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212-06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钟律通考卷四

  明 倪复 撰

  历代黄钟围径长短之辨章十四

  晋黄钟容黍八百八粒(前尺)

  梁黄钟容黍八百二十八粒(法尺) 一容九百二十五
一容九百一十 一容一千一百二十(皆表尺)

  汉黄钟容九百三十九(官尺) 黄钟龠容一千二百(古银
卷四 第 1b 页 WYG0212-0685b.png
错题)

  宋氏黄钟二 一容一千二百 一容一千四十九(即铁
尺)

  后周黄钟容一千二百六十七(玉尺)

  后魏黄钟三 一容一千一百一十五(前尺) 一容一
千五百五十五(中尺) 一容一千八百一十九(后尺)

  东魏黄钟容二千八百六十九(东魏尺)

  万宝常黄钟容一千三百二十(水尺律母)

卷四 第 2a 页 WYG0212-0685c.png
  魏徵隋志曰开皇九年平陈后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
等参考古律度合依时代制律其黄钟之管俱径三分
长九尺度自有损益故声有高下围径长短与度而差
故容黍不同又曰梁表铁尺律黄钟副别者其长短及
口空之围径并同而容黍之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
其腹使有盈虚

  西山蔡氏曰按梁表尺三律与宋氏尺二律容受不
同史谓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虚则当时制作之疏
卷四 第 2b 页 WYG0212-0685d.png
亦可见矣晋前尺律黄钟止容八百八黍者失在于
径三分也古银错与玉尺玉斗之容受与晋前尺径
三分四厘六毫者不甚相远但玉尺律径不及三分
故其律遂长而尺长于晋前尺一寸五分八厘盖自
汉魏而下造律竟不能成而度之长短量之容受权
衡之轻重皆戾于古大率皆由径三分之说误之也

  愚按黄钟之律长九寸容九方分围十分三厘八
毫径三分四厘六毫容千二百黍积八百一十分
卷四 第 3a 页 WYG0212-0686a.png
围径容受四者之法交相酬验不失其实然后为
黄钟之正若或执守孤法或取之尺或验之黍或
求之古器而不本于声气之元又不知四者之法
以交验之则黄钟之所以为黄钟者不可得而信
而古人制作之妙又岂可得而见哉千载之下欲
得其妙必先识音之正精历之数然后吹以考之
列以候之斯得之矣

  审度章第十五

卷四 第 3b 页 WYG0212-0686b.png
  西山蔡氏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所以度长短也生于
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
(凡黍实于管中则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满一分积九十分则千有二百黍矣故此九十黍之数与下章
千二百黍之数其实一也师古曰子榖犹言榖子秬黍即黑黍也中者不大不小也言取黑黍榖子大小
中者率为分寸也)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数始于一终于十者天地之数也律未成之前有是
数而未见律成而后数得以形焉度之成在律之后
度之数在律之前故律之长短围径以度之分寸之
卷四 第 4a 页 WYG0212-0686c.png
数而定焉

  辨證

  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
蔡氏曰按尔雅肉倍好谓之璧羡延也此璧本圆径
九寸好三寸肉六寸而裁其两旁各半寸以益上下
也其好三寸所以为璧也裁其两旁以益上下所以
为羡也袤十寸广八寸所以为度尺也以为度者以
为长短之度也则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矣陈氏曰
卷四 第 4b 页 WYG0212-0686d.png
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
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说文曰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周
制寸咫尺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又曰妇人手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又曰丈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
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蔈芒也禾穗芒也)律之数十
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
以当日月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 说苑
曰度量权衡以粟生之一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
卷四 第 5a 页 WYG0212-0687a.png
为一尺十尺为一丈 易纬通卦验以十马尾为一分

  孙子算术曰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
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十尺为一丈 汉前志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
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房庶云古本汉
书一黍字下有之起积一千二百黍八字今本汉书阙之)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
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
引而五度审矣

卷四 第 5b 页 WYG0212-0687b.png
  蔡氏曰按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
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广古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
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始有同异因定为径三分
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
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房庶不知径三分之误
乃欲增益汉志之文以就其说范蜀公又从而信之
其过益又甚矣

