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八
卷八十八 第 1a 页 WYG0114-007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礼通考卷八十八  刑部尚书徐乾学撰
  葬考七
   山陵一
 三秦记秦谓天子坟曰山汉云陵亦通言山陵言高
 大如山如陵
太昊伏羲氏
 帝王世纪葬南郡
卷八十八 第 1b 页 WYG0114-0079d.png
 九域志单州有伏羲冢
 路史葬山阳(注帝冢在山阳/高平襄阳之境)
 文献通考葬宛丘(注在/陈州)
女娲氏
 戴延之西征记潼关直北隔河望层阜岿然独秀谓
 之风陵此是女娲墓
 柳芳唐历风陵天宝十三载五月失之乾元元年六
 月一日复出
卷八十八 第 2a 页 WYG0114-0080a.png
 太平寰宇记阌乡津去阌乡县三十里即旧风陵关
 有女娲墓自秦汉以来皆系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
 刺史王奇光奏所部阌乡界女娲墓天宝末失其所
 在今月一日夜河上侧近忽闻风雷声晓见墓涌出
 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其柳各高丈馀
 元和郡县志女娲陵在任城县东南三十九里
 城冢记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五里
 罗苹路史注女娲墓一在晋之赵城东南五里高二
卷八十八 第 2b 页 WYG0114-0080b.png
 丈皇朝列祀于此
 隆平集乾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户春祀少牢
炎帝神农氏
 帝王世纪葬长沙
 郡国志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东至江夏谓之沙
 羡今郡有万里沙祠
 路史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
 墓者有唐尝奉祠焉
卷八十八 第 3a 页 WYG0114-0080c.png
 路史注茶陵今在麻陂林密不可入石麟石上两杉
 苍然逾四十围其上陵也前正对紫金岭五行书云
 神农丁亥日死丁未日葬
 文献通考淳熙十四年衡州守臣刘清之奏史载炎
 帝陵在长沙茶陵今衡洲茶陵县是也陵庙皆在康
 乐乡白鹿原距县百里而祠宇废祖宗时给近陵七
 户守视禁其樵牧宜复建庙给陵户礼官请如故事
 命守臣行之
卷八十八 第 3b 页 WYG0114-0080d.png
 名胜志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景阳山也
 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在茶陵州治东高一千五
 百丈周回百四十里茶水发源山北流泷下十里合
 白鹿泉水以入于洣水经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
 过其县西地理志谓之泥水也白鹿原去洲南一百
 里炎帝墓在焉
 炎帝陵在酃县常乐乡旧传宋太祖尝梦一大人执
 火顶笠既觉问之群臣曰此炎帝也遣使往南问之
卷八十八 第 4a 页 WYG0114-0081a.png
 至桥梁岭遇一老人指示陵所遂敕有司立庙祀焉
 额曰福济陵前有古杉一株今只存半长一丈馀尚
 作凌空之势又有樟木横亘水中枯空若洞所谓空
 樟洞也有河涧源自珠山分流绕陵庙而过中有游
 鱼人莫能取岸侧多生白杨每遇花时纷开如雪然
黄帝轩辕氏
 皇览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括地志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卷八十八 第 4b 页 WYG0114-0081b.png
 元和郡县志子午山亦曰桥山在真宁县东八十里
 黄帝陵在山上
 九域志桥山汉地理志云在上郡阳周县南风土记
 云阳周县南有黄帝陵陵在子午山上
 路史注案混天记黄帝葬南陵山神鉴黄帝葬南甲
 山思玄赋注黄帝葬西海桥山
 (朱彝尊曰史记黄帝崩葬桥山皇览谓在上郡地理/志谓是上郡同阳县括地志谓在宁州罗川县今平)
 (谷有黄帝陵人多疑流传之误然帝既都涿鹿则/葬于此理亦有之抑衣冠之葬或者非一处也)
卷八十八 第 5a 页 WYG0114-0081c.png
    乾学案轩辕陵在桥山载纪所同特桥山匪
    一上郡妫州皆有之汉武帝元封元年帝北
    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此上
    郡之桥山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六月丁
    卯南次石亭幸上谷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
    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遂至广宁泰常
    七年九月幸灅南遂如广宁幸桥山遣使者
    祠黄帝因东幸幽州太武帝神麚元年八月
卷八十八 第 5b 页 WYG0114-0081d.png
    东幸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此妫州
    之桥山也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
    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
    化广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
    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
    是以所在有焉景纯之论可谓善言古者矣
    后之读史者偏执成见以史记为是必以魏
    书为非然黄帝既都涿鹿安在妫州之不可
卷八十八 第 6a 页 WYG0114-0082a.png
    营葬也乎
少昊陵
 遁甲开山图葬云阳
 路史注在今茶陵之露水乡攸县界
 明一统志少昊陵在曲阜县
 名胜志曲阜县东北二里有寿丘今改寿陵少昊陵
 在寿陵东前有石坛石像极其工巧又有八卦石
    乾学案宋乾德中下诏申先代帝王陵寝樵
卷八十八 第 6b 页 WYG0114-0082b.png
    采之禁分设守陵户或春秋祠或岁一飨或
    三年一祭著于甲令独不及少昊陵其祭于
    兖州盖自金始若诸家地志则自元以前均
    莫之载也
颛顼陵
 山海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注冢/今在)
 (濮阳故帝丘也一曰顿/丘县城门外广阳里中)
 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丘方圆三百里丘西
卷八十八 第 7a 页 WYG0114-0082c.png
 有沈渊颛顼所浴
 水经注淇水北径白祠山东历广阳里径颛顼冢西
 俗谓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纪曰颛顼葬东郡顿丘
 城南广阳里大冢者是也
 元和郡县志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五里
 舆地广记濮阳县鲋鰅山帝颛顼所葬
 十道志鲋鰅即广阳山之别名
 郡国志颛顼葬处俗名青冢山
卷八十八 第 7b 页 WYG0114-0082d.png
 崔鸿前赵录光初四年将于霸陵西南营寿陵侍中
 乔豫和苞上疏谏曰臣等伏闻敕旨营建寿陵周围
 四里下深二十五丈以桐为棺椁黄金饰之臣闻尧
 葬谷林市不改肆颛顼葬高阳下不及泉圣王之于
 终也如是
 路史注帝陵在相州临河乾德四年置守陵户高阳
 在临河九域志顺安高阳县有颛顼陵县故临河濮
 阳与相出入也至颜真卿吴地记乌程有颛顼陵则
卷八十八 第 8a 页 WYG0114-0083a.png
 非矣
帝喾陵
 山海经狄(一作/秋)山帝喾葬于阴(注今冢在顿丘县/城南台阴野中也)
 皇览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帝王世纪帝喾葬东郡顿丘广阳里
 水经注淇水径雍榆城东北帝喾冢西世谓之顿丘
 台非也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
 野中者也
卷八十八 第 8b 页 WYG0114-0083b.png
