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1a 页 WYG0724-004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五
太仓陆世仪撰
格致类
或曰人之有文章犹天地之有花草若文章不藻丽是
花草无色也予曰与其为花草毋宁为五榖教民稼
穑古者称为圣人若种殖花草则场师而已矣
凡人好作古文辞只是义理不深看得辞章有味故往
思辨录辑要卷五
太仓陆世仪撰
格致类
或曰人之有文章犹天地之有花草若文章不藻丽是
花草无色也予曰与其为花草毋宁为五榖教民稼
穑古者称为圣人若种殖花草则场师而已矣
凡人好作古文辞只是义理不深看得辞章有味故往
卷五 第 1b 页 WYG0724-0047b.png
往技痒昔胡文定公少喜为文后笃志于学乃不复
作其辞召试有曰少习艺文不称语妙晚捐华藻才
取理明既觉昨非更无馀习可谓勇于割爱矣
人有以文学自矜者予曰须知王杨卢骆之上有韩柳
欧苏韩柳欧苏之上有韩范富欧阳韩范富欧阳之
上尚有周程张朱及孔孟在
古文诗歌人不可不学然亦不可太费心力古文取其
畅达诗歌通声律辨体裁取其足以写怀而已若泛
作其辞召试有曰少习艺文不称语妙晚捐华藻才
取理明既觉昨非更无馀习可谓勇于割爱矣
人有以文学自矜者予曰须知王杨卢骆之上有韩柳
欧苏韩柳欧苏之上有韩范富欧阳韩范富欧阳之
上尚有周程张朱及孔孟在
古文诗歌人不可不学然亦不可太费心力古文取其
畅达诗歌通声律辨体裁取其足以写怀而已若泛
卷五 第 2a 页 WYG0724-0047c.png
作无益论记小文及研穷诗句不过一文人而已吾
人责大任重心力几何乃尔浪掷善乎吾友郁子仪
臣之言曰使先知觉后知乃是圣贤立言本意今人
乃以仿古文诗歌为立言失其旨矣
凡人自二十四五以前古文不可不学至二十四五以
后则学道为主无暇及矣须于少年时一气赶过阳
明未遇湛甘泉讲道时先与同辈学作诗文故讲道
之后其往来论学书及奏疏皆明白远快吐言成章
人责大任重心力几何乃尔浪掷善乎吾友郁子仪
臣之言曰使先知觉后知乃是圣贤立言本意今人
乃以仿古文诗歌为立言失其旨矣
凡人自二十四五以前古文不可不学至二十四五以
后则学道为主无暇及矣须于少年时一气赶过阳
明未遇湛甘泉讲道时先与同辈学作诗文故讲道
之后其往来论学书及奏疏皆明白远快吐言成章
卷五 第 2b 页 WYG0724-0047d.png
动合古文体格虽识见之高学力之到然其得力未
始不在少年时一番简练揣摩也学道之儒不重作
古文辞只恐人溺于词章之习若藉以发挥道妙则
此一段工夫亦不可少
学古文须学大家大学者韩柳欧苏曾王是也韩笔力
高欧度好苏气好柳小文佳王识力最妙大文字尤
不可及虽老苏父子亦退三舍曾少钝然亦醇正总
名为大家以其得孔子辞达而已之旨也
始不在少年时一番简练揣摩也学道之儒不重作
古文辞只恐人溺于词章之习若藉以发挥道妙则
此一段工夫亦不可少
学古文须学大家大学者韩柳欧苏曾王是也韩笔力
高欧度好苏气好柳小文佳王识力最妙大文字尤
不可及虽老苏父子亦退三舍曾少钝然亦醇正总
名为大家以其得孔子辞达而已之旨也
卷五 第 3a 页 WYG0724-0048a.png
古文中左国班马笔力非不更高然古今稍远辞旨简
古若有意学之恐反涉艰深然亦各有体裁如碑记
自当学韩书序自当学欧王论策自当学苏叙事议
论自当学班马左国至于诏诰册命则又当上法典
谟未可一例论也
凡古文皆有体式如诏诰册命书疏启檄露布之类各
有规矩各有家数学作古文须要晓此各项方是有
用文人不然则亦无用之辞章而已矣吴江徐师曾
古若有意学之恐反涉艰深然亦各有体裁如碑记
自当学韩书序自当学欧王论策自当学苏叙事议
论自当学班马左国至于诏诰册命则又当上法典
谟未可一例论也
凡古文皆有体式如诏诰册命书疏启檄露布之类各
有规矩各有家数学作古文须要晓此各项方是有
用文人不然则亦无用之辞章而已矣吴江徐师曾