  隋志十五等尺

卷四 第 6a 页 WYG0212-0687c.png
  一周尺(前汉志王莽时刘歆铜斛尺 后汉建武铜尺 晋荀勖律尺为晋前尺 祖冲之所传
铜尺)晋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
不和始知为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尺四分有馀勖
乃帅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
尺更铸铜律吕以调辇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
寸无差及汲郡盗发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
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
吹新律命之皆应梁武钟律纬云祖冲之所传铜
卷四 第 6b 页 WYG0212-0687d.png
尺其铭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
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
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
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钱八曰建武铜尺姑洗微
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
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

  蔡氏曰按此尺出于汲冢之律与刘歆之斛最为
近古盖汉去古未远古之律度量权衡犹在也故
卷四 第 7a 页 WYG0212-0688a.png
班氏所志与诸家异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
㨿然律度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而
乐律散亡故杜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反因以长荀
勖虽定此尺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
又果何如也后周以玉斗生律玉斗之容受则近
古矣然当时以斗制律围径不及三分其尺遂长
于此尺一寸五分八厘意者后世尺度之差皆由
律围径之误也今司马公所传此尺者出于王莽
卷四 第 7b 页 WYG0212-0688b.png
之法钱盖丁度所奏高若讷所定者也虽其年代
久远轮郭不无销毁然其大约当尚近之后之君
子有能验声气之元以求古之律吕者于此当有
考而不可忽也

  二晋田父尺(梁法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厘世说称有
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
以校已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钟律
纬称从上相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
卷四 第 8a 页 WYG0212-0688c.png
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一口萧馀定
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
中黍积次训定最为详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曰
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

  蔡氏曰按此两尺长短近同

  三梁表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分二厘一毫有奇萧
吉云出于司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测影
蔡氏曰按此即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也

卷四 第 8b 页 WYG0212-0688d.png
  四汉官尺(晋时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三分七毫
萧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冷道县舜
庙下得玉尺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荀勖新
造钟律时人并称其精密唯陈留阮咸讥其声高
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荀勖今尺
短校四分时人以咸为神解此两尺长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造调律实比晋前尺一尺四分七厘
蔡氏曰按刘徽九章注云此尺长于王莽斛尺四
卷四 第 9a 页 WYG0212-0689a.png
分五厘然即其斛分以二千龠约之知其律止容
七百二十分六厘六毫六丝有奇则其径为三分
三厘弱尔然则其斛分数与王莽斛分虽不同而
其容受多寡相去未悬远也

  六晋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二厘萧吉云晋氏
江东所用

  七后魏前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厘

  八中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厘

卷四 第 9b 页 WYG0212-0689b.png
  九后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后周市尺开皇官尺
铁尺一尺二寸)

  蔡氏曰按此后魏初及东西分国后周末用玉尺
之前杂用此等尺

  十东后魏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五寸八毫魏史律历
志云公孙崇永平中更造新尺以一黍之长累为
寸法寻太常卿刘芳受诏脩乐以秬黍中者一黍
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黍二
卷四 第 10a 页 WYG0212-0689c.png
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久不能决太和十九年高
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之黍黄钟之长
以定铜尺有司奏从前诏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
遂典脩金石迄武定未有论律者

  十一蔡邕铜龠尺(后周玉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一寸五分
八厘后上相承有铜龠一以银错题其铭(见制律篇中)
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龠后周武帝保定中
诏遣卢景宣长孙绍远斛斯徵等累黍造尺从横
卷四 第 10b 页 WYG0212-0689d.png
不定后因脩仓掘地得古玉斗以为正器㨿斗造
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有司行用终
于大象之末其律与蔡邕古龠同

  蔡氏曰按铜龠玉斗二者当是古之嘉量当时据
斗造尺但以容受除乘求之然自魏而下论律者
多惑于三分之径今以隋志所载玉斗容受析之
为一十一万八百分有奇一斗计二百龠以二百
约之得五百五十四分有奇为一龠之分以算法
卷四 第 11a 页 WYG0212-0690a.png
考之其径不及三分故其尺律遂长然权量与声
尚相依近也唐之度量权衡与玉斗相符即此尺


