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724-015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十九
             太仓陆世仪撰
  治平类(井田/)
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
 下奉一人三代而上田产非庶人所得私也秦废井
 田而始以田产予百姓此数语说得最确
井田之法行之春秋战国而寻其遗迹也易行之后代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724-0158b.png
 而更新开拓也难行之于创造而产无专主也易行
 之于承平而夺民定产也难行之封建而诸侯各视
 为己业也易行之郡县而守令迁转如傅舍也难行
 之边鄙而开荒集众也易行之内地而欲夺民之世
 产也难欲行井田必先封建古之有国者授其民以
 百亩之田壮而卑老而归不过如后世大富之家以
 其祖父所世有之田授之佃户程其勤惰以为予夺
 校其丰凶以为收贷其阡陌之利病皆其少壮之所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724-0159a.png
 习闻无俟乎多覈而奸弊自无所容也今不行封建
 而区区争井田之可行何哉
凡井田沟洫形体之制不可执一而论古人治地必因
 山林川泽高卑险夷自然之势而施功断无有堑山
 湮谷削圆就方之理如书所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以及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
 有浍万夫有川等语皆是大概以成法言之所谓道
 其常不道其变也至于形体则何常哉后儒拘拘然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724-0159b.png
 执一定之法可谓坐井观天胶柱鼓瑟者矣
遂人职曰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
 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
 有川川上有路注谓万夫者方三十三里有奇此亦
 大槩以成法言耳不可泥也
古人治地必因水利而水性趋下河形无常如伊洛涧
 瀍之类皆川也然不可以方计也即如我吴三江既
 入震泽底定三江皆川类也然不可以方计也乃若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724-0159c.png
 遂人之法则可因三江以明之三江之水自湖达海
 长亘百馀里深广亦数十丈而江之两旁或十里或
 五里则有纵浦纵浦者江之支流也故其深广则稍
 减于江纵浦之两旁或三里或二里则有横塘横塘
 者又浦之支流也故其深广又稍减于浦至于塘之
 两旁又有港㲼港㲼之两旁又有沟渠其深广以次
 更减而凡江浦泾塘之上莫不有岸是可以知遂人
 之法矣万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则江岸也千夫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724-0159d.png
 有浍纵浦也浍上之道则浦岸也百夫有洫横塘也
 洫上之涂则塘岸也十夫有沟港㲼也沟上有畛则
 港岸也夫间有遂沟渠也遂上之径则塍圩也此即
 遂人之法也不徵之实境而拘拘求纸上之图岂不
 悖哉
治地之法与治兵不同治兵由寡以及众治地自大以
 及小故善治兵者必先定队伍队伍定而后千夫百
 夫以至数十万之众无不可就约束善治地者必先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724-0160a.png
 浚大川大川浚而后纵浦横塘以至港㲼沟渠之属
 无不可就条理知队伍而后可以谈八阵知浚川而
 后可以论井田今之谈八阵者泥八门之说而队伍
 之间亦欲以八起数是由众以及寡也论井田者泥
 沟洫之制而万夫之川亦必以为周三十里此自小
 以及大也何怪乎议论烦多迄无成功哉
经界是治地大法三代以后从无人识经界泥于以阡
 陌为经界也阡陌有实无虚经界则有虚有实阡陌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724-0160b.png
 有曲有直经界则有直无曲张横渠有言经界必须
 正南北此有直无曲之證也又曰经界不避山河之
 险此有实有虚之證也
经界如今地图之计里画方计里画方今人但于纸上
 约略画就古人则实实于地上经画出来真所谓经
