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a 页 WYG0179-027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八上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列国山川表
或问春秋之山川与今日有异乎曰济绝于王莽时
而泺水之源于趵突泉为大小清河之入海者犹济
之故渎也河不两行即屯氏南北故渎几不可问至
近世而蔡颍绝汴泗成涓流非复当日之故迹矣然
春秋大事表卷八上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列国山川表
或问春秋之山川与今日有异乎曰济绝于王莽时
而泺水之源于趵突泉为大小清河之入海者犹济
之故渎也河不两行即屯氏南北故渎几不可问至
近世而蔡颍绝汴泗成涓流非复当日之故迹矣然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b 页 WYG0179-0273b.png
则山川曷为异曰亦由天运亦由人事夏商之时世
运淳古民气安静故其时有王者无群雄无群雄故
亦不言地利殷之革夏也止有一汤不闻有先汤而
举事者周之胜殷也止有一武不闻有偕武而并兴
者八百诸侯胥归有德未尝角力而始臣之问所谓
蓖山而军阻河为固者无有也至周之衰乃有七国
秦攻伐二百年而始混一天下故六国者群雄之祖
而春秋实战国之先声也其时乃有以天地之山川
运淳古民气安静故其时有王者无群雄无群雄故
亦不言地利殷之革夏也止有一汤不闻有先汤而
举事者周之胜殷也止有一武不闻有偕武而并兴
者八百诸侯胥归有德未尝角力而始臣之问所谓
蓖山而军阻河为固者无有也至周之衰乃有七国
秦攻伐二百年而始混一天下故六国者群雄之祖
而春秋实战国之先声也其时乃有以天地之山川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a 页 WYG0179-0274a.png
为攻守之备富彊之计齐堑防门广里起于平阴楚
营方城为城亘于宛叶而山之形势渐失矣吴掘邗
沟以通运而江淮始通齐桓遏八流以自广而九河
始塞水之故道渐移矣春秋以后战功滋兴至有堑
山堙谷壅川塞河以求一切战胜攻取之计者知伯
决晋王贲灌大梁蒙恬筑长城堙地脉驯至西汉与
河患相终始易天地之性违川陆之宜譬之人身日
事壅阏则血脉营卫非复故常衡决盭逆随间辄𤼵
营方城为城亘于宛叶而山之形势渐失矣吴掘邗
沟以通运而江淮始通齐桓遏八流以自广而九河
始塞水之故道渐移矣春秋以后战功滋兴至有堑
山堙谷壅川塞河以求一切战胜攻取之计者知伯
决晋王贲灌大梁蒙恬筑长城堙地脉驯至西汉与
河患相终始易天地之性违川陆之宜譬之人身日
事壅阏则血脉营卫非复故常衡决盭逆随间辄𤼵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b 页 WYG0179-0274b.png
山川之不能不易者亦自然之势也春秋一书当衰
周之中伯功之始言地利者权舆于是乎在故读禹
贡而识山川奠定所由基读春秋而知山川改易所
自始亦犹导河者必于积石导江者必于岷山也辑
春秋列国山川表第八
周
周之中伯功之始言地利者权舆于是乎在故读禹
贡而识山川奠定所由基读春秋而知山川改易所
自始亦犹导河者必于积石导江者必于岷山也辑
春秋列国山川表第八
周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a 页 WYG0179-027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a 页 WYG0179-027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a 页 WYG0179-027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a 页 WYG0179-027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a 页 WYG0179-027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8a 页 WYG0179-027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9a 页 WYG0179-027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0a 页 WYG0179-027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1a 页 WYG0179-027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2a 页 WYG0179-027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3a 页 WYG0179-027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4a 页 WYG0179-028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5a 页 WYG0179-028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6a 