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20425a 页
卷四 第 1a 页 0379-004.png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四莫四
    太学生江澄疏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徽宗注曰古之士则与今之士异矣善为
 士则与不善为士者异矣故微则与道为
 一妙则与神同体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
 圣而藏用之深至于不可测书曰道心惟
 微则微者道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
 言则妙者神也易曰天玄而地黄则玄者
卷四 第 1b 页 0379-005.png
 天之色传曰事无不通之谓圣则通者圣
 之事水之深者可测也穴之深者可究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名实不入而机
 发于踵其藏深矣不可测究列禦寇居郑
 圃四十年人无识者老子谓孔子曰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谓是欤
 疏义曰有上古有中古古之士则上古之
 士也有上士有下士善为士则上士之类
 也则古之士与今之士异矣善为士与不
 善为士异矣善为士者其才上达志于道
卷四 第 2a 页 0379-006.png
 而与乎神明于天而通于圣渊乎其不可
 测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盖视之不见名
 曰微道无形也不可以目视惟知微故与
 道为一书所谓道心惟微是也常无欲以
 观其妙神无是也不可以有求惟入妙故
 与神同体易所谓神妙万物而为言是也
 玄之为色有赤有黑以能阴能阳故也而
 天之色在是焉易所谓天玄而地黄者以
 此能玄能黄则与天为徒矣通之为义往
 来不穷以无物能碍故也而圣之事在是
卷四 第 2b 页 0379-007.png
 焉传所谓事无本通之谓圣者以此同于
 大通则入自圣门矣古之善为士者自微
 妙以至玄通奭然四解沦于不测非若水
 之深可测穴之深可究杜德机而不示丰
 智源而啬出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肿若火
 事已而见灰其藏深矣不可测究世何足
 以识之昔列禦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
 者得此故也盍圃泽多贤里非无仁也历
 年四十处非不久也而人无识之者则以
 图滑疑之耀去形谍之光人无得而识之
卷四 第 3a 页 0379-008.png
 也孟子所谓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谓
 是故尔老子谓孔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
 子盛德容貌若愚则以盛德若不足犹之
 良贾可也此颜子如愚孔子贤之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徽宗注曰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
 不可俄而测也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
 诸其容而已强为之容岂能真索其至
 疏义曰天统元气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
 故其高不可俄而度地统元形非止山林
卷四 第 3b 页 0379-009.png
 川泽之谓也故其厚不可俄而测穹窿乎
 上人谓其圆以覆磅礴乎下人谓其方以
 载特拟诸容而强名之尔善为士者微妙
 玄通深不可识亦天地已如下文所云皆
 强为之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徽宗注曰豫者图患于未然犹者致疑于
 已事古之体道者以内游为务不以通物
 为乐恐惧修省不得已而后应若冬涉川
 守而不失已若畏四邻易所谓以此斋戒
卷四 第 4a 页 0379-010.png
 者是也
 疏义曰先事而图谓之豫则豫者图患于
 未然后事而图谓之犹则犹者致疑于已
 事古之体道者以内游为务不以外游为
 至以忘物为善不以通物为乐恐惧修省
 不敢肆也故于事之未至者感而后应迫
 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先事而图如冬涉
 川于事之已成者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
 运后事而图若畏四邻盖川者难之所在
 冬而涉之人所病也若冬涉川岂得己哉
卷四 第 4b 页 0379-011.png
 邻者比而恤己使之相保人所善也若畏
 四邻岂失己哉然则有而为其可易耶易
 言君子将有为将有行必先斋戒以神明
 其德盖谓此也
俨若容
 徽宗注曰语曰望之俨然记曰俨若思庄
 子曰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全德之人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故其
