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WYG0724-019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三
             太仓陆世仪撰
  天道类
五经中他经皆言人事惟易独言天道人欲知天道非
 研穷乎易不可孔子五十知天命又曰五十以学易
 应是孔子天命之知亦得力于羲经也系辞傅曰穷
 理尽性以至于命学问必到至命地位方称极则非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WYG0724-0196d.png
 天下之至人其孰能与于此
忆昔戊戍岁江阴孔蓼园沙介臣曹颂嘉诸子问向来
 诸儒言学必有宗旨先生居敬穷理亦是宗旨否曰
 固是然此四字毕竟是起手工夫上多若论其全则
 有四语曰尚志居敬以立其本致知力行以勉其功
 天德王道以会其全尽性至命以要其极能尽此四
 言方是古今来一大儒者
天人一也然未知天命则天与人犹是岐而二之惟一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WYG0724-0197a.png
 知天命则此际天人浑是合一天即我我即天心性
 形骸都无间隔然此非研穷易理太极西铭烂熟胸
 中实实见得道理现前纵有些微省悟亦是电光石
 火
朱子初年见李延平将谦开善话头来说延平曰公于
 何处悬空会得许多道理朱子憬然乃循序渐进后
 来渐渐升堂入室究极精微至今读其注易注太极
 通书西铭无一语不透露亦无一语不平稳切实盖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WYG0724-0197b.png
 功夫得其次第也今之学者若天资高妙便要说顶
 上话头下截工夫便不肯做其笃信谨守之士则又
 死煞按定腔拍不能开展尺寸乃知狂狷犹可寻求
 中行真正难得
知天命必要本易与太极通书易与太极通书必要本
 程朱今人亦讲天命亦本太极通书然只是打合二
 氏走入哇瓜国里去
昔人谓易经四圣而象著然羲文周俱是作易惟孔子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WYG0724-0197c.png
 是学易吾人学易学孔子而已扬雄关朗之流皆思
 作易真是不知分量惟周程朱乃是学易
易者所以明天道正所以全民用学易者当尽人以合
 天伏羲画卦示其体也文周系辞著其用也孔子赞
 易体用兼明然而四圣人之意则尝在于用故愚谓
 学易之道当先从用始系辞传曰君子居则观其象
 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则知学易工夫全
 在事为未感时沈潜玩索每阅一卦便当认其卦体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WYG0724-0197d.png
 详其卦德象变辞占无不贯洽而后一卦之义出每
 读一爻便当定其刚柔考其位次乘承比应靡有遗
 憾而后一爻之义全于是乃进参以已意设身处地
 上下古今揆其时势度其情理而参决之何以为吉
 何以为凶观其与古人合否以验吾心体用力既久
 心体自纯出应万变沛然莫禦不俟卜筮而知吉凶
 中庸所谓至诚如神也到得至诚便是全体太极大
 自天地阴阳细自昆虫草木罔不具于吾心抬头举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WYG0724-0198a.png
 目无非易理故孔子系辞二傅多言人事至说卦序
 卦杂卦纵横开合无不成易此正以明用至则体立
 人尽则天见也决无用未至而可与言体人未尽而
 可与言天者故愚意欲学者学易专用力人事而天
 道则俟其自合庶不失圣人下学上达之旨
静坐读易觉得伏羲画卦时天地万物杂然在前何以
 见得天地间只是阴阳两物既见得是阴阳何以见
 得阳之象必为奇阴之象必为偶便决然下此二画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WYG0724-0198b.png
 此际便是太极
阴阳对待是先天说出五气流行是后天说出合二气
 五行而云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又是周子说
 出虽道理合下便具而逐层洗发不可不知
伏羲画卦卦而已未尝有所谓太极也文周系辞辞而
 已亦未有所谓太极也至孔子赞易而曰易有太极
 始发出一太极之名此是为万世特开生面学者须
 是要认得太极别人说不济事须是自己真正认得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WYG0724-0198c.png
 也
太极二字自周朱发明之后后人更不疑惑若自宋以
 前则老子道生一而后生二庄子道在太极之前列
 子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汉志函三为一其说纷纷是
 否莫辨以此知周朱发明太极之功真在万世
中庸一部书句句言人道却句句言天道能如中庸方