页 WYG0179-028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7a 页 WYG0179-028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8a 页 WYG0179-0282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19a 页 WYG0179-028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0a 页 WYG0179-028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1a 页 WYG0179-028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2a 页 WYG0179-028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3a 页 WYG0179-028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4a 页 WYG0179-028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5a 页 WYG0179-028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6a 页 WYG0179-028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7a 页 WYG0179-028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8a 页 WYG0179-028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29a 页 WYG0179-028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0a 页 WYG0179-028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1a 页 WYG0179-028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2a 页 WYG0179-028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3a 页 WYG0179-028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4a 页 WYG0179-029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5a 页 WYG0179-029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6a 页 WYG0179-029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7a 页 WYG0179-0291c.png
汜亦在此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7b 页 WYG0179-0291d.png
春秋大事表卷八上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8a 页 WYG0179-029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卫
春秋大事表卷八下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卫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39a 页 WYG0179-029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0a 页 WYG0179-029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1a 页 WYG0179-029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2a 页 WYG0179-029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3a 页 WYG0179-029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4a 页 WYG0179-029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5a 页 WYG0179-029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6a 页 WYG0179-029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7a 页 WYG0179-029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8a 页 WYG0179-029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49a 页 WYG0179-029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0a 页 WYG0179-029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1a 页 WYG0179-029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2a 页 WYG0179-029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3a 页 WYG0179-029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4a 页 WYG0179-030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5a 页 WYG0179-030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6a 页 WYG0179-030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7a 页 WYG0179-030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8a 页 WYG0179-0302a.png
吴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59a 页 WYG0179-030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0a 页 WYG0179-030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1a 页 WYG0179-030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2a 页 WYG0179-030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3a 页 WYG0179-030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3b 页 WYG0179-0304d.png
越
山险 水道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4a 页 WYG0179-030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5a 页 WYG0179-0305c.png
淮上地与楚
补遗
虞
补遗
虞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6a 页 WYG0179-0306a.png
之三门
虢
虢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7a 页 WYG0179-0306c.png
北燕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7b 页 WYG0179-0306d.png
泰山亘齐鲁二国
太行山亘晋卫中山北燕四国
海周回齐吴越三国
大河经流秦晋周郑卫齐六国
济水经流郑卫曹鲁齐五国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8a 页 WYG0179-0307a.png
汝水经流晋郑蔡楚四国
颍水经流郑楚二国
大江经流巴楚吴三国
淮水经流楚蔡吴三国
春秋时秦晋周郑卫齐诸国东西南北渡河考
古大河由北而南折而东复折而东北入海故有西河
南河东河之称春秋时其津要之见于左传者凡有数
处一曰蒲津即晋河曲一曰茅津一曰孟津即晋河阳
颍水经流郑楚二国
大江经流巴楚吴三国
淮水经流楚蔡吴三国
春秋时秦晋周郑卫齐诸国东西南北渡河考
古大河由北而南折而东复折而东北入海故有西河
南河东河之称春秋时其津要之见于左传者凡有数
处一曰蒲津即晋河曲一曰茅津一曰孟津即晋河阳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8b 页 WYG0179-0307b.png
一曰延津即郑廪延一曰棘津即卫南河其往来之径
道俱可考而知焉文十二年晋秦战于河曲河曲为今
山西蒲州府通典云有蒲津关西岸为陜西同州府朝
邑县秦之王城在焉十三年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
是蒲州与朝邑东西相望也秦晋平日往来多于此晋
公子返国济河子犯投璧秦伯诱杀吕郤于河上及孟
明伐晋济河焚舟俱在此处成十一年秦晋为成秦伯
不肯涉河次于王城则在朝邑西岸河曲之战臾骈曰
道俱可考而知焉文十二年晋秦战于河曲河曲为今
山西蒲州府通典云有蒲津关西岸为陜西同州府朝
邑县秦之王城在焉十三年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
