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724-003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思辨录辑要卷四
             太仓陆世仪撰
  格致类
学字虽兼知行然毕竟知一边多观何必读书然后为
 学及仕而优则学句可见阳明良知之说胜至有训
 学为觉者良可叹也
读书不费精神且能长精神凡言费精神者皆不善学
卷四 第 1b 页 WYG0724-0038d.png
 者也程子则老而衰斯言大有味在
读书当思致远若不知致远便为一二项书所缚假如
 史书一项若欲廿一史俱淹贯则一生头白矣诗文
 之类俱然岂不可惜但智小谋大力小任重则又往
 往博而无成当如胡文定教学之法经义之外视己
 才力所近专习一事似为易造其有才力者自当务
 为全学
求放心然后可以读书读书正所以求放心盖交相养
卷四 第 2a 页 WYG0724-0039a.png
 互相发
凡看书须句句就自己身心上体贴又要就依书上说
 话做去待做得有些滋味便觉得书上说话句句亲
 切看书愈加明白矣即如学而一节如何是学如何
 是时习如何是时习便悦体贴之后便把来一一躬
 行自然书与身一圣贤言语句句不错不然只就今
 日看去读书是最苦事了如何圣人反说时习而说
凡读书能开辟只是信得过
卷四 第 2b 页 WYG0724-0039b.png
问朱子有言读书须是遍布周满四字请下注脚曰遍
 布周满只是无渗漏曰如何便无渗漏曰学问思辨
 行步步着力便无渗漏
凡案头必不可无古人书如言行录伊洛渊源之类使
 心目常常与古人相接自然意思不同如止看诗文
 恐溺于世俗
人有以讲学为苦者予曰讲学未有所得是最苦事既
 有所得则讲学之乐其味无穷人不肯苦中下手何
卷四 第 3a 页 WYG0724-0039c.png
 由得乐处
读书不绝干禄念头终无得处亦终无乐处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
 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
 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
 意而已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
谢上蔡见明道举史书成诵明道以为玩物丧志及明
 道看史又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谢甚不服后却有悟
卷四 第 3b 页 WYG0724-0039d.png
 却将此事作话头接引博学之士愚谓上蔡不服固
 非即以此作话头接引博学之士亦非也凡读书皆
 不可稍有忽易之心亦不可徒存记诵之念有忽易
 之心则掩卷茫然事理俱无所得有记诵之念则随
 人可否事虽察而理或遗故上蔡记诵而明道以为
 玩物丧志者惧其详于事而略于理也明道看史却
 又逐行看过不差一字者求详其事将以深察其理
 也凡读书之人皆当以此为法奈何独以接引博学
卷四 第 4a 页 WYG0724-0040a.png
 之士哉
玩物丧志四字今人最易犯假如一部通鉴只平平看
 去依旧鉴断是曰是非曰非矮人观场随人笑骂绝
 无一些心得尽有多少大事被前人瞒杀如此虽记
 得一部廿一史只是死书有何益处
读书不能穷理俱是玩物丧志若能穷理即记诵亦不
 妨愈熟愈妙
记诵之功读史不必用若五经四书太极西铭之类必
卷四 第 4b 页 WYG0724-0040b.png
 不可不成诵不成诵则义理不出也
古之学圣贤易今之学圣贤难只如读书一节书籍之
 多千倍于古学者苟欲学为圣贤非博学不可然苟
 欲博学则此汗牛充栋者将何如耶偶思得一读书
 法欲将所读之书分为三节自五岁至十五为一节
 十年诵读自十五岁至二十五为一节十年讲贯自
 二十五至三十五为一节十年涉猎使学有渐次书
 分缓急则庶几学者可由此而程功朝廷亦可因之
