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a 页 WYG0602-049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八
  文武官阶表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a 页 WYG0602-0500a.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a 页 WYG0602-0500c.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a 页 WYG0602-0501a.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a 页 WYG0602-0501c.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6a 页 WYG0602-0502a.png
  文武官阶
 国朝官制
光禄大夫(正一/品)荣禄大夫(从一/品)资政大夫(正二/品)通奉大
(从二/品)通议大夫(正三/品)中议大夫(从三/品)中宪大夫(正四/品)
朝议大夫(从四/品)奉政大夫(正五/品)奉直大夫(从五/品)承德郎
(正六/品)儒林郎(从六/品)文林郎(正七/品)徵仕郎(从七/品)修职郎(正/八)
(品/)修职佐郎(从八/品)登仕郎(正九/品)登仕佐郎(从九/品)
  以上文官阶若吏员出身者其从六品正七品俱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6b 页 WYG0602-0502b.png
  为宣德郎不及九品者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从俱
  光禄大夫后从一品改荣禄大夫凡官阶五品以上为
诰授六品以下为
敇授武官亦如之
建威将军(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武显将军(正二/品)武功将
(从二/品)武义都尉(正三/品)武翼都尉(从三/品)昭武都尉(正四/品)
宣武都尉(从四/品)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略
骑尉(正六/品)武略佐骑尉(从六/品)武信骑尉(正七/品)武信佐骑尉(从七/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7a 页 WYG0602-0502c.png
武校尉(正八/品)奋武佐校尉(从八/品)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佐校尉(从九/品)
  以上武官阶初提督总兵官或加都督及都督同知佥
  事等衔其左右都督俱为正一品后裁去加衔定提督
  为从一品故武阶至从一品而止又正一品从一品初
  俱为荣禄 大夫正二品为骠骑将军从二品为骁骑将军
  正三品为昭勇将军从三品为怀远将军正四品为明
  威将军从四品为宣武将军正五品为武德将军
  从五品为武略将军正六品为昭信校尉从六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7b 页 WYG0602-0502d.png
  为忠显校尉正七品为奋力校尉其旗员武职初
  有封承德郎文林郎者亦改照汉人之例其旗员之
  八九品武职仍依旧为修职郎登仕郎后又改从一品
  为振威大夫正二品为武显大夫从二品为武功大
  夫正三品为武义大夫从三品为武翼大夫正四
  品为昭武大夫从四品为宣武大夫正五品为武
  德郎从五品为武略郎正六品为武信郎从六
  品为武信佐郎正七品为奋武郎乾隆五十一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8a 页 WYG0602-0503a.png
  年钦奉
谕旨武职阶级自应与文臣相埒今文职则系正一品
 起而武职则系从一品起显然少予一阶且文职自
 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十八阶武职自从一品至七品止十
 一阶多寡显有悬殊所有武职人员现在所缺正一品之
 阶应照朕前次钦定领侍卫内大臣将军为正一品之
 例增入一阶其自正一品以下较文职所少之五阶亦
 应于内外武职衙门微末员弁内按其职守酌定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8b 页 WYG0602-0503b.png
 从照文职一体釐正以昭画一再旧例武官正从一
 品俱封荣禄大夫正二品至从五品俱封将军既
 未为允当嗣更定新例则皆称大夫因思将军
 为专阃主帅大夫系文臣之称乃旧例则封将军
 而今又更封大夫名义殊觉紊淆嗣后武职正一品
 至从二品俱应封为将军正三品至从九品应分别酌与
 都尉骑尉校尉等字样递为差等以示区别着军机大臣
 会同大学士吏兵二部详晰定议具奏遵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9a 页 WYG0602-0503c.png
旨奏准武职自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起至从八品止共十六阶又自
  从一品提督起至正七品共十一阶较之文职自大学士起至从
  九品止共十八阶似觉参差惟查文职之十八阶乃合内外
  统计始有此数武职合内外统计止有十六阶较之文职少
  正九从九二阶应遵
旨增设所增官阶查八旗有蓝翎长太仆寺委署固山达向无品
  级今应将蓝翎长作为正九品太仆寺固山达作为从九
  品又绿营七品以下未经设有官阶查有经制外委千总外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9b 页 WYG0602-0503d.png
  委把总及额外外委亦向无品级今应将经制外委千总作
  为正八品经制外委把总作为正九品额外外委作为从九
  品增入官阶内外合计以作十八阶之数与文职相埒至
封典名号谨遵
谕旨一二品俱封为将军三四品封为都尉五六七品俱封
  为骑尉八九品俱封为校尉仰见我
皇上综理万机阐宏六典念文武有兼资之职守斯官
  阶有并重之章程令甲昭垂百代不易仗考官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0a 页 WYG0602-0504a.png
  有阶古名散官武散官阶唐列四十有五宋列三
  十有一金列四十有二元列三十有四明列三十
  然散冗失制如唐制同一从四品而分上下上曰
  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又曰归德中郎将推之
  五品以下皆然义例不明繁简寡当金制自从二
  品以上仍袭文阶名号正三品以下乃列将军校
  尉副尉之名则文武之资相混淆也元列阶至八
  品而止明列阶至六品而止则较文资过为简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0b 页 WYG0602-0504b.png
  岂如我
皇上设官分职陈殷置辅无不甄覈名实审挈重轻武
  阶之数既并埒乎文资而千城之寄其称名亦与
  文资迥异定阶爵节级之显秩寓酬庸励武之微
  权貔虎桓桓有不果敢奋职者欤
 历代建置
   谨案周以九命正邦国之位而国语曰内官不
   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则九品之名其来旧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1a 页 WYG0602-0504c.png
   曹魏始定九品之制至梁分为十八班而九品
   不废北魏以九品分正从隋唐以来因之然品
   既分正从而正从之中又有上阶下阶之分与
   夫升授加授之别或析而四或析而六名称丛
   互迁改靡定而等列反因之滋晦散官之号肇
   见于隋隋开皇之制以居曹有职务者为职事
   官其无职务者为散官故有特进左右光禄大
   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1b 页 WYG0602-0504d.png
   散大夫等号并为散官然汉制光禄大夫
   大夫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数十人
   而特进奉朝请亦皆无职守优游禄秩即如成
   都侯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亦
   正是加官摄官之例而非以为正职则官之有
   散自汉已有之魏晋以后或置左右光禄金紫
   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优耆宿北魏
   又尝置散官五等其品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阙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2a 页 WYG0602-0505a.png