 状义而不朋
 疏义曰入而与物辨则堕肢体寓百骸而
卷四 第 5a 页 0379-012.png
 其形为可践出而与物交则布乎四体形
 乎动静而容止为可观俨若容则出而交
 物容止可观之时也语所谓望之俨然记
 所谓俨若思皆此意也庄子曰物无道正
 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盖全德之人貌
 充空虚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况见于动容
 貌之际乎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远之则有
 望在彼为无恶近之则不厌在此为无斁
 则其使人之意也消固不难矣古之真人
 其状义而不朋曷尝胁肩诂笑以自招其
卷四 第 5b 页 0379-013.png
 辱哉
涣若冰将释
 徽宗注曰水凝而为冰冰释而为水其实
 一体蔽于执一者如水之凝通于大同者
 如冰之释易曰涣离也遗物离人而无所
 系輆所以为涣
 疏义曰水至清而结冰不清神至明而结
 形不明阴凝之而为冰犹神之化形也阳
 释之而为水犹形之化神也水之与冰其
 实一体蔽于执一者知守形而不知尽神
卷四 第 6a 页 0379-014.png
 故如水之凝生于水而遏水通于大同者
 知忘形而能与于神故如冰之释汎然而
 无留碍也易于风行水上为涣而说卦以
 谓涣离也则涣之为义以离物遗人而无
 系輆故也惟离物遗人则若冰解冻释矣
 敦有系輆者乎与夫其寒凝冰者固有间
 矣太元曰无所系輆者圣也涣若冰将释
 所以通有以入圣欤
敦兮其若朴
 徽宗注曰敦者厚之至性本至厚如木之
卷四 第 6b 页 0379-015.png
 朴未散为器
 疏义曰易所谓敦仁言于仁为至厚记所
 谓敦化言于化为至厚则敦者厚之至也
 惟民生厚则性本厚矣因物有迁则厚者
 薄矣惟善为士者复性之本不与物迁则
 如木之朴朴而围之有象可见未形为器
 其厚可谓至矣与夫以斤斲之析其浑全
 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盖有间矣
旷兮其若谷
 徽宗注曰旷者广之极心原无际如谷之
卷四 第 7a 页 0379-016.png
 虚受而能应
 疏义曰诗所谓旷野言其地之至广传所
 谓旷日言其时之至广则旷者广之极也
 方寸与太虚齐空则心原无际矣无所不
 包实无所包则其室常虚矣惟善为士者
 致虚之极尽心之真如谷之能受受而不
 积如谷之能应应而不著其广可谓至也
 与夫六凿相攘自狭其居以实妨道动辄
 有碍盖有间矣
浑兮其若浊
卷四 第 7b 页 0379-017.png
 徽宗注曰不刿彫以为廉不矫激以为异
 浑然而已故若浊与修身以明污者异矣
 疏义曰至人之游世和光而同尘毁方而
 丸合大廉不嗛行非刻制未尝刿彫以为
 廉也不多辟异为在从众未常矫激以为
 异也行险而顺与物宛转不立圭角浑然
 而已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似浊而非浊也
 与修身以明污者异矣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徽宗注曰有道之士即动而静时骋而要
卷四 第 8a 页 0379-018.png
 其宿定而能应至无而供其求故静之徐
 清而物莫能浊动之徐生而物莫能安易
 曰来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至人之
 用心非以静止为善而有意于静非以生
 出为功而有为于生也因其固然付之自
 尔而无怵迫之情遑遽之劳故曰徐清静
 之徐清万物无足以挠其心故孰能浊动
 之徐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孰能安安
 有止之意为物所系则止矣岂能应物而
 不伤
卷四 第 8b 页 0379-019.png
 疏义曰自豫兮若冬涉川至浑兮其若浊
 应世之迹如此则以体道故也惟体道故
 动静不失其时而物莫能累是以守静为
 笃效物以动则即动而静时骋而要其宿
 非流于动也故动而无所逐物敦能浊有
 所定矣感而遂通则定而能应至无以供
 其求非胶于静也故止而无所碍物孰能
 安夫物之不能浊以静之徐清故也物之
 不能安以动之徐生故也静之徐清非以
 静止为善而有意于静也虽滥而不失其
卷四 第 9a 页 0379-020.png
 滥汨之而常自若焉万物岂足以挠其心
 动之徐生非以生出为功而有为于生也
 不滞于一隅时出而应之焉万物岂足以
 系其虑盖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与易言
 来徐徐同义一动一静因其固然不悖于
 理付之自尔不拂其性皆安行而自适又
 敦有怵迫之恐遑遽之劳哉安有止之意
 作之而不止甚矣止之而不作亦甚矣时
 作时止不为物所系孰能伤之盖为物所
 系则止矣恶能应物而不伤
卷四 第 9b 页 0379-021.png
保此道者不欲盈
 徽宗注曰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
 至人无积亦虚而已保此道而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经曰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疏义曰以囷藏禾禾尽囷虚以皿藏水水
 尽皿虚箪之盛物取之如殚篑之盛物有
