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319-00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愚庵小集卷七
             吴江朱鹤龄撰
 序一
  毛诗通义序
诗之为道以依永而宣苑结以微辞而托讽谕此非可
以章句训诂求也章句训诂之不足以言诗为性情不
存焉然而古人专家之学代有师承又非可凿空而为
卷七 第 1b 页 WYG1319-0067b.png
之说汉唐以来诗家悉宗小序郑夹漈始著辨妄朱紫
阳从之掊击不遗馀力集传行而诗序几与赵宾之易
张霸之书同废虽然乌可废也古人之书卷末多系以
序孔安国迁古文书序于各篇之首王弼迁易彖象爻
辞于各卦之中毛公取诗序移置诗首亦犹是也序之
出于孔子子夏出于国史与出于毛公卫宏虽无可考
然自成周至春秋数百年间陈之太师肄之乐工教之
国子其说必有所自来大约首句为诗根柢以下则推
卷七 第 2a 页 WYG1319-0068a.png
而衍之推衍者间出于汉儒首句则最古不易观于六
亡诗之序止系以一言则后序多汉儒所益明矣观于
毛公之传宛丘不同于序说则首句非毛公所为亦明
矣序之文既最古毛传复称简略无所发明郑康成以
三礼之学笺诗或牵经以配序或泥序以传经或赘词
曲说以增乎经与序所未有支离胶固举诗人言前之
指言外之意而尽汨乱之孔仲达疏义又依回两家无
以辨其得失则夫紫阳集传之出大扫蒙翳而与以廓
卷七 第 2b 页 WYG1319-0068b.png
清此亦势有必至也虽然毛郑可黜而序不可黜黜序
则无以为说诗之根柢不得不循文揣义断以臆解较
之汉唐诸儒虽明简近情而诗人之微文奥旨已不可
复识此何异写生者取云孙之謦咳形容而追猊其祖
先之面目又何异听讼者去当时之契劵证验而冥决
以后代之爰书求其不爽必无幸矣吾所谓凿空之说
不可以言诗者此也虽然序果一一可信乎曰国风三
颂舍序其无诗矣惟是楚茨信南山至采菽隰桑诸诗
卷七 第 3a 页 WYG1319-0068c.png
皆正雅也而序以为刺幽卫武之抑幽王世诗也而序
以为刺厉凡若此类实难免于学者之疑吾以谓有不
足疑者孔子时去周公将五百年太史掌记未亡矇瞍
律吕未失贤人君子弦诵未绝也雅颂犹残阙失次反
鲁始克正之况经战国之云扰秦政之燔灭楚汉之龙
战虎斗能保无简编之淆乱者哉书藏鲁壁犹亡佚居
半三百篇特存于小儒曲学佔毕讽诵之流传何独能
一无讹舛孔删如故哉吾则以楚茨诸篇定属错简序
卷七 第 3b 页 WYG1319-0068d.png
已非当时之旧此又深有赖于紫阳之是正者也语云
冢尺虽断可定钟律序为诗之冢尺也尚矣一汨于康
成之胶滞再汨于紫阳之斥排将圣人所谓主文谲谏
厚人伦美教化以至于动天地感鬼神者其终晦昧湮
没而不可求已乎余不敏窃主古义而参诸家于序之
不可易而可信者为疏明之其牴牾不可信者则详辨
之要以审定可否综覈异同使积蔽群疑涣若冰释庶
通经之一助云尔抑观东莱诗记所载朱氏云云皆奉
卷七 第 4a 页 WYG1319-0069a.png
古序为金科黄东发引晦庵新说亦多从序然则废序
言诗特过信夹漈之故初非紫阳本指乎吾不敢以紫
阳之诗有殊于孔氏之诗又不敢以孔氏之诗而格夫
紫阳之诗也故参伍群说以折其衷焉世之学者其毋
以余为输攻紫阳斯可矣
 (姚文初曰小序亦有难通处吕成公尊信太过/朱子所以辞而辟之必如长孺之论方为无弊)
  禹贡长笺序
神禹功高百王维夫子之称之者曰尽力乎沟洫而子
卷七 第 4b 页 WYG1319-0069b.png
舆氏则云莫不善于贡夫所云不善者必其后世子孙
奉行之失所云尽力沟洫则任土作贡是也考禹制贡
之法兼行井牧实可治千万世而无弊今夫天下之大
患孰有过于漕渠咀咽闾殚为河疏浚塞但成空谈者
乎又孰有过于中原土旷弥望蒿莱竭东南一隅以养
