曰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书于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
言为天下式曰复归于无极极中也有极
者德之见于事以中为至无极者德之复
于道不可致也
徽宗注曰白以况德之著黑以况道之复
圣人自昭明德而默与道会无有一疵天
下是则是效乐推而不厌故为天下式正
而不妄信如四时无或差忒若是者难终
难穷未始有极也故曰常德不忒复归于
无极书于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
言为天下式曰复归于无极极中也有极
者德之见于事以中为至无极者德之复
于道不可致也
卷六 第 20b 页 0380-043.png
疏义曰白阴之中于方为西万宝既成之
所故以况德之著黑探其本于方为北万
物归根之时故以况道之复圣人发乎天
光照临下土则自昭者一性之德是为知
其白退藏于密不出其宗则默会者又本
乎道是为守其黑道德纯备无有一疵故
有则可则而天下是则有效可效而天下
是效无思不服乐推于当时盛德难忘不
厌于悠久故为天下式也惟为天下式故
其正则止一而不迁其时则相因而必至
所故以况德之著黑探其本于方为北万
物归根之时故以况道之复圣人发乎天
光照临下土则自昭者一性之德是为知
其白退藏于密不出其宗则默会者又本
乎道是为守其黑道德纯备无有一疵故
有则可则而天下是则有效可效而天下
是效无思不服乐推于当时盛德难忘不
厌于悠久故为天下式也惟为天下式故
其正则止一而不迁其时则相因而必至
卷六 第 21a 页 0380-044.png
正而不忒未始有妄信矣不期如彼四时
德至于此何差忒之有若是者真精之原
同乎天伦孰要其所终孰知其所穷盖万
化而未始有极兹所以为常德不忒欤虽
然书于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言
为天下式曰归于无极者何也盖洪范之
作箕子所以阐道之妙道经之作老氏所
以微道之显阐道者以道中庸为主故云
有极盖德之见于事以中为至也微道者
以极高明为主故云无极盖德之复乎道
德至于此何差忒之有若是者真精之原
同乎天伦孰要其所终孰知其所穷盖万
化而未始有极兹所以为常德不忒欤虽
然书于洪范言王道曰归其有极老氏言
为天下式曰归于无极者何也盖洪范之
作箕子所以阐道之妙道经之作老氏所
以微道之显阐道者以道中庸为主故云
有极盖德之见于事以中为至也微道者
以极高明为主故云无极盖德之复乎道
卷六 第 21b 页 0380-045.png
不可致也极中也犹屋之有极众材之所
会犹天之有极众星之所共或有或无各
有所当而已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
足复归于朴
徽宗注曰性命之外无非物也世之人以
得为荣以失为辱以泰为荣以约为辱惟
圣人为能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心然不
志于期费而以约为纪亦虚而已故为天
下谷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于此则
会犹天之有极众星之所共或有或无各
有所当而已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
足复归于朴
徽宗注曰性命之外无非物也世之人以
得为荣以失为辱以泰为荣以约为辱惟
圣人为能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心然不
志于期费而以约为纪亦虚而已故为天
下谷谷虚而能受应而不藏德至于此则
卷六 第 22a 页 0380-046.png
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常德乃足
朴者道之全体复归于朴乃能备道夫孤
寡不谷而王公自以为称故抱朴而天下
宾
疏义曰一性凝寂至虚而已自劵之外无
适非妄则性分之外皆为物也然世之人
得之若惊而喜失之若惊而忧此以得为
荣以失为辱也或充诎于富贵或陨穫于
贫贱此以泰为荣以约为辱也圣人知夫
物之来不可拒故不以得为荣其去不可
朴者道之全体复归于朴乃能备道夫孤
寡不谷而王公自以为称故抱朴而天下
宾
疏义曰一性凝寂至虚而已自劵之外无
适非妄则性分之外皆为物也然世之人
得之若惊而喜失之若惊而忧此以得为
荣以失为辱也或充诎于富贵或陨穫于
贫贱此以泰为荣以约为辱也圣人知夫
物之来不可拒故不以得为荣其去不可
卷六 第 22b 页 0380-047.png
止故不以失为辱荣辱一视而无取舍之
心游于劵内而不志乎期费内保不荡而
以约为纪极天下之至虚而无一毫之撄
故为天下谷也盖谷之为物虚而能受受
而不藏虚而能应应而不竭在我之德其
虚若此故能应天下之群实至矣尽矣不
可以有加矣兹所以为常德乃足欤虚静
之中有物混成道之体也木之为朴未散
为器其质全矣道之全体乃在于此能复
归于朴则明于大本大宗是为能备道虽
心游于劵内而不志乎期费内保不荡而
以约为纪极天下之至虚而无一毫之撄
故为天下谷也盖谷之为物虚而能受受
而不藏虚而能应应而不竭在我之德其
虚若此故能应天下之群实至矣尽矣不
可以有加矣兹所以为常德乃足欤虚静
之中有物混成道之体也木之为朴未散
为器其质全矣道之全体乃在于此能复
归于朴则明于大本大宗是为能备道虽
卷六 第 23a 页 0380-048.png
然孤寡不谷人之所恶而王公之贵自以
为称凡以明道而知贵之本也抱朴则得
其道矣得道者多助故天下宾抱朴而天
