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八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讀禮通考卷八十八刑部尚書徐乾學
  葬考七
   山陵
 三秦記秦謂天子墳曰山漢云陵通言山陵髙大如山如陵
太昊伏羲氏
 帝王世紀南郡
 九域單州伏羲
 路史山陽(注帝冢在山陽髙平襄陽之境)
 文獻通考宛丘(註在陳州)
女媧氏
 戴延之西征潼闗直北隔河望層阜巋然獨秀謂之風陵此是女媧
公元754年
 芳唐厯風陵天寳十三載五月失之乾元元年六月一日復出
公元759年
 太平寰宇記閿鄉津去閿鄉縣三十里即舊風陵闗有女媧墓自秦漢以來皆繫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竒光奏所部閿鄉女媧天寳末其所今月一日夜河上側近忽聞風雷聲曉見墓湧出上有雙柳樹下有巨石各髙丈餘
 元和郡縣女媧陵在任城縣東南三十九里
 城冢記女媧墓有五其一在趙簡子城東五里
 羅苹路史女媧一在晉之趙城東南五里二丈皇朝列祀於此
公元966年
 隆平乾徳四年詔置守陵五户春祀少牢
炎帝神農氏
 帝王世紀長沙
 郡國神農氏長沙長沙之尾東至江夏謂之沙羨今郡有萬里沙祠
 路史炎帝崩葬長沙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有唐嘗奉祠
 路史茶陵在麻陂林密不可石麟石上兩杉蒼然逾四十圍其上陵也前正對紫金五行書云神農丁亥日死丁未日葬
公元1187年
 文獻通考淳熙十四年衡州守臣劉清之史載炎帝陵長沙茶陵今衡洲茶陵縣是也陵廟皆在康樂鄉白鹿原距縣百里祠宇祖宗時給近陵七户守視禁其樵牧宜復建廟給陵户禮官如故事命守臣行之
 名勝史記炎帝葬于茶山野茶山即景陽山也以陵谷多生茶茗故名在茶陵州東髙一千五百丈周迴百四十里水發山北流瀧下十里白鹿泉水以入於洣水經水出茶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地理志謂之泥水白鹿原去洲南一百里炎帝墓在焉
 炎帝陵酃縣常樂鄉舊宋太祖嘗夢一大人執火頂笠既覺問之羣臣曰此炎帝遣使往南問之至橋梁嶺遇一老指示陵所遂勅有司廟祀焉額曰福濟陵前有古一株今只存半長一丈餘尚作凌空之勢又有樟木横亙水中枯空若洞所謂空樟洞也有河澗源自珠山分流陵廟過中游魚人莫能取岸側多生白楊毎遇花時紛開如雪然
黄帝軒轅氏
 皇覧黄帝冢在上橋山
 括地黄帝陵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
 元和郡縣子午山亦曰橋山真寧縣東八十里黄帝陵山上
 九域橋山地理云在上郡陽周縣南風土記云陽周縣南有黄帝陵陵在子午山上
 路史註案混天記黄帝南陵山神黄帝南甲山思玄賦註黄帝西海橋山(朱彜尊史記黄帝崩葬橋山皇覧謂在上郡地理志謂是上郡陽縣括地志謂在寧州羅川縣平谷黄帝陵多疑流傳之誤然帝既都涿鹿則葬於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處也)
公元前110年
    乾學軒轅陵在橋山載紀所同特橋山匪一上郡媯州皆有之漢武帝元封元年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黄帝冢橋山上郡橋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卯南次石亭上谷壬申涿鹿登橋山觀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遂至廣寗泰常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廣寗橋山使者黄帝東幸幽州太武帝神䴥元年八月東幸廣寗臨觀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媯州橋山郭景純山經帝王冢墓皆有定處山經往往複見盖聖人久於其位仁化及至於殂亡四海無思不哀故絶域殊俗之人聞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為冢是以所在有焉景純之論可謂善言古者矣後之讀史偏執成見史記為是必以魏書為非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媯州不可營葬也乎
少昊陵
 遁甲開山圖葬雲陽
 路史註在今茶陵露水攸縣
 明一統志少昊陵曲阜縣
 名勝曲阜縣東北二里壽丘今改壽陵少昊陵壽陵東前有石壇石像極其工巧又有八卦
公元965年
    乾學宋乾徳中下詔先代帝王陵寢樵采之禁分設守陵户或春秋祠或歳一饗或三年一祭著於甲令不及少昊陵其祭於兖州盖自金始若諸家地志則自元以前均莫之載也
顓頊
 山海經務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隂(註冢今在濮陽帝丘一曰頓丘縣城門廣陽里中)
 附禺之山帝顓頊九嬪葬焉丘方圓三百里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水經註淇水北逕白祠山東歴廣陽里逕顓頊冢西俗謂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紀顓頊東郡頓丘城南廣陽里大冢者是也
 元和郡縣顓頊頓丘縣西北三十五里
 輿地廣記濮陽縣鮒鰅帝顓頊所葬
 十道鮒鰅廣陽山之别名
 郡國顓頊葬處俗名青冢
公元321年
 崔鴻前趙光初四年將於覇陵西南壽陵侍中豫和上疏諫曰臣等伏聞勅旨營建壽陵周圍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以桐為棺椁黄金飾之臣聞堯葬穀林不改顓頊髙陽不及聖王之於終也如是
公元966年
 路史註帝陵在相州臨河乾徳四年守陵髙陽臨河九域順安髙陽縣顓頊陵縣臨河濮陽相出入也至顔真卿地記烏程顓頊陵則非矣帝嚳