西北者乎又孰有过于小民骨折髓枯梯航万里而司
农辄告匮者乎又孰有过于赋役无准吏缘为奸额日
广而蠹日丛者乎凡此皆禹经画所及一一深忧熟计
卷七 第 5a 页 WYG1319-0069c.png
于千载之上者也今观禹贡一书甸服有粟米之输则
贡篚不及也八州之赋止以供五服诸侯之租税而天
子不烦挽漕也土贡虽及八州五服诸侯即以所赋易
之民不滋扰也甸法通于天下军政藏焉养兵无丝粒
费也灌溉广而树艺勤高者雍梁卑者扬兖不闻土满
人满之患也举后世之曰积贮曰屯营曰进奉曰和买
曰劝借曰封桩曰琼林大盈之类圣人无不以身为之
救而以法为之维呜呼此禹之所以功高百王者乎或
卷七 第 5b 页 WYG1319-0069d.png
者谓洚洞既平九州繁阜即宾贡玉食惟王不会亦何
害焉是不然禹盖以一人劳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者
也荆扬财赋擅天下大半夫岂不逆知而其著之书曰
土涂泥也田下下也土贡必谨志所产迁其地而弗为
良也九等之赋有错出以宽之不罄地之毛也使后之
人读之而喟然曰以彼其躬平洚洞如此利尽九州如
此犹且恐恐然嗛嗛然甘监门臣虏之养而不恤者何
为也庶几宾贡玉食不至为徵山赋海者之所藉口乎
卷七 第 6a 页 WYG1319-0070a.png
此吾所谓后世末流之弊无不以身救之而以法维之
者也或者又谓尧之为君也茅茨土簋敝履鹿裘朴略
焉而已及至禹而海错橘柚有贡金银有贡珠玑玉石
有贡不几为汉唐之诛酎金递荔支者觞滥乎是又不
然夫风会日趋于奢而过损必激为汰宋孝武见高祖
床头土障壁上葛灯笼麻绳拂笑曰田舍翁得此亦过
矣后世人主安知不笑茅茨土簋敝履鹿裘为陶唐一
田舍翁哉是故雕玑玩好吾不禁人主之所欲而但著
卷七 第 6b 页 WYG1319-0070b.png
为则焉使之不责有于所无不悉索以为富如是已尔
若夫世变日新无艺之征叠加而未已斯固圣人之所
深忧熟计而无可如何者也非其法之止可治一时不
可以治千万世也古今诸儒注此篇者不下二十家互
有异同舛错不少余甲申岁读书金陵瓦官寺窃网罗
诸说会稡一编谓厥赋贞当是下下之转东迤北会于
汇当是为汇之讹间以质之闽漳何玄子先生先生跃
然印可时先生方著春秋比事属词未及尚书遂命余
卷七 第 7a 页 WYG1319-0070c.png
卒成之藏庋敝箧已踰二纪顷乘暇日重加釐订赋税
河渠自神禹至今三千馀年之利害得失约略如指掌
以至山川都会地理水利之属凡经文所有者无不博
考而详辨焉斯固经国之先资救时之良砭也百世而
下苟能师神禹之意而用之斯民其有瘳乎
  尚书埤传序
六经之学非训诂不明然有训诂不能无异同有异同
不能无舛駮他经皆然尚书为甚盖尚书者帝王之心
卷七 第 7b 页 WYG1319-0070d.png
法治法所总而萃也后世大典章大政事儒者朝堂集
议多引尚书之文为断据义解一讹贻害非鲜如误解
用牲于郊牛二而世遂有主合祭天地及南郊北郊之
说者矣误解九族与罪人以族遂有旁及母族妻族而
坐之者矣误解桐宫居忧复子明辟而世遂以放君负
扆真为伊周之事矣误解金作赎刑始以黄金易黄铁
矣误解臣妾逋逃始以妇女从军矣误以洪范五行牵
合庶徵福极而介甫反之遂谓天变不足畏矣误以弗
卷七 第 8a 页 WYG1319-0071a.png
辟为致辟居东为东征而公孙硕肤之美不白矣误解
弱水在条支昆崙即河源及书序成王伐东夷而汉武
之穷兵西北隋唐之越海征辽东皆不足戒矣嗟乎传
书岂易言哉百篇之文火于秦残于汉马融郑玄王肃
之徒开辟草昧甚为简略古文孔传晚出书义稍显孔
颖达为之疏虽正二刘之失未惬学者之心求其条贯
群言阐明奥指信无逾于仲默集传者但其意主于拨
弃注疏故名物制度之属不能无讹笔力视紫阳易诗
卷七 第 8b 页 WYG1319-0071b.png
二传亦多不逮识者不能无憾焉考明初令甲本宗注
疏蔡传附之后又以蔡传未精命儒臣刘三吾等博采
