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724-015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十八
             太仓陆世仪撰
  治平类
封建井田学校是孟子一生太学问即孔子富之教之
 意也必如此然后可以称三代之治然后可以为王
 道张子曰治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封建井田学校三者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平治道理
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724-0150d.png
 总不出此今人闻之辄骇一则坏于迂儒不知通变
 一则由于俗儒不知师古也噫嘻夫天未欲平治天
 下也如有用我执此而往矣古之为治者治心治身
 治家治国治天下一而已矣自秦以吏为师始有所
 为吏治汉复以萧何继之于是吏治二字至今习以
 为固然莫能破其局者皆自变封建为郡县始不行
 封建吏治不可得而去也不去吏治三代不可得而
 复也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724-0151a.png
郡县掣肘者六佐贰不得自选一不主兵权二上司太
 多疲于应接三缙绅满邑谋议多左四子衿数百动
 辄閧堂不可教谕五迁转太数六不去六弊而能致
 治者未之有也
封建得失之辩柳子厚胡五峰俱有论其言皆有可采
 然其立意皆偏封建郡县大约皆有得失封建之得
 在于分数明事权一历年久礼乐刑政易施诸侯贤
 明可以自立无掣肘之患封建之失在于子孙世守
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724-0151b.png
 赏罚难行公族蔓延疏远之贤不得进用郡县之得
 在于力小易制无尾大不掉之虞官吏得其人则易
 治非其人亦易去郡县之失在于防制太密权位太
 轻迁转太数小人得售其奸君子不得行其志故封
 建之弊谓之太强其末也每坏于强侯之分争郡县
 之弊谓之太弱其末也优柔不支每失天下于盗贼
 善治天下者当去两短集两长循今郡县之制复古
 诸侯之爵重其事权宽其防制久其禄位有封建之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724-0151c.png
 实无封建之名有封建之利无封建之害以此语治
 其庶几乎
封建是傅子之法古帝王之学问皆推己以及人尧舜
 官天下故其所举用皆取之明扬九官十二牧大抵
 皆荐举但久其禄位不必世守也三代家天下故分
 封侯国亦俾之世守示不敢独私然天下大物惟天
 得而主之非真能与天为一如尧舜者不能行禅受
 之礼傅子可也郡县小于天下而又有天子为主若
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724-0151d.png
 更傅子反滋祸变故吾谓郡邑之爵禄权位当悉如
 古封建但当易傅子为傅贤耳
贾谊云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此语最妙今之州县大者
 方百里小者不下五十里此古诸侯之地也愚谓今
 之封建者当循古五等之爵列为定制凡治一州者
 为子爵治一县为男爵此则有分土有分民权位爵
 禄一如古诸侯制至如公侯伯爵其位已尊其势已
 重若更委以事权恐有汉唐跋扈之患宜另为制伯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724-0152a.png
 爵一如今太守有分地无分民虽处大郡而所辖者
 各州县之事不得据一郡以为私其职专主督察各
 属子男合三四郡之地则建一侯如今司道之职亦
 有分土无分民坐诸郡中要害之地其职专主督察
 各属之伯合三四方伯则建一公如今布政之职亦
 有分土无分民坐省城中专主督察各属诸侯凡公
 之贤否则听于朝廷之冢宰如此则节节有制要而
 不繁庶几得为治之条理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724-0152b.png
班爵之制行于天下者既循古五等之爵则行于国中
 者亦当如古六等之爵郡县之长既为君矣其下则
 有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今之佐贰当使如古之卿
 今之六房吏乡约长地方保正之属当使如古之大
 夫士今之书役隶卒当使如古之府吏胥徒皆令臣
 服于郡县之正凡黜陟予夺皆郡县主之惟卿则请
 命于天子如古命卿之制庶几古治可复郡县亦可
 收得人之效也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724-0152c.png
或谓苟如前制得无官多而吏少否曰此非特予之言
 也先正魏庄渠先生尝言之矣曰古之官府卿大夫
 士转相副贰其数居多府吏胥徒其数反少后世吏
 多于官数倍奔走在官者往往千百为群积奸丛弊
 蠹害生民此古今盛衰之判也古之治也以道卿大
 夫士同寅协恭清心致理后世上下相疑不复推诚
 委任天下之事一决簿书变成吏胥世界矣按此与
 予清官不出吏手之说相合则知为治当患吏多不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724-0152d.png
 当患吏少也
天子所与治天下者士人也而士人所习不过帖括制
 义空疏无用之文限其出身卑其流品使不得并于
 士人君子者吏也而吏胥所习钱榖簿书皆当世之
 务士人共治天下则所当亲也而迁转不常历官如
 傅舍吏人不与流品则所当疏也而终身窟穴公庭
 长子孙而无禁天下何由致治哉