 时而匮以有积故不足也至无以供万物
 之求至虚以应天下之实以无藏故有馀
 也道运而无积用之或不盈至人保此道
卷四 第 10a 页 0379-022.png
 而无积亦虚而已苟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是犹擅一壑以自足亦以小矣秋水时
 至河伯自喜所以见笑于大方之家经曰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岂有满假之累哉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徽宗注曰有敝故有新有成故有坏新故
 相代如彼四时成坏相因如彼万物自道
 而降丽于形数者盖莫不然惟道无体虚
 而不盈故能敝能新能成能坏超然出乎
 形数之外而未常敝未尝坏也故曰夫惟
卷四 第 10b 页 0379-023.png
 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木始荣而终悴火初
 明而末熄以有新也故敝随之日中则昃
 月满则亏以有成也故坏继之有道者异
 乎此
 疏义曰有形则有新敝有数则有成坏春
 先夏从更旺更废运为四时新故相代者
 然也言唱手执迭盛迭衰散为万事成坏
 相因者然也此皆堕于形数之域故方新
 而敝成已俄坏莫能逃之者惟道无体不
 囿于形故能新能敝而未尝敝不丽于数
卷四 第 11a 页 0379-024.png
 故能成能坏而未尝坏以虚而不盈故也
 今夫木之为物蕃鲜于春而摇落于冬则
 始荣而终悴也火之为物用之弥明而扑
 之则灭则初明而末熄也出一而旦入六
 而冥日虽为阳之精未免乎中则昃也三
 五而盈三五而阙月虽为阴之精未免乎
 满则亏也凡以域乎形数故有新而弊随
 之有成而坏继之故尔有道者虚而不盈
 超然出乎形数之外故能弊能新能成能
 坏而未尝敝未尝坏也
卷四 第 11b 页 0379-025.png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徽宗注曰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
 物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
 群动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
 所至致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于笃则万
 态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
 寂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疏义曰同乃虚虚乃大大则能兼覆而不
 遗故列子言莫贵乎虚虚则静静则明明
卷四 第 12a 页 0379-026.png
 则能照临而无外故列子言莫贵乎静无
 所于忤是之谓虚而天下之实莫逃乎虚
 一而不变是之谓静而天下之动不离乎
 静此庄子所以言虚静者万物之本也经
 所谓渊兮似万物之宗亦若是而已夫万
 物以形相碍以数相摄囿于形则为形累
 摄于数则为数役必有超形离数者其惟
 虚静乎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
 动以不碍于形不摄于数故也然而探虚
 静之本虽得之自然要虚静之至必在乎
卷四 第 12b 页 0379-027.png
 致守致之至于极守之至于笃则静也虚
 也得其居矣极犹屋之有极群材必集是
 众会而有所至也笃犹马之尽力千里可
 至是力行而有所至也致虚期于极则涤
 除外慕一疵不睹非特未始有物至于未
 始有夫未始有物焉此致虚而要其极也
 守静者期于笃则湛然常寂未始其撄非
 特离动而静至于即动而静焉此守静而
 至于笃也致虚极而不以实妨之守静笃
 而不以动违之则万态虽杂吾心常彻万
卷四 第 13a 页 0379-028.png
 变虽殊吾心常寂夫芸芸之物情伪不同
 是谓万态扰扰之绪迭作不常是谓万变
 万态虽杂心常彻者虚足以受之也彻与
 心彻为智之彻同万变虽殊而心常寂者
 静足以应之也寂与寂然不动之寂同致
 虚守静一至于此是为天地之平道德之
 至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其为天
 乐敦大于是观庄周之论虚静既曰一心
 定而王天下又曰一心定而万物服盖能
 定然后能应所谓常彻常寂一心定之谓
卷四 第 13b 页 0379-029.png
 也惟夫一心定然后能以虚静推于天地
 通于万物其为乐可胜计耶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徽宗注曰万物之变在道之末体道者寓
 乎万物之上焉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终有
 所乎归方其并作而趋于动出之涂吾观
 其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
 天地之心则交物而不与物俱化此之谓
 观其复
 疏义曰气变有形形变有生在形而下无
卷四 第 14a 页 0379-030.png
 动而不变也故万物之变在道之末圣人
 体道立乎万物之上总一其成理而治之
 所以能寓乎万物之上焉且万物之生役
 于造化随序相理挢运相使出于机而流
 形则生有所乎萌入于机而复命则终有
