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卷首 第 1a 页 0137-004.png
广黄帝本行记海一
     唐阆州晋安县主簿王瓘进
   修行道德
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备乃寻真访隐问
道求仙冀获长生久视所谓先理代而登仙
者也时有宁封子为陶正有神人过为其掌
火能出入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
自烧随烟气上下一且飞去往流沙食飞鱼
暂死二百年更生黄帝师其道从封子游于
兰沙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往洹流夕归
卷首 第 1b 页 0137-005.png
蒲晋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
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雾中多神龙鱼鳖
皆能飞翔有石蓝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
覆于流沙之上一荎百叶千年一花故□封
游海诗曰青蓝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食飞
鱼有务光子身长八尺七寸神仙者也(务光/自黄)
(帝至夏时常游民间饵/药养性好鼓琴自娱)有赤将子舆者不食
五榖啖百草花而长年(至尧时为木正能随/风雨上下巳二千岁)
(矣)有容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
死能使白发复黑齿落复生帝慕其道乃造
卷首 第 2a 页 0137-006.png
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时致怪物而与神会通搂神人于
蓬莱回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
泉谷口(在长安北/甘泉云阳)黄帝于是祭天圆丘将求
至道即师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
日斋于首山(在河东/蒲圾)复周游以访其道将见
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宇骖乘张若
謵㢋前导(谓音习㢋舒氏/切或作朋昆)阍滑稽后从至襄
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马若知
具茨之山乎曰然(庄子以大隗喻大道具茨/喻人身言道在人身不在)
卷首 第 2b 页 0137-007.png
(远求也具茨山/在荣阳密县)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
帝曰异哉小童非独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
之所存乎(牧马童子喻/体道之人)请问为天下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若是而巳矣又奚事焉(牧马/者恣)
(其水草量力乘之治天下者耕而/食织百衣处以无为亦何事耳)余少而自
游于六合之内余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余曰
尔乘日之革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者亦若
此而巳又奚事为(六合外者异于世也六合/内者同于世也瞀病风疾)
(也长者体道之人也日车者日新也童子言/未悟道之时与物不群洁身明污以遭风疾)
卷首 第 3a 页 0137-008.png
(心绪荒狂及遇体道之人闻乎至理乘日新/之道与时推移和光同麈波流颓靡外无物)
(累内尽虚忘如比真心瞀病寻愈帝王/理天下何异于斯我无为而人自化)帝曰
夬为天下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
以异乎牧马哉亦去其害马而巳(牧马者不/伤其性也)
(理夭下者无/为而无不为)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帝曾
省天皇真一之经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是
以周流四方求其释解乃至圆丘之上其国
有不死之树食其实与叶人皆不死丹峦之
泉款之长生有巨蛇害人帝以雄黄逐之留
卷首 第 3b 页 0137-009.png
一时而返(外国记云/留九年)帝令三子习服之皆寿
三百岁东到青丘见紫府先生登于风山受
三皇内文天文大字(抱朴云/三卷)以劾召万神役
使群灵南到五芝玄涧登玄陇荫建木观百
灵所登降采若乾之芝(一云/华)饮丹峦之水西
见中黄子受九茄之方北到鸿堤上具茨见
大隗君(密县有/大隗神)黄盖童子受神仙芝图十二
卷登稽山陟王屋开石函发玉笈得金鼎九
丹之经复受九转之诀于玄女南至江登熊
(熊山在邵陵湘山/在长沙益阳县)往天台受金液神丹之
卷首 第 4a 页 0137-010.png
方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
之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
取天地之精以佐五榖以养人民吾又欲官
阴阳以遂群生为之柰何广成子曰汝欲问
者物之质也汝欲官者物之残也自汝理天
下云气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
之光益以荒矣汝佞人之心剪剪者奚足以
语至道哉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
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
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
卷首 第 4b 页 0137-011.png
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可以长久广成子蹶
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之精窈
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必静必清无劳
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
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乃可长生慎汝内闭