诸说参互考订名书传会选颁诸学宫其后大全行而
此书遂废又其后制科专取蔡氏而大全亦庋高阁白
首穷经仍讹踵陋读禹贡者河渠迁改眩若追风陈洪
范者九数相乘迷如辨雾此以攻经生章句犹隔重山
况望其酌古准今坐而论作而行卓然称有用之儒哉
余窃用悯叹此埤传之所由作也记曰疏通知远而不
卷七 第 9a 页 WYG1319-0071c.png
诬书教也夫推之时务而有宜有不宜不可谓通试之
异代而或验或不验不可谓远列朝经筵进讲必首及
尚书诚以三五以来崇功广业咸出其中非徒古史记
言记事之体余之辑是书也主诂义而兼及史家胪群
疑而断以臆说务求为通今适用之学庶几孔堂之金
石丝竹不尽至于销沈磨灭云尔若以仲默之书群然
尸祝不应辄有异辞则余且挢舌而退夫仲默作传已
不尽同紫阳之说何独疑于生仲默之后者哉
卷七 第 9b 页 WYG1319-0071d.png
  校定水经注笺序
隋书经籍志有两水经一本三卷郭璞注一本四十卷
郦善长注善长即道元也水经撰人则不著其姓名唐
杜佑作通典时尚见两书言郭璞疏略于郦注无所言
撰人槩未之考也旧唐书始云郭璞作宋崇文总目亦
不言撰者为谁但云郦注四十卷亡其五然未知两注
之一存一亡已见于斯时否也新唐书乃谓桑钦作水
经一云郭璞作今人言桑钦者本此崇文总目作于宋
卷七 第 10a 页 WYG1319-0072a.png
景祐与新书志同时不知新志何所据以为说也说者
疑桑钦为东汉顺帝以后人以经有彘县之文也然经
云江水径永安宫南永安宫昭烈托孤孔明处又云江
水径诸葛亮垒图南得非三国间人所为也不宁惟是
其言北县名多曹氏置南县名多孙氏置金源宇文氏
以为经传相淆经传既淆则作经作注之人不可分也
此皆欧阳玄之所致疑也以愚覈之西汉儒林传载涂
恽授河南桑钦君长尚书晁氏云钦成帝时人使古有
卷七 第 10b 页 WYG1319-0072b.png
两桑钦则可审为成帝时桑钦则艺文志不应不载其
书又所举水道地名不应多属东汉以后也郦道元注
每引桑钦之说皆与水经不同又不应一人之言彼此
自相违戾也及考道元所引自云桑钦地理志而不及
水经则知钦所撰者乃地理志尔后人因其书失传遂
误以为水经此新书志之失考也郭璞之注杜佑讥其
疏略必非无此书五代干戈抢攘遂已逸之今道元注
载郭景纯云云殆即彼注中语而或以为郭璞作水经
卷七 第 11a 页 WYG1319-0072c.png
此又旧书志之失考也或者又疑桑钦作之于前郭璞
附益之于后他书或有后人增入此则不然也金礼部
郎中蔡正父作补正水经三卷元苏天爵梓行其书欧
阳玄为之序据云正父因宇文氏之言而感发一正蜀
板迁就之失于赵代间水特详江自寻阳以北吴松以
东又能使道元无遗憾惜乎此书之不见于今也虽然
水经既无古本可据与注不免相淆正父以数百年后
之闻见而补正之窃恐欲正其淆而淆愈甚也余谓此
卷七 第 11b 页 WYG1319-0072d.png
书不可读者不惟经传相淆尤恨阙文与错简往往而
是今郦注虽仍四十卷已非原本之旧太平御览引水
经注语多今本所无则所亡五卷诚无从得而考补矣
若其彼此之互移前后之倒置苟覃思博览之士循文
绎义犹可得而釐订之也先朝万历中王孙朱郁仪与
谢耳伯笺校此书主以宋本参以吴歙二本更其错杂
者得十之三四至于河水与大河故渎张甲屯氏诸河
及漯水沔水江水之类尚未能考定识者憾焉余以暇
卷七 第 12a 页 WYG1319-0073a.png
日重加钩索其中汨乱混淆者据古今地理一一取而
割正之于是断者得连离者得合颠倒者得次第庶几
读者不至聱牙棘口辍卷而叹虽小小讹脱时复有之
然于此书大体无伤也至于水经撰人不知为谁斯固
当从阙疑之例姑置弗辨可也
 (陆翼王曰宋潜溪尝有辨此文/条析更为精细真读书人心眼)
  辑注杜工部集序
客有谯于余曰子何易言注杜也书破万卷涂行万里
卷七 第 12b 页 WYG1319-0073b.png
乃许读杜子足不踰丘里目不出兔园日取诗史而排
