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20107a 页
卷十 第 1a 页 0367-090.png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古襄寇才质集
   勇于敢则杀章第七十三(此章通玄/经言七国)
   (用兵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
   (伦所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勇/于敢则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
   (恢恢而/不失也)
勇于敢则杀
 通玄经道德篇曰末世战国有利害之心
 本有杀意故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卷十 第 1b 页 0367-091.png
 冲虚经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
 虽巧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
 犹辱也未若古圣人使人虽勇不敢刺虽
 巧不敢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杀意也未若
 圣人本无其杀意也夫无其杀意也未有
 爱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
 然皆欲爱利之不敢杀也若然无杀意者
 无地而为君无官以为长是天下莫不愿
 安利之故勇于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卷十 第 2a 页 0367-092.png
 通玄经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冲虚经曰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谁知
 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通玄经曰天下莫易于为善所谓为善者
 则静而无为故为善易也天下莫难于为
 不善所谓不善者篡弑矫诈非人之性故
 为不善难也
天之道
卷十 第 2b 页 0367-093.png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鬼神之道
 骄溢不与
不争而善胜
 通玄经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
 必有明召种黍者不获谷树恶者无报德
不言而善应
 通玄经曰为不善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
 诛之为不善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不召而自来
 通玄经曰夫天道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
卷十 第 3a 页 0367-094.png
 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不召
 而来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谋
 通玄经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苟向善虽
 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天网恢恢
 洞灵经曰禁网疏阔则易避而难犯天网
 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经曰战国勇敌者杀戮无罪民之所
卷十 第 3b 页 0367-095.png
 雠天之所诛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此章南华/经言五霸)
   (骤而语刑名赏罚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
   (于天下不足以用安道于天下矣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也重为任)
   (而罚不胜也危为难而诛不敢也民/困于三贵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危)
   (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故五)
   (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故以汤)
   (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静自正故五霸虐刑自)
   (执罪人而杀之也代有司/杀人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卷十 第 4a 页 0367-096.png
 通玄经曰五霸严刑峻法不足以为威杀
 戮不足以禁奸
奈何以死惧之
 通玄经曰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箠
 楚繁用者非致远之节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
 求则下交争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
而为奇者
 通玄经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饰智诈上犯
卷十 第 4b 页 0367-097.png
 邪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
 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吾得执而杀之
 通玄经曰古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
 可化今为刑暴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
 也
孰敢
 通玄经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宽刑缓
 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
 恩也
卷十 第 5a 页 0367-098.png
常有司杀者杀
 通玄经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
 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
 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断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通玄经上仁篇曰鲸鱼失水则制于蝼蚁
 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于有司
 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专其上人君者
 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数
 穷于下则不能申理智不足以为治威不
卷十 第 5b 页 0367-099.png
 足以行刑则无以与天下交矣夫代司杀
 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通玄经曰人君喜怒形于心嗜欲见于外
 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
 赏不当功诛不应罪则上下乖心君臣相
 怨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非誉萌生而明
 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则人主愈劳
 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
 手
卷十 第 6a 页 0367-100.png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此章南华经言/周学好智而无)
   (道则天下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禽乱于上矣)
   (钩饵网罟罾笱之智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于)
   (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鲜垢同异/之变多则俗乱于辩矣自古及今桀)
   (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智今/周学民巧难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饥
 通玄经曰民有饥色非命夭亡饿殍而卒
以其上食税之多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生也一人蹠来而耕
 不益十亩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
卷十 第 6b 页 0367-101.png
 仰之以食或时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
 求即人主悯之矣
是以饥
 通玄经曰末世贪夫暴君涸鱼其下以适
 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
 以民饥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为
 通玄经曰后世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
卷十 第 7a 页 0367-102.png
 足治上多欲则下多诛上多事则下多态
 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
 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
 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难治
 通玄经曰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书学开
 民伪端而纵之放僻邪淫而弃之以法随
 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是以
 难治
人之轻死
卷十 第 7b 页 0367-103.png
 通玄经曰民有轻死非命而亡乐得不已
