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WYG0724-03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三十三
             太仓陆世仪撰
  经子类
天下古今之书文冗乱极矣有王者起必当釐正而大
 焚之焚书正所以存书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
 易修春秋亦是焚书之意
友人有言古本大学之妙者予曰仪于大学只读得圣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WYG0724-0306b.png
 经于圣经只读得三节在明明德一节明明德于天
 下一节修身为本一节三节中又只读得在明明德
 一节今本古本尚未暇辨
只格物二字古今尚有许多人未读得在说甚今本古
 本
古书最多断简错简必以古本为是者非也古书最多
 脱略必以今本之经傅分明字字注释为是者亦非
 也章句之分自二程及朱子已自不同岂可执一为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WYG0724-0307a.png
 据吾辈读书只是得其大意可以为身心之资耳若
 必拘拘分章分句辨古辨今反落第二义
大学语学中庸语道又简易又周匝又精微又平实直
 是点水不漏学者看得此二书透则可无他岐之惑
 矣
孟子道理极平正然议论却有机锋或直折或接引处
 处皆有作用如王何必曰利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此直折之类也贤者而后乐此及爱牛好货好色此
卷三十三 第 2b 页 WYG0724-0307b.png
 接引之类也虽是圣贤实具有英雄作用亦是资禀
 及时势如此
四书自程朱以后被嘉隆时一班纤儒解坏直弄得不
 成道理圣人复起必将正两观之诛
只阴阳两画天地万物之理尽矣全部易经已和盘托
 出矣未审读者能信得及否
伏羲大横图只是把奇偶二画一左一右一直叠起至
 第三画却天然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WYG0724-0307c.png
 七坤八至第六画又天然是乾在乾之第一卦兑在
 兑之第二卦离在离之第三卦震在震之第四卦至
 坤则在坤之第八卦真是奇特若把来从中折看却
 画画都是对待
大圆图只是把大横图劈中分开左右圈转大方图亦
 只是把大横图分作八层一直叠起绝无分毫做作
 不费分毫气力然与天地四时却无不𦙑合决非圣
 人不能作或谓得之于陈抟盖陈抟亦有德而隐者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WYG0724-0307d.png
 非后世道家者流也
伏羲大横图与周子太极图虽则两样其实一意两仪
 无论矣五行即四象也成男成女即八卦也万物化
 生即六十四卦
乾坤为易之门故四圣人于乾坤二卦各极其精神看
 得乾坤两卦透馀卦不必言矣学者不可不细心着
 眼
天地间只是阴阳阴阳只是对待原无偏轻偏重伏羲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WYG0724-0308a.png
 画卦亦是如此至文周系辞孔子赞易便有无限扶
 阳抑阴之心此所谓参赞裁成也诚看乾坤两卦文
 周于乾之卦爻辞何等乾圆洁净明白正大至坤则
 便增许多周折许多警戒孔子于乾之彖象文言何
 等张皇赞美反覆咏叹至坤则寥寥数言惟勉之以
 从乾而已盖伏羲之易先天之易也先天之易未尝
 不具后天之用而画卦以体为主则卦自当如此文
 王之易后天之易也后天之易未尝不本先天之体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WYG0724-0308b.png
 而系辞以用为主则辞自当如此非但道理即世变
 亦然故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
 乎若使乾坤两卦语语皆作对待一部易经岂不死
 煞
元亨利贞决当作四平看想得文王系乾象时胸中只
 是静荡荡地以言乎天则为有道之天以言乎君则
 为圣神之君以言乎人则为至诚之人何须丁宁何
 须告诫朱子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是虑占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WYG0724-0308c.png
 者未必皆至诚之人故下一转语此亦子服惠伯对
 南蒯之意于彖辞未必无补也然此自是辞外意须
 是将文王彖辞四平解过然后将己意另作一转始
 得
朱子以利字作虚字看此因后六十三卦中未尝以利
