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20238b 页
卷一 第 1a 页 0372-018.png
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一
    本来子邵若愚直解
    清河居士张知新校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音/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道者至虚至静无形无名不可以视听
 求不可以思议知不可以语言及此无始
 无终常存不改之道自虚无始化一气因
卷一 第 1b 页 0372-019.png
 有一气之迹是故可道既云可道则非常
 存之道既有气之名可名则非常存之名
 未现一气已前无形无名之时此即天地
 之始此不可言之道缘有一气之名为生
 万物之母此可言之道乃知我身从一而
 有人能以一为法悟入而见大道夫大道
 者人之真心也一气者心生之欲也夫真
 心本来虚静元无生灭因真心动而为有
 其名曰欲(念也智也/几也识也)缘心起欲故随欲受
 生既生之后受纳好恶攀缘不息著五色
卷一 第 2a 页 0372-020.png
 殢五音恃强梁居宠辱迷妄为心因执妄
 心盖覆一心不明一气之道若人舍妄守
 欲便是一心此心持之则为正得之则为
 灵为万物之母乃生死之根缘其存欲盖
 覆真心所以有生有死人能无欲无欲则
 虚静乃同无名之始便能出离死生故老
 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天地之始此乃出离
 生死之妙又云常有欲以观其一气之道
 故为徼(边也浅/之意也)不可将心求心为有欲不
 可将心灭心为无欲此有无两者同摄为
卷一 第 2b 页 0372-021.png
 一缘出言为教而分有无之异名有无混
 同谓之玄释氏谓之不二法门又谓之中
 道玄之门以中为法设喻如筌然法从心
 起既起于心系著在中则非虚静老子恐
 中道法缚不能舍筌故将又玄以释之学
 人但不著有无亦不居玄之中道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则心虚静乃是无为故不须
 推照以无所得故始足无欲所以纤尘不
 立故名清静都无作用故名无为无修无
 證故名自然都无一物故名虚静自在无
卷一 第 3a 页 0372-022.png
 碍故名逍遥一味平常故名恬惔是故无
 欲则离诸分别离分别故无烦恼心无欲
 则触事无我无我则无争故无咎心无欲
 则离诸善恶离善恶故不拘因果心无欲
 则不著万物不著万物故无生无生故无
 死夫心常无欲者乃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音以/下同)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
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胡卧/切)
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音/衡)
卷一 第 3b 页 0372-023.png
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
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音/智)无欲使夫知(音/智)
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天下皆知(普遍/共知)为美之者己亦效之为美
 斯(此/也)恶宜已(止/也)皆知善之者己亦效为美
 斯不善宜已夫何故观有无互换之相生
 难易事之相成长短理之相形(此/也)高下势
卷一 第 4a 页 0372-024.png
 之相倾声音是非之相和前后瓞瓞之相
 随世人因著美善事障本心逐境以为遂
 生八万四千烦恼是以圣人处无心为之
 于事所以能齐万物行之治世可不言之
 而教于天下且万物(事也/并)(起/也)而圣人不
 以言辞分别者恐民生好恶之情于己无
 所与于民无所取缘以无事安民故生民
 而不知有君之化虽为君父而不恃为主
 (此显诸/仁也)功业成而名不居(此藏诸/用也)夫惟不
 居于迹是以德存而不去(失/也)夫不尚贤能
卷一 第 4b 页 0372-025.png
 者恐人矜智王所好者谓之风民乐随之
 谓之俗上矜贤智下必竞趋不尚贤使民
 不争其名故也名不争其名故也食之与
 货务资赡养岂贵珍奇难得贵乎难得民
 必深藏凡人之情与之则不授藏之必窃
 夺治世非不用货不贵珍奇难得之货者
 使民不为盗故也下民不见名利可欲使
 心不乱其民自治是以圣人之治不尚贤
 使民无智无智则自虚其心心虚则能容
 万物故云实其腹不贵货使民无欲无欲
卷一 第 5a 页 0372-026.png
 则自弱其志志弱则不随境转故云强其
 骨(孔子叹申枨之/不刚者是也)常使民无智则虚心无
 欲则忘境心境两忘无所攀缘万事俱息
 使夫有智者而不敢为缘圣人为无心之
 为则天下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
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虚无大道化生一气一气分而为阴阳阴