卷五 第 3b 页 WYG0724-0048b.png
辑文体明辨甚得此意然其意主于博收剪裁颇欠
识力愚意欲节去其无用而烦冗者细为批评指出
中间异同及中窾不中窾处病未能也
韩欧之文皆与道相近然而终隔一层者以其志在为
文欲借道以传文非借文以发挥吾道也此际主客
之分自有毫釐千里之辨
韩欧之文极意依傍吾道然终有客气以其有要好的
意思在故也若圣贤为文只是随手写去祗取理明
识力愚意欲节去其无用而烦冗者细为批评指出
中间异同及中窾不中窾处病未能也
韩欧之文皆与道相近然而终隔一层者以其志在为
文欲借道以传文非借文以发挥吾道也此际主客
之分自有毫釐千里之辨
韩欧之文极意依傍吾道然终有客气以其有要好的
意思在故也若圣贤为文只是随手写去祗取理明
卷五 第 4a 页 WYG0724-0048c.png
辞顺而已然人已自不可及
人能识得韩欧文字中客气处可与语文可与语道矣
人断不可学子书子书是不上行面不入体裁文字一
学便入小家数
四六文竟不必作唐文所以为四六者束于功令耳今
则未尝有功令何苦取青俪白即使能工亦记室之
才耳
四六文不必作亦不可不知盖四六中长短相接俱有
人能识得韩欧文字中客气处可与语文可与语道矣
人断不可学子书子书是不上行面不入体裁文字一
学便入小家数
四六文竟不必作唐文所以为四六者束于功令耳今
则未尝有功令何苦取青俪白即使能工亦记室之
才耳
四六文不必作亦不可不知盖四六中长短相接俱有
卷五 第 4b 页 WYG0724-0048d.png
法声韵平仄俱有粘熟读古人四六自见今人动誇
四六而粘法俱未之知可为一哂
三都两京是天地间第一种无用文字即古人有用赋
以讽谏者终是讽一劝百亦无所取
古文滥觞于魏晋如七启七发连珠之类俱是天地间
无用文字如文选者即不读亦不妨
文字须看其源头屈原离骚缠绵蔓衍于文辞而意在
忠荩则朱子取之韩子原道特以明道德仁义而意
四六而粘法俱未之知可为一哂
三都两京是天地间第一种无用文字即古人有用赋
以讽谏者终是讽一劝百亦无所取
古文滥觞于魏晋如七启七发连珠之类俱是天地间
无用文字如文选者即不读亦不妨
文字须看其源头屈原离骚缠绵蔓衍于文辞而意在
忠荩则朱子取之韩子原道特以明道德仁义而意
卷五 第 5a 页 WYG0724-0049a.png
在为文则程子以为倒学立心异也
古人之教莫先于诗谓其可以讽咏观感得性情之正
也今诗教已废三百篇虽存其意趣深远学者未能
卒晓当世所习者唐人诗句而已然亦莫非诗也愚
意欲于古诗中取其性情近正有合于兴观群怨之
道者辑为一编批评标识置之案头时时讽咏可为
性情一助
凡欲作诗须当养得心体好心体平善则所言自无偏
古人之教莫先于诗谓其可以讽咏观感得性情之正
也今诗教已废三百篇虽存其意趣深远学者未能
卒晓当世所习者唐人诗句而已然亦莫非诗也愚
意欲于古诗中取其性情近正有合于兴观群怨之
道者辑为一编批评标识置之案头时时讽咏可为
性情一助
凡欲作诗须当养得心体好心体平善则所言自无偏
卷五 第 5b 页 WYG0724-0049b.png
僻放荡昔人论周礼有云此自圣人广大心中流出
予意作诗亦当从广大心中流出自然温厚和平
或谓作诗亦当从广大心中流出则凡古人之诗涉于
哀怨者俱非耶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此正从广大心中流出也不然则好色而淫怨诽
而乱者多矣
诗不当从沈约韵约韵皆吴音人知之而卒从之者人
好学唐诗则韵亦从唐韵矣洪武中既有正韵礼部
予意作诗亦当从广大心中流出自然温厚和平
或谓作诗亦当从广大心中流出则凡古人之诗涉于
哀怨者俱非耶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此正从广大心中流出也不然则好色而淫怨诽
而乱者多矣
诗不当从沈约韵约韵皆吴音人知之而卒从之者人
好学唐诗则韵亦从唐韵矣洪武中既有正韵礼部
