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1a 页 WYG0725-060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鱼堂剩言卷十
      监察御史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阅陆桴亭分野图一行所谓自南正达于西正得云汉
升气为山河上流自北正达于东正得云汉降气为山
河下流娵訾在云汉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当
中州河济间东井处百川上流故鹑首为秦蜀墟得两
戒山河之首星纪居河汉下流百川归焉析木为云汉
卷十 第 1b 页 WYG0725-0608d.png
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穷南纪之曲东
南负海为星纪自北河末泒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
析木此等处甚明至谓五月一阴生而云汉潜萌于天
稷之下十一月一阳生而云汉渐降此不可解云汉在
天本有定位似每日有升降不知何故谓升降因月而
(此升降似/以隐见言)
阅桴亭月道图说始知洪范注所云月立春春分从青
道者言月行太阳立春春分之道则谓之青道非谓立
卷十 第 2a 页 WYG0725-0609a.png
春春分之时而月行青道也月行九道十有九岁而一
周非一岁而历九道也一千六百九十八日有奇而行
一道非一季而即能遍一道也桴亭此图大有功于学

查旧所抄图书编内有云月上弦于东井下弦于牵牛
上弦于牵牛下弦于东井又邵子云冬至之月所行如
夏至之日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前数语大抵即
桴亭所云以交初所临而言也若邵子数言则却似月
卷十 第 2b 页 WYG0725-0609b.png
一年而历南北与十九岁而遍九道之说似不同疑月
一岁之内虽夏南冬北至于极南极北则必十九岁而
一周也
月食据钦天监颁行京师月食七分四杪初亏寅正三
刻十二分食甚卯正二刻六分复圆辰正初刻是夜初
亏月正在申位历酉至戍而没乃知邵康节所云冬至
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其
言果然盖以昼夜长短而言非以极南极北而言也
卷十 第 3a 页 WYG0725-0609c.png
到钦天监会邵武峰谈历邵言西法不能出古法之范
围而多改头换面以自异如岁差消长之法西法不能
异于古也而将宫次移易则便若大异天周有馀日周
不足所以有岁差譬之湍水然在内者势狭而转急在
外者势宽而转稍缓此古法也而西法则分为几重天
遂若大异惟以地为圆体此为独得而弧矢算法亦胜
于郭守敬愚因问天文家之言曰冬至日在箕斗之黄
道此道出辰入申故日亦出辰入申夏至日在井鬼之
卷十 第 3b 页 WYG0725-0609d.png
黄道此道出寅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是日之北而复
南南而复北者黄道之势然也然以岁差推之假使千
万年后冬至日躔退在井鬼则冬至日亦当出寅入戍
与武峰曰不然若使冬至日躔退在井鬼则牛鬼之黄
道亦改而南矣盖所谓日躔在井鬼者非必定与井鬼
之宿同在一处也但与之相当耳或南或北固随时不
同也故夏至躔井鬼则此道便出寅入戍冬至躔井鬼
则此道便出辰入申余为之恍然因思向见傅仁均答
卷十 第 4a 页 WYG0725-0610a.png
王孝通曰日躔宿度如邮传之过宿度既差黄道随而
变矣余初看之殊不解不知黄道如何样变今乃悟所
谓变者乃南北之异耳但仁均说得不明白不如武峰
之言凿然又思西法谓列宿与天各有运行以此致岁
差其说亦不然看来依西法则列宿移而黄道不移依
古法则黄道移而列宿不移不知是否当再叩之
天原发微载蔡季通问极星只在天中东西南北皆取
正于极而极星皆在上何也文公无以对(此段未知/出何处)
卷十 第 4b 页 WYG0725-0610b.png
若依今西法论极星则可无疑矣
阅孙北海河纪见昔之论河源者纷纷不一合而言之
有三大约言出于阗葱岭者其下源也言出昆崙者其
中源也言出西番朵甘卫西直四川马湖蛮部正西三
千馀里去云南丽江西北一千五百里俗传为星宿海
者其上源也自星宿海东北流经昆崙山之南折而东
流复绕昆崙山之北至积石经河州始入中国张骞见
其下源而不见其中源昆崙之说见其中源而不见其
卷十 第 5a 页 WYG0725-0610c.png
下源至元学士蒲察笃始穷历而得之自星宿至昆崙
三千馀里自昆崙至积石又三千馀里自积石至龙门
又三千馀里而或以为二万一千三百馀里者误也向
见言黄河者皆云河旧在汴城北四十里东经虞城下
达济宁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县黑洋山东经汴城北
五里又南至项城入淮而故道遂淤正统十三年又决
荥阳过开封城西南而城北之新河又淤自是汴城在
河北矣然尝问从中州来者则今汴城仍在河之南甚
