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601-03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八
  都察院表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601-0341c.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601-0342a.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601-0342c.png
  都察院上
 国朝官制
都察院左都御史满洲汉人各一人(初制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
(年改俱为二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一品九/年俱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为从一品)左副都
御史满洲汉人各二人(正三/品)
  掌察覈官常整饬纲纪
 国初都察院置承政一员左右参政各二员顺治元
  年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员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601-0342d.png
  增减不一三年定设左副都御史满洲汉人各二
  人五年定设左都御史满洲汉人各一人旧有满
  洲启心郎一员汉军启心郎二员顺治十五年省
  又有汉人左佥都御史一员乾隆十年省其右都
  御史为总督坐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坐衔俱无
  京员故都察院长官皆以左系衔焉
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给事中满洲汉人
各一人给事中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印给事中初制满/洲四品康熙二年改)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601-0343a.png
 (为七品六年复为四品九年定俱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给事中初制从七品雍正七年均升为正)
 (五/品)
   掌传达
 纶音稽考庶政吏科分稽铨衡注销吏部顺天府文卷
   户科分稽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礼科分稽典礼注
   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
   子监钦天监文卷兵科分稽戎政注销兵部太仆
   寺銮仪卫文卷刑科分稽刑名注销刑部通政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601-0343b.png
   司大理寺文卷工科分稽工程注销工部文卷
  国初沿明制六科自为一署顺治十八年设满洲汉
   人都给事中各一员满洲汉人左右给事中各一
   员汉人给事中二员康熙四年六科止留满洲汉
   人给事中各一员馀俱省五年复增设掌印给事
   中满洲汉人各一员雍正元年始奉
诏以六科𨽻都察院听都御史考核焉
 京畿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东陜西湖广江西福建四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601-0343c.png
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满洲汉
人各一人江南道监察御史满洲汉人各三人山东道
监察御史满洲汉人各二人京畿河南浙江山西陜西
湖广江西福建道监察御史满洲汉人各一人(初制满/洲汉军)
(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七品康熙六年改为四品九年/复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以满洲由员外郎汉军由郎)
(中升授汉人由内阁侍读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补授/者为正七品由中行评博行取知县补授者为正六品)
(乾隆十七年俱/改为从五品)
  掌纠劾官邪条陈治道京畿道分理院事及直𨽻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601-0343d.png
 盛京刑名稽察内阁顺天府大兴宛平县河南道
  分理河南刑名照刷部院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
  事府步军统领五城江南道分理江南刑名稽察
  户部宝泉局左右翼监督在京十有二仓总督漕
  运磨勘三库月终奏销之籍浙江道分理浙江刑
  名稽察礼部都察院山西道分理山西刑名稽察
  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总督仓场坐粮厅大通
  桥监督通州二仓山东道分理山东刑名稽察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601-0344a.png
  部太医院总督河道催比五城命盗案牍缉捕之
  事陜西道分理陜西刑名稽察工部宝源局覈勘
  在京工程湖广道分理湖广刑名稽察通政司国
  子监江西道分理江西刑名稽察光禄寺福建道
  分理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四川道分理四川刑
  名稽察銮仪卫广东道分理广东刑名稽察大理
  寺广西道分理广西刑名稽察太仆寺云南道分
  理云南刑名稽察理藩院钦天监贵州道分理贵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601-0344b.png
  州刑名稽察鸿胪寺又八旗事务每岁以满洲科
  道四员专司稽察一年又宗人府事务以宗室御
  史稽察内务府事务初设御史四员稽察后省今
  以协理陜西道掌贵州道满洲御史二员兼管皆
  不为专阙焉
 国初设满洲御史二员顺治五年增置十七员康熙
  二十八年又增一员雍正五年始置宗室御史二
  员蒙古初置章京二员康熙元年省五十七年增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601-0344c.png
  置蒙古御史二员汉军御史初置八员康熙三十
  九年省三员雍正初俱省统归汉人额缺内补用
  汉人御史顺治初置六十九员旋省二十九员康
  熙初又省十六员雍正四年增置八员乾隆十三
  年又省九员十四年定设满洲汉人员额如今制
  宗室蒙古御史俱统于满洲员额之数四十六年
  复增置宗室御史二人而省满洲员额二人
   谨案旧制御史分设十四道而以河南江南浙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601-0344d.png
   江山西山东陜西为六掌道分稽在京诸司及
   各直省刑名河南道仍参治院事京畿道惟司
   照刷卷宗六掌道各以二员或一员协理依次
   递迁其他则谓之坐道皆不理本道之事惟存
   空衔而已乾隆十四年
 特诏釐正按道定额各给印信而以职事分𨽻之名
   实相符规制始为允称二十年复
 命以京畿道改列河南道之前俾互易所掌而官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601-0345a.png
   亦从对换焉于是次序秩然益昭整肃矣至京
   畿河南二道员阙皆长官抡选疏请
 简调各道掌印则以资深者递转其四川广西广东
   云南贵州五道满汉员额本各一人初制新授
   者即补掌印今改定亦由江南等八道递转焉
经历满洲汉人各一人(正六/品)都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正/六)
(品/)
  经历掌董察吏胥都事掌缮写章疏而行遣文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601-0345b.png
  之事则两厅分理之经历初称司务后改为经历
  员额顺治元年定都事初置满洲二人汉军一人
  康熙三十九年省汉军员额乾隆十七年省满洲
  都事一人改为满洲汉人各一人
笔帖式满洲三十五人蒙古二人汉军五人六科笔帖
式满洲八十人(职事见/吏部篇)
  都察院笔帖式初置满洲五十一人汉军七人康
  熙三十八年省满洲十有六人汉军二人蒙古笔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601-0345c.png
  帖式雍正十二年置额六科笔帖式初置一百有
  七人乾隆二年省二十七员其分𨽻之制堂笔帖
  式十人京畿道江南道各三人河南浙江山西山
  东陜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道各二人吏科户科兵科刑科各十有五人礼科
  工科各十人
巡察京通各仓科道十有四人
  掌稽察在京禄米等十有二仓通州中西二仓覈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601-0345d.png
  其出纳而禁其盗窃以釐剔弊端岁以十月引
见𣲖往一年而代
巡视淮安漕务科道一人(旧驻淮安/今移瓜仪)巡视济宁漕务科
道一人(驻济/宁)巡视天津漕务科道一人(旧驻天津/今移杨村)巡视
通州漕务科道一人(驻通/州)
  掌催督粮运凡官吏须索稽留及旗丁私挟禁物
  者咸纠治之济宁巡漕兼掌运河水道董察有司
  以时其疏浚焉每岁十月奏请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601-0346a.png
 简𣲖给
 钦差官员关防以行事竣而纳之
 巡察
盛京科道满洲一人巡察吉林黑龙江科道满洲二人巡
 察台湾科道满洲汉人各一人
   掌巡省风俗釐察奸弊覈考稽违凡地方兴革事
   宜及吏治民情皆以实采访而入
 告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601-0346b.png
  盛京巡察雍正三年置吉林黑龙江巡察雍正元年
   置初制每岁更代后改定俱五年抡遣一次台湾
   巡察康熙六十一年置初制亦每岁更代雍正五
   年以汉人巡察兼理台湾学政乾隆十七年改定
   三年抡遣一次三十年复
