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127-069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记述注卷十六
          安溪 李光坡 撰
  乐记第十九
   疏曰郑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盖十
   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
   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
   师乙有魏文侯今则合焉次则奏乐第十二乐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127-0696b.png
   器十三乐作十四意始十五乐穆十六说律十
   七季札十八乐道十九乐义二十昭本二十一
   昭诵二十二窦公二十三此刘向校书得乐记
   二十三篇著于别录者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
   古与诸生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
   记其内史丞王度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
   为谒者献二十四篇乐记与向录不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127-0697a.png
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注曰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执
 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 疏曰人
 心既感外物而动口以宣心其心形见于声既
 有声自然一高一下或清或浊而相应不同故云
 生变变谓不恒一声变动清浊也声既变转和合次
 序成就文章谓之音也音则今之歌曲也次比音之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127-0697b.png
 歌曲而乐器播之并及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谓之
 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
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
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于物而后动
 疏曰此一节复明上文感物而动之意合音乃成乐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127-0697c.png
 是乐由此音而生故曰音之所由生也 方氏曰人
 之情得所欲则乐丧所欲则哀顺其心则喜逆其心
 则怒于所畏则敬于所悦则爱 熊氏曰哀则气郁
 故噍气歉故杀乐则辞气发扬故啴辞气雍容故缓
 喜则冀其方来故发鸣其得意故散怒则气不平故
 粗气不和故厉敬则言语径遂不阿故直言语剖析
 不混故廉爱则与物无竞故和不拂人情故柔六者
 感物而动乃情也非喜怒哀乐未发之性也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127-0697d.png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
民心而出治道也
 刘氏曰慎其政之所以感人心者故以礼而道其志
 之所以行使必中节以乐而和其声之所言使无乖戾
 政以教不能而一其行刑以罚不率而防其奸礼乐
 刑政四者之事虽殊而其致则一归于慎其所以感
 之者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坡谓方慎感其心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127-0698a.png
 使形于声音以为作乐之本安得遽有乐可以和其
 声董子曰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
 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意此乐是欤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
通矣
 集说曰此言音生于人心之感而人心哀乐之感由于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127-0698b.png
 政治之得失此所以慎其所以感之者也治世政事
 和谐故形于声音者安以乐乱世政事乖戾故形于
 声音者怨以怒将亡之国其民困苦故形于声音者
 哀以思此声音所以与政通也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
怗懘之音矣
 注曰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怗懘敝败
 不和貌疏曰按乐纬动声仪云宫为君君者当宽大容众故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127-0698c.png
 声宏以舒其和情以桑动脾也商为臣臣者当以发
 明君之号令其声散以明其和温以断动肺也角为
 民民者当约俭不奢僣差故其声防以约其和清以
 静动肝也徵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当急就之其事
 当久流亡故其声贬以疾其和平以功动心也羽为
 物物者不有委聚故其声散以虚其和断以散动肾
 也又云宫倡而商和是谓善太平之乐注云君臣相
 和角从宫是为哀衰国之乐注云象人有怨诉羽从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127-0698d.png
 宫往而不反是为悲亡国之乐注云悲伤于财竭又
 云音相生者和注云弹羽角应弹宫徵应是其和乐
 以此言之相生应即为和不以相生应则为乱也 尔
 雅曰宫为重商为敏角为经徵为迭羽为柳 管子
 曰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树(朱/子)
 (云马疑/当作鸟)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
 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坡谓疏所载乐纬有
 事可纪有声可别合之宗伯大师听军声之注尔雅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127-0699a.png
 之字训管子所形容三代之遗音犹可参订也若徒
 求声气于器数分毫之末仅以清浊尽五声之别恐
 未免附会而更成画饼也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
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注曰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荒犹散也
 陂倾也 坡谓宫为君节以申明政和则音安乐也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127-0699b.png
 此节以申明政乖民困则音哀怨也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
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集说曰此慢字承上文谓之慢而言比近也桑间濮
 上卫地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在濮阳南史记言卫
 灵公适晋舍濮上夜闻琴声召师涓听而写之至晋
 命涓为平公奏之师旷曰此师延靡靡之乐武王伐
 纣师延投濮水死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也政散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127-0699c.png
 故民罔其上民流故行其淫荡之私也 坡谓上言
 声之荒陂之等君臣骄坏之故不可言传故举郑卫
 使学者考其事玩其辞审其意而自有以得其实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
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
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
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127-0699d.png
者得也
 注曰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
 物之礼也疏曰伦类也理分也乐得则阴阳和乐失
 则群物乱是乐能经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
 分理者也审乐知政者乐由声音相生声感善恶而
 起若能审乐则知善恶之理行善不行恶习是不习
 非知为政化民而治道备矣者政善乐和音声皆善
 人事皆无僻则治道备具矣 方氏曰凡耳有所闻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127-0700a.png
 者皆能知声心有所识者则能知音道有所通者乃
 能知乐若瓠巴鼓瑟流鱼出听伯牙鼓琴六马仰秣
 此禽兽之知声者也魏文侯好郑卫之音齐宣王好
 世俗之乐此众庶之知音者也若孔子在齐之所闻
 季札聘鲁之所观此君子之知乐者也应氏曰伦理之
 中皆礼之所寓知乐则通于礼矣不曰通而曰几者辨
 析精微之极也 坡谓上言政和政乖而形于音之哀
 乐君子得礼乐于心则审乐之哀乐可知政之和平矣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127-0700b.png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
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
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
人道之正也
 集说曰乐之隆盛不是为极声音之美食飨禘祫之
 重礼不是为极滋味之美盖乐主于移风易俗而祭
 主于报本反始也鼓清庙之诗之瑟练朱丝以为弦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127-0700c.png
 丝不练则声清练之则音浊疏通也越瑟底之孔也
 疏而通之使其声迟缓瑟声浊而迟是质素之声非
 要妙之音也此声初发一倡之时仅有三人从而和