 元和郡县志顿丘西北三十五里有秋山县北三十
 里有帝喾墓
 太平寰宇记秋山在顿丘县西北三十五里帝喾葬
 于山阴今陵见存
 路史帝葬顿丘台城阴野之秋山所谓顿丘台也
 路史注唐以仲春祀帝喾于顿丘三年一享
帝尧陵
 山海经狄山帝尧葬于阳(注今阳城县西东阿县城/次乡中赭阳县湘亭南皆)
卷八十八 第 9a 页 WYG0114-0083c.png
 (有尧/冢)
 墨子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巩山之阴衣衾三领谷
 木之棺葛以缄之既而后哭满埳无封已葬而牛
 马乘之
 吕氏春秋尧葬于谷林通树之(高诱注通林/以为树也)
 帝王世纪尧崩葬于济阳之成阳西北是为谷林
 元和郡县志尧陵在雷泽县西三里贞观十一年诏
 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卷八十八 第 9b 页 WYG0114-0083d.png
 汉成阳灵台碑略惟帝尧母庆都氏姓曰伊殁葬于
 兹欲人莫知名曰灵台上立黄屋尧所奉祠
 水经注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
 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
 曰灵都乡号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
 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
 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
 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馀步中山夫
卷八十八 第 10a 页 WYG0114-0084a.png
 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连荫
 扶疏里馀汉建宁四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
 云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祠在城南二里东南
 六里尧母庆都冢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
 耳
 欧阳修集古录案皇览云尧冢在济阴城阳吕氏春
 秋云尧葬谷林皇甫谧云谷林即成阳然自史记地
 志及水经诸书皆无尧母葬处惟见于此碑盖亦葬
卷八十八 第 10b 页 WYG0114-0084b.png
 成阳也
 赵明诚金石录成阳属今雷泽欧阳集古录谓史记
 地志及水经诸书皆无尧母葬处案班固西汉刘昭
 东汉书地理志皆曰成阳有尧冢灵台而东汉志章
 帝元和二年东巡狩将至太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
 祠帝尧于济阴成阳灵台与章帝纪所载正同帝纪
 章怀太子注引郭缘生述征记云成阳县东南有尧
 母庆都墓上有祠庙俗亦名灵台文母水经注今成
卷八十八 第 11a 页 WYG0114-0084c.png
 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陵于城为西
 南称为灵台盖两汉所载似以灵台为尧冢惟此碑
 与述征记水经乃直指为尧母冢尔然水经云在成
 阳西南而述征云在东南未知孰是
 洪适𨽻释两汉地志济阴成阳有尧冢灵台不明言
 灵台为尧母冢也章帝纪元和二年使使者祠唐尧
 于成阳灵台注引郭缘生述征记曰成阳有尧陵南
 一里有尧母庆都陵称曰灵台据此与碑合灵台非
卷八十八 第 11b 页 WYG0114-0084d.png
 尧冢明矣
 路史尧之冢在今濮州之雷泽东南而王克乃云葬
 崇山墨子则谓北教八狄道死南已之市而葬巩山
 之阴盖仪墓尔郭缘生述征记成阳城东南九里有
 尧陵郭氏所记乃小成阳在成阳西北五十里𨽻于
 河南有山曰成阳谷林在其下小成阳以山得名乃
 尧葬所在
帝舜陵
卷八十八 第 12a 页 WYG0114-0085a.png
 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注舜征有/苗而死因)
 (留葬焉梧疏此论古不合葬淮南子云舜征三苗而/遂死苍 从犹就也三妃不就苍梧与帝合葬也)
 山海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注即/九疑)
 (山/也)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
 在长沙零陵界中(注山在今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
 (地为苍/梧也)
 墨子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衣衾三领谷
卷八十八 第 12b 页 WYG0114-0085b.png
 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而市人乘之
 吕氏春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注九疑山下/亦有纪邑)
 史记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元和郡县志九疑山在永明县东南一百里舜所葬
 也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为名二妃冢在华容县北
 一百六十三里青草湖上
 拾遗记舜葬于苍梧之野有鸟如雀丹州而来吐五
 色之气氤氲如云名曰凭霄雀能群飞衔土成丘坟
卷八十八 第 13a 页 WYG0114-0085c.png
 此鸟能反形变色集于峻木之上在木则为禽行地
 则为兽变化无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
 砂朱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名曰
 珠尘
 方舆胜览檀弓云舜葬于苍梧之野习凿齿云虞舜
 葬零陵元和郡县志亦云九疑舜之葬也案太史公
 曰舜南狩行死于苍梧之野归葬于江南之九疑山
 海经云舜之所葬在今道州零陵县界苍梧九疑当
卷八十八 第 13b 页 WYG0114-0085d.png
 是两处后人误引舜死之地以为舜葬之所耳
 元混一方舆胜览舜陵在女英峰下
 (罗泌曰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诸/冯负夏鸣条皆在河南北故葬于纪所谓纪市也今)
 (帝墓在安邑而安邑有鸣条陌其去纪才两舍帝纪/言河中有舜冢信矣其言舜葬苍梧则自汉失之李)
 (白诗云重瞳孤坟竟何似则虞/舜之冢不明自昔以为憾也)
大禹陵
 墨子禹葬会稽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
 不合道之不埳土地之深下不及泉上毋通臭既葬
卷八十八 第 14a 页 WYG0114-0086a.png
 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
 吕氏春秋禹葬于会稽不变人□(注言无所兴/造不扰民也)
 淮南子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
 越绝书禹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
 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
 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当
 禹之时舜死苍梧象为民田也禹至此者亦有因矣
 吴越春秋禹周行天下还大越登茅山更名曰会稽
卷八十八 第 14b 页 WYG0114-0086b.png
 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
 将老命群臣曰我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葬之后
 无改亩禹崩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
 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