是蒲州与朝邑东西相望也秦晋平日往来多于此晋
公子返国济河子犯投璧秦伯诱杀吕郤于河上及孟
明伐晋济河焚舟俱在此处成十一年秦晋为成秦伯
不肯涉河次于王城则在朝邑西岸河曲之战臾骈曰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9a 页 WYG0179-0307c.png
薄诸河必败之则在蒲州东岸昭元年秦后子造舟于
河归取酬币终事八反则从朝邑至蒲州东西造舟以
渡以其常所津济故不言处所遂自茅津济遂自南河
济涉自棘津则以非平日经行处故特著其名茅津在
今山西解州平陆县南岸为河南陜州州治距河七里
是由北至南秦以晋人不出故不复从蒲津西返特由
茅津南渡至陜州永宁渑池之间封殽尸更西北从陆
路归也南河一名棘津在卫辉府汲县南七里曹在卫
河归取酬币终事八反则从朝邑至蒲州东西造舟以
渡以其常所津济故不言处所遂自茅津济遂自南河
济涉自棘津则以非平日经行处故特著其名茅津在
今山西解州平陆县南岸为河南陜州州治距河七里
是由北至南秦以晋人不出故不复从蒲津西返特由
茅津南渡至陜州永宁渑池之间封殽尸更西北从陆
路归也南河一名棘津在卫辉府汲县南七里曹在卫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69b 页 WYG0179-0307d.png
东晋从汲县南渡出卫南而东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在
晋南是时晋欲假用牲于雒以袭陆浑故不由孟津而
东南涉棘津以掩其不备皆非平日往来之常径故特
称某处某处以著兵机之倏忽棘津西二十里为延津
即郑廪延之津为今卫辉府延津县水经云河水又东
北通谓之延津故卫亦有延津之名孔悝为蒯聩所逐
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卫之楚丘为滑县有白
马津亦曰延津北岸为浚县系卫旧都与淇县接界卫
晋南是时晋欲假用牲于雒以袭陆浑故不由孟津而
东南涉棘津以掩其不备皆非平日往来之常径故特
称某处某处以著兵机之倏忽棘津西二十里为延津
即郑廪延之津为今卫辉府延津县水经云河水又东
北通谓之延津故卫亦有延津之名孔悝为蒯聩所逐
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卫之楚丘为滑县有白
马津亦曰延津北岸为浚县系卫旧都与淇县接界卫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0a 页 WYG0179-0308a.png
文公渡河野处漕邑是从黎阳南渡白马津也卫后迁
帝丘为今北直之开州黄河在开州北十五里则郑卫
皆在河之南故俱有河上之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
此时尚都朝歌则在河之北郑文公使高克禦狄于河
上则在河之南皆在滨河之境邲之战晋师济河是从
孟津济大抵春秋时晋西渡河至秦则由蒲津南渡河
至周郑则由孟津东渡河伐齐则由卫之开州长寿津
三者皆不言处所蒲津孟津皆在晋本境而孟津为今
帝丘为今北直之开州黄河在开州北十五里则郑卫
皆在河之南故俱有河上之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
此时尚都朝歌则在河之北郑文公使高克禦狄于河
上则在河之南皆在滨河之境邲之战晋师济河是从
孟津济大抵春秋时晋西渡河至秦则由蒲津南渡河
至周郑则由孟津东渡河伐齐则由卫之开州长寿津
三者皆不言处所蒲津孟津皆在晋本境而孟津为今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0b 页 WYG0179-0308b.png
河南府孟县即晋河阳晋与周郑往来尤数凡使聘邮
递出军振旅路必由此城濮之胜晋召王狩于河阳是
从南渡河而北返邲之战先縠以中军佐济是从北渡
河而南至败而宵济掬舟中之指及楚庄祀河告成则
在原武县西北大河是时仓卒失次不能复整部伍从
故道归也周与晋南北以河为界周都洛阳有北邙山
山之北临大河河北岸即望见孟津子朝用周之宝圭
于河津人得之河上盖在孟津之南也卫迁帝丘后与
递出军振旅路必由此城濮之胜晋召王狩于河阳是
从南渡河而北返邲之战先縠以中军佐济是从北渡
河而南至败而宵济掬舟中之指及楚庄祀河告成则
在原武县西北大河是时仓卒失次不能复整部伍从
故道归也周与晋南北以河为界周都洛阳有北邙山
山之北临大河河北岸即望见孟津子朝用周之宝圭
于河津人得之河上盖在孟津之南也卫迁帝丘后与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1a 页 WYG0179-0308c.png
郑皆在河南两国适晋则郑由延津卫由白马津白马
津亦曰延津其地名偶一见之襄三十年游吉奔晋驷
带追之及酸枣此为廪延之延津哀十六年孔悝载伯
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此为滑县之白马津也郑太叔命
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是延津
在郑之北游吉欲从此渡河北奔晋故驷带追之及酸
枣用两圭质于河也齐地西至于河成二年鞍之战襄
十八年荀偃沈玉而济是时河已南徙渡处当在今浚
津亦曰延津其地名偶一见之襄三十年游吉奔晋驷
带追之及酸枣此为廪延之延津哀十六年孔悝载伯
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此为滑县之白马津也郑太叔命