 之言和者少也以其非极声音之美故好者少然而
 其中则有不尽之馀音存焉故曰有遗音者矣尊以
 玄酒为尚俎以生鱼为荐大羹无滋味之调和是质
 素之食非人所嗜悦之味也然而其中则有不尽之
 馀味存焉故曰有遗味者矣由此观之是非以极口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127-0700d.png
 腹耳目之欲也教民平好恶谓不欲其好恶之偏私
 也人道不正必自好恶不平始好恶得其平则可以
 复乎人道之正而风移俗易矣 坡谓此申乐通于
 伦理之大非徒如声音之娱心志悦耳目仅足于众
 庶禽兽之闻也先王是君子而在位者故有得于礼
 乐而制之以教民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朱子曰上知字是体下知字是用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127-0701a.png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
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
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
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
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
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刘氏曰人生而静者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天命之性
 也惑于物而动则性发而为情也人心虚灵知觉事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127-0701b.png
 至物来则必知之而好恶形焉好善恶恶则道心之
 知觉原于义理者也好妍恶丑则人心之知觉发于
 形气者也好恶无节于内而知诱于外则是道心昧
 而不能为主宰人心危而物交物则引之矣不能反
 躬以思其理之是非则人欲炽而天理灭矣况以无
 节之好恶而接乎无穷之物感则心为物役而违禽
 兽不远矣违禽兽不远则爪刚者决力彊者夺此所以
 为大乱之道也 熊氏曰此原好恶之所自始而推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127-0701c.png
 好恶无节之害也大乱之道由不能平好恶不能反
 道之正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
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
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刘氏曰先王之制礼乐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因其哀
 死而丧期无数故为衰麻哭泣之数以节之因其好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127-0701d.png
 逸乐而不能和顺于义理故为钟鼓干戚之乐以和
 之因其有男女之欲而不知其别故为昏姻冠笄之
 礼以别之因其有交接之事而或失其正故为射乡
 食飨之礼以正之节其心所以使之行而无过不及
 和其声所以使之言而无所乖戾为之政以率其怠
 倦而使礼乐之教无不行为之刑以防其恣肆而使
 礼乐之道无敢废礼乐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民
 无悖违之者则王者之治道备矣 坡谓上言好恶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127-0702a.png
 无节故先王为之节节则不极矣穷人欲者极也以
 申上文先王之制礼乐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之意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
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
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集说曰和以统同序以辨异乐胜则流过于同也礼
 胜则离过于异也合情者乐之和于内所以救其离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127-0702b.png
 之失饰貌者礼之检于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礼乐
 所以相资为用者也仁以爱之则相敬而不至于离
 义以正之则相亲而不至于流此又见礼乐为仁育
 义正之大者也 故谓上文礼节乐和节者异和者
 同而因言其相资也乐文也好也爵也皆仁以爱之
 也礼义也恶也刑也皆义以正之也既等既和既别
 既均则行民治而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127-0702c.png
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
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
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
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刘氏曰欣喜欢爱之和出于中进退周旋之序著于
 外和则情意安舒故静序则威仪交错故文大乐与
 天地同和如乾以易知而不劳大礼与天地同节如
 坤以简能而不烦乐至则人皆得其所而无怨礼至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127-0702d.png
 则人各安其分而不争如帝世揖让而天下治者礼
 乐之至也达者彻于彼之谓行者出于此之谓行者
 达之本达者行之效天子自能合其父子之亲明其
 长幼之序则家齐族睦矣又能亲吾亲以及人之亲
 长吾长以及人之长是谓以敬四海之内则礼之本
 立而用行矣礼之用行而后乐之效达故于乐但言
 天子无可怒者而于礼则言天子如此是乐之达乃
 天子行礼之效也周子曰万物各得其理而后和故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127-0703a.png
 礼先而乐后是也 坡谓合情故自中出饰貌故自
 外作相亲相敬根于人心之自然故易简相亲故无
 怨相敬故不争无怨则乐达不争则礼行自乐者为
 同至此二节以申上文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之意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
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
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127-0703b.png
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
功偕
 注曰沿犹因述也事与时并为事在其时也礼器曰
 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名与功偕为
 名在其功也偕犹俱也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
 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名因其得天下之功 疏
 曰天地气和而生万物大乐之体顺阴阳律吕生养
 万物是同和也天地之形各有高下大小为限节大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127-0703c.png
 礼辨尊卑贵贱与天地相似是同节也同和能生成
 百物故不失其性也同节有尊卑上下报生成之功
 故祀天祭地 朱子曰礼主减乐主盈鬼神亦止是
 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又曰在圣人制作处便是
 礼乐在造化功用处便是鬼神礼有经礼曲礼之事
 殊而敬一乐有五声六律之文异而爱一所以能使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者皆大乐大礼之所感化也
 熊氏曰惟礼乐之情同一爱敬故明主迭兴以此情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127-0703d.png
 相沿而不变制礼但因时异事而敬之情不异也作
 乐但因功异名而爱之情不异也 坡谓祀天祭地
 不失其节则凡天地之中高下万有皆无有失节者
 矣亦上百物不失之意此一节言礼乐之情见非圣
 不知也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
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
还裼袭礼之文也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127-0704a.png
 集说曰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裼
 袭说见曲礼 坡谓此节言礼乐之文见非明不能识也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
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熊氏曰情即上文爱敬之情也情者礼乐之原惟能
 洞见之则因情立文创前人所未有而能作文即上
 文器文之文也文者礼乐之成章惟能通晓之则考
 文修坠衍既往于无穷而能述作者生知安行圣人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127-0704b.png
 也述者多学多识明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朱子曰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
 由地出不可移易 刘氏曰过制则失其序如阴过
 而肃则物之成者复坏矣故乱过作则失其和如阳
 过而亢则物之生者反伤矣故暴 熊氏曰此言乐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127-0704c.png
 不但同和实则天地之和礼不但同节实则天地之
 序天地惟和故百物皆化生惟序故群物皆有别然
 和主气气行于天而乐则法之以作序主质质具于
 地而礼则法之以制倘过制而不法地则乱而无序
 过作而不法天则暴而不和必洞达乎天地之和序
 然后能制礼作乐也 坡谓明于天地所谓知礼乐
 之情也自此以下至殷周之乐尽矣皆言作乐事所