 皇览禹冢在会稽山上
 水经注会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
 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
 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
卷八十八 第 15a 页 WYG0114-0086c.png
 括地志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十
 一里
 九域志禹陵在会稽山上有禹井
 金石录汉窆石铭永建元年五月唐禹穴碑郑鲂序
 元稹铭韩耔材书宝历二年九月立
 会稽志禹陵窆石遗字直宝文阁王顺伯复斋碑录
 定为汉刻旧经云禹葬于会稽取此石为窆
 演繁露汉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注云会稽山在南
卷八十八 第 15b 页 WYG0114-0086d.png
 上有禹冢禹井今绍兴府城东十许里有告成观观
 有禹庙相传禹墓在庙东之小山山下又有窆石或
 云禹葬所用然绝无信传又其地自在山阴县治之
 东与古传在南者方乡不应若绍兴府府治则又在
 今山阴县之西而其正南大山即秦望山也秦始皇
 父子皆登此山以祭禹矣南史纪秦碑至是尚在读
 二世碑是也然则禹墓在秦望山上山阴县南而不
 在告成观甚明
卷八十八 第 16a 页 WYG0114-0087a.png
 元混一方舆胜览禹穴在龙瑞宫之侧
孔甲墓
 明一统志在永宁县东北三崤山
夏后皋墓
 左传蹇叔曰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注/皋)
 (桀之/祖父)
 水经注石崤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
 墓
卷八十八 第 16b 页 WYG0114-0087b.png
 元和郡县志二崤山又名岭崟山在永宁县北二十
 八里
 舆地广记永宁县西北有二崤山连入硖石界其南
 夏后皋之墓也
成汤陵
 皇览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方
 各十步高七尺上平处平地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
 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
卷八十八 第 17a 页 WYG0114-0087c.png
 水经注崔骃曰汤冢在济阴亳县北皇览曰亳城北
 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
 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郤长卿案行水灾
 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徵之回渠亭有汤地徵陌
 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案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
 汤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
 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
 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
卷八十八 第 17b 页 WYG0114-0087d.png
 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杜元凯之所谓汤冢者
 也
 元和郡县志殷汤陵在宝鼎县北四十三里
 太平寰宇记殷汤陵在蒲州宝鼎县北四十三里后
 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其陵下先有石弩
 以铜为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
 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得其铭恩
 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
卷八十八 第 18a 页 WYG0114-0088a.png
 次取得其铭铭曰吾死后二千年终困于恩由是执
 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无葬地盖不练其处也
 隆平集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五户蠲其役仍令长吏
 春秋奉祀
 明一统志在荥县北四十里元癸未岁沦于河
太戊陵
 文献通考葬大名内黄县东南
 隆平集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三户岁一享
卷八十八 第 18b 页 WYG0114-0088b.png
 明一统志在内黄县南三十里
高宗陵
 白裒鲁国地记吴阪之下便得隐穴旁入三里穹窿
 蒙密傅说之所赞武丁之所墓
 九域志商高宗陵在淮宁府西华县北
 隆平集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三户岁一享
周王季墓
 论衡王季葬于滑山之尾栾水击其墓见棺之前和
卷八十八 第 19a 页 WYG0114-0088c.png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栾水
 见之于是也而为之张朝而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
 更葬
文王墓
 括地志文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原上
 雍录孟子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毕之为地或
 云在渭之北或云在渭之南其主渭北者则汉刘向
 言文武周公葬于毕而师古释之曰在长安西北四
卷八十八 第 19b 页 WYG0114-0088d.png
 十里即咸阳矣故元和志曰咸阳县治毕原也此皆
 以毕为在渭北者矣至其命为渭南者皇览曰文武
 周公冢皆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又曰秦武王冢在
 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者
 非也周文冢在杜中案杜中即杜县之中也杜县在
 镐之东于唐长安县为东南二十里此说而果不谬
 则毕又在渭南也予于是取此数说者而参求之长
 安有毕陌咸阳又有毕原则原之为地亘渭南北有
卷八十八 第 20a 页 WYG0114-0089a.png
 之故古记于毕皆著文武葬地者因毕名两出而亦
 两传也此其误之所起也若以人情言之文都丰武
 都镐丰镐与杜相属则皇览谓文王葬于渭南者其
 理顺也文王既葬渭南则周公葬毕必附文墓矣刘
 向传臣瓒引汲郡古文为据曰毕西于丰三十里则
 地为渭南甚明安陵有大冢皇览明指其为秦文王
 墓则渭北之文冢其不为周文而为秦文亦可据矣
 (安陵在/咸阳)
卷八十八 第 20b 页 WYG0114-0089b.png
武王陵
 汲冢周书武王崩镐肂于岐周葬于毕
 皇览文王武王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
 隆平集文武二冢乾德四年给陵户祠祭如太昊
成王陵
 文献通考葬京兆咸阳县
康王陵
 文献通考葬京兆咸阳县
卷八十八 第 21a 页 WYG0114-0089c.png
 隆平集成康二冢乾德四年诏给守陵三户岁一享
昭王陵
 明一统志在登封县少室山阳城西谷
穆王陵
 明一统志在西安府西南二十五里张恭村
厉王陵
 明一统志在霍州东北王出奔彘而崩因葬焉
幽王陵
卷八十八 第 21b 页 WYG0114-0089d.png
 元和郡县志周幽王陵在长安县东北二十五里
 明一统志在临潼县东北二十五里
桓王陵
 太平寰宇记葬河南渑池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灵王陵
 皇览灵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盖以王