 命届期奏请应否派往均侯
 旨以行
    谨案各省巡按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601-0346c.png
  国初承明旧制置自郎中以下各官皆得选任兼
   宪衔以行顺治十八年定议永行停止又有巡
   江御史巡视屯田御史俱顺治初停止督理茶
   马御史康熙初停止又雍正三年设各省巡察
   以督捕盗贼由科道及小京堂部属各官抡遣
   江宁安徽共一人湖北湖南共一人山东河南
   共一人四年设直𨽻巡查御史顺天及永平宣
   化二人保定正定河间二人顺德广平大名二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601-0346d.png
   人又有巡视山东河湖工务御史一员雍正元
   年置直𨽻巡农御史一员雍正七年置嗣俱先
   后停止谨附识于此
 历代建置上(此卷专叙都御史/御史等官沿革)
 三代
  周礼天官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
  政令凡宫之纠禁(郑康成注若/今御史中丞)
   谨案汉御史中丞执法殿中与周官小宰掌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601-0347a.png
   刑以宪禁于王宫者相近故郑氏援以为比谨
   著之于此以明法官源流所自而其职本天官
   之贰故仍系诸吏部表内焉
  周礼春官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
  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邦国都鄙
  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
  书凡数从政者(郑康成注御/犹侍也进也)
   谨案周官御史次于内史外史之后盖本史官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601-0347b.png
   之属故杜佑以为非今御史之任然考其所掌
   如赞冢宰以出治令则凡政令之偏私阙失皆
   得而补察之故外内百官悉当受成法于御史
   实后世司宪之职所由出今仍系之于表
  吕祖谦大事记御史之名见于周官以中下士为
  之特小臣耳至于战国其职益亲故献书多云献
  书于大王御史秦赵渑池之会命御史书事淳于
  髡亦曰御史在后执法在傍是又掌记事纠察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601-0347c.png
  任也
 秦
  荀勖辞尚书令表 昔六官所掌冢宰为首秦公
  卿赞以丞相御史为冠
  杜佑通典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
  章俊卿山堂考索秦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晋书百官志御史中丞本秦官也
  史记张苍列传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索隐曰/周秦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601-0347d.png
  (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恒在殿柱之下)
  郑樵通志法冠者秦始皇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
  亦名獬豸冠
   谨案秦汉御史大夫史称其掌副丞相故汉时
   名为两府(薛宣传简在两府师/古曰丞相御史府也)凡丞相有阙则
   御史大夫以次序迁乃三公之任与今都御史
   之职不同自东汉省御史大夫而以中丞为台
   率始专纠察之任其后历代或复置大夫或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601-0348a.png
   设中丞规制各殊要皆中丞之互名盖即今都
   察院堂官之职事矣然秦汉大夫虽未可当今
   都御史而其官实御史之长故中丞称御史大
   夫丞(见汉书/张汤传)御史亦称御史大夫史(见汉/仪注)且所
   掌在承风化典法度(薛宣传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
   (天下朱博传御史大夫典正/法度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本兼执宪之司又
   不可以拟今之协办大学士职名所承权舆有
   在故仍系之都察院表内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601-0348b.png
  通典秦以御史监理诸郡谓之监察使(案御史奉/使巡察实)
  (昉于秦之监郡而战国策称安邑/之御史则是六国时已有其制矣)
 汉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
  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
  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
  卿奏事举劾案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
  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601-0348c.png
  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
  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通典汉时选郡守相高第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
  丞相
  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秦官有御史夫夫在汉为
  三公职副丞相丞相阙则大夫迁或名司空或名
  旧号史足徵也议大政必下丞相御史其廷署古
  曰府近曰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601-0348d.png
  王楙野客丛书晁错更令诸侯欢哗错父从颖川
  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云云如淳曰错
  为御史大夫位三公也如淳意其父称子为公盖
  以此尔
  太平御览汉旧仪曰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
  无塾门署用梓板题曰御史大夫寺(谢维新合璧/事类汉谓之)
  (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
  通典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601-0349a.png
  谓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中丞居殿中察举非法及
  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率
  即今之御史大夫任也
  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御史亚长曰中丞贰大夫
  以领其属汉仪大夫副丞相以备其阙参杂国纲
  鲜临府事故中丞专焉
  程大昌雍录汉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西京赋曰兰
  台金马递宿迭居按此兰台正在殿中石渠天禄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601-0349b.png
  皆在殿北○汉则直在殿中中丞皆以未有外台
  时为准而名官以中也御史台常与秘书为邻唐
  世藏书皆具数申御史台盖故则也
  吴仁杰两汉刋误补遗百官表御史大夫更名大
  司空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刋误曰多一如字
  仁杰曰此言是也表称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中
  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
  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案晁错为御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601-0349c.png
  史大夫谓丞史云云如淳曰丞史丞及史也表载
  丞不载史汉纪始有之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一
  曰内史掌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然则表有
  缺文者矣督部刺史下当云一曰内史内领侍御
  史今缺四字置长史下当云省内史中丞官职如
  故今缺三字衍一字不然有两丞而止著其一两
  丞之外复置长史非缺则赘其义安在
   谨案前汉御史大夫非今都御史说已具前至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601-0349d.png
   御史中丞虽掌纠察而所居在殿中兰台为宫
   掖近臣亦与今副都御史有异至成帝以后中
   丞出居外台其职始视今之都察院矣又百官
   表称汉御史有两丞而所载仅止中丞沈约宋
   书始以御史丞当其一然考之汉书多称中丞
   间有单称御史丞者如班书严延年传事下御
   史丞按验范书黄琬传事下御史丞王畅以事
   核之皆即中丞之省文减宣传上言稍迁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601-0350a.png
   及丞下言为御史及中丞二十载此即其證盖
   行文者详略互见并非别为一官且考薛宣传
   称宣为御史中丞执法殿中外总部刺史陈咸
   传称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
   史内执法殿中所掌皆在督察州郡刺史而并
   不言其受公卿奏事故史记三王世家所载大