下宾经所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
能守万物将自宾也
朴散则为器
徽宗注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则全天与人
合而为一器则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疏义曰超乎太极之先者道也故形而上
为称凡以明道而知贵之本也抱朴则得
其道矣得道者多助故天下宾抱朴而天
下宾经所谓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
能守万物将自宾也
朴散则为器
徽宗注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有形名焉有分守焉道则全天与人
合而为一器则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疏义曰超乎太极之先者道也故形而上
卷六 第 23b 页 0380-049.png
者谓之道未离方体之内者器也故形而
下者谓之器道之与器有形之可名有分
之可守自道言之则大易未判有物混成
故全天与人合而为一自器言之则大朴
既散隐显既分故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徽宗注曰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
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
分职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
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下者谓之器道之与器有形之可名有分
之可守自道言之则大易未判有物混成
故全天与人合而为一自器言之则大朴
既散隐显既分故散天与人离而为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徽宗注曰道之全圣人以治身道之散圣
人以用天下有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
分职率属而天下理此之谓官长易曰知
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与此同义
卷六 第 24a 页 0380-050.png
疏义曰道之真以治身所谓道之全圣人
以治身也道之土苴以治天下所谓道之
散圣人以用天下也惟散道以用天下则
举而措之者有分有守其形可见而其名
可言有形有名其能可因而其材可任有
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率属而天
下理矣庄子论大道之序言仁义已明而
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继之以
必分其名必由其名此之谓太平治之至
也义与此合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于此可
以治身也道之土苴以治天下所谓道之
散圣人以用天下也惟散道以用天下则
举而措之者有分有守其形可见而其名
可言有形有名其能可因而其材可任有
形之可名有分之可守故分职率属而天
下理矣庄子论大道之序言仁义已明而
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继之以
必分其名必由其名此之谓太平治之至
也义与此合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于此可
卷六 第 24b 页 0380-051.png
见易言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其道德全备
仁义两得足以为万夫之望官长之谓乎
故大制不割
徽宗注曰化而裁之存乎变刻彫众形而
不为巧
疏义曰因形移易谓之化离形顿革谓之
变由化而至于变道之序也圣人知变化
之道而兆于变化制物而不制于物如易
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者也然虽制物而
无辨物之迹刻彫众形而不为巧焉所谓
仁义两得足以为万夫之望官长之谓乎
故大制不割
徽宗注曰化而裁之存乎变刻彫众形而
不为巧
疏义曰因形移易谓之化离形顿革谓之
变由化而至于变道之序也圣人知变化
之道而兆于变化制物而不制于物如易
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者也然虽制物而
无辨物之迹刻彫众形而不为巧焉所谓
卷六 第 25a 页 0380-052.png
方而不割者也非大制未易至此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徽宗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
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
物而无以天下为者若可以寄托天下将
欲取天下而为之则用智而恃力失之远
矣是以圣人任道化而不尚智力秦失之
强殆谓是欤
