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1359-055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章轨范卷二
            宋 谢枋得 编
 放胆文            王字集
  辩难攻击之文虽厉声色虽露锋铓然气力雄健
  光燄长远读之令人意强而神爽初学熟此必雄
  于文千万人场屋中有司亦当刮目
   争臣论(韩愈/)
卷二 第 1b 页 WYG1359-0556b.png
或问諌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乎哉/二字)
(连下乃/疑辞)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
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薰字从孟/子炙字变)
(化/来)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諌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
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此句便含不諌意荣字变为/华无喜色三字变为不色喜)
视其德如在草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先下此数/句下章要)
(用恒其德贞夫/子凶以贬之)愈应之曰(第一/段)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
夫子凶者也(用前言/结变)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直/贬)在易蛊
卷二 第 2a 页 WYG1359-0556c.png
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
蹇匪躬之故夫不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
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
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此一段六句是双关文/法韩文公专喜用之可)
(以为/法)则冒进之患生(应无用匪/躬一句)旷官之刺兴(应王臣不/事一句)
志不可则而尤之终不无也(蛊上九象曰志可则也蹇/之六二象曰终无尤也)
今阳子实一匹夫在位(二字/句)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
(六字/句)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四字/句)不为不加矣(此三/句上)
卷二 第 2b 页 WYG1359-0556d.png
(异下同学/孟子文法)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
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
(二/字)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五/字)问其政则曰我不
知也(三字○此三句上同/下异学孟子文法)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贬得/婉)
且吾闻之(第二/段)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
得其言则去(此两句是/孟子说)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
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
禄仕乎(第三段/问得婉)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卷二 第 3a 页 WYG1359-0557a.png
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
柝者可也(此一段亦孟子说看他添字/减字变换前言便不陈腐)盖孔子尝为委
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
必曰牛羊遂而已矣(此一段亦孟子说看他添字/减字变换前言便不陈腐)若阳
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贬/得)
(婉/)或曰否非若此也(第四/段)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
(音/翘)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諌且议使人不得而
知焉书曰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
卷二 第 3b 页 WYG1359-0557b.png
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
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兹所谓惑者矣入则
諌其君出则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
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
谊擢在此位官以諌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
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僣赏从諌如流
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
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
卷二 第 4a 页 WYG1359-0557c.png
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𦂳要重复提掇/得醒学史记擅)
(弓文/法)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第五/段)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仕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
圣人贤士皆非有心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
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
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煖而墨突
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有权/衡)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
卷二 第 4b 页 WYG1359-0557d.png
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
馀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
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时
人之耳目也时人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
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
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
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
辞乎(前五段攻击阳子直是说他无逃避处末一段/假或人之辞以攻已其言甚峻此文法最高)
卷二 第 5a 页 WYG1359-0558a.png
尽言以招(音/翘)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
亦闻乎愈曰(人来攻击者甚急/看他分解得好)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
(上一句/说阳子)未得位则思脩其辞以明其道(下一句/说自身)我将
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
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
其闻而能改之也(韩文公所以敢攻击阳子者亦靠得/阳子是一个善人必能受尽言必不)
(怒不/怨)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
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到底不肯以有道许阳子毕/竟阳子是个好人如何泯没)
卷二 第 5b 页 WYG1359-0558b.png
(得好处○此末句结得绝妙苏东坡作范增论攻得他/无逃避处结句乃云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
(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正是学韩子)
   讳辩(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
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唱而和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
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
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
卷二 第 6a 页 WYG1359-0558c.png
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
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此二句设疑问之不直/说破不犯讳此章法也)父名
晋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甚/妙)夫讳始
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
不讳(文王名昌诗/曰克昌厥后)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母名徵在有/曰宋不足徵又曰)
(某在/斯)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如卫桓/公名完)康王钊之孙实为昭
王曾参之父名晰曾子不讳昔(如曰昔者吾友/又曰裼裘而吊)周之时
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何如讳将讳其嫌遂
卷二 第 6b 页 WYG1359-0558d.png
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此二句又设疑问/之不直说破甚妙)汉讳武帝
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
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
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浒近太祖庙讳势近太宗庙讳秉/近代祖庙讳机近玄宗庙讳○太)