 谓作者之圣也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127-0704d.png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
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
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疏曰施于金石二句此明乐也用于宗庙二句此明
 礼也若通而言之则礼乐相将矣 刘氏曰论者雅
 颂之辞伦者律吕之音惟其辞足论而音有伦故极
 其和而无患害此乐之本情也而在人者则以欣喜
 欢爱为作乐之官主焉中者行之无过不及正者立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127-0705a.png
 之不偏不倚惟其立之正而行之中故得其序而无
 邪僻此礼之本质也而在人者则以庄敬恭顺为行
 礼之节制焉斯义也圣人之所独知也若夫施之气
 而播之声以事乎鬼神者则礼乐之数众人之所共
 知者也 坡谓论伦八句明礼乐为天地和序之意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
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
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127-0705b.png
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注曰功成治定同时耳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辩
 遍也乐以文德为备若咸池者孔子曰韶尽美矣又
 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达具也郊特牲曰郊
 血大飨腥三献爓一献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不相沿袭言其有损益也 疏曰此论礼乐之迹损
 益有殊云不相袭也若论礼乐之情则圣王同用故
 前文云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乐人之所好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127-0705c.png
 好而不止放荡奢佚故害在淫侉若朋淫于家俾昼
 作夜物极则反乐去忧来又烦手淫声慆堙心耳则
 哀痛生也礼粗则偏者言人不能勤行于礼好生懈
 倦则致粗略偏谓不周备也敦厚也厚重于乐知足
 则止而无至于忧也行礼安静委曲备具不至勤苦
 倦略能如此者其唯大圣乎 坡谓乐极者过作也
 崇不效天则暴而不和故忧礼粗者过制也卑不法
 地则乱而无序故偏惟圣人建中和之极故能敦厚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127-0705d.png
 于乐全备其礼也所谓作者之谓圣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
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熊氏曰申明礼乐本于造化而言圣人制作之功也
 天上地下万物各正性命而散殊其间是自然之序
 而礼行于此矣天地之气周流不息万物合同以化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127-0706a.png
 生是自然之和而乐兴于此矣物作于春长于夏乃
 天地生物之仁也物敛于秋藏于冬乃天地成物之
 义也仁则蔼然而和近于乐义则截然而序近于礼
 是以乐能敦厚其和率循其神之阳气而从天以生
 物礼能辨别其宜安定其鬼之阴气而从地以成物
 故圣人在上作乐以应天之和制礼以合地之宜至
 礼乐明备则以和序赞和序天地亦赖其助而生成
 万物不失其职矣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127-0706b.png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集说曰定君臣之礼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势列贵贱
 之位者取于山泽卑高之势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
 之常小大即礼器有大有小之小大也小者不可益
 大者不可损故云小大殊矣大者外心扬诩故动而
 属阳小者内心精微故静而属阴方犹道也聚犹处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127-0706c.png
 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有其道则各以其类
 而处之所谓方以类聚也物事也行礼之事即昏姻
 冠笄所以别男女之类设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从
 其党所谓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赋之命人
 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网五常之伦其间尊卑厚薄
 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象者日月
 星辰之属在天成象礼则合于天时形者山川动植
 之属在地成形礼则设于地财由此言之礼之有别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127-0706d.png
 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应氏曰此即所谓天高地下
 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
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注曰齐读为跻跻升也摩犹迫也荡犹动也奋迅也
 也百化百物化生也 疏曰摩谓切迫阴阳二气相
 相切迫荡动也天地之气相感动虽以气生而物未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127-0707a.png
 发故用雷霆以鼓动之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生长
 随四时而动又须日月煖煦之皆相荡之事细别言
 之耳 应氏曰此即所谓流而不息合同而乐而化兴焉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注曰辨别也升成也乐失则害物礼失则乱人 坡
 谓化音之相生也不时相陵乱也则不能敦和率神
 而物不生此言礼乐关于天地以反明礼乐明备则
 天地官意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127-0707b.png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
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
曰礼乐云
 注曰极至也蟠犹委也高远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
 礼乐之道上至于天下委于地则其间无所不之
 疏曰此盛论礼乐之大原虽取象于天地功德又能
 遍满于天地之间天高故言至地下故言委日月岁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127-0707c.png
 时无易百谷用成是行乎阴阳也作乐一变以至六
 变百神俱至是通乎鬼神也 坡谓此言礼乐之成
 合天地所谓明备而天地官者语皆深切解之费辞
 以下文比之自见此言极天蟠地彼则奋至德之光
 此言行阴阳而通鬼神彼则动四气之和此言穷高
 测深彼则著万物之理此言乐著大始彼则清明象
 天此言礼居成物彼则广大象地此言著不息者天
 彼则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此言著不动者地彼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127-0707d.png
 则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
 有常此言一动一静天地之间彼则小大相成终始
 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其成效一也但此言圣作
 故礼乐同天地彼言明述故礼乐赞天地亦未可差
 殊观也故圣人曰礼乐云犹言道在是矣之意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
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
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127-0708a.png
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
行也
 应氏曰勤于治民则德盛而乐隆故舞列远而长怠
 于治民则德薄而乐杀故舞列近而短 坡谓古者
 王朝乐官惟歌王功夔推此意于侯邦但有治行为
 作歌舞以为赏典如鲁僖公能遵伯禽之训周天子
 命史克作为駉駜泮閟之诗使声于其庙之类三代
 行之而原其始实自后夔耳非夔制乐专为赏诸侯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127-0708b.png
 也石梁王氏不注不疏但接一句即作傲语似上下
 文理不暇卒读何其遽也无礼哉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疏曰尧乐谓之大章者言尧德章明于天下也咸皆
 也池施也黄帝乐名咸池言德皆施被于天下无不
 周遍是为备具矣韶继也者言舜之道德继绍于尧
 也夏大也禹乐名夏者言能光大尧舜之德也殷周
 之乐谓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也尽矣言于人事尽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127-0708c.png
 极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
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注曰教谓乐也以法治以乐为治之法行象德民之
 行顺君之德也 坡谓此言王者法礼乐以善治也
 天地寒暑之分剂不时如愆阳伏阴则民感之而多
 疾风雨之气候不节如凄风苦雨则五谷不熟而民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127-0708d.png
 饥教为民之寒暑者如春诵夏弦或藏修或息游必
 有其时一寒暑之发敛也作者过作则暴述以为教