 生而有髭而神故谥灵王其冢民祀之不绝
 水经注洛水故渎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
卷八十八 第 22a 页 WYG0114-0090a.png
景王 悼王 敬王陵
 皇览景王冢在洛阳太仓中秦封吕不韦洛阳十万
 户故大其城并围景王冢也
 寰宇记帝王纪云景王葬于翟泉今东阳门内有大
 街北有太仓中是景王陵西南望步广里北眺翟泉
 二处相距远近略均之也
 水经注洛水东北径柏亭南又东北径三王陵三王
 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子朝作难悼敬二王与景
卷八十八 第 22b 页 WYG0114-0090b.png
 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
 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后传言在此所
 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
 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文献通考景王葬河南洛阳县太仓中
威烈王陵
 文献通考葬河南洛阳城中东北隅
 隆平集桓灵景威烈四王墓乾德四年诏州县常禁
卷八十八 第 23a 页 WYG0114-0090c.png
 樵采
赧王冢
 明一统志在陇州西北三十里
秦始皇陵
 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
 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
 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
卷八十八 第 23b 页 WYG0114-0090d.png
 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
 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
 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
 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
 象山
 贾山至言秦皇帝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
 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
 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侈
卷八十八 第 24a 页 WYG0114-0091a.png
 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汉旧仪骊山者古之骊国晋献公伐之而取二女曰
 骊姬此山多黄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
 葬焉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𨽻七十二万人作
 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
 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
 徒𨽻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
 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
卷八十八 第 24b 页 WYG0114-0091b.png
 然其旁行三十丈乃止
 皇览坟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
 博物志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回六七里
 今在阴盘县界北陵虽高大不足以销六丈冰背陵
 障使东西流又此山运取大石于渭北堵故歌曰运
 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钩金陵馀石大
 如彄
 水经注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
卷八十八 第 25a 页 WYG0114-0091c.png
 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
 焉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馀里
 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
 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
 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以人鱼膏为烛取其不灭
 者久之后宫无子者皆使殉葬甚众坟高五丈周回
 五里馀作者七十万人积年方成
 元和郡县志秦始皇陵在长安县东八里始皇即位
卷八十八 第 25b 页 WYG0114-0091d.png
 治骊山陵役徒七十万人今案其陵高大亦不足役
 七十万人积年之功盖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
 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北诸山皆费功
 力由此也
 雍录关中记曰丽山之陵虽高大亦不足役七十万
 人积年之功为其徙移水势本北流者皆西北之又
 此土无石取大石于渭北诸山其费功由此甚也此
 说是矣而不究其实也骊山阿房两役并兴未论他
卷八十八 第 26a 页 WYG0114-0092a.png
 事且计八十里阁道其土木之费工力之大自应广
 调而久役矣史记及贾山疏皆言阿房始皇所造独
 黄图言阿房一名阿城惠文已造而始皇广之此恐
 不然也始皇明言朝廷小不足容众故渡渭而南以
 营朝宫则其创意营造出于始皇不出前人也
 魏了翁古今考高祖为亭长送徒骊山秦政自营坟
 墓也古之帝王未始有是刘向曰黄帝葬于桥山尧
 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苍梧二妃不从禹
卷八十八 第 26b 页 WYG0114-0092b.png
 葬会稽不改其列文武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垄之处
 虽然此仅言薄葬耳而经传咸无帝王自营坟墓之
 文考之仪礼自始死小敛大敛殡奠后始记筮宅然
 则筮宅盖生者之事也或曰事不预定而取办于仓
 卒可乎曰古之葬与今异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
 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若文王
 葬于毕则子孙皆就而葬之文王居中武王为昭居
 左成王为穆居右则兆域之列固有定序下至公卿
卷八十八 第 27a 页 WYG0114-0092c.png
 大夫皆以爵列为丘封之度虽万民墓地亦墓大夫
 掌之盖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不族葬而序列者故
 兆域既有定序丘封亦有定制非如后世有某山某
 水之说则取办于殡敛殷奠之后乃人情事理之当
 然阖闾秦惠文等五王始大作丘陇多其瘗藏至秦
 政自为骊山用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上崇山坟
 下锢三泉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馀石椁为游观
 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被以珠玉饰
卷八十八 第 27b 页 WYG0114-0092d.png
 以翡翠中成游观上成山陵虑人之窥伺也则为机
 械之变以射穿掘之人虑为机者之泄也则生薶工
 匠虑无与共其乐也则多杀宫人实之曾未几何外
 被项籍之灾内罹牧竖之祸然则徒役数十万祗以