 所乎归若有真宰而不得其朕方其并作
 也由乎艮之径路达乎震之大涂茁而出
 萌而明职职陈露趋于动出之涂圣人达
 万物之理虚静之中徐以泛观知万物职
 职皆从无为殖虽动而不离于静虽出而
卷四 第 14b 页 0379-031.png
 未尝不复观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必复
 而因以见天地之心焉在易之复有曰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盖复者小而辨于物之
 时辨于物则至静而未始其撄万物无足
 以饶之者也圣人无常心一本诸天地虽
 纷而封虽撄而宁交物而不与物俱化非
 离交而辨能即交而辨焉故于物之并作
 以观其复也虽然老氏于观复则曰并作
 者盖有无作止理虽异致其于达观则一
 而已
卷四 第 15a 页 0379-032.png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徽宗注曰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
 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英华发外说乎兑
 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命者性之
 本而性其根也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
 精全则神王尽性则至于命
 疏义曰物生若芸徐动而出则芸芸者动
 出之象也然物之动出各因其时观四时
 之运行具八卦之妙用万物之出与之出
 而不辞万物之入与之入而不迕故自春
卷四 第 15b 页 0379-033.png
 徂夏为天出而之人自秋徂冬为人入而
 之天自其出而之人言之则出乎震而震
 者东方之卦也于时为春物皆萌动相见
 乎离而离者南方之卦也于时为夏物皆
 蕃鲜所谓芸芸并作英华发外也自其入
 而之天言之则说乎兑而兑者西方之卦
 也于时为秋物皆至于揫敛劳乎坎而坎
 者北方之卦也于时为冬物自归根所谓
 去华就实归其性宅也芸芸并作则春气
 发而百草生也至于英华发外则苗而秀
卷四 第 16a 页 0379-034.png
 矣去华就实则正得秋而万宝成也至于
 归其性宅则复于无物矣易曰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则播大钧而凝形者性命固已
 均禀庄子曰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则
 散专精而孕气者精神固已和会然天使
 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能顺其
 命乃能正其性是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
 也人之有生精具而神从之能保其精乃
 能合其神是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惟
 知性达命然后能自本自根全之而不伤
卷四 第 16b 页 0379-035.png
 性因精集神然后能得母知子守之而不
 失所谓精全则神王非因精集神者能之
 乎所谓尽性则至于命非知性达命者能
 之乎庄子论纯素之道始言一之精通终
 言不亏其神则精全神王可知也孟子论
 尽心之道始言养性事天终言修身立命
 则尽性至命可知也能明乎此其于达万
 物之理特观复者之馀事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徽宗注曰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
卷四 第 17a 页 0379-036.png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未形者有分
 且然无间谓之命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
 万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与故归
 于寂定则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复为秋
 冬体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谓复命
 疏义曰域留动之形者貌象声色至真咸
 寓孰不禀自然之成理庄子以谓物生成
 理谓之形经言物形之是已变保神之性
 者秀钟灵备诱然皆上孰不具固有之仪
 则庄子以谓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卷四 第 17b 页 0379-037.png
 诗言有物有则是已有生斯有性有性斯
 有形未形之初虽有分也且然而已未始
 有间所谓且然无间谓之命也有生曰性
 性禀于命命变而不穷非终始之可期非
 时数之所拘亘古今而常存也性与生俱
 生不为贵贱加损不为死生存亡更万形
 而不易也惟全其形生之人存其形而不
 弊抱其生焉而不伤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归于寂定物不能迁矣去智与故若所谓
 不识不知不恃智巧是也归于寂定若所