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
彼至阳之原也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至
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
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
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也黄帝再拜稽首
卷首 第 5a 页 0137-012.png
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又曰彼其物无
穷而人皆以为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
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
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
土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
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
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黄帝得道之要复
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墟往往而有(蜀/之)
(天社山有丹井昌利山青城山缙云山皆有/辙迹永嘉山有丹众青城山罗浮山有古坛)
越玄阙见中黄丈人登云台入青城天国之
卷首 第 5b 页 0137-013.png
都见宁先生受龙蹻之经筑坛于山上封宁
先生为五岳丈人使岳神一月再朝岳神洒
六时之泉以代晷漏帝问先生真一之道先
生曰吾得道始仙耳非是三皇夭真之官实
不解此真一之文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领
峨嵋山仙官今犹未去可往问之帝乃到峨
嵋之山清斋三月得与皇人相见皇人者不
知何世人也身长九尺玄毛被体皆长尺馀
发才长数寸其居乃在山北绝岩之下中以
苍玉为屋黄金为床然千和之香侍者皆众
卷首 第 6a 页 0137-014.png
仙玉女座宾三人皆称太清仙王方见皇人
饮以丹华之英漱以玉井之浆黄帝匍匐既
至再拜稽首而立请问长生之道皇人曰子
既官四海复欲不死不亦贪乎帝曰万兆无
主则相凌暴今为制法足以传后私心好道
远涉四海幸过道君愿垂哀告窃见真人食
精之经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看其辞而不
释其事乞得教诲皇人大惊良久乃答曰汝
安得闻见此乃金箓之首篇上天之灵符太
上之宝文矣白日升天飞步虚空身生水火
卷首 第 6b 页 0137-015.png
变化无常此天仙之真唯有龙胎金液九转
之丹守形绝粒辟除万邪役使鬼神长生久
视乃血脉流宣肠化为筋百灾不能伤延期
至亿千则唯有真一食五牙之文此二事但
使南斗君领录参于太帝捷䈁自非仙人四
千年一出之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又西
王母袐比书于五城之内其外卫备有仙楼
十二藏以紫玉之匮刻以黄金之札封以丹
芝光华印以太上中章其无仙籍者不得闻
知也子未可听夭音于地耳矣便可去也帝
卷首 第 7a 页 0137-016.png
答曰昔巳受神丹于玄女唯未受五牙食真
之经幸今运会得见道君既不以授生道是
臣相命不得度世耳因叩头流血唯乞悯济
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此子先世有功德
及鸟兽故芳气之流光于帝位何为隐其真
牙之经乎可教而成之也皇人命帝坐而告
之曰汝向所道之经盖上天之气归于一身
一身分明了可长存耳夫人有生之最灵也
不能自守其神而𨚫众恶若知之者不求祐
于天止于其身则足矣且一身犹一国也胸
卷首 第 7b 页 0137-017.png
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
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
也故知理身则知理国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吝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
死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消未
起之患理未病之疾坚守之于无事之前不
追之于既逝之后民难养而易散气难保而
易失审威德所以固其理割嗜欲所以成其
真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马泥九绛宫丹田
三一之宅也子勤守之万毒不伤漱华池食
卷首 第 8a 页 0137-018.png
五牙便为真仙矣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今
以相付存之于口名曰朱鸟之丹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勤乎秘哉大有旨曰五壳为刳命
之凿五牙为长生之根也帝受道毕东过庐
山署九天使者秩次青城丈人比御史主总
仙官之籍为五岳之监司也帝又封潜山君
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录复以四岳皆有佐
命之山而南岳孤峙无辅乃章祠三天太上
道君命霍山为南岳储君潜山为南岳之副
以贰其政以辅佐之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
卷首 第 8b 页 0137-019.png
形又作五岳之圆用传于世帝鍊石于缙云
之山有缙云之瑞立缙云之堂丹丘存焉帝
藏兵法胜负之圆六甲阴阳之书于苗山(今/在)
(越州亦名玉卜山禹集群/臣会功之所故曰会稽山)帝又合符瑞于釜
山奉事太一元君受易形变化藏于空同之
岩帝考推步之术于太山稽力牡著体诊之
诀于岐伯雷公讲气候于风后穷律度于容
成救残伤缀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穷究道真
传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理天下南洎
交阯北至幽陵西极流沙东界蟠桃(蟠桃在/度索山)
卷首 第 9a 页 0137-020.png
(出山/海经)帝曰吾闻在宥天下不闻理于天下我
劳天下久矣息驾玄圃以反余真也(玄圃在/昆崙上)