(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代/祖名炳玄宗名隆基)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以为触犯(以谕为近代宗庙讳以机为近玄宗庙讳/○此一转最高骂得时人讳嫌名者太毒)
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
稽之于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耶为不可耶(又设/疑问)
卷二 第 7a 页 WYG1359-0559a.png
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如周公孔子亦可
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
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
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
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一篇辩明理强气直意高辞严最不可及者
    有道理可以折服人矣全不直说破尽是设
    疑佯为两可之辞待智者自择此别是一样
卷二 第 7b 页 WYG1359-0559b.png
    文法○此辩文法从孟子来
   桐叶封弟辩(柳宗元/)
    七节转换义理明莹意味悠长字字经思句
    句著意无一字懈怠亦子厚之文得意者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小弱弟/叔虞也)曰以
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
弱弟于唐(史记晋/世家文)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
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耶周公乃
卷二 第 8a 页 WYG1359-0559c.png
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
圣乎(第一节○此是正理/正论开下段辩难)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
而已必从而成之耶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
举而从之乎(第二节/○又难)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
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所当不可使易也而况
以其戏乎(第三/节)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第/四)
(节○此一转/尤妙破得好)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
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第五/节)又不当束缚
卷二 第 8b 页 WYG1359-0559d.png
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第六节○此/一段是正理)且家人
父子尚不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耶是特小丈夫缺
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或曰封唐叔史佚
成之(第七节○此/一结尤高)
   与韩愈论史书(柳宗元/)
    辩难攻击之文要人心服子厚此书文公不
    复辩亦理胜也
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藁私心
卷二 第 9a 页 WYG1359-0560a.png
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若书中言退之不
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笔荣一韩
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已而冒居馆下
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
费古之志于道者不宜若是且退之以为记录者有刑
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
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
宜恐惧尤大也则又将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
卷二 第 9b 页 WYG1359-0560b.png
于朝廷外衢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
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
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则何以异不为
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
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
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其不
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
卷二 第 10a 页 WYG1359-0560c.png
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又
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族亦诛
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
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
盲不可以是为戒其馀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
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惟在不直不得中道
刑祸非所恐也凡言二百年文武事多有诚如此者今
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
卷二 第 10b 页 WYG1359-0560d.png
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
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及后来
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
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
磊磊轩天地者未必不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
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或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
而犹惧如此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言论如退之慷
卷二 第 11a 页 WYG1359-0561a.png
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
其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
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
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
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已而欲勉人
难矣哉
   晋文公守原议(柳宗元/)
    字字经思句句有法无一字一句懈怠此柳
卷二 第 11b 页 WYG1359-0561b.png
    文得意者也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原邑乃周/襄王所赐)难其守问寺人勃鞮(宦/官)
以畀赵衰(贤/臣)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
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
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
人虽或哀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
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谋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
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
卷二 第 12a 页 WYG1359-0561c.png
其可以为法乎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
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
适其始政(僖公二/十五年)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
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彊以
义则天子之册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
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秦孝公/时宦官)得以相
卫鞅(商/鞅)弘石(弘恭石显二人/汉宣帝时宦官)得以杀望之(萧望/之)误之者
晋文公也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此指/文公)则问非失问举
卷二 第 12b 页 WYG1359-0561d.png
非失举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如此(此指/秦汉)况问与举又
两失之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
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朋党论(欧阳修/)
    在諌院进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
(此三句是/一篇主意)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
卷二 第 13a 页 WYG1359-0562a.png
子则有之(此转/最妙)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
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初说/小人)
(无朋又生伪/朋二字尤妙)及其见利则争先或利尽则交疏甚者反
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
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所惜者名节以之脩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