卷五 第 6a 页 WYG0724-0049c.png
颁行经数大儒订正较雠甚精奈何不从耶
古人不重声韵故曰书同文不曰书同声以声有五方
不可强同也观诗三百篇大都用叶则知声苟可通
即用之矣不必拘拘某韵某韵也必欲用韵亦当以
中州为主
诗不论汉魏六朝唐宋只不失三百篇之意为妙唐人
诗李杜并称而诗家尤重杜者杜得三百篇之意为
多也
古人不重声韵故曰书同文不曰书同声以声有五方
不可强同也观诗三百篇大都用叶则知声苟可通
即用之矣不必拘拘某韵某韵也必欲用韵亦当以
中州为主
诗不论汉魏六朝唐宋只不失三百篇之意为妙唐人
诗李杜并称而诗家尤重杜者杜得三百篇之意为
多也
卷五 第 6b 页 WYG0724-0049d.png
诗家最低恶品如唐伯虎花月吟及回文五平五仄之
类次则香奁体李长吉体皆不入格者也今之学诗
者往往喜效诸家夫诗以导性情花月回文性情何
在喜效香奁长吉则其性情不入于淫必入于鬼矣
学之何益如溺而不改则其人亦不足重
诗家限韵步韵亦是恶套古人赋诗相答只是诵古诗
以见志耳后人以诗相酬答亦是常事然必限韵步
韵便专尚才思有妨性情
类次则香奁体李长吉体皆不入格者也今之学诗
者往往喜效诸家夫诗以导性情花月回文性情何
在喜效香奁长吉则其性情不入于淫必入于鬼矣
学之何益如溺而不改则其人亦不足重
诗家限韵步韵亦是恶套古人赋诗相答只是诵古诗
以见志耳后人以诗相酬答亦是常事然必限韵步
韵便专尚才思有妨性情
卷五 第 7a 页 WYG0724-0050a.png
做诗须脱今诗人气得古诗人意花鸟竹石风云月露
今诗人气也温厚和平兴观群怨古诗人意也
诗言志诗者志之所发也有志而后有诗故或直叙其
事而为赋或有所感触而为兴或有所讽刺而为比
皆言其所志耳今人并无所志而终日矻矻命题赋
诗正如三家村学究埋头举业诗意何在
作诗之家能合兴观群怨者虽人有几首然求其全部
大旨俱合者离骚而后惟陶渊明杜子美在明则刘
今诗人气也温厚和平兴观群怨古诗人意也
诗言志诗者志之所发也有志而后有诗故或直叙其
事而为赋或有所感触而为兴或有所讽刺而为比
皆言其所志耳今人并无所志而终日矻矻命题赋
诗正如三家村学究埋头举业诗意何在
作诗之家能合兴观群怨者虽人有几首然求其全部
大旨俱合者离骚而后惟陶渊明杜子美在明则刘
卷五 第 7b 页 WYG0724-0050b.png
文成陈白沙其他如李太白白乐天陆放翁亦合格
者多皆由其立心正也作诗者不可不读
邵康节击壤集又是一种诗竟可作语录读然犹未免
头巾气至白沙之诗则合道理与风雅为一矣其所
作诗有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云云盖欲合子美
尧夫为一人也
予近辑诗鉴自汉唐迄明取其诗之有合于兴观群怨
者后各为小论颇欲仿河汾之意未知当世之人其
者多皆由其立心正也作诗者不可不读
邵康节击壤集又是一种诗竟可作语录读然犹未免
头巾气至白沙之诗则合道理与风雅为一矣其所
作诗有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云云盖欲合子美
尧夫为一人也
予近辑诗鉴自汉唐迄明取其诗之有合于兴观群怨
者后各为小论颇欲仿河汾之意未知当世之人其
卷五 第 8a 页 WYG0724-0050c.png
许我否至如陶杜刘陈意欲另批详其全帖太白乐
天放翁诸人则附之尚未及也
康节与白沙之诗终是一家意欲更选其佳者与宋诸
儒理学诗另为一集以为学者养心之助亦最乐事
诗馀曲子其辞愈滥其调愈淫愈趋愈下矣然宋以诗
馀著元以曲子著其间亦尽有可当讽刺可励风俗
者但学者既有志于道则诗文且为末技况词曲乎
且一入其中则喜为淫靡者什之九能为正律者什
天放翁诸人则附之尚未及也
康节与白沙之诗终是一家意欲更选其佳者与宋诸
儒理学诗另为一集以为学者养心之助亦最乐事
诗馀曲子其辞愈滥其调愈淫愈趋愈下矣然宋以诗
馀著元以曲子著其间亦尽有可当讽刺可励风俗