  十二宋氏尺(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
四厘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律水尺此宋
及梁时俗尺刘曜浑仪尺略相依近当由人间常
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齐后即以
此同律度量颁于天下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
卷四 第 11b 页 WYG0212-0690b.png
弘等议曰窃惟权衡度量经邦懋轨诚须详求故
实考校得衷谨寻今之铁尺是太祖遣尚书故苏
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其长短与宋
尺符同即以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上党羊
头山黍依汉书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黍依数满
尺实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
小稀实于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
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会且上党之黍有
卷四 第 12a 页 WYG0212-0690c.png
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
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
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
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古实龠之外才剩
十馀此恐围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
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天仪尺
度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隐钩
深以律计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
卷四 第 12b 页 WYG0212-0690d.png
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依文㨿理符会
处多且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
宜至于玉尺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剩实不复满
寻访古今恐不可用其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
实管弥复不容㨿律调声必致高急且八音克谐
明王盛轨同律度量哲后通规臣等详校前经斟
量时事谓用铁尺于理为便未及详定高祖受终
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议不决既平陈上以
卷四 第 13a 页 WYG0212-0691a.png
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大体犹
是古法祖孝孙云平陈后废周玉尺律便用此铁
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

  愚按须撼乃容其说颇为近之盖谓之累黍则积
叠相对不失其数乃尽其实不然则横斜相加多
寡不均不免乎虚盈何以验其实哉

  蔡氏曰按此即本朝和岘所用影表尺也平陈以
后盖用此尺范蜀公以为即今大府帛尺误矣

卷四 第 13b 页 WYG0212-0691b.png
  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所造律吕水尺实比晋前尺
一尺一寸八分六厘今太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
是万宝常所造名水尺律说称其黄钟律当铁尺
南吕部声南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尺律

  蔡氏曰按万宝常之律与祖孝孙相近然亦皆径
三分之法也

  十四杂尺(刘曜浑天仪土圭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五分

  十五梁朝俗间尺实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厘

卷四 第 14a 页 WYG0212-0691c.png
  蔡氏曰按十五等尺其间多无取證所以存而不
削者要见诸代不同多由于累黍及围径之误也

  五代玉朴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见丁度表) 本朝和岘
用影表石尺比汉前尺一尺六分(见丁度表)

  太府布帛尺(李照尺)比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
图) 阮逸胡瑗尺横累一百黍(比太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厘与景
表尺同见胡瑗乐义)
 邓保信尺从累百黍(短于太府尺
九分长于胡瑗尺九分五厘见邓保信奏□)
 大晟乐尺徽宗指三节为三寸(长于
卷四 第 14b 页 WYG0212-0691d.png
王朴尺二寸一分和岘尺一尺八分弱阮逸胡瑗尺一寸七分短于邓信尺三分太府帛尺四分见
大晟乐书)

  仁宗景祐三年丁度等详定黍尺钟律丁度等言邓保
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圆者一黍之长累百而成又律
管一㨿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分围九分容秬黍千
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其龠
合升斗深阔推以算法类皆差舛不同周汉量法阮逸
胡瑗所制亦上党秬黍中者累广求尺制黄钟之律今
卷四 第 15a 页 WYG0212-0692a.png
用再累成尺比逸所制又复不同至于律管龠合升斗
斛豆区釜亦率类是盖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者
圆黍又首尾相衔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尺
既有差故难以定钟磬谨详古今之制自晋至隋累黍
之法但求尺管不以权量参校故历代黄钟之管容黍
之数不同惟后周掘地得古玉斗㨿斗造律兼制权量
亦不同周汉制度故汉志有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
之说悉起于黄钟今欲数器之制参伍无失则班志积
卷四 第 15b 页 WYG0212-0692b.png
分之法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实龠自戾本法保
信黍尺以长为分虽合后魏公孙崇说然当时已不施
用况保信今尺以圆黍累之及首尾相衔又与实龠之
黍再累成尺不同其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即权衡之法
不可独用诏悉罢之又诏丁度等详定太府寺并邓保
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度等言汉志审度之法云一黍
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解经籍多引以
为义历世祖袭著之定令然而岁有丰俭地有硗肥就
卷四 第 16a 页 WYG0212-0692c.png
今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黍校验亦复不齐是盖天之
生物理难均一古人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尺非
特累黍以求古雅之器以黍校焉晋泰始十年荀公鲁
等校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前史称其意精
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律十有五等以晋之前尺为本以
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律尺汉武铜尺相合窃惟周汉
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铸毁金石
典正之物罕复存者矣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
卷四 第 16b 页 WYG0212-0692d.png
以酬验者惟有法钱而已周之圜法历代旷远莫得而
详察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孝武
之世始行五铢下洎隋朝多以五铢为号既历代尺度
屡改故大小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制铜斛之世所铸
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钱之类
不闻后世复有铸者臣等检详汉志通典唐六典大泉
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如大泉身形如刀
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
卷四 第 17a 页 WYG0212-0693a.png
分有奇广八分足枝长八寸间广二分圆好径二分半
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泉四物相
参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轻重与本志微差者盖当时
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校其手足肉好长广分
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可知矣有唐享国
三百年其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谓治安之世
矣今朝廷必求其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若以为太
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脩金
卷四 第 17b 页 WYG0212-0693b.png
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依
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以从周汉之
制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
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太祖庙更易其逸瑗保信
照所用太府寺尺其制弥长去古弥远不可依用谨考
旧文再造景表尺一校汉前尺二井大泉错刀货布货
泉总十七枚上进而高若讷卒周汉货泉度一寸依隋
书定尺十五种上之藏于太常寺