 山海經狄(一作)山帝嚳葬于隂(註今冢在頓丘縣南臺野中也)
 皇覽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南臺野中
 帝王世紀帝嚳東郡頓丘廣陽
 水經註淇水逕雍榆城東北帝嚳冢西世謂之頓丘臺非也皇覽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南臺野中者也
 元和郡縣頓丘西北三十五里有秋山縣北三十里有帝嚳
 太平寰宇記秋山頓丘縣西北三十五里帝嚳葬於山隂今陵見存
 路史帝葬頓丘臺城隂野之秋山所謂頓丘臺也
 路史註唐以仲春帝嚳頓丘三年一享帝堯陵
 山海經狄山帝堯葬于陽(註今陽城縣西東阿縣城鄉中赭陽縣湘亭南皆有冢)
 墨子北敎乎八狄道死葬鞏之隂衣衾三領木之緘之既□而後滿埳無封已葬而牛馬乗之
 吕氏春秋葬于穀林通樹之(髙誘通林以為樹也)
 帝王世紀崩葬于濟陽成陽西北是為穀林
公元1111年
 元和郡縣堯陵雷澤縣西三里貞觀十一年詔禁人芻牧春秋奠酹
 成陽靈臺碑畧惟帝堯慶都氏姓曰伊殁葬於兹欲人莫知名靈臺上立黄屋奉祠
公元171年
 水經註地理志曰成陽靈臺成陽城西二里堯陵陵南一里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崇仁邑修義立廟四周水潭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笋不敢採捕並列數碑栝栢數株檀馬成林二陵南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妃也石壁堦墀仍舊西北三面長櫟連䕃扶疎里餘漢建寧四年五月成陽管遵所立碑文云堯陵在城九里中山夫人在城南二東南六里慶都冢考地驗狀咸為疎僻盖聞疑書疑
 歐陽修集古録案皇覽冢在濟隂城陽吕氏春秋穀林皇甫謐云穀林即成陽然自史記地志水經諸書皆無母葬處惟見於此碑盖亦葬成陽
公元85年
 趙明誠金石録成陽屬今雷澤歐陽集古録謂史記地志水經諸書皆無母葬處案班固西漢劉昭東漢地理志皆曰成陽靈臺東漢章帝元和二年東巡狩將至太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帝堯濟隂成陽靈臺與章帝紀所載正同帝紀章懷太子註引郭縁生述征記云成陽縣東南慶都墓上有祠廟俗亦名靈臺文母水經註成陽城西二里堯陵陵南一里母陵於城為西南稱為靈臺兩漢所載似以靈臺冢惟此碑與述征記水經直指母冢爾然水經云在成陽西南而述征云東南未知孰是
 洪适𨽻釋兩漢地志濟隂成陽靈臺不明靈臺母冢也章帝元和二年使使者祠唐成陽靈臺注引郭縁生述征記曰成陽堯陵一里慶都陵稱曰靈臺據此與碑合靈臺冢明矣
 路史之冢在今濮州雷澤東南而王克乃云葬崇山墨子則謂北教八狄道死南已之市而葬鞏山之隂盖儀墓爾郭縁生述征記成陽城東南九里堯陵郭氏所記乃小成陽成陽西北五十里𨽻於河南有山曰成陽穀林在其下小成陽以山得名所在舜陵
 檀弓舜葬于蒼梧之野盖三妃未之從也(註舜征有苗死因留葬焉梧疏此論古不合淮南子云舜征三苗而遂死蒼從猶就也三妃不就蒼梧與帝合葬也)山海經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隂(註即九疑山也)赤水東有蒼梧之野叔均之所葬也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九嶷山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注山在零陵營道縣南其山九谿相似故云九疑古者總名其地為蒼梧也)
 墨子西教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衣衾三領木之緘之已而市人乗之
 吕氏春秋葬于紀市不變其肆(註九疑山下亦有紀邑)
 史記崩于蒼梧野葬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元和郡縣九疑山永明縣東南一百里所葬也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為二妃冢在華容縣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
 拾遺記葬于蒼梧野有鳥如雀丹州而来五色之氣氤氲如雲名曰憑霄雀能羣銜土丘墳此鳥能反形變色集於峻木之上在木則為禽行地則為獸變化無常丹海之際時来蒼梧之野銜青砂硃積成壟阜名曰珠丘其珠輕細風吹如塵名曰珠塵
 方輿勝覽檀弓葬於蒼梧之野習鑿齒虞舜零陵元和郡縣志亦云九疑之葬也案太史公舜南狩行死於蒼梧之野歸葬江南九疑山海經云之所葬在今道州零陵縣蒼梧九疑當是兩處後人誤引死之地以為葬之所耳
公元171年
 元混一方輿勝覽舜陵女英峯下(羅泌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卒於鳴條諸馮鳴條皆在河南北故葬於紀所謂紀市也今帝墓在安邑安邑鳴條陌其去紀纔兩舍帝紀河中冢信矣其言蒼梧則自漢失之李白云重孤墳竟何似則虞舜之冢不明自昔以為憾也)
大禹陵
 墨子禹葬㑹稽衣衾三領桐棺三寸緘之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地之深下不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餘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
 吕氏春秋禹葬于㑹稽不變人□(註言無所興造不擾民也)
 淮南子禹葬㑹稽山農不易其畝
