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0180-01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五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乱贼表
 春秋弑君二十有五称人者三称国者四三家杂然
 发傅左曰君无道也(文十/六年)公羊曰称国以弑者众弑
 君之辞(文十/八年)谷梁曰君恶甚矣(成十/八年)其大旨略同啖
 氏于莒弑其君庶其傅辨之曰春秋弑君例恶甚者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0180-0175b.png
 不书贼臣之名惩暴君也可施乎君臣犹恐害教伤
 化但恐暴君无所忌惮不得已而立此义岂有父为
 不道子可致逆呜呼三傅谬矣啖亦未为得也夫君
 父一而已矣闻有弑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岂有暴
 虐之君夫人得而弑之者乎使欲惩暴君而先宽弑
 逆之罪使忍为大恶者俱得有所缘以藉口是春秋
 教人为篡弑也乌睹所谓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乎
 然则其义云何汇纂之言曰春秋因鲁史鲁史之文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0180-0175c.png
 因赴告有可损而不能益也夫弑君之贼大抵当国
 者居多其情必不肯以实赴今使后世有杀人者不
 得其姓名则有当日之勘验有司之鞠审大吏之驳
 诘而后真犯始出春秋无是也天王不问列国不问
 苟本国之臣子与为比党而以委罪于微者赴(如羽/父弑)
 (隐公而讨/寪氏之类)则鲁史无从而得其是非之实只得从其
 赴而书之孔子生百年后而欲遍考七十二国之所
 闻以定其真则显与国史异而又恐所闻者之未必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0180-0175d.png
 果实此疑狱也故削其所诿之人而悬其狱以俟后
 日之自定此圣人阙疑之学也然则弑君而书其名
 氏者其人果皆以弑逆自居乎曰是各有故焉弑君
 而其贼见讨者则书名氏如卫州吁齐无知宋万陈
 夏徵舒郑公子归生蔡世子般是也有弑君而其人
 当国亦得书名氏者其国之史臣出死力以争之晋
 董狐书赵盾齐太史书崔杼是也有弑君而代为君
 且又当国其名氏亦可得而指者楚商臣弑其君頵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0180-0176a.png
 齐商人弑其君舍陈乞弑其君荼商臣蛮夷之习若
 禽兽然不知弑父之为罪商人蔑视舍无威不以为
 君而陈氏方僩然欲代有齐国无所顾忌已不知讳
 举国无代为之讳其事昭彰耳目齐鲁又近鲁现使
 单伯请叔姬而见执虽不赴而鲁史得㨿实事书也
 又如里克弑奚齐斯时里克当国及弑卓子而惠公
 杀里克故后以杀赴而前以杀其君之子赴也弃疾
 假手于比而已即杀之故比以弑其君虔赴而已以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0180-0176b.png
 讨贼赴也宋华督卫宁喜虽亦当国有权而督方以
 立冯为已功赂四国以求立华氏既行赂则不以弑
 赴而可知其为弑喜以弑剽复衎为复正彼以复正
 赴而列国可知其为弑也许世子止为法受恶故亦
 不讳其姓氏之可指者俱各有的然所以然之故圣
 人亦从而书之其不以实赴者圣人第削其归狱之
 人(如寪氏及圉人/荦卜齮之类)以俟后人徐求元恶大憝之所在
 此万世之权衡也若必欲得其人则孔子不当天子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0180-0176c.png
 方伯之任不能命司寇以鞠定其狱而第就所傅闻
 以订国史之误安知所闻之果实乎左氏载齐懿公
 之弑也由邴歜阎职又安知非公子元使此二人贼
 杀之而特归狱此二人乎则其赴于鲁而鲁史书之
 者必在二人矣而圣人不与也其不与者何也圣人
 之严也郑髡顽楚麇齐阳生实弑而以卒赴圣人亦
 卒之卒之何也事介隐微无从昭晰圣人亦无如何
 也若谓圣人明知乱贼之人而特末减之以著暴君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0180-0176d.png
 之罪又谓楚围方大合诸侯于申圣人悯中国之不
 能讨而先略围之篡弑以扶中国是谓掩耳盗铃求
 之愈深曲而于圣人之意愈背驰是诸儒之过也辑
 春秋乱贼表第四十五
  弑君
 汪氏克宽曰通一经弑君二十有五称世子弑者三
 楚商臣蔡般许止公族而削其属与氏者四卫州吁
 齐无知宋督宋万称公子者三齐商人郑归生楚比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0180-0177a.png
 大夫而称氏称名者六晋里克赵盾陈夏徵舒齐崔
 杼陈乞卫宁喜称人者三称国者四称阍称盗者各
 一夫世之有父之亲有君之尊位其所固有国其所
 宜君而至推刃于君父穷凶极恶不待贬绝而自见
 然考其所由致之故为之君父者必失其道以及于
 此则首恶之名宁不为天下万世之大戒乎公族而
 不书其属与氏两致其贬程子谓身为大恶自绝于
 先君故不得为先君子孙文定谓不待以公子之道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0180-0177b.png
 使致大恶故以国氏二义盖互相𤼵或有以公子书
 者程子谓又见其以天属之亲而反为寇仇而其君
 宠之太过任之太重以至于乱其罪亦不可掩矣其
 称人以弑者谓多行无道肆于民上为国人之所欲
 弑蔽贼于国人则操刀为大恶者可末减尔称国以
 弑不书其人则著当国执政大臣之罪称阍以弑而
 不称君则见阍寺之贼不得君其君而狎近刑人至
 于不克保身者君之过也称盗则匹夫之微视如路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0180-0177c.png
 人又非阍人之比故并不书弑(案汪氏义例多/未安详各条下)
 
