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a 页 WYG0179-02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一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列国都邑表
 世尝谓三代行封建至秦汉乃为郡县而宋儒寱语
 更谓后世不复封建井田肉刑三者而言治皆苟道
 呜呼此皆读书泥古未尝深观其故而明其所以然
 也夫三代之都邑即后世郡县之制而三代之封建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b 页 WYG0179-0232b.png
 其国之大者仅劣如今之县而春秋之中叶强兼弱
 削列国已半为郡县初不始于秦也何则三代之世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都故孔子言邑自十室
 以至千室其大小可知而齐晋之初封不过百里今
 之下州小县尚可当古之大国盖古之疆域不及今
 五分之一而执玉帛者有万非俭于制其势不得不
 尔也故其势亦弱其力亦分无能抗衡为患方伯连
 帅得以臂指相使又其时风俗淳古无有兼并之志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a 页 WYG0179-0233a.png
 吞噬之患故夏商之世有王者无群雄三代之诸侯
 皆以次相授其更姓改物另为建置者不过百馀国
 耳杞鄫薛越传国几及二千年其故可知也呜呼封
 建之不可论者谓有国之子孙不能皆贤余谓不待
 其子孙也即其祖宗已断断不可何则三代之取天
 下也以德汤曰聿求元圣武曰既得仁人其时伊莱
 周召皆有圣人之德辅佐天子治定功成剖符析土
 创法垂制踰数百年至战国之世而有七雄矣世益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b 页 WYG0179-0233b.png
 降则群雄割据益横非得剪信韩彭凶虓暴桀之徒
 则不得芟除群丑削平叛乱其人皆出于卖浆屠狗
 庸奴氓𨽻间有如斛律金王君廓之流不识一字者
 即使之为郡县长无异豺狼之牧斯人何况世有爵
 土与国长久哉此亦世变为之也故汉之七国晋之
 八王皆自其及身蒙祸论者又谓此非封建之害患
 不行教学齿冑之制耳呜呼此又迂也即今之郡县
 而设立师儒教授之官尚不能施行教化渐于礼义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a 页 WYG0179-0233c.png
 而谓行封建之后能驯习膏梁纨绔之徒使明于君
 国子民之道此又如寸莛之撞巨钟龙肉欲以疗饥
 耳余观春秋中叶如楚之申息晋之荀贾秦之少梁
 吴之州来其初皆小国诸侯而夷为都邑呜呼得其
 道则为汤之兼弱攻昧文王之伐密伐崇失其道则
 为秦晋吴楚之攘窃并吞贪婪荐食无他仁与不仁
 而已矣后之有天下者精择守令用久任超迁之制
 则能熟知其民之利病而施教化慎简督抚授以专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b 页 WYG0179-0233d.png
 制一方之柄则能习知其吏之贤否而加黜陟用后
 世郡县之制而兼有三代封建之利而去其害虽使
 圣人复生计无易于此必谓郡县出于李斯之议不
 如汤武之封建此儒者之迂论也辑春秋列国都邑
 表第七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a 页 WYG0179-023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a 页 WYG0179-023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a 页 WYG0179-023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a 页 WYG0179-023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a 页 WYG0179-023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a 页 WYG0179-023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a 页 WYG0179-023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a 页 WYG0179-023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a 页 WYG0179-023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a 页 WYG0179-023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a 页 WYG0179-023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a 页 WYG0179-023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a 页 WYG0179-024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7a 页 WYG0179-024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8a 页 WYG0179-024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9a 页 WYG0179-024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0a 页 WYG0179-0242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1a 页 WYG0179-024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2a 页 WYG0179-024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3a 页 WYG0179-024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4a 页 WYG0179-024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5a 页 WYG0179-024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6a 页 WYG0179-024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7a 页 WYG0179-024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8a 页 WYG0179-024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29a 页 WYG0179-024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0a 页 WYG0179-024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1a 页 WYG0179-024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2a 页 WYG0179-024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3a 页 WYG0179-024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4a 页 WYG0179-024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5a 页 WYG0179-024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6a 页 WYG0179-025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7a 页 WYG0179-025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8a 页 WYG0179-025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39a 页 WYG0179-025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0a 页 WYG0179-0252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1a 页 