卷四 第 18a 页 WYG0212-0693c.png
  嘉量章第十七

  西山蔡氏曰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
黄钟之容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以井水
准其槩以度数审其容(一龠积八百一十分)合龠为合(两龠也积一千六百
二十分)十合为升(二十龠也积一万六千二百分)十升为斗(百合二百龠也积十六万
二千分)
十斗为斛(二千龠千合百升也积一百六十二万分 愚按黍中者不大不小之谓实其
龠中须撼动取满乃是不然则实龠之时恐一时从横相加虚空不实非实龠之意用井水准槩盖井清澈准
之为宜也)

卷四 第 18b 页 WYG0212-0693d.png
  辨證

  周礼㮚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
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釜深尺内方尺而
圆其外其实一釜(郑氏注曰以其容为之名也四升曰豆四豆曰区四区曰釜釜六斗四升
也釜十则钟方尺积千寸于今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其数必容釜此言方耳圆其外者为之
唇)其臀一寸其实一豆(故书臀作唇杜子春云当为臀谓覆之其底深一寸也)其
耳三寸其实一升(耳在旁可举也)重一钧(三十斤)声中黄钟之宫

  西山蔡氏曰按周釜容六斗四升实一千二百八十
卷四 第 19a 页 WYG0212-0694a.png
龠计一百三万六千八百分为一千三十六寸八分
尝考汉斛容十斗实二千龠计一百六十二万分为
一千六百二十寸盖方尺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故
幂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今考周家
八寸十寸皆为尺范蜀公曰周釜方尺者八寸之尺
深尺者十寸之尺方八寸圆其外庣其旁则幂一百
三寸六分八厘深十寸则积一千三十六寸八分与
汉斛同法无疑也郑氏曰方尺积千寸云圆其外者
卷四 第 19b 页 WYG0212-0694b.png
为之唇二说皆非是方郑氏之世汉斛尚在岂偶不
及见与抑郑氏以为周釜之制异于汉斛与

  汉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
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
其龠以井水准其槩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
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
爵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
卷四 第 20a 页 WYG0212-0694c.png
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器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
二十声中黄钟之宫始于黄钟而反覆焉


  (汉斛)

  隋志载汉斛铭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
五毫幂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
(愚按庣不足之处幂覆口也方尺者上下四旁皆一尺也) 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
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围径一尺三寸五分
卷四 第 20b 页 WYG0212-0694d.png
五厘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三王莽
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径一尺三寸六分八
厘七毫以徽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比
魏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祖冲之以圜率
考之此斛当径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秒二忽庣
旁一分九厘有奇刘歆庣旁少一厘四毫有奇刘歆数
术不精之所致也

  蔡氏曰按斛铭文云方尺者所以起数也圜其外循
卷四 第 21a 页 WYG0212-0695a.png
四角而规圜之其径当一尺四寸有奇也庣旁九厘
五毫者径一尺四寸有奇之数犹未足也幂百六十
二寸者方尺羃百寸围其外每旁约十五寸合六十
寸庣其旁约二寸也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者以十
而登也容十斗者一寸幂百六十二寸为容一斗积
十寸容一千六百二十寸为容十斗也汉志止言旁
有庣焉不言九厘五毫者数有未足也祖冲之所算
云少一厘四毫有奇是也胡安定之法积一千六百
卷四 第 21b 页 WYG0212-0695b.png
二十寸其律是也范蜀公之法积一千二百五十寸
其律非也蜀公惑乎径三分之说遂生圆分之法自
古算法无所谓圆分也圆其外以为之唇与安定之
深一尺六寸二分蜀公之一尺二寸五分其制皆非
也律之围径古无明文向非因量之积分则黄钟之
龠亦无由可得其实自汉以下律之所以不成者其
失皆此之由也