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是延津
在郑之北游吉欲从此渡河北奔晋故驷带追之及酸
枣用两圭质于河也齐地西至于河成二年鞍之战襄
十八年荀偃沈玉而济是时河已南徙渡处当在今浚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1b 页 WYG0179-0308d.png
滑之间由开州长寿津昭定之间六次至河乃复大抵
假道于此盖是时晋地已有郑之虎牢卫之朝歌并错
入山东范县界与齐鲁接壤大抵由河曲以北为秦晋
分界则谓之西河从河曲之南折而东经周郑之界则
谓之南河更从南河折而东北穿入卫齐界则谓之东
河左氏于诸国行军朝聘之往来皆以一河为经纬最
明晰有法今据其可见者约著其地理如此使后之读
左氏者有考焉
假道于此盖是时晋地已有郑之虎牢卫之朝歌并错
入山东范县界与齐鲁接壤大抵由河曲以北为秦晋
分界则谓之西河从河曲之南折而东经周郑之界则
谓之南河更从南河折而东北穿入卫齐界则谓之东
河左氏于诸国行军朝聘之往来皆以一河为经纬最
明晰有法今据其可见者约著其地理如此使后之读
左氏者有考焉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2a 页 WYG0179-0309a.png
书渡河考后
大河从古迁徙不常在春秋时已当划分两截看周定
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与禹河故道南北相
去几四百里案定王五年己未为鲁宣公七年春秋𨼆
公元年己未至此恰一百二十一岁适当春秋之半殆
亦气运使然学者不可不详考也宿胥口在今卫辉府
浚县之西南滑县之西北禹河则绕浚县之西而北流
经广平肥乡合于洚水(即漳水至/肥乡入河)曲周钜鹿(即禹贡所/谓至于大)
大河从古迁徙不常在春秋时已当划分两截看周定
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与禹河故道南北相
去几四百里案定王五年己未为鲁宣公七年春秋𨼆
公元年己未至此恰一百二十一岁适当春秋之半殆
亦气运使然学者不可不详考也宿胥口在今卫辉府
浚县之西南滑县之西北禹河则绕浚县之西而北流
经广平肥乡合于洚水(即漳水至/肥乡入河)曲周钜鹿(即禹贡所/谓至于大)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2b 页 WYG0179-0309b.png
(陆/也)至天津入海河行漯川后则绕浚县之南大伾山之
足折而东流至长寿津复与漯别大河经内黄之东北
流过元城县西漯河则经开州清丰抵观城范县之界
复迤逦折而东北流至滨州利津入海秦晋周俱在浚
滑之西境与河徙无涉齐地去徙处尚远其改移者独
卫而见于传文可考者莫著于开州襄十四年孙蒯入
使卫献公歌巧言之卒章其诗曰居河之麋职为乱阶
盖指孙文子居戚戚在开州北七里故以刺之使在宣
足折而东流至长寿津复与漯别大河经内黄之东北
流过元城县西漯河则经开州清丰抵观城范县之界
复迤逦折而东北流至滨州利津入海秦晋周俱在浚
滑之西境与河徙无涉齐地去徙处尚远其改移者独
卫而见于传文可考者莫著于开州襄十四年孙蒯入
使卫献公歌巧言之卒章其诗曰居河之麋职为乱阶
盖指孙文子居戚戚在开州北七里故以刺之使在宣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3a 页 WYG0179-0309c.png
七年以前河不经由开州无为歌此诗矣哀二年晋纳
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杜注云是时
河北流过元城界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故欲出河右
而南使河未徙不经由元城无右河而南之理又襄二
十九年吴公子札自卫适晋将宿于戚史记孔子自卫
将适晋临河而反曰美哉水洋洋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大抵河徙以后诸国欲适晋者必由卫由卫适晋者必
由开州长寿津盖取道径便孙林父拥兵居戚踞大河
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杜注云是时
河北流过元城界戚在河外晋军已渡河故欲出河右
而南使河未徙不经由元城无右河而南之理又襄二
十九年吴公子札自卫适晋将宿于戚史记孔子自卫
将适晋临河而反曰美哉水洋洋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大抵河徙以后诸国欲适晋者必由卫由卫适晋者必
由开州长寿津盖取道径便孙林父拥兵居戚踞大河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3b 页 WYG0179-0309d.png
之滨当南北孔道又结交晋之权要故诸侯畏之若一
敌国综而计之禹导河从积石起至东过洛汭迄今河
道如故即再经千百年亦应无变更盖自巩县以西至
秦晋交界束乎华山太行北邙重山叠巘之间河势不
得横溢至浚县出险就夷春秋中叶河始徙向绕大伾
山之西直北流者转经大伾山之南麓出乎浚滑之间
而东行汉之末季曹𡊮相拒官渡黎阳白马为战争要
地至宋靖康之世犹然元代河合淮流大河经开封城
敌国综而计之禹导河从积石起至东过洛汭迄今河
道如故即再经千百年亦应无变更盖自巩县以西至
秦晋交界束乎华山太行北邙重山叠巘之间河势不
得横溢至浚县出险就夷春秋中叶河始徙向绕大伾
山之西直北流者转经大伾山之南麓出乎浚滑之间