   则取其中以补之盖当时之仕于朝者不任以
   事则置之散官此正如后世宫观设官之比而
   亦以储才需用且得与诸执事官均其劳佚也
   逮唐因隋制乃杂采以为阶秩之目凡入仕者
   皆带散位谓之本品又参取前代之散号将军
   益以校尉以为武散官其武骑屯骑等尉在隋
   比曹郎者则一归之于勋官而散官始定为虚
   号矣若夫勋号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2b 页 WYG0602-0505b.png
   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自为节级周置上
   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号隋有上柱国以下总
   十一等以赏勋劳其后屡有增改唐永徽以后
   以国初勋号与散官颇多同名者年月既久渐
   相错乱于咸亨五年三月更下诏申明各以类
   相比所谓武德初光禄大夫比今日上柱国者
   卒之名目猥多无裨政体相沿至明则柱国以
   下文武各为勋号而制又一变夫勋自为勋本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3a 页 WYG0602-0505c.png
   不与阶为附丽故唐时有功者或叙阶或赐勋
   尚能随事分授以寓夫一时之微权而初无层
   积坐进之故自宋以降则每遇郊赏若考满者
   其酬勋若干级进阶若干等即并举而予之故
   明人有言有阶特进而勋止柱国者未有左柱
   国而不带特进者然则既无相济之用亦正无
   取此相混之名矣我
  国家稽古建官循名责实文官之阶定为九品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3b 页 WYG0602-0505d.png
   有正从凡十八等武阶自从一品至正七品凡
   十二等嗣复钦遵
谕旨定为十八等文以大夫郎为称武以将军都尉骑
   尉校尉为称而尽革汉唐以来散号勋号杂号之
   制洵所谓为法则精而密而施于事则简而易
   知者矣兹表文武官阶故先撮论其概而以历
   代沿革之故条具于后至前代文武阶不分分之自
   唐始故武阶之表亦自唐始而隋以上不复赘列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4a 页 WYG0602-0506a.png
 三代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
  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郑
  康成注爵秩次也上大夫曰卿孔颖达疏此大都
  总记三王制度
   谨案公侯伯子男至中士下士爵也古无爵与
   阶之分爵即阶也故诸侯之卿大夫士与诸侯
   并列为爵秦汉以降爵为酬庸之号而百职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4b 页 WYG0602-0506b.png
   之在列者各循资以进阶始与爵分矣故录此
   以著缘起而表则托始于周焉
  国语外官不过九品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壹命
  受职(郑康成注始见命为正吏谓列国之/士于子男为大夫王之下士亦一命)再命受
  服(注郑司农云为上士康成谓列国之大/夫再命于子男为卿王之中士亦再命)三命受
  位(注郑司农云受下大夫之位康成/谓此列国之卿王之上士亦三命)四命受器(注/郑)
  (司农云为上大夫康成谓此命/公之孤也王之下大夫亦四)五命赐则(注郑司农/云出为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5a 页 WYG0602-0506c.png
  (男康成谓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六命赐官(注郑司农云子/男入为卿康成)
  (谓此王六/命之卿)七命赐国(注王之卿六命/出封加一等者)八命作牧(注/郑)
  (司农云一州之牧/王之三公亦八命)九命作伯(注上公有功德加命/为方伯郑司农云长)
  (诸侯为/方伯)典命掌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之命上
  公九命为伯侯伯七命子男五命王之三公八命
  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
  孤四命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一命侯伯之
  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5b 页 WYG0602-0506d.png
  士不命
   谨案王之下士一命于周礼无正文后郑以序
   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名又典命大夫四命之
   下空文宜有三命二命一命故云王之下士一
   命若先郑以再命为上士则王之中士下士以
   为同一命可知也九命上公得置孤卿一人周
   制二王之后称公春秋有虞公虢公州公均不
   见有孤惟晋有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盖晋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6a 页 WYG0602-0507a.png
   方伯立孤容与公同然有孤二人僭也王制云
   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与此卿命异者王制
   多据夏殷故容有不同也
 秦
  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
  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
  大夫(颜师古注五大/夫大夫之尊也)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
  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6b 页 WYG0602-0507b.png
  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
  彻侯皆秦制
   谨案刘劭曰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
   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
   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乡启战于甘乃
   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周之六乡亦以
   居军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
   夫为称其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7a 页 WYG0602-0507c.png
   异在国之名也秦依古制其在军赐爵为等级
   其师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自
    一爵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
   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自左
   庶长以上至大庶长九卿之义也马端临曰秦
   爵二十等其十八等自大庶长以下又似官也
   考春秋时秦已有庶长不更之号至孝公以卫
   鞅为左庶长惠文王以樗里疾为庶长昭襄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7b 页 WYG0602-0507d.png
   以白起王龁为左庶长又商鞅为大良造(司马/贞曰)
   (即大上/造也)白起犀首皆为大良造白起樗里疾亦
   为左右更王陵司马喜皆为五大夫然则似惟
   二等之侯为特赐之号而大庶长以下之十八
   级者皆有位于朝循级递进而非专在军吏之
   列者矣故著此以存一代之制而表则不具云
 汉
  章如愚山堂考索汉世公有三等太师太傅太保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8a 页 WYG0602-0508a.png
  为上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大将军骠骑
  车骑将军为比公卿有三等前后左右将军为上
  卿太常至少府皆称正卿执金吾太子太傅将作