  谨权衡章第十七

卷四 第 22a 页 WYG0212-0695c.png
  西山蔡氏曰权衡者铢两斤钧石所以权轻重也生于
黄钟之重以子榖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实其龠百黍一
铢一龠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两龠也)十六两为斤(三十
二龠二百八十四铢也)三十斤为钧(九百六十龠一万一千五百一十铢四百八十两也)四
钧为石(三千八百四十龠四万六千八十铢一万九千二百两也)

  辨證

  淮南子曰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
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天有
卷四 第 22b 页 WYG0212-0695d.png
四时四四十六故十六两为一斤三月而为一时三十
日而为一月故三十斤为一钧四时而为岁故四钧为
石 汉前志曰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
均物平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
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一十六
斤为钧四钧为石忖有十八易有十八变之象也五权
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馀大小之差以轻重为宜
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
卷四 第 23a 页 WYG0212-0696a.png
(愚按汉志以一十六斤为均与淮南子不同及考朱子孟子注亦取三十斤为说当是汉志误也)

  隋开皇中以古斗三升为一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以
尺二寸为一尺大业中依复古法 大唐贞观中张文
收铸铜斛称尺升合咸得其数诏以其副藏之于乐署
至武延秀为太常卿以为奇玩以律与古玉尺玉斗升
合献焉开元十七年将考宗庙乐有司请出之敕唯以
铜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声有铜律三百五十六
铜斛二铜称二铜瓯十四斛左右耳与臀皆正方积十
卷四 第 23b 页 WYG0212-0696b.png
而登以至于斛铭云大唐贞观十年岁次玄枵月旅应
钟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兹嘉量与古玉斗相符
同律度量衡协律郎张文收奉敕脩定称铭云大唐
贞观称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题称尺二字尺亡其
迹犹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衡量皆三之
一一斛一称是文收总章年所造斛正圆而小与称相
符也

  蔡氏曰按万宝常之乐当时以为近前汉之乐则是
卷四 第 24a 页 WYG0212-0696c.png
隋代汉律管虽亡而乐声犹在也魏延陵得玉律当
时以汉律较之所谓黄钟乃当太簇肃宗之时不应
更有汉律盖律之声调耳张文收所定度量权衡与
玉斗相符者即此声也夫后周玉斗意者必古之嘉
量但无寸分之数当时造律时以容受乘除取之自
魏而降律之围径不得其真多惑于径三分之说故
当时㨿斗造律围径既小其律必长律长则尺亦长
矣今以隋志所载玉斗分数求之其黄钟之管止径
卷四 第 24b 页 WYG0212-0696d.png
二分七厘七毫有奇围八分一厘有奇幂五分五厘
四毫有奇积五百五十四分有奇夫容受同则量与
权当与古无异而乐之声亦必依近焉故会要云唐
乐器虽无法而声不失于古自玉朴以黍定尺以尺
生律又惑于三分之径声与器始皆失之矣好古慱
雅君子于此盖不能无憾焉(按此云黄钟之律幂五分五厘四毫有奇则凡
律皆有幂可知矣有幂则声有检而可吹幂当为方□□中亦须有器子乃可吹也)

