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20056c 页
卷三 第 1a 页 0365-096.png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过三
    古襄寇才质集
   太上章第十七(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
   (终而更为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后世/之道曰无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
   (不可以为法法能杀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圣王在上)
   (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
   (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教不可苛去)
   (苛自治不知一人无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无以异于凿渠以止水)
   (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
   (火而已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卷三 第 1b 页 0365-097.png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经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养
 化无制令而民从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
 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芜而无争
 讼之迹田野辟而无兵革之伪故太上下
 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通玄经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为
 非而无赏罚
其次畏之侮之
卷三 第 2a 页 0365-098.png
 通玄经曰其次三王主刑赏平刑而罚暴
 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
 上百姓服于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经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诚在令外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灵经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
 明也
由其贵言
卷三 第 2b 页 0365-099.png
 通玄经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
 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古圣人为
 能知权言之必信期于必当
功成事遂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内以修身外以治人
 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
百姓谓我自然
 通玄经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
 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于外贤圣之化也
   大道废章第十人(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
卷三 第 3a 页 0365-100.png
   (赫胥氏之时民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淳)
   (朴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废而有仁义六亲)
   (不和也然后五霸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伪国家昏乱也)
   (而民乃始踶跂好智争归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义小成巧智教)
   (民生贼诈之过也三王刑政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仁义三王之蘧庐也止)
   (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非久常之道也)
大道废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
 知以为仁相爱而不知以为义循性而行
 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故五帝道散而
卷三 第 3b 页 0365-101.png
为人德
 有仁义
 通玄经曰三王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
 道德废矣南华经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
 仁义有为治之而乱莫甚焉仁义举贤则
 民相贼不足以厚民子有杀父也
智慧出
 通玄经曰五霸道狭后任礼智任智者中
 心乱为智慧者则生奸奸俗亡国之风也
有大伪
卷三 第 4a 页 0365-102.png
 南华经曰五霸礼乐遍行则七国战兵天
 下乱矣礼乐任智则民相盗不足以厚民
 臣有杀君也
六亲不和
 南华经曰六亲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
 也
有孝慈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谀
 其亲子之盛德也事亲则慈孝
国家昏乱
卷三 第 4b 页 0365-103.png
 南华经曰廷无忠臣国家昏乱诸侯之忧
 也
有忠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谄
 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则忠贞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立教)
   (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知契券)
   (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辩坏治苛惨伤德古者大)
   (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朴民无伪匿其作文书也)
   (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
卷三 第 5a 页 0365-104.png
   (不辜夫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智诈萌生盗贼多有上多)
   (欲则下多诈以书智生患以书知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故以)
   (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己故曰我无事而民自治)
绝圣弃智
 南华经曰而且悦圣邪是相助于民艺也
 悦智邪是相于民疵也故曰绝圣弃智天
 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于
 智智者巧伪不知于道民伪乱矣绝圣弃
卷三 第 5b 页 0365-105.png
 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南华经曰而且悦仁邪是乱于民德也悦
 义邪是悖于民理也
民复孝慈
 南华经曰攘弃仁义民反孝慈而天下之
 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则天下僻矣
绝巧弃利
 南华经曰而且悦礼邪是相助于民技也
 悦乐邪是相助于民淫也悦聪邪是民淫
卷三 第 6a 页 0365-106.png
 于声也悦明邪是民淫于色也
盗贼无有
 南华经曰仁义礼乐举贤任智不足以厚
 民民之于利甚勤正昼为盗日中穴壁故
 曰绝巧弃利大盗乃止
此三者
 南华经曰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
 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智不是
 则诈诈伪之行于谁责而可乎责上好巧
 智也
卷三 第 6b 页 0365-107.png
以为文不足
 南华经曰尚文华灭质博学溺于心智民
 始惑乱于华诞无以反其质性不足以厚
 民
故今有所属
 通玄经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人生学
 还自贼各以所好还自为伤上烦扰则下
 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以学生事又以事
 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
 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卷三 第 7a 页 0365-108.png
 故舍圣智废仁义外贤能灭事故禁奸伪
 则贤不肖齐于道矣
见素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治者质真而
 素朴虚静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杂
抱朴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少私
 南华经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
卷三 第 7b 页 0365-109.png
 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