 
 
 
 
 此公族而削其属与氏者也
 (孔氏颖达曰自庄公以上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以/下皆书氏刘氏敞曰凡弑君而称公子公子而命为)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0180-0177d.png
 (大夫者也未命为/大夫则不称公子)
 (案此四条不称公子程子谓圣人削之也盖以其身/为大恶自绝于先君故削之大义既明于初其后弑)
 (立者则皆以属称或见其宠任之太过以致乱或见/其以天属而反为寇仇立义各不同愚谓同一弑君)
 (前后何忽异例又何为至闵公以下而忽异盖程子/不知未命不书族之义故云尔也春秋之初诸侯犹)
 (请命于天子不自命大夫故隐桓之世如无骇翚挟/柔溺及郑之语齐之年俱不称公子初不以其弑君)
 (而削之也庄公以后诸侯之公子多自命为大夫故/其弑君亦称公子此乃时世之异非圣人有意严于)
 (前而宽于后也弑君初不因削公子而见其罪亦/不以书公子而益甚其罪程子之说未免支离)
僖十年晋里宣二年秋九宣十年癸巳襄二十五年襄二十六年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0180-0178a.png
 
 
 
 
 
 此大夫而书名书氏者也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0180-0178b.png
 
 
 
 此称公子者也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0180-0178c.png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0180-0179a.png
 此称国以弑者也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0180-0179c.png
 
 此称人以弑者也
 (汇纂曰通经称人以弑者三称国以弑者四胡傅多/主君无道之说而杵臼商人则罪在一国之人州蒲)
 (则栾书有恕辞吴僚薛比则当国大臣之罪密州则/止辨左氏之误庶其则并不发傅然揆以全经如晋)
 (楚陈三灵皆为无道何以直书赵盾夏徵舒公子比/弑君之名则其说未能尽合也然则经意安在邪曰)
 (春秋因鲁史鲁史从赴告有所损而不能益也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其以实赴者几何其罪必有所诿大)
 (都微者当之也圣人参稽国史以及七十二邦之所/闻欲正其所诛则赴告异辞欲从其所诿则真凶漏)
 (纲与其移辜以蔽狱不若悬案以徵凶故书曰某国/弑其君某国人弑其君虽无所指名而乱臣贼子之)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0180-0179d.png
 (罪亦有不得/而逃者矣)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0180-0180a.png
 
 
 
 
 
 
 此世子而弑君者也
襄二十九哀四年春王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0180-0180b.png
 
 
 
 
 
 
 
 此弑称阍称盗者也
卷四十五 第 12a 页 WYG0180-0180c.png
 内讳不书弑者五
 
 
 
 
 
 
 
卷四十五 第 12b 页 WYG0180-0180d.png
 
 
 
 
 
 
 实弑而书卒者三
襄七年郑伯昭元年冬十哀十年三月
卷四十五 第 13a 页 WYG0180-0181a.png

卷四十五 第 14a 页 WYG0180-0181c.png
 
 
 
 
 
 
 
 
卷四十五 第 14b 页 WYG0180-0181d.png
 
 
 
 
 