者但学者既有志于道则诗文且为末技况词曲乎
且一入其中则喜为淫靡者什之九能为正律者什
卷五 第 8b 页 WYG0724-0050d.png
之一矣不作可也
或问作制义法曰祖述孔孟宪章高文上律先贤下袭
时彦曰祖述三言既闻命矣时彦何为袭之乎曰将
以致用也成弘之简朴嘉隆之浑灏易时而试则皆
不售矣故君子明理以致用长短礼约一因乎时若
夫字窃句盗以为袭者吾不取也
向来人谓但当尽力读书至于举业只就临考时略做
一二月工夫便可应试以今观之正不其然凡事俱
或问作制义法曰祖述孔孟宪章高文上律先贤下袭
时彦曰祖述三言既闻命矣时彦何为袭之乎曰将
以致用也成弘之简朴嘉隆之浑灏易时而试则皆
不售矣故君子明理以致用长短礼约一因乎时若
夫字窃句盗以为袭者吾不取也
向来人谓但当尽力读书至于举业只就临考时略做
一二月工夫便可应试以今观之正不其然凡事俱
卷五 第 9a 页 WYG0724-0051a.png
要预先做透如炊沸汤务使百滚待火候既到方可
停息其后或温或煖皆可不时取用若火候未到者
断不可强作大家也要𦂳处止在少年时一气赶透
前后场取士分明是经义治事此法过汉唐宋远甚然
于教养之方尚未讲所以士人当未达时专意帖括
无真实工夫至应举作为文辞亦只是浮言浮语
制义体裁甚妙然尚有可议者必拘口气一也圣人之
言惟圣人能言之后学之士以我证圣当使其自言
停息其后或温或煖皆可不时取用若火候未到者
断不可强作大家也要𦂳处止在少年时一气赶透
前后场取士分明是经义治事此法过汉唐宋远甚然
于教养之方尚未讲所以士人当未达时专意帖括
无真实工夫至应举作为文辞亦只是浮言浮语
制义体裁甚妙然尚有可议者必拘口气一也圣人之
言惟圣人能言之后学之士以我证圣当使其自言
卷五 第 9b 页 WYG0724-0051b.png
所得求合乎圣人之道而观其不悖与否不宜徒使
效颦概为揣摩之语必主排比二也排比之体近于
声偶文束声偶则难以畅论往往拘忌体格不能发
挥旁通此俱制义之弊愚谓制义当作论体凡古今
上下百家诸子俱得旁引曲喻纵言无忌庶可窥见
胸中所学
凡制义出题亦当为论体如颜子所好何学论是也如
此方可见人本领学问
效颦概为揣摩之语必主排比二也排比之体近于
声偶文束声偶则难以畅论往往拘忌体格不能发
挥旁通此俱制义之弊愚谓制义当作论体凡古今
上下百家诸子俱得旁引曲喻纵言无忌庶可窥见
胸中所学
凡制义出题亦当为论体如颜子所好何学论是也如
此方可见人本领学问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24-0051c.png
童试虽小事然亦是士人进身之始命题必须正大所
以端其志趣国初皆是如此庆历之际始竞为小题
或枯或空或缩脚穷工极巧务极其胜止取儇慧不
顾义理不知祖宗取士之意何在所以庆历之末人
尚虚誇士习大坏亦是世代一大升降处至后而又
变为巧搭破坏圣经割裂文义害义伤教莫此为甚
后生小子都教坏心术而不知者尤以为巧有司以
之衡文督学以之课士习久成俗漫然不知甚可叹
以端其志趣国初皆是如此庆历之际始竞为小题
或枯或空或缩脚穷工极巧务极其胜止取儇慧不
顾义理不知祖宗取士之意何在所以庆历之末人
尚虚誇士习大坏亦是世代一大升降处至后而又
变为巧搭破坏圣经割裂文义害义伤教莫此为甚
后生小子都教坏心术而不知者尤以为巧有司以
之衡文督学以之课士习久成俗漫然不知甚可叹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24-0051d.png
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有圣人起必为析言
破律之诛无疑不能不追咎庆历诸公也
或以制科文为不传者非也唐之诗赋即唐之制科文
然俱传矣况今之制科文又皆阐发圣贤道理者乎
传至后日即为古文矣吾知其必传
国初如王守溪文真制科文无一语溢于功令之外至
荆川则以古文之气行之矣至庆历则全失制科本