卷四 第 5a 页 WYG0724-0040c.png
 而试士矣所当读之书约略开后
 十年诵读
  小学(文公小学颇繁愚欲另/编节韵幼仪语见前卷)
  四书(先读正文/后读注)
  五经(先读/正文)
  周礼(柯尚迁/者佳)
  太极通书西铭
  纲目(先读纲又有历世统谱秋檠录等书载/古今兴亡大槩俱编有歌括宜先讲读)
卷四 第 5b 页 WYG0724-0040d.png
  古文(宜先读左传其国策史汉八大家文理易晓/易于记诵俟十五岁后可也 予近有书鉴)
    (一编专取古文中之有关于兴亡治乱者后/各为论使学者读之可知古今似可备览)
  古诗(离骚经陶诗宜先读合予近有诗鉴一编专/取汉唐以后诗之有 于兴观群怨者后各)
    (为论似/可备览)
  各家歌诀(此天文地理水利算学诸家俱有/歌诀取其切于日用者暇时记诵)
 十年讲贯
  四书(宜看/大全)
  五经(宜看/大全)
卷四 第 6a 页 WYG0724-0041a.png
  周礼(柯尚迁注近/有集说亦好)
  性理(尚宜重辑内如洪范皇极律吕新书易学启/蒙皇极经世等书俱宜各自为书不必入集)
  纲目(宜与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二书同看仍以纲目为主)
  本朝事实
  本朝典礼
  本朝律令(按此三书最为知今之要而今之学者/至有终其身未之闻者盖国家既不以)
      (入功令而又无钦定之成/书无怪乎学者之不读也)
  文献通考(此书与纲目相/表里不可不讲)
卷四 第 6b 页 WYG0724-0041b.png
  大学衍义衍义补(理学经济类书之/简明者不可不讲)
  天文书(宜专学/历数)
  地理书(宜详/险要)
  水利农田书(有新刋水利全/书农政全书)
  兵法书(孙子/新书) (吴子实司马法讲武备志以纪效/练兵 纪俱宜 究 按 上四)
     (家苟非全才或/专习一家亦可)
  古文(左国史汉/八大家)
  古诗(李杜宜/全阅)
卷四 第 7a 页 WYG0724-0041c.png
 十年涉猎
  四书
  五经
  周礼(以上参看注疏/及诸家之说)
  诸儒语录
  二十一史(或旁及/野史)
  本朝实录及典礼律令诸书
  诸家经济类书
卷四 第 7b 页 WYG0724-0041d.png
  诸家天文
  诸家地理(各省舆地志或/旁及堪舆家)
  诸家水利农田书
  诸家兵法
  诸家古文
  诸家诗
已上诸书力能兼者兼之力不能兼则略其涉猎而专
 其讲贯又不然则去其诗文其于经济中或专习一
卷四 第 8a 页 WYG0724-0042a.png
 家其馀则断断在所必读庶学者俱为有体有用之
 士今天下之精神皆耗于帖括矣谁肯为真读书人
 而国家又安得收读书之益哉
自汉唐以来皆以五经为圣人所定尊经之士率取五
 经而表章之或添注疏或增论解无虑数千百家五
 经而外则以为非圣人所定而忽之其有拟经续经
 者咸共非笑诋排以为得罪圣人莫此为甚此世儒
 尊经之过而未知经之所以为经也惟易具天人之
卷四 第 8b 页 WYG0724-0042b.png
 理完完全全无少欠缺为不可拟亦不必拟其若书
 与春秋即后世之史也春秋专记事实书则兼载文
 章亦即后世古文之类诗即后世之诗也礼则纪三
 代之典礼后世帝王代起有一代则有一代之制作
 礼未常无也故愚以为五经之中惟易在所不必续
 其如诗书礼春秋皆在所必续今惟纲目一书为继
 春秋而作其馀三经则皆无敢继者一则怵于王通
 拟经之说一则泥于邵子删后无诗之言也世儒之
卷四 第 9a 页 WYG0724-0042c.png
 言曰后世之诗文岂能如三代之诗文后世之礼岂
 能如三代之礼此言诚然然即三代之典礼文章亦
 非言言可为法则者如书之吕刑文侯之命诗之郑
 卫诸篇礼则三代互有得失此世运升降使然三代
 自不如唐虞汉唐宋自不如三代圣人删定笔削亦
 但取其文字之有关系者存之以待后世读者自辨
 其得失耳岂以为此五书者自经吾删定笔削而外
 遂无一言一字可复继五书而起乎王通续经之谬
