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二
卷二十二 第 1a 页 WYG0724-018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二
             太仓陆世仪撰
  治平类(乐/)
天下无必不可知之理天下无必不可能之事天下无
 必不可作之器天文乐律二者固称绝学然精天文
 者代不乏人独乐律议论愈多去古愈远此非乐律
 真不可知不可能不可作皆论乐者不能推见本原
卷二十二 第 1b 页 WYG0724-0186b.png
 精求声气之元而徒执金石累黍合分寸之说以
 误之也欲正五音必先六律欲正六律必先黄钟欲
 得黄钟必先审声气之元欲审声气之元必先致天
 地之和欲致天地之和必天子建中和之极后世作
 乐不先讲中和位育而纷纷于斛尺秬黍岂非不揣
 其本而齐其末哉
候气者古人所以验天地之和也王者已致其中和位
 育矣然未知己之果出于中和天地万物之果登于
卷二十二 第 2a 页 WYG0724-0187a.png
 位育否也于是为之候以吹之吹以听之吹之听之
 而果得所谓中正和平声气之元矣则又为之被以
 管弦和以节奏荐之上帝飨之祖考所以告成功于
 鬼神不敢以私意饰为笙歌欺祖宗欺上帝也今人
 不知致中和以位育天地亦不问天地之位育与否
 而但云候气不知所候之气果属何气与
乐有乐章有乐音乐章成于人乐音出于天天人合德
 故可以殷荐上帝后世乐章矫诬既无可取而乐音
卷二十二 第 2b 页 WYG0724-0187b.png
 又皆出于穿凿岂能谐神人和上下
天地之气不可强当其和时则候得和气当其不和时
 则候得戻气此万万不爽之理故三代以下无论矣
 尧舜禹汤文武之时其候气之法作乐之法与夫斛
 尺秬黍当无彼此之殊也然而孔子于古今之乐独
 称舜乐且谓韶尽善尽美武尽美未尽善则知作乐
 根本全在当时帝王中和位育故当尧之时则有尧
 之气当舜之时则有舜之气当桀纣幽厉之时则有
卷二十二 第 3a 页 WYG0724-0187c.png
 桀纣幽厉之气故尧舜禹汤之时而反候得桀纣幽
 厉之气作桀纣幽厉之乐决无此理则知桀纣幽厉
 之时乃欲候得尧舜禹汤之气作尧舜禹汤之乐有
 是理哉乃后世胡范司马诸大儒于皇祐元丰欲复
 箫韶九成之旧而西山蔡氏又凿凿著书以元声为
 必可得其亦未之思矣
王阳明曰韶是舜一本戏武是武王一本戏二语妙极
 则知桀纣幽厉自有桀纣幽厉一本戏人君表也表
卷二十二 第 3b 页 WYG0724-0187d.png
 正则景直乐无心焉乐无权焉治天下不求君心而
 求之乐是犹不立表而求直景有是理乎
乐由天作不特候天地之气而作者谓之天即非候气
 而凡出于无心者皆谓之天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
 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使之然而实莫知
 其所以然而然此其间有天焉故审音可以知乐审
 乐可以知政季札观乐于列国之兴亡一一不爽盖
 列国之乐皆成于无心无心则合天是以兴亡之徵
卷二十二 第 4a 页 WYG0724-0188a.png
 皆先兆于声而不可掩所谓惟天不容伪也不然谁
 不欲为夏声者而独让秦之乐为夏声耶
有天下之乐有一国之乐有一人之乐咸英韶濩天下
 之乐列国之音一国之乐也执玉高卑其容俯仰当
 食而叹无丧而戚一人之乐也而其中之莫知其然
 而然则皆天也
王莽初献新乐于明堂太庙或闻其乐声曰厉而哀非
 兴国之声也陈后主作无愁曲曲终乐阕闻者莫不
卷二十二 第 4b 页 WYG0724-0188b.png
 陨涕隋开皇初新乐既成万宝常听之曰乐声淫厉
 而哀天下不久尽矣炀帝将幸江都王令言闻琵琶
 新声曰宫声往而不返帝必不令终此数主者其制
 乐未尝期于亡国也而卒至于亡国其声皆验此所
 谓莫知其然而然也故曰乐由天作