   司马上疏其受以奏未央宫者有御史臣光之
   名而不及中丞(说详通/政司篇)吴仁杰据汉纪以为当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601-0350b.png
   作内史其说似不为无所本也
  应劭风俗通御史中丞旧治书侍御史也
  册府元龟孝宣感路温舒言秋季后请谳时帝幸
  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治书御史
  起于此后因别置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罪当其
  轻重
  太平御览汉官仪曰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
  一名曰柱后以铁为之言其审固不挠也或说古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601-0350c.png
  有獬豸兽主触邪佞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
  通典汉旧仪曰汉御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
  十五人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二
  人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领录
  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
  汉书萧望之传注如淳曰汉仪注御史大夫史员
  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其十五人给事殿中其馀三
  十人留寺治百官事皆冠法冠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601-0350d.png
   谨案汉自成帝以后中丞为御史台率其职实
   如今之都御史而治书侍御史二人掌以法律
   当天下奏谳定其是非参主台事犹其初之有
   两丞则亦当如今副都御史之职也至御史在
   汉虽有殿中及留寺之分然皆归大夫及中丞
   统属故尹齐传称齐为御史事张汤董贤传称
   孔光为御史大夫时贤父恭为御史事光萧望
   之至使守史护视家事而鲍宣传称宣摧辱丞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601-0351a.png
   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𨽻官欲捕从事
   云云盖亦因中丞承诏治宣狱故使侍御史往
   捕则侍御史之得听中丞差委亦槩可见矣
  通典汉有御史主簿(汉书孙实传张忠为御/史大夫署宝为主簿)
  汉书武帝本纪御史乘属在庙旁如淳注汉仪注
  御史亦有属
  汉书严延年列传以选补御史掾举侍御史
  汉书萧望之列传少史冠法冠苏林注少史曹史之下者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601-0351b.png
   谨案汉御史台主簿及椽当如今之经历都事
   等官而御史属独不详其秩位考匈奴传载祁
   连欲引兵还御史属公孙益寿谏以为不可擢
   益寿侍御史是其职亦当与椽相近盖是时田
   广明以御史大夫为祁连将军故得以其属行
   其言御史属者乃御史大夫之属非侍御史也
   汉书所云丞相御史及制诏御史者皆指御史
   大夫史家省文往往如是耳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601-0351c.png
  汉书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
  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汉书王䜣列传绣衣御史暴胜之持斧逐捕盗贼元
  后列传王贺为武帝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
  唐六典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不法事凡
  九条
  马端临文献通考汉惠帝初置御史监三辅其后
  又置监御史汉官仪曰侍御史出督州郡赋税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601-0351d.png
  漕军粮
  汉书胡建列传监军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
  上
   谨案御史出使至西汉而渐多如绣衣直指监
   郡督运监军之类皆以事专行正如今巡漕巡
   察诸差之比其他随时奉遣者尚屡见于史如
   食货志载分遣御史即治郡国缗钱宣帝纪载
   黄龙元年诏御史察计簿霍光传载侍御史五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601-0352a.png
   人持节护丧事皆非常例而收缚罪人亦多以
   侍御史为之(刘辅传上使侍御史收系辅谷永/传上使侍御史收永朱云传御史)
   (将云/下殿)盖因其给事殿中职居亲近故事之重且
   急者往往使之衔命耳又叔孙通传载长乐宫
   置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无敢欢哗
   失礼者则又今纠仪之职所自始矣
  通典后汉初废御史大夫至建安十三年罢三公
  官始复置之以郗虑居焉不领中丞置长史一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601-0352b.png
  后汉书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
  (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
  书侍御史二人六百石(本注曰选明法律者为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
  (律当其/是非)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
  (事有违失举劾之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威仪有违失则劾奏)兰台令
  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
  洪适𨽻释巴郡太守张纳碑五府表君中丞督(缺/二)
  (字/)武汾沄所向禽殪日不移晷收功献捷车骑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601-0352c.png
  军冯绲碑御史中丞督使扬徐二州讨贼范□朱
  生徐凤马勉张婴等幽州刺史朱龟碑于时益州
  蛮夷侵寇边郡陆梁山野为害日甚朝廷以君能
  (缺二/字)(缺二/字)御史中丞讨彼乱略君统整群帅方
  谋并设威神霆电烛于上下至(缺二/字)(缺四/字)授首
  后汉书宣秉列传光武特诏御史中丞与司𨽻校
  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
   谨案后汉书马援传称马严拜侍御史中丞当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601-0352d.png
   以其为侍御史之长故又有此称也至中丞督
   兵讨捕盗贼已见于前汉成帝时迨东京而其
   事尤多范史所载如冯绲以御史中丞将兵督
   扬州九江诸郡军事盛修以御史中丞募兵讨
   长沙零陵贼不一而足今督抚之兼都御史副都
   御史衔其制盖权舆于此矣
  通典治书御史选御史高第者补之自桓帝之后
  无所平理充位而已侍御史以公府掾属高第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601-0353a.png
  之或以故牧守议郎郎中为之顺帝后绝他选专
  用宰士有三缺三府各一
  册府元龟侍御史二汉所掌凡五曹一曰令曹掌
  律令二曰印曹掌刻印三曰供曹掌斋祀四曰马
  曹掌厩马五曰乘曹掌护驾
   谨案前汉御史多以刀笔吏积劳得之后汉始
   以公府掾属选补盖即如今由部属保举之例
   而后汉书载司徒刘恺辟韦豹谓之曰今岁垂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601-0353b.png
   尽当选御史意在相荐子其宿留则选举之期
   又当在每岁冬月矣至后汉侍御史有出使安
   集州县者杜诗传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是也有
   主从驾行幸平治道路者章帝纪帝东巡狩敕
   侍御史方春母得有所伐杀虞延传驾经封邱
   城门门小不容羽盖帝怒使挞侍御史盖即所
   谓乘曹之职是也有出督军旅者高彪传第五
   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桓典传典为侍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601-0353c.png
   奉使督军破贼是也有慰抚属国者李恂传拜
   侍御史持节使幽州宣布恩泽慰抚北狄是也
   有监护东宫者种皓传顺帝时为侍御史监护
   太子是也有使典丧事者杨赐传赐卒使侍御
   史持节送丧兰台令史十人发羽林骑轻车介
   士是也而郭宪传又称执法奏为不敬章怀太
   子注执法纠劾之官是御史亦可称执法殆如
   中丞之为中执法欤(伏湛传注王莽改御史/曰执法其名盖起于此)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601-0353d.png
  通典后汉谯元为绣衣御史持节分行天下沈约
  云绣衣御史光武省顺帝复置
   谨案谯元本传元以中散大夫为绣衣使者并
   非御史且其事在平帝元始四年亦非后汉也
   杜佑此条徵引殊误
 三国
  三国蜀志向朗列传郎子条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雍录鱼豢魏略载薛夏之言曰兰台为外台秘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601-0354a.png
  为内阁此时御史所掌秘籍已不在禁中矣故命
  为外台
  册府元龟魏文帝黄初二年又以御史大夫为司