  少府詹事大长秋水衡都尉京兆冯翊扶风为陪
  卿大夫有三等二千石为上大夫千石为中大夫
  六百石为下大夫大夫之下复有士
   谨案杜佑曰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其所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8b 页 WYG0602-0508b.png
   列本于后汉百官志然汉书公卿表又载有执
   金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及水衡都尉不在
   此九卿之数考史载汲黯朱买臣为主爵都尉
   (后为右/扶风)列于九卿郑当时至九卿为内史(后为/京兆)
   (尹/)宁成为中尉(后为执/金吾)徙内史亦称九卿石建
   傅称左内史(后为左/冯翊)减宣为九卿张敞为京兆
   尹上书言臣前备位列卿王尊为京兆尹御史
   奏尊不宜备位九卿毋将隆为执金吾诏称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9a 页 WYG0602-0508c.png
   位九卿惟水衡都尉则垄遂传云上以遂年老
   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而于定国传亦云迁
   水衡都尉超为廷尉似水衡都尉在列卿之中
   又特为冗散者然公卿表亦列之则名曰九卿
   实则十四卿也又古者天子诸侯皆名执政大
   臣曰正卿(见徐坚/初学记)其下为大夫士自周以来始
   有三公九卿之号汉世九卿无卿字而九卿大
   率多秦汉官也故存其概于此其后亦不具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19b 页 WYG0602-0508d.png
  杜佑通典汉官秩差次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
  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
  百石四百石自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比四百
  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自百石以下有
  斗食佐史之秩为少吏
   谨案汉官之制定名以禄百石而上差等十六
   此为后世品秩所自始若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不在此目盖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秩崇矣又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0a 页 WYG0602-0509a.png
   王莽改中二千石曰卿二千石为上大夫比二
   千石为中大夫千石为下大夫六百石为元士
   五百石为命士四百石为中士三百石为下士
   百石秩曰庶士事无足录然与古相准故附著
   于此
  通典后汉官秩差次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
  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
  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斗食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0b 页 WYG0602-0509b.png
  史
   谨案后汉官秩之次大率多仍旧制惟无八百
    石比八百石五百石而增比二百石耳
 三国
  通典魏官置九品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
  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
   谨案魏官品之制即周之所谓九命汉之所谓
   禄石皆所以辨高卑之等级其制始定于魏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1a 页 WYG0602-0509c.png
   世虽互有沿革而卒莫能易而或者谓魏延康
   元年二月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始
   立九品官人之法(是时魏末受禅/盖亦汉法也)择以州郡之
   贤有识鉴者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而通典所载
   魏官自黄钺大将军至诸州郡防门明列品第
   或当时循陈群之法谓某品人则可登某品所
   谓品者逆设以待其人益远益讹遂为官秩之
   定论此其说非也夫通典所谓九品者官品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1b 页 WYG0602-0509d.png
   以别官之崇庳陈群所谓九品者人品也以定
   人之优劣二者皆出于曹魏之初皆名以九品
   然人品自为人品官品自为官品即刘毅卫瓘
   论中正九品之敝所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及云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惟以居位为贵
   人者盖如后世权贵之人挟势博科第干荐举
   之类而非谓中正者逆设此官之品目以待所
   品之人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2a 页 WYG0602-0510a.png
  三国吴志三嗣主列传永安二年三月备九卿官
   谨案三国鼎峙之际运祚日浅稽古之事宜多
   未备观吴至此始备九卿而蜀又不设史官则
   其官品之阔略可知也
 晋
  通典魏置九品晋因之
   谨案晋书李重列传重上书曰建树官司功在
   简久阶级少则人心定久其事则政化成而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2b 页 WYG0602-0510b.png
   否著然晋官亦为九品其禄秩差次大约亦如
   汉制而李重以为阶级宜少者疑当时人多倖
   进迁转纷繁故请为之裁制非晋于九品之外
   又有所增设也
 宋齐梁陈
  隋书百官志职官之制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
  宋齐亦无改作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
  旧天监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3a 页 WYG0602-0510c.png
  品秩定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
  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至七年革选徐勉
  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
  则以居下者为劣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
  更加釐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凡
  十品二十四班亦以班多为贵其制品十取其盈
  数班二十四以法气序制簿悉以大号居后以为
  选法自小迁大也其不登二品应须军号者凡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3b 页 WYG0602-0510d.png
  四号别为八班以象八风所施甚轻又有一百九
  号将军亦为十品二十四班正施于外国选序依
  此承用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班即阶也班以
  优劣为前后
   谨案梁定班法与品互用其十八班官有清浊
   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启不称姓从十一班
   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寒微士
   人为之从此班者方得进登第一班夫梁承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4a 页 WYG0602-0511a.png
   后者也品秩之定久矣而蔡法度之所定其所
   以寓礼数者不附于品而列之以班意自齐而
   上未有班次则礼数亦附于品梁既立班以为
   礼文之节即品非所专用而易以为班若谓班
   专为选事而设则丞相太宰太傅等官为第十
   八班初不关选法或谓品制不废班与品疑相