而东行汉之末季曹𡊮相拒官渡黎阳白马为战争要
地至宋靖康之世犹然元代河合淮流大河经开封城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4a 页 WYG0179-0310a.png
北距浚县又南徙三百里而禹贡所谓至于大伾者亦
无之矣沧桑之故夫岂偶然要之禹河初变自春秋宣
七年始余是以谨志之乾隆十年十二月下浣六日复
初氏又识
春秋不书河徙论
周定王五年河徙当鲁宣公之七年为千古河流变迁
之始此系大事而圣人不书何也曰此可见春秋之书
因鲁史鲁史之书因赴告列国不赴则鲁史不书圣人
无之矣沧桑之故夫岂偶然要之禹河初变自春秋宣
七年始余是以谨志之乾隆十年十二月下浣六日复
初氏又识
春秋不书河徙论
周定王五年河徙当鲁宣公之七年为千古河流变迁
之始此系大事而圣人不书何也曰此可见春秋之书
因鲁史鲁史之书因赴告列国不赴则鲁史不书圣人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4b 页 WYG0179-0310b.png
亦无从书也曰然则列国之不赴何也曰是时河徙自
宿胥口东行漯川在今浚县之境诸国独系于卫周及
秦晋皆无与倘卫而流杀人民漂没屋庐则自不免赴
告列国而是时河漯合行漯亦自能容河即使小有决
溢而三代之时民居稀少去水各二十五里凡山泽隙
地皆不耕种水至得有所游荡故虽经行滑县及开州
滑即卫楚丘之地开州即卫帝丘之地逼近国都而无
甚患害本国不赴告邻邦不吊灾故鲁史莫得而书也
宿胥口东行漯川在今浚县之境诸国独系于卫周及
秦晋皆无与倘卫而流杀人民漂没屋庐则自不免赴
告列国而是时河漯合行漯亦自能容河即使小有决
溢而三代之时民居稀少去水各二十五里凡山泽隙
地皆不耕种水至得有所游荡故虽经行滑县及开州
滑即卫楚丘之地开州即卫帝丘之地逼近国都而无
甚患害本国不赴告邻邦不吊灾故鲁史莫得而书也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5a 页 WYG0179-0310c.png
曰子何以知其然也曰据春秋宋大水则书齐大灾则
书宋卫陈郑灾及成周宣榭火则书凡王朝及四邻之
国水火灾祲无不书者岂有河流失常坏人都邑而不
重书之于策乎以是知不告故不书无大患故亦不告
也曰襄公二十三年为周襄王之二十二年谷洛斗毁
王宫至春秋襄二十四年而齐人城郊此时自当告于
齐岂有告齐而不告鲁之理而春秋不书何也曰此鲁
人耻之故讳之也凡春秋书列国之灾无不行吊恤之
书宋卫陈郑灾及成周宣榭火则书凡王朝及四邻之
国水火灾祲无不书者岂有河流失常坏人都邑而不
重书之于策乎以是知不告故不书无大患故亦不告
也曰襄公二十三年为周襄王之二十二年谷洛斗毁
王宫至春秋襄二十四年而齐人城郊此时自当告于
齐岂有告齐而不告鲁之理而春秋不书何也曰此鲁
人耻之故讳之也凡春秋书列国之灾无不行吊恤之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5b 页 WYG0179-0310d.png
礼者故宋大水而公使吊焉宋灾而诸侯会于澶渊归
宋财是时天子微弱晋亦失政鲁惟晋伯之令是听晋
鲁皆王室懿亲不徵诸侯为王城郏而齐叛晋乃行之
故鲁晋皆以为耻而讳而不书亦非圣人削之也通考
春秋全经如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
日不流公羊云皆为天下记异若循此例则兹之河徙
与谷洛斗其变故更大而不一见于春秋者此可考见
当日之情事与世变而非圣人之有遗漏及有所笔削
宋财是时天子微弱晋亦失政鲁惟晋伯之令是听晋
鲁皆王室懿亲不徵诸侯为王城郏而齐叛晋乃行之
故鲁晋皆以为耻而讳而不书亦非圣人削之也通考
春秋全经如僖十四年沙鹿崩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
日不流公羊云皆为天下记异若循此例则兹之河徙
与谷洛斗其变故更大而不一见于春秋者此可考见
当日之情事与世变而非圣人之有遗漏及有所笔削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6a 页 WYG0179-0311a.png
于其间通乎此而可以知春秋书不书之故矣乾隆十
一年七月下浣六日复初氏识于淮阴志馆
春秋时薮泽论
余考古之薮泽其见于尔雅周官职方及禹贡惟彭蠡
震泽至今长存其馀若菏泽今为曹州府菏泽县矣孟
猪今为归德府孟诸台矣荥波今为郑州荥泽县大野
今为兖州府钜野县云梦今为安陆府云梦县至泽之
古无而今有者尤不可胜纪洪泽湖近古州来(今寿/州)巢
一年七月下浣六日复初氏识于淮阴志馆
春秋时薮泽论
余考古之薮泽其见于尔雅周官职方及禹贡惟彭蠡
震泽至今长存其馀若菏泽今为曹州府菏泽县矣孟
猪今为归德府孟诸台矣荥波今为郑州荥泽县大野
今为兖州府钜野县云梦今为安陆府云梦县至泽之
古无而今有者尤不可胜纪洪泽湖近古州来(今寿/州)巢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6b 页 WYG0179-0311b.png
湖为古居巢吴楚战争时未有也钱塘江为吴越分界
吴越战争时未有也至洞庭为稽天巨浸南旺湖为南
北分水之脊春秋时不闻其名盖水势有变迁此盈则
彼涸云梦竭而后水入洞庭湖大野枯而后水归南旺
泽沧桑之理使然至彭蠡震泽之所以亘古长存者盖
亦有故余生长东南熟知太湖利害又乾隆岁己未余
自武陵浮钱塘径建德入徽歙以达浮梁又自浮梁绝
彭蠡以至九江假馆大孤山塘与彭蠡相吞吐者一载
吴越战争时未有也至洞庭为稽天巨浸南旺湖为南
北分水之脊春秋时不闻其名盖水势有变迁此盈则