  空改中丞为宫正后皆复旧名侍御史八人又置
  治书执法掌奏劾治书侍御史但掌律令
  宋书百官志魏置御史八人有治书曹掌度支运
  课第曹掌考课不知其馀曹也
  通典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察非法即殿中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601-0354b.png
  御史之始也
  三国魏志杜袭列传文帝践阼袭为督军粮御史更
  为督军粮执法
  三国魏志明帝本纪黄初七年遣治书侍御史荀禹
  慰劳边方景初元年冀兖徐豫四州民遇水遣侍
  御史循行没溺开仓赈救之
  册府元龟吴亦有御史夫夫(孙休永安元年命/大将军孙綝领之)
  又置左右御史大夫(五年以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601-0354c.png
  三国吴志是仪列传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
  三国吴志薛综列传综子莹孙皓初为左执法(胡/综)
  (传拜偏将军/兼左执法)
  三国吴志陆凯列传凯弟允始为御史
  三国吴志楼元列传孙休时为监农御史
   谨案蜀吴官制史志有阙今采列传所载以补
   其略至吴之中执法左执法其职较崇当亦即
   中丞之改名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601-0354d.png
 晋
  册府元龟晋初罢大夫因汉制以中丞为台主
  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晋宋元魏以还无御史大
  夫由是中丞威望愈尊礼有加等
  通典晋亦因汉以中丞为台主与司𨽻分督
  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初不得纠尚书后
  亦纠之(晋傅成奏云司𨽻中丞得纠太子而不/得纠尚书臣所末譬朝廷无以易之)
  丞专纠行马内司𨽻专纠行马外虽制如是然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601-0355a.png
  更奏众官实无其限
  晋书职官志晋置治书侍御史四人泰始四年又
  置黄沙狱治书侍御史一人秩与中丞同掌诏狱
  及廷尉不当者皆治之后并江南遂省黄沙治书
  侍御史及太康中又省治书侍御史二员○侍御
  史员九人品同治书而有十三曹吏曹课第曹直
  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
  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及江左初省课第曹置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601-0355b.png
  库曹后分置外左库内左库云○殿中侍御史晋
  置四人江左置二人又案魏晋官品令又有禁防
  御史第七品孝武太元中有检校御史吴琨则此
  二职亦兰台之职也
  叶梦得石林燕语自晋魏以来凡入殿奏事官以
  御史二人管殿门外搜索而后许入谓之监搜御
  史立药树下至唐犹然太和中始罢之
  赵彦卫云麓漫钞东晋时有检校御史专掌行马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601-0355c.png
  外事以吴琨为之
  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六年正月初置督运御史官
 宋齐梁陈
  宋书百官志御史中丞掌奏劾不法秩千石治书
  侍御史掌举劾官品第六已上分掌侍御史所掌
  诸曹若尚书二丞侍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奏
  事有违失者举劾之太祖元嘉中省外左库世祖
  大明中复置顺帝初省营军并水曹省算曹并法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601-0355d.png
  曹吏曹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
  南齐书百官志御史中丞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
  侍御史十人
  隋书百官志御史台梁国初建置大夫天监元年
  复曰中丞置一人掌督司百寮治书侍御史二人
  分统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居曹掌知其事纠察不
  法殿中御史四人掌殿中禁卫陈承梁皆循其制
  官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601-0356a.png
   谨案治书侍御史自应劭已比之中丞魏晋以
   后分统侍御史沈约谓若尚书二丞则其职事
   更崇今故系之副都御史表内至治书或作持
   书或作侍书考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有旧注国
   讳改焉后历代皆同九字当系唐人原本所题
   盖唐避高宗讳改治为持又讹作侍也今并从
   汉书本文作治字焉
   又案江左诸朝中丞独专论劾之责群臣得罪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601-0356b.png
   多有以失纠免官者(南史蔡廓传谢灵运杀人/御史中丞王淮之坐不纠)
   (免/官)故每不能久于其位刘休传载休为中丞启
   言宋世载记六十历斯任者五十有三校其年
   月不过盈岁是也又当时条制亦往往与前代
   较异如王僧虔传称甲族由来不居宪台殆恐
   其有所瞻徇而然又到洽传称旧制中丞不得
   入尚书下舍洽兄溉为左户尚书至刺省详决
   始许入省则不知其何故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601-0356c.png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北邻御史台
  魏书官氏志御史中尉第三品上治书侍御史第
  五品上侍御史殿中御史从第五品中又高祖复
  次职令御史中尉从第三品治书侍御史第六品
  侍御史第八品殿中侍御史从第八品检校御史
  第九品
   谨案魏李彪为御史中尉而洛阳伽蓝记又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601-0356d.png
   高祖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御史中丞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𤬪屠儿割肉
   与称同然则当时虽改中丞为中尉而中尉仍
   通称中丞也
  徐坚初学记侍御史后魏八人殿中侍御史后魏
  置十四人检校御史后魏置十二人
  魏书官氏志天兴四年九月罢外兰台御史总属
  内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601-0357a.png
  通典后魏御史甚重必以对策高第者补之侍御
  史与殿中侍御史昼在外台受事夜则番直内台
  御史旧式不随台主简代延昌中王显有宠于宣
  武为御史中尉始请革选此后踵其事每一中尉
  则更简代御史
  魏书韦缵列传迁侍御史中散高道悦列传少为中
  书学生侍御主文中散
   谨案治书侍御史宋齐其任稍轻至梁复重其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601-0357b.png
   选通典谓后魏掌纠禁内朝会失时服章违错
   飨宴会见悉所监之则其职亦次于中尉故魏
   书李彪传载李冲劾彪表称辄集治书侍御史
   臣郦道元等以彪所犯罪状讯其虚实云云盖
   时彪方为中尉彪既被罪故台官即以道元为
   首也至侍御中散主文中散二官不见于官氏
   志而由此可转御史殆亦掾史之属如今之经
   历都事欤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601-0357c.png
   又案北魏亦有监军御史(毕祖彦传以侍御/史为元法宣监军)
   出使徵兵(高道悦传车驾南征徵兵秦雍期秋/季阅集洛阳使者治书御史薛聪等)
   (稽迟/期会)与典治丧事者(王肃传遣侍御史/一人监护丧事)大抵多沿
   前代之制至巡察州郡虽无专职而高聪传称
   聪为并州刺史再为御史举奏张纂传称纂为
   乐陵太守多所受纳闻御史至弃郡逃走则是
   乘传糺察者亦时有其事矣
 北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601-0357d.png
  隋书百官志后齐御史台掌纠察弹劾中丞一人
  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检校
  御史各十二人录事四人
  谢维新合璧事类御史台自齐梁皆谓之南司梁
  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
   谨案南台之名不始于梁据南史王昙首传载
   宋元嘉四年车驾出北堂使三更开广莫门南
   台不肯开左丞羊元保奏免中丞傅隆又袁凯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5a 页 WYG0601-0358a.png
   传有南台御史王道隆沈文季传有南台御史
   贺咸则自宋齐已有此称矣
 后周
  册府元龟后周六官之建改中丞为司宪中大夫
  御史台为司宪属秋官府置司宪上士二人中士
  (人数/阙)旅下士八人
  通典后周有司宪中大夫掌司寇之法辨国之五
  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5b 页 WYG0601-0358b.png
 隋
  隋书百官志高祖受命置御史台大夫二人治书
  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
  各十二人录事二人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仍依旧
  入直禁中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御史台增治书侍
  御史为正五品省殿内御史员增监察御史员十
  六人加阶为从七品开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