   须而成然将军之号二百四十八为班凡五十
   六班制之多乃如此亦乂何假于品也要之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4b 页 WYG0602-0511b.png
   制品尚寡故自九而一乃极于丞相班尚繁故
   自一而十八亦极于丞相班多者品贵品少者
   班尊二者相为用而贵贱等差于此参见而互
   明耳
  隋书百官志陈遵梁制为十八班而官有清浊又
  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于九品凡二百三十七诸
  将起自第六品以下板则无秩其虽除不领兵领
  兵不满百人并除此官而为州郡县者皆依本条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5a 页 WYG0602-0511c.png
  减秩石(二千石减为千石千石降为六百石自四/百石降而无秩其州郡县自各以本秩论)
  凡板将军皆降除一品诸依此减降品秩
   谨案陈制相国丞相等官品为第一其秩万石
   中二千石有差自此以下明列为九其秩自中
   二千石至二百石有差亦为十八班其官惟论
   清浊从浊得官微清则胜于转大抵并遵梁制
   也
 北魏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5b 页 WYG0602-0511d.png
  魏书官氏志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天兴
  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太和
  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世宗初颁行之以为永制前世职次皆
  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谨案魏氏之初法制简略设官分职罕依故实
    既列九品又有从品而每品又有上中下三等
    之差盖一品之间析而为六此太和十八年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6a 页 WYG0602-0512a.png
   制也至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三师二太乃
   不入品其四品以下每品及从品又各分为上
   下阶则一品之中犹析而四诚一代之别制矣
 北齐
  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
   谨案齐遵魏制九品各有从其三师三大亦入
   第一品则犹是魏太和之初制也又有流内比
   视官十三等自视从第三品起至视从第九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6b 页 WYG0602-0512b.png
   止惟此与魏异耳
 后周
  隋书百官志周太祖命尚书卢辨远师周之建职
  其所制班序三公九卿三孤八命六卿七命上大
  夫六命中大夫五命下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
  再命下士一命诸公九命诸侯八命诸伯七命诸
  子六命诸男五命诸公之孤卿四命侯之孤卿公
  之大夫三命子男之孤卿侯伯之大夫公之上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7a 页 WYG0602-0512c.png
  再命子男之大夫公之中士侯伯之上士一命公
  之下士侯伯之中士下士子男之士不命
   谨案北周谓王朝之官为内命诸侯及州县官
   为外命而九命之中又分为正命亦犹魏之上
   下阶也通典所载后周官品太师太傅太保王
   爵国公俱列正九命而周书卢辨传无之明为
   史之阙文矣辨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
   始命行之厥后世有损益宣帝嗣位事不师古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7b 页 WYG0602-0512d.png
   官员班品随意变革朝出夕改盖亦莫能详录
   也
 隋
  山堂考索隋开皇中有正从九品上下阶
  隋书百官志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又有流外勋
  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
  又视流外亦有视勋品视二品视三品视四品视
  五品视六品视七品视八品视九品之差极于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8a 页 WYG0602-0513a.png
  吏皆无上下阶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品
  自第一至于第九惟置正从而除上下阶其朝之
  班序以品之高卑为列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等
  九大夫建节等八尉以为散职
   谨案官之有品自曹魏始品之有从乃自元魏
   始顾元魏列品第曰第几品从几品而未目为
   正从高齐始别之至隋而曰正曰从截然不可
   紊矣隋九品各有正从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8b 页 WYG0602-0513b.png
   上下凡三十阶自太师至诸乐师谓之流内流
   内自此始焉又置视正二品至九品品各有从
   自行台尚书令至国公侍郎谓之视流内视流
   内自此始焉又焬帝自三年定令之后骤有制
   置制置未久随复改易其馀亦不可备知云
 唐
  新唐书百官志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凡文官九
  品有正有从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9a 页 WYG0602-0513c.png
  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
  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
  大夫从三品曰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
  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
  夫从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
  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从五
  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
  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29b 页 WYG0602-0513d.png
  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
  品上曰朝散郎从七品下曰宣议郎正八品上曰
  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奉郎
  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
  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曰将
  仕郎
   谨案后汉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
   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魏黄初三年黄权为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0a 页 WYG0602-0514a.png
   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自此始也其
   品第一梁班第十七陈秩万石北齐从一品后
   周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
   三司仪同三司等十一号以酬勋劳隋因之唐
   惟置开府仪同三司为散官品特进两汉及魏
   晋皆以为加官从本官服品第二位次诸公下
   在开府骠骑上梁班第十七北齐为第二品隋
   为正二品散官而唐因之秦郎中令属官有中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0b 页 WYG0602-0514b.png