周子曰善治天下者识其重而亟反之今欲复古亦反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724-0153a.png
 前弊而已矣凡士人未入官之时当养于学校自学
 古论道之外凡当世之务俱宜练习其吏胥则惟用
 识字者取其足备书写而已仍三年一换已经充役
 者不得复入如此则官日智而吏日愚可无舞文弄
 法之弊
古云天子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一国孝之为道大
 学所谓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者也自封建既废郡县
 无宗庙之制为有司者例不得以宗庙事其亲则所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724-0153b.png
 谓孝治一国者其道无由矣安能使国人皆兴起于
 孝乎若苟复封建则当使郡邑仍建立宗庙治邑者
 始至则载主而居之四时之吉合臣民而行祭一如
 古礼不特使治邑者孝思得展亦可使通国之人众
 谕于孝岂非致治之大本大原乎冠婚丧祭之礼民
 间久不知学此为人上者不能以身率之也若封建
 既复则冠婚丧祭之礼俱可在任一一举行所谓上
 行下效捷于影响者何愁古法不复乎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724-0153c.png
问丧礼岂可在任举行乎曰今制在任遭丧则去任而
 为丁忧此亦郡县之弊离治家治国之学而贰之也
 夫在任遭丧正当在任举行丧礼使臣民有所矜式
 岂可脱然竟去乎愚谓封建既复则郡县有在任而
 遭丧者皆当一如古人在任举行丧礼凡国事悉委
 卿贰治之五月毕丧葬则亲事粗安又君事为重当
 素服素冠居后寝以听政事惟不饮酒不食肉不处
 内不与吉礼不决刑狱以终三年庶几得礼之中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724-0153d.png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今苟易
 郡县为封建使仍速迁则虞弱使仍世守则虞横其
 法无如久任书云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有虞
 氏法也三考则九年矣今当定其法为十年十年之
 中凡遇考绩州县子男俱赴该省上公处考绩其十
 年则候新官交代造册而入朝觐造册之法凡新官
 至则方伯监之令其与旧官合同造册如户口田粮
 旧几何今增减几何仓库兵马旧几何今增减几何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724-0154a.png
 之类俱要一一对勘明白然后入册造一样二本其
 一付旧官赍持到部以别功罪其一付新官以为后
 次造册张本如此则当局者之功罪即一交代己自
 毫不可欺视今之倏忽去来者大不同矣
今世郡县之弊多在交代之际旧官已去新官未来贪
 浊官吏多乘机营谋署印百凡弊窦从此而起若行
 前法可永绝此害班爵之制在古惟五等六等而已
 汉唐以下则有无数勋阶品级名色混淆官曹错杂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724-0154b.png
 至有一官而兼数衔核其名实绝不相符者愚意欲
 尽复三代之制而三代之制容有未尽窃欲另分为
 一等一曰师凡太学之师乡学之师皆是二曰宾凡
 古先圣贤之后古先帝王之后皆是三曰藩同姓宗
 室四曰勋异姓功臣五曰位公侯伯子男六曰职卿
 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师以论道德备访问宾以陪祭
 祀通婚姻是二者皆待以不臣之礼藩以厚根本勋
 以报勤劳是二者皆优以禄而不授以事位以正南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724-0154c.png
 面董群工所以通于天下职以效一长奉上法所以施
 于国中是二者皆以助宣天子之教化如此设官似
 颇有头绪
古人制禄皆给土田凡诸侯封国之内皆有实封谓食
 邑也唐隋之制官皆给禄田犹有古人之意今制俸
 皆取于常赋给自朝廷一取一给转移之间已有无
 数不便况俸又甚薄无以养廉甚非中庸劝士之道
 愚谓今之禄制亦当如成周隋唐量其官资颁给禄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724-0154d.png
 田且如汉法给禄皆从优厚务使居官者宽然有馀
 则有人心者自不至剥取于民也
凡缙绅举监生员优免不如竟给田优免则有贫富不
 均之患给田则人人受实惠矣周礼以宅田士田贾
 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则
 不特士大夫给田即商贾与庶人在官者皆给田也
官人当以爵赏人当以禄官人当视其才之大小而爵
 禄之赏人则优其廪给而已观周礼有赏田则知凡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724-0155a.png
 官之考最者皆当赏以田也欲制禄田当先设处官
 田官田者在官之田也三代以上田皆在官故为人
 上者得以行井田施赏罚三代以下田皆私田富者
 兼并贫者无立锥不得已而贫者佃富人田天子税
 什一则富人税什伍天子税什二则富人税什七故
 不复官田耕者终无生望复之之法有三乘大乱之
 后凡无主之田皆籍于县官募人佃种一也强豪不
 法者没其田而籍之二也庶民无后者无嗣子可继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724-0155b.png