 自戮其尸焉耳矣由是而后袭为故常汉之陵与庙
 率是人主自为之
汉太上皇陵
 汉书高祖十年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赦栎
卷八十八 第 28a 页 WYG0114-0093a.png
 阳囚死罪以下(臣瓒曰万年陵在栎/阳县界故特赦之)
 汉旧仪太上皇万年邑千户徙天下民坟三百万以
 上与田宅守陵
 三辅黄图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
 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
 昭灵后也
 雍录汉太上皇陵在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同)
高祖长陵
卷八十八 第 28b 页 WYG0114-0093b.png
 汉书十二年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丁未发丧
 五月丙寅葬长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二十/三日陵在长安北四十里)
 汉旧仪汉兴立都长安徙齐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
 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
 并之家于诸陵长陵邑万户奉常属官有诸庙寝园
 令长丞东园近令丞主作陵内器物又有园郎寝郎
 故事近臣皆随陵为园郎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
 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丞相以四时
卷八十八 第 29a 页 WYG0114-0093c.png
 行园
 三辅黄图高祖长陵在渭水北去长安城三十五里
 案高祖本纪十二年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五月葬
 长陵长陵山东西各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长陵城
 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
 官寺皆在中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案史记外戚世家高后合葬长
 陵注云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
卷八十八 第 29b 页 WYG0114-0093d.png
 水经注故渠又东径长陵南亦曰长山也
 元和郡县志汉长陵在咸阳县东三十里高帝陵也
 三辅黄图文帝母薄姬南陵在霸陵南故曰南陵(即/今)
 (所谓薄/陵也)
 雍录薄后不祔高帝陵而葬于文帝陵东南二十里
 亦仍霸陵之名故加南以别之是为南霸陵也
惠帝安陵
 汉书七年秋八月戊寅帝崩于未央宫九月辛丑葬
卷八十八 第 30a 页 WYG0114-0094a.png
 安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二十有四日)
 三辅黄图安陵去长陵十里在长安城北三十五里
 有果园鹿苑
 冰经注故渠又径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县故城
 元和郡县志安陵汉惠帝陵也在咸阳东北二十里
 汉外戚传孝惠张皇后孝文后元年梦葬安陵不起
 坟
文帝霸陵
卷八十八 第 30b 页 WYG0114-0094b.png
 汉书本纪后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
 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应劭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
 (就其水名/以为陵号)令中尉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
 将军郎中令张武为复土将军(师古曰穿圹出土下/棺也己而寘之即以)
 (为坟故/云复土)发近县卒万六千人发内史卒万五千人藏
 郭穿复土属将军武乙巳葬霸陵(师古曰自崩至/葬凡七日也)
 张释之传释之为中郎将从行至霸陵上居外临厕
 时慎夫人从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
卷八十八 第 31a 页 WYG0114-0094c.png
 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悽怆悲怀顾谓
 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
 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
 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文
 帝善
 三辅黄图霸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
 水经注霸水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是谓之霸上汉
 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上有四出道以泻水在长安
卷八十八 第 31b 页 WYG0114-0094d.png
 东南三十里故王仲宣赋诗云南登霸陵岸回首望
 长安是也
 元和郡县志白鹿原在万年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
 上汉文帝葬焉
 雍录文帝尝欲驰车下霸西峻坂因袁盎谏而止即
 白鹿原之西坡也帝乐其地遂即霸上立陵以为霸
 陵陵后又置县是为霸陵县也
 野客丛谈汉文帝遗诏霸陵山川因其故无有所改
卷八十八 第 32a 页 WYG0114-0095a.png
 示从俭也班固赞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
 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刘向亦曰文帝去坟薄葬以
 俭安神可谓知矣观晋索琳传(见后/杜陵)不能无疑武帝
 多藏金钱财物已见于贡禹所陈宣帝不得而知然
 以贡禹杜陵宫人数百之言推之恐亦未免惟文帝
 平生节俭人无间言临终遗至薄之制微至铜锡不
 以为饰炳然载于史册以薄送终考晋悯帝纪建兴
 二年盗发霸杜陵及薄太后陵金玉䌽帛不可胜计
卷八十八 第 32b 页 WYG0114-0095b.png
 敕收其馀以实内库可验畜积之多也是文帝之陵
 果不免矣然而沈炯赋曰咄嗟骊山之阜惆怅霸陵
 之原文若俭而无隙嬴发掘其何言鲍溶诗曰俭风
 本自张廷尉霸陵一代无毁发白居易诗亦曰骊山
 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可怜宝玉归人间暂
 借泉中买身祸奢者狼狈俭者存一凶一吉在眼前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高葬霸陵原如炯白等所言
 则霸陵初未尝发也不知前说何纷纷如此
卷八十八 第 33a 页 WYG0114-0095c.png
    乾学案沈鲍诸咏谓霸陵初未尝发不过以
    魏文帝终制有霸陵之完功在释之一语耳
    其实至晋始发词人不核实如此
 汉外戚传孝文窦皇后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景帝阳陵
 汉书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张晏曰帝作/寿陵起邑)夏募民徙
 阳陵后三年春正月甲子帝崩于未央宫二月癸酉
 葬阳陵(臣瓒曰自崩/及葬凡十日)
卷八十八 第 33b 页 WYG0114-0095d.png
 三辅黄图阳陵在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山方百二
 十步高十丈
 元和郡县志阳陵景帝陵也在咸阳县东四十里
 汉旧仪安陵霸陵阳陵邑各万户徙民与长陵等
 汉外戚传孝景薄皇后立六年废废后四年薨葬长