意或学为史传或摹仿子书或搀入二氏或戏作世
破律之诛无疑不能不追咎庆历诸公也
或以制科文为不传者非也唐之诗赋即唐之制科文
然俱传矣况今之制科文又皆阐发圣贤道理者乎
传至后日即为古文矣吾知其必传
国初如王守溪文真制科文无一语溢于功令之外至
荆川则以古文之气行之矣至庆历则全失制科本
意或学为史传或摹仿子书或搀入二氏或戏作世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24-0052a.png
说甚至以圣人之言为优俳小说其侮圣言一至于
此极积而至于今日岂一朝夕之故哉
文章至黄陶庵(讳淳/耀)真一代之冠语语是本源中流出
古文制义经济理学一以贯之可与荆川并传吾友
陈子言夏作理学题尤极透亮亦是本原中流出也
学者作文须是本原中流出
文章学墨卷则易于中式然全注意体格则不能发挥
胸申所得亦须行以大家气
此极积而至于今日岂一朝夕之故哉
文章至黄陶庵(讳淳/耀)真一代之冠语语是本源中流出
古文制义经济理学一以贯之可与荆川并传吾友
陈子言夏作理学题尤极透亮亦是本原中流出也
学者作文须是本原中流出
文章学墨卷则易于中式然全注意体格则不能发挥
胸申所得亦须行以大家气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24-0052b.png
或有谓予不宜著述者予曰君子之所以不得不与俗
同者衣冠禁令也君子之所以不得不与俗异者读
书著述也衣冠禁令而必欲为苟异则无以容身读
书著述而必欲为苟同则无以立德
或有谓予著述不当示人者予曰其人而不可与语者
必强而语之吾不敢其人而可与语者必强而秘之
吾不能孔子所谓不失人亦不失言吾将志之矣不
然而一概秘绝是谓天下无好人也又何取著述为
同者衣冠禁令也君子之所以不得不与俗异者读
书著述也衣冠禁令而必欲为苟异则无以容身读
书著述而必欲为苟同则无以立德
或有谓予著述不当示人者予曰其人而不可与语者
必强而语之吾不敢其人而可与语者必强而秘之
吾不能孔子所谓不失人亦不失言吾将志之矣不
然而一概秘绝是谓天下无好人也又何取著述为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24-0052c.png
哉
圣人生末世真是任大责重使达而在上则凡井田学
校前人已坏之法皆其事也穷而在下则凡理学经
济前贤未传之书皆其职也虽矻矻孳孳夜以继日
犹将不足岂得自托涵养悠悠终日乎
圣贤在下功业只在著书盖时未可为不特得位行道不
可望即教育英才亦不可得寥寥数人穷居谈道风
声既不足以淑四方口耳又不足以及后世虽称闻
圣人生末世真是任大责重使达而在上则凡井田学
校前人已坏之法皆其事也穷而在下则凡理学经
济前贤未传之书皆其职也虽矻矻孳孳夜以继日
犹将不足岂得自托涵养悠悠终日乎
圣贤在下功业只在著书盖时未可为不特得位行道不
可望即教育英才亦不可得寥寥数人穷居谈道风
声既不足以淑四方口耳又不足以及后世虽称闻
卷五 第 12b 页 WYG0724-0052d.png
道而不能推吾之所有以公之天下后世是亦圣贤
之所不取也孔子删述六经无论矣孔子而下德之
盛者莫如朱子然朱子一生功业亦只在著书试读
其年谱工夫是何等样精密陆象山曰六经注我我
注六经虽明理尽性之人无贵多言然先知不觉后
知则愚不肖之人何所取法后世懒惰好高之人尤
而效之辄引以自况又曰身将隐焉用文之遂以无
穷岁月浪掷于空谈诗酒之中是可痛也
之所不取也孔子删述六经无论矣孔子而下德之
盛者莫如朱子然朱子一生功业亦只在著书试读
其年谱工夫是何等样精密陆象山曰六经注我我
注六经虽明理尽性之人无贵多言然先知不觉后
知则愚不肖之人何所取法后世懒惰好高之人尤
而效之辄引以自况又曰身将隐焉用文之遂以无
穷岁月浪掷于空谈诗酒之中是可痛也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24-0053a.png