 始是天人合一
问博厚高明悠久是单言天道曰此正是言天人合一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WYG0724-0198d.png
 处言圣人与天地同一博厚高明悠久而末举文王
 以为证会得此意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总是圣人
 与天地同之也
不是天人合一如何能尽已性尽人性尽物性
戒惧慎独尽性也中和位育至命也一部中庸却是此
 意
周子太极图全从系辞出不曾造作一毫不知者诬之
 谤之或谓得之陈抟种放穆修或谓师事鹤林寺僧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WYG0724-0199a.png
 寿涯此二氏无稽之言谬欲引为已重如谓孔子为
 释迦弟子也至朱子序通书亦谓莫知师傅之所自
 夫系辞即师传也何必舍是而更问哉今观其首一
 ○即易有太极也次□即是生两仪也次  即两
 仪生四象也□天地絪缊万物化成也□男女搆精
 万物化生也何尝自出一毫私意而议论丛生是非
 信口总之不肯细心观图并不肯细心读易
太极图甚平易人都看得鹘突其实极易晓中间一圈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WYG0724-0199b.png
 即易经上太极一○旁边两抱即易经上两仪二画
 但伏羲在太极上面直画两画濂溪先生便把伏羲
 二画弯转抱在太极两傍是恐人把太极两仪看作
 二物故创作此图以明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之
 旨耳
朱子谓周子太极图当在通书之首先生既手授二程
 本因附书后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卒章不复
 釐正愚谓周子通书本名易通山阳度氏载傅伯成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WYG0724-0199c.png
 未第时尝得周子所寄姤说同人说今其书独有乾
 损益家人暌复旡妄蒙艮等说而无所谓姤说同人
 说则知易通之为书六十四卦皆有说特散逸不全
 耳其间议论次第当悉依周易非自立体格别为一
 书也太极图之在后实以系辞在六十四卦后故耳
 朱子取以贯通书于义无不可然太极图所以为通
 书之卒章则实因此故特记之
一篇太极图说止说得天命之谓性三句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WYG0724-0199d.png
从来圣贤学问相傅止是一条线索子思天命之谓性
 是祖系辞继善成性孟子知其性则知天矣是祖中
 庸天命之谓性周子太极人极则亦祖继善成性而
 暗合于子思孟子自周子以后则凡言性与天道者
 无不祖之伊川颜子所好何学论全本太极图说朱
 子注中庸天命节亦本太极图说也
凡读人制作须是彻首彻尾看他意思所在然后方可
 立论如周子太极图说若不看他通篇则以首句为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WYG0724-0200a.png
 二氏亦不为过今其书具在学者试彻首彻尾读之
 有一语涉二氏一字涉二氏否象山以客气待人遇
 前人制作不论全篇只摘一二字诋排呵叱此岂圣
 贤平心之论
朱子论太极图有统体之太极物物之太极二语甚妙
 统体即大德之敦化物物即小德之川流二太极似
 无不同然而有不同者统体太极是就物物之前而
 推其所以然朱子所谓必先有是理然后有是气理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WYG0724-0200b.png
 先于气也物物太极是就物物之中而指其所当然
 朱子所谓既有是气即有是理理在气中也二太极
 煞有不同须要细心体认
粗看太极图若顶上一圈便是统体之太极阴阳中间
 一圈便是物物之太极若细看则有数层顶上一圈
 是生阴生阳之所以然也统体之太极也阴阳中间
 之一圈是阴阳各有一所当然也物物之太极也若
 以阴阳对五行而看则阴阳一圈是五行之所以然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WYG0724-0200c.png
 统体之太极也五行各一圈是又五行各有一所当
 然物物之太极也下面妙合而凝之一圈是成男成
 女之所以然统体之太极也成男成女之一圈是男
 女各有一所当然物物之太极也以男女对万物而
 观则男女一圈是人生人物生物万物之所以然统
 体之太极也万物一圈是既生人既生物而万物各
 有一所当然物物之太极也须要细细认得细细分
 别得一而二二而一才妙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WYG0724-0200d.png
识得此意方知周子于阴阳五行妙合而凝男女万物
 上各着一圈不是无谓故朱子有五行各一其极男
 女一太极万物一太极之语学者不细心未免混混
 读过
太极在阴阳之先在阴阳之中只不在阴阳之外在阴