 越絶書禹葬㑹稽葦椁桐棺穿壙七尺無漏泄下無即水壇髙三尺土三等延袤一畝以為之者樂為之者苦無以報民功教民鳥田一盛一衰當禹之時舜死蒼梧象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吳越春秋禹周行天下還大越茅山更名㑹稽鳯凰棲於樹鸞鳥巢於側麒麟步於百鳥佃於澤將老命羣臣曰我百世之後葬我㑹稽之山葬之後無改畝禹崩衆瑞並去天美禹徳而勞其功使百鳥還為民田大小有差進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皇覽禹冢在㑹稽山
公元前2020年
 水經註會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㑹稽因而葬之有鳥来為之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
 括地禹陵越州㑹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十一里
 九域禹陵㑹稽山上有
公元126年
 金石録窆石永建元年五月禹穴鄭魴元稹銘韓耔材書寳厯二年九月
 㑹稽禹陵窆石遺字寳文閣王順伯復齋碑録定為漢刻舊經葬於會稽取此石為窆
 演繁露地理㑹稽郡山隂縣註云㑹稽山南上井今紹興府城十許里有告成觀觀有相傳墓在廟東小山山下又有窆石或云所用絶無信傳又其地自在山隂縣治之東與古傳在南者方鄉不應紹興府府治則又在今山隂縣之西而其正南大山即秦望山秦始皇父子皆登此山以祭南史秦碑至是尚在二世是也然則墓在秦望山山隂縣南而不在告成觀甚明
 元混一方輿勝覽禹穴龍瑞宫之側
孔甲
 明一統志永寧縣東北三崤
夏后皋墓
 左傳蹇叔曰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註皋桀之祖父)
 水經註石崤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臯之墓
 元和郡縣二崤又名嶺崟山在永寧縣北二十八里
 輿地廣記永寧縣西北二崤山連硤石界其南夏后皋之墓也
成湯
公元前6年
 皇覽冢在濟隂亳縣北東郭去縣三里四方方各十步髙七尺上平平地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長卿案行水灾因行
 水經註崔駰冢在濟隂亳縣北皇覽曰亳城北郭三里平地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髙七尺上平漢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長卿案行水灾因行冢在漢屬扶風今徵之迴渠亭有地徴陌是也然不經見難得詳案秦寧公本紀二年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然則周桓王時自有亳王為秦所滅非殷湯劉向殷湯無葬處為疑杜預梁國蒙縣北有薄伐城中成湯冢今城内有故方墳疑即杜元凱所謂冢者也
 元和郡縣殷湯陵在寳鼎縣北四十三里
公元966年
 太平寰宇記殷湯陵在蒲州寳鼎縣北四十三里後魏太和中縣人張恩破陵求貨其陵下先有石弩以銅為鏁盜開埏門發中三人皆斃更為他計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鍾磬及諸樂器得其銘恐人知以銘投之汾水後事泄為主司所理乃於水次取得其銘銘曰吾死後二年終困於由是執事不復深加其罪劉向云湯無葬地盖不練其處也隆平乾徳四年詔給守陵五户蠲其役仍令長吏春秋奉祀
公元983年
 明一統志在滎縣北四十里元癸未歳淪于河
太戊
 文獻通考大名内黄縣東南
公元966年
 隆平乾徳四年詔給守陵三户歳一享
 明一統志内黄縣南三十里
髙宗
 白裒魯國地記吳阪之下便得隠穴旁入三里穹窿蒙密傅説之所讚武丁之所墓
 九域商髙宗陵在淮寧府西華縣
 隆平乾徳四年詔給守陵三户歳一享
周王季墓
 論衡王季葬于滑山之尾欒水擊其墓見棺之前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羣臣百姓也夫故使欒水見之於是也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
文王
 括地文王墓在雍州萬年西南二十八里原上雍録孟子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畢之為地云在渭之北或云在渭之南其主渭北者則漢劉向言文武周公葬於畢而師古釋之曰在長安西北四十里即咸陽矣故元和志咸陽縣治畢原也此皆以畢為在渭北者矣至其命為渭南皇覽曰文武周公冢皆京兆長安聚東杜中又曰秦武王冢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是也以為周文王冢者非也周文冢在杜中案杜中即杜縣之中也杜縣在鎬之東於長安縣東南二十里此説而果不謬則畢又在渭南也予於是取此數説者而參求長安有畢陌咸陽又有畢原則原之為地渭南北有之故古記於畢皆著文武葬地者因畢名兩出而亦兩傳也此其誤之所起也若以人情言之文都豐武都豐鎬與杜相屬皇覽文王葬於渭南者其理順文王既葬渭南則周公葬畢必附文墓矣劉向臣瓉汲郡古文為據曰畢西於豐三十里則地渭南安陵有大冢皇覽明指其為秦文王墓則渭北文冢不為周文而為秦文亦可據矣(安陵咸陽)
武王
 汲冢周書武王崩鎬肂于岐周葬于畢
 皇覽文王武王冢皆在京兆長安聚東杜中
 隆平文武二冢乾徳四年陵户祠祭太昊
王陵
 文獻通考京兆咸陽縣
王陵
 文獻通考京兆咸陽縣
 隆平成康二冢乾徳四年詔給守陵三户歳一享
王陵
 明一統志登封縣少室山陽城西谷
王陵
 明一統志西安府西南二十五里張恭
王陵
 明一統志霍州東北出奔彘而崩因葬焉
王陵
 元和郡縣周幽王長安縣東北二十五里
 明一統志臨潼縣東北二十五里
桓王
 太平寰宇記河南澠池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王陵
 皇覽靈王冢在河南城西亭西山上盖以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諡靈王其冢民祀之不絶
 水經注洛水故瀆東逕山上周靈王