纂之穿穴之冀以自鸣于世吾恐觚棱刓而揶揄者随
其后也余曰是固然已抑子之所言者学也子美之诗
非徒学也夫诗以传声节奏成焉声以命气底滞通焉
气以发志思理函焉体变极焉故曰诗言志志者性情
之统会也性情正矣然后因质以纬思役才以适分随
感以赴节虽有时悲愁愤激怨诽刺讥仍不戾温厚和
平之旨不然则靡丽而失之淫流漓而失之宕彫镂而
卷七 第 13a 页 WYG1319-0073c.png
失之璅繁音促节而失之噍杀缀辞逾工离本逾远矣
子美之诗惟得性情之至正而出之故其发于君父友
朋家人妇子之际者莫不有敦笃伦理缠绵菀结之意
极之履荆棘漂江湖困顿颠蹶而拳拳忠爱不少衰自
古诗人变不失贞穷不陨节未有如子美者非徒学为
之其性情为之也子美没已千年而其精诚之照古今
殷金石者时与天地之噫气山水之清音嶒嵘响答于
溟涬澒洞太虚寥廓之间学者诚能澄心䘠虑正已之
卷七 第 13b 页 WYG1319-0073d.png
性情以求遇子美之性情则崆峒仙仗之思茂陵玉碗
之感与夫杖藜丹壑倚棹荒江之态犹可俨然晤其生
面而揖之同堂不必以一二隐语僻事耳目所不接者
为疑也且子亦知诗有可解有不可解乎指事陈情意
含风喻此可解者也托物假象兴会适然此不可解者
也不可解而强解之日星动成比拟草木亦涉瑕疵譬
之图罔象而刻空虚也可解而不善解之前后贸时浅
深乖分欣忭之语反作诽讥忠剀之词几邻怼怨譬诸
卷七 第 14a 页 WYG1319-0074a.png
玉题珉而乌转舄也二者之失注家多有兼之伪撰假
托疑误后人瞽说支离袭沿日久万丈光燄化作百重
云雾矣今为剪其繁芜正其谬乱疏其晦塞咨诹博闻
网罗秘卷斯亦古人实事求是之指学者所当津逮其
中也余虽固陋何敢多让焉客曰子言诚辨然当代钜
公有先之者矣子之书无乃以爝火附太阳余曰材有
区分见有畛域以求其是则一也今夫视日者登中天
之台则千里廓然窥之于曲牖所见不过寻丈光之大
卷七 第 14b 页 WYG1319-0074b.png
小诚有间然不可谓曲牖之光非日也贤者识其大不
贤识其小总以求遇子美之性情于字钩句索之外即
说偶异同亦博考群言折衷愚臆岂有所牴牾齮龁于
其间哉客退遂撰次其语以书之卷端
  战国策钞序
嗟乎吾读短长之书然后信子舆氏之以仁义说齐梁
为深切事情而不可易也夫战国之亡以策士策士之
亡战国则以利也王泽既遥七雄云扰力侔势敌权谲
卷七 第 15a 页 WYG1319-0074c.png
相高于是仪秦轸衍代厉之徒竞起而投其隙朝从暮横阳施
阴设其所命为策士者不过市魁盗侠之辈如斗狗然交啖
以利而已矣彼怀驵侩之心此挟倾危之术苟售诈谋虽裂身
湛族而不顾其毒至于干戈相寻坑杀动以数十万计秦政之
时民之仅存者无几矣夫锋莫铦于利而剑戟为下祸莫憯
于利而参夷为轻方其抵掌华屋之下语阱心兵不过欲以遂其
跃马疾驱黄金横带之乐而岂意其流毒之远一至此哉吾故
曰七国之亡以策士策士之亡战国以利也然则其书何以不
卷七 第 15b 页 WYG1319-0074d.png
废曰是乌可废也春秋以后楚汉以初二百四十馀年之行事
备焉是史之流也史家兼载善恶以明是非且夫不尝茶蓼
不知梁肉之足以饫口也不历冰霰不知阳和之足以悦肤也
不深览言利之害亦岂信称先王陈仁义之效可以行千万世
而无弊也哉况乎其文之雄深峭健龙门史传多取裁焉一
时人物如仲连之高蹈乐毅之笃忠邹忌王斗触詟之进说
皆有当于儒者之正谊乌可以其出于战国而不道哉是书
虽经南丰校勘舛误犹多鲍彪复紊乱其章次剡川姚宏
卷七 第 16a 页 WYG1319-0075a.png
会稡诸家而是正之最称善本惜近世不可复暏先朝张叔大
陆子渊两先生尝为之评解芟繁纂要划然中棨其于
史汉行文之法备有发明吾友茂伦珍秘多年今为锓版
而行之亦两先生之功臣也已
  新编李义山文集序
义山老于幕僚故其集章奏启牒居多通考载樊南甲集二
十卷乙集二十卷又杂文八卷今都散佚不存所传者仅诗集
