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制序
御制序 第 1 页 WYG0240-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音韵阐微序
 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人声有自然之节古
 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之依永和声至于八音
 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无不讲求音韵顾南
 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变喉舌唇齿清浊轻重之分
 辨在毫釐动多讹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极自西域梵僧
 定字母为三十六分五音以总天下之声而翻切之学
 兴儒者若司马光郑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类隔互用
御制序 第 1a 页 WYG0240-0001b.png
 借声类例不一后人苦其委曲繁重难以骤晓往往以
 类隔互用之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历象数之秘靡
 弗心解神会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然足
 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于是指授大学士李光地
 拟定条例节目俾诸生王兰生纂辑之后复以尚书徐
 元梦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载奏竣命之
御制序 第 1b 页 WYG0240-0002a.png
 曰音韵阐微盖其为法也缓读则成二字急读则成一
 音在音和中尤极其和总出于人声之自然而无所勉
 强洵为简明易晓从来翻切家所莫及而讲求音韵者
 习之良甚便也虽然此特就切韵言之耳尝观皇极经
 世书律感吕而声生吕感律而音生律吕倡和相生不
 穷以声音统摄万物之变说者谓其以声起数以数合
 卦而万物之理脩焉我
圣祖仁皇帝独见音韵之本原即用以审音定律作乐崇
 德其道举无所不贯盖睿知渊通更有极乎至微者夫
御制序 第 2a 页 WYG0240-0002b.png
 岂群下所能仰窥万一哉
 雍正四年五月十八日
御制序 第 2b 页 WYG0240-0002c.png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奉

旨开列
御定音韵阐微监修承修编纂校看校对监造诸臣职名
 武英殿监修

和  硕  庄  亲  王(臣)允 禄


和  硕  果  亲  王(臣)允 礼


承修


原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加三级(臣)李光地

御制序 第 3a 页 WYG0240-0002d.png
编纂


提督浙江学政翰林院侍讲加一级(臣)王兰生


校看


内 阁 学 士 行  走(臣)徐元梦

 武英殿校对

原     进      士(臣)方 苞


翰 林 院 编 修 革 职 留 任(臣)俞鸿图


翰 林 院 编 修 加 一 级(臣)周学健

御制序 第 3b 页 WYG0240-0003a.png
 翰  林  院  编  修(臣)李清植
 巡视西城署掌河南道事浙江道监察御史加一级(臣)唐继祖
 内 阁 中  书  舍  人(臣)戴 临
 监造
 稽察内务府事务监蔡御史兼护军参领佐领加二级(臣)三 保
 监             造(臣)雅尔岱
 监             造(臣)李之纲
御制序 第 4a 页 WYG0240-0003b.png
御制序 第 4b 页 WYG0240-000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十
御定音韵阐微目录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
卷首


韵谱


卷一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御制序 第 5a 页 WYG0240-0003d.png
四支


五微


卷二 上平声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御制序 第 5b 页 WYG0240-0004a.png
 卷三 上平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卷四 下平声

一先

御制序 第 6a 页 WYG0240-0004b.png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卷五 下平声

六麻


七阳


八庚

御制序 第 6b 页 WYG0240-0004c.png

九青


十蒸

 卷六 下平声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卷七 上声
御制序 第 7a 页 WYG0240-0004d.png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御制序 第 7b 页 WYG0240-0005a.png
 卷八 上声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御制序 第 8a 页 WYG0240-0005b.png
十五潸

 卷九 上声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御制序 第 8b 页 WYG0240-0005c.png

二十二养

 卷十 上声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御制序 第 9a 页 WYG0240-0005d.png
二十九豏

 卷十一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御制序 第 9b 页 WYG0240-0006a.png

七遇

 卷十二 去声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御制序 第 10a 页 WYG0240-0006b.png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卷十三 去声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御制序 第 10b 页 WYG0240-0006c.png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卷十四 去声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御制序 第 11a 页 WYG0240-0006d.png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卷十五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御制序 第 11b 页 WYG0240-0007a.png

五物

 卷十六 入声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卷十七 入声

十药

御制序 第 12a 页 WYG0240-0007b.png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卷十八 入声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御制序 第 12b 页 WYG0240-0007c.png
    (臣)等谨案
 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康熙五十四年奉
 敕撰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具述
 圣祖仁皇帝指授编纂之旨刋刻颁行自汉明帝时
    西域切韵之学与佛经同入中国所谓以十
    四音贯一切字是也然其书不行于世至汉
    魏之间孙炎创为翻切齐梁之际王融乃赋
    双声等韵渐萌实闇合其遗法迨神珙以后
御制序 第 13a 页 WYG0240-0007d.png
    其学大行传于今者有司马光指掌图郑樵
    七音略无名氏四声等子刘鉴切韵指南条
    例日密而格碍亦日多惟我