 字单行也然元字亦未尝单行于此可见文王之意
 决不欲以乾卦等夷于六十三卦
六龙之中惟跃亢两爻最难处故圣人论跃亢两爻亦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WYG0724-0308d.png
 特妙
进无咎注作可以进而不必进者非盖朱子是虑后世
 有操莽懿温之流故为此敬慎之言不知乾之六爻
 皆为圣人九四乃圣禹汤武之伦非操莽懿温也阳
 城南河及观兵孟津等类皆是跃其欲进者皆非富
 天下之公心也其欲退者则惟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也所以夫子谅其隐鉴其心恐其避世俗之小嫌而
 废天下之大义故决然以进之一字定其志坚其胆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WYG0724-0309a.png
 岂以操莽懿温作劝进表乎孔孟以后从无人识此
 义待小人太宽待君子太严往往议论繁苛甚于束
 湿使君子坐失机会不能展动分毫亦主持世道者
 之过也
或问天德如何不可为首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
 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一节止是赞乾元见元之能包四
 德而统天也文义甚明如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始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WYG0724-0309b.png
 而即亨有始而即有亨非于元之外别有亨也利贞
 者性情也利贞即元之性情于此而见非元之外别
 有利贞也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故人
 以元亨利贞分四德并看而不知亨利贞皆元也元
 之德岂不大矣哉然而元之大一乾之大也故又曰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惟乾元之德如此其
 大故六爻之发挥不过旁通其情时乘御天如天之
 云行雨施而天下即平矣文义甚明文气甚贯注中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WYG0724-0309c.png
 板板分注亨利贞为失之矣
文言说潜龙一爻往往以行字相许如曰乐则行之日
 可见之行也盖有能行之德而后藏故谓之潜龙所
 谓舍之则藏也与漫然隐逸之士不同
潜龙非只隐遁便可称潜龙须看一龙字其中便有大
 学问在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又曰君子以成德为
 行日可见之行也说个龙德又说个成德则知非圣
 人不能当龙非龙德不能当潜今之潜者谁乎今之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WYG0724-0309d.png
 潜而龙者又谁乎
读潜龙不可只作隐逸傅看过隐逸只是高尚所谓爵
 禄可辞者耳潜龙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非遁世不
 见知之圣人不足以当之知此则虽屈原陶潜亦瞠
 乎其后许由巢父云乎
士君子当潜时最当学问亦最好学问此所处寥落则
 心思愈加静专故也或曰世乱恐无安静也又多衣
 食之累奈何曰念及此则一刻安静即当一刻学问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WYG0724-0310a.png
 矣衣食之忧又其次者
潜龙有不终潜之学问著述是也不得于今则得于后
 不行于天下则行于万世我何为不豫哉
亢不独处富贵极盛之地有亢即处潜亦有亢事太激
 名太重是也俭德避难知几其神乎
括囊无咎无誉亦处潜一法其不及潜龙者逊其德也
 抑亦可以为次矣
以乾观坤则坤直是纯阴之世矣然全卦中不见此意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WYG0724-0310b.png
 只于六四一爻见之以四当外卦之首重阴之始也
 故文言曰天地闭贤人隐
履卦卦辞曰履虎尾则知履之为卦亦与危机相近矣
 然初二两爻一曰素履往无咎一曰履道坦坦幽人
 贞吉则知当履之时能与上远则危机亦浅
遁之为卦只二阴侵长圣人便以遁为名便要君子退
 避此履霜坚冰之意也然难进易退之义亦于此可
 见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WYG0724-0310c.png
初六遁尾有厉九二系遁有厉则知遁必贵先必贵决