  罢其制又置主簿录事员各二人侍御史惟掌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6a 页 WYG0601-0358c.png
  从纠察其台中簿领皆治书侍御史主之
  通典隋以国讳改中丞为大夫
  初学记隋室讳中省中丞增治书御史之品以代
  之
   谨案隋以中丞为大夫而治书侍御史专主簿
   领以为之贰至唐复改治书为中丞自是而后
   大夫即汉魏中丞之职中丞即汉魏治书御史
   之职名虽递易而实则无殊也至汉御史给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6b 页 WYG0601-0358d.png
   禁中号称近职故后汉书载侍御史何敞上疏
   至有臣谬预机密之语(见郅/寿传)嗣后虽代有变更
   而兰台犹属内省自隋炀帝罢直宿之制于是
   御史始专𨽻外台矣
  通志隋大业三年始置主簿二人兼置录事一人
  (案通志作录事二人/与隋书异疑有误)
 唐
  唐六典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中丞二人正五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7a 页 WYG0601-0359a.png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侍御史四
  人从六品下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二十五人掌纠
  举百僚推鞫狱讼主簿一人从七品下录事二人
  从九品下掌印及受事发辰勾检稽失殿中侍御
  史六人从七品上令史八人书令史十人掌殿廷
  供奉之仪式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令史三十
  四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议
  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 距义宁至先天登宰相者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7b 页 WYG0601-0359b.png
   十二人以本官参政者十三人故相任者四人藉
   威声以棱檄外按戎律者八人官或改称大司宪
   台或分为左右肃政罢置不恒从其宜也开元天
   宝中刑措不用元元休息由是务简益重地清弥
   尊在难其人多举勋德至宰辅者四人宰辅兼者
   一人故相任者一人兼节度者九人异姓封王者二
   人
   新唐书百官志高宗改治书侍御史为中丞以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8a 页 WYG0601-0359c.png
  帝名龙朔二年改御史台曰宪台大夫曰大司宪
  中丞曰司宪大夫武后文明元年改御史台曰肃
  政台
  唐会要光宅二年改为左肃政台专管在京百司
  及监军旅更置右肃政台其职员一准左台令按
  察京城外文武僚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御史台景
  云三年废右台先天二年又置右台寻又废
  赵璘因话录高宗朝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8b 页 WYG0601-0359d.png
   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故御史台呼为南台南朝
   同也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之号当时亦谓
   之左台右台则宪府未曾有东西台之称惟俗间
   呼在京为西台东都为东台李栖筠为御史大夫
   后人不名者呼为西台又不知出何故事岂以其
   名上栖字遂呼之耶
   旧唐书职官志会昌二年十二月敕大夫掌邦国
   刑宪肃政朝廷其任既重品秩宜峻准六尚书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9a 页 WYG0601-0360a.png
  升为正三品中丞为宪台长升为正四品下与丞
  郎出入迭用著之于令
  颜真卿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书宰相御史
  大夫两省五品供奉官自为一行
  刘肃大唐新语李承嘉为御史大夫谓诸御史曰公等
  奏事须报承嘉知不然无妄闻也诸御史悉不禀
  之承嘉厉而复言监察萧至忠徐进曰御史人君
  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设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39b 页 WYG0601-0360b.png
   弹中丞大夫岂得复咨耶承嘉无以对
   通典中丞二人亦时有内供奉(本有一人圣历中/加一人寻省先天)
   (中复/置)职副大夫通判台事
    谨案唐代节镇多加御史大夫衔其入为本官
    则谓之知台事代宗纪以浙西观察使苏州刺
    史御史大夫李涵知台事是也其大夫阙官而
    中丞摄事者则谓之知大夫事资治通鉴御史
    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是也至唐世以中丞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0a 页 WYG0601-0360c.png
   次对官(胡三省通鉴注宰相对延英既退常参/官得引对者以次宰相之后故曰次对)
   今制三品以上惟副都御史
 奏事宫门得以绿头牌签名进
 呈与尚书都御史侍郎同盖犹其旧制矣
  大唐新语宋璟则天朝以频论得失内不能容而
  惮其公正乃敕璟往扬州推按奏曰臣以不才叨
  居宪府按州县乃监察御史事耳今非意差臣不
  识其所由请不奉制无何复令按幽州都督屈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0b 页 WYG0601-0360d.png
  仲翔璟复奏曰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
  且仲翔所犯赃污耳今高品有侍御史卑品有监
  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当有危臣请不奉
  制月馀优诏令副李峤使蜀峤喜召璟曰叨奉渥
  恩与公同谢璟曰恩制示礼数不以礼遣璟璟不
  当行谨不谢乃上言曰臣以宪司位居独坐今陇
  蜀无变不测圣意令臣副峤何也恐乖朝廷故事
  请不奉制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1a 页 WYG0601-0361a.png
   唐会要开元二十二年置京畿采访处置使以中
   丞为之
   柳宗元河东集中丞壁记今之制受命临戎无所
   统属者谓之使开元以来其制愈重故取御史之
   名而加焉至于今若干年其兼中丞者若干人皆
   得以壮其威张其声其用远矣
    谨案唐自开元置采访使始以中丞兼之其后
    为节度观察刺史者多兼大夫中丞之号以至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1b 页 WYG0601-0361b.png
   幕府参佐僚属皆以御史为之谓之外台此即
   后世行台之制所自昉也
  舒元舆御史台新造中书院记若御史台每朝会
  其长总领属官谒于天子道路谁何之声达于禁
  扉至含元殿西庑使朱衣从官传呼促百官就班
  迟晓文武臣僚列于两观之下使监察御史二人
  立于东西朝堂砖道以监之鸡人报点监者押百
  官由通乾象入宣政门及班于殿庭则左右巡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2a 页 WYG0601-0361c.png
  二人分押于钟鼓楼下若两班就食于廊下则又
  分殿中侍御史一人为之使以莅之内谒者承旨
  唤仗入东西閤门峨冠曳组者皆趋而进分监察
  御史二人立于紫宸屏下以监其出入炉烟起天
  子负斧扆听政自螭首龙池南属于文武班则侍
  御史一人尽得专弹举不如法者
  因话录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
  呼为端公见宰相及台长则曰某姓侍御知杂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2b 页 WYG0601-0361d.png
  谓之杂端见台长则曰知杂侍御虽他官高秩
  兼之其侍御号不改见宰相则曰知杂某姓某
  官台院非知杂者乃俗号散端二曰殿院其僚
  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见宰相及台长杂端
  则曰某姓殿中最新入知右巡已次知左巡号两
  巡使所主繁剧及迁向上则又入推益为劳屑惟
  其中间则入清闲故台中谚曰免巡未推只得自
  如言其畅适也厅有壁画小山水甚工云是吴道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3a 页 WYG0601-0362a.png
  元真迹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
  御见宰相及台长杂端则曰某姓监察若三院同
  见台长则通曰三院御史而主簿纪其所行之事
  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
  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杂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
  两院则分坐虽举匕箸皆绝谈笑食毕则主簿持
  黄卷揖曰请举事于是台院白杂端曰举事(欲上/堂三)
  (院长各于会堂南廊下/先白杂端云合举事)则举曰某姓侍御更有姓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3b 页 WYG0601-0362b.png
   同者则以第行别之有某过谋准条主簿书之(其/两)
   (院皆/如此)若举时差错则最小殿中举院长最小侍御
   史举殿院长(又错则向/上人乃举)若杂端失笑则三院皆笑
   谓之烘堂悉免罚矣凡见黄卷罚直遇赦悉罚台
   长到诸院凡官吏所罚亦悉免御史虚三院虽至
   美而月满殿中推鞫之劳惮于转两院以向下侍
   御史便领推也多不愿为以此台中以殿中转两