国书十二字头用合声相切缓读则为二字急

    读则为一音悉本乎人声之自然證以左传
    之丁宁为钲句渎为谷国语之勃鞮为披战
    国策之勃苏为胥于三代古法亦复相协是
御制序 第 13b 页 WYG0240-0008a.png
    以
 特诏儒臣以斯立准首列韵谱定四等之轻重每部
    皆从今韵之目而附载广韵之子部以存旧
    制因以考其当合当分其字以三十六母为
    次用韩道昭五音集韵黄公绍韵会之例字
    下之音则备载诸家之异同协者从之不有
    心以立异不协者改用合声亦不迁就以求
    同大抵以上字定母皆取于支微鱼虞歌麻
    数韵以此数韵能生诸音即
御制序 第 14a 页 WYG0240-0008b.png

国书之第一部也以下字定韵清声皆取于影

    母浊声皆取于喻母以此二字乃本韵之喉
    音凡音皆出于喉而收于喉也其或有音无
    字者则借他韵他母之字相近者代之有今
    用协用借用三例使宛转互求委曲旁證亦
    即汉儒训诂某读如某某音近某之意惟辩
    别毫芒巧于比拟非古人所及耳自有韵书
御制序 第 14b 页 WYG0240-0008c.png
    以来无更捷径于此法者亦更无精密于此
    书矣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御制序 第 15a 页 WYG0240-0008d.png
御制序 第 15b 页 WYG0240-0009a.png
凡例