 则亦籍其田而官为之送死三也官田渐多则予夺
 易行或以为禄田或以为赏田皆惟上所欲
私田虽轻税而实重官田虽重税而犹轻如今江南田
 富人即乐岁不过收租一石下岁尚有全荒者天子
 税之必取盈焉是十常税其六七也若为官田即重
 税犹当富人收租之半是官田一法下可足民上亦
 可足国但所虑者一遇凶岁富人尚有陪粮之时王
 者必无蠲租之日是则官田可畏耳欲复官田其亦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724-0155c.png
 先讲蠲租之法乎
凡郡县佐贰决当令郡县自选如汉法下车辟掾是也
 否则制为定例凡辟掾属俱于邻近乡科中择廉干
 者为之请于朝廷为注其名而不察其贤否其贤否
 则听之郡县
取乡科为佐贰最妙人地相宜一无数千里赴部之苦
 二僚属相得三
六房吏乡约长等类皆当用士人为之假如士人自入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724-0155d.png
 学以后学校中便当辨其贤者能者使之为乡约长
 为乡长有功乡人颂之然后升之为吏所谓吏者非
 今之吏也盖古之所谓大夫也如此则士人无不屑
 为吏之意士人无不屑为吏之意则在郡县之侧者
 皆正人而后可与同登于三代矣
三代以上天子之侧有诤臣诸侯之侧亦有诤臣三代
 以下天子诤臣则或有之矣郡国诤臣则未之闻以
 去封建而为郡县去卿大夫而为吏书故也是以郡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724-0156a.png
 邑之长不闻正言虽极莫暴若或止之仍复前制庶
 几复睹诤臣乎
治天下必自治一国始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
 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予尝作治乡三约先按
 地势分邑为数乡然后什伍其民条分缕析令皆归
 于乡约长凡讼狱师徒户口田数繇役一皆缘此而
 起颇得治邑贯通之道
今之为治者动行乡约社仓保甲社学纷纷杂出此不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724-0156b.png
 知为治之要也乡约是个纲社仓保甲社学是个目
 乡约者约一乡之人而共为社仓保甲社学也社仓
 是足食事保甲是足兵事社学是民信事许多条理
 曲折都在这一日讲究不然徒群聚一日说几句空
 言有何补益乡约中止宜赏善不宜罚恶盖辱之于
 大众之中使人无自新之路所谓若挞之于市朝也
周礼比闾族党之法管子轨里连乡之法同一治乡之
 道管子尤极详密其言曰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公亲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724-0156c.png
 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长
 弟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
 于事而竣公又问焉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筋骨秀
 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
 事而竣公又问焉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
 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奉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
 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俟五属大夫
 亦如之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724-0156d.png
 而诛其法最善今之行乡约者宜祖之郑子产齐管
 仲其所行皆祖周礼读左傅国语可见盖当时去古
 未远犹有周公之遗也子产孔子数称之管仲虽曰
 霸术然其霸处在心术至于作用则犹近正
分乡是小封建法今之为县官而欲行王道者必自分
 乡始
治天下须用得几个县令好县令古诸侯也治州县须
 用得几个乡长好乡长古县大夫也得其人则治不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724-0157a.png
 得其人则乱
县令亲民之官而章奏不得竟达民隐何由上闻即曰
 朝廷事烦然朝廷可省之事甚多此乃为治大端不
 可省也宜无事月一奏附于省臣有大事则竟达庶
 民隐可以上闻而亦不至为大吏所欺制
凡郡县地方有大政事大利害大灾祥及事关人伦风
 化者俱宜奏闻兼备宣付史馆之用盖后世自郡县
 之事不上闻而史馆所书不过朝廷除授升迁之事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724-0157b.png
 矣无怪乎史文之迥不如前代也
周世列国皆有史官董狐南史左丘明之类皆是也亦
 所以动人欣慕鉴戒之心后世废之治之所以不古
 此亦一端矣愚谓有志复古者凡郡县俱宜修复古
 史之职以记政事之得失民俗之善否岁终类上于
 朝以备史馆采择是亦治道一大关系或恐官多即
 领于学校之师亦可
 思辨录辑要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