 然象又曰远小人不恶而严则当遁之时而清浊太
 分亦危机所伏也不先不后不激不随庶几得之
不恶而严四字最可味恶则有进而与争之意争则激
 激则伤新法之祸吾党激成不独君子受其害天下
 且受其害矣严则惟远之已耳君子苟能退步小人
 断不敢犯亦断不忍犯
明夷彖曰利艰贞晦其明也盖世道既当明夷若文明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WYG0724-0310d.png
 外见将来物忌故利用晦然大象又曰用晦而明六
 五小象又曰明不可息盖明虽晦于外不可息于内
 混迹庸众所谓晦也专心圣贤所谓明也吾身虽废
 吾心不可不治庶几明夷之旨乎
外柔顺三字最妙处难而柔顺则不与逆鳞撄决不至
 于犯难矣然所谓柔顺者盖理当柔顺者也或臣子
 之于君父或圣贤之于狂暴或迹处草野而无纲常
 之责或身任绝学而有道统之寄如是者可以柔顺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WYG0724-0311a.png
 不然在职死职在官死官临难毋苟免顺受其正书
 识之矣若皆以柔顺自居得无脂韦之诮乎
困与遁与明夷不同遁之时祸机尚远地步尽宽明夷
 之时虽灾害切身然尚容人计较兢兢业业患犹可
 免若困时则直是无所复之令人动转不得此时而
 更营心计较则私意丛起必至皇惑失措将来脚跟
 必站不定大象一言说得好君子以致命遂志若曰
 此时之命惟有致之而已若夫志则必不可不遂随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WYG0724-0311b.png
 寓而安无入不自得死忠死孝取义成仁皆此念为
 之故吾以为学者必有此念而后可以处明夷而后
 可以处遁
节至于苦便是有意立节若有意立节则此时便非贞
 矣不可贞言苦节非贞不可以之为贞也圣贤立节
 只是理应如此初未尝矫饰即至捐生死难亦不过
 从容就义未尝有所谓苦也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九二不出门庭凶同处节时然当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WYG0724-0311c.png
 节而节则无咎不当节而节则凶乃知圣人初未尝
 有心于节也时为之耳使稍有可通圣人决不蹈失
 时之讥也此二爻宜与潜龙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二
 句参看
坤彖较乾彖便有许多言语然一以贯之只是从阳二
 字
乃终有庆注谓反之西南而有庆非也谓之丧朋则丧
 其类而从阳矣故终有庆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WYG0724-0311d.png
乾文言释元亨利贞自元而亨而利而贞意主于元坤
 文言释元亨利贞自贞而利而亨而元意主于贞此
 处便有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之别
易称卜筮之书圣人所以前民用至于君子则有无待
 于卜筮者易之吉凶不过决于理之是非民不知理
 故圣人教以卜筮君子明理理之所是则趋之理之
 所非则避之死生利害固有不计者今人动谓易为
 趋吉避凶之书至以卜筮为智巧规避之事试玩易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WYG0724-0312a.png
 辞占何尝有一毫规避
昔朱子称周礼为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予于易亦
 谓是四圣人天理烂熟之书若目为智巧规避则一
 团人欲矣
易经是格物穷理之极功
舜光问伏羲既有八卦次序矣文王何以又有八卦次
 序也曰伏羲八卦次序是未有八卦逐渐生出乃天
 地絪缊万物化醇也文王八卦次序是已有八卦交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WYG0724-0312b.png
 互索来乃男女搆精万物化生也
易经吉凶两字只是论是与不是若是即仗节死义遗
 逸阨穷俱是吉若不是即为君为相福寿康宁亦是
 凶也
易经中贞凶二字最妙盖正至不可行处而必欲固守
 其正则虽正亦凶矣邦无道危言危行是也巽以行
 权其惟君子乎此二字当与亢龙有悔一爻同看
读贞凶贞吝四字则知大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与言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WYG0724-0312c.png
 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之别