 
 不书弑而书杀者一
僖九年冬晋
卷四十五 第 15a 页 WYG0180-0182a.png
 
 
 
 
 
 
 
 
卷四十五 第 15b 页 WYG0180-0182b.png
 
 
 
  出君
 汪氏克宽曰春秋书君出奔者十有二郑突卫朔燕
 款蔡朱莒庚舆邾益皆书名啖氏所谓君奔例书名
 言其失地非复诸侯也郑忽曹羁莒展舆不称爵忽
 羁未成君展舆虽踰年而以弑立不可称爵也卫郑
 不名则以叔武摄而位未绝也卫衎位已绝而不名
卷四十五 第 16a 页 WYG0180-0182c.png
 者著衎之立以正非突朔之比而剽之篡实逆非如
 忽黔牟可以两君言之也郕朱儒不名小国纪录简
 略耳
 杜氏预曰诸侯奔亡皆迫逐而苟免非自出也经以
 自奔为文责其不能自固或曰臣出其君而其罪不
 彰无乃掩奸乎啖子曰出君之罪史氏知之春秋举
 王纲正君则而治道兴矣
 
卷四十五 第 16b 页 WYG0180-0182d.png
 
 
 
 
 
 
 此出奔而不书爵者
僖二十八年文十二年春襄十四年已
卷四十五 第 17a 页 WYG0180-0183a.png

卷四十五 第 18a 页 WYG0180-0183c.png
 
 
 
 
 
 
 
 
卷四十五 第 18b 页 WYG0180-0183d.png
 
 
 
 
 此出奔书名者
 (王氏樵曰案春秋䯓弑君书某弑其君至于君为其/下所出止书出奔而已胡傅谓旧史书孙林父宁殖)
 (出其君而仲尼笔削称卫侯出奔恐无此理出之为/言不客而见逐之谓也臣子施于君父而史官直书)
 (于策则非辞也故但言出奔而已/专以为归罪其君者害教之言也)
 天王出居三
卷四十五 第 19a 页 WYG0180-0184a.png

卷四十五 第 20a 页 WYG0180-0184c.png
 (案襄王出居于郑贼在子带也王猛居于皇敬王居/于狄泉贼在子朝也而经止以天王自出自居为文)
 (不著子带子朝之名氏体自当如此若书王子带出/天王居于郑王子朝出王猛居于皇便觉非体解此)
 (则知诸侯被逐以/自奔为文之义矣)
 (又案赵东山谓天王蒙尘不书苟自取则书庄二十/年子颓之乱惠王处于郑定六年周儋翩率王子朝)
 (之徒因郑人以作乱天王处于姑莸经皆不书以惠/王避子颓敬王避儋翩非王自取而襄王以狄伐郑)
 (立狄女为后复王子带以生乱其失位皆自取故书/其出此论殊未然据左氏之言惠王亦未得为无过)
 (以敬王避儋翩为非自取而王猛之居皇敬王之居/狄泉岂其自取乎祸由景王安可以其父而咎其子)
 (也至赵氏鹏飞曲护襄王谓叔带为惠王陈妫之所/爱故宁避之而出居于郑以俟天下之勤王比之舜)
卷四十五 第 20b 页 WYG0180-0184d.png
 (之于象此尤未是襄王之罪在召狄伐郑立狄女为/后又不谨于内延致奸淫生乱耳岂可以其不诛叔)
 (带遂曲谅其心而逭其罪乎要之襄王/自有罪第不以独书出而见其罪耳)
 公孙一 公居五 公在三
卷四十五 第 21a 页 WYG0180-0185a.png

卷四十五 第 22a 页 WYG0180-0185c.png
 
 (案昭公失国贼由季氏而经以自孙自居自在为文/不斥季孙之名氏者非为季氏讳也臣子立文自应)
 (如此若书季孙意如出公居于郓便不成体统圣人/所不忍言春秋谨名分之书季孙之罪自于上下文)
 (见之尔此事圣人所亲历深恶痛恨尝不惜大声疾/呼而其书法只自如此则凡列国君之见逐止书出)
 (奔以为专归罪其君/者岂识春秋之旨哉)
  叛六
 (阙/)   曰经书叛五叛人十二始襄公二十六年
 襄以前大夫犹未至叛也乐大心入萧从叛人不言
卷四十五 第 22b 页 WYG0180-0185d.png
 叛其叛可知书自陈自曹者胡傅曰结邻人以入叛
 陈曹与有罪焉
卷四十五 第 23a 页 WYG0180-0186a.png
 