从来考文之典不外形声二端形象存乎点画声音在
 于翻切世传切韵之书其用法繁而取音难今依
本朝字书合声切法则用法简而取音易如公字旧用
 古红切今拟姑翁切巾字旧用居银切今拟基因切
 牵字旧用苦坚切今拟欺烟切萧字旧用苏彫切今
 拟西腰切盖翻切之上一字定母下一字定韵今于
 上一字择其能生本音者下一字择其能收本韵者
 缓读之为二字急读之即成一音此法启自
御制序 第 16a 页 WYG0240-0009b.png
国书十二字头括音韵之源流握翻切之窍妙简明易
 晓乃前古所未有也
凡字之同母者其韵部虽异而呼法开合相同则翻切
 但换下一字而上一字不换如姑翁切公字姑威切
 归字姑弯切关字姑汪切光字此四字皆见母合口
 呼俱生声于姑字又如基因切巾字基烟切坚字基
 腰切骄字基优切鸠字此四字皆见母齐齿呼俱生
御制序 第 16b 页 WYG0240-0009c.png
 声于基字由此以推凡翻切之上一字皆取支微鱼
 虞歌麻数韵中字辨其等母呼法其音自合以此数
 韵能生诸部之音在
国书十二字头与支微鱼虞歌麻数韵对音者原为第
 一部也
凡字之同韵者其字母虽异而平仄清浊相同则翻切
 但换上一字而下一字不换如基烟切坚字欺烟切
 牵字梯烟切天字卑烟切边字此四字皆先韵之清
 声俱收声于烟字如奇延切虔字池延切缠字弥延
御制序 第 17a 页 WYG0240-0009d.png
 切绵字齐延切钱字此四字乃先韵之浊声俱收声
 于延字由此以推凡各韵清声之字皆收声于本韵
 之影母各韵浊声之字皆收声于本韵之喻母盖影
 喻二母声有清浊乃本韵之喉音天下之声皆出于
 喉而收于喉故翻切之下一字用影喻二母中字收
 归喉音其声自合也
每韵中同音之字汇于一处每音第一字下注明其音
御制序 第 17b 页 WYG0240-0010a.png
 今将旧翻切列于前系以广韵集韵旧名有不备者
 缺之他书可参证者并存之将所拟合声切列于后
 系以合声二字其有系以今用二字者因本母本呼
 于支微鱼虞数韵中无字者则借仄声或别部之字
 以代之但开齐合撮之类不使相淆遇本韵影喻二
 母无字者则借本韵旁近之字以代之其清母浊母
 之分不使或紊其取音比旧稍近也有再系以协用
 二字者再借邻韵影喻二母中字以协其声也或系
 以借用二字者乃虽借邻韵并非影喻二母中字其
御制序 第 18a 页 WYG0240-0010b.png
 声为近而亦不甚协者也盖汉文有音无字者多又
 支微鱼虞数韵并各韵影喻二母皆单音之字不能
 合声欲得正音必婉转以求其相近若遇本字之切
 音易明者则不多注遇旧韵书翻切用字已合者则
 仍其旧也
平声诸韵清浊之辨甚显故收声之字必分清浊至上
 去入声其字较少而清浊之辨甚微但据出切之字
御制序 第 18b 页 WYG0240-0010c.png
 以定其母而收声之字或不拘清浊又凡翻切用字
 须择其常见常用者若遇险僻之字或读法差讹南
 北古今互异者其音虽近不如借用也
按韵分音在于字母每音上所标见溪等字乃字母也
 其法出自梵僧详析于宋郑樵七音略而审定于元
 刘鉴切韵指南凡三十六母内有一十三母重列者
 故纵分二十三行横分四等平上去入以声相附唇
 喉齿舌以类相从凡经史韵书中有音有字者皆足
 以包之各省风土之殊古今音韵之变亦有以界之
御制序 第 19a 页 WYG0240-0010d.png
 乃汉文审音之枢要也他如高丽回回诸字书亦分
 韵分母而与中土之音多不对邵子皇极经世书及
 近代言韵者其字母各有多寡然或字母多而母中
 不能有字或字母少而字音多无所归惟三十六母
 之谱与汉文合今仍其旧
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见溪诸母下系一二三四字乃其
 等也历代韵谱多分四等故俗呼等韵邵子皇极经
御制序 第 19b 页 WYG0240-0011a.png
 世书分开发收闭四音即四等之意今仍其旧
依韵辨音各有呼法旧分开合二呼每呼四等近来审
 音者于开口呼内又分齐齿呼于合口呼内又分撮
 口呼每呼二等以别轻重二呼同居一幅共分四等
 名目加详其实无二今于每韵内分注开口呼齐齿
 呼合口呼撮口呼各若干音以为按母分音之据乃
 呼法也
韵书原为诗赋之用律诗律赋莫盛于唐则律韵宜依
 唐韵部分在三代以前有韵语无韵书秦汉魏晋以
御制序 第 20a 页 WYG0240-0011b.png
 来与古渐异至齐梁间始有四声切韵之说而周颙
 沈约之书亦已不传今之广韵盖创自隋陆法言刘
 臻诸人增修于唐孙愐而更定于宋陈彭年共分二
 百有六韵乃韵书之最旧者景祐初宋祁丁度等撰
 修集韵收字取音务从该广复删其繁为礼部韵略
 颁之学官以为科举诗赋之用绍兴末衢州进士毛
 晃取礼部韵略增修之为增修互注韵略淳祐间平
御制序 第 20b 页 WYG0240-0011c.png
 水刘渊有壬子新刻韵略乃并礼部韵之同用者为
 一百七韵金韩道昭有五音集韵就同用中并其呼
 法等第之相同者为一百六十韵嗣后惟元黄公绍
 古今韵会其韵目尚仍刘渊之旧他如阴时夫之韵
 府群玉明之洪武正韵章黼之韵学集成等书部分
 愈少与广韵集韵愈异今按音编次略仿五音集韵
 与韵会之式而二百六韵之名附存广韵集韵之旧
 焉至韵目下独用同用之注皆为律韵设也广韵集
 韵诸书亦互有异同详见各韵按语中
御制序 第 21a 页 WYG0240-0011d.png
唐虞三代以及秦汉所传既无韵书故古韵部分言者
 各殊究无定论今按其收声以别之平声分为六部
 上去二声与平声同入声分为三部皆与
国书十二字头之部分相对歌麻支微齐鱼虞为一部
 皆直收本字之喉音凡诸韵之声皆从此出与十二
 字头阿厄衣一部之音相对佳灰与支微齐为一部
 同收声于衣字与十二字头艾厄矣一部之音相对
御制序 第 21b 页 WYG0240-0012a.png
 萧肴豪尤与鱼虞为一部同收声于乌字与十二字
 头傲殴优一部之音相对东冬江阳庚青蒸为一部
 收鼻音与十二字头昂罂英一部之音相对真文元
 寒删先为一部收舌齿音与十二字头按恩因一部
 之音相对侵覃盐咸为一部收唇音与十二字头收
 声于母字者相对至入声屋沃觉药陌锡职为一部
 乃东冬江阳庚青蒸之入声其音宜与十二字头之
 收声于克字者相对以皆收声于鼻音也质物月曷
 黠屑为一部乃真文元寒删先之入声其音宜与十
御制序 第 22a 页 WYG0240-0012b.png
 二字头之收声于忒字者相对以皆收声于舌齿也
 缉合叶洽为一部乃侵覃盐咸之入声其音宜与十
 二字头之收声于卜字者相对以皆收声于唇音也
 至十二字头之收声于勒收声于思收声于尔者其
 音为汉文之所无不能对音者也夫分六部收声而
 三部有入此古韵唐韵之要诀讲究乐府者言之而
 考之秦汉以前之经书多依此为韵即证之高丽回
御制序 第 22b 页 WYG0240-0012c.png
 回各国字书部分亦大致相符而求其该括整齐则
 未有如十二字头者也
韵部为经字母为纬等第呼法以别其音今于能别者
 悉为剖析注释其不能辨者则仍旧以示存古之意
 又如江韵之字古音与东冬韵近今音与阳韵近殷
 韵之字唐人多与真同用宋以后乃与文同用此声
 音部分之随韵而异者皆详于各韵按语中若疑微
 喻三母南音各异北音相同知彻澄三母古音与端
 透定相近今音与照穿床相近又泥母与娘母非母
御制序 第 23a 页 WYG0240-0012d.png
 与敷母古音异读今音同读此声音部分之随母而
 异者皆按旧谱列之而古今南北之别庶按母可辨
 不敢意为离合也
韵书以审音为要故注释之文不能多引或但采诸韵
 书之注以解其义或援经史子集以證其说取字以
 适用为宜故隐僻之文重复之音不能悉载仍以宋
 礼部韵略为本而复取诸家之韵书以增修之其详
御制序 第 23b 页 WYG0240-0013a.png
 则有字书类书可参考也
御制序 第 24a 页 WYG0240-0013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