彼涸云梦竭而后水入洞庭湖大野枯而后水归南旺
泽沧桑之理使然至彭蠡震泽之所以亘古长存者盖
亦有故余生长东南熟知太湖利害又乾隆岁己未余
自武陵浮钱塘径建德入徽歙以达浮梁又自浮梁绝
彭蠡以至九江假馆大孤山塘与彭蠡相吞吐者一载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7a 页
有馀归由湖口县入大江浮舟东下细察水势盖彭蠡
自南而入于江朱子谓地势北高南下故其入于江也
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是㳽漫成数
十百里之大泽而夏氏允彝亦云震泽四面之水既高
若建瓴而入海之处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趋内其
中受水之处蓄而不泄内溢而外噎则激荡靡宁因恍
然曰二泽之所以长流至今者岂非以此之故哉盖泽
以受水必使四面高而中央下而后水得有所容注若
自南而入于江朱子谓地势北高南下故其入于江也
反为江水所遏而不得遂因却而自猪以是㳽漫成数
十百里之大泽而夏氏允彝亦云震泽四面之水既高
若建瓴而入海之处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趋内其
中受水之处蓄而不泄内溢而外噎则激荡靡宁因恍
然曰二泽之所以长流至今者岂非以此之故哉盖泽
以受水必使四面高而中央下而后水得有所容注若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7b 页
西北诸泽则地形高仰又云梦在安陆诸府地亦偏于
西其日久而渐湮渐微且或迁徙他处其理固然无足
怪者余观春秋时薮泽合诸禹贡已有不尽符者至今
日则汪洋之地变成官府城市之区沦为鱼鳖难可究
诘而二水自禹贡至今莫之有改考其地势岂不较然
著明也哉
春秋时海道论
杜少陵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说者谓此即唐
西其日久而渐湮渐微且或迁徙他处其理固然无足
怪者余观春秋时薮泽合诸禹贡已有不尽符者至今
日则汪洋之地变成官府城市之区沦为鱼鳖难可究
诘而二水自禹贡至今莫之有改考其地势岂不较然
著明也哉
春秋时海道论
杜少陵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说者谓此即唐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8a 页
时海运也至元世祖时用宋末海盗朱瑄张清为万户
府岁运东南粟四百万至燕京行之百年至明洪武永
乐朝犹海陆兼运至会通河成而止儒者谓元虐用其
民猝遇飓风颠覆至以生灵膏鱼鳖之腹而不知浮于
江海达于淮泗禹贡已有之海道出师已作俑于春秋
时并不自唐起也左传哀十年吴之伐齐也徐乘帅舟
师自海入齐此即今登莱之海道也国语哀十三年越
之入吴也范蠡舌庸帅师自海溯淮以绝吴路此即今
府岁运东南粟四百万至燕京行之百年至明洪武永
乐朝犹海陆兼运至会通河成而止儒者谓元虐用其
民猝遇飓风颠覆至以生灵膏鱼鳖之腹而不知浮于
江海达于淮泗禹贡已有之海道出师已作俑于春秋
时并不自唐起也左传哀十年吴之伐齐也徐乘帅舟
师自海入齐此即今登莱之海道也国语哀十三年越
之入吴也范蠡舌庸帅师自海溯淮以绝吴路此即今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8b 页
安东云梯关之海道也春秋之季惟三国边于海而其
用兵相战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攻人不备入人要
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是以圣人止守内地不矜远略
僖四年管仲对楚使曰齐地东至于海此特誇言耳其
时登莱二府尚有莱介诸国与夷杂处至襄六年灭莱
齐境始边海而适召吴之寇楚使曰寡人处南海此亦
誇言耳终春秋世楚地不到湖南至秦始皇始兼桂林
象郡而汉武遂遣楼船横海将军浮海击东越晋刘裕
用兵相战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攻人不备入人要
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是以圣人止守内地不矜远略
僖四年管仲对楚使曰齐地东至于海此特誇言耳其
时登莱二府尚有莱介诸国与夷杂处至襄六年灭莱
齐境始边海而适召吴之寇楚使曰寡人处南海此亦
誇言耳终春秋世楚地不到湖南至秦始皇始兼桂林
象郡而汉武遂遣楼船横海将军浮海击东越晋刘裕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9a 页
之灭卢循也遣将军孙处帅师三千由海道入番禺中
国遂以海为门户而在春秋时尚为荒远莫居之地故
吴虽欲避楚长江直下之险止从淮右北道未尝由海
道使当日楚越瓯广而有之则楼船横海之师且见于
阖闾之世矣是以后世疆域益广为备益多烟燉障戍
滨海相望而犹时有烽烟之警即春秋吴齐已事较然
可见世运迁流其亦有不得不然者哉
国遂以海为门户而在春秋时尚为荒远莫居之地故
吴虽欲避楚长江直下之险止从淮右北道未尝由海
道使当日楚越瓯广而有之则楼船横海之师且见于
阖闾之世矣是以后世疆域益广为备益多烟燉障戍
滨海相望而犹时有烽烟之警即春秋吴齐已事较然
可见世运迁流其亦有不得不然者哉
春秋大事表 卷八上 第 79b 页
春秋大事表卷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