 好求不止刑共杀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经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积取民
 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织之业有旦无暮
 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财匮是以轻死
是以轻死
 通玄经曰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财而无
 让民贫苦而纷争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卷十 第 8a 页 0367-104.png
 南华经曰古者上则重生重生则轻利后
 世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责上好货不贵生也
是贤于贵生
 通玄经九守篇曰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
 以得长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此章通玄经言/战国用兵殚天)
   (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
   (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兵强则/灭坚强者死之徒也岂不灭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卷十 第 8b 页 0367-105.png
 南华经曰人之生和气聚为生
其死也坚强
 南华经曰人之死气之散也气散则死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
其死也枯槁
 通玄经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坚强者死之徒
 通玄经道原篇曰坚强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卷十 第 9a 页 0367-106.png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通玄经曰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
 以弱守之积柔成刚积弱成强观其所积
 以知存亡故兵强则灭
木强则共
 通玄经曰木强则折革强则裂
强大处下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仰视屋树退而目
 川树强木则居低屋大材则居下
卷十 第 9b 页 0367-107.png
柔弱处上
 通玄经老子曰树小条则居高屋弱材则
 处上譬若积薪小者为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此章通玄经言/古者明君取下)
   (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育馀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
   (即得承所受于天地而离于饥寒之/患其憯怛于民也民有饥者食不重)
   (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后世孰能以有馀奉)
   (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养鳏寡孤独法天济民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
卷十 第 10a 页 0367-108.png
其犹张弓乎
 通玄经曰弧弓为射非弦而不能发天之
 为射无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经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举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而举下也
有馀者损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馀也
不足者与之
卷十 第 10b 页 0367-109.png
 通玄经曰天之道补不足也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馀奉不足地之道
 损高而益下
人之道则不然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则不然不同天道损
 益也
损不足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
 以食水旱灾害税敛难输
卷十 第 11a 页 0367-110.png
以奉有馀
 通玄经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馀矣
孰能以有馀奉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贪主暴君涸鱼其下以适
 无极之欲则百姓饥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老弱孤寡为意皆有
 所养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人其备乎育万物泽及百
卷十 第 11b 页 0367-111.png
 姓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恃之以为莫知
 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功成不居莫知
 其德
其不欲见贤
 通玄经曰圣人虚心无有也见不足也见
 不足故能成其贤
卷十 第 12a 页 0367-112.png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此章通玄经/言海不让潦)
   (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让其枉桡以成/其荣圣人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
   (名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若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
   (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民沉溺而不忧者君非贤主)
   (也守职死难人臣之职也末世群臣/效诚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尽忠者)
   (不能闻也是以古之圣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耻受言纳谏为天下之)
   (主者效水/纳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
 通玄经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卷十 第 12b 页 0367-113.png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利贯金石强沦
 天下
莫之能胜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行不可得穷极
 微不可得把握
其无以易之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击之无疮刺之
 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不可
 靡散
故柔胜刚
卷十 第 13a 页 0367-114.png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见舌而守柔齿坚
 于舌而先毙之
弱胜强
 通玄经曰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
 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恶弱
 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经曰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
卷十 第 13b 页 0367-115.png
 谏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谏而不听君不明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水之柔弱
 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
 人之非己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卷十 第 14a 页 0367-116.png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使人诽谤于己者心
 之过也言出于口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近
 不可禁于远
正言若反
 通玄经上仁篇曰后世有言者穷之以辞
 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内存万
 方其离聪明亦以远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此章通玄经言/和大怨必有馀)
   (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
   (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末)
卷十 第 14b 页 0367-117.png
   (世行有召贼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之耳流闻千里者祸也舌者)
   (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此劝战国/和其怨言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乃为)
   (善/也)
和大怨
 通玄经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
 不争为善也
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通玄经曰战国无道作难结怨必有馀怨
 奈何其为不善也
是以圣人
卷十 第 15a 页 0367-118.png
 南华经曰古之圣人其备乎和天下
执左契