WYG0179-025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2a 页 WYG0179-025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3a 页 WYG0179-025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4a 页 WYG0179-025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5a 页 WYG0179-025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6a 页 WYG0179-025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7a 页 WYG0179-025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8a 页 WYG0179-025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49a 页 WYG0179-025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0a 页 WYG0179-025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1a 页 WYG0179-025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2a 页 WYG0179-025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3a 页 WYG0179-025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4a 页 WYG0179-025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4b 页 WYG0179-0259b.png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一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5a 页 WYG0179-025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三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6a 页 WYG0179-026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7a 页 WYG0179-026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8a 页 WYG0179-026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59a 页 WYG0179-026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0a 页 WYG0179-0262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1a 页 WYG0179-026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2a 页 WYG0179-0263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3a 页 WYG0179-0263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4a 页 WYG0179-0264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5a 页 WYG0179-0264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6a 页 WYG0179-0265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7a 页 WYG0179-0265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8a 页 WYG0179-0266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69a 页 WYG0179-0266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0a 页 WYG0179-0267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1a 页 WYG0179-0267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2a 页 WYG0179-0268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3a 页 WYG0179-0268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4a 页 WYG0179-0269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5a 页 WYG0179-0269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6a 页 WYG0179-0270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7a 页 WYG0179-0270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8a 页 WYG0179-0271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79a 页 WYG0179-0271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0a 页 WYG0179-0272a.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1a 页 WYG0179-0272c.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2a 页 WYG0179-0272d.png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8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8b 页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三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99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0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1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2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3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8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49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0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1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2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3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4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5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6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7a 页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7b 页