 天纬地
经界之法正东西南北其形四方每百里为大方十里一
 里则又为小方天下地形虽尖斜屈曲万有不齐只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724-0160c.png
 用一方格子格去便纤毫莫能遁
今天下地图最难准一有经界画地图亦极妙
今人欲定经界不可太泥古人成法古人治地即阡陌
 即经界盖太古之世地皆草莱治地分田绝无隔碍
 凡地之当为经界者随吾所欲惟至大山大川不可
 阡陌处则或立标竿或设望墩为虚势以通之且自
 尧舜禹汤以至文武周公经数千百年历数十百圣
 人所行所为皆出一辙故可方圆如意今自开阡陌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724-0160d.png
 后古法大坏凡当为经界处非室庐即坟墓必欲改
 变动摇势难卒正此苏子瞻所谓井田成而骨朽之
 说也愚谓当今欲复经界且须如张子横渠之说树
 立标竿或以石或以木各依方之大小刻识其上先
 为遥势使地形有准然后视地之可为阡陌者即阡
 陌之其未可为阡陌者姑徐徐以俟后庶不失推行
 次第
经界是绝妙算法今人算田亩只是开方法随地形尖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724-0161a.png
 斜屈曲皆可推算不过就其中分作小方耳有经界
 画方法其中田亩便俱有定准假如一里一方方三
 百步则知其中为九百亩十里一方方三千步则知
 其中为九万亩田亩之数大段瞭然官吏更不得欺
 匿
步算田亩惟方无奇零圆斜则有奇零中多不尽法古
 人治地必画方形盖有谓也偶行南亩见田岸皆圆
 斜固知是里区作弊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724-0161b.png
横渠云只看四标竿中间地虽不平饶与民无害此言
 一方之中或中有山原或边高中下则中间地亩必
 多不止九百亩不知九百亩之说亦止言其常不可
 执为定据此又须每方之中细细步算随高逐低自
 有算法或赢或缩丝毫俱见不容不均也
朱子孟子注谓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
 家同井此因周礼遂人有十夫字匠人有九夫字因
 以为乡遂都鄙贡助各异沟洫亦不同其实沟洫何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724-0161c.png
 容不同也凡为沟洫必相地形度出水高下田皆横
 亩入于遂遂入于沟沟入于洫洫入于浍浍入于川
 不论国中郊外皆然非贡有一法助又有一法但郊
 外有公田便于以八起数故以八起数国中无公田
 便于以十起数故以十起数盖郊外以方算国中以
 直算也岂得谓有二法乎
沟洫之制合一不特贡助为然即三代皆然盖三代以
 来自大禹尽力沟洫后殷周相继不过因利乘便稍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724-0161d.png
 加整顿耳若贡是一番沟洫助彻又是一番沟洫虽
 率天下民终身勤动亦决做不就圣贤必无此拙事
朱注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
 区区七十亩此亦未是果尔则商画方以六百三十
 亩周画方又以九百亩是沟洫三代有不同也大约
 沟洫只是一般五十亩七十亩百亩只如今制屯田
 将来分作分数计夫授田耳沟洫之制断不容有二
沟洫不论大小方圆形势若何只就当今水道浚令深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724-0162a.png
 广得法使蓄泄有方水旱无患便是古人之意
助法之善在公私截然分定岁有丰凶上下均受无彼
 此偏枯之患然以今观之助法亦有未可遽行者盖
 人情古今不同耕者于公田未必尽力则上下有交
 责之患反不如贡法三代以后历代通行似为便利
 也但贡法不善在较数岁以为常丰凶不易王者诚
 能与时损益则贡法无不可行矣
问井田之制二十授田六十归田公家得无太劳乎曰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724-0162b.png
 否甚逸井田之法上持其籍下耕其亩授田归田皆
 下请于上而上为之出纳非上之人铢铢两两家派
 而户给之也其法大约如今之富家田连万顷任人
 佃种但承佃出入必由主人此一主籍者之力耳不
 然上之人政多事繁何由知某户小民为二十某户
 小民为六十而纷纷令之授田归田也哉
后世率用贡法而不用助法谓贡便于助也然助法有
 二善以公田锡卿大夫而卿大夫不得多取于民一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724-0162c.png