   大夫汉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晋太始初分为左右皆银章青绶若加金章紫
   绶者为金紫光禄大夫自晋以后皆为兼官光
   禄大夫梁班第十三后魏初从第一品后改第
    二品后周正八命隋为正一品散官后改光禄
   大夫为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
   夫从二品唐初犹有左右贞观后惟有光禄大
   夫金紫光禄大夫梁第十四班陈为中二千石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1a 页 WYG0602-0514c.png
   北齐从二品隋因为散官后改为正三品银青
   光禄大夫北齐三品隋为正三品散官后改从
   三品然金紫银青合居光禄之上今反居下则
   北魏定令之误也正议大夫通议大夫俱隋置
   太中大夫本秦官秩比千石梁班第十一北齐
   从第三品中大夫北齐为第四品中散大夫后
   汉置秩六百石或曰王莽所置梁班第十朝议
   大夫隋置为从三品散官朝请大夫隋置为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1b 页 WYG0602-0514d.png
   五品散官朝散大夫隋置为正四品散官后改
   从五品又宋齐梁陈北魏北齐诸九品散官皆
   以将军为品秩谓之加戎号隋开皇六年始置
   六品以下散官并以郎为正阶尉为从阶正六
   品上为朝议郎下为武骑尉从六品上为通议
   郎下为屯骑尉正七品上为朝请郎下为骁骑
   尉从七品上为朝散郎下为游骑尉正八品上
   为给事郎下为飞骑尉从八品上为承奉郎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2a 页 WYG0602-0515a.png
   为旅骑尉正九品上为儒林郎下为云骑尉从
   九品上为文林郎下为羽骑尉炀帝又置八郎
   八尉六品置建节尉奋武尉七品置宣惠尉绥
   德尉八品置怀仁尉守义尉九品置奉诚尉立
   信尉并为正从又六品置承议郎通直郎七品
   置宣德郎朝散郎八品置登仕郎将仕郎九品
   置常从郎奉信郎亦为正从唐以郎为文职尉
   为武职遂采开皇大业之制以为六品以下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2b 页 WYG0602-0515b.png
   官焉
  唐六典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
  庸有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有除免而复叙
  者皆循法以申之凡应入三品五品者皆待别制
  而进之不然则否凡文武百僚之班叙官同者先
  爵爵同者先齿
   谨案唐制流内九品三十阶之外初又有视流
   内起正五品至从九品又有流外自勋品以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3a 页 WYG0602-0515c.png
   九品流外自此始又有视流外亦自勋品以至
   九品开元初乃稍罢之盖亦患其繁冗而思所
   以釐正之矣
  旧唐书职官志兵部郎中掌天下武官之阶品凡
  叙阶有二十九凡叙阶之法亦如文散官之制
  新唐书百官志武散阶四十有五从一品曰骠骑
  大将军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镇军大
  将军正三品上曰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3b 页 WYG0602-0515d.png
  品下曰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曰云麾将军归德大
  将军从三品下曰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曰忠武将
  军正四品下曰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
  曰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曰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正五品下曰宁远将军怀
  化郎将从五品上曰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曰游击
  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正六品下
  曰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曰振威校尉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4a 页 WYG0602-0516a.png
  六品下曰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曰致果
  校尉正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怀化中侯从七品上
  曰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曰翊麾副尉归德中侯正
   八品上曰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曰宣节副尉怀化
  司戈从八品上曰禦侮校尉从八品下曰禦侮副
  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曰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曰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4b 页 WYG0602-0516b.png
    谨案汉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秩等大
    将军梁班第二十四后周九命隋正四品唐为
    武散官辅国将军后汉置晋王浚拜辅国大将
    军后周七命隋从六品镇军冠军俱魏置后周
    镇军八命冠军七命隋并正六品云麾将军梁
    班第十八忠武将军梁班第十九壮武将军梁
    班第十六明威将军定远将军梁班并第十二
    宁远将军晋置游骑将军魏置游击将军汉置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5a 页 WYG0602-0516c.png
   宣威将军唐置其怀化归德等号并唐置以授
   蕃官若校尉之号汉始有之隋置武骑等十六
   尉以为六品以下从阶唐乃采前代诸校尉旧
   名置自正六品以下各有副尉为武散官云
 五季
  范质五代通录冯道自叙云阶自将仕郎至开府
  仪同三司
   谨案五代之典章紊矣然官阶大约一如唐制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5b 页 WYG0602-0516d.png
   故著此以存其概
 宋
  宋史职官志宋官人受授之别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柯维骐宋史新编职官志官无常员亦无专职悉
  分领中外差遣官惟寄禄而已神宗谕辅臣仿唐
  六典酌古今而肇新之元丰三年命官详定于是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6a 页 WYG0602-0517a.png
  寄禄以阶而百司各还所职其后徽宗增文武阶
  高宗釐郎大夫之序实详且备遂为永制云
  宋史职官志文散官二十九閒府仪同三司(从/一)
  进(正/二)光禄大夫(从/二)金紫光禄大夫(正/三)银青光禄大
  夫(从/三)正奉大夫(正四/上阶)中奉大夫(正/四)太中大夫(从四/上阶)
  中大夫(从/四)中散大夫(正五/上阶)朝奉大夫(正/五)朝散大夫
  (从五/上阶)朝请大夫(从/五)朝奉郎(正六/上阶)承直郎(正/六)奉直郎
  (从六/上阶)通直郎(从/六)朝请郎(正七/上阶)宣德郎(正/七)朝散郎(从/七)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6b 页 WYG0602-0517b.png
  (上/阶)宣奉郎(从/七)给事郎(正八/上阶)承事郎(正/八)承奉郎(从八/上阶)
  承务郎(从/八)儒林郎(正九/上阶)登仕郎(正/九)文林郎(从九/上阶)
  仕郎(从/九)
   谨案宋初沿唐制设文阶而等级小异以开府
   仪同三司为宰臣使相阶以光禄大夫金紫光
   禄大夫正奉大夫为执政阶朝散大夫朝请大
   夫朝奉郎宣德郎承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