 通玄经曰阴害物阳化物圣人之道依阳
 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怨恶
而不责于人
 通玄经曰其怨大者其祸深畜怨而无患
 者未尝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不积而成
 未之有也
卷十 第 15b 页 0367-119.png
无德司彻
 通玄经曰积怨成亡积水成河不积而成
 未之有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玄经曰天道无亲惟德是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此章南华经胠/箧篇言昔者大)
   (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
   (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
   (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
   (之时结绳质朴天/下太平则至治矣)
卷十 第 16a 页 0367-120.png
小国寡民
 通玄经符言篇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
 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
 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
 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
 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灵经曰古先圣王之所以茂耕织者以
 为本教也劝民农地产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卷十 第 16b 页 0367-121.png
 通玄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
 生而不杀当此之时无利害之心天下太
 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南华经曰古者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
 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
 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通玄经曰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
 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辨男
卷十 第 17a 页 0367-122.png
 女明上下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使民复结绳
 南华经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结绳而用之
而用之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无为也则
 用天下而有馀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甘其食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昼拾橡栗甘其食也
 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卷十 第 17b 页 0367-123.png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
 冬则炀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通玄经曰古者其衣煖而无饰
安其居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巢居穴处暮栖木上
 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经
 曰古者太平兵马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
 革车轨辙不结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乐其俗
 南华经曰古者乐其俗通玄经曰古者奸
卷十 第 18a 页 0367-124.png
 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乐其民俗
邻国相望
 南华经曰古者邻国相望山无蹊隧泽无
 舟梁
鸡犬之音相闻
 南华经曰古者鸡犬之音相闻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
民至老死
 南华经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经曰古者
 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
卷十 第 18b 页 0367-125.png
 也
不相往来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不相往来此德之
 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此章南华真/经言古之道)
   (术有在于无为是者老聃闻其道风/而喜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
   (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独取后)
   (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无为也而笑巧)
卷十 第 19a 页 0367-126.png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经曰古者大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美言不信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契劵而信衰知机
 械而实衰小能破道苛悄伤德
善者不辩
 通玄经曰古者大正无为不险故民易道
 洞灵经曰知而不辩谓之道道以安人
辩者不善
卷十 第 19b 页 0367-127.png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小辩害
 正洞灵经曰知而辩之谓之识以治人南
 华经曰且夫辩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经曰古者至治无事优游故下不贼
博者不知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数而仁衰小成害
 治南华经曰且夫博之不知
圣人不积
 南华经曰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
卷十 第 20a 页 0367-128.png
 于天通于圣六通无为四辟虚静于帝王
 之德者其物自为也昧乎无不静者矣有
 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馀圣人慎所积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有通玄经曰王
 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
 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冲虚经曰尧治天下游于康衢闻儿童歌
 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
卷十 第 20b 页 0367-129.png
 之则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多通玄经曰王
 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恶就善民不
 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冲虚经曰尧喜问儿童曰谁教尔为此歌
 言乎儿童曰古诗也民皆鼓腹歌谣
天之道
 南华经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卷十 第 21a 页 0367-130.png
利而不害
 通玄经曰日出于地万物蕃息雷之动也
 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
圣人之道
 南华经曰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
 人之心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天下
 静矣
为而不争
 通玄经曰大人施行有似于道阴阳之动
 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风不动火不出
卷十 第 21b 页 0367-131.png
 大人不言小人无迷火之出也必待薪大
 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卷十 第 22a 页 0367-132.png
后序
窃闻庄列文庚者乃老氏之门人高弟也当
比周时皆亲授五千言教探道德之奥旨舍
四子之外其孰能与于此哉今之诸集解义
多浮诞了无所执各尚异端百无一当尚辞
者逞于谈辩遗于体要玩理者拘于浅近昧
乎指归是以大道隐于小成固闭而不能开
久屈而不能伸由是天下莫不以空性为科
邪说为惑皆不能反于正道也今古襄寇志
道者多闻博识有生知自然之性自幼及冠
卷十 第 22b 页 0367-133.png
心不挂细务不以名利为急酷嗜恬惔之乐
然而经史不辍于涉猎诸子之中僻好道德
二篇阅及旧注背义者多故慨然笃志累日
滋久不舍昼夜遂成一编之书以论道德之
根本然犹不肯恃己所长辄引庄列文庚为
證庶息天下未达者之谤议也乃目之曰四
子古道义十卷或随经辩注或总章定名纂
违义者有一百馀家讥改本者近八百馀家
尊上古结绳之化述圣人体道之规诮尚怪
以遗真鄙泥空而失治门目备次章句有归
卷十 第 23a 页 0367-134.png
鬼神之说斥之于无稽方术之事屏之于不
用其道之功用灿然靡所不载可使后之宗
风者开卷见道而不劳聪明昔孔子推高老
氏之言故尝叹之犹龙以其变化不测可谓
玄德深矣远矣验之于古考之于今俾人甚
易知甚易行为万世之龟鉴者不据是论余
何言哉于戏圣道之兴信有乎时业得观高
论醉眼豁然如披雾而睹光明盖天之未丧
斯文也谨援笔直叙跋之卷尾姑以赞先生之
用心耶时大定二十年庚子岁正月上元日
卷十 第 23b 页 0368-004.png
乡贡进士滹源繁畤刘谔庭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