 
 
 
 
 
 
 
卷四十五 第 23b 页 WYG0180-0186b.png
 
 
 
 
  复入三
 胡氏宁曰孙林父宋辰赵鞅荀寅皆据外邑以自保
 故书叛鱼石栾盈将以乱国故书复入
 苏氏辙曰不言叛者将以乱国非直叛君而已故鱼
 石栾盈之罪重于赵鞅宋辰也
卷四十五 第 24a 页 WYG0180-0186c.png
 
 
 
 
 
 
 
 
卷四十五 第 24b 页 WYG0180-0186d.png
  三叛人
 孔氏颖达曰诸侯之臣入其私邑而以之出奔者皆
 书为叛卫孙林父宋华亥宋公之弟辰赵鞅荀寅等
 皆书为叛叛者背其本国之大辞也邾庶其莒牟夷
 邾黑肱亦以邑叛本国但叛来归鲁书曰来奔内外
 之辞言俱是叛而辞异耳
 李氏廉曰春秋内大恶讳此直书不讳者盖三叛之
 受皆公不在国而季孙受之也观文十八年莒仆以
卷四十五 第 25a 页 WYG0180-0187a.png
 宝玉来奔纳诸宣公而春秋不书则知在君则讳在
 大夫则不讳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论
或曰子谓春秋之文因鲁史鲁史之文因赴告如是则
弑逆之事得以自为隐讳何以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
卷四十五 第 25b 页 WYG0180-0187b.png
贼子惧乎余应之曰子谓乱臣贼子惧者第书其弑逆
之名于策而惧乎吾恐元凶劭及安庆绪史朝义之徒
虽日揭其策以示于前而彼不知惧也且此亦夫人能
书之何待圣人况人已成为篡弑而惧之亦复何益圣
人之作春秋盖有防微杜渐之道为为人君父者言之
则书所云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是也为为人臣子
者言之则礼所云齿路马有诛是也圣人尝自𤼵其作
春秋之旨于坤卦之文言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
卷四十五 第 26a 页 WYG0180-0187c.png
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是故
兵权不可窃翚帅师公子庆父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
师必书谨其渐也盟会不可专公子遂盟晋盟雒戎必
书晋赵盾盟于衡雍楚公子围会于虢必书亦谨其渐
也人君知其渐而豫为之防则无太阿旁落之患臣子
凛其渐而力为之避则无功高震主之疑此则游夏不
能赞一辞圣人独断之于心而书之于策以诏天下万
世者也且人而忍推刃于其君父是人而禽兽也禽兽
卷四十五 第 26b 页 WYG0180-0187d.png
焉知惧惟当夫威权已逼声势渐成觊觎初萌形迹未
露是人禽之戒圣人烛其隐微而大书特书以惕之俾
天下万世之读是编者人人耻为大恶而不敢一毫踰
臣子之常分有以寝邪谋而戢异志此圣人之作春秋
所谓拨乱世而反诸正也孟子谓孔子作春秋以存几
希之统直接尧舜汤文者端在于此若谓圣人第从其
实而书之且或未得其实而欲访求傅闻而得之则圣
人岂能从百年后窃司寇之大权而妄欲与鲁史争真
卷四十五 第 27a 页 WYG0180-0188a.png
伪哉
春秋逐君以自奔为文论
春秋乱贼最甚弑君其次逐君弑君或书国或书人或
书名氏余既为论著之矣至出君则概以君自奔为文
不书逐君者之名氏此盖圣人之特笔不由赴告不因
鲁史欲以警惕震动乎人君使知谨其操柄而得制驭
臣子之道也何以明之考襄二十年傅卫宁惠子疾召
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
卷四十五 第 27b 页 WYG0180-0188b.png
孙林父宁殖出其君此则当日赴告与列国史官书法
之明证而经于十四年第书卫衎出奔齐若为孙林父
宁殖掩其恶何哉曰此圣人端本清原之义欲垂万世
鉴戒所谓游夏不能赞一辞者也夫君出令者也社稷