 阳之先者统体之太极也不杂之太极也必先有是
 理然后有是气也所以然之理也在阴阳之中者物
 物之太极也不离之太极也既有是气即有是理也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WYG0724-0201a.png
 所当然之理也若阴阳之外则无太极所谓除却阴
 阳不是道惟二氏则外阴阳而言太极故老氏曰无
 名天地之始释氏曰空劫以前真已
太极在阴阳之先者似乎在阴阳之外然此只是即阴
 阳而推其所以然如阴阳之一动一静气也然必先
 有动静之理而后动静此之谓所以然也所以然只
 就阴阳上推出原不离阴阳不是另有一个太极在
 前生出阴阳来周子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只是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WYG0724-0201b.png
 恐人外阴阳而求太极
朱子太极图说注极其精当然其中亦有三处可疑一
 则解剥图体既以水为阴盛金为阴稚火为阳盛木
 为阳稚而分解阳变阴合句又曰以质而语其生之
 序则水木阳也火金阴也夫图体所定方位亦是说
 生之序而互异如此故虽笃信如黄勉斋以为疑然
 阴阳总无定在或初间以图之左右分阴阳此则就
 河图分阴阳亦无不可其二是五行之生也各一其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WYG0724-0201c.png
 性句应属下文盖太极图说有五段大意自无极而
 太极至太极本无极也是说道生天地自五行之生
 各一其性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说天地生
 人语备载庚子太极讲义中玩五行之生也句一也
 字便是起下语气与下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
 凝作一串读以起下文五性二字盖不先说明五行
 之生各一其性则二五五字与五性五字俱无着落
 故特地于中间添入此二句乃朱子竟以此二语读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WYG0724-0201d.png
 连上文而曰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
 极无假借也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便是
 结上文语气与周子本文语气不合至于分解注中
 解无极之真一段又以一性字领下而曰性无不在
 又曰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不但此
 处不当以性字贯而以性为主而阴阳五行为错综
 其语恐亦未妥其三则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节末句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观又曰二字是于三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WYG0724-0202a.png
 句之外又另提此句来讲以见死生之说亦不过即
 此阴阳太极动静之理而注中重复将阴阳刚柔仁
 义来说亦欠明爽此三处皆有可疑
文公解图煞费气力故其解中亦往往有过费气力处
文公解图妙于即以通书解图然其病处亦在于过用
 通书其解通书妙于即以图解通书然其病处亦在
 于过泥图凡道理只平铺放着观之自见
问万事万物根本于太极太极却归何处曰太极即散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WYG0724-0202b.png
 见于万事万物
顾泾阳先生云异教家往往好言天地未生前父母未
 生前不如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于此有得则二
 者皆在其中矣愚谓泾阳言错此二语者儒家亦何
 尝不言天地未生前太极也父母未生前继之者善
 也易经上明明说过人于此处不究心即究心亦不
 熟见异教拈出便以为另是一条道路而不知实非
 另有道路也但异教论天地未生父母未生则又不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WYG0724-0202c.png
 如此解盖若如此解则仍是儒教故必诡异其辞秘
 密其旨以为不落言诠不入见解切忌说破也要之
 二语若不如此解便不是故曰吾儒之外无道
一僧问曰儒家说太极之前有无极且道无极之前还作
 甚么予曰和尚且道无极是甚么来僧不能答
不识无极道不得太极字不识太极道不得无极字
道生天地天地生人人配天地故能尽道只此四句可
 该太极图一篇之义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WYG0724-0202d.png