高江村驳正地理处多体会传文而知其道里之远近
说多当理独于僖二十年郑人入滑谓非缑氏之滑而
反有取于熊过之说以为大名之滑县此大谬所谓过
求而失之也滑县在春秋时止称漕邑无滑之名汉魏
为白马县至隋开皇十六年始改曰滑州闻有前代之
地名而后世因之者矣未闻有后世之改革而前代可
假用之者也此其不可者一也漕本为卫下邑所谓白
马与北岸黎阳止隔一河卫旧都在黎阳之废卫县为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8a 页
狄人所逐渡河野处去其国都不远若先有滑国在焉
戴公安得庐之而齐桓又安得驱滑之众庶而更以封
卫乎若谓既为滑又以封卫则卫为鹊巢鸠居而滑为
鸟鼠同穴必无之事也又江村云戴公野处漕邑与齐
桓城楚丘封卫皆在滑境滑盖卫都邑所在故郑人极
力争之而终不得自古无与人争国都之理以战国秦
之强围赵邯郸已为异事在春秋时尚无此等且使滑
为卫都邑则滑巳灭于卫矣安得更谓之滑属于列国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8b 页
而上烦周天子之命乎原江村所以疑滑非缑氏之滑
者以传云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谓滑必郑卫交境之
地而缑氏远在河南非卫所及似又不必如此拘泥齐
晋与国几半天下即如鲁之邾莒亦不必十分逼近考
秦人灭滑传秦师过周北门次及滑郑商人弦高遇之
滑与郑邻近自不必言而卫之仪封亦在河南与滑非
绝远不必以此为疑也 又按庄三年公次于滑杜注
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此本后汉志之说今睢州西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9a 页
北之滑亭是也与缑氏之滑自别盖彼是滑国此是滑
地谓滑有二则可高江村谓滑有三而以滑县之滑当
其一则非也
春秋两楚丘辨
春秋时有两楚丘隐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在山东曹县
东南四十里本戎州己氏之邑凡伯过其地因劫略之
杜注所谓济阴成武县西南者是也地界曹宋间襄十
年宋享晋侯于楚丘即此其一为僖四年卫迁于楚丘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59b 页
在滑县东六十里于汉为白马县杜注春秋无明文而
毛诗传郑笺孔疏及水经注言之甚晰毛定之方中传
云虚漕虚也楚丘有堂邑郑笺云自河以东夹于济水
文公登漕之虚以望楚丘孔疏则云楚丘西有河东有
济故曰夹于济水水经注曰白马济有白马城卫文公
东徙渡河都之其不得混于成武彰彰明矣又隋开皇
十六年同时置两楚丘县一在汉巳氏县以戎伐凡伯
之楚丘为名为南楚丘一在汉白马县即桓公封卫者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0a 页
为北楚丘后以曹县有楚丘因改名卫南县杜佑通典
白马春秋卫国漕邑卫南卫国楚丘也元和郡县志及
旧唐书所载并同而朱子诗集注亦云漕楚丘皆在滑
州尤显然较著乃班固地理志于成武下则云齐桓公
所城迁卫文公于此既混滑县之楚丘于成武而文定
说春秋于凡伯传又云罪卫不救王臣之难又混成武
之楚丘于滑县盖两失之至熊过谓楚丘为鲁地言城
楚丘犹夫城向城郎耳因力辨桓公无封卫之事引伪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0b 页
子贡诗传谓楚丘为鲁风不惟与公羊之本文相悖并
举诗所称楚宫楚室而一概抹杀之岂非尤荒经蔑古
之甚乎高江村辨楚丘甚明晰独以宋享晋侯于楚丘
谓即卫地此又不然宋都在归德府睢州与滑县之楚
丘中间尚隔一开封府相去五六百里虽宋之边不宜
至是且宋享晋侯亦无于卫国都之理又臆度之云卫
北迁帝丘隔远南鄙由是地缊于宋亦无明文不可强
为之说不如景范所说戎州巳氏地界曹宋间宋之楚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1a 页
丘与戎伐凡伯之楚丘为一差为近是也
春秋时卫莘地为今东昌府莘县论
宣十六年传卫宣公使公子伋如齐使盗待诸莘杜注
卫地阳平县西北有莘亭水经注京相璠曰莘为自卫
适齐之道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孝祠今山东东昌府
莘县北莘亭故城是也成二年战于鞍传师从齐师于
莘杜又注云莘齐地高江村曰莘原跨两境齐卫皆有
之盖晋师自卫来至齐疆故也但莘去鞍四百馀里齐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1b 页
侯既亲遇晋师境上即当遏勿使进何为不战引退纵
敌入境四百里而后战乎由是推之莘亦当为近鞍之
地盖调停两属之说而又疑莘县为未必然然愚尝询
诸东昌士大夫习往来于是者云莘县在东昌府治西
南七十里从府治聊城县东历茌平长清齐河三县而
后至济南府治历城共二百四十里华不注山在城北
则从莘至鞍约计三百一十里亦无四百馀里之远而
细考传文莘与鞍原属两日事高氏之疑非也杜两注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2a 页
齐卫亦属骑墙之见左传明言莘是卫地特人习读之
而不察耳传云晋师救鲁卫季文子帅师会之及卫地
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云云下遂云师从齐
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观其特志月日则
知从于莘自是前月事尚在卫地至六月壬申历东昌
至济南深入齐境三百馀里齐侯始亲自迎敌道里与
时日一丝不爽盖自四月丙戌孙良夫败于新筑不入
遂如晋乞师而晋师旋以五月至是时莘地必有齐之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2b 页
偏师侵略卫疆而未返者晋师适遇遂与交战缘是偏
师零骑望风披靡故不言胜负直至六月壬申长驱至
靡笄之下齐侯始请战期其前言齐师后言齐侯历历
分明可证若如高氏之疑岂有国君巡徼境上躬自迎
敌之理乎盖高氏所以疑者缘左传插入韩献子将斩
人一段隔断上下文而又忽看过六月壬申四字疑莘
与靡笄之下为同日至故有莘当为近鞍之疑是齐地
而非卫地之说是泥于杜注而不细察传文之故也今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3a 页
以及卫地与下文师从齐师于莘一连看六月壬申略
一停顿则莘止是卫地为今东昌府莘县两传地理俱
瞭然矣
秦自穆公始东境至河宜从史记不宜从郑诗谱论
郑康成诗谱秦襄公当平王初兴兵讨西戎救周平王
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之遂横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
地史记秦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
地与誓曰戎侵夺我岐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3b 页
十二年伐戎至岐卒至襄公之子文公以兵伐戎戎败
走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岐为今陜
西凤翔府岐山县是秦至文公未尝越岐以西一步丰
镐故物依然尚在也是时周之号令犹行西土虢郑懿
亲虽从王东迁而其故封无恙呼吸可通鲁庄之二十
一年惠王与虢酒泉酒泉在今同州府澄城县计东迁
至此巳历平桓庄僖四世九十四年矣而金瓯尚无缺
也直至鲁僖之二年而秦穆公灭芮即其地筑王城以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4a 页
临晋滨河而守晋亦于僖五年灭虢守桃林之塞秦晋
遂以河为界丰镐故都沦入于秦而不可反矣计至此
距初迁已及百有二十年此岂一朝一夕之故哉藉令
如郑氏之说则西都久已在秦封内天朝宫殿当已脩
葺王使至秦当有设馆迎侯之礼何至有黍离之痛满
目悲凉破瓦颓垣依然故物哉孔氏颖达曲护郑说引
终南之诗为證谓襄公时已得岐东非唯自岐以西案
终南山凡八百里亘凤翔岐山郿三县及西安一府之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4b 页
境是岐西亦有终南不得援以为据况此诗原系兴体
言山之高大必有美材以称其穹窿人君尊崇必有令
德以称其显服未尝指终南为当日之实境也惟朱传
谓至止为至终南之下似指为本国之境而郑笺则谓
受命服于天子而来为下句作起耳于当日之封域无
与也孔氏又谓如本纪说文公献岐东于周而春秋时
秦境东至河计襄公以后更有何功德之君得之噫此
又不思之甚也据史记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5a 页
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而汲冢周书穆公二年灭芮
春秋传所载僖十九年秦取新里遂灭梁是其累世蚕
食非一日之故而谓东迁之初一举手而横有西都八
百里之地此理势所必无者余反覆左传史记及诗秦
风而断谓诗谱之不足信如此后之尚论者尚其有取
于余言乾隆十年七月中浣九日复初氏识
 
 
春秋大事表 卷七之一 第 165b 页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