 而不时亦过作矣故暴而伤世事谓礼也事为民之
 风雨者如邠风七月或作之或息之皆有其节一风
 雨之应候也作者过制则乱述以为事而不节亦过
 制矣故乱而无功先王之为乐凡单言乐者皆含礼
 也自此节至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皆是法礼乐以为
 教所谓述者之明也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127-0709a.png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
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
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
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
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
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
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注曰以榖食犬豕曰豢为作也言豢豕作酒本以飨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127-0709b.png
 祀养贤而小人饮之善酗以致狱讼壹献士饮酒之
 礼百拜以喻多缀犹止也大事谓死丧也著犹立也
  疏曰案今乡饮酒之礼是壹献无百拜此云百拜
 喻多也 坡谓乐以象德以上下文考之是象其人
 之德如子贡言声歌各有宜者是也此节言礼乐之
 用所谓教之时也事之节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
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127-0709c.png
 疏曰乐声善恶初则从民心而兴后乃合成为乐乐
 又下感于人善乐感人则人化之为善恶乐感人则
 人随之为恶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
 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故此篇之首论人能
 兴乐此章之意论乐能感人也人由血气而有心知
 故连言之其性虽一所感不恒故云无常也内心应
 感起于外物谓物来感已心遂应之念虑兴动故云
 应感起物而动术所由也心术见者即下文是也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127-0709d.png
 熊氏曰此心术乃随教化世风转移者
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
 刘氏曰志疑当作急急促微细噍枯杀减也其哀心
 感者其声噍以杀故作乐而有急微噍杀之音则民
 心感之而哀思忧愁矣
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集说曰啴宽谐和慢缓易平也繁文简节多文理而
 略节奏也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故此等音作则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127-0710a.png
 民心感之而安乐矣
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
 集说曰粗厉粗疏严厉也猛威盛貌奋振迅貌起初
 末终也猛起奋末者猛盛于初起而奋振于终末也
 广大贲愤也广贲言众音皆怒也其怒心感者其声
 粗以厉故此等音作则民感之而刚毅
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
 集说曰廉有棱隅也劲坚强也其敬心感者其声直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127-0710b.png
 以廉故此等音作则民感之而肃敬
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
 集说曰考工记注云好璧孔也肉倍好曰璧好倍肉
 曰瑗肉好均曰环如此则肉乃璧之肉地也此言肉
 好则以璧喻乐音之圆莹通滑耳其爱心感者其声
 和以柔故此等音作则民感之而慈爱
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集说曰狄与逖同远也成者乐之一终狄成言其一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127-0710c.png
 终甚长淫泆之意也涤洗也滥侵僣也言其音之泛
 滥侵僣如以水洗物而浸渍侵滥无分际也此是其
 喜心感者而其声发以散闻此音之作则民感之而
 淫乱矣 坡谓自民有血气至此申明上文其感人
 深其移风易俗之意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
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
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127-0710d.png
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
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
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集说曰度数十二律上生下生损益之数也礼义贵
 贱隆杀清浊高下各有其义也生气之和造化发育
 之妙也五常之行仁义礼智信之德也使其阳之动
 而不至于散阴之静而不至于密刚者之气不至于
 怒柔者之气不至于慑由是三才和气与乐相凑泊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127-0711a.png
 四者和畅交错于声容中而精神气象露于声音之
 外凡乐之宫君商臣之等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伦也
 立之学若乐师掌国学之政大胥掌学士之版是也
 立之等若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之类是也广其节奏
 增益学者之所习也省其文采省察其音曲之辞使
 五声之相和相应若五色之杂以成文采也厚如书
 惟民生厚之厚德厚五常之存诸身者绳谓检约人
 固有之善而使之成德也律以法度整齐之也比以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127-0711b.png
 次序联合之也宫音至大羽音至小律之使各得其
 称始于黄钟之初九终于仲吕之上六比之使各得
 其序事行五常之行诸事者象示之法也民之事行
 非有所视法则无以为观感也人伦之理其得失皆
 可于乐而见之是乐之所观其义深奥矣此古有是
 言记者引以为證 坡谓情性先王之情性也本之
 情性乐之本也稽度数以合生气之和制礼义以道
 五常之行自使之阳而不散至不相夺也申合生气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127-0711c.png
 之和自立之学等至皆形见于乐申道五常之行广
 其节奏使多有可习而广不容奸省减也省其文采
 使习于朴质而狭不思欲小大而律其称不犯节也
 终始而比其序不忘本也此一节申明上文先王著
 其教之意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
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
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127-0711d.png
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疏曰土之劳敝故草木不长水之烦扰故鱼鳖不大
 阴阳之气衰乱故生物不得遂成上三事皆喻世道
 衰乱上下无序故礼慝男女不节故乐淫也男女相
 爱涕泗滂沱是其哀也男女相说歌舞于市井是不
 庄也俾昼作夜是其乐也终至灭亡是不安也广谓
 节间疏缓言声音宽缓多有奸淫之声也狭谓节间
 迫促乐声急则动发人心思其情欲而切急条远也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127-0712a.png
 言淫声感动于人损长远舒畅之善气而毁灭和平
 之善德也 坡谓此反先王之教而乱者哀而不庄
 则阴柔之气不和乐而不安则阳刚之气不和慢易
 犯节则不能律小大之称流湎忘本则不能比终始
 之序广则容奸耳非多节奏也狭则思欲耳非省文
 采也感伤条畅之气则不能四畅而发作毁灭和平
 之德则亲疏等之理不能形见矣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127-0712b.png
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
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疏曰奸声谓奸邪之声逆气谓违逆之气即奸邪之
 气也既闻奸声又感逆气二者相合而成象则淫乐
 兴纣作靡靡之乐是也和乐兴若周室太平颂声作
 也倡和有应者奸声正声感人是倡也而逆气顺气应之
 是和也回谓乖违邪谓邪僻言乖违邪僻及曲之与直各
 归其善恶之分限善归善分恶归恶分而万物之情理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127-0712c.png
 亦各以善恶之类自相感动也 坡谓此承上文先
 王正乐乱世奸声其感于人也有顺逆之异以起君
 子反情比类之事以极移风易俗之理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
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
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集说曰反情复其情性之正也情不失其正则志无
 不和比类分次善恶之类也不入于恶类则行无不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127-0712d.png
 成曰不留不接不设如论语四勿之谓皆反情比类
 之事 坡谓此见必先有礼乐之德乃能述礼乐之
 文明与圣一也反情以和志合生气之和也比类以
 成行道五常之行也奸声四句和志之事也惰慢二
 句成行之事也和志则顺成行则正以行其义者行
 先王所本情性之宜也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
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127-0713a.png
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