卷四 第 9b 页 WYG0724-0042d.png
 在续之而不得其正传非经不当续也余不自揣有
 诗鉴书鉴二集书鉴取古今文字之有关于兴衰治
 乱者诗鉴取古今诗歌之有合于兴观群怨者后各
 为论以窃附于孔氏诗书之义虽识见浅陋意议庸
 鄙所不免于君子之讥然其心其志则固愿为圣人
 之徒而无可罪也未识后世其能谅我否
太玄潜虚洪范皇极此皆拟易之书其精微既不能如
 前圣而又无补于后学殊为无谓学者不惟不敢议
卷四 第 10a 页 WYG0724-0043a.png
 之又从而尊之乃专罪王通不惟有耳无目亦可谓
 势利矣
礼者天理之节文故有一代则有一代之制作皆有意
 义不必是古而非今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则知生百代之
 后者其礼必将损益百代乃秦汉以来其制作礼乐
 者多非明理之儒而明理之儒则又多是古非今动
 辄有碍其原多由误认非天子不议礼之语盖中庸
卷四 第 10b 页 WYG0724-0043b.png
 所谓不议礼者谓不敢轻议而改时王之制也若私
 居议论考订折衷此正儒者之事亦何罪之有焉孔
 子答为邦之问是一证也朱子仪礼经传集解亦是
 此意而此书成于门人未及折衷亦且多泥古礼而
 不能揆之于今使后世无所遵守愚意欲一依朱子
 集解所分之目如家礼国礼王朝礼之类自三代以
 至近代一一类载其礼而后以己意为文以折衷之
 名曰典礼折衷庶几议礼之家有所考据
卷四 第 11a 页 WYG0724-0043c.png
议礼在朝廷甚难盖既有拘忌又有掣肘意见分争私
 心角立从来议礼之家每称聚讼良有故也即如近
 代兴献皇帝之事张桂始议远胜杨石斋诸君子然
 诸君子之心无私而张桂之心则有私设以身处其
 时欲从诸君子则于礼不可欲从张桂则迹类乎私
 而必为诸君子所掊击遂一无可置喙矣时礼臣席
 书阳明之高足也以大礼事质之阳明阳明不答为
 诗曰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俗尘盖深见诸
卷四 第 11b 页 WYG0724-0043d.png
 君子争礼之非而又不敢倡议随张桂之后也故愚
 谓此等大礼儒者皆当于平居无事时考订折衷著
 为定说则后人可引以为断不至有临事分争之患
 矣
礼记中如曾子问檀弓最好所谓儒者平居议礼而考
 订折衷也不如此不足以尽礼之变吾欲于典礼折
 衷之后更为或问以发明之
议礼中格致工夫最多今人久不讲此殊为学问欠事
卷四 第 12a 页 WYG0724-0044a.png
致知工夫莫备于六书盖天地间一物必有一字而圣
 贤制字一字必具一理能即字以观理则格物之道
 存焉矣许氏说文虽略存古人之意而理有未备吾
 友王子石隐作六书正论每字必据理精思直穷原
 本其精确处竟可作尔雅读为格致之学者不可不
 知也
读史当以朱子纲目为主参之资治通鉴以观其得失
 益之纪事本末以求其淹贯广之二十一史以博其
卷四 第 12b 页 WYG0724-0044b.png
 记览然约礼之功一纲目足矣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犹不可不读二十一史虽不读可也备查足矣
二十一史列传甚冗乱其诸志却不可不读盖一代之
 礼乐刑政存焉未可忽也予尝欲去二十一史纪传
 别取诸志合为一书天文地理各从其类是诚大观
 文献通考亦彷佛其意但终不若独观一代为睹一
 代之全耳
读史有必不可少诸书如历代地图建置沿革历代官
卷四 第 13a 页 WYG0724-0044c.png
 制建置沿革年号考甲子考帝王世系帝王授受建
 都考历世统谱秋檠录等书俱不可少欲汇为一集
 名曰读史要览亦是便学者之事
读书一顿工夫最难人一岁中每多事务担阁能读书
 时不过三之二耳纲目一书合前编及宋元不下万
 馀纸应务之暇日读五十馀纸亦须得二百日况又
 有考试杂书间之是一岁工夫止堪读一部纲目何
 以卒事愚意学者有意读书决当离家入山谢绝世
卷四 第 13b 页 WYG0724-0044d.png