卷十 第 5b 页 WYG0725-0610d.png
疑之今观河纪载弘治时巡抚徐恪疏云弘治二年以
来渐徙而北又决金龙口诸处直趋张秋而汴南之新
河又淤乃知所谓汴城在河北者只是正统以后弘治
以前之事 又按河纪国初粮船自仪真抵淮安谓之
里河俱分入五坝转盘黄河谓之外河原不相通后平
江伯疏开清江浦由天妃口径通黄河仍设闸以司启
闭其后恐黄水灌入河臣乃议塞天妃口以杜黄水创
开三里新河设通济闸以通淮水此段说天妃缘由最
卷十 第 6a 页 WYG0725-0611a.png
明然亦未详新河创自何人 潘季驯杨一魁二人相
接为总河一主筑堤束水一主分黄导淮此议论之最
不同者河纪中皆言其有功未曾剖析孰非孰是 季
驯云人欲弃旧以为新而臣谓故道必不可失人欲分
支以杀势而臣谓浊流必不可分然观万历廿五年总
河刘东星疏云河自商虞而下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
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乃
贾鲁老黄河故道自元及我朝嘉靖年间行之甚利至
卷十 第 6b 页 WYG0725-0611b.png
三十七年北徙浊河而此河遂淤万历七年总河潘季
驯议复开之以工费浩繁不果则是潘公四治河束水
之策虽行而故道之策未全用也按潘公第一次治河
在嘉靖末只佐朱公冲开新河非其本意第二次治河
在隆庆末开所谓故道垂成而废第三次治河在万历
六年功成高堰而故道仍不果行第四次在万历十六
年惟见严闸禁筑遥堤诸议不见别作为但其始终不
主开泇之议只就河言河是即复故道之意也
卷十 第 7a 页 WYG0725-0611c.png
河纪嘉靖十二年刘天和之治河亦似有见盖因运河
原不用黄河之水故弃鱼台榖亭之淤河不治听河向
赵皮塞南行而专浚漕河此在朱潘杨李之前自成一
策 嘉靖初尚书胡世宁论河势南分二道东南一道
东分新旧五道说得最详然只是嘉靖初年黄河之势
不应删其姓名年月混入禹贡注
王亮士疏浚末议一篇专论滨海形势即导淮九则中
海口一条之意而此言之特详大意言北至庙湾南抵
卷十 第 7b 页 WYG0725-0611d.png
泰州二三百里是即所谓范公堤名场场分即于堤上
按地分界亦犹自淮及扬高宝各分界于其中也东为
盐场灶户居之西为民田惟民种之挨堤内有大河名
曰穿场河沿河各立场分各有石闸泄水入其运盐港
河以达于海是则各场皆有海口矣当年范公造堤之
义有二一为不开穿场河则场分隔绝盐觔难于转运
一为高宝兴盐下河一带直达盐场上下㳽漫毫无阻
隔上水易泄涓滴不留则民田尽成陆地而海潮泛涨
卷十 第 8a 页 WYG0725-0612a.png
斥卤倒入则苗稼势必枯焦又虑水壅莫泄故各造石
闸以达港而入于海是即所谓运盐各港河也考前朝
祖制自范公堤外皆系草场惟供烧剪不莳禾稼是以
不厌海潮故范公惟于堤上闸口各立水帘而不问闸
下之港与河也今草场既于前朝变价以充边饷则在
官之草场尽为各灶之私产开垦耕刈尽属禾苗虽欲
不实为筑坝不可得矣倘惟议开复而不议建闸以时
启闭非持平之论也又云地脉由雍而豫而扬至海而
卷十 第 8b 页 WYG0725-0612b.png
尽此旧说也若海中大势必至黑洋方为大海其色深
黑而味苦若其出海千馀里虽则茫然无际实则非可
横行之地盖耕牧之地至通泰兴盐而尽其未尽者分
沙五支直入大海之中凡千馀里所谓五条沙也潮长
则洋洋汤汤茫无畔岸潮落则沙壅土涨深不容尺其
沙土坚硬更甚铁石海船可载数千者必远而避之惟
沙船底窄可以掉臂其中其船即因沙以得名故海口
之间无与于疏防又云若淮黄会而东趋则汇聚于安
卷十 第 9a 页 WYG0725-0612c.png
东对面之马逻达义苏家嘴新沟口柳浦湾五大险工
一带处所入海欲于对岸开一支河以杀河势又惧有
伤安东必筑高堤以固之
又戊申上明公书云筑归仁集等堤凤泗淮扬民请佥
同若议筑翟家埧一带决口则盱泗等州县必为力争
谓与彼地不利查万历年间潘季驯筑塞高堰决口之
后盱泗皆乐丰年载在潘公申辨泗州乡绅常三省疏
中若非当年赫然震怒将常三省力行黜罢高堰石工
卷十 第 9b 页 WYG0725-0612d.png
焉能告成而不意彼地奸人利于私贩又将石工未及
之处复行盗决以致贻害若此也
又议用灾民畚锸云细心分别壮健定为一工派于泥
水险要地面每日照六分定例日给米四升银二分妇
女及老幼定为一工派于高原地面日给米三升银三
分如其人力微小则量减银二分若夫跛癃残疾难资
其力役之用而实可课以绹索踣击之工亦止给以米
二升银二分所有节省银米存为犒劳壮健鼓舞工作
卷十 第 10a 页 WYG0725-0613a.png
之费夫役不必远调而自集灾民不必赈恤而共饱又
云苟得其人而任之必为假之以用舍之柄濡之以持
久之计裕之以钱榖之资与之以便宜之略重之以斩
杀之权而断不可拘牵之以文墨淆乱之以议论限勒
之以程期恐动之以诘责始可渐次以期其功倘决一
口而必俟部覆以施工用一钱而必俟估计以销奏拔
一人而必拘资格以注册罪一夫而必待奏夺以施刑
欲求平成立奏此必不得之数
卷十 第 10b 页 WYG0725-0613b.png
 
 
 
 
 
 
 
 三鱼堂剩言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