   院为戏谑之辞每出入行步待御史在柱里殿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4a 页 WYG0601-0362c.png
   两院在柱外有时殿中入柱里则共咍之曰著去
   也三院御史主簿有事白端公就其厅若有中路
   白事谓之参端参端有罚殿中已免巡过正知巡
   者假故则向上人又权知谓之蘸巡台官有亲爱
   除拜喜庆之事则谒院长杂端台长谓之取贺凡
   此皆用胥徒走卒之言遂成故事院长每上堂了
   各报诸御史皆立于南廊便服靸鞋以俟院长立
   定院长方出相揖而序行至殿院门揖殿中又序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4b 页 WYG0601-0362d.png
   行至食堂门揖侍御史凡入门至食凡数揖大抵
   揖者古之肃拜也台中无不揖其酒无起谢之礼
   但云揖酒而已酒最合敬以恐烦却损往往自台
   拜他官执事亦误作台揖人皆笑之每赴朝序行
   至待漏院偃息则有卧揖上门有马揖凡院长在
   厅院内御史欲往他院必先白决罚又必先白察
   院有都厅院长在本厅诸人皆会话于都厅亦白
   (御史初上后遇杂端上堂则举三愆九失仪意缘/是新入欲并罚出未遇杂端上堂其犯旧条并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5a 页 WYG0601-0363a.png
   (罚/)察院南院会昌初监察御史郑路所葺礼祭厅
   谓之松厅南有古松也刑察厅谓之魇厅寝于此
   多魇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
   器以防暑湿御史躬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吏察
   主院中入朝人次第名籍谓之朝簿厅吏察之上
   则馆驿使馆驿使之上则监察使监察使同僚之
   冠也谓之院长台中敬长三院皆有长察院风彩
   尤峻凡三院御史初拜未朝谢先谒院长院长辞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5b 页 WYG0601-0363b.png
   疾不见则不得及上矣
   赵彦卫云麓漫钞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谓之
   台院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监察御史谓之监院
   赵□石墨镌华唐御史台碑阴题名碑阴题侍御
   史并内供奉侍御史并内供奉监察御史共六百
   馀人
   通典侍御史之职有四谓推(推者掌/推鞫也)(掌弹/举)公廨
   (知公/廨事)杂事(台事悉/总判之)定殿中监察以下职事及进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6a 页 WYG0601-0363c.png
   改转台内之事悉主之号为台端知杂者谓之杂
   端最为雄剧殿中侍御史迁转及职事与侍御史
   相亚自开元以来权归侍御史而迁转犹同号为
   副端监察御史职知朝堂正门无籍非因奏事不
   得入至殿庭在西凤阙南侍至开元七年敕始并
   令随仗入阁
   新唐书百官志又置御史里行使侍御史里行使
   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6b 页 WYG0601-0363d.png
   大唐新语初马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
   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
   通典侍御史内供奉与殿中御史内供奉监察御
   史里行其制并同皆无职田庶仆
    谨案唐宋三院御史今惟存监察一名其侍御
    及殿中职事均已归并察院掌辖以唐制准之
    杂端独主台务正如今京畿道代堂办事之比
    副端则当如今之河南道至御史里行诸官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7a 页 WYG0601-0364a.png
   为正员则又如
  国朝初制之有试御史也
  李峤请每十州分置御史巡按疏陛下创置右台分
  巡天下自非分州统理无由济其繁务请大小相兼率
  州置御史一人以周年为限使其亲至属县或入
  闾里督察奸讹观采风俗然后可以求其实效课
  其成功
  王应麟玉海唐监察御史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7b 页 WYG0601-0364b.png
   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开元中兼巡传驿大历十四
   年号馆驿使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司由下第
   一人为始出使亦然兴元元年以第一人察吏部
   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
   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元和中以新人不
   出使无以观能否乃命颛察尚书省号六察官开
   元十九年以监察御史二人莅太仓左藏库其后
   以殿中侍御史上一人为监太仓使第二人为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8a 页 WYG0601-0364c.png
   左藏库使
   唐会要武后时初置两台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
   俗秋曰廉察令地官尚书韦方质为条例删定为
   四十八条以察州县自载初以后奉敕乃巡不每
   年出使
    谨案唐之监太仓使乃今巡仓御史之职馆驿
    使乃今巡察御史兼查驿站之职分察尚书省
    乃今御史稽查各部院衙门之职而十道巡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8b 页 WYG0601-0364d.png
    则今巡察御史亦尚其遗意也
   大唐新语唐九徵为御史监灵武军时吐蕃入寇
   蜀汉九徵出永昌郡千馀里讨之累战皆捷加朝
   散大夫侍御史
   通志隋末亦遣御史监军唐垂拱三年十二月
   凤阁侍御韦方质奏言旧制有御史监军武太后
   曰将出师君授之斧钺阃外之事皆使裁之比
   来御史监军乃有控制军中大小之事皆须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9a 页 WYG0601-0365a.png
  禀非所以委专征也
   谨案汉时朱龟冯绲之流皆以御史中丞出军
   然非监军也止胡建传有监军御史之名隋唐
   盖沿其制
  通志主簿唐武德末杜淹为御史大夫以吏部主
  事林怀信为之贞观中自张宏济为此官后遂为
  美职
 五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49b 页 WYG0601-0365b.png
   五代史梁本纪乾元三年御史大夫姚洎李琪列传
   唐明宗即位以琪为御史中丞
   五代会要御史大夫后唐天成元年六月以李琪
   为特进行御史大夫自后不除○晋天福五年二
   月以御史中丞为清望正四品
   五代史卢导列传事梁为侍御史知杂事和凝列传唐
   天成中为殿中侍御史李怿列传事梁为监察御
   史裴羽列传事梁为御史台主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0a 页 WYG0601-0365c.png
  五代会要晋开运二年八月敕御史台准前朝故
  事以郎中员外一员兼侍御史知杂事近年停罢
  独委年深御史知杂振举之司纪纲未峻宜遵故
  事庶协通规宜于郎署中选清慎强者兼御史知
  杂事
  五代会要御史台六员监察谓之分察使
   谨案五季台官亦依三院旧制谨略采五代史
   纪传及王漙会要以补志文之阙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0b 页 WYG0601-0365d.png
   五代会要一台司除御史中丞随行印及左右巡
   使监察使并出使印等外其御史台印一面先准
   合式即是主簿监临近年以来缘无主簿遂至内
   弹御史权时主持又常随本官出入不定伏缘台
   中公事不同诸司动系重难常虞留滞当申奏申
   堂之际及牒州府之时事无轻重并使此印今准
   令式逐日有御史一员台直承受制敕公文其御
   史台印今后欲勒留台中不令在外选差令史一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1a 页 WYG0601-0366a.png
   人帖司一人同知此印凡有诸色大案印发之时
   准指挥诸司各置印历
  宋
   宋史职官志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
   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中丞一人为台长侍御史一
   人掌贰台政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
   之失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官之事检
   法一人掌检详法律主簿一人掌受事发辰勾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1b 页 WYG0601-0366b.png
   簿书
   文献通考宋承唐制有三院大夫无正员止为兼
   官中丞除正员外或带他官者尚书则曰某官兼
   御史中丞丞郎则曰御史中丞兼某官给事中谏
   议则曰某官权御史中丞事次有知杂御史一员
   副中丞判台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御史台自薛奎后中丞缺
   人不补侍御史知杂事韩亿独掌台务者踰年天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2a 页 WYG0601-0366c.png
  圣四年始命王臻权御史中丞
  石介徂徕集御史府不与他府并旧有大夫则中
  丞亚大夫而领其属今大夫阙则中丞其长也故
  中丞之任特重中丞之责尤重焉
  陆游老学庵笔记故事台官无侍经筵者贾文元
  公为中丞仁祖以其精于经术特召侍讲延英自
  此遂为故事
  叶梦得石林燕语元丰既新官制职事官未有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2b 页 WYG0601-0366d.png