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
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
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注曰清明谓人声也周还谓舞者五色五行也清谓
 蕤宾至应钟浊谓黄钟至中吕伦谓人道也 疏曰
 歌奏之清洁显明以象于天也宽广壮大以象于地
 也终于羽始于宫象四时之变化终而复始也舞者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127-0713b.png
 周匝迥还象风雨之迥复也五色者五行之音各依
 其行色谓宫商角徵羽之声和合成文不乱也八风
 八方之风也律十二月之律也白虎通云距冬至四
 十五日条风至条者生也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
 者迎众也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者芒也四十五
 日景风至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四十五日凉风
 至凉寒也阴气行也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者咸
 收藏也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言阴气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127-0713c.png
 未合化矣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大莫也开
 阳气也小大相成者十二月律互为宫羽而相成也
 终始相生者五行官商迭相用为终始倡和者十二
 律先发声者为倡应者为和长者浊短者清迭相为
 经者更相为常即还相为宫是乐之常也 熊氏曰
 言君子志和行成乐本立矣然后以行义而发之诗
 歌之声文饰声音以琴瑟振动形体以干戚装饰乐
 具以羽旄随从诸乐以管箫用奋君子至德之光辉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127-0713d.png
 动荡四时和畅之气以昭著人之伦理物之生理百
 度者五音十二律上生下生损益之度乐之百度得
 一定之数而有常也乐教既通人道之伦无暧昧纷
 乱在一人则惰慢不设耳目聪明而血气和平在一
 世则移风俗而天下皆宁 坡谓此述者之明所以
 善民心移风易俗之成效也与作者之礼乐明备而
 天地官同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127-0714a.png
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疏曰以道制欲则意得欢乐而不有昏乱也以欲忘
 道则志意迷惑而不得欢乐也 坡谓自此节至乐
 为大焉皆反覆推明和志成行之意见有德方能述
 而治己治人乃无不可非徒识礼乐之文伪为于外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
方可以观德矣
 集说曰承上文而言所以君子复情和志以修其身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127-0714b.png
 广乐成教以治乎民及乐之教行而民知向道则可
 以观君子之德矣 坡谓反情和志制己之欲也广
 乐成教去人之惑也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
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
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
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
 疏曰三者为志也声也容也容从声生声从志起志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127-0714c.png
 从心发三者相因元本从心而来故云本于心声须
 合于宫商舞须应于节奏乃成于乐故云乐器从之
 也 坡谓此详反情以和其志也志声容皆由心生
 所谓性之端也诗言之歌咏之舞动之三者皆本于
 心德所谓德之华也反情以和其志则实情深四畅
 交于中而发作于外故文明比类以成其行则正气
 盛以绳德厚象事行故化神深盛故和顺积中文明
 则英华发于声容之表化神则英华发于天地之间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127-0714d.png
 然则乐之为乐岂可无德徒美于声容而假伪造作乎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
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
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
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
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集说曰乐之将作必先击鼓以耸动众听故曰先鼓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127-0715a.png
 以警戒舞之将作必先三举足以示其舞之方法故
 曰三步以见方再始谓一节终而再作也往进也乱
 终也如云关雎之乱归舞毕而退就位也再始以著
 往者再击鼓以明其进也复乱以饬归者复击铙以
 谨其退也此两句言舞者周旋进退之事拔如拔来赴往
 之拔言舞之容虽若奋迅疾速而不过于疾也歌者
 坐歌不动虽极幽静而声发起是不隐也是故君子
 以之为已则和而平故独乐其志不厌其道以之为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127-0715b.png
 人则爱而公故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情见于乐之初
 而见其义之立化成于乐之终而知其德之尊君子
 听之而好善感发其良心也小人听之而知过荡涤
 其邪秽也故曰以下亦引古语结之 熊氏曰乐者
 心之感物而动也心之动为志心动而发于诗歌之
 声则乐之规模已具矣若乐中舞之文采音之节奏
 则从声而饰者故君子作乐先动其本而反情和志
 乐其象而调停音节又饰文采以声而被之器及干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127-0715c.png
 戚羽旄也治其饰即先鼓以下之事 坡谓此详广
 乐以成其教也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
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注曰言乐出而不反而礼有往来也 马氏曰舜生
 于绍尧而施及于天下故作大韶武王生于武功而
 施及于天下故作大武此乐其所自生也万物本乎
 天故先王以郊明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127-0715d.png
 之所自出此反其所自始也 熊氏曰生之所自即
 德乐乐其所自生则有以章著在内之德始之所自
 即情礼反其所自始则有以报答其先施之情而反
 始矣此所以乐为施而礼为报也 坡谓自此至可
 以有制于天下也皆从有礼乐之后推说其理以至
 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之妙以尽上文未发之蕴以终
 圣作明述能事之全
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127-0716a.png
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集说曰天子赐车则上公及同姓侯伯金辂异姓则
 象辂四卫则革辂蕃国则木辂受于天子则总谓之
 大辂也龙旂九旒亦上公侯伯则七旒子男则五旒
 也宝龟则以青黑为之缘饰牛羊非一故称群此明
 报礼之事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
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127-0716b.png
 坡谓乐乐其所自生此情自不可变礼反其所自始
 此理自不可易情不可变则虽更迭抑扬而不离其
 生故曰统同理不可易则虽厚薄等杀而皆有自始
 故曰辨异礼乐既为情理之极则所以管摄乎人情
 而不可斯须去之矣
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
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
父子君臣之节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127-0716c.png
 注曰偩犹依象也降下也兴犹出也凝成也领犹理
 治也 坡谓所自生者本也于不可变之中而有变
 如哀乐心感其声各异也穷而知之则乐之情所谓
 不可以伪为也反其自始者诚也于不可易之中而
 有易则伪矣著而去之则礼之经如上文所谓不留
 不接由顺正以行义是也偩天地之情同和同节也
 达神明之德明之礼乐即幽之鬼神也降兴上下之
 神自一变以至九变皆有所致也精礼乐之情也粗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127-0716d.png
 礼乐之文也凝其体者礼乐之体也领其节者礼乐
 之用也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䜣合阴阳相得
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
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
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注曰言天地将为之昭焉明也䜣谓为熹熹犹蒸也
 气曰煦体曰妪屈生曰区无䚡曰觡昭晓也蛰虫以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127-0717a.png
 发出为晓更息曰苏孕任也鬻生也内败曰殰殈裂
 也 疏曰天地为昭则下文䜣合以下是也天地言
 体阴阳言气天地蒸动则是阴阳相得也天以气煦
 之地以形妪之是天煦覆而地妪育故言煦妪覆育
 万物也䚡谓角外皮滑泽者蛰虫埋藏近于死今复
 得活似暗而遇晓死而更生也乐之道归焉者归功
 于乐也乐之根本由人心而生人心调和则乐音纯
 善协律吕之体调阴阳之气二气既调故万物得所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127-0717b.png
 也 坡谓此大人兼指圣与明者圣者则举而作之
 明者则举而述之皆举也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