景王悼王王陵
 皇覽景王冢在洛陽太倉中秦吕不韋洛陽十萬户故大其城并圍景王冢也
 寰宇記王紀景王葬於翟泉今東陽門内大街北有太倉中是景王西南望步廣里北眺翟泉二處相距逺近均之
 水經註洛水東北柏亭南又東北逕三王陵三王或言周景王定王子朝作難悼敬二王景王俱葬於此故世三王帝王世紀景王葬於翟泉今洛陽太倉中大是也而後傳言在此所未詳矣又悼敬二王稽諸史傳復無葬處今東有石碑赧王以上世王名號考之碑記周墓明矣
 文獻通考景王河南洛陽太倉
威烈王
 文獻通考河南洛陽城東北隅
 隆平桓靈威烈四王墓乾徳四年州縣常禁樵採
赧王
 明一統志隴州西北三十里
秦始皇陵
 史記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椁宫觀百官竒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久之二世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公元前237年
 賈山至言秦皇帝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采金冶銅其内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曽不蓬顆蔽冢而託葬
 漢舊儀驪山者古之驪國晉獻公之而二女驪姬山多黄金其南多美玉藍田始皇貪而葬焉使丞相李斯天下刑人徒𨽻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三十七歳錮水泉絶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極不可入奏之曰丞相昧死言臣所將徒𨽻七十二萬人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制曰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旁行三十丈乃止
 皇覽墳髙五十餘丈周囘五里
 博物志始皇陵在驪山北髙數十周囘六七里今在隂盤縣北陵髙大不足以六丈冰背陵障使東西流又此山運取大石渭北堵故歌曰運石甘泉渭水不流千人萬人金陵石大如彄
 水經註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隂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斬山鑿石下三泉以銅為椁旁行周囘三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地理之勢宫觀百官竒器珍寳充滿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輒射之以人魚膏為燭取其不滅久之後宫無子者皆使殉葬甚衆墳髙五丈周囘五里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
公元前246年
 元和郡縣秦始皇陵長安縣東八里始皇即位驪山役徒七十萬人今案其陵髙大亦不足七十萬人積年功盖驪山水泉北流陂障使東西流又此土無石取大石渭北諸山皆費功由此
 雍録闗中記曰麗山之陵雖髙大不足七十萬人積年之功為其徙移水勢北流者皆西北之又此土無石取大石渭北諸山其費功由此甚也此説是矣而不究其實驪山阿房兩役並興未論他事且計八十里閣道土木費工力之大自應廣調而久役史記賈山疏皆言阿房始皇所造獨黄圖阿房一名阿城惠文已造而始皇廣之此恐不然始皇明言朝廷不足容衆故渡渭而南以營朝宫則其創意營造出於始皇不出前人
公元前237年
 魏了翁古今髙祖亭長送徒驪山自營墳墓也古之帝王未始有是劉向黄帝葬於橋山堯葬濟隂丘壟皆小葬具甚㣲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禹葬㑹稽不改其列文武周公葬於畢皆無丘壟之處雖然此僅言薄葬耳而經傳咸無帝王自營墳墓文考儀禮自始死小斂大斂殯奠後始記筮宅然則筮宅盖生者之事也或曰不預定而取辦倉卒可乎曰古之葬與今異冢人公墓之地辨其兆域為之先王之葬居中昭穆左右文王葬於畢則子孫皆就而葬之居中武王為昭居左成王為穆居右兆域之列固有序下至公卿大夫皆以爵列丘封之度雖萬民墓地亦墓大夫掌之盖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族葬序列者故兆域既有定序丘封亦有定制非如後世有某水之説則取辦殯斂殷奠之後人情理之當然闔閭秦惠文等五王始大作丘隴多其瘞蔵至秦自為驪山用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上崇山墳下錮三泉其髙五十餘丈周囘五里石椁游觀人膏燈燭水銀江海黄金鳬雁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游觀上成山陵慮人之窺伺也則機械之變以射穿掘之人慮為機者之泄也則生薶工匠慮無與共其樂也則多殺宫人實之曽未幾何外被項籍之灾内罹牧䜿之禍然則徒役數十萬祗以自戮其尸焉耳由是而後襲為故常漢之陵與廟率是人主自為之
太上皇
公元前197年
 漢書髙祖十年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萬年櫟陽死罪以下(臣瓉萬年陵在櫟陽縣界故特赦之)
 漢舊儀太上皇萬年邑千户天下民墳三百萬以上田宅守陵
 三輔黄圖髙帝太上皇櫟陽北原因置萬年縣櫟陽大城以為奉陵邑其陵在東者太上皇西昭靈后
 雍録漢太上皇陵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同)
髙祖長陵
公元前195年
 漢書十二年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長樂宫丁未發喪五月丙寅長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二十三日陵在長安北四十里)