卷四 第 18a 页 0379-038.png
 谓寂然不动大定持之是也惟能如此故
 知命之在我而不与物化如彼春夏复为
 秋冬动者静作者息而知所止矣盖春言
 天造始物秋言人为之成夏言人事之戒
 冬言天道之复自春徂夏为天出而之人
 自秋徂冬为人入而之天春夏先秋冬后
 敛其散而一之落其华而实之则芸然流
 形者各复其根而不知矣性修反德德至
 同于初盖亦如此若然则体性抱神中以
 自考而复命之常恶往而不暇庄子曰无
卷四 第 18b 页 0379-039.png
 为复朴体性抱神盖无为复朴则纯素是
 守故能体性抱神易曰敦复无悔中以自
 考也盖因性而厚则外无所待故能中以
 自考夫惟如此则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其于复命也何有经于有物混成章言寂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终之以逝曰远远曰
 反亦以归于寂定然后可以复命之常故
 也是以先曰归根后曰复命
复命曰常
 徽宗注曰常者对变之词复命则万变不
卷四 第 19a 页 0379-040.png
 能迁无间无歇与道为一以挈天地以袭
 气母
 疏义曰即经纬以观常与变之理经有一
 定之体故为常而纬则错综往来故为变
 常之与变犹经之与纬则常者对变之辞
 也然成而不变物所谓常变化无穷道所
 谓常物所谓常以常故弊道所谓常以变
 故常惟复命则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波
 之非恶湛之非美虽历万变于不可为量
 数之中曾无以易其真常信所谓万变不
卷四 第 19b 页 0379-041.png
 能迁也若然则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是
 谓无间不以顷久推移未尝止也是谓无
 歇无问无歇与道为一则亘古亘今独立
 不改如稀韦氏得之以挈天地相为长久
 如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相为无穷其为
 常也无以易此
知常曰明
 徽宗注曰知道之常不为物迁故六彻相
 因足以鉴天地足以照万物
 疏义曰一而不变静之至也道之常不与
卷四 第 20a 页 0379-042.png
 物迁者以静而已惟静也故不与动俱驰
 于万物并作也以观其复于物之芸芸也
 知归其根观复而归根则其静也万物莫
 足以倾之矣是以六彻相因足以鉴天地
 足以照万物盖彻者不为物所壅之谓目
 不为色所壅故见晓而为明耳不为声所
 壅故听莹而为聪鼻之于臭彻而为颤口
 之于味彻而为甘以至心不弊于思虑彻
 而为知知不昧于物理彻而为德是所谓
 六彻相因者自目至于知六者相因不壅
卷四 第 20b 页 0379-043.png
 以虚一而静故也虚则静静则明明则精
 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
 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天地虽大于此乎
 可观万物虽多于此乎可形静乎天地之
 鉴也万物之照也非知常者未易臻此
不知常妄作凶
 徽宗注曰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
 与吉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
 妄见美恶以与道违妄生是非以与道异
 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易曰复则不妄迷
卷四 第 21a 页 0379-044.png
 而不知复兹妄也已
 疏义曰心与道合则作无非真心与道离
 则动无非妄圣人者道之极也所以知道
 之常而不与物迁故作则契理无适而非
 真每与吉会无往而不动动必迪吉履必
 考祥作德心逸日休作善而降之百祥
 不知常者作无非妄去道愈远与接为构
 随物转徙日以心斗触涂生患故妄见美
 恶牵于好恶之私而不知齐美恶于一理
 故与道违妄生是非惑于毁誉之伪而不
卷四 第 21b 页 0379-045.png
 知化是非于两忘故与道异盖道不可须
 臾离既与道违又与道异则驰其形性寇
 于阴阳且不足以固其命祸莫大焉故凶
 易于序卦言复则不妄盖复小而辨于物
 是为无妄无妄者天之命万物之所听也
 故其象言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无妄则物
 得其性矣至于迷而不复则失性而穷不
 能生生兹妄也已
知常容
 徽宗注曰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
卷四 第 22a 页 0379-046.png
 不容
 疏义曰道之真常一而已矣体道之一以
 观天下则纷错万殊同为至妙孰有是非
 美恶之辨哉盖排非提是则生于有执好
 美恶恶则索于自徇至人去有执之累而
 忘是非冥自徇之私而齐美恶兹无他知
 常而已知常则虚己游世达乎无疵是非
 美恶不藏于心然后能广乎无不容矣圣
 人之治虚其心者以此
容乃公
卷四 第 22b 页 0379-047.png
 徽宗注曰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子何私之有
 疏义曰因物有见则私于自徇冥道无心
 则公于大同圣人家天下而兼覆子兆民
 而均育无容心焉故不独亲其亲而爱无
 不至不独子其子而慈无不广又何私之