 安城东平望亭南 王皇后元朔元年崩合葬阳陵
武帝茂陵
 汉书建元二年夏四月初置茂陵邑(师古曰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
卷八十八 第 34a 页 WYG0114-0096a.png
 (茂/陵)后元二年二月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于未央
 宫前殿三月甲申葬茂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十八日)
 汉旧仪每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
 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
 丈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
 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
 大车六马皆藏之内方外陟车右外方立先闭剑户
 户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以营陵馀地为四园
卷八十八 第 34b 页 WYG0114-0096b.png
 后陵馀地为倢伃以下次赐亲属功臣
 三辅黄图茂陵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周围三里三
 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一作六/万二千)
 置茂陵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鹤观
    乾学案鹤观孝元纪作白鹤馆
 水经注茂陵故槐里之茂乡也应劭曰武帝自为陵
 在长安西北八十馀里
 元和郡县志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武帝陵也
卷八十八 第 35a 页 WYG0114-0096c.png
 守陵溉树埽除凡五千人
 文献通考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
 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武帝历年久长
 比崩陵中至不复容物由霍光闇于大体奢侈过度
 也
 汉书卫皇后遭巫蛊事起收玺绶自杀盛以小棺瘗
 之城南桐柏宣帝立乃改葬追谥曰思后置园邑三
 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师古曰葬在杜门外大道东/以倡优杂伎千人乐其园故)
卷八十八 第 35b 页 WYG0114-0096d.png
 (号千人聚其地在今长/安城内金城坊西北隅)李夫人蚤卒上怜闵焉图画
 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大将军
 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武皇
 后
 三辅黄图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
 丈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云集仙台(一曰高/三十丈)
 (周回六百/六十步)
 汉书钩弋赵倢伃昭帝母也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
卷八十八 第 36a 页 WYG0114-0097a.png
 忧死因葬云阳(师古曰在甘泉宫南/今土人嘑为女陵)昭帝即位追尊
 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
昭帝平陵
 汉书元平元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
 申葬于平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四十九日)
 三辅黄图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帝
 初作寿陵令流水而已石椁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
 无得起坟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裁足
卷八十八 第 36b 页 WYG0114-0097b.png
 祠祝万年之后埽地而祭
 雍录昭帝平陵在咸阳西北二十里
 汉书上官皇后建昭二年崩合葬平陵
宣帝杜陵
 汉书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宫元帝初
 元元年春正月辛丑葬杜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一十八日)
 汉旧仪茂陵平陵杜陵邑皆取二千石将相守陵故
 三陵多贵皆三万户至五万户
卷八十八 第 37a 页 WYG0114-0097c.png
 贡禹传元帝初贡禹奏言武帝多取好女至数千人
 以填后宫及弃天下昭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
 妄多臧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
 十物尽瘗臧之又皆以后宫女置于园陵大失礼逆
 天心又未必称武帝意也昭帝晏驾光复行之至孝
 宣皇帝时群臣亦随故事故使天下承化众庶葬埋
 皆虚地上以实地下其过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
 之罪也惟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诸陵园女亡子
卷八十八 第 37b 页 WYG0114-0097d.png
 者宜悉遣天子纳善其忠
 三辅黄图杜陵在长城南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间
 故葬此
 水经注元帝初元元年葬宣帝杜陵北去长安五十
 里
 元和郡县志杜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里汉宣帝陵
 也
 雍录宣帝杜陵在长安东南二十里
卷八十八 第 38a 页 WYG0114-0098a.png
 晋书悯帝时三秦入尹桓解武等数千家盗发汉霸
 杜二陵多获珍宝帝问骠骑大将军索綝曰汉陵中
 物何乃多邪綝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
 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
 享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
 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珠玉未
 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汉书许皇后元帝母也立三年而崩谥曰恭哀皇后
卷八十八 第 38b 页 WYG0114-0098b.png
 葬杜南是谓杜陵南园(师古曰即今所谓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 霍皇
 后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光女也立五年废处昭台
 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葬昆吾亭东(师古曰/在蓝田)
  霍皇后废立王倢伃为皇后立十六年宣帝崩元
 帝即位为皇太后成帝即位为太皇太后成帝母亦
 姓王氏故世号太皇太后为邛成太后永始元年崩
 合葬杜陵称东园(师古曰虽同茔兆而别为坟王/后陵次宣帝陵东故曰东园也)
元帝渭陵
卷八十八 第 39a 页 WYG0114-0098c.png
 汉书永光四年冬十月乙丑诸陵分属三辅以渭城
 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服虔曰元帝所置陵/也未有名故曰初)诏曰安