 漢舊儀興立長安齊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髙貲富人豪傑兼併之家於諸長陵邑萬户奉常屬官有諸廟寢園令長丞東園近令丞主作陵内器物又有園郎寢郎故事近臣皆隨陵為園郎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便殿寢日四上丞相四時行園
 三輔黄圖髙祖長陵渭水北去長安城三十五里案髙祖本紀十二年四月甲辰崩于長樂宫五月長陵長陵山東西各一百二十步髙十三丈長陵城七里百八十步因為殿垣門四出便殿掖庭官寺在中
 吕后陵在髙祖陵東史記外戚世家髙后合葬長陵云漢帝后同塋則為合葬不合陵也
 水經註故渠又東逕長陵南亦曰長山
 元和郡縣長陵咸陽縣東三十里髙帝陵也三輔黄圖帝母薄姬南陵霸陵南故曰南陵(即今所謂薄陵也)
 雍録薄后不祔髙帝陵而葬於文帝東南二十里亦仍霸陵之名故加南以别之是為南霸陵
惠帝安陵
公元前200年
 漢書七年秋八月戊寅崩於未央宫九月辛丑安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二十有四日)
 三輔黄圖安陵去長陵十里在長安城北三十五里有果鹿苑
公元前195年
 氷經註故渠又逕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縣故城元和郡縣安陵漢惠帝陵也在咸陽東北二十里漢外戚孝惠張皇后孝文元年夢葬安陵起墳
文帝霸陵
公元前188年
 漢書本後七年夏六月己亥崩于未央宫遺詔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應劭因山為藏不復起墳山下川流遏絶就其水名以為陵號)令中尉亞夫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為復將軍(師古曰穿壙出土下棺也己而寘之以為墳故云復土)發近縣萬六千人内史萬五千人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乙巳葬霸陵(師古曰自崩至葬凡七日也)
 張釋之釋之中郎將從行霸陵居外臨厠慎夫人上指慎夫人新豐道曰此走邯鄲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悽愴悲懷顧謂羣臣曰嗟乎北山石為椁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前曰使其中可欲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可欲雖亡石椁又何戚焉文帝
 三輔黄圖霸陵長安城東七十里
 水經註霸水左合滻水白鹿原東是謂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有四出道以㵼水在長安東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賦詩云南霸陵岸囘首長安是也
 元和郡縣白鹿原萬年縣東二十里亦謂之霸上漢文帝葬焉
 雍録文帝嘗欲馳車下霸西峻坂袁盎諫而止即白鹿原西坡樂其地遂即霸上立陵以為霸陵陵後又置縣是為霸陵縣
公元314年
 野客叢談漢文帝遺詔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示從儉班固霸陵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劉向亦曰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謂知矣觀晉索琳傳(見後杜陵)不能無疑武帝多藏金錢財物已見於貢禹陳宣帝不得而知然以貢禹杜陵宫人數百之言推之恐亦未免文帝平生節儉人無間言臨終遺至薄之制㣲至銅錫不以為炳然載於史册以薄送終晉愍帝建興二年盜發杜陵薄太后陵金玉綵帛不可勝計敕收其餘以實内庫可騐畜積之多也是文帝不免然而沈炯賦曰咄嗟驪山之阜惆悵霸陵原文若儉而無隙發掘其何言鮑溶詩曰儉風本自張廷尉霸陵一代毁發白居易詩亦曰驪山脚下秦皇一朝盜掘墳陵可憐寳玉歸人間暫借泉中買身禍奢者狼狽儉者存一凶一吉眼前憑君囘首南望漢文髙葬霸陵原如白等所言則霸陵未嘗發也不知前説紛紛如此
    乾學沈鮑霸陵未嘗不過魏文帝終制霸陵完功釋之一語其實至晉始發詞人核實如此
公元前135年
 漢外戚孝文竇皇后建元六年合葬霸陵
景帝陽陵
公元前136年
 漢書五年春正月陽陵邑(張晏壽陵起邑)募民陽陵後三年春正月甲子崩于未央宫二月癸酉陽陵(臣瓉曰自崩及葬十日)
 三輔黄圖陽陵長安城東北四十五里山方百二十步髙十丈
 元和郡縣陽陵景帝陵也在咸陽縣東四十里
 漢舊儀安陵霸陵陽陵邑萬户徙民長陵
公元前129年
 漢外戚孝景薄皇后六年四年薨葬長安城東平望亭王皇后元朔元年合葬陽陵
武帝茂陵
公元前267年
 漢書建元二年夏四月初置茂陵邑(師古曰本槐里縣之茂鄉故茂陵)後元二年二月丁卯崩于五柞宫入殯未央宫前殿三月甲申茂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十八日)
公元前86年
 漢舊儀每天即位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三丈墳髙十二丈武帝墳髙二十丈明中髙一丈七尺四周二丈梓棺柏黄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大車六馬藏之内方外陟車右外方立先閉劍户户設夜龍莫邪伏弩設伏火以營陵餘地為四園后陵餘地為倢伃以下次賜親屬功臣
 三輔黄圖茂陵長安城西北八十里周圍三里三舊事武帝槐里茂鄉徙户一萬六千(一作六萬二千)置茂陵髙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園有鶴觀