 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
 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漠然无为而民自化
 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此章通玄经言/末世立太学而)
   (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则学失/道而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
   (不败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顾正法流及后世至于亡国)
   (此其学也失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
卷三 第 8a 页 0365-110.png
   (明以巧智为治者苦心而无巧上多/学则下多事上烦扰则下多乱以学)
   (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者也难矣)
绝学无忧
 通玄经道原篇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
 言出于智智者诈伪不知于道故绝学无
 忧南华经曰绝学捐书无忧患矣
唯之与阿
 南华经老子问南荣趎曰子自楚来乎南
 华经曰唯智以之言问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几何
卷三 第 8b 页 0365-111.png
 通玄经曰末世九流为学者握篇籍守文
 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欲得宜
 适难矣
善之与恶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
 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
相去何若
 南华经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谋不用必归
 其天无为而治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卷三 第 9a 页 0365-112.png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
 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则吾畜也不善则
 吾雠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经曰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
 汤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后而归神农氏故
 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通玄经曰末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
卷三 第 9b 页 0365-113.png
 以一人与天下为雠不可得也荒兮其未
 央哉
众人熙熙
 洞灵经曰末世人主之用人也贵耳闻之
 聪目见之明口可道之言使天下之人市
 誉争进饰辞见达者政败矣
如享太牢
 通玄经积诚篇曰脩达勤苦十日不食如
 享太牢学而不厌所以持身也
如登春台
卷三 第 10a 页 0365-114.png
 洞灵经曰末世人君之用人也贵耳闻之
 聪则天下之人运货逐利而市誉矣贵目
 见之明则天下之人恢形异艺而争进矣
 贵口可道之言则天下之人习舌调吻而
 饰辞矣
我独怕兮
 洞灵经曰古者圣王之用人也贵耳不闻
 之聪目不见之明口不可道之辩而百姓
 无为畅然自理矣
其未兆
卷三 第 10b 页 0365-115.png
 南华经曰学者学其所不学也至于道矣
如婴儿之未孩
 通玄经曰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不言之用
 者变乎大哉
乘乘兮若无所归
 通玄经曰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事不
 知所乘动不知所止谓之道
众人皆有馀
 通玄经曰众人之学役役听而不聪视而
 不明言而不信行而不治为而不成
卷三 第 11a 页 0365-116.png
而我独若遗
 通玄经曰圣人之道愚芚不听而聪不视
 而明不言而信不行而治不为而成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之学古者圣人所不
 为也
俗人昭昭
 洞灵经曰末世以耳目聪明取人者官多
 而政乱人皆攘奋以卖誉
我独若昏
卷三 第 11b 页 0365-117.png
 洞灵经曰古之以心虑无为取人者官少
 而政清人皆静正而勤德
俗人察察
 洞灵经曰末世浇危之代务取可闻可见
 可言之材吏攘奋以卖誉则刑之而不畏
 鸣呼人主岂知之哉
我独闷闷
 洞灵经曰古者循理之代务求不可见不
 可闻不可言之材吏静正而勤德则不言
 而自化鸣呼人主岂知之哉
卷三 第 12a 页 0365-118.png
忽若晦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心若死灰晦晦昧昧
 无心所谋乃无为也
寂兮似无所止
 通玄经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
 不忧民之贫也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
 理
众人皆有以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先坚则毁矣人皆
 求福锐则挫矣
卷三 第 12b 页 0365-119.png
我独顽似鄙
 南华经老聃曰我独取后受天下之垢我
 独曲全苟免于咎
我独异于人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以深
 为根以约为纪无为而笑巧
而贵求食于母
 南华经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
 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此章南华经/至乐篇言夫)
卷三 第 13a 页 0365-120.png
   (道无形而生天地之有形也芒乎芴/乎而无出有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
   (乎察其道始生而本无生而本无气/而本无形杂乎芒芴虚无之间虚变)
   (而有神神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相兴为春夏秋冬四时)
   (行也故曰窈冥无形中有精焉其精/甚真中有四时之信乃道真精之信)
   (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虚动兮
 与刚柔舒卷兮与阴阳俯仰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通玄经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卷三 第 13b 页 0365-121.png
惚兮恍其中有象
 通玄经曰惚兮恍兮不可为象兮
恍兮惚其中有物
 通玄经曰恍兮惚兮其用不诎兮
窈兮冥其中有精
 通玄经曰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其精甚真
 通玄经曰必得阴阳和气之精天地万物
 方能生成
其中有信
卷三 第 14a 页 0365-122.png
 通玄经曰夫道无形其中有信南华经曰
 夫道有情有信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
 行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通玄经曰四时为纪自古及今未尝变易
 谓之天理
以阅众甫
 通玄经曰道者立而生万物故万物之总
 皆阅道之一孔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卷三 第 14b 页 0365-123.png
 通玄经曰阴阳四时生成万物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此章南华经天/地篇言古之畜)
   (天下者一人无欲而天下足一君无/为而天下化一主渊静而百姓定通)
   (于一万事毕是以古之圣人枉曲弊/己之能抱守一君之无为治天下之)
   (法式万物自化少则得/治不自矜伐于多能也)
曲则全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
 君子为之
枉则直
 通玄经曰枉者所以求直也小枉而大直
卷三 第 15a 页 0365-124.png
 君子为之
洼则盈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于江海洼下
 以成其广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则新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则得
 通玄经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谓事少
 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事少者约所
 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
卷三 第 15b 页 0365-125.png
多则惑
 通玄经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谓能多
 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
 宜能多者无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
 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多足以乱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者君通于一则万事毕古能
 知一则天下无一不知后世不能知一则
 天下无一则知
抱一为天下式