自易书以后扬雄之太元关朗之洞极司马光之潜虚
 与康节之皇极经世皆拟易者也然太元之八十一
 首洞极之七十二象潜虚之五十二行皆穿凿无本
 若康节则原用易数其自一一而之八八皆易卦之
 本数也故左之右之无不宜之
康节以岁月日辰推成元会运世乍思之似乎杜撰然
 却是已然之迹孟子所谓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
卷三十三 第 13b 页 WYG0724-0312d.png
 坐而致之也即其上推世运尧舜之治恰在中天则
 此书之数信非偶然矣
昔贤谓康节之学遇物皆成四片盖因其元会运世岁
 月日辰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皆以四为数故也其实
 康节所分动静各四则原是八数彼此相因不出十
 六十六而天地之道毕不过两八数也昔贤又谓康
 节之学是加一倍法盖谓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
 生十六也其实两八数亦是加一倍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WYG0724-0313a.png
皇极经世书性理书所载乃蔡西山经世指要盖因康
 节之子伯温所著一元消长图而推衍之非康节之
 全书也若欲究康节之学必须读其全书读全书而
 更阅指要则全书之意灿然矣然此是另一种学问
 学之即不通知亦不妨盖欲精究之恐反有举一废
 百之虑观当时二程同时朱子相去不远俱不肯汲
 于邵子之学意可知矣
康节曰上古圣人皆有易今之易文王之易也故曰周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WYG0724-0313b.png
 易今读皇极经世竟是康节一部易以元会运世岁
 月日辰尽天地之终始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尽天
 地之体用以暑寒昼夜风雨霜露尽天地之变化以
 性情形体走飞草木尽万物之感应以皇帝王伯易
 诗书春秋尽圣贤之事业大矣至矣岂不能与天地
 准弥纶天地之道乎
伏羲易卦图自太极而分阴阳自阴阳而分老少四象
 自老少四象而分八卦乾为天坤为地不过一阴阳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WYG0724-0313c.png
 而已康节图则自不动不静之间而分动静动生阴
 阳静生刚柔阴阳刚柔各生太少此则与易有别康
 节盖以动属天道而阴阳者天之气静属地道而刚
 柔者地之质故也然系辞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地之道曰柔与刚则康节之图之意原自易书中出
 来蔡西山曰康节之学虽作用不同而其实则伏羲
 所画之卦旨哉言矣
邵子观物内外篇俱是玩心高明读之真见得虚空劈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WYG0724-0313d.png
 塞皆道
或问朱子云康节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
 草雷化物之木此说是否朱子曰想只是以大小推
 排匹配将去康节书中此类甚多如云星为昼辰为
 夜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
 体之类皆不可解皆是以大小推排匹配将去其所
 以沛然成书者原他见得个天地始终大局是完完
 全全故于中细小之物合之而无不合即不合而亦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WYG0724-0314a.png
 无不合也
皇极经世之蕴发明于观物内外篇其间有极精奥者
 诸儒所不能道也据伯温云外篇门弟子所记今观
 其文若出一手非门弟子所能记也赵氏震以为如
 易之有系辞信哉
通书西铭当列于四书五经之亚使学者熟读
五经四书格人此心之理灵枢素问格人此身之理人
 一身之理尚不能格何以云格物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WYG0724-0314b.png
灵枢素问非周秦间人不能作其文字直如三代鼎彝
 古色班驳不可辨识其论理亦非寻常人所能到古
 人之心通造化如此
董子书只天人三策可观其繁露颇涉谶纬且文气亦
 与天人策不同疑是假书
正蒙书中虽有一二欠自然语然却多开辟处凡天地
 阴阳鬼神律历幻渺难知之理皆能精思刻论发诸
 儒之所未发其有功于吾道不浅学者不可不读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WYG0724-0314c.png