    乾學鶴觀孝元紀作白鶴館
 水經註茂陵槐里之茂鄉也應劭武帝自為陵在長安西北八十餘里
 元和郡縣茂陵興平縣東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守陵溉樹埽除凡五千人
 文獻通考法天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賔客一供山陵武帝歴年久長比崩陵中至不復容物霍光闇於大體奢侈過度
公元前83年
 漢書衛皇后巫蠱事起收璽綬自殺盛以小棺瘞之城南桐柏宣帝立乃改葬追諡曰思后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周衛奉守焉(師古曰葬在杜門大道東以倡優雜伎千人樂其園故號千人聚其地在今長安城金城西北隅)李夫人蚤卒上憐閔圖畫其形於甘泉宫及衛思后廢後四年武帝大將軍霍光縁上雅意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
 三輔黄圖李夫人東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髙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云集仙臺(一曰髙三十丈周囘六百六十步)
公元前87年
 漢書鈎弋趙倢伃昭帝母也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雲陽(師古曰在甘泉宫南今土人嘑為女陵)昭帝即位追尊皇太后發卒二萬人雲陵邑三千户
昭帝平陵
公元前74年
 漢書元平元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申葬于平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四十九日)
 三輔黄圖平陵長安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帝初作壽陵令流水而已石椁一丈二尺二丈五尺無得起墳陵東北作廡長三五步外為小厨裁足祠祝萬年之後埽地而祭
 雍録昭帝平陵咸陽西北二十里
公元前37年
 漢書上官皇后建昭二年合葬平陵
宣帝杜陵
公元前49年
 漢書黄龍元年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宫元帝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杜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一十八日)
 漢舊儀茂陵平陵杜陵邑皆取二千石將相守陵三陵多貴皆三萬户至五萬户
 貢禹傳元帝初貢禹奏言武帝多取好女數千人以填後宫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鳥獸魚鼈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又皆以後宫女置於園陵大失逆天心又未必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復行之至孝宣皇帝時羣臣亦隨故事故使天下承化衆庶葬埋皆虚地上實地下其過自上生皆在大臣故事之辠也惟陛下深察古道從其儉者諸陵園亡子者宜悉遣天子納善其忠
 三輔黄圖杜陵長城南帝民間時好鄠杜間故葬此
公元前48年
 水經註元帝初元元年宣帝杜陵北去長安五十里
 元和郡縣杜陵萬年縣東南二十里漢宣帝
 雍録宣帝杜陵長安東南二十里
 晉書愍帝時三秦入尹桓解武等數千家盜發霸杜二陵多獲珍寳驃騎大將軍索綝曰漢中物何乃多邪對曰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賔客一充山陵漢武帝享年久長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赤眉中物不能減半於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二陵是儉者耳亦百世之誡也
公元前44年
 漢書許皇后元帝母也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杜南是謂杜陵南園(師古即今所謂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霍皇后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光女也立五年廢處昭臺宫後十二歳徙雲林館迺自殺昆吾亭東(師古曰在藍田)霍皇后廢立王倢伃皇后立十六年宣帝崩元
公元前33年
 即位皇太后成帝即位太皇太后帝母姓王故世太皇太后卭成太后永始元年合葬杜陵東園(師古曰雖同塋兆而别為墳王后陵次宣帝陵東故曰東園也)
元帝渭陵
公元前40年
 漢書永光四年冬十月乙丑諸陵分屬三輔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服䖍元帝所置陵也未有名故曰初)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頃者有司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逺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産親戚别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虚耗之害闗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䇿也詩不云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布告天下明知竟寧元年五月壬辰崩于未央宫秋七月丙戌渭陵(臣瓉曰自崩及葬凡五十五日)