或问予云乐由天作凡乐之成必象人主之德否必兆
 一国之兴亡然则乐皆以无心作之可矣乃孔子论
 为邦又何必曰乐则韶舞也曰前此之论乐言帝王
卷二十二 第 5a 页 WYG0724-0188c.png
 作乐之理也孔子之论乐言帝王用乐之道也盖乐
 之为物感于物而后作故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其既作之后则又足以感
 人故记曰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
 应之帝王之治天下功成作乐一本乎德与时固不
 可强若夫前代帝王之乐其声音节奏备在乐官者
 则固可用之以调情淑性化民成俗孔子之论韶舞
 盖当时之韶乐声音节奏犹有存焉故也后则古乐
卷二十二 第 5b 页 WYG0724-0188d.png
 尽亡而论乐者犹以为韶舞可复是不识作乐之理
 与夫用乐之道安可与之论乐乎
人声可悟乐律喉律管也其声闳者宫音也高亮而噍
 杀者商音也确以止者角音也熛扬者徵音也沈细
 者羽音也然一人之喉又各自具宫商角徵羽所谓
 十二律旋相为宫也中央之音宫西方之音商东方
 之音角南方之音徵北方之音羽律管应五方之气
 也
卷二十二 第 6a 页 WYG0724-0189a.png
人之生有声中黄钟之宫者有声中某律者古者太子
 生太史必吹律以听其声是也
喉律管也心律本也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
 感者其声粗以厉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
 感者其声啴以缓故心者声气之元也喉者所以候
 气也故欲调声者先平其心和则气和则声和矣
有天乐有人乐人乐以喉为律管以心为声气之元天
 乐以律管为喉以天地之气为心古之天乐实本人
卷二十二 第 6b 页 WYG0724-0189b.png
 乐而起者也故乐以人声为主
乐可以知吉凶以其得气之先也凡人与物皆乘于气
 气不可见惟乐能宣之故善察微者审音以知吉凶
 识天地之气也近世有风角鸟占总为审音之乐则
 知凡天地之声皆乐不必五音六律而后谓之乐也
论乐必须定中声古今聚讼究竟中声亦不难知只广
 大和平者为是世有圣人其心广大和平则自能知
 广大和平之声
卷二十二 第 7a 页 WYG0724-0189c.png
黄钟为十二律之君故声如洪钟中黄钟之宫者其人
 必大贵商为西方之声者其人必好杀
十二律彷人声而作非人声似十二律律音有定人声
 无定故律管既成之后即以之节人声欲使之得其
 中也今伶人唱曲多有吹箫管和之其音有入箫管
 者有不入箫管者此即中律不中律之谓
黄钟候气必正冬至必定土中今历法既有岁差土中
 又自不同则黄钟之长短清浊古今亦必有不同者
卷二十二 第 7b 页 WYG0724-0189d.png
 世儒拘执古法皆非也
黄钟候气必正土中然使按日景之子午以布律则气
 必不应何也天气微偏于左地气微偏于右所谓不
 参差则不能生物也故土圭测日景尝在子午之中
 此天之正位也以针定南北尝在丙午壬子之中此
 地之正位也故冬至置黄钟之律于壬子之中夏至
 置林钟之律于丙午之中然后灰飞始应按此系旧
 说予谓恐未必然候气所系在浅深不在偏正也
卷二十二 第 8a 页 WYG0724-0190a.png
蔡元定作律吕新书以律管尺寸古今聚讼难以凭准
 欲多截竹以拟黄钟此意甚妙但此法止可省争辨
 尺寸之烦至于律管之音与古黄钟合否则未可必
 予意乐主于声则审乐断以声为主纷纷论器论数
 皆后一着事也观圣人既竭耳力句可见
律管参验天地之气斟酌中声以和人心盖三才之道
 备焉王者能理三才则律管正矣
乐律必始于候气然候气之法最难三代以下未闻有
卷二十二 第 8b 页 WYG0724-0190b.png
 能候气者隋文帝时牛弘典乐依古法候气气或不
 应或连月灰飞不息文帝诘之牛弘不能对洪武中
 亦曾候气而气终不应后太常官无别法潜为地道
