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0179-072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晋楚争盟表
 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子朱子
 专以伐楚一事言之其说盖原于杜氏愚窃意其非
 然也论其谲与正之大者如齐桓不纳郑子华之请
 而晋文因元咺执卫侯齐桓定王世子而拜天子之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0179-0724b.png
 胙晋文则至请隧其规模之正大事事不如齐桓至
 论城濮之战则胜召陵远甚何则召陵虽盟而楚灭
 弦围许毫无顾忌蔡郑亦未敢即从齐至如城濮一
 胜而天下之诸侯如决大川而东之其功之大小宁
 可以数计哉论者曰晋不宜伐卫以致楚尤不当矜
 兵力以求必胜其说皆非也论当日从楚之罪则曹
 卫为罪首何则楚之最近者许蔡其次则陈又其次
 则郑诸国之从楚实迫于不得已若卫为北方大国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0179-0724c.png
 而曹介在齐鲁之间与楚风马牛不相及又均为文
 昭之后其相率而从楚何为者原楚之意不过欲结
 卫以支晋结曹以来齐鲁使天下诸侯俱南面朝楚
 而止耳此门庭之寇匪直为报怨之私而已也且论
 者之意果以为晋不伐卫而遂可以胜楚晋不胜楚
 而晋遂可以伯乎尤非也不胜楚则楚之虐燄未息
 而不伐曹卫势必加兵于陈蔡郑许目前齐宋之急
 未易解也且使晋而勤兵于四国劳兵顿师而楚檄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0179-0724d.png
 曹卫议其后令楚反得仗义之名而晋有孤军转战
 腹背受敌之苦胜负未可知孰若蹙方张之寇于大
 河四战之地一举胜之为中原立赤帜圣人宜录其
 不世之功不宜以为谲而訾之也且当日之时势何
 如者鲁从楚矣宋亦尝及楚平矣鲁又乞师伐齐取
 谷楚兵威所未及者周与晋耳斯时楚頵之横埒于
 安史而晋文之功侔于李郭假令以安史之桀骜唐
 室能仗义执言以服之乎李郭百计殄之收复京师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0179-0725a.png
 而论功之际乃谓其兵出诡道非王者之师鳃鳃焉
 议其后恐朱子之纲目其书法不应如是或又谓子
 所论者后世之事耳春秋未远三代不可以战争论
 曰果如是则宋襄有明验矣不重伤不禽二毛而遂
 至败于泓令晋文而守拘方之见城濮一挫周室将
 不可问其利害孰为大小而又可执儒者之见以议
 之乎刘氏敞乃谓宋襄能守信义虽师败国削非其
 耻又谓周末诸侯交争贱守信而好奇功故谷梁子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0179-0725b.png
 亦以宋公为非呜呼是皆杜氏谲而不正之说误之
 其弊驯至陈馀儒者不用诈谋奇计卒为泜水之擒
 而后已岂不谬哉辑春秋晋楚争盟表第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0179-0725c.png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0179-0726a.png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0179-0726c.png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0179-0727a.png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0179-0727c.png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0179-0728a.png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0179-0728c.png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0179-0729a.png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0179-0729c.png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0179-0730a.png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0179-0730c.png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0179-0731a.png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0179-0731c.png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0179-0732a.png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0179-0732c.png

卷二十八 第 19a 页 WYG0179-0733a.png

卷二十八 第 20a 页 WYG0179-0733c.png

卷二十八 第 21a 页 WYG0179-0734a.png

卷二十八 第 22a 页 WYG0179-0734c.png

卷二十八 第 23a 页 WYG0179-0735a.png

卷二十八 第 24a 页 WYG0179-0735c.png

卷二十八 第 25a 页 WYG0179-0736a.png

卷二十八 第 26a 页 WYG0179-0736c.png

卷二十八 第 27a 页 WYG0179-0737a.png

卷二十八 第 28a 页 WYG0179-0737c.png

卷二十八 第 29a 页 WYG0179-0738a.png

卷二十八 第 30a 页 WYG0179-0738c.png

卷二十八 第 31a 页 WYG0179-0739a.png

卷二十八 第 32a 页 WYG0179-0739c.png

卷二十八 第 33a 页 WYG0179-0740a.png

卷二十八 第 34a 页 WYG0179-0740c.png

卷二十八 第 35a 页 WYG0179-0741a.png

卷二十八 第 36a 页 WYG0179-0741c.png

卷二十八 第 37a 页 WYG0179-0742a.png

卷二十八 第 38a 页 WYG0179-0742c.png
 
 
 