仪礼经傅通解相傅为文公之书其续集则黄直卿所
 辑也然观其大槩犹似礼经类书所引白虎通左傅
 国语诸家似亦太杂且以仪礼为经是贵其可遵行
 也而所补乡国王朝之礼杂采诸书体格不一窃疑
 此书非已成之书当是文公命门弟子所辑欲加笔
 削勒成一家言耳日来静坐观礼颇识得制礼源头
 以为礼必有提纲必有仪节必有图说必有疏义四
 者备而后可以为礼书盖有提纲则便于记诵有仪
卷三十三 第 17b 页 WYG0724-0314d.png
 节则便于演习图说备则按纸可识其文疏义明则
 开卷即通其旨凡辑礼书决当以此为准
郝楚望九经解大抵以别出手眼为高然其中识见亦
 尽有开辟不可及处未可忽易但论经处多援引佛
 经互证虽名为辟佛其实推墨附儒也缘楚望曾习
 释学故议论便颠倒纵横大约三王之馀卓吾之次
 耳此书后必有喜之者其力量亦甚可畏吾党学问
 有暇当取而论正之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WYG0724-0315a.png
扬子云好奇而不自量作太玄以准易所谓小有才未
 知圣人之大道也宋之司马公可谓君子矣而乃作
 潜虚以拟太玄何哉其亦格致之功有未尽乎卒至
 训格物为捍禦外物有以也
混古始天易钱塘田艺蘅所撰因太极之说而谬为元
 极灵极太极少极与夫动静三才之图文极浅鄙而
 高自誇诩诋斥濂溪可谓无忌惮之小人矣初学未
 知太极本然之妙或有因其浅鄙而喜之者要之熟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WYG0724-0315b.png
 读通书见得周子原图实落处自不为所惑也
管东溟论乾龙义大约欲救正姚江泰州一𣲖后学夺
 其嚣而与之静似矣而乃以为飞龙禅于见龙见龙
 禅于惕龙是何言与欲挽狂澜之倒而更以其身为
 狂澜可乎至于剽窃二氏推墨附儒三教合一之说
 昌言无忌一时横议之风犹可想见讲学之弊遂至
 于此祸亦烈矣
王可大象纬新篇语俱平实至论岁差以为天道原自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WYG0724-0315c.png
 不齐久之必差必随时考验以合于天乃为至当语
 甚有理不知尧夫差法何以冠绝古今也
吴继仕乐经源流主国朝李文利律吕元声之说以黄
 钟为三寸九分谓其声极清而徵羽为极浊其说之
 是非予不敢知但以古人候气之说推之黄钟候冬
 至之气其入地最深则黄钟之管似宜比诸律为独
 长不得反为极短也又单穆公谓大不踰宫细不过
 羽然则宫声之大自古而然而文利继仕独谓其声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WYG0724-0315d.png
 为清而细予不敢信
予初未知乐然窃谬谓律起于声国语伶州鸠曰古之
 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度律均钟此律起于声之
 一证也故予谓古人定黄钟之宫皆以耳齐之有声
 而后有器有器而后有数非以数定器以器制声也
 古人之法自源而流今人之法自流而源源流倒置
 古乐之不可复无足怪矣何柏斋乐律管见黄钟九
 寸之说同于西山而又以为九分为寸与西山十分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WYG0724-0316a.png
 为寸之说异其说凿凿亦成一家然乐律非可以空
 言争西山律吕之学虽文公亦以为精当而制而用
 之音节不调乃思更制而不果柏斋之说岂亦尝制
 而用之耶柏斋之言曰惜予未精于音不能尽得其
 妙然则管见之所言者非音耶非音而又何以言乐
 也故愚以谓乐不知音而强争于器数者皆说梦也
李资乾太和元音似涉泛滥然乐原本大槩不甚相远
林兆恩歌学解诗四句分作春夏秋冬又每字分作春
卷三十三 第 20b 页 WYG0724-0316b.png
 夏秋冬以声开放为春夏声收敛为秋冬夫字有阴
 阳声有轻重调有清浊节有疾徐安得比而同之乎
 今世歌法大约如此宜乎与古歌绝不相类也
林兆恩礼射图说大约彷古似亦可行然愚谓古人行
 礼所为可贵者非谓其一依图说确然不移也亦谓
 古人遇事处处皆有秩序皆有仪文耳仪礼所载不
 过写出一个规模举止以为楷式自君子行之必有
 本之而稍为变通者如三加之辞礼有明文而赵文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WYG0724-0316c.png
 子之冠见于诸卿诸卿皆有勖辞燕射之法礼有定
 式而孔子矍相之射使子路执弓而请惟不失礼意
 而不泥礼迹故能行之久远而无弊也有子曰礼之
 用和为贵亦是此意今人遇事若不行古礼则喧嚣
 错乱略无威仪一行古礼则又步步循彷依样葫芦
 了无生趣非木偶则俳优矣古礼之不复行者以此
 予故于此论之