  经除者惟御史大夫未尝除人盖台谏之长非宰
  相所利故无有启之者崇宁中朱圣予尝请除竟
  不行
  合璧事类旧制三院多出外任风宪之职用他官
  领之太平兴国三年以张巽为监察御史正名举
  职自此始也唐制御史不专言职至天禧中始置
  言事御史唐朝有御史里行至景祐中始置以处
  御史之官卑者唐台案有六监司元丰三年李定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3a 页 WYG0601-0367a.png
  请复六察于是以御史专领六察(元丰三年御史/台言请以吏部)
  (及审官东西院三班院𨽻吏察户部三司及司农/寺𨽻户察刑部大理寺审刑院𨽻刑察兵部武学)
  (𨽻兵察礼祠部太常寺𨽻礼/察少府将作等𨽻工察从之)其后大正官名不除
  大夫检校官带宪衔者亦除去(自国初至元丰中/检校官多带宪衔)
  (有检校御史大/夫者至是亦罢)以中丞为长知杂御史为侍御史
  言事官为殿中侍御史六察官为监察御史旧以
  中丞兼理检使殿中侍御史兼左右巡使监察御
  史兼监察使至是使名悉罢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3b 页 WYG0601-0367b.png
   玉海开宝四年边光范兼判御史台公事兴国四
   年侯骘权中丞雍熙三年赵昌言以知制诰正为
   中丞端拱二年右谏议王化基权中丞始定班制
   正衙常参立中丞转位内殿起居立本班咸平五
   年五月温仲舒以礼书为中丞天禧元年右丞赵
   安仁兼安仁请给御宝印历书三院纠弹事祥符
   七年九月知杂王随请两制撰重修御史台记国
   朝大夫止为兼官中丞除正官外带他官次有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4a 页 WYG0601-0367c.png
   杂侍御史又有左右巡使分纠违失监察使掌祠
   祭廊下使掌入阁食监香使掌行香谓之五使有
   四推台殿开宝六年九月冯炳为侍御史知杂判
   台事十月雷德骧分判三院初三院多出外任兴
   国三年命张巽为监察始正名举职天禧元年二
   月八日丁丑始置言事御史侍御史以下六员不
   兼领职务其后久不除庆历五年正月乙亥以殿
   中梅挚监察李京并为言事御史令中丞厅之南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4b 页 WYG0601-0367d.png
   有谏官御史厅盖御史得兼谏职也唐制御史不
   专言职景祐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置御史里行举
   三丞历知县者为之从中丞韩亿之言也元丰二
   年李定请复六察十二月丙午从之以御史专领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诏六察官以所纠多寡为殿
   最中书置簿以时书之五月二日增置台主簿一
   员十一月六日诏御史六员三分察三言事六年
   正月二十四日都司置御史房六月乙巳朔诏六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5a 页 WYG0601-0368a.png
  察各置一御史九月二十四日置检法官八年十
  月丁丑诏监察兼言事殿中兼察事用吕公著刘
  挚之言也元丰正名不除大夫检校官亦除去以
  中丞为长知杂为侍御史言事为殿中侍御史六
  察为监察御史使名悉罢二年十二月六日诏御
  史台重修一司敕五年六月十四日诏尚书省得
  弹奏六察失职绍兴元年九月侍御史沈与求请
  举元丰六察旧法乾道二年三月十五日诏非历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5b 页 WYG0601-0368b.png
  两任县令不除监察非任守臣不除郎官著为令
  文献通考御史台置推直官四人专治狱事元丰
  时悉罢
   谨案宋初以知杂御史副中丞判台事及元丰
   改制遂以侍御史为中丞之贰当时虽名三院
   其实侍御史班位特崇盖近今副都御史之职
   任也至六察之制则今御史之稽查各衙门者
   实为监察旧职其来久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6a 页 WYG0601-0368c.png
  石林燕语故事台官皆御史中丞知杂与翰林学
  士互举其资任须中行员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
  上曾任通判人未历通判非特旨不荐仍为里行
  此唐马周故事也议者颇病太拘难以应格熙宁
  初司马君实为中司已请稍变旧制及吕晦叔继
  为中司遂荐张戬王子韶二人皆京官也既而王
  荆公骤用李资深以秀州军事判官特除太子中
  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命下宋次道当制封还词头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6b 页 WYG0601-0368d.png
   已而次命李才元苏子容皆不奉诏盖谓旋除中
   允而命犹自选人而除也三人皆谪卒用资深近
   岁有差遣合用京官特改官而除者自资深始也
   王栐燕翼贻谋录仁宗重台谏之选景祐元年四
   月癸丑诏御史台置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里行
   又诏举三丞以上尝历知县人除御史里行二年
   除御史又二年除三司开封判官自清要而历繁
   剧选任既重一时号称得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7a 页 WYG0601-0369a.png
  宋史职官志乾道二年诏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
  不得除监察御史
   谨案宋以县令选授御史明代行取之制盖本
   于此
  欧阳修归田录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
  白中丞自刘子仪为中丞始榜台中今后御史有
  言不须先白中丞
  文献通考天禧中两省置谏官六员御史台置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7b 页 WYG0601-0369b.png
  六员并不兼领职务其或诏令乖当官曹涉私措
  置失宜刑赏踰制并令谏官奏论宪臣弹举每月
  须一员奏事或有急务亦许非时入对
  方勺泊宅编虞经臣策元祐五年作监察御史是
  时察官亦许言事寻擢侍御史不历殿院至绍圣
  改元移起居郎明年遂为给事中
   谨案泊宅编谓虞策由监察御史擢侍御史不
   历殿院则当时监察御史擢侍御史必由殿院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8a 页 WYG0601-0369c.png
   明矣大唐新语载宋璟之言曰高品有侍御史
   卑品有监察御史然则监察御史擢侍御史以
   最卑擢最高中间必由殿院唐宋制同也
  朱翌猗觉寮杂记外台见唐高元裕传故事三司
  监院官带御史者号外台得察风俗举不法监院
  属三司如杨子院是也皆财货转易之地故今监
  司亦号外台皆以察风俗举不法刘梦得和南海
  马大夫云汉家旌旆付雄才百粤南溟统外台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8b 页 WYG0601-0369d.png
  马总带御史大夫也
   谨案历代本别有諌议大夫属门下省以主谏
   诤而御史则专以纠察非违为职自宋真宗置
   言事御史许之论列时政而台谏始合为一然
   元丰初制以殿中为言事官监察为六察官犹
   各有司存其后复令其互兼御史遂尽得建言
   不专弹劾逮金元以后而谏议之官遂废亦台
   臣积重之势然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9a 页 WYG0601-0370a.png
 辽
  王圻续文献通考辽南面官有御史台太宗会同
  元年置其官曰御史大夫曰御史中丞曰侍御史
   谨案辽制有侍御史而无殿中监察盖三院职
   事并于一也
 金
  金史百官志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掌纠察朝
  仪弹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御史中丞从三品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59b 页 WYG0601-0370b.png
   大夫侍御史二员从五品掌奏事判台事治书侍
   御史二员从六品掌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二员
   正七品每遇朝对立于龙墀之下专劾朝者仪矩
   监察御史十二员正七品掌纠察内外非违刷磨
   诸司察帐并监祭礼及出使之事(参注诸色人大/定二年八员承)
   (安四年十员承安五/年两司各添十二员)典事二员从七品架阁库管
   勾一员从八品检法四员从八品
   金史选举志宣宗南迁尝以御史巡察兴定元年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0a 页 WYG0601-0370c.png
  以县官或非材监察御史一过不能备知遂令每
  岁两遣监察御史巡察仍别选官巡访以行黜陟
  之政
  元好问中州集史肃入为监察御史迁治书杨慥
  拜监察御史迁侍御史
   谨案金时台殿二院多由察院迁转中州集传
   可證与唐宋之制略同
 元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0b 页 WYG0601-0370d.png
  元史百官志御史台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
  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从
  二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始立
  台设官七员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典事
  检法狱丞七年改典事为都事十九年罢检法狱
  丞二十七年始置经历一员皇庆元年增中丞为
  三员二年减一员至治二年大夫一员后定置御
  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1a 页 WYG0601-0371a.png
