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20071a 页
卷五 第 1a 页 0366-046.png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
    古襄寇才质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
   (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
   (而无不为也是以古之圣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胜人之力自胜之)
   (强有知足之富强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业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
   (名不亡永传之寿故名/六德久寿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经曰知贤之谓智智莫大于知人知
 人则无乱政
卷五 第 1b 页 0366-047.png
自知者明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胜人者有力
 通玄经下德篇曰胜人者有力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
 也
自胜者强
 通玄经曰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
 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
 人者也
卷五 第 2a 页 0366-048.png
知足者富
 通玄经曰足用之本在于省俭不须财而
 富
强行者有志
 通玄经曰古者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
 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经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
 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死而不亡者寿
卷五 第 2b 页 0366-049.png
 通玄经曰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名声传
 于后世何往而不寿
   大道汎兮章第三十四(此章南华经/言莫神于天)
   (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贵此古圣人乘天地之)
   (富贵驰养万物而用人群爱养之道/也经不为大万物归之故能成其天)
   (下之大遵/道养民也)
大道汎兮
 南华经曰以道汎观而万物之应备汎爱
 万物天地一体也
其可左右
卷五 第 3a 页 0366-050.png
 通玄经曰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理见可
 不趍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
 为表里
万物恃之
 南华经曰夫道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
 世而不为仁
以生而不辞
 通玄经曰夫道者万物恃之以生莫知其
 德
功成不名有
卷五 第 3b 页 0366-051.png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
 德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积而不加富
 布施禀受而不益贫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南华经曰刻彫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
 不为而自成
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于大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灵经
卷五 第 4a 页 0366-052.png
 曰道者不为谋府不为事官其功至妙不
 为功主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以道汎爱爱下故能
 成其大
终不为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江海
 爱下终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华经曰夫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
卷五 第 4b 页 0366-053.png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此章南华经言/上古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
   (有相害争竞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执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执大象
 通玄经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圣人之道
 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无为为
 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
 和平治之本也
卷五 第 5a 页 0366-054.png
安平泰
 南华经曰古者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
 谓太平治之本也
乐与饵
 南华经曰甘其食乐其俗
过客止
 南华经曰安其居通玄经曰古圣人之牧
 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无由相过
道之出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辩言言而非道也
卷五 第 5b 页 0366-055.png
 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无味
 通玄经曰夫道者淡然无欲漠然无为淡
 兮无味不虑而得
视之不足见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明见见而非也任
 目而明视者劳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见其
 于为治难矣视知其明谓之失道古者不
 视而见
听之不足闻
卷五 第 6a 页 0366-056.png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闻而非也以
 耳听治苦心而无功待耳而聪听其于为
 治难矣听知所闻谓之失道古者不听而
 聪
用之不可既
 通玄经文子问曰王者得其百姓欢心为
 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无味
 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此章南华真/经胠箧篇言)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贼不得/圣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
卷五 第 6b 页 0366-057.png
   (善人多则圣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
   (而大盗起故掊击缄縢扃鐍之圣智/纵舍斗斛权衡之盗贼而天下始治)
   (矣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权衡之器生盗窃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南华经曰后世虽重圣智而治天下则是
 重利盗窃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
 斛而窃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生智而大盗起为之
 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卷五 第 7a 页 0366-058.png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而智已死则大盗不
 起天下平而无事后世为之符玺以信之
 则并与符玺以窃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若智不死大盗不止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是谓微明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
 幽可以明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含阴吐阳
卷五 第 7b 页 0366-059.png
 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后大明
柔弱胜刚强
 通玄经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
 刚柔而能刚弱而能强始于柔弱成于刚
 强积柔成刚积弱成强
鱼不可脱于渊
 南华经曰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
 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
 之故禽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若泉乾涸
 鱼相处于陆地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能
卷五 第 8a 页 0366-060.png
 救涸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造乎水相造
 乎水者穿池而养给故曰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
 所以明天下之圣智生盗窃也若窃仁义
 并斗斛权衡符玺珠玉之利者虽有轩冕
 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
 贼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后世圣人利器教
 民之过也圣人不厌朴不如相忘于道术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
卷五 第 8b 页 0366-061.png
 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华经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
 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
 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此章南华经/言夫一道无)
   (为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刳心无为于道焉无)
   (为为之之谓大无为言之之谓德大/德而已矣古者无为自化天下大治)
   (也)
道常无为
卷五 第 9a 页 0366-062.png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
而无不为
 通玄经曰大道无为万物自生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君子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也无
 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万物将自化
 南华经鸿蒙谓云将曰汝徒处无为而物
 自化
化而欲作
卷五 第 9b 页 0366-063.png
 通玄经曰民欲作动者信令殊也不诚心
 于道令勤于上不应于下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镇之在上无为
 民化如神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南华经曰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
