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a 页 WYG0601-00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五
  吏部表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a 页 WYG0601-0098a.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a 页 WYG0601-0098c.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4a 页 WYG0601-0099a.png
 
 
 
   谨案六官分职始自成周而今之六部其原实
   起于汉魏以下之尚书诸曹(前汉尚书分四曹/后汉六曹魏五尚)
   (书二十三曹西晋六尚书三十六曹东晋五尚/书十五曹宋齐六尚书二十曹梁六尚书二十)
   (三曹陈六尚书二十一曹北魏五尚书三十六/曹后增置不一西魏十二部北齐六尚书二十)
   (八曹隋始置六部/尚书分二十四司)唐宋迄元则为尚书六部隶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4b 页 WYG0601-0099b.png
   于尚书都省以尚书令左右仆射总统六部之
   事左丞及左司郎中员外郎分辖吏户礼三部
   右丞及右司郎中员外郎分辖兵刑工三部其
   都省之制以令仆所居为都堂当省之中左为
   吏户礼部分三行每行四司右为兵刑工部分
   三行每行四司皆东西相向见于通典及叶梦
   得石林燕语者甚详元代废尚书省移入中书
   六部亦随之改隶元人析津志载六部俱列中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5a 页 WYG0601-0099c.png
   书外垣则其制亦与唐宋无异故当时六部署
   衔皆曰尚书某部中书某部以其统属于都省
   故也自明太祖罢丞相革中书省仿古六卿之
   制析其职归之六部以尚书分掌庶政侍郎佐
   之于是六部始各为分署事皆专达而都省之
   制遂废
  本朝因之(臣/)等纂次六部各表悉依今制分列而
   以前代尚书诸曹职掌相承者系之于下至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5b 页 WYG0601-0099d.png
   省制度难于析载谨附识于吏部表末以存旧
   式其尚书侍郎郎中等官建置所自亦各于吏
   部篇内分条备考以著源委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6a 页 WYG0601-0100a.png
  吏部
 国朝官制
吏部尚书满洲汉人各一人(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俱改为二品)
(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一品九年定俱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一品各部院同)
  掌中外文职铨叙勋阶黜陟之政釐饬官常以赞
  邦治其属有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清吏司
国朝自天聪五年始设六部每部一贝勒主之吏部置
  满洲承政一员蒙古承政一员汉人承政一员参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6b 页 WYG0601-0100b.png
  政八员启心郎一员崇德三年更定吏部设满洲
  承政一员左参政二员右参政三员满洲启心郎
  一员汉人启心郎二员顺治元年停贝勒总理例
  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各部/同)五年定满汉尚
  书各一人七年增设满洲尚书一人八年仍令亲
  王郡王兼摄部务九年停(各部/同)十年复裁满洲尚
  书一人十五年裁启心郎雍正元年以来常以大
  学士兼理部务与尚书率其属以叙正群吏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7a 页 WYG0601-0100c.png
左右侍郎满洲汉人各一人(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十六年俱改为)
(三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二品九年定俱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二品乾隆十四年复升为正二品各)
(部院/同)
  顺治十五年定额掌佐理铨衡以贰尚书汉右侍
  郎初制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
  寻罢兼衔
文选清吏司郎中满洲三人蒙古汉人各一人(初制满/洲郎中)
(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五品十八年改为四品康熙六/年复为三品九年定与蒙古汉军汉人俱为正五品各)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7b 页 WYG0601-0100d.png
(部院/同)员外郎满洲汉人各二人(初制满洲员外郎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五品)
(康熙六年复为四品九年定与蒙古/汉军汉人俱为从五品各部院同)主事满洲一人汉
人二人(初制满洲主事四品顺治十六年改为六品康/熙六年改为五品九年定与蒙古汉军汉人俱)
(为正六品/各部院同)
  掌班秩迁除均平铨法崇德三年吏部设理事官
  四员副理事官六员顺治元年改理事官为郎中
  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各部/同)设满洲郎中四人汉军
  郎中二人满洲蒙古员外郎八人汉军员外郎六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8a 页 WYG0601-0101a.png
  人主事四人十二年增满洲郎中四人员外郎停
  兼用蒙古十八年复设蒙古员外郎一人康熙元
  年仍省三十八年裁汉军员外郎四人五十七年
  增设蒙古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复设蒙古员外郎
  一人雍正五年裁汉军郎中员外郎初制满洲蒙
  古汉军司官皆统为员额不分专曹悉听堂官调
  拨后始分司定缺(各部/同)其汉人司官则顺治元年
  即随曹置额文选司初设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8b 页 WYG0601-0101b.png
  人主事二人雍正五年增设汉员外郎一人凡汉
  缺郎中员外郎主事皆以由甲科出身者注授(各/司)
  (同/)
考功清吏司郎中满洲三人汉人一人员外郎满洲二
人蒙古汉人各一人主事满洲一人汉人二人
  掌论劾考察旌别功过顺治元年设汉郎中员外
  郎主事各一人雍正五年增设汉主事一人
稽勋清吏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9a 页 WYG0601-0101c.png
汉人一人主事满洲汉人各一人
  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兼稽在京文员俸廪汉司
  官员额顺治元年定
验封清吏司郎中满洲汉人各一人员外郎满洲二人
汉人一人主事满洲蒙古汉人各一人
  掌
封赠袭荫土司嗣职汉司官员额亦顺治元年定
堂主事满洲四人汉军一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9b 页 WYG0601-0101d.png
  掌文案者满洲二人掌章奏者满洲二人汉军一
  人顺治元年定额
司务厅司务满洲汉人各一人(初制从九品乾隆三十/六年升为正八品各部)
(寺/同)
  掌出纳文书稽察胥吏(各部/同)顺治元年止设汉人
  司务二人四年裁一人十一年定设满洲汉人各
  一人
笔帖式满洲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汉军十二人(由举人/恩拔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0a 页 WYG0601-0102a.png