   郎登仕郎将仕郎以上为京朝官至侍从阶凡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7a 页 WYG0602-0517c.png
   十有五元丰中李清臣论国朝踵袭近代之弊
   牙校有银青光禄大夫阶盖唐自肃代以后官
   赏冗滥久而益失下至州郡胥吏军班校伍一
   命便带银青光禄大夫阶殆与无官者等后唐
   长兴二年诏不得荐银青阶为州县官贱之至
   矣宋改官制乃稍釐正之惟除授蕃官犹用此
   制如三班借差三班差使或悉带银青祭酒而
   等第加勋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7b 页 WYG0602-0517d.png
  邵博闻见后录元丰三年初行官制以阶易官寄
  禄新格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为开府仪同三司
  左右仆射为特进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五
  曹尚书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为光禄大夫六
  曹侍郎为正议大夫给事中为通议大夫左右谏
  议为太中大夫秘书监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
  监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为朝议大夫六
  曹郎中为朝请朝奉朝散大夫凡三等员外郎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8a 页 WYG0602-0518a.png
  朝请朝散朝奉郎凡三等起居舍人为朝散郎司
  谏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为承议郎太常
  秘书殿中丞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中舍
  洗马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为宣德郎光
  禄卫尉寺将作监丞为宣议郎大理评事为承事
  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为承奉郎秘书省校书郎
  正字将作监主簿为承务郎
   谨案宋初各曹迁转皆自为流品元丰新制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8b 页 WYG0602-0518b.png
   阶易官乃杂取唐制及祖宗旧制而损益之定
   为二十四班以之寄禄而品秩之别遂无他名
   此阶与官之所由相混也然品秩之别亦于斯
   可见故具著之又元丰初三光禄正议中散朝
   议六阶并分左右词人为左馀人为右既而寄
   禄官并分左右绍圣三年诏寄禄转正议大夫
   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分左右朝请大夫中
   散大夫亦仍旧存左右馀并罢之崇宁初因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9a 页 WYG0602-0518c.png
   部尚书邓洵武请又换选人七阶三京府判官
   等官为承直郎节度掌书记等官为儒林郎防
   团判官等官为文林郎防团推官等官为从事
   郎县令等官为通仕郎试阶知县等官为登仕
   郎三京军巡判官等官为将仕郎大观初又增
   宣奉正奉中奉奉直四阶政和末又改通仕郎
   为从政郎登仕郎为修职郎将仕郎为迪功郎
   而寄禄之制始备绍兴举行元祐之法亦分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39b 页 WYG0602-0518d.png
   右至淳熙始并去左右字而自开府至迪功凡
   三十七阶如故焉
  宋史职官志武散官三十一骠骑大将军(从/一)辅国
  大将军(正/二)镇国大将军(从/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上)怀化
  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上)归化将军(从/三)忠武将军
  (正四/上)壮武将军(正/四)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
  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
  军(从/五)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从六/上)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0a 页 WYG0602-0519a.png
  振威副尉(从/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翊麾校
  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
  禦武校尉(从八/上)禦武副尉(从/八)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
  副尉(正/九)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尉(从/九)
   谨案宋武选旧制自内客省使至閤门使使各
   有副为横班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为诸司正
   使自皇城副使至供备库副使为诸司副使内
   殿承制内殿崇班为大使臣自东头供奉官至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0b 页 WYG0602-0519b.png
   三班借职为小使臣元丰中釐定官制废文散
   阶而武臣将军校尉之号尚依其旧则亦沿唐
   制也
  宋史职官志武选新官太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
  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
  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
  大夫右武大夫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
  侍郎中亮郎翊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武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1a 页 WYG0602-0519c.png
  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
  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
  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
  (山堂考索作训武郎/盖避光宗嫌名也)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
  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训郎下班祗
  应
   谨案宋政和二年武选亦易新名正使为大夫
   副使为郎横班十二阶正副亦然是以有郎居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1b 页 WYG0602-0519d.png
   大夫之上者其后以新名未足又增置宣正履
   正协忠翊卫亲卫大夫郎凡十阶通为横班太
   尉本秦主兵官特以为武官之首自太尉至下
   班祇应凡五十二阶正侍郎以下郎居大夫上
   议者以为非序绍兴中乃釐正之以郎居下又
   以下班祇应之上增进武校尉进义校尉其下
   增进武副尉进义副尉守阙进义副尉进勇副
   尉守阙进勇副尉初政和中欲以将军校尉诸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2a 页 WYG0602-0520a.png
   阶易横班以下诸使至三班借职而西班用事
   者嫌其涂辙太殊亦请改为郎大夫盖周制师
   帅皆中大夫旅帅皆下大夫卒长以下皆士汉
   之诸郎有五官左右中郎将而羽林虎贲俱以
   郎为号则宋武阶之为郎大夫固有因于古也
   又内侍阶唐制与文臣同宋别置阶官欲不相
   溷政和二年改为十二阶曰供奉官曰左侍禁
   曰右侍禁曰左班殿直曰右班殿直曰黄门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2b 页 WYG0602-0520b.png