 故无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不欲以静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也无为者
卷五 第 10a 页 0366-064.png
 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
天下将自正
 通玄经曰上反清静物将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此章南华经/智北游篇言)
   (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
   (三王仁可为也商周义可亏也五霸/礼相伪也七国兵相乱也故曰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兵夫礼者五常)
   (之末道之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经上德篇曰高莫高于天也天道无
卷五 第 10b 页 0366-065.png
 为尊高圣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玄经曰下莫下于地也人道有为卑下
 君子体之天下乱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
 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玄经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无为者
 天下归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卷五 第 11a 页 0366-066.png
 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下德有为者四海归
 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通玄经曰三皇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商周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通玄经曰五霸上礼者一乡归之
则攘臂而仍之
 通玄经曰七国无此道德仁义礼五者民
卷五 第 11b 页 0366-067.png
 不归也不归用兵则攘臂而仍之天下大
 乱
故失道而后德
 南华经曰五帝失道而后用德德不可至
 也
失德而后仁
 南华经曰三王失德而后用仁仁可为者
 也
失仁而后义
 南华经曰商周失仁而后用义义可亏也
卷五 第 12a 页 0366-068.png
失义而后礼
 南华经曰五霸失义而后用礼礼相伪也
夫礼者
 通玄经曰末世为礼者浅行之谓之仁义
 薄行之谓之礼智浅行之则薄得福夫礼
 者实之文也南华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
 礼相伪也夫礼者道之华也
忠信之薄
 通玄经曰末世修仁义则正一国修礼乐
卷五 第 12b 页 0366-069.png
 则正一乡德薄者小
而乱之首
 通玄经曰五霸用礼为兵主为乱首南华
 经曰夫礼者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
 浅行之则厚得福尽行之天下服
道之华
 通玄经曰古者修道德则正天下德厚者
 大也
卷五 第 13a 页 0366-070.png
而愚之始
 通玄经曰五帝用德道先称古虽愚而德
 有馀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
 其觉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经曰是以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
 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
 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则内修其本不外
 饰其末道德无为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
卷五 第 13b 页 0366-071.png
 通玄经上仁篇又子问仁义礼何以生乱
 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人道
 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人事取与论之四
 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
 以赡万民骄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
 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人
 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
 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通玄经又子问师曰后世仁义礼何以用
卷五 第 14a 页 0366-072.png
 兵刑为薄于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
 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道德淳厚不用
 兵刑也后世德性失然后用仁义仁义浇
 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
 华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于此
 者忘于彼则咎去福来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此章通玄经/言太古圣人)
   (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
卷五 第 14b 页 0366-073.png
   (善运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后世/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而失天下)
   (也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古者圣/人天下数誉而不益善至誉无誉得)
   (至道之要也体天/无誉天下长久也)
昔之得一者
 冲虚经曰道无形埒一气九变复变而为
 一一者天地人物形变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华经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得一以宁
 南华经曰地无为以之宁
卷五 第 15a 页 0366-074.png
神得一以灵
 南华经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者此养
 神之道也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年
 寿长矣昔广成子得之于道千二百岁而
 形容未尝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经曰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河
 海之源渊流而不歇
万物得一以生
 南华经曰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卷五 第 15b 页 0366-075.png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洞灵经曰古者侯王不贵其仪不采其誉
 可谓有识者也
其致之
 南华经曰致一则不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
 通玄经曰天二气则成虹阳不能常且冬
 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地无以宁将恐发
 通玄经曰地二气则泄藏阴不能常
卷五 第 16a 页 0366-076.png
神无以灵将恐歇
 通玄经曰人二气则生病形劳而不休则
 歇神用而不已则灭神伤于喜怒思虑之
 患者神尽而形毙矣南华经曰形劳而不
 休则弊神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竭则灭
 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
 通玄经曰沟池涝则溢旱则枯川竭而谷
 虚丘夷而渊塞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卷五 第 16b 页 0366-077.png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物之死也
 草木枯槁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通玄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贵若高危满溢不能长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通玄经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
 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
 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
卷五 第 17a 页 0366-078.png
 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圣人自谓孤寡不谷归
 其本根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通玄经曰志弱而事强托小以包大圣人
 法道之损者所以自贱也损则大天下长
 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数誉无誉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
卷五 第 17b 页 0366-079.png
 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
 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天下数誉而不加
 善恶识所以贵哉至誉无誉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者无为尸名不为谋
 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于无形行于无
 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于无名动于不
 得己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
 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
 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卷五 第 18a 页 0366-080.png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此章南华经/言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
   (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
   (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夫天地寒)
   (暑乃道阴阳之动用/生化万物之有无也)
反者道之动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卷五 第 18b 页 0366-081.png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有无相生万物化也
 冲虚经曰万物生化出入化机常生常化
生于有
 通玄经曰万物动而与阳同波万物生也
 冲虚经曰万物有生皆出于机而常生也
 万物生者不得不生终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于无
 通玄经曰万物静而与阴同德万物化也
 冲虚经曰万物有化皆入机而常化也万
 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终者也
卷五 第 19a 页 0366-082.png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








卷五 第 19b 页 0366-0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