 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
 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
 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
 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
 久长之策也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
 国以绥四方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
卷八十八 第 39b 页 WYG0114-0098d.png
 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命明知之竟宁元
 年五月壬辰帝崩于未央宫秋七月丙戌葬渭陵(臣/瓒)
 (曰自崩及葬/凡五十五日)
 皇览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
 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运杂物捍漆缯绮金宝米
 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候以
 后宫贵幸者皆守园陵元帝葬乃不用车马禽兽等
 物
卷八十八 第 40a 页 WYG0114-0099a.png
    乾学案汉之诸陵皆徙民置邑劳苦万姓至
    元帝始恻然罢之后遂以为永制亦可谓仁
    人之用心矣
 三辅黄图渭陵在长安北五十六里
 水经注故渠又东径渭陵元帝永光四年以渭城寿
 陵亭原上为初陵诏不立县邑元寿元年傅后崩合
 葬渭陵潘岳关中记汉帝后同陵则为合葬不共陵
 也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
卷八十八 第 40b 页 WYG0114-0099b.png
 元和郡县志渭陵元帝陵也在咸阳县西北七里
 汉书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
 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傅昭仪哀帝祖母也元寿元
 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云
成帝延陵
 汉书本纪永始元年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
 尽下过听将作大匠万年言昌陵三年可成作治五
 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天下虚耗百姓罢劳
卷八十八 第 41a 页 WYG0114-0099c.png
 客土疏恶终不可成朕惟其难怛然伤心夫过而不
 改是谓过矣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
 有动摇之心
 陈汤传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
 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
 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
 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
 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
卷八十八 第 41b 页 WYG0114-0099d.png
 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
 赏子公妻家在长安(汤字/子公)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
 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
 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
 三十馀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
 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
 富汤愿与妻子家属从初陵为天下先于是天子从
 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二年可
卷八十八 第 42a 页 WYG0114-0100a.png
 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
 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
 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钜万数至
 㸐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
 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
 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
 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
 汉书本纪二年十二月诏曰前将作大匠万年知昌
卷八十八 第 42b 页 WYG0114-0100b.png
 陵卑下不可为万岁居奏请营作建置郭邑妄为巧
 诈积土增高多赋敛繇役兴卒暴之作卒徒蒙辜死
 者连属百姓罢极天下匮竭常侍闳前为大司农中
 丞数奏昌陵不可成侍中卫尉长数白宜蚤止徙家
 反故处朕以长言下闳章公卿议者皆合长计首建
 至策闳典主省大费民以康宁闳前赐爵关内侯黄
 金百斤其赐长爵关内侯食邑千户闳五百户万年
 佞邪不忠毒流众庶海内怨望至今不息虽蒙赦令
卷八十八 第 43a 页 WYG0114-0100c.png
 不宜居京师其徙万年敦煌郡
 刘向传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
 向上疏谏曰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
 安而国家可保也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
 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
 一姓也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喟然叹
 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
 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氓何以劝勉盖伤微子
卷八十八 第 43b 页 WYG0114-0100d.png
 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虽有尧舜之圣不能化丹朱
 之子虽有禹汤之德不能训末孙之桀纣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也昔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
 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
 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
 敢讳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孝文皇帝居
 霸陵北临厕意悽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
 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
卷八十八 第 44a 页 WYG0114-0101a.png