疏义曰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徽宗注曰天下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
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
物而无以天下为者若可以寄托天下将
欲取天下而为之则用智而恃力失之远
矣是以圣人任道化而不尚智力秦失之
强殆谓是欤
疏义曰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
卷六 第 25b 页 0380-053.png
何足以相远是虽天下之广可名以大物
然不通乎道虽有大物不可以物物矣惟
夫与道为一而不物于物则可以宰制万
物役使群动而能物天下之物也盖留动
而生莫逃乎物必有不囿于物而能物物
者物物者道也能明乎道之非物则宇宙
在乎手而无以天下为可以膺天下之寄
托矣庄子所谓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
终之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岂独治天下
而已哉正此意也虽然天下大器不可为
然不通乎道虽有大物不可以物物矣惟
夫与道为一而不物于物则可以宰制万
物役使群动而能物天下之物也盖留动
而生莫逃乎物必有不囿于物而能物物
者物物者道也能明乎道之非物则宇宙
在乎手而无以天下为可以膺天下之寄
托矣庄子所谓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
终之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岂独治天下
而已哉正此意也虽然天下大器不可为
卷六 第 26a 页 0380-054.png
也不明乎道取天下而为之是用智而恃
力也用智则智必有所困恃力则力必有
所殆其于道失之远矣圣人所以任道化
而不尚智力者凡以道化不物于物而智
力以囿于物故也惟不物故能物物所以
任道化而不尚智力也彼嬴秦徒以智力
为尚岂足以治天下哉故古人以为秦失
之强也杨雄以秦为狼亦以是尔
天下神器
徽宗注曰制于形数囿于方体而域于覆
力也用智则智必有所困恃力则力必有
所殆其于道失之远矣圣人所以任道化
而不尚智力者凡以道化不物于物而智
力以囿于物故也惟不物故能物物所以
任道化而不尚智力也彼嬴秦徒以智力
为尚岂足以治天下哉故古人以为秦失
之强也杨雄以秦为狼亦以是尔
天下神器
徽宗注曰制于形数囿于方体而域于覆
卷六 第 26b 页 0380-055.png
载之两间器也立乎不测行乎无方为之
者败执之者失故谓之神器
疏义曰谓之六合则制于形数矣谓之宇
宙则囿于方体矣域于覆载之两间而非
覆载天地者故天下虽大谓之器焉然立
乎不测而莫见其迹行乎无方而未始有
封为之而不知无为则必败执之而不知
趋时则必失虽未离乎器其为器也可谓
神矣
不可为也
者败执之者失故谓之神器
疏义曰谓之六合则制于形数矣谓之宇
宙则囿于方体矣域于覆载之两间而非
覆载天地者故天下虽大谓之器焉然立
乎不测而莫见其迹行乎无方而未始有
封为之而不知无为则必败执之而不知
趋时则必失虽未离乎器其为器也可谓
神矣
不可为也
卷六 第 27a 页 0380-056.png
徽宗注曰宰制万物役使群动必有不器
者焉然后天下治故曰上必无为而用天
下
疏义曰有形则可名有分则可守所谓器
也必有不器者然后能运其器不器者即
不物于物者也惟不物于物则万物虽多
群动不一皆不出防范之内虽不期于宰
制役使而能宰制万物役使群动矣凡以
明乎非物而能物物故无为而天下功也
然则不治天下而天下固以治矣经曰道
者焉然后天下治故曰上必无为而用天
下
疏义曰有形则可名有分则可守所谓器
也必有不器者然后能运其器不器者即
不物于物者也惟不物于物则万物虽多
群动不一皆不出防范之内虽不期于宰
制役使而能宰制万物役使群动矣凡以
明乎非物而能物物故无为而天下功也
然则不治天下而天下固以治矣经曰道
卷六 第 27b 页 0380-057.png
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
化庄子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南面而君
天下者苟执于事为之迹而不知以无为
为常以有涯逐无涯则智有所困孰能用
天下而化万物哉故庄子曰多知为败
为者败之
徽宗注曰能为而不能无为则智有所困
庄子曰多知为败
疏义曰入而与物辨则不同同之斯无为
也出而与物交则有所别矣不得不为也
化庄子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南面而君
天下者苟执于事为之迹而不知以无为
为常以有涯逐无涯则智有所困孰能用
天下而化万物哉故庄子曰多知为败
为者败之
徽宗注曰能为而不能无为则智有所困
庄子曰多知为败
疏义曰入而与物辨则不同同之斯无为
也出而与物交则有所别矣不得不为也
卷六 第 28a 页 0380-058.png
不得不为则彼是戾矣能无败乎惟夫以
无为为本以有为为末无为而无不为则
应物有裕而不匮智孰有所困哉广成子
曰多知为败则以无知故能无不知也何
败之有
执者失之
徽宗注曰道之贵者时执而不化则失时
之行是谓违道
疏义曰时不可止道不可壅时徙不留道
亦应变则道之所贵者时也物无常宜宜
无为为本以有为为末无为而无不为则
应物有裕而不匮智孰有所困哉广成子
曰多知为败则以无知故能无不知也何