 阳生化禀一气为主乃知一气处阴阳之
卷一 第 5b 页 0372-027.png
 中故曰冲气夫大道以冲(中/也)气而为用之
 也如天覆地载日照月临冬寒夏暑春生
 秋敛皆冲气之用冲气者有而无形无而
 有精天地之间或不盈不亏渊(深/也)兮似万
 物之宗(本/也)学人欲见冲气者当挫其心之
 锐锐息则志休故能解其事之纷(多/也)志闲
 少欲则善和其光与物无争则能同其尘
 内外无染湛兮其惟一心也虽不见其迹
 又似或存释家喻为慧灯朗月术家以为
 大药金丹孟子以谓浩然之气言至大至
卷一 第 6a 页 0372-028.png
 刚以直养而无害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
 也配义与道老子指湛兮似或存者乃大
 道所化之一气曰吾不知谁之子此象万
 物帝主也在阴阳之先(前/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楚俱/切)狗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
 天地任自然之道谓之至仁苟非至仁而
 有亲疏焉春生非仁也秋杀非不仁也弃
 用因时以万物为刍(刈草/也)(刍狗如今之/草龙祭祀用)
 (之始以朱匣盛贮绣巾覆/之既祭之后弃而不用也)圣人以一心为
卷一 第 6b 页 0372-029.png
 德故以百姓心为心赏善非仁也罚恶非
 不仁也随民任事赏罚因时故以百姓为
 刍狗之喻庄子云至仁无亲大仁不仁夫
 惟不仁是谓大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音/朔)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谓四方上下也其犹(似/也)(□橐/也)
 籥(笛/也)乎橐籥中虚其用在无而故不屈(累/也)
 橐以鼓风籥以运吹动而愈(越/也)出若乾坤
 之开(吐生/物也)(闭藏/物也)老子欲多(广/也)言数(频/也)
卷一 第 7a 页 0372-030.png
 其理不如守中中者虚也以心处虚其用
 无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动
 谷以喻虚虚者道也神者道化之一气乃
 无中之有也(释氏以虚神谓之实/相取其不坏为义)虚神无
 形本自无生而亦无死故云谷神不死虚
 乃生之本谓曰玄神为化之元谓曰牝谷
 神者是谓玄牝也万物皆从玄牝之门出
 (所出谓/之门)是谓生天(阳/也)(阴/也)根以观谷神绵
卷一 第 7b 页 0372-031.png
 绵(绵绵者有/中似无)若存(若存无/中似有)用之者以神合
 虚而不在勤劳措意功力能为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
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列子云凡有貌像声色皆物也人见天长
 地久而不知虹蜺云雾风雨四时积气成
 乎天山岳河海金石草木积形成乎地夫
 有形者岂得不坏天地所以能长而且久
 者四时之运禀道为生化之主天地以其
卷一 第 8a 页 0372-032.png
 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效之处谦下
 不敢自尊后其身而身反在人先(前/也)以世
 利皆为身外之物缘外其身不为物累而
 能身存得久夫圣人后其身外其身非以
 其无私耶效天地为而无为故能成(善/也)
 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乌路/切)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
尤矣
卷一 第 8b 页 0372-033.png
 众人好争老子以不争为上善喻若(如/也)
 谓水无心欲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处众人
 之所恶也以水之德故几(近/也)于道夫争从
 心起无心则善于不争以无心为法而能
 利于万物是故居无心则善其地心无心
 则善其渊(深/也)与无心则善其仁言无心则
 善其信政无心则善其治事无心则善其
 能动无心则善其时夫惟无心善于不争
 故无尤(遇/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音/以)(初委/切)而锐之不可
卷一 第 9a 页 0372-034.png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居高名厚利如持而盈满之器常怀倾昃
 之忧不如其已(上/也)则无大过之累由不满
 则易持也揣(度/也)而锐(锋锐权/势也)利之势不可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盖因富贵而骄
 生骄慢则过起此非天殃自遗(加/也)其咎(祸/也)
 然何以免此患是以圣人观四时之运如
 春生化功成名遂至夏则身退不居此天
 之道也
卷一 第 9b 页 0372-035.png




道德真经直解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