 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
 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
 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
 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
 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舜葬苍梧二妃
 不从禹葬会稽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
 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
卷八十八 第 44b 页 WYG0114-0101b.png
 武库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
 虑无穷之计也其贤臣孝子亦承命顺意而薄葬之
 此诚奉安君父忠孝之至也夫周公武王弟也葬兄
 甚微孔子葬母于防称古墓而不坟曰丘东西南北
 之人也不可不识也为四尺坟遇雨而崩弟子修之
 以告孔子孔子流涕曰吾闻之古者不修墓盖非之
 也延陵季子适齐而反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穿不
 及泉敛以时服封坟掩坎其高可隐而号曰骨肉归
卷八十八 第 45a 页 WYG0114-0101c.png
 复于土命也魂气则无不之也夫嬴博去吴千有馀
 里季子不归葬孔子往观曰延陵季子于礼合矣故
 仲尼孝子而延陵慈父舜禹忠臣周公弟弟其葬君
 亲骨肉皆微薄矣非苟为俭诚便于礼也宋桓司马
 为石椁仲尼曰不如速朽秦相吕不韦集知略之士
 而造春秋亦言薄葬之义皆明于事情者也逮至吴
 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馀年越人发之及秦惠文武
 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多其瘗藏咸尽发掘暴露
卷八十八 第 45b 页 WYG0114-0101d.png
 甚足悲也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
 山坟其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有馀石椁为游馆人膏
 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
 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薶
 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
 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
 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
 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
卷八十八 第 46a 页 WYG0114-0102a.png
 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
 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
 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
 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周德既衰而奢
 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诗人美之斯
 干之诗是也上章道宫室之如制下章言子孙之众
 多也及鲁严公刻饰宗庙多筑台囿后嗣再绝春秋
 刺焉周宣如彼而昌鲁秦如此而绝是则奢俭之得
卷八十八 第 46b 页 WYG0114-0102b.png
 失也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
 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
 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馀死
 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
 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悯焉以死者为有知发人
 之墓其害多矣若其无知又安用大谋之贤知则不
 说以示众庶则苦之若苟以说愚夫淫侈之人又何
 为哉陛下仁慈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
卷八十八 第 47a 页 WYG0114-0102c.png
 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
 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说愚夫之目隆一时之观违贤
 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唯陛下上览
 明圣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之制下观贤知
 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之意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
 俭安神可以为则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
 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书
 奏上甚感向言而不能从其计
卷八十八 第 47b 页 WYG0114-0102d.png
 汉书本纪绥和二年三月丙戌帝崩于未央宫四月
 己卯葬延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五十四日)
 三辅黄图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一曰武帝/于霸陵北)
 (步昌亭起寿陵即/武帝之废陵也)
 水经注故渠东径成帝延陵南
 元和郡县志延陵成帝陵也在咸阳县西北十三里
 汉书孝成许皇后立十四年而废在昭台岁馀还徙
 长定宫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 班倢伃成帝
卷八十八 第 48a 页 WYG0114-0103a.png
 崩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哀帝义陵
 汉书建平二年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
 初陵勿徙郡国民使得自安元寿二年六月戊午帝
 崩于未央宫秋九月壬寅葬义陵(臣瓒曰自崩至/葬凡百五日)
 平帝元始元年诏义陵民冢不妨殿中者勿发(师古/曰殿)
 (中谓圹中/象正殿处)
 三辅黄图哀帝义陵在扶风渭城西北原上去长安
卷八十八 第 48b 页 WYG0114-0103b.png
 四十六里
 水经注故渠又东径哀帝义陵南
 元和郡县志义陵哀帝陵也在咸阳县西北八里
平帝康陵
 汉书元始五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葬康
 陵
 三辅黄图康陵在长安北六十里兴平原口
 水经注延陵之东北五里即平帝之康陵阪也
卷八十八 第 49a 页 WYG0114-0103c.png
 元和郡县志康陵平帝陵也在咸阳县西北九里
 西京杂记汉诸陵寝殿皆以竹为帘皆为水纹及龙
 凤之像
 
 
 
 
 
卷八十八 第 49b 页 WYG0114-0103d.png
 
 
 
 
 
 
 
 读礼通考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