古诗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著书立言君子之事也
著书而使传之四方垂之后世则君子不能必也听
之天而已或云人苟有一段精神天断不肯埋没是
殆不然以为精神孰大于周孔然周公载籍燬于诸
侯孔子之六经燔于秦政虽后世终能裒集而表章
之然而残阙坏乱者亦不少矣思之能无泫然
朋友之功可以配天何者君子能著书不能使之传世
惟天能使之传世然天亦不能使之传世读其书而
著书而使传之四方垂之后世则君子不能必也听
之天而已或云人苟有一段精神天断不肯埋没是
殆不然以为精神孰大于周孔然周公载籍燬于诸
侯孔子之六经燔于秦政虽后世终能裒集而表章
之然而残阙坏乱者亦不少矣思之能无泫然
朋友之功可以配天何者君子能著书不能使之传世
惟天能使之传世然天亦不能使之传世读其书而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24-0053b.png
心好之者能使之传世故曰朋友之功可以配天子
云太玄曾何足云然微桓谭则几不传而况不为子
云者乎乃读书而心好之者不可得甚至有嫉其书
而惟恐其传者朋友之害又可以配兵火噫亦可畏
矣
君子之于天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苟吾书
得行吾言得用使天下识一分道理亨一分太平则
君子之心毕矣凡有功业皆与人共之者也著述者
云太玄曾何足云然微桓谭则几不传而况不为子
云者乎乃读书而心好之者不可得甚至有嫉其书
而惟恐其传者朋友之害又可以配兵火噫亦可畏
矣
君子之于天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苟吾书
得行吾言得用使天下识一分道理亨一分太平则
君子之心毕矣凡有功业皆与人共之者也著述者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24-0053c.png
无论矣读而传之者居其半表章而尊信之者居其
半举而措之行事者居其半苟于斯道有一分之力
则于斯道有一分之功不任其功而反欲任过吾末
如之何已已矣
乱世书籍多燬于兵火因念藏书之法庶民无力断不
能藏即学士大夫其力不足以博及亦不足以垂久
远能博及而垂之久远者其惟天子乎然天子至易
代而藏书之力亦穷矣有一法焉藉天子之力而不
半举而措之行事者居其半苟于斯道有一分之力
则于斯道有一分之功不任其功而反欲任过吾末
如之何已已矣
乱世书籍多燬于兵火因念藏书之法庶民无力断不
能藏即学士大夫其力不足以博及亦不足以垂久
远能博及而垂之久远者其惟天子乎然天子至易
代而藏书之力亦穷矣有一法焉藉天子之力而不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24-0053d.png
烦天子之守其法可以传之百王而不能易垂之千
万世而无弊则惟藏之孔氏乎孔子自有周以来其
间历汉唐五代宋辽金元世界无虑百变然一王兴
则一王尊信一代立则一代表章即盗贼强暴未有
不过之而敬去之而不敢犯者诚使王者于此申藏
书之法于邹鲁间择名山胜地定为藏书之所区别
群书分为数种如经史子集志考图籍艺术百家之
类类建一楼楼置一司择孔氏子孙之贤者为之又
万世而无弊则惟藏之孔氏乎孔子自有周以来其
间历汉唐五代宋辽金元世界无虑百变然一王兴
则一王尊信一代立则一代表章即盗贼强暴未有
不过之而敬去之而不敢犯者诚使王者于此申藏
书之法于邹鲁间择名山胜地定为藏书之所区别
群书分为数种如经史子集志考图籍艺术百家之
类类建一楼楼置一司择孔氏子孙之贤者为之又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24-0054a.png