  二员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
  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
  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
  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
  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六人其属有二○殿中
  司殿中侍御史二员正四品至元五年始置秩正
  七品后升正四品凡天朝会百官班序其失仪失
  列则纠罚之知班四人通事译史各一人○察院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1b 页 WYG0601-0371b.png
  秩正七品监察御史三十二员司耳目之寄任刺
  举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御史十一员悉以汉人为
  之八年增置六员十九年增置一十六员始参用
  蒙古人为之至元二十二年参用南儒二人书吏
  三十二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统江东江西浙
  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陜西
  诸道行御史台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设官
  品秩同内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2a 页 WYG0601-0371c.png
  马燧察院题名记世祖皇帝至元五年立御史台
  设监察御史振肃庶官纠劾贪邪
   谨案御史台自唐置三院侍御史即称台院在
   殿中监察之上宋则以侍御史贰台政次于中
   丞而三院名目犹存金沿其制复以侍御史治
   书御史同判台事元时增秩至二品于是遂为
   堂上官而台属仅存殿中察院殿中又止有二
   员明初因省其官以纠仪之事并入察院而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2b 页 WYG0601-0371d.png
   置副都佥都以当中丞侍御治书之职历代规
   制至此一变其由来盖亦有渐也至江南陜西
   行御史台顾炎武谓即明在内道长在外按台
   之法然其职在统制各道宪司与内台究有差
   别今故别详于督抚表内焉
 明
  明史百官志初吴元年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
  夫(从一/品)御史中丞(正二/品)侍御史(从二/品)治书侍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3a 页 WYG0601-0372a.png
  (正三/品)殿中侍御史(正五/品)察院监察御史(正七/品)经历
  (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管勾(正八/品)以邓愈汤和为御
  史大夫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洪武九年汰侍御
  史及治书殿中侍御史十年七月诏遣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十三年专设左右中丞(正二/品)左右侍御
  史(正四/品)寻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
  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
  山东北平山西陜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3b 页 WYG0601-0372b.png
  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或五人或三四人秩正九
  品每道铸印二一畀御史久次者掌之一藏内府
  有事受印以出既事纳之文曰绳愆纠缪以秀才
  李原明詹徽等为都御史吴荃等为试监察御史
  (试御史一年后实授又有理刑进士理刑/知县理都察院刑狱半年实授正德中革)十六年
  升都察院为正三品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三
  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
  各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4a 页 WYG0601-0372c.png
  品十七年升都御史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佥
  都御史正四品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建文元
  年改设都御史一人革佥都御史二年改为御史
  府设御史大夫改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止设御史
  二十八员成祖复旧制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
  京道十九年罢北京道增设云南贵州交阯三道
  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同六部又定巡按以八
  月出巡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4b 页 WYG0601-0372d.png
  中去行在字嘉靖中以清屯增副都御史三人寻
  罢隆庆中以提督京营增右都御史三人寻亦罢
  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务
  厅司务二人(从九品初设四/人后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
  校(正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初设六/人后革五人)各一人十三
  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浙江江西河南山东
  各十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七人陜西湖
  广山西各八人云南十一人其在外加都御史或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5a 页 WYG0601-0373a.png
  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
  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
  等员
  王圻续文献通考明改前代御史大夫中丞为都
  御史台为都察院是以察而统为公署之号也以
  监察御史分设十三道革去侍御史殿中侍御诸
  名衔而纠劾巡按照刷问拟之任一切责之监察
  是以察而统为宪臣之号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5b 页 WYG0601-0373b.png
  邱浚大学衍义补今六部官属皆书其部如吏部
  属则曰吏部文选清吏司兵部属则曰兵部武选
  清吏司之类是也唯监察御史则书其道而不系
  于都察院焉
  明史百官志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仓场在外巡
  按巡漕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
  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
  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表扬善类剪除豪蠹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6a 页 WYG0601-0373c.png
  正风俗振纲纪
  明会要宣德九年差御史一员巡视在京仓一员
  巡视通州仓嘉靖八年题准每年差御史一员请
  敕提督京通二仓收放粮斛兼理通惠河事务隆
  庆元年差御史一员前往浙江及南直𨽻苏松常
  镇四府监兑粮米催攒运船兼理济宁迤南一带
  河道三年停差五年复差御史一员同户部郎中
  一员催䟎万历六年革催䟎郎中专差御史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6b 页 WYG0601-0373d.png
   谨案自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并唐宋三
   院御史为一广置言官原欲责其随时献替乃
   仁宣以后台纲日弛往往借端聚讼逞臆沽名
   而一二大臣又或援引私人藉为牙瓜朋党之
   渐已开及神宗失德怠荒令诸臣得以直言自
   衒至于绞讦摩上侪偶难堪神宗厌其哗嚣一
   切留中不下诸臣明知封章之不复进御更肆
   诪张遇事生风竞以把持朝局为得计其始则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7a 页 WYG0601-0374a.png
   争并封争挺击举国若狂犹曰托词忠爱继而
   争京察争考选则全主于引同恶而排异己于
   是有齐楚浙党三方鼎峙之目相与齮龁正人
   挟制阁部爱憎噂沓日起戈矛神宗既黑白不
   分惟台章所攻其人即自引去诸臣益得恣行
   己意吏部亦畏其恐喝悉视指撝盘踞日深党
   祸日炽驯至魏阉擅政其中宵人败类方且列
   名彪虎助之搏击清流剥伤元气不旋踵而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十八 第 67b 页 WYG0601-0374b.png
   社已墟口舌之痾实其亡徵之先见者也我
  国家肃清纲纪百度惟贞台臣咸知凛守官箴恪
   共奉法我
 皇上屡颁
 训谕谆复告诫于明季台谏恶习详悉剖示尤为深
   切著明仰诵
 纶言无不益加警惕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