 事分年读书每一项书作一年读如通鉴纲目纪事
 三书便可作一年读过亦快事也
读史须一气看过一气看过则前后事连贯易于记忆
读书连早起夜坐穷日之力性敏者可得二百叶评点
 考索之功俱在内更多则不能精察矣纲目通鉴纪
 事三书不下四万馀纸值二百日其馀日以当反覆
 玩味优游涵泳之功是三书者亦可以无憾矣
看二十一史只当在长夏不用评点只约略揭过其志
卷四 第 14a 页 WYG0724-0045a.png
 书另作一项看
薛文清云凡国家礼文制度法律条例之类皆当熟读
 深考愚谓孔子动称周家法度虽周公制作之善亦
 从周故也予每怪后儒学孔子亦动称周家法度而
 于昭代之制则废而不讲亦不善学孔子者矣
居官而读律令所谓入国问禁也昔陆文量公尝言国
 家当设宰相及读律令有以后官员人等有妄言设
 立宰相者满朝文武大臣一时执奏将本犯凌迟处
卷四 第 14b 页 WYG0724-0045b.png
 死不觉失色因叹居官不可不读律令今学者奈何
 忽诸
文献通考与纲目相表里纲目详历代之事实通考详
 历代之典礼皆学问之所在也今纲目颁于学宫载
 在功令而文献通考独否此世所以鲜实学之士也
邓元锡函史下编朱健治平略二书宜与通考参看
修己治人之道莫备于大学西山衍义琼山衍义补则
 旁通而曲畅之者也学者能熟读深考则于修己治
卷四 第 15a 页 WYG0724-0045c.png
 人之道其庶几乎
能读衍义衍义补二书则知天下无一书不可入大学
 其不可入大学者皆无用之书皆无益于修己治人
 者也
或问天文书系国家禁书不宜读者非也国家所禁在
 占验之书恐其妄言祸福耳若历数则人人当知亦
 国家所急赖自立法以来从未闻有以天文历数犯
 禁者如徐光启邢云路诸公则又明明以天文历数
卷四 第 15b 页 WYG0724-0045d.png
 建明于时何可不学也
历数或可不必学而天文日月五星运行薄蚀之理必
 不可不知此儒者之事非一艺之司也观古诸大儒
 可见
地理书宜详险要一统志所载多泛记山川人物名胜
 而于险要独略或亦朝廷秘慎之意然学者必不可
 不知也予尝取二十一史战争之事其有关于险要
 者分省分郡各以类注颇有关学问以未得其暇属
卷四 第 16a 页 WYG0724-0046a.png
 虞九长源圣传而两兄亦未暇圣传竟续成之大有
 裨益
水利农田是一事两书可互相发能知水利则农田思
 过半矣
兵法儒者不可不习此虽毒天下之事而实仁天下之
 事儒者不习而顾使强武之人习之得以肆行其不
 义此天下之所以常乱而不治也
看书不可看重叠书徒费心目如唐荆川左编李卓吾
卷四 第 16b 页 WYG0724-0046b.png
 藏书邓元锡函史上编不过摘史中诸人分门别类
 不用更看
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如纲目等三书所
 载大约相同若纲目用心看过则此二书不必更用
 细阅但点过便是譬如复读极省工夫然须一齐看
 去不可看完一部再看一部久则记忆生疏也其馀
 若理学书如先儒语录之类作一项看经济书如文
 献通考函史下编治平略大学衍义补经济类编之
卷四 第 17a 页 WYG0724-0046c.png
 类作一项看天文兵法地利河渠乐律之类皆然成
 就自不可量也
问孔子教人先以博文后以约礼朱子亦使人先博而
 后求之约故程子为学泛滥于释老者数年然后反
 而求之今吾辈为学如释老之类亦当博涉否曰若
 论泛滥释老岂特程子即朱子未见李延平时亦尝
 学禅于开谦王阳明罗整庵少年皆曾学禅只是各
 人力量不同有与之出入泛滥而不为之惑者大程
卷四 第 17b 页 WYG0724-0046d.png
 子是也有学而后知其非者朱子与罗整庵是也有
 始而学焉而弃焉而终未免稍涉其馀习者阳明是
 也吾辈欲为大儒欲任斯道之责二氏之书岂得闭
 而不窥然须各人自审力量何如若力量不足不如
 且守先儒淫声美色之训盖先儒决不作欺人语决
 不误人不可厌常喜新贪多务博遂至坠坑落堑也
 
 思辨录辑要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