卷三 第 16a 页 0365-126.png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执一无为君执一则
 治无一则乱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
 本也故君失一其乱甚于无君也君必执
 一而后能群治然而战战慄慄日慎一日
 是以无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约所治
 甚广
不自见故明
 通玄经自然篇曰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经曰不自是故彰
卷三 第 16b 页 0365-127.png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经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通玄经曰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不争故莫
 能与之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南华经曰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卷三 第 17a 页 0365-128.png
 通玄经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
 无为也智者不以得为事仁者不以位为
 惠可谓无为一矣
诚全而归之
 南华经曰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
 下亦无为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
   (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
   (志骄譬犹飘风骤雨不可长久是以/古之圣人执柔弱不敢飘风暴雨故)
   (能长久象天无怒从/道为善天下长久也)
卷三 第 17b 页 0365-129.png
希言自然
 通玄经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随天地之
 自然而能圣理
飘风不终朝
 通玄经曰江海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
 雨日中不出须臾止
骤雨不终日
 冲虚经曰夫江海大溢也不过三日飘风
 骤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孰谓此者天地
卷三 第 18a 页 0365-130.png
 通玄经曰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
天地尚不能久
 通玄经曰飘风暴雨不终日尚不能久而
 灭而况于人乎
而况于人乎
 冲虚经曰不妄喜怒赏罚不阿南华经曰
 古者圣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动胸中则
 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故从事于道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法天为善弗为凶怒
卷三 第 18b 页 0365-131.png
 而成其德故能长久
道者同于道
 南华经曰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
 不主
德者同于德
 南华经曰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
 不臣
失者同于失
 洞灵经曰当责众人之恶者视己善乎哉
 通玄经曰喜怒节则怨不犯也怒出于不
卷三 第 19a 页 0365-132.png
 怒怒无作色是谓计得
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经曰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
 则近近之则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是故
 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胜物而
 不伤
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经曰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
 故善者以弱为强转祸为福积石成山积
 水成河积德成王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卷三 第 19b 页 0365-133.png
同于失者失亦得之
 冲虚经曰然喜怒岂妄发哉喜之复也必
 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
 顺也
信不足
 洞灵经曰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
有不信
 洞灵经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
 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此章南华经/言大道以多)
卷三 第 20a 页 0365-134.png
   (跂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故此杨朱/墨翟师旷离朱工倕曾史巧辩声色)
   (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
   (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䌽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
   (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属其仁义虽通如曾史属其五声)
   (虽通如师旷属其五色虽通如离朱/属其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聪)
   (明于道善于德也吾所谓善者善道/无为而已矣且夫失性有五声色真)
   (味取舍此五事者皆生民丧命之大/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声色自以为)
   (得非吾所谓得于道也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巧辩声色)
   (之惑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卷三 第 20b 页 0365-135.png
跂者不立
 南华经曰骈拇枝指旁枝于手者树无用
 之指也出乎性哉而侈于德多方乎仁义
 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跨者不行
 南华经曰附赘悬疣多骈于足者连无用
 之肉也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骈之于
 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
 聪明之用也
自见者不明
卷三 第 21a 页 0365-136.png
 南华经曰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
 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
自是者不彰
 南华经曰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
 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自伐者无功
 南华经曰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
 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
 是已
自矜者不长
卷三 第 21b 页 0365-137.png
 南华经曰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
 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
 乎而杨墨是已
其于道也曰
 南华经曰故此杨朱墨翟曾史师旷离朱
 工倕皆多骈小成聪明声色巧辩旁枝之
 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馀食
 南华经曰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
 命自然之情故合于道者不为多骈而枝
卷三 第 22a 页 0365-138.png
 于德者不为旁跂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
 为不足合自然之正也今小成声色断续
 人之性者也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
 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
 续无所去声色之忧悲也
赘行
 南华经曰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
 溃痈古者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藏
 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智则天下不
 惑矣人藏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卷三 第 22b 页 0366-004.png
物或恶之
 南华经曰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
 皆外立小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
 无用也
故有道者不处
 南华经老聃曰余愧乎道德不行故不取
 于小成杨墨之邪说也是以庄子上不敢
 为仁义小成之操而下不敢为杨墨淫僻
 之行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