于是乎凝承臣民于是乎统驭故君而见弑则讨贼之
义严诸臣子君身尚在则制驭之道责诸君身君而淫
虐不道或阘冗萎薾则君不君而徒以一身寄诸巍巍
之上如一叶之战秋风几何其不飘堕也哉曰出奔者
卷四十五 第 28a 页 WYG0180-0188c.png
言已不能居其位此太康之距于河五子之歌之所以
痛恨厉王之流于彘板荡诗人之所以告哀者也人君
知鉴乎此而𤼵愤自强如宣王之能中兴则有方叔召
虎为之臣如晋悼之能复伯则有荀罃魏绛为之佐功
业烂然天禄永固何至窜亡相继也哉
许世子止弑其君论
案三傅皆谓止非弑汇纂亦从之而斥欧阳子之说为
非是愚案左氏之言与公榖别如左所云则许世子不
卷四十五 第 28b 页 WYG0180-0188d.png
得辞乎弑诸儒所称不尝药与左氏之言绝远若据之
以为非弑是非特不信经文并错看左傅矣夫所谓不
尝药者庸医不识病症妄投药剂人子失于不知遂致
大故若此后世多有谓之非弑可也而左傅则云许悼
公疟五月戊辰饮太子止之药卒太子奔晋又云舍药
物可也杜注药物有毒当由医非凡人所知责止身为
国嗣国非无医而轻果进药如此则无论误与故皆不
得辞乎弑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君父有疾其慎重宜
卷四十五 第 29a 页 WYG0180-0189a.png
何如者以晋国之大犹求医和医缓于秦计止身为储
嗣年尚幼小国事所当与知非素习方书精通药剂者
而不延医诊视率意自为是以君父为尝试也虽果尝
药何益于事固有平人服之无恙而投剂失宜遂致立
毙者亦不得以其尝药遂可求解于弑君之罪是则左
氏所云已显然为弑君立案而谓止非弑君其可乎汇
纂又解之曰止之非弑有可属辞比事而知之者楚商
臣蔡般皆立乎其位而止则弗立乎其位左傅明言太子
卷四十五 第 29b 页 WYG0180-0189b.png
奔晋夫国人以弑赴于诸侯必其为国人不容而逃窜
求免未几病死不得以弗立乎其位而明其非弑也又谓
许与陈蔡皆密迩于楚楚虔能假讨贼之名以灭陈蔡
何独释许不问夫楚之灭陈蔡不过欲利其土地耳岂
真为讨贼哉而许素属楚其地亦无足贪故遂置而不
问不得以蛮夷之举动定人之罪状虚实至冬而葬止
已出奔罪人已得国人以礼葬旧君鲁遣使往会其弑
逆之迹已昭然暴白于天下更不宜以书葬为赦止之
卷四十五 第 30a 页 WYG0180-0189c.png
罪欧阳子谓既以大逆加人又辄赦之则自侮其法而
人不畏春秋之用法不若是也至榖梁之说尤为诬妄
哭泣歠饘粥嗌不容粒未踰年而死则是止为孝子也
在有司折狱固当矜疑而圣人作经遽加以大逆之罪
与操刃而杀其父者同科此残刻之吏周兴来俊臣之
所不为而谓圣人为之乎若惧后世有假托者而借一
止以立教则是圣人加诛于无罪之人也杀一不辜而
得天下不为诛一无罪以垂教万世圣人用心不如是
卷四十五 第 30b 页 WYG0180-0189d.png
之迂且曲也赵氏木讷谓欧阳子固尝攻之吾愿鸣鼓
而先登然欧阳止谓宜信经弃傅愚谓即据左傅而其
罪状已显然谨标出之以告后世之善读左氏者乾隆
十一年三月下浣一日复初氏识
孔子请讨陈恒论
案左氏续经傅哀十四年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
子齐三日而请伐齐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
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
卷四十五 第 31a 页 WYG0180-0190a.png
齐之半可克也嗟乎此诚知己知彼乘机赴会足徵大
圣人经济不外寻常理势之中而子程子顾绌之谓如
是是以力不以义孔子之所以胜齐者特其馀事耳岂
计鲁人众寡呜呼先生此言殆失之矣夫兴师讨罪兵
凶战危必计出万全而后可举事若不计其力之不能
则如王元谟之伐魏韩侂胄之伐金何尝不名正言顺
而卒丧师辱国蹙地千里若谓名其为贼无忧不服则
如汉翟义之讨莽唐徐敬业之讨武氏海内翕然称义
卷四十五 第 31b 页 WYG0180-0190b.png