代藩读书录以己意铨释六经语孟大约出入禅学如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WYG0724-0316d.png
 解易终万物始万物莫甚乎艮句乃云即动处求心
 了不可得又云动起静不灭动止静不止静既无止
 息动亦无所起又云性体之中无见无不见无闻无
 不闻无知无不知无觉无不觉俱实实用禅语
世傅李翱文章全学退之复性书准韩愈之原道也今
 予读其书虽未能醇乎其醇如宋之周程张朱然居
 唐之时举世愦愦而翱独沾沾于此亦可谓中行独
 复之君子矣至观其全集如平赋书与从弟正辞书
卷三十三 第 22a 页 WYG0724-0317a.png
 及答开元寺僧书若时时存心于斯道者较之韩愈
 似更进焉今韩愈已配食两庑而翱犹没没或亦后
 人所当加之意乎翱之所得较宋末诸儒当道学开
 明之后者也其闻斯道也易翱居道学未明之先者
 也其志斯道也难且观其复性书所载当群言淆乱
 之时而所推尊引用者不过学庸语孟与夫系辞之
 文而已夫学庸语孟之文当时尚未显也而翱之所
 见已能及此则岂犹夫人者乎愚故曰翱之学似尤
卷三十三 第 22b 页 WYG0724-0317b.png
 胜退之也
金坛于鉴中说以大学八条目分明诚体用敷衍成说
 大旨亦无甚悖谬然立言轻重不伦详略无序似属
 依傍非出沛然
宋潜溪邃言刘括苍郁离子王华川卮辞皆留心世道
 之言然而潜溪括苍胜矣潜溪责萧何入关不收秦
 秘书而收户口图籍便是宰辅见识括苍以招安之
 说为劝天下作乱以井田为乱后可复以德政刑威
卷三十三 第 23a 页 WYG0724-0317c.png
 为救弊之本便是佐命见识
方正学先生直有尧舜君民之意其所设施皆欲法周
 官侯城杂诫所记往往见于言表然建文之初兴革
 太锐卒有靖难之祸岂天不欲复三代之盛耶愚观
 建文兴革之始不先天下大势而汲汲于官府宫阙
 之名号则正学虽志古治似犹见其细而未能见其
 大也太祖常曰此奇士当老其才岂当此时其才犹
 未老欤
卷三十三 第 23b 页 WYG0724-0317d.png
近思杂问永嘉陈埴所撰其言纯粹中正近世学者罕
 有其比惜未睹其全与未悉其出处行事当细访之
 耳(即陈/潜室)
王龙溪南游会纪句句是禅字字是禅昌言三教绝无
 避忌以至老子庄子都打合作一家四书六经不知
 撇向何处呜呼龙溪不足责矣天泉证道而遂以龙
 溪为回赐以上人物使之流弊至此则阳明先生不
 得辞其责也阳明尝曰我在南京时尚有个乡愿意
卷三十三 第 24a 页 WYG0724-0318a.png
 思在今则实实信得是个圣门狂者以龙溪为回赐
 以上人其犹有乡愿之意耶
予自十七八时读杨复所时文便批评他是禅学今读
 秣陵纪闻其所谓禅固不待言而明也至于纪录体
 式亦语语抄袭禅门语录公案不意当时狂澜之倒
 至于如此
三山丽泽录黄遵岩之所为请正于王龙溪也当时荆
 川遵岩亦好个人物却被龙溪弄坏
卷三十三 第 24b 页 WYG0724-0318b.png
予闻之友人云龙溪行不顾言居乡颇贪鄙未审当时
 何以能信从如此由今观之亦只是互相掉弄和閧
 过日彼此俱无实见也
郑善夫经世要谈亦杂释老然其中亦颇有可取者如
 学问贵包荒及防身若禦敌一跌则全军败没皆名
 言也
郁天民辨传习录疑义言言切当天民与阳明同邑而
 能不为其所汨是亦实学之士矣
卷三十三 第 25a 页 WYG0724-0318c.png
天泉宗旨四言在阳明己自露出破绽至龙溪四无之
 语则是文人口头聪明语绝无意义虽禅宗之有得
 者亦不取也其流弊之害至万历时凡诸老会讲专
 拈四无掉弄机锋閒话过日其祸盖不止如王衍之
 清谈矣万历之末人心委顿驯至大乱其明验也九
 解之作出海门汝登周氏时海门讲天泉无善无恶
 之旨于南都许敬庵闻而疑之作九谛相难海门又
 作九解以解之夫九解之说海门固非矣敬庵九谛
卷三十三 第 25b 页 WYG0724-0318d.png
 初无卓见又乌能相难乎亦徒为角口而已
郑端简自言不知学其所作古言出入颇多大约论史
 论事处便明白至论理处则贸贸亦未及研精故也
海昌王文禄作求志编盖忿嫉当世无留心民事者故
 有见辄书意欲见诸施行亦可谓有心世道者矣其
 言阁辅欲治天下必先咨访凡出差官俱要所过地
 方人才风俗官吏贤否揭帖凡有入京士民必虚心
 咨访以合多者为公吏部以此法求御史御史以此
卷三十三 第 26a 页 WYG0724-0319a.png
 法周知三司府县诚为良法使得此等数十人亦可
 以修政立事矣
陈几亭集有汪登原理学经济编序称登原此编语理
 学则以平实救虚无语经济则以垦荒救聚敛此亦
 熹宗朝一人物也惜乎未见其书又云汪公尝试屯
 于天津初试收榖万石次冬遂得六万石后为大司
 徒欲大行屯政以众议不合遂去位则汪公诚人物
 也识之当徐觅其书
卷三十三 第 26b 页 WYG0724-0319b.png
 
 
 
 
 
 
 
 思辨录辑要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