   祗候侍禁曰祗候殿直曰祗候黄门曰内品曰
   祇候内品曰贴祇候内品又医官阶十有四亦
   政和二年更定自和安大夫以下为大夫者六
   其郎亦如大夫之名数又有翰林良医等凡十
   号皆繁杂不可备书故附著于此
 辽
  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六年夏五月诏正班爵
  太宗本纪大同元年春正月降重贵为崇禄大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3a 页 WYG0602-0520c.png
  检校太尉
    谨案崇禄大夫五代史晋家人傅作光禄大夫
    盖辽以太宗名改之则亦仿自唐以来之旧制
    也
   辽史韩延徽列传子德枢守左羽林大将军迁特
   进太尉高模翰列传加特进检校太师天禄二年
   加开府仪同三司额布勒列传(蒙古语冬也原作/乌不吕今改正)
   加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耶律诺观列传(蒙古/语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3b 页 WYG0602-0520d.png
  (色也原作奴/瓜今改正)加金紫崇禄大夫杨浩列传加特进
  检校太师耶律棠古列传(从原文/不改)加镇国上将军
   谨案辽之官品于史无考故摭此以存其概然
   崇禄等号疑亦祗是加官而非以为品秩之差
   也
 金
  金史百官志文官九品阶凡四十有二从一品上
  曰开府仪同三司中曰仪同三司中次曰特进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4a 页 WYG0602-0521a.png
  曰崇进正二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银青荣
  禄大夫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正
  三品上曰资德大夫中曰资政大夫下曰资善大
  夫从三品上曰正奉大夫中曰通奉大夫下曰中
  奉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中曰通议大夫下
  曰嘉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中曰中大夫
  下曰少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
  大夫中曰中顺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中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4b 页 WYG0602-0521b.png
  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旧曰奉德大夫/天德二年更)正六品
  上曰奉政大夫下曰奉议大夫从六品上曰奉直
  大夫下曰奉训大夫正七品上曰承德郎下曰承
  直郎从七品上曰承务郎下曰儒林郎正八品上
   曰文林郎下曰承事郎从八品上曰徵事郎下曰
   从仕郎正九品上曰登仕郎下曰将仕郎从九品
   上曰登仕佐郎下曰将仕佐郎(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谨案金杂采唐宋旧制而增置崇进荣禄大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5a 页 WYG0602-0521c.png
   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嘉议大夫少中
   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朝列大夫
   奉政大夫奉议大夫奉直大夫奉训大夫等号
   其荣禄资政中议中宪奉政奉直之号则相沿
   至今特品秩各异耳
  金史百官志武散官凡仕至从二品以上至从一
  品者皆用文资自正三品以下阶与文资异(元本/作同)
  (今据续文/献通考改)正三品上曰龙虎卫上将军中曰金吾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5b 页 WYG0602-0521d.png
  卫上将军下曰骠骑卫上将军从三品上曰奉国
  上将军中曰辅国上将军下曰镇国上将军正四
  品上曰昭武大将军中曰昭毅大将军下曰昭勇
  大将军从四品上曰安远大将军中曰定远大将
  军下曰怀远大将军正五品上曰广威将军中曰
  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从五品上曰信武将军
  中曰显武将军下曰宣武将军正六品上曰武节
  将军下曰武德将军从六品上曰武义将军下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6a 页 WYG0602-0522a.png
  武略将军正七品上曰承信校尉下曰昭信校尉
  从七品上曰忠武校尉下曰忠显校尉正八品上
  曰忠勇校尉下曰忠翊校尉从八品上曰修武校
  尉下曰敦武校尉正九品上曰保义校尉下曰进
  义校尉从九品上曰保义副尉下曰进义副尉(此/二)
  (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谨案金武阶以将军校尉为号盖沿唐及宋初
   旧制窃意辽制亦大略如此而金因之又金司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6b 页 WYG0602-0522b.png
   天翰林官旧制自从七品而下止五阶至天眷
   定制司天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自钦承
   大夫以下为大夫者十有一探赜郎以下为郎
   者十有四太医官自从六品而下止七阶天眷
   制自从四品而下立为十五阶自保宜大夫以
   下为大夫者十有一保愈郎以下为郎者十有
   四内侍之制自从四品以下十五阶自中散大
   夫以下为大夫者十有一通禁郎以下为郎者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7a 页 WYG0602-0522c.png
   十有四教坊旧用武散官大定二十九年以为
   不称乃创定二十五阶明昌三年自从四品以
   下更立为十五阶自云韶大夫以下为大夫者
   十有一肃和郎以下为郎者十有四亦附著于
   此
 元
  元史百官志文散官四十二开府仪同三司仪同
  三司特进崇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以/上)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7b 页 WYG0602-0522d.png
  (俱正/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以上从/一品)资德大夫资政
  大夫资善大夫(以上正/二品)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
  大夫(以上从/二品)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以上/正三)
   (品/)太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以上从三品旧为/少中延祐改亚中)
  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以上正/四品)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朝列大夫(以上从/四品)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以上正/五品)奉直大夫奉训大夫(以上从/五品)承德郎承直
  郎(以上正/六品)儒林郎承务郎(以上从/六品)文林郎承事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8a 页 WYG0602-0523a.png
  (以上正/七品)徵事郎从事郎(以上从/七品)登仕郎将仕郎(以/上)
  (正八/品)登仕佐郎将仕佐郎(以上从/八品)文散官四十二
  阶由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至九品为敕授敕
  授则中书署牒宣授则以制命之其官常对品惟
  九品无散官则举其职而已武官杂职亦如之
   谨案唐制自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
   六品以下敕授元则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