举终于家族诛夷身首异处又其甚者董承伏完之于
曹氏毒流帝后汉祚旋移是皆无益于事而祸败随之
是以君子必审计利害而不忍轻以民命为尝试也且
其言曰上告天子下告方伯此尤迂缓不识时务之论
夫陈氏之愚其民久矣独当骤弑简公人心惶骇齐之
义士尚有挟公愤而思食其肉者简公之人尚有念故
君而欲报其仇者故其道可急取不可缓图宜独断不
宜牵制必若告于天子方伯无论周天子守府而当日
卷四十五 第 32a 页 WYG0180-0190c.png
之方伯则晋也且听命于韩赵魏与陈氏唇齿耳告之
万万无益而周晋去鲁俱二千馀里往返动羁时日徒
令陈氏得以其间收合人心诛锄异已虽复讨之势必
不克且程子之谓告之者岂谓其真能命将兴讨罪之
师乎抑明知其不可而姑告之以为名乎不知其不可
是愚也明知其不可而姑告之是伪也曾谓大圣人而
出此然则孔子之志宜奈何曰鲁之兵权在三子而三
子之兵权在家臣观阳货弗扰且能以其众畔而冉求
卷四十五 第 32b 页 WYG0180-0190d.png
季路独不可出其兵以仗义讨贼乎孔子能使由求堕
费堕郈而三子靡然听从岂孔子当日奉鲁君之命命
家臣出其卒而三子敢或梗令乎诚得哀公一言听许
委夫子以兵权空鲁国之甲使家臣将之此时子路虽
仕卫而冉有自在也加以樊迟有若皆勇锐之士移檄
远近声罪致讨吾知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而齐之
甲士且倒戈来迎纵不能枭陈恒之首亦当诛当日之
推刃于齐君者而更定齐嗣如此则国威可振周道可
卷四十五 第 33a 页 WYG0180-0191a.png
兴夫岂空言而不可见诸实事者哉宋之儒者以力为
讳而但执正谊不谋利之说谓事第当揆于义不论其
力之能不能如此则书所谓同力度德孔子好谋而成
非矣孔明之成败利钝非所逆睹盖谓其谋出万全至
事之万有一失则听之天耳夫岂侥倖以尝试者哉余
向恶夫世之诋訾宋儒者至先生此论心窃疑其有未
然故备论之
 黄楚望氏曰陈恒之事鲁若任孔子亦不得不用鲁
卷四十五 第 33b 页 WYG0180-0191b.png
 众加齐半之说盖圣人德义虽孚于人然亦须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岂得全然不论兵力故当斟酌事情与
 彊弱之势以告君也
附高紫超先生公羊贼不讨不书葬论
公羊内贼不讨不书葬外仇不复言葬义之精者也然
考经所书则不书然经固有内贼未讨而亦书葬者若
蔡景许悼之书葬则于所谓内贼未讨不书葬者其说
未信矣然则或葬或不葬者谓何曰礼成而葬者书葬
卷四十五 第 34a 页 WYG0180-0191c.png
委尸而藁葬者不书葬盖凡所谓葬者非徒掩之于土
已也将必有子孙之踊从焉公卿之备位焉邻国之赗
奠焉凡贼既讨者必重更棺敛告于邻封成礼而葬盖
元凶既去而忠臣孝子得以自尽其心也如是而安得
不书葬若贼未讨者往往弑逆之贼犹擅国柄怼其君
父藁葬路隅若栾书以车一乘葬厉公于东门之外邻
封不与知公卿不备位则是不成乎葬也如是而安得
书葬更有逆子推刃其父欲自掩其弑逆之迹而反告
卷四十五 第 34b 页 WYG0180-0191d.png
于邻封隆礼以葬四邻诸侯亦皆遣使以供其事则是
实行葬礼矣如是而又安得不书葬然则凡讨贼者必
成礼而葬则经亦书葬非以讨贼之故而始书葬也凡
贼未讨者多委棺暴尸不成乎葬则经亦不书葬非以
不讨贼之故而不书葬也更有鬼蜮诪张假饰以葬则
经亦书葬又不以不讨贼之故而不书葬也是则或葬
或不葬圣人一皆据实书之耳然而葬则书葬足以安既
死之魄而慰枕戈待旦之心藁葬不书葬足以彰暴骸
卷四十五 第 35a 页 WYG0180-0192a.png
之惨而激同仇泣血之志伪为葬者亦书葬又以明其
巧饰之恶而一时之会葬皆当击其首而碎之也而圣
人之立义固精矣
 
 
 
 
 
卷四十五 第 35b 页 WYG0180-0192b.png
 
 
 
 
 
 
 
 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