或问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太极动静是阴阳动静朱
 子曰是理动静愚谓不若云动静是阴阳所以动静
 是太极
朱子曰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
 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愚谓如此是
 仍以动静分体用了且语意未明疑是门人误记不
 若云静者动之体动者静之用太极者动静之主宰
 似较明白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WYG0724-0203a.png
理气二者原不可分先儒之说甚多无有出此者朱子
 独谓必先有是理而后有是气予向来体认不得其
 解近谓蔡虚斋蒙引恍然有会于朱子之言而知虚
 斋之说有未畅也虚斋之言曰理气是一齐有的朱
 子虽就天道本体言然天道本体岂容无气此就天
 地已生后论矣朱子谓理先于气是就天地未生前
 论假如轻清上浮者为天是气也然必有轻清上浮
 之理而后轻清者浮而为天重浊者下降而为地是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WYG0724-0203b.png
 气也然必有重浊下降之理而后重浊者降而为地
 不然何不闻重浊上浮轻清下降乎譬如人着新衣
 忽生虮虱此气之所成也然必有生虮虱之理而后
 虮虱生衣服外面则不生矣无是理故无是气也岂
 非理先于气乎
喜而后喜气生怒而后怒气生有是理故有是气喜而
 饰怒怒而饰喜则气不至矣无是理故无是气也
尊素寻思理先于气之旨久而未得时方与蕃侯论集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WYG0724-0203c.png
 义养气予呼尊素曰理先于气尊素大省称快
罗整庵论理气以程伯子原来只此是道一语为定论
 以伊川所以阴阳者道为渐有二物之嫌又以朱子
 一阴一阳往来不息即是道之语为直截而以理与
 气决是二物气强理弱与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
 放之语为未合以予观之程子朱子之言皆是整庵
 之见犹有未到也盖气只是阴阳理只是太极太极
 不离乎阴阳亦不杂乎阴阳明道原来只此是道之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WYG0724-0203d.png
 语与朱子阴阳不息即是道是说不离阴阳之太极
 伊川所以阴阳者道与朱子理与气决是二物云云
 是说不杂阴阳之太极整庵疑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也薛文清见亦同此
整庵疑周子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三语以为
 物必两而后可以言合太极与阴阳果为二物则方
 其未合之先各安在耶予以为整庵之言理气亦固
 矣夫即气是理者以为气之中即有理非气即是理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WYG0724-0204a.png
 也既非气即是理则安得不为二物
理之与气一而二二而一未知即气是理之人若与之
 析言理气恐其认作二物若既知即气是理之人虽
 与之析言理气终不害其为合一也周子三言正是
 指出理气浑合无间之妙整庵乃必以合字疑之何
 也
只一个理字一个气字字义各有不同便是二物矣岂
 必各有形质而后谓之二物耶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WYG0724-0204b.png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中庸注所谓气以成
 形理亦赋焉也
整庵曰阴阳太极未合之先二物果各安在予以为此
 无难晓即如此火炉子是气也上可藏炭下可通风
 即所以为火炉之理也当既有火炉之时所以为火
 炉之理即在此炉之中未有火炉之时但无此炉之
 形耳所以为炉之理固在也所以造炉之木石铜铁
 亦在也安得以为遂无着落耶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WYG0724-0204c.png
理只是气的源头整庵不识伊川所以二字之妙便终
 身疑惑到底
整庵最爱程伯子原来只此是道一语予谓即此便可
 见理气是二物盖只此是道所谓即气是理也妙在
 原来二字煞有深意未尝言此便是道假如有一器
 于此指谓人曰此中有道便说得去若谓此就是道
 便说不去矣整庵认真道即器器即道之说以为其
 中更不容着一语未免反生鹘突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WYG0724-0204d.png
朱子理与气决是二物一语煞是下得倒断无本领汉
 决说不出
就不杂阴阳之太极言理气是二物就不离太极之阴
 阳言理气亦是二物此处看得明白方是学问