 有即天地观之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凡囿
 乎两间未始逃于覆载容乃公者盖亦如
 之故观天地则见圣人
公乃王
卷四 第 23a 页 0379-048.png
 徽宗注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天下
 乐推而不厌
 疏义曰道者为之公人之所共由此记礼
 者载仲尼之言所以称大道之行天下为
 公治之要在知道而圣道为群心之用圣
 人以道出治天下以心受道是以亲而慕
 之怀而归之发于心悦诚服至于悠久不
 息天下乐推而不厌矣易所谓百姓与能
 此之谓也
王乃天天乃道
卷四 第 23b 页 0379-049.png
 徽宗注曰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
 王也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地
 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同乎天体天
 则同乎道
 疏义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域中四大王
 处一焉此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
 王也一者未离于有数而为数之宗大者
 未离有体而为体之极轻清在上兼覆广
 容此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得
 之而职气覆地得之而职形载圣得之而
卷四 第 24a 页 0379-050.png
 职教化此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王者
 人道之极能尽人道则与天通岂非尽人
 则同乎天欤庄子曰王者天道则王乃天
 可知也天者道之大原能以天为宗则与
 道为一岂非体天则同乎道欤经曰天法
 道则天乃道可知也诗之大雅于无声无
 臭而曰仪刑文王盖文王所为实与天合
 欲自天之道则亦仪刑文王而已是尽人
 则同乎天也又于不识不知而曰顺帝之
 则盖妙道之行实同乎天欲探道之妙则
卷四 第 24b 页 0379-051.png
 亦顺帝之则而已是体天则同乎道也周
 家之盛圣作明述相守一道歌于声诗所
 以为三代之显王者每得乎此
道乃久没身不殆
 徽宗注曰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
 关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故没身不
 殆殆近凶几近吉不殆则无妄作之凶非
 知常者无与
 疏义曰泽及万世长于上古者道之久也
 故万世无弊所谓自古以固存者是以曲
卷四 第 25a 页 0379-052.png
 成而不遗运量而不匮故庶物得之者昌
 圣人体道而为道之极参万岁而一成纯
 故关百圣而不穷亘古今而无弊故蔽天
 地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敦能危之
 可谓没身不殆矣殆以怠故近凶所谓怠
 胜钦者是已几以戒故近吉所谓吉之先
 见是已不殆则动皆契理每与吉会无妄
 作之凶自非聪明睿智足以知道之常者
 畴克尔
   太上章第十七
卷四 第 25b 页 0379-053.png
太上下知有之
 徽宗注曰在宥天下与一世而得惔怕焉
 无欣欣之乐而亲誉不及无悴悴之苦而
 畏悔不至莫之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
 而已
 疏义曰天下有常性一性有常德在之则
 存而不亡所以防其淫宥之则放而不纵
 所以守其迁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则天下
 将自化与一世而得澹泊焉圣人以道莅
 天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
卷四 第 26a 页 0379-054.png
 则人虽有知无所用之孰有欣欣之乐瘁
 瘁之苦哉无欣欣之乐则其心恬惔而亲
 誉不及无瘁瘁之苦则其心夷怿而畏侮
 不至无欲而自足无事而生定舒通平泰
 自得其得莫之为而常自然则以相忘于
 道故也所谓下知有之者以此孟子谓王
 者之民皞皞如也惟此时为然
其次亲之誉之
 徽宗注曰泽加于民法传于世天下爱之
 若父母故亲之贵名起之如曰月故誉之
卷四 第 26b 页 0379-055.png
 此帝王之治亲誉之迹彰而大同之道亏
 矣庄子曰舜有膻行百姓悦之诗于灵台
 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疏义曰所以利物者莫如泽舜以好生之
 德洽于民心至周则发政施仁所谓泽加
 于民也所以致治者莫如法舜为法于天
 下可传于后世至周则庶事皆备所谓法
 传于世也泽加于民法传于世以此抚育
 则若保赤子天下爱之如父母孰不怀慕
 而亲之乎以此施设则厥闻四驰贵名起
卷四 第 27a 页 0379-056.png
 之如日月孰不乐推而誉之乎帝之所兴
 王之所成其德业发越于天下有不可得
 而掩者未有不本诸此所谓帝王之治亲
 誉之迹彰也若然则大同之道亏与所谓
 下知有之盖有间矣盖大同则民无知无
 欲何亲誉之有昔舜有膻行百姓慕之而
 邓墟来十万之家文王有灵德民皆乐之