 皇覽漢家之葬方中百步穿築方城其中四門四通足放六馬然後錯運雜物扞漆繒綺金寳米穀埋車馬虎禽獸近郡卒徒將軍尉候以後貴幸者皆守園陵元帝葬乃不用車馬禽獸等物
    乾學案漢之諸陵皆徙民置邑勞苦萬姓至元惻然之後以為永制亦可謂仁人用心
 三輔黄圖渭陵在長安北五十六里
 水經註故渠又東逕渭陵元帝永光四年渭城壽陵原上為初陵詔不立縣邑元壽元年后崩合葬渭陵潘岳闗中漢帝后同陵則為合葬不共陵也渭陵非謂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
 元和郡縣渭陵元帝陵也在咸陽縣西北七里
公元13年
 漢書孝元皇王莽之姑也建國五年二月癸丑三月乙酉合葬渭陵傅昭儀哀帝祖母元壽元年合葬渭陵孝元傅皇后
成帝延陵
公元前7年
 漢書本永始元年秋七月詔曰朕執徳不固不盡過聴將作大匠萬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年中陵司馬殿門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罷勞客土疏惡終不可成朕惟其怛然傷心夫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其罷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天下毋有動搖之心
 陳湯傳初將作大匠萬年相善元帝時渭陵不復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數年後霸陵曲亭南更營之萬年以為武帝時楊光以所作數可意自致將作大匠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杜陵賜爵闗内侯將作大匠乗馬延年勞苦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大功萬年亦當蒙重賞子公妻家在長安(字子公)兒子生長長安不樂東方宜求徙可得賜田宅俱善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歳矣闗東富人衆多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願與妻子家屬従初陵為天下扵是天子從其計果起昌陵邑後徙内郡國萬年自詭二年可成後卒不就羣臣多言不便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髙積為山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㝠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鉅萬數至㸐脂火夜作取土東山與穀賈作治數天下徧被其勞國家罷敝府臧空虚下至衆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髙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還復故陵勿徙民上迺下詔罷昌陵
公元10年
 漢書本二年十二月詔曰前將作大匠萬年知昌陵卑下不可為萬歳奏請營作建置郭邑妄為巧詐積土増髙賦斂繇役卒暴之作卒徒蒙辜死者連屬百姓極天匱竭常侍閎前為大司農中丞數奏昌陵不可成侍中衛尉長數白宜蚤止徙家反故處朕以長言下閎章公卿議者皆合長計首建至䇿典主大費民以康寧閎前賜爵闗内侯黄金百斤其賜長爵闗内侯食邑千户閎五百户萬年佞邪不忠毒流衆庶海内怨望至今不息蒙赦不宜京師其徙萬年敦煌郡
 劉向傳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延陵制度泰奢上疏諫曰臣聞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故賢聖之君博觀終始窮極事情是非分明王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孔子論詩至於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喟然歎曰大哉天命不可不傳扵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何以戒慎民氓何以勸勉盖傷㣲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雖有堯舜之聖不能丹朱之子雖有禹湯之徳不能末孫桀紂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昔髙皇帝既滅秦將都雒陽感寤劉敬之言自以徳不及周而賢於秦遂徙都闗中依周之徳因秦之阻世之長短以徳為效故常戰栗不敢諱亡孔子所謂富貴無常盖謂此也孝文皇帝霸陵北臨厠意悽愴悲懷顧謂羣臣曰嗟乎北山石為椁用紵絮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張釋之進曰使其中可欲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無可欲雖無石椁又何慼焉夫死者無終極而國家廢興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墳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黄帝葬于橋山堯葬濟隂丘隴皆小葬具甚㣲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