 通密室之下实以石灰候冬至节至则以汤灌之气
 升而灰飞率以为常此见世法录由此观之则乐律
 即候气一事后世已不得其法而纷纷然欲多截竹
 以拟黄钟取羊头山黍寻河南葭灰辨今尺古尺卒
 之迄无成效无足惑也
卷二十二 第 9a 页 WYG0724-0190c.png
候气之法择地尤要地有偏中气有先后江南早春江
 北晚春古诗河畔水澌长安花落是也地有五方五
 方各有气五气各有声然惟中央者为中声故欲求
 中声必求中气必择土中此候气者所当知也
凡人心与天意人事与天道往往暗合世人即极意矫
 揉造作不过适如天意而止尧舜之时其造律非于
 候气之后如后世多截竹以拟黄钟也所谓断竹为
 管吹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天人适相合耳以此知
卷二十二 第 9b 页 WYG0724-0190d.png
 后世所造之律虽未尝候气然愚以为苟以之候气
 则亦未有不相合者盖天人无不暗合也隋文时候
 气不应或连月灰飞不息此非不尽善盖天人之气
 乱矣气乱则其律亦必乱乱与乱天人固自相应观
 其建国不过再传则气之乱验矣天人相应契若毫
 发不务修德以回气数以合天心而顾扰扰于候气
 之说祈欲上合古初岂不为造物所笑耶
天地之气犹人身之脉脉乱则其人亡气乱则其国坏
卷二十二 第 10a 页 WYG0724-0191a.png
世有识微之士其于候气之至或治或乱固应知之即
 或丰或凶或水或旱亦必先知之盖天地之气应于
 节候必自不爽特世无圣人能识天地之微耳
乐书三分损益隔八相生盖一定之理凡琴瑟之丝数
 钟磬之铜剂箫管之窍孔皆准于此非是则不能成
 声矣此法伶工递相祖述原未尝废特习而不察耳
 儒者但当审声若制器则工师之事不必侵官也子
 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
卷二十二 第 10b 页 WYG0724-0191b.png
 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乐如是而已器数非所急
 也
乐有十二律六为阳六为阴其阴者又谓之吕故曰六
 律六吕律者法也吕者助也十二律皆可为众音之
 法故通谓之律要而论之六律又可为六吕之法故
 亦谓之六律五音宫商角徵羽然其端原于人声之
 喉舌齿唇牙喉宫音也舌徵音也齿商音也唇羽音
 也牙角音也中土之人多喉音南方之人多舌音西
卷二十二 第 11a 页 WYG0724-0191c.png
 方多齿北方多唇东方多牙
五音非一定之声在太簇为宫者在黄钟则为商在姑洗
 为宫者在黄钟则为角故善考律者必曰声中某律
 之宫若不言某律而泛称宫商非定论也
凡旋宫皆以隔八相生取之如黄钟为宫则林钟徵太
 簇商南吕羽姑洗角应钟变宫蕤宾变徵以下皆然
 盖十二律皆有五音故谓之六十调又合二变声故
 谓之八十四声此旋宫法也正声之止于五变声之
卷二十二 第 11b 页 WYG0724-0191d.png
 止于二皆有天然一定之理俱于三分损一上得之
 正声至五声以三分之不尽一算故止于五变声至
 二声以三分之不尽二算故止于二邵康节观物外
 篇谓以日出日入为法非是律吕新书疏之甚详
黄钟一声而已以三分隔八之法递相差次而有十二
 律以十二律递相差次而有六十四调八十四声盖
 天下声音之变尽于是矣此古者制乐以拟人声意
 也
卷二十二 第 12a 页 WYG0724-0192a.png
十二律至仲吕相生之道穷矣盖仲吕隔八即黄钟以
 下与黄钟所生相同若以之为七声则商角徵羽皆
 高于宫声矣故为变律而其数止用黄钟之半其不
 能不为七声者不具七声则一律废非天地之完音
 欲具七律而仍用黄钟则不可若不用黄钟又无从
 起数故于黄钟诸律止用其半而其声出于本律此
 所以谓之旋宫而见天地之气相循环而不穷也噫
 微矣
卷二十二 第 12b 页 WYG0724-0192b.png
国语伶州鸠曰律者所以立钧出度也韦昭注云钧谓
 均钟木长七尺系之以弦不知其制如何朱子语录