三卷耳余笺注其诗检阅文苑英华唐文粹御览玉海诸
卷七 第 16b 页 WYG1319-0075b.png
部蒐缉义山文凡得表书启笺檄序说论赋祭文墓碑等
作共若干首釐为五卷又以新旧唐书考证时事略为诠
释而因题其首曰四六之名不知何昉义山云四六者六博格
五四数六甲之取也未足矜然则此本非文章家所重而六朝
以来特尚之斯古文所由日下耶厥体繁于齐梁至庾子山
而纤丽极矣唐初四杰以及燕许诸公踵事增华号称绝盛
其体裁闳博音响琳琅较过前人而清新俊拔则微有间焉
子美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华意势纵横又云王杨
卷七 第 17a 页 WYG1319-0075c.png
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虽不置轩轾其间然文
章流别亦略可睹矣义山四六其源出于子山故章摛造
次之华句挟惊人之艳以磔裂为工以纤妍为态迄于宋
初杨刘刀笔犹沿习其制诚厥体中之旃檀薝卜也已若
夫雪皇太子书谕刘稹檄则侃论正辞有风情张曰霜气
横秋之槩及读辞张懿仙一启又见其悟通禅悦所得于
知玄本师之教深矣此岂区区妃青俪白镂月裁云者所
能及而唐史称其文第以繁缛恢谲目之岂得为知言哉余
卷七 第 17b 页 WYG1319-0075d.png
尝观晚唐人文章如李甘沈亚之陆龟蒙司空图数子最为
卓荦瑰玮而世罕睹其集欲从文苑诸书中摘钞出之以备一
家之作特病懒未暇姑以此集为乘韦之先云
  阳明要书序
宋儒理学莫粹于濂溪明道一再传而为考亭象山象山
直探原本注脚六经考亭博极散殊穷研著述吴幼清以
为一主尊德性一主道学问二家各尊所闻行所知持论
多龃龉不合至无极太极之辨象山掊击再三考亭亦无
卷七 第 18a 页 WYG1319-0076a.png
以难也后世儒者多右朱而左陆遂疑象山为禅不知圣
贤之学皆心学也文章之盛所以明此心节义之严所以
持此心事功之大且久所以验此心心惟无一有故能无
不有无一有者心之无待而神无不有者心之随感而现
孟子曰仁人心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千
古学论准的而何疑于象山哉夫禅之与吾儒异者其始
离动求静其既欲以静摄动惟岐体用而二之也岐体于
用故专守其空寂岐用于体故旁出为神通若象山之学
卷七 第 18b 页 WYG1319-0076b.png
则皆本明道静亦定动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说虽功施
未究于天下而立言垂教务使学者返求之心其言曰心
之神明是为圣此固孟氏之嫡传宗子也后三百馀年而
阳明先生出焉以致良知为宗大阐心学困踣蛮徼而此
心愈明驱驰军旅而此心愈定骤膺艰大更历谤疑而此心
愈不动自来有用道学无踰先生者盖其学即象山之所
以学其教即象山之所以教而已矣世之以禅疑先生者特
因其扫除闻见往往弹射考亭吾谓此非真弹射也俗学
卷七 第 19a 页 WYG1319-0076c.png
崇奉考亭太过遂至溺惑于语言文句之间举其曰主
敬曰穷理曰豁然贯通之精义尽汨没无馀先生出而
洒然正救之其弹射所加正羽翼之深意而世顾以疑
象山者疑先生然则孟氏所云求放心不学虑者其亦
将为竺乾之导师梵夹之剩语矣乎先生高弟子为钱
绪山王龙溪龙溪放谈玄渺其流弊至为颜山农何心
隐之徒绪山恪守师说今全书其所手定也顾名目纷
纠义例杂出其驳而未纯者不免间有几亭陈先生自
卷七 第 19b 页 WYG1319-0076d.png
未第时已覃精理学取先生之书剪截而刋定之宣其
义蕴一其指归大廷尉叶公刻之广中于是先生之宗
旨始粲然大明于天下呜呼心学之不讲久矣学者诚
取此书而沈研省发去其词章之俗尚与功利之蒙情
以求所谓此心此理者何在则文章也节义也事功也