败之有
执者失之
徽宗注曰道之贵者时执而不化则失时
之行是谓违道
疏义曰时不可止道不可壅时徙不留道
亦应变则道之所贵者时也物无常宜宜
卷六 第 28b 页 0380-059.png
在随时苟执而不失泥于一曲失之则过
后之则不及能无失乎惟与时俱化而无
有专为则于时不失于道不违也易曰随
时之义大矣哉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
隳
徽宗注曰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曰月之
往来或嘘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羸
若五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
役于时而制于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
后之则不及能无失乎惟与时俱化而无
有专为则于时不失于道不违也易曰随
时之义大矣哉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
隳
徽宗注曰万物之理或行或随若曰月之
往来或嘘或吹若四时之相代或强或羸
若五行之王废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
役于时而制于数固未免乎累惟圣人为
卷六 第 29a 页 0380-060.png
能不累于物而独立于万物之上独往独
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
器而有馀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疏义曰日往则月来日月递照未常停也
物理之或行或随如此春先而夏从四时
相代莫或已也物理之或嘘或吹如此木
壮则水老火生则金囚物理之或强或羸
若五行之王废如此禾死而麦生木陨而
鞠华物理之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如
此自行随以至载隳皆为时所役故与时
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故运神
器而有馀裕物态不齐而吾心常一
疏义曰日往则月来日月递照未常停也
物理之或行或随如此春先而夏从四时
相代莫或已也物理之或嘘或吹如此木
壮则水老火生则金囚物理之或强或羸
若五行之王废如此禾死而麦生木陨而
鞠华物理之或载或隳若草木之开落如
此自行随以至载隳皆为时所役故与时
卷六 第 29b 页 0380-061.png
终为数所制故与数尽是以循环往复而
未免乎累若夫超于时而不与时终离于
数而不与数尽何累之有圣人解乎此体
道之无故不累于物体道之尊故独立于
万物之上道之在我物不能偶如是而往
则无所因而往故为独往如是而来无所
从而来故为独来莫之爵而常自然可谓
至贵矣不物之妙乃在乎此岂有为者之
败执之者失哉宜其运神器而有馀裕夫
圣人心超有无不累于物故事变交错而
未免乎累若夫超于时而不与时终离于
数而不与数尽何累之有圣人解乎此体
道之无故不累于物体道之尊故独立于
万物之上道之在我物不能偶如是而往
则无所因而往故为独往如是而来无所
从而来故为独来莫之爵而常自然可谓
至贵矣不物之妙乃在乎此岂有为者之
败执之者失哉宜其运神器而有馀裕夫
圣人心超有无不累于物故事变交错而
卷六 第 30a 页 0380-062.png
我法不迁此所以物态不齐而心常一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徽宗注曰圣人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
多累故无益生无侈性无泰至游乎劵内
而已若是则岂有为者之执败者之失乎
故曰繁文饰貌无益于治
疏义曰物壮则老故有变迁满则招损故
为多累圣人知行随嘘吹强羸载隳返复
不一是能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多累
故因其自然而无益生以约为纪而无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徽宗注曰圣人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
多累故无益生无侈性无泰至游乎劵内
而已若是则岂有为者之执败者之失乎
故曰繁文饰貌无益于治
疏义曰物壮则老故有变迁满则招损故
为多累圣人知行随嘘吹强羸载隳返复
不一是能睹万物之变迁知满假之多累
故因其自然而无益生以约为纪而无泰
卷六 第 30b 页 0380-063.png
至内保外不荡而无侈性是所谓游乎劵
内者也游乎劵内者行乎无名无名者道
也所行在道岂有甚与奢泰之患哉守其
性源与道宛转其治天下体乎无为故无
为之之败合乎至变故无执之之失彼繁
文饰貌者方且累乎甚与奢泰之患其何
益于治哉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六
内者也游乎劵内者行乎无名无名者道
也所行在道岂有甚与奢泰之患哉守其
性源与道宛转其治天下体乎无为故无
为之之败合乎至变故无执之之失彼繁
文饰貌者方且累乎甚与奢泰之患其何
益于治哉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