 曰均只是七均如以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簇
 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这七律自为一均盖以律管虽可以齐五音而吹有
 重轻则音难遽定非神瞽不足以知之故依律而制
 音一定而易调也汉京房亦以竹声难调作准以定
 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
卷二十二 第 13a 页 WYG0724-0192c.png
 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
 准即古均钟意也又梁武帝作四通亦丝声与准同
 意
乐之难谐大约学士大夫泥乐理而不知乐音工师伶
 人识乐音而不达乐理其实乐者音与理而已其声
 翕纯皦绎则音正焉广大和平则理存焉故君子但
 当审音察理若夫器数之事如铜剂之厚薄律尺之
 长短则工师之事听之工师而已不能审音夺理而
卷二十二 第 13b 页 WYG0724-0192d.png
 反纷纷于铜剂律尺究竟不能通晓反为工师所笑
 如宋景祐之乐李照主之然太常歌工病钟声浊私
 赂铸工使减铜剂声清歌协而照不知元丰之乐扬
 杰主之欲废旧钟乐工不平一夕易之而杰不知崇
 宁之乐魏汉津主之请帝中指寸为律径围为容盛
 其后止用指寸不用径围且制器亦不能成剂量工
 人但随律调之大率非汉津之本说而汉津亦不知
 则知论乐不务审声而纷纷器数者大抵皆说梦也
卷二十二 第 14a 页 WYG0724-0193a.png
 蔡元定律吕新书尚不可用况其他乎
洪武初常谕礼部曰古之律吕协天地自然之气今之
 律吕出人为知巧之私天与地气不审人声与乐声
 不比是以虽用古之诗章古之器数亦皆乖戾而不
 合凌杂而不伦矣手击之而不得于心口歌之而非
 出于志人与乐判而为二而欲动天地感鬼神岂不
 难哉数语尽古今论乐之弊
问太史公云六律为万事根本而于兵械尤所重如何
卷二十二 第 14b 页 WYG0724-0193b.png
 曰度量衡皆起于律所谓为万事根本也两军交战
 之时其吉凶必有气气与声相近故吹律则能知之
 犹之望气之学也其于关系尤大故曰尤重
乐不过声词二者声要渺而难寻词平实而易辨三代
 而下求词之合于雅颂者寡矣声云乎哉
孔子云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雅颂诗
 词也诗词得所则乐正矣学士大夫不正乐于诗辞
 而欲致力于声音求之不可依据之天即求之声音
卷二十二 第 15a 页 WYG0724-0193c.png
 又不知既竭耳力而徒争于累黍斛尺以较论夫长
 短容受所以本末倒置而反为伶人贱工所笑也
洪武癸丑以祭祀还宫宜用乐舞生前导遂命翰林儒
 臣撰乐章谕之曰古人诗歌乐曲皆寓讽諌之意后
 世乐章惟闻颂美无复古意矣常闻讽諌则使人惕
 然有警若颂美之辞使人闻之意怠而自恃盖自恃
 者日骄自警者日强朕意如此卿等其撰述无有所
 避于是儒臣乃上所撰神降祥祝酣酒色荒禽荒诸
卷二十二 第 15b 页 WYG0724-0193d.png
 曲凡三十九章曰回銮乐歌其辞皆存规谏命礼部
 付歌工肄习之按此真得古人诗乐本旨盖祭祀还
 宫之日正去敬就弛之日也于此而敬则无不敬矣
 回銮歌煞有深意
祭宗庙诗词撰述贵诚诚则可贵如思文之颂后稷天
 作之颂太王维天之颂文王执竞之颂武王成王康
 王其辞皆实而不夸故奏之者不惭闻之者足戒若
 汉魏而降宗庙诗词非不极铺张扬厉然于诚之一
卷二十二 第 16a 页 WYG0724-0194a.png
 字殊有未当君子读其辞未尝不惭其德矣
按汉书称高帝时唐山夫人作房中歌十六章为房中
 乐今观其辞不类房中而四章之中复有乃立祖庙
 之句且汉高之世不闻别有宗庙乐歌而孝惠之世
 复更名其乐为安世乐则知此歌虽名房中实亦宗
 庙所通用也汉高以马上得天下礼乐其所不贵鲁