 善也地利与民共之不敢怠弃田工不修水利二善
 也
古者步百为亩今以二百四十步为亩欲正经界亦循
 今制而已然二百四十步终不如百步之善盖古法
 简净简净则难混今法畸零畸零则易欺也且亩数
 狭则民力优耕者务尽地利亩数广则民力劳耕者
 易于卤莽存心经界者亦尚审之哉
或问三代井田之法所以不可久者诸儒皆谓数世而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724-0162d.png
 下则人多田少此天地乘除之数莫可如何然否曰
 此儒者执一不通之论圣人立法率皆万世可行若
 井田之制如此则不惟不能数世即创造之始已立
 穷矣夫所谓人多田少者以有一民必授田百亩或
 恐其不足也不知古称四民农之外尚有士工商贾
 苟必无隙地可授则或为士工或为商贾生路甚宽
 岂忧人多田少耶今世江南田甚窄然不闻佃户多
 而田少此亦可證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724-0163a.png
周礼言司空度地居民又曰地与民必参相得所谓狭
 乡徙之宽乡也如此自无田少人多之患
看来天地间只是地大人少曾闻之堪舆家云江广之
 间多大山山中饶旷土尽有自天地开辟以来未经
 垦种者如此则知井田之法虽至今存亦断无田少
 之患
据禹贡扬州之域厥土泥涂厥田下下今江南之民多
 于古数十倍而地日加辟田日益美则知人多则田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724-0163b.png
 美断不患田少也若患田少行区亦甚佳
今时欲行井田须乘大乱之后设处田皆入官定都啚
 修水利然后将田分作分数上田四十亩中田六十
 亩下田八十亩逐都逐啚编成字号募人佃种力能
 胜一分者一分不能胜者半分虽富有力者不得佃
 一分之外老则授之子无子而不能胜者以田归官
 听人另佃其佃田踰一分之外及无子而授他姓不
 以田归官者罪之夫定都啚经界也修水利沟洫也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724-0163c.png
 作分数画井也上田四十中田六十下田八十一易
 再易三易也募人佃种二十授田也力能胜者种一
 分八口之家也不能胜者半分馀夫也虽富有力不
 得佃一分之外限田也老则授之子无子而不能胜
 者以田归官六十归田也然后斟酌地力轻徭薄赋
 是即三代之旧井田何遂不可行乎
郡邑欲行井田须修古乡大夫之职先分邑为几乡每
 乡乡正一人凡一乡中受田归田收银收粮等事皆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724-0163d.png
 乡正任之县官总视其成方可不劳而事集予于治
 乡三约中颇详其法
凡治郊野须先分乡为几都都为几啚啚又分为几号
 或几圩每都立大石碑一个上书几都面刻本都四
 至地形河道背刻本都田亩细数每啚立小石碑背
 面镌刻都啚每圩每号亦如之使经界号段较如列
 眉暴官污吏自不能作弊
上之所取谓之赋下之所供谓之贡赋出于百姓贡出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724-0164a.png
 于诸侯禹贡九州皆有赋贡冀州独有赋无贡者畿
 内无诸侯也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母每岁因正赋
 之入各进其土之所产于君以供国用上以尽臣子
 之职下以宽百姓之力此亦道理之常非货贿苞苴
 比也故周礼曰太宰以九贡致国用自封建之制废
 因并田赋土赋俱责之民间民力为重困矣有心经
 世者必复古封建定贡赋之法则民尚可宽十分之
 三四也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724-0164b.png
凡入贡俱宜有定额如禹贡金锡竹箭之类皆就各处
 土产制为定则使入贡者不得减亦不得增方可永
 行无弊不然则后世进奉之名起矣
唐制州府岁市土所出以为贡其价视绢之上下无过
 五十疋异物滋味名马鹰犬非有诏不得献有加配
 则以代租赋此即禹贡之意然考唐初入贡之物不
 过药物食用而已至代宗时有因生日贡献至数千
 万者德宗时有日进月进而迁官者则入贡之风又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724-0164c.png
 未可遽开也有贤者出亦慎持之可矣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724-0164d.png
 
 
 
 
 
 
 
 思辨录辑要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