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
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
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
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
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127-0717c.png
 熊氏曰言礼乐有本末之序以明本之当重也乐德
 主和故黄钟等不过乐之末节而乐人舞于下礼德
 主序故铺筵席等不过礼之末节而有司掌于下人
 君不亲此也故乐师辨乎律吕之声雅颂之诗但北
 面而鼓弦宗祝辨灌献馈食之礼故后尸赞之商祝
 辨衰麻哭泣之礼故后主人若夫和敬德也君之德
 成故位堂上而南面干扬等艺也童者有司乐师之
 艺成故位堂下而北面尸与主人成孝敬之行故序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127-0717d.png
 而前宗祝商祝成丧祭之事故序于后此皆见重本
 轻末之意然则制礼乐岂专在于末乎是故先王德
 与艺行与事无不全有然后本立而末具制礼乐于
 天下无难矣不然一祝史之流耳 坡谓此即礼乐
 之情文而列其上下先后以勉君子务本之意此下
 宜承以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数节魏文侯宾
 牟贾二章似自与子贡章为类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127-0718a.png
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
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
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
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
发也
 集说曰厌之故唯恐卧好之故不知倦如彼外之也
 如此内之也旅众也或进或退众皆齐一无参差也
 和正以广无奸声也弦匏笙簧之器虽多必会合相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127-0718b.png
 守待击拊鼓然后作也文谓鼓也武谓金铙也乐之
 始奏先击鼓故云始奏以文乱者卒章之节欲退之
 时击金铙而终故云复乱以武相即拊也所以辅相
 于乐治乱而使之理故云治乱以相也讯亦治也雅
 亦乐器也过而失节谓之疾奏此雅器以治舞者之
 疾故云讯疾以雅也于此而语乐是道古乐之正也
 知古乐而明修身之道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
 方氏曰鼓声为阳故谓之文铙声为阴故谓之武平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0127-0718c.png
 言无上下之偏均言无远近之异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
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
之发也
 集说曰进俯退俯谓俯偻曲折行列杂乱也奸声以
 滥者言奸邪之声滥窃不正不能和正以广也溺而
 不止者声既淫泆人所贪溺不可禁止不能始奏以
 文复乱以武也乐作之时及有徘优杂戏侏儒短小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0127-0718d.png
 之人如猕猴之状间杂于男子妇人之中不复知有
 父子尊卑之等作乐虽终无可言者况可与之言古
 道乎獶与猱同 坡谓如猕猴之杂乱捷疾而不能
 治之讯之也
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
不同
 注曰言文侯好音而不知乐也铿锵之类皆为音应
 律乃为乐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0127-0719a.png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
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
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
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
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
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
 集说曰四时当谓不失其序也妖祥祥亦妖也书言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0127-0719b.png
 亳有祥大当大化之均调也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
 纲是一句读言圣人立父子君臣之礼为三纲六纪
 之目也纲维网大绳纪附纲小绳纲目则附于纪也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也六纪谓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
 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也先序之以礼乃可和之以乐
 故然后有正六律以下之事周子曰古者圣王制礼
 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0127-0719c.png
 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意盖本此诗大雅
 皇矣之篇莫静也德音名誉也俾当依诗作比子夏
 引诗以證德音之说 严氏曰王季虽无心于干誉
 然其德明而类长而君顺而比自不可掩类者明之
 充君者长之推比者顺之积克明谓知此理克类谓
 触类而通一理浑融彻上彻下也君又尊于长学记
 言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是也以之君临大邦则克顺
 而能和其民克比而能亲其民顺言不扰比则驩然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0127-0719d.png
 相爱矣比及文王其德无有可悔从容中道无毫发
 之慊也言王季之德传于文王而益盛故能受天之
 福而延于子孙也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
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
祀弗用也
 疏曰溺音是淫溺之音滥窃也非已俦匹别相淫窃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0127-0720a.png
 燕女谓己之妻妾燕安而己所安唯女子所以使人
 意志烦劳也齐音敖狠辟越所以使人意志骄逸也
  坡谓卫音淫之趋数不敢强解若齐音淫之敖辟
 如襄公淫于妹春秋累书会齐侯享齐侯如齐师可
 谓淫而敖辟无忌惮极矣好滥四者皆淫于色能使
 人志意荡佚则害于德矣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
以和何事不行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0127-0720b.png
 注曰言古乐敬且和故无事而不用溺音无所施
 疏曰言乐音敬和而鸣先祖之神听而从之若能敬
 和设施于政教何事不行也 集说曰因上文言溺
 音害德祭祀弗用故引之
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
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集说曰德音之正溺音之邪皆易以感人故人君不
 可不谨所好恶也诗大雅板之篇诱诗作牖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0127-0720c.png
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
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
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
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注曰六者为本以其声质也椌柷也楬敔也官序贵
 贱谓尊卑乐器列数有差次 疏曰上经言人君谨
 慎所好恶以诱人故此一节论圣人作为乐器道德
 之音以示后世也六者是德音以尚质故也然后用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0127-0720d.png
 此钟磬竽瑟华美之音以赞和之使文质相杂又用
 干戚旄狄以舞动之干楯也戚斧也狄羽也祭先王
 之庙者前云郑音四者祭祀不用故此六器之音四
 器之和文武之舞并可用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
 变而鬼神格也又用于宗庙中接纳宾客也又用乐
 体别尊卑于朝廷使各得其宜天子八佾诸侯六佾
 是也闻乐知德及施于孙子是示后世又宗族长幼
 同听之莫不和顺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莫不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0127-0721a.png
 和亲是长幼之序也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
思武臣
 集说曰铿然有声号令之象也号令欲其威严横则
 盛气之充满也令严气壮立武之道故君子听之而
 思武臣
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
之臣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0127-0721b.png
 集说曰注磬读为罄谓其声音罄罄然所以
 为辨别之意死生之际非明辨于义而刚介
 如石者不能决封疆之臣致守于彼此之限
 而能致死于患难之中故君子闻声而知所
 思也
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
思志义之臣
 熊氏曰琴瑟之声哀切如人峭厉敛肃之象乃廉也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0127-0721c.png