 两生不赴召而叔孙通以绵蕞继之乐歌之成于妇
 人不足复论矣顾诗歌之中不盛称功伐而以大孝
卷二十二 第 16b 页 WYG0724-0194b.png
 休德为言且言之重辞之复似乎知所本者但汉高
 之有天下功差不愧德则鲜焉而至于孝之一字则
 分羹拥彗颇多负疚以是告之宗庙得无有惭德欤
或谓文庙佾数宜从八宜从六言夏曰宜从四谓孔子
 尝为大夫也予曰不然孔子虽尝为大夫然使今日
 文庙之主仍称鲁司寇则四佾宜矣今庙主称至圣
 先师是已尊为百世师在帝王之上岂可律以大夫
 之礼乎愚谓天下之人凡天子公侯大夫士庶皆有
卷二十二 第 17a 页 WYG0724-0194c.png
 定分惟师无定分不可以等级拘也祭礼佾数天子
 当用八诸侯当用六大夫当用四各以已所应用为
 尊师之极致既无僭越之愆亦无贬损之咎随分致
 虔各得自尽与礼祭用生者之禄义特相符斯为至
 当
问今文庙所用乃宋大成乐今佾数既有差等则乐舞
 之制当何如曰经言识礼乐之情者能作礼乐非必
 不可兴不可作之事有圣人起文庙乐舞可以意创
卷二十二 第 17b 页 WYG0724-0194d.png
 也曰创之之大略何如曰乐以象成舜之德在揖逊
 则其乐揖让周旋武之功在征诛则其乐总干山立
 圣人道贯百王德备文武而其泽及万世者尤在诗
 书六艺则其乐制当兼文武舞而更益以诗书六艺
 斯为有当
审音不难且即以俗乐论之如琴瑟之与琵琶皆丝音
 也而琴瑟之声疏而雅琵琶之音繁而哀此共人所
 知也又如笙箫之与𦍑笛同一竹音也而笙箫之音
卷二十二 第 18a 页 WYG0724-0195a.png
 和而柔羌笛之音厉而劲此共人所知也其他钟磬
 之与钲钹堂鼓之与羯鼓往往可审推此则中正和
 平之音非必不可求者故曰有中德者必知中声俗
 乐之音最当审盖俗乐皆无心而作卒然而兴由于
 人心之好尚人心所在则气运存焉此其间皆天也
 嘉隆间吾州有魏良辅者始为昆腔其声舒长而高
 亮一时人士皆慕好之此后吾地太平几百年亦音
 之先验者欤今则昆腔虽存其音节皆变而淫靡哀
卷二十二 第 18b 页 WYG0724-0195b.png
 促矣又有张三者善弹三弦子其音繁而淫则风俗
 亦为之一变又近时音乐横笛羯鼓高吹急擂器凡
 八名为打十番未几中原战伐遂起声音之先验如
 此
阳明有言韶武是舜武一本戏此明以今之优戏为乐
 也今即以优戏观如琵琶跃鲤之属其词曲犹本于
 孝义至西厢则导淫矣今则琵琶跃鲤置不观即西
 厢亦以为村朴不知何所底止是一优戏亦有古乐
卷二十二 第 19a 页 WYG0724-0195c.png
 今乐之分况雅乐哉
优戏不但套数有今古之分即音节亦有今古之分凡
 旧戏即极忙迫时音节亦整新戏虽大团圆时音节
 亦悲莫知其然而然此谓天人暗合
金华文统云汉以后以俗乐定雅乐隋以后以北乐定
 雅乐故天下后世不知雅乐正音其言甚正然雅与
 北俗虽异而声音之理未尝不通欲知雅乐未始不
 可于俗乐北乐中参求反观而得者孙应鳌律吕发
卷二十二 第 19b 页 WYG0724-0195d.png
 明载西域苏岐婆一均七音与华相同又沈氏笔谈
 言今之燕乐与古乐相近但高二律以下故无正黄
 钟声所谓合字大约当大吕以此观之北俗雅乐虽
 大相悬而其间旋宫之法则大约相类也即此审之
 辨其所谓淫滥骄僻而后反求其所谓中正和平则
 声音之理于焉在矣岂必尽去今乐而后得雅乐哉
朱子曰古乐亦难遽改且就今乐中去其噍杀促数之
 音考其律吕令其得正并令词臣撰制乐章其间略
卷二十二 第 20a 页 WYG0724-0196a.png
 述教化训戒令人歌之亦足以养人和平此言殊近
 里着已所谓今乐犹古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谈律
 吕者晦之今之兵犹古之兵谈八阵者晦之
 
 
 
 
 
卷二十二 第 20b 页 WYG0724-0196b.png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