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
卷二 第 13b 页 WYG1359-0562b.png
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元善/也)八恺(恺和/也)
十六人为一朋(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谓之八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
(仲熊叔豹季/狸谓之八元)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
之朋尧之时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二
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
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
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
不为朋矣然纣以此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
卷二 第 14a 页 WYG1359-0562c.png
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
为党人(汉之党锢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有张俭范滂李膺郭泰䓁为之魁)及黄巾贼
(张/角)汉室大乱后方悔悟(桓灵献/三朝)尽解党人而释之然
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前世李德裕之党/多君子牛僧孺之)
(党多小人谓/之牛李党)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咸投之黄河曰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朱全忠时尽杀/党人于白马驿)夫前
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之
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
卷二 第 14b 页 WYG1359-0562d.png
皆乱亡其国(天子看到此三/句岂不感悟)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莫如舜之二十二人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
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
其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
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由此而兴
者人虽多而不厌也嗟乎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
以鉴矣(只二句/结绝妙)
    仁宗时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位执政欧阳
卷二 第 15a 页 WYG1359-0563a.png
    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諌官欲尽革弊政共致
    太平陈执中章得象王拱辰鱼周询等不悦
    谋倾陷君子首击去馆职名士十三人杜富
    韩范不安相继去国小人创朋党之说欲尽
    去善类蓝先震进朋党论欧阳公忧之既上
    疏论杜富韩范皆公忠爱国又上朋党论以
    破邪说仁宗感悟
    汉元帝二年弘恭石显奏萧望之周堪刘更
卷二 第 15b 页 WYG1359-0563b.png
    生朋党请召致廷尉上初立不省廷尉为狱
    也可其奏后赦望之欲倚以为相恭显复白
    望之不悔过怀怨望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
    其怏怏心则圣朝无以施恩厚遂饮鸩自杀
    汉桓帝九年宦官教张成弟子牢脩告李膺
    等养太学游士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讪
    朝廷疑乱风俗逮捕下黄门狱北寺狱所引
    二百馀人禁锢终身又儒学有行义者宦官
卷二 第 16a 页 WYG1359-0563c.png
    皆指为朋人死徙废禁又六七百人
    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
    也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宇
    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泰范滂尹勋巴
    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
    德行引人者也张俭翟超岑晊范康刘表陈
    翔孔昱檀敷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
    者也度尚张邈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
卷二 第 16b 页 WYG1359-0563d.png
    王考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唐昭宗天祐三年贬裴枢崔远独孤损陆扆
    王溥赵崇王赞等其馀皆指为浮薄贬逐无
    虚日缙绅一空
    禹稷契皋陶垂殳斨伯与益朱虎熊罴伯夷
    夔龙四岳十二牧总二十二人
   纵囚论(欧阳修/)
    文有气力有光燄熟读之可发人才气善于
卷二 第 17a 页 WYG1359-0564a.png
    立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加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
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
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
辟囚三百馀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
之难能责其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
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
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
卷二 第 17b 页 WYG1359-0564b.png
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
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
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
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
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
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
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
卷二 第 18a 页 WYG1359-0564c.png
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
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
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
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
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春秋论(欧阳修/)
    春秋书赵盾弑其君夷皋左传谓赵穿弑灵
卷二 第 18b 页 WYG1359-0564d.png
    公赵盾为正卿亡不越竟(古境字/下同)反不讨贼
    故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
    左传又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
    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
    竟乃免
弑逆大恶也其为罪也莫赎其于人也不容其在法也
无赦法施于人虽小必谨况举大法而加大恶乎既辄
加之又辄赦之则自侮其法而人不畏春秋用法不如
卷二 第 19a 页 WYG1359-0565a.png
是之轻易也三子说春秋(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书赵盾以不讨
贼故加之大恶而以盾非实弑则又复见乎经以明盾
之无罪是辄加之而辄赦之尔以盾为无弑心乎其可
轻以大恶加之以盾不讨贼情可责而宜加之乎则其
后顽然未尝讨贼既不改过以自赎何为遽赦使同无
罪之人其于进退皆不可此非春秋意也赵穿弑君大
恶也盾不讨贼不能为君复雠而失刑于下二者轻重
不较可知就使盾为可责然穿焉得免也今免首罪为
卷二 第 19b 页 WYG1359-0565b.png
善人使无辜者受大恶此决知其不然也春秋之恶使
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此所谓是非之公
也据三子之说初灵公欲杀盾盾走而免穿盾族也遂
弑公而盾不讨其迹涉于与弑矣此疑似难明之事圣
人尤当求情责实而明白之使盾果有弑心乎则自然
罪在盾矣不得曰为法受恶而称其贤也使果无弑心
乎则当为之辨明必先正穿之恶使罪有所归然后责
盾纵贼则穿之大恶不可幸而免盾疑似之迹获辨而
卷二 第 20a 页 WYG1359-0565c.png
不讨之责亦不得辞如此则是非善恶明矣今为恶者
获免而疑似之人陷于大恶此决知其不然也若曰盾
不讨贼有幸弑之心与自弑同故宁舍穿而罪盾此乃
逆诈用情之吏矫激之为尔非孔子忠恕春秋以王道
治人之法也孔子患旧史是非错乱而善恶不明所以
脩春秋就令旧史如此其肯从而不正之乎其肯从而
称美又教人以越境逃恶乎此可知其谬传也问者曰
然则夷皋孰弑之曰孔子所书是矣赵盾弑其君也今
卷二 第 20b 页 WYG1359-0565d.png
有一人焉父病躬进药而不尝又有一人焉父病而不
躬进药而二父皆死又有一人焉操刃以杀其父使吏
治之是三人者其罪同乎曰虽庸吏犹知其不可同也
躬药而不尝者有爱父之心而不习于礼是可哀也无
罪之人尔不躬进药者诚不孝矣虽无爱父之心然未
有弑父之意使善治狱者蔽之犹当与操刃殊科况以
躬药之孝反与操刃者同其罪乎此庸吏之所不为也
然则许世子止实不尝药则孔子决不书曰弑君孔子
卷二 第 21a 页 WYG1359-0566a.png
书弑君则止决非不尝药难者曰圣人借止以垂教尔
对曰不然夫所谓借止垂教者不过欲人之知尝药尔
圣人一言明以告人则万世法也何必加孝子以大恶
之名而尝药之事卒不见于文使后世但知止为弑君
而莫知药之当尝也教未可垂而已陷人于大恶矣圣
人垂教不如是之迂也果曰罪止不如是之刻也难者
曰曷为盾复见于经许悼公曷为书葬曰弑君之臣不
见经此自三子说尔果圣人法乎悼公之葬且安知其
卷二 第 21b 页 WYG1359-0566b.png
不讨贼而书葬也自止以弑见经后四年吴败许师又
十有八年当鲁定公之四年许男始见于经而不名许
之书于经者略矣止之事迹不可得而知也难者曰三
子之说非其臆出也其得于所传如此然则所传者皆
不可信乎曰传闻何可尽信公羊榖梁以尹氏卒为正
卿左氏以尹氏卒为隐母一以为男子一以为妇人得
于所传者盖如此是可尽信乎
 文章轨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