(有黄/帝宫)脩封禅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
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号州湖城县旧名鼎/州冯翊怀德县荆山)
(今曰皇天/原是也)其鼎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轻能
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自生五味
真神鼎也遂鍊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传于
玄子重盟而付之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
之山承以文玉䨱以盘石金简玉字刻其文
(夏禹得其书合丹成道藏于会稽之山张/道陵得其书合丹升天藏于云台之山也)
卷首 第 9b 页 0137-021.png
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一通藏于钟
山一通藏宛委之山帝所铸剑镜鼎器皆以
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袐谶之词焉时薰
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舄于鼎
湖极峻处昆台之上立馆于其下有马师皇
者善医马通神明忽有龙下于庭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此龙有病乃引针以针龙口中以
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果有黄龙垂
胡髯迎帝帝乘龙登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
卷首 第 10a 页 0137-022.png
天者七十二人其小臣不得去者攀断龙髯
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曰鸟号弓万姓
抑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今/湖)
(城/县)其后有臣左彻削本为黄帝像率诸侯而
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
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乔山之冢(在上郡周/阳县有桥)
(山又肤施县有黄帝祠/坊州桥山有黄帝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
焉五百年后乔山墓崩空室唯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荆山经龙/首记具载)黄帝居代总二百一
十年在位一百年升天为太一君又为轩辕
卷首 第 10b 页 0137-023.png
之星备黄龙之体在南宫之中(大礼祭天神/轩辕□也)
后代享之列为五帝居中配天盖黄帝土德
中央之位兼总四方也(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神农西方白帝)
(少吴北方黑帝颛/顼为五方人帝)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
配五帝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昌意之弟少
昊帝妃女节所生也帝之女溺于东海化为
鸟名曰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焉少
昊名挚字青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帝之子
也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有圣德在位七
十八年年九十八岁母蜀山氏都商丘濮阳
卷首 第 11a 页 0137-024.png
禺强黄帝之胤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颛
顼为玄冥禺强为北方水神(颛顼以来以/兴之地为号)
喾高辛氏黄帝之孙(蟜极所/生也)帝生而神灵自
言其名都偃师(今在/河南)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
岁帝尧陶唐氏黄帝玄孙姓伊祁名放勋兴
于定陶以唐侯为帝(济阴有定陶/定州有唐县)都于平阳
(在晋/州)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八十八岁帝舜
有虞氏姓姚名重华黄帝八代孙(梁国有虞/城今蔡州)
都蒲坂年百岁得道登遐于九疑之山夏禹
号夏后氏黄帝玄孙姓姒名文命(舜巳八代/禹居舜复)
卷首 第 11b 页 0137-025.png
(而禹为玄孙何也按遁甲开山图曰禹得道/仙人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年三百六十)
(岁入九嶷山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弱大禹念之化生于石纽山泉)
(中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而生子长大能知泉源乃赐号为禹)
(代父鲧理水三年功成舜以其功为司/徒后襌帝位以比推之黄帝玄孙也)壳汤
黄帝十七代孙(黄帝子少昊少昊生蟜极蟜/极生高辛十四世后天乙为)
(殷王/也)黄帝子孙各得姓于事帝吹律定姓者
十二(在中/卷)少昊有子姓曼颛顼姓姫(以黄帝/居姬水)
(帝喾子遂后/稷姓姫也)尧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姚汤娃
子又张邓轩路黄寇宋郦白薛虔资伊祁申
屠黄公托跋(昌意之子封北土以黄帝土德/北俗以土为托以君为跋乃以)
卷首 第 12a 页 0137-026.png
(托跋/为姓)黄帝有子各封一国(具中/卷)总三十三氏
出黄帝之后子孙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自黄帝巳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廿岁
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广黄帝本行记





卷首 第 12b 页 0137-0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