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10804c 页
卷十 第 1a 页 0357-146.png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之十效十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前章明勇敢/于有为自成)
   (杀身之咎此章明有为则轻死必犯/司杀之诛首五句陈戒用刑次一句)
   (指明司杀后四句举/用刑代杀必有愆咎)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疏言人不能守道清静而放纵情欲动之
 死地积习生常曾无畏者人君当以清静
 为化而教导之奈何更以刑法诛杀恐惧
 之乎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
卷十 第 1b 页 0357-147.png

 疏此明人君化以无为人皆少欲各全其
 生常畏于死而独有为于奇诈不善之行
 者适令吾势得执而杀之亦孰敢即杀所
 以不杀为自有天网司杀之也故下文云
常有司杀者杀
 疏司主也天监孔明无所不察奇诈之人
 不得其死是有天之司杀者杀之矣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疏言不善之人司杀自杀人君用势得执
卷十 第 2a 页 0357-148.png
 杀而便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人不得天理
 犹如拙夫代大匠斲木矣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疏大匠斲木动合方圆拙夫代之必失绳
 缠恶得不损其材而伤其手乎天网不失
 神理昭明人君任刑代彼司杀恶得不害
 于人而丧其天和乎奈何以死惧之斯之
 谓也
   人之饥章第七十五(前章明有为则/轻死必犯司杀)
   (之诛此章明厚敛则人贫是生有为/之弊初三段迭明所以为弊夫唯下)
卷十 第 2b 页 0357-149.png
   (结叹令/其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疏夫人国之本也若政烦赋重而人贫乏
 则国本斯弊弊则危矣是以下人不足由
 君上食用赋粳之太多是以令其饥乏尔
民之难理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理
 疏蠢尔苍生资君以理为理之本谅在无
 为故我无为而人自化今人所以难理者
 由君上之有为有为则政烦而人扰动生
大伪是以难理
卷十 第 3a 页 0357-150.png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疏人之所以轻入死地丧其生者皆以其
 违分求生养生太厚不顾刑网以徇所求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疏夫生也有涯安分则足既不可违亦不
 可加若营生于至当之外则惑矣故不厚
 其生而生全求厚生而生丧故知夫无以
 生为忧者是贤胜于矜贵其生之人
   人之生章第七十六(前章明厚敛则/人贫是生有为)
卷十 第 3b 页 0357-151.png
   (之弊此章明有为则心欲故丧和气/之柔初标生死之二途次举草木之)
   (两喻结以强大处/下戒令必守和柔)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疏人之生也和气流行自然以之柔弱人
 之死也和气离散四肢以之坚强言此者
 示柔弱坚强为生死之戒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疏此举喻也万物草木气聚而生故枝叶
 敷荣而柔脆气竭而死则条干变衰而枯
 槁前明有识此举无情者以气聚散为荣
卷十 第 4a 页 0357-152.png
 枯有识者以道存亡为生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疏此结前义也言草木生则柔脆死则坚
 强则知人之为坚强之行者是入死之徒
 为柔弱之行者是出生之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
 疏此下转结前义也用兵有言以慈为主
 故云兵恃强则败欲明人恃强则死尔
木强则共
 疏木本强大故处于下枝条柔弱共生于
卷十 第 4b 页 0357-153.png
 上盖取其柔弱者处上强梁者在下故下
 文云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疏总结上文木根本强大则枝叶共生其
 上之义欲明强梁之人常在柔弱之下尔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前章明有为则/心欲是丧和气)
   (之柔此章明强梁必招损故示天道/之喻初一句标天以申戒次五句举)
   (喻以明天又八句总合前/义以下举圣德以结劝尔)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疏此法喻双举也夫天道玄远非喻不明
卷十 第 5a 页 0357-154.png
 故举张弓以昭天德张弓之法具如下文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