  十二律和声法论章第十八

卷四 第 25a 页 WYG0212-0697a.png
  朱子曰律吕有十二个用时只七律也若更插一声便
拗了 又曰变宫变徵始见于国语注中及后汉乐志
乃十二律之本声自宫而下六变七变而得之者非清
声也如黄钟为宫则第六变得应钟为变宫第七变得
蕤宾为变徵如林钟为宫则六变得蕤宾为变宫第七
变得大吕为变徵是也凡十二律皆有二变通前五声
分为七均祖孝孙王朴之乐皆同所以有八十四声者
盖每律各添此二声而得之也(愚按每律七声朱子之说是也但古人制律不
卷四 第 25b 页 WYG0212-0697b.png
见冇钻为窍者若依七音高上钻为六孔则候气积黍亦恐旁窍漏泄难验盖候管疑与吹管为二大小长短
则一而已若不钻为六孔则七音必难取矣)又曰旋相为宫若到应钟为宫
则下四声皆当低去所以有半声亦谓之子声近时所
谓清声是也又曰应钟为宫其声最短而清或蕤宾为
之商则商声高于宫为臣陵君不可用故用蕤宾减半
为清声以应之虽减半亦是此律故亦能相应也又曰
如黄钟为宫则馀律皆顺若在他律便有相陵处自第
九宫后四宫用黄钟或为角则民陵其君或为商则臣
卷四 第 26a 页 WYG0212-0697c.png
陵其君故制黄钟四清声短其律之半是黄声四寸半
也若后四宫用黄钟为角徵商羽则以四清声代之不
可用黄钟本律以避陵慢沈存中云唯君臣民不可相
陵事物则不必避(愚按黄钟无四寸半之清声而朱子乃云然者盖变黄钟之半耳)
曰人声自有高下圣人制五声以括之宫声洪浊其次
为商羽声轻清其次为徵清浊洪纤之中为角此五声
之制以括人声之高下又制十二律以节五声又各有
高下每声又分十二等谓如黄钟为宫则太簇为商姑
卷四 第 26b 页 WYG0212-0697d.png
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还至无射为宫便是黄钟
为商太簇为角仲吕为徵林钟为羽然而无射之律只
长四寸八分有奇而黄钟长九寸太簇长八寸林钟长
六寸则宫声槩下商羽角三声不过故有所谓四清声
夹钟大吕黄钟太簇是也盖用其半数则宫声可以槩
之其声和矣诸律皆有清声只说四者意其取数之多
者言之耳又曰十二均之内以宫声为主其律当最长
其商角徵羽之律若短即用正声或有长者则折半用
卷四 第 27a 页 WYG0212-0698a.png
子声此所谓一均之声而分正声子声之法也十二律
既有正声又皆有子声以待十二均之用所谓黄钟大
吕太簇无子声以其一均之内商角徵羽四声皆短于
本律故也若以仲吕为宫则黄钟为徵而当用子声矣
若以林钟为宫则太簇为徵而当用子声矣此十二律
所以有子声也又曰自林钟之宫而生太簇之徵则林
钟六寸而太簇八寸徵反长于宫而声失其序矣故以
十二律而言虽当为林钟上生太簇而以五声而言则
卷四 第 27b 页 WYG0212-0698b.png
当为宫下生徵而得太簇半律四寸之宫其声方顺又
自太簇半律四寸之徵而生南吕五寸有奇之商则于
律虽本为下生而于声反为上生矣自南吕五寸有奇
之商而生姑洗七寸有奇之羽而生应钟四寸有奇之
角则于律虽为下生而于声反为上生矣其馀十律皆
然孔疏盖知此法但言之不详耳

  梁郑译乐议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商宫角徵羽
变宫变徵七名今乐止有五声五声之内三声乖应每
卷四 第 28a 页 WYG0212-0698c.png
加询访终莫能通先是周武帝之时有龟兹人苏祗婆
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中间有七
声问之则曰父在西域号为知音世相传习调有七种
以其七调校之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婆陁力华言平声
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南吕声也三曰娑识
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
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瞻华
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萐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
卷四 第 28b 页 WYG0212-0698d.png
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
五旦之名因作七调旦华言均也译遂因琵琶更立七
均合成十二应十二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
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
太乐钟律乖戾不可胜数于是著书二十馀篇太子洗
马苏夔駮之以为五音之所以从来久矣不言有变宫
变徵七调之作实所未闻又引古为㨿周有七音之律
汉有七始之志时何妥以旧学牛弘以巨儒不能精通
卷四 第 29a 页 WYG0212-0699a.png
同加阻抑

  愚按一均之内七音俱备方成音调盖变宫变徵
应和五声相生之所不及非可为调也故调止六
十而郑译为八十四调非也后世遂缘此为清宫
清商清角清羽之所由起古乐盖无是也何妥牛
弘不足知此而驳之不求要归而同加阻抑不亦
可惜也哉