特太虚中之糠秕尘垢耳百世而下有欲因阳明以知
象山因象山以知濂洛因濂洛以知孔孟者其能不奉
是书为汎海之斗杓入河之碣石也哉是为序
卷七 第 20a 页 WYG1319-0077a.png
 (甫草曰自唐以前止有儒林列传宋史始分儒林道/学近人邓元锡又分薛文清辈为道学阳明为心学)
 (不知心学之外无道学也/此文方见得儒家正传)
  读左日钞序
春秋三传并立公谷乃经师之学左氏独详于史事盖
古者史世其官左氏必世为鲁史如晋之董狐齐之南
史楚之倚相能尊信圣经而为之作传广求列国诸史
乘管仲晏婴子产叔向诸名卿佐之行事无不详以及
卜筮梦占小说杂家之言无不采大事策书小事简牍
卷七 第 20b 页 WYG1319-0077b.png
闳稽逖览综贯秩然故其文章最为典则华瞻而后之
儒者或病其诬或病其浮夸或病其立论多违理伤教
则何也夫子感获麟而作春秋去梦楹不三载其指趣
未及显以示人左氏之游圣门也晚又未必与游夏之
徒上下其议论则其舛駮而不醇者固宜有之且左氏
所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之类皆本之旧典为史家成法
圣经则不可以史法拘或事同而义异或事异而义同
夫子盖有特笔存焉自不修春秋既亡不知何者为笔
卷七 第 21a 页 WYG1319-0077c.png
何者为削各信胸臆穿凿繁兴至于绍兴之讲进面说
之殽杂极矣虽然笔削所据惟事与文左氏即间有舛
讹而胪陈二百四十二年史事则十得八九杜元凯推
挍经传亦极精详学者诚淹通此书研究事情因以推
求书法一切刻深碎琐之见勿横据于胸中而以义理
折衷之安在笔削之精意不可寻绎而得乎今左氏之
书家传户习特其笔法简古文之艰涩者义之隐伏者
往往费人推索元凯注既多未备而孔仲达疏复卷帙
卷七 第 21b 页 WYG1319-0077d.png
繁重学士家罕窥其书东山赵子常特申不书之旨辑
为补注多与经义相證发余珍秘有年复广演而博通
之疏瀹幽滞辨正讹舛自孔疏而下弋获于刘原父吕
东莱陈止斋王伯厚陆贞山邵国贤傅士凯者居多又
取春秋人物引绳墨而论断之使学者知古今人材之
盛莫过于春秋兵法之精亦莫过于春秋应变出奇益
人神智读史者当有取焉至于左氏全文明晓易见者
则概不之及自愧謏陋此不过备遗忘资讨论而已若
卷七 第 22a 页 WYG1319-0078a.png
欲从事圣经成一家之学必如黄楚望所云先以经證
经次引他经證又次以经證传又次以传證经展转相
證更复出入群书此非余力所能任也姑存其说以俟
世之述作君子
  左氏春秋集说序
记曰属辞比事而不乱深于春秋者也今之说春秋何
其乱与则凡例之说为之也自左氏立例公谷二氏又
有例啖赵以下亦皆有例言人人殊学者将安所适从
卷七 第 22b 页 WYG1319-0078b.png
如称爵者褒也而会盂何以书楚子则非尽褒也称人
者贬也或将卑师少也而僖公之前何以君大夫将皆
称人则非尽贬与将卑师少也称字者贵之也而邾仪
父许叔萧叔有何可贵乎杀大夫称名者罪之也而陈
泄冶蔡公子燮有何可罪乎诸侯失国名而夔子莱子
不名灭同姓名而楚灭夔齐灭莱不名则其说穷矣不
书公子为削其属也而弑君如楚商臣齐商人反称公
子则其说又穷矣卿卒必记日月公至必告于庙益师
卷七 第 23a 页 WYG1319-0078c.png
不日薄之也而成公以后皆书日桓会不致安之也而
公行大半不书至则其说又穷矣不得已有变例之说
夫所贵乎例者正取其一成而不可易若前后游移彼
此乖忤何以示万世之绳准呜呼夫子作春秋上明天
道下正人事变化从心安得有例例特史家之说耳自
隐桓至定哀二百四十二年间载笔者既非一人则或
详或略不免异辞所见所闻难于一概就史法言之尚
无一成之例而乃欲执后人之例以按经又欲屈圣人
卷七 第 23b 页 WYG1319-0078d.png
之经以从例其可乎哉然则如之何亦曰求之春秋之