 人廉则志必高明人臣而志于义亦峭直而不苟于
 利害也 坡谓此恂慄之所以为瑟僩也哀以立廉
 似之
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
思畜聚之臣
 注曰滥之意犹揽聚也会犹聚也 疏曰笙以匏为
 体插竹于匏匏竹兼有故笙文在竹也 集说曰畜
 聚之臣谓节用爱人容民畜众者非谓聚敛之臣也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0127-0721d.png
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
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
所合之也
 集说曰欢谓欢嚣也其声喧杂使人心意动作故能
 进发其众前言武臣泛言之也此专指将帅而言盖
 师以鼓进而进之权在主将也彼谓乐声也合之契
 合于心也 坡谓八音举五而不及匏土木者匏笙
 在竹音中而椌楬与埙在德音之内矣又疏云五器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0127-0722a.png
 而有五事其匏与土木无此五器之象故记者不言
 斯解雅而不凿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
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
 集说曰宾牟姓贾名孔子问大武之乐先击鼓备戒
 已久乃始作舞何也贾荅言武王伐纣之时忧病不
 得士众之心故先鸣鼓以戒众久乃出战今欲象此
 故令舞者久而后出也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0127-0722b.png
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
 集说曰咏叹长声而叹也淫液声音之连延流液不
 绝之貌逮及也言武王恐诸侯后至者不及战事故
 长歌以致其望慕之情也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
 集说曰问初舞时即手足发扬蹈地而猛厉何其大
 蚤乎贾言象武王及时伐纣之事故不可缓然下文
 孔子言是太公之志则此荅非也
卷十六 第 53a 页 WYG0127-0722c.png
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
 集说曰坐跪也致至也轩起也问舞武乐之人何忽
 有时而跪以右膝至地而左足仰之何也宪读为轩
 轾之轩贾言非武人坐舞法无坐也然下文孔子言
 武乱皆坐是周召之治则武舞有坐此荅亦非也
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
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
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卷十六 第 53b 页 WYG0127-0722d.png
 集说曰淫贪欲之意也武乐之中有贪商之声则是
 武王贪欲纣之天下故取之也贾言非武乐之声也
 孔子又问既非武乐之声则是何乐声乎贾又言此
 典乐之官失其相传之说也若非失其所传之真而
 谓武王实有心于取商则是武王之志有荒谬矣岂
 精明神武应天顺人之志哉孔子于是然其言而谓
 其言与苌弘相似也一说商声为杀伐之声淫谓商
 声之长也若是武乐之音则是武王有嗜杀之心矣
卷十六 第 54a 页 WYG0127-0723a.png
 故云志荒也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
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女夫乐者象
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
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集说曰免席避席也备戒已久所谓迟也久立于缀
 是迟而又久也孔子言作乐者仿象其成功故将舞
 之时舞人总持干盾如山之立嶷然不动此象武王
卷十六 第 54b 页 WYG0127-0723b.png
 持盾以待诸侯之至故曰武王之事也所以发扬蹈
 厉象太公威武鹰扬之志也乱乐之卒章也上章言
 复乱以武言武舞将终而坐象周公召公文德之治
 盖以文而止武也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
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集说曰成者曲之一终孔子又言武之舞也初自南
 第一位而北至第二位故云始而北出也此是一成
卷十六 第 55a 页 WYG0127-0723c.png
 再成则舞者从第二位至第三位象灭商也三成则
 舞者从第三位至第四位极于北而反乎南象克殷
 而南还也四成则舞者从北头第一位郤至第二位
 象伐纣之后疆理南方之国也五成则舞者从第二
 位至第三位乃分为左右象周公居左召公居右也
 缀谓南头之初位也六成则舞者从第三位而复于
 南之初位乐至六成而复初位象武功成而归镐京
 四海皆崇武王为天子矣 坡谓此申乐者象成之
卷十六 第 55b 页 WYG0127-0723d.png
 意
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
 集说曰二人夹舞者而振铎以为节则舞者以戈矛
 四次击刺象伐纣也驷读为四伐如泰誓四伐五伐
 之伐此象武王之兵所以盛威于中国也
分夹而进事蚤济也
 集说曰分部分也舞者各有部分而振铎者夹之而
 进也济犹成也此于武王之事谓早成也 坡谓自
卷十六 第 56a 页 WYG0127-0724a.png
 夹振至此申发扬蹈厉太公之志意详大明诗则夹
 舞者而振铎象太公之凉武王也驷伐当如诗作肆
 伐事蚤济正解发扬蹈厉之已蚤也
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集说曰舞者久立于行缀之位象武王待诸侯之集
 也 坡谓此申总干山立武王之事意未事立缀待
 诸侯之致伐于商既事复缀待庶邦受命于周皆待
 也上与太公对言则武王事宜先此以其事之贯乎
卷十六 第 56b 页 WYG0127-0724b.png
 始终则宜在此也
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
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
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
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
庶士倍禄
 陆曰蓟今涿郡蓟县是也即燕国之都孔安国司马
 迁及郑皆云燕国郡邵公与周同姓案黄帝姓姬君
卷十六 第 57a 页 WYG0127-0724c.png
 奭盖其后也或黄帝之后封蓟者灭绝而更封燕郡
 乎疑不能明也而皇甫谧以召公为文王庶子记传
 更无所出又左传富辰之言亦无燕也 集说曰反
 商当为及字之误也言牧野克殷师之后即至纣都
 也殷后不曰封而曰投者举而徙置之辞也然封微
 子于宋在成王时此特历叙黄帝尧舜禹汤之次而
 言之耳其曰未及下车而封与下车而封先后之辞
 也行商容即书所谓式商容闾也弛政解散纣之虐
卷十六 第 57b 页 WYG0127-0724d.png
 政也一说谓罢其征役倍禄禄薄者倍增之也
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
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
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
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
 注曰桃林在华山旁甲铠也衅衅字也包干戈以虎
 皮明能以武服兵也建读为键字之误也兵甲之衣
 曰櫜建櫜言闭藏兵甲也 疏曰熊氏云凡载兵之
卷十六 第 58a 页 WYG0127-0725a.png
 法皆刃向外今倒载者刃向国不与常同故云倒载也
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
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
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
下之大教也
 集说曰散军放散军伍也郊射习射于郊学之中也
 左东学也在东郊东学之射歌狸首之诗以为莭右
 西学也在西郊西学之射则歌驺虞之诗以为莭也
卷十六 第 58b 页 WYG0127-0725b.png
 贯穿也革甲铠也军中不习礼其射但主于穿札今
 既行礼射则此射止而不为矣裨冕衣裨衣而冠冕
 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馀为裨搢插也说剑解去
 其佩剑也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
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注曰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
 也冕而总干亲在舞位也周名大学曰东胶 熊氏
卷十六 第 59a 页 WYG0127-0725c.png
 曰以上皆牧野之语 坡谓自牧野之语至此申武
 乱皆坐周召之治意然自封黄帝至虎贲说剑一时
 行之可也祀明堂在秋耕籍在春朝觐食老更或春
 或秋非可一时并举盖使周召制此为教使诸侯知
 之耳文自明白
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熊氏曰由是语观之可见武王必若此委曲详细然
 后周道达于四国而礼乐交相通行是武王不惟征
卷十六 第 59b 页 WYG0127-0725d.png
 伐之时无急得天下之心即功成之后又缓以待天
 下之化则夫武乐之迟久不亦宜乎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
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
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
治心者也
 注曰致犹深审也油然新生好貌也善心生则寡于
 利欲寡于利欲则乐矣乐由中出故治心 疏曰天
卷十六 第 60a 页 WYG0127-0726a.png
 则不言而信者谓四时不失神则不怒而威者言宗
 庙社稷之中而民自敬是不怒而威也圣人既能用
 乐和心故不言而信似天也不怒而威似神也 朱
 子曰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
 注曰躬身也礼自外作故治身 疏曰若能庄严而
 恭敬则严肃威重也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
卷十六 第 60b 页 WYG0127-0726b.png