  旋宫八十四声图章第十九

卷四 第 29b 页 WYG0212-0699b.png
  按此乃朱子以孔氏疏定即后章六十调图旋
宫各有阴阳辰位次序乾坤六爻之配位也






卷四 第 30a 页 WYG0212-0699c.png








卷四 第 30b 页 WYG0212-0699d.png









卷四 第 31a 页 WYG0212-0700a.png
  郑康成曰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布十二辰子为黄钟管
圆九分而长九寸同位娶妻隔八生子下生者三分去
一上生者三分益一黄钟乾之初九也隔八而下生林
钟坤之初六林钟又隔八而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又
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
生应钟之六三应钟又上生蕤宾之九四蕤宾又下生
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上生夷则之九五夷则又下生夹
钟之六五夹钟又上生无射之上九无射又下生仲吕
卷四 第 31b 页 WYG0212-0700b.png
之上六五下六上乃一终也 司马迁生钟术曰以下
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朱子曰假今黄
钟九寸下生则倍其实为一尺八寸三其法乃为六寸而得林钟六寸上生则四其实为二尺四寸三其法乃
为八寸而得太簇馀仿此)

  按律书术曰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上生者四其
实三其法此四句乃生十二律之要法也如黄钟
九寸倍其实则为一十八得一尺八寸也三其法
则十八为三六故下生林钟之六寸林钟六寸四
卷四 第 32a 页 WYG0212-0700c.png
其实则为四六一十四三其法则二十四为三八
故上生太簇之八寸馀律仿此推之则长短见矣
八十四声图第二十(今按蔡氏图与此本同但朱子差为明白易见故特取朱
子此图焉)

  宫(下生) 徵(上生) 商(下生) 羽(上生) 角(下
生) 变徵(上生) 变宫

  第一宫 黄(正) 林(正) 太(正) 南(正) 姑(正) 应(正)
(正)

卷四 第 32b 页 WYG0212-0700d.png
  第二宫 林(正) 太(正半) 南(正) 姑(正半) 应(正)
(正半) 大(正半)

  第三宫 太(正) 南(正) 姑(正) 应(正) 蕤(正) 大(正
半) 夷(正)

  第四宫 南(正) 姑(正半) 应(正) 蕤(正半) 大(正半)
(正半) 夹(正半)

  第五宫 姑(正) 应(正) 蕤(正) 大(正半) 夷(正) 夹
(正半) 无(正)

卷四 第 33a 页 WYG0212-0701a.png
  第六宫 应(正) 蕤(正半) 大(正半) 夷(正半) 夹(正
半) 无(正半) 仲(正半)

  第七宫 蕤(正) 大(正半) 夷(正) 夹(正半) 无(正)
(正半) 黄(变半)

  第八宫 大(正) 夷(正) 夹(正) 无(正) 仲(正) 黄(变
半) 林(变)

  第九宫 夷(正) 夹(正半) 无(正) 仲(正) 黄(变半)
(变半) 太(变半)

卷四 第 33b 页 WYG0212-0701b.png
  第十宫 夹(正) 无(正) 仲(正) 黄(变半) 林(变半)
(变半) 南(变)

  第十一宫 无(正) 仲(正) 黄(变半) 林(变半) 太(变
半) 南(变半) 姑(变半)

  第十二宫 仲(正) 黄(变半) 林(变) 太(变半) 南(变)
(变半) 应(变半)

  礼运曰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孔氏正义曰
十二辰各自为宫各有五声十二管相生之次至仲吕
卷四 第 34a 页 WYG0212-0701c.png
而匝凡六十声(朱子曰今按孔氏以本文但云五声十二管故不及二变而止为六十声今增
入二变二十四声合为八十四声自唐以来法皆如此) 西山蔡氏曰律吕之数
往而不返故黄钟不复为他律役所用七声皆正律无
空积忽微自林钟而下则有半声(大吕太簇一半声夹钟姑洗二半声蕤宾
林钟四半声夷则南吕五半声无射应钟六半声仲吕为十二律之穷三半声)自蕤宾而下则
有变律(蕤宾一变律大吕二变律夷则三变律夹钟四变律无射五变律仲吕六变律)皆有空
积忽徵不得其正故黄钟独为声气之元虽十二律八
十四声皆黄钟所生然黄钟一均所谓纯粹中之纯粹
卷四 第 34b 页 WYG0212-0701d.png
者也八十四声正律六十三变律二十一六十三者七
九之数也二十一者三七之数也

  愚案蔡氏所谓一均即一律七声之法也均有七音
其合声即本律宫其高下所取即本律宫之众
音也其面有四穴为商角徵羽背有二穴即变宫
变徵也


  钟律通考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