所以作而已矣夫子曰吾志在春秋又曰其义则丘窃
取之何谓志尊天子内中国讨乱臣贼子尊王贱霸是
也何谓义善者吾进之予之恶者吾退之夺之彼善此
者吾犹进之予之纯乎恶者吾亟退之夺之是也志以
义明义以时立春秋之始诸侯骤强则绌诸侯以扶天
子春秋之中大夫专政则绌大夫以扶诸侯春秋之季
陪臣乱国则又绌陪臣以扶大夫而前之治楚后之治
卷七 第 24a 页 WYG1319-0079a.png
吴越往往示其意于奖桓文爱宗国爵齐晋宋卫诸君
之中若此者凡以尊天子也明王道也一笔一削盖皆
随世变而为之权世变异则书法亦异而岂有变例正
例之可求哉后之说者乃曰圣人有贬无褒或又曰圣
人初无褒贬夫有贬无褒则春秋为司空城旦之书圣
人宅心不应如是刻覈若无褒无贬则全录旧史是非
不明何以有知我罪我之言而能使乱臣贼子惧耶吾
故专以圣人之志与义为断不能得乎圣人之志与义
卷七 第 24b 页 WYG1319-0079b.png
则随事生说辨愈繁而不可立教能得乎圣人之志与
义则凡例诸说何尝不可与圣经之微文奥旨相为发
明而近世儒者著论乃欲尽举诸例而废之其亦固而
不可通也已余为此书主以左氏传取杜注孔疏及公
谷啖赵数十家之论聚而观之参互权衡藁凡数易疢
疾寒暑腕不停书虽未知于圣人之志与义若何而古
今诸儒支离胶固之说刋剟无馀少以资学者经术经
世之助庶几于属辞比事而不乱之旨或有当云
卷七 第 25a 页 WYG1319-0079c.png
 (左附录左氏春秋集说凡例故经文专据左而以公/ 氏传经在公羊谷梁之先)
 (谷参焉传文不能全载今节略其事迹于经文之下/然后引用注疏诸家之说此仿黄氏日钞体也)
 (三传之后啖叔助赵伯循陆伯冲三家可谓通经所/辑辨疑纂例条理秩然今多引其说参以赵子常王)
 (方麓之论而衷断之学者先观此则全经燎如矣而/胡传专重复雠讨贼诚有功世教然立论颇迂阔)
 (穿凿张元德春秋集注较胡氏特平正洪武初诏颁/学宫今人罕见其书矣余志在表微故采之独多)
 (刘原父权衡以辨误为功陈君举后传以不书立义/吴临川纂言汪新安纂疏李庐陵会通皆能阐绎微)
 (指又刘质夫许襄陵孙明复高息斋王彦光吕永嘉/家则堂诸解大全去取未必悉当今择其粹者录之)
 (叶石林赵木讷戴岷隐黄东发诸家之说多先儒未/发而大全不载则纂修诸公之挂漏也余遍搜藏书)
卷七 第 25b 页 WYG1319-0079d.png
 (家得之亟/为采入)
  毛诗稽古编序
昔夫子删定六经而其自言曰信而好古夫三皇五帝
之事若存若亡盖有不可深求者矣如河图洛书出苞
吐符天人相接此与后世之天书何异而夫子顾信之
不疑下至商羊罔象汪芒僬侥之类尤为矞宇嵬琐夫
子亦时时述而志之盖其学综坟典徵文献禀师传苟
古人之所有无不考求详慎而不敢以私见汨乱其间
卷七 第 26a 页 WYG1319-0080a.png
此所以为善述也诗序出于子夏之徒大小毛公亦秦
汉间人诂训视他经最古郑康成取其义而为笺即不
免舛驳自有圣门阙疑之法在今人概黜为郢书燕说
此不可解也尔雅一书古人专以释诗亦子夏之徒为
之至六书必祖说文名物必稽陆疏皆先儒说诗律令
今人动以新义掩古义今音證古音此又不可解也说
者谓考亭集传颁诸功令学者不敢异同然考亭尝为
白鹿洞赋中云广青衿之疑问乐菁莪之长育仍不用
卷七 第 26b 页 WYG1319-0080b.png
已说门人问之曰序说自不可废然则考亭之意亦岂
欲学者之株守一家而尽屏除汉唐以来诸儒之笺传
如今人之安于固陋荒忽者哉余向为通义多与陈子
长发商㩁而成深服其援据精博近乃自成稽古编若
干卷悉本小序注疏为之交推旁通余书犹参停今古
之间长发则专宗古义宣幽决滞劈肌中理即考亭见
之亦当爽然心开欣然颐解呜呼经学之荒也荒于执
一先生之言而不求其是苟求其是必自信古始夫诗
卷七 第 27a 页 WYG1319-0080c.png
之有序也犹江之发源羊膊岭也毛郑则出玉垒过湔