择其最贤者为之长使之任出纳收藏晒暴补缉诸
事授之以禄每岁则上其书之数于朝三岁则遣行
人视之较其书之损益完弊而行其赏罚如是则书
有日益无日损虽有水火刀兵盗贼变革易代之事
于藏书总无与是诚至妙之法惜乎无有行之者
凡天下学士大夫著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上之于朝
朝廷使大儒较之而善则必藏其副于孔氏不特此
也凡所藏书皆当使大儒较定必有益于世道人心
事授之以禄每岁则上其书之数于朝三岁则遣行
人视之较其书之损益完弊而行其赏罚如是则书
有日益无日损虽有水火刀兵盗贼变革易代之事
于藏书总无与是诚至妙之法惜乎无有行之者
凡天下学士大夫著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上之于朝
朝廷使大儒较之而善则必藏其副于孔氏不特此
也凡所藏书皆当使大儒较定必有益于世道人心
卷五 第 15b 页 WYG0724-0054b.png
者始藏之其馀若离经叛道者皆斥去勿用不可务
多而反使有鱼目混珠之病也
凡书必当多置副本必备朝廷四方或有阙乏掇取抄
写翻刻之用
凡五经四书及先贤语录与夫天文地理乐律兵法宇
内所不可少之书固当多置副本更当择其精要者
镂板勒石必使之不朽且以便于摹印流传真千古
之盛事
多而反使有鱼目混珠之病也
凡书必当多置副本必备朝廷四方或有阙乏掇取抄
写翻刻之用
凡五经四书及先贤语录与夫天文地理乐律兵法宇
内所不可少之书固当多置副本更当择其精要者
镂板勒石必使之不朽且以便于摹印流传真千古
之盛事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24-0054c.png
凡古来圣贤所造仪象法物如金人欹器沙漏铜壶之
类亦当仿式造为其副与书并藏以备后世变革之
际或有失亡则取式于后亦最要事
自三代以来凡经易代则一代之典章文物多致散亡不
可得而考究文献不足自孔子之时已有不胜其慨
者矣此宇内无人以为斯文之主故也今既有孔氏
便当世世奉之以为斯文之主也文献何忧不足故
愚以为王者苟能藏书于孔氏则凡一代典章制作
类亦当仿式造为其副与书并藏以备后世变革之
际或有失亡则取式于后亦最要事
自三代以来凡经易代则一代之典章文物多致散亡不
可得而考究文献不足自孔子之时已有不胜其慨
者矣此宇内无人以为斯文之主故也今既有孔氏
便当世世奉之以为斯文之主也文献何忧不足故
愚以为王者苟能藏书于孔氏则凡一代典章制作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24-0054d.png
与夫累朝实录史馆一成即送入副本后世断无亡
失以至求之民间采之闾巷而有挂漏传疑之事
不特邹鲁之间可用此法藏书凡天下都邑名山皆当
彷此为藏书之法相择胜地广置书籍聘礼先代圣
贤之后优其廪饩使主其事相戒虽有斗争讼狱兵
火盗贼之害不得入其处久之则天自然习以成风
诗书日盛道义日尊矣今吾儒不能而顾使释氏得
其术是以其徒日繁而其书日多其不胥天下而化
失以至求之民间采之闾巷而有挂漏传疑之事
不特邹鲁之间可用此法藏书凡天下都邑名山皆当
彷此为藏书之法相择胜地广置书籍聘礼先代圣
贤之后优其廪饩使主其事相戒虽有斗争讼狱兵
火盗贼之害不得入其处久之则天自然习以成风
诗书日盛道义日尊矣今吾儒不能而顾使释氏得
其术是以其徒日繁而其书日多其不胥天下而化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24-0055a.png
为释氏者几希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24-0055b.png
思辨录辑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