 疏夫张弓之为用当合材定体令弛张调
 利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为架前之时准的
 也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为发矢之时
 远近也如此则能命中矣天道亦然日月
 寒暑一往一来来则损其有馀往者与其
 不足则成岁功矣人君者当法于天道抑
 强扶弱损有利无故举亏盈益谦欲令称
卷十 第 5b 页 0357-155.png
 物平施尔
天之道损有馀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
 疏此明人道不能同天损益注云衰多益
 寡者易谦卦之辞也
孰能以有馀奉天下惟有道者
 疏孰谁也老君疾时不能同天道下济以
 恤于人光大其德故举天道以劝云谁能
 同天之道损其有馀以赒奉不足者乎唯
 有道之君乃能然尔
卷十 第 6a 页 0357-156.png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疏此引圣人以證上有道之义恃犹矜恃
 也圣人法天平施德被于物不见其功故
 云不恃
功成而不处
 疏圣人知功成而处天必损之故虽道治
 寰区功济天下归美名于群材而不处其
 功绩尔
其不欲见贤
 疏此结释不恃不处之意也其不欲见贤
卷十 第 6b 页 0357-157.png
 者圣人虽盛德内充而嘉声外隐所以不
 恃为不处功者正欲隐德晦名不欲令物
 见其贤能尔此亦损有馀之意也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前章明强梁/必招损以示)
   (天道之喻此章明柔弱则受益故赞/水德之能初五句标水之胜功次四)
   (句叹莫能行者又五句證/释前义后一句转结上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疏水之为性善下不争动静因时方圆随
 器故举天下之柔弱者莫过于水矣而攻
 坚强莫之能胜者夫水虽柔而能穴石石
卷十 第 7a 页 0357-158.png
 虽坚而不能损水若以坚攻坚则彼此而
 俱损以水攻石则石损而水全故知攻坚
 伐强无先水者故云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疏夫水虽至柔用攻坚强之物无能易之
 者岂不以其有不争之德而无守胜之心
 乎理国修身亦常如此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疏柔弱之道胜于刚强天下之人皆知此
 义但惑于自贤以己为尚无能行其所知
卷十 第 7b 页 0357-159.png
 故云莫能行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
 疏举圣人之言證成上义此即能行以柔
 胜刚之行者垢秽辱也言人君能含受垢
 秽引万方之罪在己则人仰德美而不离
 散社稷有奉故云是谓社稷之主也受国
 不祥是谓天下王者祥善也有君能谦虚
 用柔受国之不祥称孤寡不谷则四海归
 仁是谓天下王矣
卷十 第 8a 页 0357-160.png
正言若反
 疏此一句结上文也夫受国垢浊却为社
 稷主受国不祥却为天下王其言乖背不
 同于俗故老君详赞云是必真正之言行
 之而信但常俗闻之初若乖反尔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前章明柔弱则/受益故赞水德)
   (之能此章明法令则生弊必为馀怨/之迹初明立教和怨未足为义大是)
   (以下明有德执契其怨不生后/天道下明天道无亲唯善是与)
和大怨必有馀怨
 疏厥初生人身心清静而今耽染尘境失
卷十 第 8b 页 0357-161.png
 道沦胥者情欲之所为也则知与身为怨
 之大者其唯情欲乎和调和也此言百姓
 因于情欲而生矫伪人君不能以我无为
 令其自化方欲设教立法制其奸诈调而
 和之故曰和大怨必有馀怨者既设教立
 法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云必
 有馀怨
安可以为善
 疏设教立法其迹生弊既有馀怨则安可
 为善则是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者尔
卷十 第 9a 页 0357-162.png
 若能上化清静无事无为人有淳朴之风
 迹无馀怨之弊方可为善矣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疏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
 谓之左契尔圣人立教则有迹有迹则是
 馀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静下以化人则
 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矣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疏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
 则人将自化无德之主不能虚心而忘己
卷十 第 9b 页 0357-163.png
 唯欲作法以通人作法则弊生故为无德