整庵云气之聚便是聚之理气之散便是散之理惟其
 有聚有散是乃所谓理也是即就聚散上观理而不
 知所以为聚散者理也宜其于程朱之言多所未合
 矣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WYG0724-0205a.png
看来整庵只未会理先于气之旨便有许多不合处予
 庚辰春初偶见到此后来触处俱无疑碍
胡敬斋气乃理之所为及所以为是太和者道与有理
 而后有气三语皆无可疑至云人之道乃仁义之所
 为易即道之所为则欠明通矣整庵疑之是也至于
 余子积性书则悖谬之甚
蔡虚斋谓理全而气分似亦未妥夫理有全有分气亦
 有全有分天地气之全者也万物气之分者也统体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WYG0724-0205b.png
 一太极理之全者也物物一太极理之分者也
凡事凡物莫不各有当然之理所谓即气是理也至事
 物所以当然之故微乎微乎非明乎理先于气之说
 其孰能知之
知当然之理者可与立知所以然之故者可与权
先儒论理气既曰理在气中又曰理先于气既曰即气
 是理又曰理与气决是二物凡此等处俱要看得历
 历分明绝无分毫窒碍方是学问
卷二十三 第 19a 页 WYG0724-0205c.png
理先于气一语明儒中惟昆山魏庄渠见到馀则多有
 未曾论及者或有论及而终于格格者乃知此处工
 夫急切正未易到
吴康斋见耕耘者曰此亦是赞化育此语非有得者不
 能道
陈白沙学问以自然为宗最近于天然却又是曾点一
 家只是天机动荡非性与天道全体太极之天
朱子论理气之言最精当者有曰必先有是理然后有
卷二十三 第 19b 页 WYG0724-0205d.png
 是气既有是气即有是理又曰论万物之一原则理
 同而气异论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似而理绝不同
 此四言皆论理气之的学者宜将四言参伍错综寻
 求玩味使其贯串通彻于胸中全无一毫疑惑则天
 地万物性命之理瞭然若揭矣
高景逸先生云若说有生天生地者便不是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原寻不出起头处此即整庵本无先后之
 说也不知太极不离阴阳而亦不倚阴阳动静阴阳
卷二十三 第 20a 页 WYG0724-0206a.png
 虽无端始毕竟先有理而后有气会得此意方可读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句
必先有是理然后有是气事事物物皆然然亦有不尽
 然者以天下言之或宜治而忽乱宜乱而忽治以一
 人之身言之或为恶而蒙福为善而得祸以瞽瞍为
 父而生舜以尧舜为父而生朱均皆不可解故朱子
 曰气强理弱然细思之其中毕竟有所以然在
问张子虚空即气之说如何曰天地间只理气二字易
卷二十三 第 20b 页 WYG0724-0206b.png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不必更
 分虚空与气张子知虚空即气而又曰太虚不能无
 气又曰合虚与气则仍分虚与气矣所以正蒙下语
 虽极精微终不如周子朱子之划然也
要知天地间总只阴阳阴阳总只是气则于何处更讨
 虚空
问张子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
 耳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耳何
卷二十三 第 21a 页 WYG0724-0206c.png
 如曰气无形而其聚其散皆气之所为也性无感而
 有识有知皆性之所在也本所固有道不得个客字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知形下不
 但是有形之物即空虚无形其中皆有气气亦是形
 下其中之所以然则道也故中庸曰洋洋乎发育万
 物峻极于天张子误认此意以有形者为器无形者
 为道故有取乎庄子之野马絪缊而曰太和所谓道
 此处一差所以正蒙中言道往往多错
卷二十三 第 21b 页 WYG0724-0206d.png
道器二字即理气二字知气即是器则决不误以无形
 者为道矣
要知形上形下即中庸费隐二字
道不可见惟知道之君子能见之诗云鸢飞戾天鱼跃
 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满空中都是道在
问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如何便是道曰鱼飞戻天鸢跃
 于渊便不是道曰鱼有文鳐鸟有鹈鹕何也曰水有
 温泉火有阴火阴阳互根反其类也
卷二十三 第 22a 页 WYG0724-0207a.png
鸢飞鱼跃是言虚空劈塞都是道理随意指见前一物
 都是这个
程子曰天人本无二只缘有此形体便与天隔一层除
 却形体浑是天也予谓形体本天所付若能践形尽
 性即此便浑然是天何消除得锡山高氏曰真知天
 自是形体隔不得此言甚妙