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疏曰由贪欲多故鄙诈起也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
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
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
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
下无难矣
 集说曰动于内则能治心矣动于外则能治躬矣极
卷十六 第 61a 页 WYG0127-0726c.png
 和极顺则无斯须之不和不顺矣所以感人动物其
 效如此德以煇言乃英华发外之验理发诸外是动
 容周旋之中礼君子极致礼乐之道其于治天下乎
 何有 坡谓不争不慢是民之感其和顺也至承听
 承顺则民亦化于和顺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
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
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
卷十六 第 61b 页 WYG0127-0726d.png
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

 注曰进谓自勉强也反谓自抑止也报读曰褒犹进
 也 疏曰礼得其报则乐者言礼能晓其义而自进
 则和乐不至困苦故乐也乐得其反则安言乐能知
 吉凶之归而得其反则安静而不流放也义中和之
 义也言俱得其中故云一也 刘氏曰礼之仪动于
 外必谦卑退让以自牧故主于减杀乐之德动于中
卷十六 第 62a 页 WYG0127-0727a.png
 必和顺充积而后形故主于盈盛盖乐由阳来故盈
 礼自阴作故减也然礼之体虽主于退让而其用则
 贵乎行之以和故以进为文也乐之体虽主于充盛
 而其用则贵乎抑之以莭故以反为文也礼若过于
 退让而不进则威仪销沮必有礼胜则离之失乐过
 于盛满而不反则意气放肆必有乐胜则流之弊故
 礼必有和以为减之报报者相济之意也乐必有莭
 以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谓也礼减而得其和以相
卷十六 第 62b 页 WYG0127-0727b.png
 济则从容欣爱而乐矣此乐以和礼也乐盈而得其
 节以知止则优柔平中而安矣此礼以莭乐也礼乐
 相须并用而一归于无过无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
 之宜故曰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坡谓礼得其
 报则乐惟乐则极顺矣乐得其反则安惟安则极和
 矣此一莭发明上文乐极和礼极顺之旨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
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
卷十六 第 63a 页 WYG0127-0727c.png
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
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
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
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

 刘氏曰人情有所乐而发于咏歌咏歌之不足而不
 知手舞足蹈则性情之变尽于此矣故人情不能无
 乐乐于中者不能不形于外而为歌舞形于歌舞而
卷十六 第 63b 页 WYG0127-0727d.png
 不依于理道则必流于荒乱矣先王耻其然故制为
 雅颂之声诗以道迪之使其声音足以为娱乐而不
 至于流放使其文理足以为讲明而不至于怠息使
 其乐律之清浊高下或宛转而曲或径出而直或丰
 而繁或杀而瘠或棱隅而廉或圆滑而肉或止而节
 或作而奏皆足以感发人之善心而不使放肆之心
 邪僻之气得接于吾身焉是乃先王立乐之方法也
  坡谓上言灭天理则大乱此言不为道不能无乱
卷十六 第 64a 页 WYG0127-0728a.png
 则道即天理也使其声至不息二句是先王以道正
 人之声音而使之无放心也使其曲直至善心而已
 二句是先王以道正人之动静而使之无邪气也曲
 直六字虽以音言而实舞者以为进退作止之莭奏
 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
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
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
卷十六 第 64b 页 WYG0127-0728b.png
物以饰莭莭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
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疏曰审一以定和者人声虽一其感有殊或有哀乐
 之感或有喜怒之感当须详审其声以定调和之曲
  坡谓物谓乐器舞器也比物以饰莭即首章比音
 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之意莭奏始终条理也成文注
 云克谐相应和也上莭先王立乐之方是先王缘人
 性而制乐慎所以感之也此言立乐之方是乐成之
卷十六 第 65a 页 WYG0127-0728c.png
 后奏乐以宣畅其和心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
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
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

 注曰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
 也要犹会也命教也纪总要之名也 疏曰雅以施
 正道颂以赞成功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
卷十六 第 65b 页 WYG0127-0728d.png
 焉莭谓曲莭奏为动作依其缀兆故行列得正随其
 莭奏故进退得齐 熊氏曰天地赋人以身心之理
 未尝有命令以教人自有乐而身体日端心礼日宽
 是乐正天地之教令矣 坡谓此承上同听而推说
 尽之听雅颂而志意广则发于声音者正矣容貌庄
 行列正进退齐则形乎动静者正矣自乐者乐也至
 此三莭推言礼乐之本于道命于天所以不可斯须
 去身之意盖情之所不能免所以不可斯须去礼乐
卷十六 第 66a 页 WYG0127-0729a.png
 也去之则纵情而乱矣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
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焉喜则天下和之怒
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注曰天子之于天下喜怒莭之以礼乐则兆民和从
 而敬畏之 集说曰皆得其侪言各从其类喜非私
 喜怒非私怒也 坡谓此因章首礼乐刑政其极一
 也而申结之又见先王治天下之道虽非一端而其
卷十六 第 66b 页 WYG0127-0729b.png
 要则在于礼乐故曰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
何歌也
 注曰师乐官也乙名声歌各有宜气顺性也
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
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
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
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
卷十六 第 67a 页 WYG0127-0729c.png
歌齐夫歌者直已而陈德也动已而天地应焉四时和
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
 注曰乐人称工执犹处也 疏曰宽谓德量宽大静
 安静柔和柔正正直也广大谓志意宏大疏达而信
 谓疏朗通达而诚信恭以礼自持俭以约自处好礼
 而动不越法也 熊氏曰正直无私又能安静廉介
 自守又能谦退也直情径行而又慈爱以为心则刚
 得中也和厚淳良而又果断以为志是柔得中也夫
卷十六 第 67b 页 WYG0127-0729d.png
 歌者必先正直己身实有宽静等德乃取雅颂等以
 敷陈之用保全于不坏也动己者己之性情德行与
 造化相流通既养之极其中和歌以动之则造化应
 矣天地四句歌之效如此 坡案自爱者宜歌商至
 五帝之遗声也旧在宽而静上疏云今依郑之所注
 次而解之所次依史记乐书也
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
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
卷十六 第 68a 页 WYG0127-0730a.png
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
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
 注曰屡数也数断事以其肆直也见利而让以其温
 良能断也 熊氏曰夫商齐之音似非风雅颂之比
 而亦宜歌者何盖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宋乃商之后
 故宋人传而记之而谓之商齐者三王之遗声也齐
 人传而记之而谓之齐商音本刚中故明其音者遇
 事每能决断刚中之发也齐音本柔中故明其音者
卷十六 第 68b 页 WYG0127-0730b.png
 见利能让于人柔中之发也断勇德也让义德也有
 勇有义非歌商齐之音孰能保此 集说曰保犹安
 也言安于勇安于义而不移也 坡案旧有商之遗
 声也五字在商人识之之上郑注云衍字也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
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
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子贡问乐
卷十六 第 69a 页 WYG0127-0730c.png
 集说曰上如抗下如队言歌声之高者如抗举其下
 者如坠堕也槁木枯木也倨微曲也句甚曲也端正
 也长言之所谓歌永言也 熊氏曰此言凡歌之法
  坡谓子贡问乐恐旧是此一篇之名疑古者名篇
 皆在后如诗三百篇可见而韩文公原鬼篇后方曰
 作原鬼是也
 
 
卷十六 第 69b 页 WYG0127-0730d.png
 
 
 
 
 
 
 
 礼记述注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