 
 案晋自文公创伯于僖之二十八年历襄灵成景厉
 悼平昭凡九世计共一百零四年自是以后晋楚俱
 衰齐景争伯参盟复见如春秋初年矣此世运一大
 变也详齐晋争盟表
卷二十八 第 38b 页 WYG0179-0742d.png
附晋伯馀烬
卷二十八 第 39a 页 WYG0179-0743a.png

卷二十八 第 40a 页 WYG0179-0743c.png
 
 
 案晋自平丘以后已不复能宗诸侯自此至召陵凡
 二十有四年仅有此三四会盟然皆虚循故事而无
 勤王恤患之实黄父之会坐待明年扈之会范鞅取
 货城成周而魏子南面会召陵而卒辞蔡侯盖是时
 六卿强而公室弱置中夏于不问徒伐鲜虞灭肥鼓
 以自封殖又贪于货贿以破楚入郢之大功让之强
卷二十八 第 40b 页 WYG0179-0743d.png
 吴致吴晋争长黄池而晋自此如死灰之不复然矣
 此世运之又一大变也详吴晋争盟表
春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论
据左氏傅灭庸者楚也而经文列书秦人巴人略无异
辞文定因谓庸有取灭之道而蔿贾善谋国春秋以是
减楚之罪嗟乎春秋岂为楚计得失哉就使谋国果善
亦祗益其狡焉启疆凭陵中夏之计乃春秋之所深恶
圣人曷为予之其所以详书不杀者实著楚之交深党
卷二十八 第 41a 页 WYG0179-0744a.png
固横行无忌将有问鼎之渐关于天下之故而书之
也考楚武文之世巴庸尝病楚楚方经营近境之不
暇未敢以全力与中国争而城濮之役秦助晋攘楚
楚威稍挫中国得安枕者十五年今以晋灵幼弱楚
庄暴兴乃连结巴秦灭庸庸与麇俱为今郧阳府境
(麇今郧阳府郧县又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故城即庸国地)界连秦陇楚得其地
则势益西北逼近周晋且灭庸而楚之内难夷矣连
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
卷二十八 第 41b 页 WYG0179-0744b.png
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
志矣且夫庸非小弱也周武时曾佐伐纣立国已数
百年晋栾武子尝称楚自克庸以来无日不讨国人
而申儆之盖亦重大其事其所属鱼邑实为今夔州
府奉节县地跨两省居秦楚巴三国之界故不结巴
秦则不得灭庸庸灭而秦楚合势中国之籓篱撤矣
夫读春秋者贵合数十年之事以徐考其时势不当
就一句内执文法以求褒贬宜合天下而统观大势
卷二十八 第 42a 页 WYG0179-0744c.png
不当就一国内拘傅事以断其是非春秋为天下之
无王作非为一国作也矧吴楚蛮夷其谋国之善否何
关于圣人之虑又况其为封豕长蛇荐食上国者哉前
此翟泉于温之盟秦人皆与志秦晋之合晋伯之所以
盛今此楚秦灭庸志秦楚之合晋伯之所以衰晋伯之
盛衰周室之安危系焉不可以弗志也胡傅固非而张
氏洽亦第谓楚宜制服之而已不当遽夷人宗社以是
为楚罪犹属管窥之见夫春秋岂沾沾焉责楚之灭庸
卷二十八 第 42b 页 WYG0179-0744d.png
而已哉
春秋时楚始终以蔡为门户论
楚在春秋北向以争中夏首灭吕灭申灭息其未灭而
服属于楚者曰蔡蔡为今汝宁府上蔡县汝宁诸小国
尽属于楚独蔡存故蔡自中叶以后于楚无役不从如
虎之有伥而中国欲攘楚必先有事于蔡僖四年齐桓
为召陵之师经云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盖齐不伐蔡则不能长驱而至于陉也定四年吴阖闾
卷二十八 第 43a 页 WYG0179-0745a.png
之入郢也经云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
绩庚辰吴入郢盖吴不得蔡为向导则不能深入要害