正蒙谓天地之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行
 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盖天地之风雨霜
卷二十三 第 22b 页 WYG0724-0207b.png
 雪万品山川犹圣人之视听言动善观天者无非教
 也此可与论语予欲无言及无行不与两章参看
问正蒙太虚太和之说本是说无极却只说得无字曰
 周子无极太极明理之无形张子太虚太和以无形
 为理
正蒙极言气之絪缊聚散升降皆是道与易言一阴一
 阳之谓道相似而实不同易着意在理上正蒙着意
 在气上不知絪缊聚散皆气也其所以然处即道只
卷二十三 第 23a 页 WYG0724-0207c.png
 隔些子便未透
舜光阅伊洛渊源问曰周子观盆鱼不除窗草此意可
 晓张子听驴鸣以为此亦是道何耶曰此意思都只
 一般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有勇知方足民礼乐只见得人事暮春童冠风浴咏归
 却见得天事
暮春数语须是先有个道在这里充足饱满自然随时
 随处都是天理发扬流动如孟子之手舞足蹈程子
卷二十三 第 23b 页 WYG0724-0207d.png
 之吟风弄月傍花随柳都是满腔子天机故能发挥
 出如许从容潇洒若胸次有一毫不乾净只现前便
 不能领略此个道理与别人说不得工夫到后便自
 能见得也
邵尧夫拉明道伊川看花明道去伊川不去尧夫曰吾
 辈看花与别人不同伊川只不肯去是他未见到这
 所在然却是伊川妙处若未到此地位而强学作家
 则反失之也
卷二十三 第 24a 页 WYG0724-0208a.png
虞九兄问尧夫前知全凭易数夫理数并称理尊于数
 尧夫明理便能前知如何反资易数曰理无形数有
 迹无形者难见有迹者易知也
又问明理之人亦有能如尧夫事事前知者否曰天地
 间原无此理既称明理岂有此事
言夏兄问理在天地之先数在天地之后如何明数之
 人能事事前知明理之人却不能事事前知曰理在
 天地之先范围天地之化数在天地之后曲通天地
卷二十三 第 24b 页 WYG0724-0208b.png
 之情明数之人所以能事事前知者以数合天地非
 以天地合数若夫明理之人所见在天地之先以天
 地随理不以理随天地故明理之人所知者惠迪吉
 从逆凶十日风五日雨皆理也若惠迪有时而凶从
 逆有时而吉风雨有时而不时则非理矣明理者不
 能知也明理者之不能知是天地之不能尽理非理
 之不能尽天地也岂反出明数者下耶
程子善恶皆天理诸儒皆以为疑不知此一语是从太
卷二十三 第 25a 页 WYG0724-0208c.png
 极图中出来不过是阴阳皆太极
善恶皆天理善恶二字要看得好周子太极图以善配
 阳以恶配阴善非必良善恶非必奸恶即如喜怒哀
 乐四字喜与乐便属阳怒与哀便属阴属阳便是善
 属阴便是恶又如好与恶好便是善恶便是恶又如
 生与杀生便是善杀便是恶凡喜怒哀乐好恶生杀
 无非天理故曰善恶皆天理
周子太极图说曰善恶男女之分也亦只是以阴阳相
卷二十三 第 25b 页 WYG0724-0208d.png
 配不然岂男为善而女为恶乎
舜光问予欲无言是圣希天否曰圣人无时无事不希
 天不特此语
天者理而已矣士希贤贤希圣亦是希天也
问伊川易傅中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二语如何解曰即
 理即象即象即理会得只是中庸费而隐三字
舜光问子贡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既
 言矣何以云不可得闻曰不可得闻犹今人所言听
卷二十三 第 26a 页 WYG0724-0209a.png
 不出意思盖夫子虽言而自家未能见到则虽闻而
 不省也今人每遇此等处往往强作解事岂果胜于
 子贡耶亦工夫不求自得耳
嘉隆之末有一种学问专一打合二氏将四书代彼注
 脚如此章书则曰性与天道原不可得闻可闻者非
 性与天道也心不在焉节则曰心正要他不在则视
 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然后才是正心此种议论极
 浅鄙薄劣绝无意义朱子所谓只好隔壁听者嘉隆
卷二十三 第 26b 页 WYG0724-0209b.png
 末往往刋为讲章流播宇内高顾之学既明以后此
 种书已绝无然老学究犹记忆一二以此惑人世俗
 小聪明人见之辄喜不可不知
閒时看医书亦甚有益于知天之学觉得五脏六腑九
 窍百骸无一不准于天则人不能践形尽性真是辜
 负天地
不但为儒当知天为医亦当知天气血脏腑在人之阴
 阳五行也五运六气在天之阴阳五行也非究到天
卷二十三 第 27a 页 WYG0724-0209c.png
 人合一何以为医故知学问不合天人不是学问
人身最重阳气医书云阳气者若天与日人之初生只
 是一点阳气即天地初生亦只是一点阳气太极图
 所谓动而生阳也人身能保此一点阳气何年不可
 延何病不可却人心能保此一点阳明何善不可长
 何恶不可去
 
 
卷二十三 第 27b 页 WYG0724-0209d.png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