 尔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疏唯天道平施而与善不欺故司契清静
 者天福其善则言无不利立法残伤者天
 降以殃则孽不可逭岂非皇天无亲唯德
 是辅者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前章明法令则/生弊必为馀怨)
   (之迹此章明淳朴则至理自无矜徇/之求初标无为之风以劝勉示人从)
   (君化则理后明家给/人足无所企求也)
卷十 第 10a 页 0357-164.png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疏寡少也什伍也伯长也器材器也此论
 淳古之代也言国小者明不求大言人少
 者明不求多不求大则心无贪竞不求多
 则事必简易简易之道立则淳朴之风著
 适使有出人之材器堪为什伍伯长以统
 于人者亦无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疏徙迁移也化归淳朴政不烦苛人怀其
 生所以重死敦本乐业无所外求各安其
卷十 第 10b 页 0357-165.png
 居故不远迁移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疏舟舆之设本以通水陆济有无既无往
 来则舟舆弃舍无所乘用矣庄子云至德
 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疏甲兵所陈本以讨不服御寇敌上行道
 德下无离异既却攻战之事则甲兵韬戢
 而无所陈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卷十 第 11a 页 0357-166.png
 疏古者书契未兴结绳纪事故系辞云上
 古结绳而理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欲明
 结绳之代人人淳朴文字既兴是生诈伪
 今将使人忘情去欲归于淳古故云使人
 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疏食之甘者在于适适则所食皆甘服之
 美者在于当当则所服皆美苟不适当虽
 玉食锦衣不足称其甘美也
安其居乐其俗
卷十 第 11b 页 0357-167.png
 疏无欲故所居则安化淳故其俗可乐若
 逐欲无节将自不安其居政苛日烦焉得
 复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疏邻国相望鸡犬相闻盖言其近人至老
 死不相往来者由彼此俱足无所求及故
 尔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上下二篇通/明道德始标)
   (宗旨以开众妙之门终结会归将通/得意之路故寄信美以彰言教论辩)
卷十 第 12a 页 0357-168.png
   (善以戒修行书知博以示迷误陈不/积以教忘遣假有多以畅法性结不)
   (争以明圣人将令学者造精微于言/象之中导筌蹄于理性外悟教而能)
   (忘教何必杜口于毗耶因言以/明无言自可了心于柱下尔)
信言不美
 疏信言者圣教信实之言也此老君欲以
 自明所演言教化导众生实为精信故与
 俗相违代人以为不美
美言不信
 疏美言谓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华动
 合于俗既非信实不可化人信言所以不
卷十 第 12b 页 0357-169.png
 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尔
善者不辩
 疏悟教之善在于修行行而忘之曾不执
 滞故不辩说也
辩者不善
 疏但能辩说言教曾不悟了修行惑滞既
 多故不为善
知者不博
 疏知了悟也博多闻也言体道了悟之人
 在乎精一不在多闻故庄子云博溺心也
卷十 第 13a 页 0357-170.png
博者不知
 疏夫多闻则滞于言教滞教则终日言而
 不尽既非了悟故曰不知
圣人不积
 疏积滞聚也圣人妙达理源深明法性悟
 文字虚假了言教空无所说之理既明能
 说之言亦遣则于彼言教一无滞积故云
 圣人不积尔
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疏既尽也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众生
卷十 第 13b 页 0357-171.png
 发明慧心必资圣人诱导故圣人以清静
 理性尽与凡愚而教导之于圣人以清净
 性多明外益者悟理之性既非他有故云
 自性因教之益不自中来故云外益明圣
 人教导凡愚心弥慧解故云愈有惟敩学
 半理益精畅故云愈多尔
天之道利而不害
 疏天道施生长养万物利也无所宰割不
 害也此举喻欲明圣人之道弘益尔
卷十 第 14a 页 0357-172.png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疏圣人之道凡所作为而与物不争者为
 圣人无所积滞与人愈有是以不争尔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之十





卷十 第 14b 页 0358-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