因以直造郢都也盖蔡居淮汝之间在楚之北为楚屏
蔽熟知楚里道其俗自古称强悍故春秋时服楚最早
从楚最坚受楚之祸最深而其为楚之祸亦最烈始以
楚为可恃故甘心服从逮不堪命而反噬则楚亦几亡
故读春秋者必熟晓地理而后可知春秋之兵法而后
可知圣人之书法乃后儒之以一字为褒贬者则曰侵
卷二十八 第 43b 页 WYG0179-0745b.png
蔡为蔡姬故书曰遂是圣人贬之也蔡用吴破楚能报
数世之怨书曰以是圣人褒之也皆不考实事悬空臆
断殊不知齐桓以天下之故而伐楚积谋二十馀年岂
为一姬其曰蔡姬者或反借此为兵端若不讨蔡之从
楚使楚不忌而预为之备因得轻行掩袭疾驱至陉而
吴自舍舟淮汭(今寿/州)过蔡境蔡来会之道吴自江南寿
州陆行经义阳三关之险至湖广汉川县小别山深入
敌地一千一百里此非唐侯所能与故虽与唐偕而独
卷二十八 第 44a 页 WYG0179-0745c.png
书蔡侯此皆当日之实事圣人岂有褒贬于其间哉夫
春秋之作因鲁史鲁史之书因赴告故熟玩经文而列
国之地形与当日之兵势瞭然可见矣自哀三年吴迁
蔡于州来汝宁之地全为楚有中国始无事于蔡而蔡
亦旋为楚灭自定公以上蔡为中国与楚之利害岂不
历历可验也哉
晋悼公论
悼公乘再伯之馀再合诸侯天下翕然宗晋论者谓较
卷二十八 第 44b 页 WYG0179-0745d.png
文公之创始稍易然文公一战而伯而晋悼萧鱼服郑
则八年九合而后定之何迟速之相悬若此曰此其故
未可以一概论也当文公之时天下之势已尽属楚曹
卫鲁宋延及北方之诸侯此如阴之进而至于剥剥极
当复故文公一出而如日再中是循环之理则然至悼
公时所未服者郑耳郑旧属楚其势未可以旦夕服而
当日楚之执政如子囊者又坚忍持重非如得臣之轻
脱以偾事故其势常迭进而迭退非要之以持久而老
卷二十八 第 45a 页 WYG0179-0746a.png
之以不战则徒暴骨以逞而无当于服楚之大计故当
日之谋臣知长虑却顾为国本计者无如魏绛制胜庙
堂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无如知罃此两人均非如狐偃
先轸为推锋出奇剽锐果敢之计者魏绛之最得者在
定和戎之策以专事中夏建息民之谋使国力不竭则
既得于国本矣然后知罃复用孟献子之言城虎牢以
扼地势却荀偃速战之策三分四军以道敝楚人而其
要尤莫如戍虎牢何则郑为南北之中其距晋楚道里
卷二十八 第 45b 页 WYG0179-0746b.png
俱各半若徒道敝楚人恐楚敝而诸侯之力亦敝故留
宿劲兵于虎牢则我为主而楚为客诸侯散则各归其
国聚则兵众不劳而毕具反客为主静以待动以逸制
劳此固不待交锋而楚已望风而却避矣或者谓远人
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未闻道敝诸侯以来之也曰戍
虎牢者所以保郑非以争郑也郑未尝不愿服于晋特
虑为楚所扰故欲两事以苟免其心盖不得已戍之则
郑在晋之宇下楚不敢北向以争郑以郑屏楚而东诸
卷二十八 第 46a 页 WYG0179-0746c.png
侯始得晏然攘楚以安中夏其计无出于此吾怪夫世
之好为议论者以服郑为劳民而以范丐之弃陈为失
策此皆一偏之见而不审时势之论夫陈蔡与许服楚
已久其国去楚又近必欲致三国之服从此如齐桓之
伐楚合江黄而适以速楚之灭也当春秋襄昭之世中
国至服郑而止以郑为南北之界使曹卫鲁宋常服晋
而陈蔡与许常服楚各共牺牲玉帛以事其大国岂至
使晋楚之从交相见帅天下之诸侯仆仆哉愚尝反覆
卷二十八 第 46b 页 WYG0179-0746d.png
究悼公之事善其君臣能识大势持重以服郑即赵充
国屯田以制羌之计弃陈而不事即贾捐之弃珠厓之
计盖其集效视文公为迟而其规模较可经久使晋之
君臣世世守之伯业常存可也
 
 
 
 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