禹葬㑹稽不改其列殷湯無葬處文武周公葬于畢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館下樗里子葬于武庫皆無丘隴之處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逺覽慮無窮之計也其賢臣孝子承命順意薄葬之此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甚㣲孔子葬母于防稱古墓而不墳曰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不識也為四尺墳遇雨而崩弟子修之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盖非之也延陵季子適齊而反其子死葬扵嬴博之間穿不及泉斂以時封墳掩坎其髙可隠而號曰骨肉歸復於土命也魂氣無不也夫嬴博去吳千有餘里季子不歸孔子往觀曰延陵季子於禮合矣故仲尼孝子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親骨肉㣲薄矣非苟為便於禮也宋桓司馬石椁仲尼不如速朽秦相吕不韋知畧之士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義皆明於事情者也逮至吳王闔閭違禮厚葬十有餘年越人發之及秦惠文武昭嚴襄五王大作丘隴多其瘞藏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驪山阿下三泉上崇山墳其髙五十餘丈周囘五里有餘石椁游館人膏燈燭水銀江海黄金鳬雁珍寳藏機械之變棺椁之麗宫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宫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宫室營宇往者見發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求羊失火燒其臧椁自古至今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灾内離牧䜿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㣲無徳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髙宫廟甚麗發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見周徳既衰而奢侈王賢中興更為宫室小寢詩人美之斯干之詩是也上章道宫之如下章子孫衆多也及魯嚴公刻飾宗廟築臺後嗣再絶春秋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魯秦如此而絶是則奢儉得失陛下即位躬親節儉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莫不稱賢明及徙昌陵増埤為髙積為山墳墓積以萬數營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費大萬百餘死者恨於下生者愁於上怨氣感動隂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臣甚惽焉以死者為有知人之墓其害多矣若其無知又安用大謀賢知則不説以示衆庶則苦之若苟以説愚夫淫侈之人又何為陛下仁慈篤美甚厚聰明疏達盖世宜弘漢家徳崇劉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顧與暴秦亂君競為奢侈比方丘隴愚夫之目隆一時之觀違賢知之心亡萬世安臣竊為陛下羞之唯陛下上覽明聖黄帝堯舜禹湯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觀賢知穆公延陵樗里張釋之之意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昭始皇増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為戒初陵之橅宜従公卿大臣之議以息衆庶書奏上甚感向言不能從其計
公元前7年
 漢書本綏和二年三月丙戌崩于未央宫四月己卯延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五十四日)
 三輔黄圖延陵扶風長安六十二里(一曰武帝霸陵北步昌亭壽陵武帝之廢陵也)
 水經註故渠東逕成帝延陵
 元和郡縣延陵成帝陵也在咸陽縣西北十三里漢書孝成許皇后立十四年而廢在昭臺歳餘還徙長定賜藥自殺延陵交道西班倢伃成帝崩充奉園陵薨因葬園中
帝義
公元前13年
 漢書建平二年七月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為初陵勿徙郡國使得自安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崩于未央宫秋九月壬寅義陵(臣瓉曰自崩至葬凡百五日)
公元1年
 平帝元始元年義陵民冢不妨殿中者勿發(師古殿中謂壙中象正殿處)
 三輔黄圖哀帝義陵扶風渭城西北原上長安四十六里
 水經注故渠又東逕哀帝義陵
 元和郡縣義陵哀帝陵也在咸陽縣西北八里
平帝康陵
公元5年
 漢書元始五年冬十二月丙午崩于未央宫葬康陵
 三輔黄圖康陵在長安北六十里興平原
 水經注延陵東北五里平帝之康陵阪
 元和郡縣志康平帝陵也在咸陽縣西北九里
 西京雜記漢諸陵寢殿皆以為簾皆為水紋龍鳯之像
 
 
 
 
 
 
 
 
 
 
 
 
 讀禮通考卷八十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