 而灵台歌始附之众帝王之治所以致民
 之亲誉者以此然则圣人岂有心于民之
 亲誉哉盛德大业加施乎天下而亲誉之
卷四 第 27b 页 0379-057.png
 至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其次畏之侮之
 徽宗注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之举
 天下以赏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罚其恶
 者不沮诸侯有问鼎大小轻重如楚子者
 陪臣有窃宝玉大弓如阳虎者此衰世之
 俗故侮之
 疏义曰圣人以道在天下而刑政赏罚所
 以辅道而行也以刑政明天下之防范使
 民有所守以赏罚示天下之好恶使民知
卷四 第 28a 页 0379-058.png
 所禁一本于道而已若乃一于政刑而不
 出于道适足革其面未足以革其心故畏
 之而已又至于侮之焉盖道之以德则政
 已行矣道之以政则非有德也齐之以礼
 则刑以举矣齐之以刑则非有礼也道之
 以政齐之以刑所以畏之者以民有遁心
 故也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
 罚其恶者不沮又有如楚子之与阳虎或
 侮之者焉以不知以道在天下故也若夫
 政以行之刑以防之而法度明不赏而劝
卷四 第 28b 页 0379-059.png
 不罚而畏而劝沮公则有道存焉此又非
 有欠而为之次矣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徽宗注曰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经索
 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
 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则
 当而不知以为信其次畏之侮之则知诈
 颉滑机变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疏义曰经曰其中有信则信之有诸已得
 之于自然庄子所谓附离不以胶漆约束
卷四 第 29a 页 0379-060.png
 不以缠索则以至信得之于自然也记曰
 大信不约则信之孚于人无待于或使记
 所谓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
 始疑则以信不足失之于或使也盖至信
 则因其固有未始有疑信不足则失其至
 真故有不信太上下知有之则民性素朴
 同乎无知所以当而不知以为信其次畏
 之侮之则民俗凋弊浇淳散朴所以机巧
 之变生而有不信者焉易曰不言而信存
 乎德行盖至精默契适当人心是谓至信
卷四 第 29b 页 0379-061.png
 若乃为机变之巧使俗惑于辨而无所用
 耻又何信之有以信不足故也
犹兮其贵言
 徽宗注曰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则言
 岂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轻也故言而世为
 天下道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疏义曰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以
 道观言则言者未尝有言而有真君者湛
 然而独存矣故天下之君正也且言者风
 波则言岂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轻也言岂
卷四 第 30a 页 0379-062.png
 可易则所谓犹兮也言弗敢轻所谓贵言
 也古人所以戒金人之铭慎白圭之玷则
 知言之不可易而弗敢轻亦以明矣是以
 圣人言而民莫不信故言而世为天下道
 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故行言自为而
 天下化夫何故以其鸣而当律言而当法
 故四方罔不是孚也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徽宗注曰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使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馀事足
卷四 第 30b 页 0379-063.png
 以成帝王之功然谓我自然而已曰帝力
 何有于我哉此之谓太上之治
 疏义曰帝王无为而天下功特其绪馀土
 苴以每成功尔是所谓帝王之功圣人之
 馀事也惟其功成事遂则措天下于安平
 泰民无所施其智巧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俗乐其业而已食以止分故甘服以法华
 故美俗以不扰故安业以存生故乐是皆
 圣人之馀事足以成帝王之功而然也故
 百姓日用而不知则谓我自然曰帝力何
卷四 第 31a 页 0379-064.png
 有于我哉昔尧治天下康衢有莫匪尔极
 之谣所谓太上之治其在兹时乎


道德真经疏义卷之四





卷四 第 31b 页 0379-06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