塴而下时也后儒之说则历三峡分九道汨汨然莫知
所极今与之导源岷山使知缘崖数百激湍万里之皆
滥觞于此也岂非记所云先王祭川必先河而后海之
义乎世有溯源三百者必能尊奉此书为孔传未坠长
发其俟之而已
  西昆发微序
义山之诗原本离骚余向为笺注而序之曰男女之情
卷七 第 27b 页 WYG1319-0080d.png
通于君臣朋友夫屈原之时其君则怀王也其所与同
朝者子椒子兰也原之耿介能无怨乎怨而不忍直致
其怨则其辞不得不诡谲曼衍而义山一祖其杼轴以
为诗以故瑰采惊人学者难于逆志余之笺注特鳞次
群书析疑徵事而已若其指趋之隐伏者固不能条件
指晰将以待世之晓人深求而自得之焉今春次耕归
自玉峰以吴子修龄西昆发微示余其说以为义山无
题诗皆为令狐绹作也义山受知令狐楚后就王郑之
卷七 第 28a 页 WYG1319-0081a.png
辟绹与党人排斥之终其身义山固功名之士也能无
怨乎怨则以神仙之境为艳情巾帨之间作廋语斯固
夫君美人灵修山鬼屈宋之家法也岂徒丽藻云尔乎
往虞山冯子定远尝语余义山无题诗皆寄思君臣遇
合其说盖出于杨孟载今得修龄解益可与定远相證
明足埤益余笺注所未逮修龄真晓人哉修龄精律吕
之学妙有神悟盖今之异材兹特吉光片羽尔敬题首
简归之以志余倾倒之意
卷七 第 28b 页 WYG1319-0081b.png
  周易广义略序
余尝读左氏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
有数知象居理数之先又读系辞广八卦知六十四卦
中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无不于此乎探赜索隐乃
益叹今人读易尽废象不讲何异擿埴索冥自以为昭
昭揭日月而行也然余之为广义则仍主辅嗣仲达之
注疏与伊川之传以推衍考亭所未备然后博引李鼎
祚集解诸书盖意在即象以显理而非欲离理而专求
卷七 第 29a 页 WYG1319-0081c.png
之象也(宋史载汉上朱子发著易解以程传为宗包括/古今参和理象为当时所称余广义一书实窃)
(取其/义)如离理求象必将流入于穿凿附会而不可为典
要汉魏以下如郑玄荀爽王肃干宝陆绩虞翻崔憬侯
果诸家都从卦变互卦取义非不时契易旨而穿凿傅
会迂僻不可解者亦往往有之所以自宋迄今世不复
尊信其书也近读来梁山唐凝庵钱启新三公论著实
获我心而亦时见其穿穴旁解拨遗程朱正义则又疑
其矫枉之失何玄子总统群言善矣而别裁之功尚有
卷七 第 29b 页 WYG1319-0081d.png
未至此学者所当遍观博识精求而约取之者也伊川
传易每略于卦变故自言止说得七分考亭本义中绝
不及互体然大壮六五云卦体似兑有羊象焉此非互
乎盖二子之书专明义理则象学自有所未遑实非举
汉魏吴晋诸人所得欲尽扫而芟矱之也诚能兼通象
学而又不胶执乎其说岂非程朱二子之所乐予者哉
余友吴子弘人研穷易象夙有同心与余同辑此书始
自已未不意弘人奄忽捐馆余复抱滞下之疾遂为辍
卷七 第 30a 页 WYG1319-0082a.png
管陈编堆积架上陈子长发一日过余曰古人一隅反
三经何必全解如黄东发王伯厚以略解而传者多矣
子何不撮举其要自为一书以示来者余感其言乃刺
取其中摄合理象参论古今诸儒得失者得一百馀条
复增益十馀条诠次为四卷名曰广义略云昔王晦叔
(名/炎)著易解未竟而病笃晦叔每夜分祝天曰愿假一二
年母死以成此书果遂其志今余一病而惫惫而遂至
于废业微独学力不逮古人精诚亦逊之远矣然则余
卷七 第 30b 页 WYG1319-0082b.png
之拳拳蕞残而不忍尽付之于凋零磨灭者乌敢自谓
于易学有裨乎亦欲使后之人知余之于易盖有力不
从心之憾如此也壬戌中秋日书
 
 
 
 
 愚庵小集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