   至九品为敕授则明制之五品以上授诰命六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8b 页 WYG0602-0523b.png
   品以下授敕命实本诸此而
  国朝因之者也元之九品无散官但举其职正如
   今未入流之比尔
  元史百官志武散官三十四阶龙虎卫上将军金
  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以上正/二品)奉国上将军
  镇国上将军(以上从/二品)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
   毅大将军(以上正/三品)安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以上/从三)
   (品/)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以上正/四品)信武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9a 页 WYG0602-0523c.png
  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以上从/四品)武节将军武德将
  军(以上正/五品)武义将军武略将军(以上从/六品)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以上正/六品)忠武校尉忠显校尉(以上从/六品)
  勇校尉忠翊校尉(以上正/七品)修武校尉敦武校尉(以/上)
  (从七/品)保义校尉进义校尉(以上正/八品)保义副尉进义
  副尉(以上从/八品)
   谨案元武散官悉沿金之旧号惟无从一品及
   正从九品而差易其等秩耳又元内侍散官一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49b 页 WYG0602-0523d.png
   十四自正二品至从四品为大夫者六自正五
   品至从八品为郎者八又司天散官一十四自
   从三品至正五品为大夫者五自从五品至从
   八品为郎者九又太医散官一十五自从三品
   至正五品为大夫者六自从五品至从八品为
   郎者八又教坊司散官一十五自从三品至正
   五品为大夫者六自从五品至从八品为郎者
   九亦附著于此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0a 页 WYG0602-0524a.png
 明
  王圻续文献通考明太祖以中外文武百司职名
  之沿革品秩之崇卑勋阶之升转俸禄之损益历
  年滋久屡有不同无以示成宪于后世乃命儒臣
  重定其品阶勋禄之制以示天下
  明史职官志文选掌官吏班秩凡文官之品九品
  有正从为级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文之散
  阶四十有二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0b 页 WYG0602-0524b.png
  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
  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
  大夫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
  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
  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
  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
  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
  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1a 页 WYG0602-0524c.png
  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
  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
  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
  出身者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
  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将仕郎升授徵
  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
  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
  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1b 页 WYG0602-0524d.png
  郎
   谨案明文职散官之制凡初入仕任内未及初
   考而迁调改除升等者及考覈平常量才降等
   而非贬降者皆得初授阶初考称职任内已及
   初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或任内已升授未
   及再考迁调改除而品级仍前者皆得升授阶
   凡及两考而事迹显著者皆得加授阶又建文
   二年以周礼卿大夫士之制更定品级阶勋遂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2a 页 WYG0602-0525a.png
   更尚书为特进资政上卿侍中为资政卿侍郎
   为资政亚卿郎中资政中大夫员外资政大夫
   给事中嘉政中士正九品为保义士从九品为
   保义下士时用方孝孺议请仿周礼建官故有
   此制永乐时悉改仍旧焉
  明史职官志凡武官六品散阶三十正一品初授
  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
  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2b 页 WYG0602-0525b.png
  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
  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
  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
  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
  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
  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
  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
  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授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3a 页 WYG0602-0525c.png
  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
  升授忠武校尉
   谨案明武官六品之外亦有正七品从七品未
   入流为安抚佥事蛮夷长官之属此当如前代
   流外视流外之比故不著于表又明初定钦天
   监散官自正仪大夫以下大夫郎凡六等后改
   从品级授以文职散官太医院亦如文职授散
   官又洪武四年定内官散官自正四品至从五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3b 页 WYG0602-0525d.png
   品为大夫者四自正六品至从八品为郎者六
   考唐之宦者所历散官与文官同金元别设内
   侍阶亦以郎大夫为号而明因之则仍与士流
   相溷惟宋自为十二阶然品秩优重于名器实
   为亵渎我
  朝惟钦天监太医院官仍明制授文职散官而内
   官则但定为五等其散官冗号尽行革除(详见/内务)
   (府太监职/制条下)于以澄流品而抑侥倖诚足为万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4a 页 WYG0602-0526a.png
  不易之令式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六十八 第 54b 页 WYG0602-0526b.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