(副贡生考取者七品由生员监生考取者八/品由官学义学生等考取者九品各部院同)
  掌翻译清汉章奏文籍(各部/同)天聪五年始令六部
  办事笔帖式各酌量补授吏部笔帖式满洲初设
  六十五员后省八员蒙古初设二员后增二员汉
  军初设十六员后省四员分隶各司视事之繁简
  以为额
 历代建置
 三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0b 页 WYG0601-0102b.png
  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郑康成注
  此盖殷时制也
  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谨案舜典纳于百揆蔡氏沈以为犹周之冢宰
   而当时未有官号今故仍托始于殷周焉
  周礼天官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
  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
  下士三十有二人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1a 页 WYG0601-0102c.png
  王治邦国小宰之职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
  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宰夫之职掌治法以考
  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郑康成注六官皆总属于/冢宰冢宰于百官无所不)
  (主变冢言大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列职于王则称大冢大之上也)
  唐六典吏部尚书周之天官卿也侍郎周之天官
  小宰中大夫也太宰属官有下大夫盖吏部郎中
  之任也有上士盖今员外郎之任也
  周礼夏官司士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1b 页 WYG0601-0102d.png
  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群臣之
  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
  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庶子之
  数以诏王治
  杜佑通典参详古今徵考职任天官太宰当为尚
  书令非吏部之任今吏部宜出于夏官之司士
  春秋左氏传晋侯作执秩以正其官(杜预曰主/爵秩之官)
  周礼夏官司勋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2a 页 WYG0601-0103a.png
  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
  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劳治功曰
  力战功曰多
   谨案后世以六部分配六官吏部实准周礼天
   官之职然考大宰总百官以掌邦治与后世专
   司铨选者不同故杜佑以为吏部之任出于夏
   官之司士其说最允至执秩为今验封之职司
   勋为今稽勋之职沿袭所自尚有可徵今并著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2b 页 WYG0601-0103b.png
   之于表又考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
   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
   曰生七曰予八曰夺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
   策命之郑康成注云大宰既以诏王内史又居
   中贰之是今吏部文选考功验封三司之事其
   源又当出于内史又案晏子春秋齐景公燕赏
   于国内万钟者三千钟者五令三出而职计莫
   之从公怒令免职计令三出而士师莫之从是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3a 页 WYG0601-0103c.png
   后世考功之法亦春秋时士师所兼掌矣谨附
   著于此
 秦
  通典秦尚书四人不分曹名
   谨案秦代虽未有曹名然尚书官号实肇始于
   此故特著之吏部条下以明权舆所自至尚书
   尚字陆德明经典释文读作常音而岳珂愧郯
   录则云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3b 页 WYG0601-0103d.png
   谓之尚书尚犹主也汉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
   浴尚席尚书谓之六尚战国时已有尚衣尚冠
   之属然则尚书之称尚书从去声而非平声今
   案艺文类聚引韦昭辨释名曰尚犹奉也百官
   言事当省案平处奉之故曰尚尚食尚方亦然
   如淳注汉书亦云主天子文书曰尚书如主婿
   曰尚主据此则尚字之当读去声似为有本然
   自六朝以后文人词赋无不用作辰羊切者则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4a 页 WYG0601-0104a.png
   其读平声亦已久矣
 汉
  后汉书百官志尚书六百石常侍曹尚书主公卿
  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侍郎四百石
  主作文书起草令史二百石
  晋书职官志汉成帝建始四年置尚书四曹各有
  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
  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后又置三公曹为五曹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4b 页 WYG0601-0104b.png
  后汉光武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
  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尚书虽有曹名不
  以为号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
  曹名
  后汉书冯勤列传勤为郎中给事尚书使与诸侯
  封事
  刘昭后汉志注蔡质汉仪曰三公曹典天下岁尽
  集课事三公尚书二人典三公文书尚书郎初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5a 页 WYG0601-0104c.png
  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
  郎三年称侍郎
  汉书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
  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
  徐坚初学记秦初置郎中令其属官有三署(五官/中郎)
  (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凡三署也)署中有郎中侍郎无员多至千
  人(郎中秩比三百石侍郎比四百石以其为郎/居中故曰郎中以其为郎内侍故曰侍郎)
  书郎初从三署郎选诣尚书台试故郎中侍郎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5b 页 WYG0601-0104d.png
  名犹因三署本号也(西汉言郎者多非尚书郎惟/田鼢少为诸曹郎是也其冯)
  (唐为郎中颜驷为郎扬雄为侍郎及诸言以赀为/郎父任为郎皆三署郎至东汉犹难分有尚书及)
  (曹名冠首者即尚书郎直言为郎/亦三署郎魏以后即无三署郎)自汉以来诸曹
  郎中侍郎或不两置(或惟置郎中或惟置侍郎/然二者亦通为尚书郎)
  世两置有郎中侍郎
  通典后汉尚书令史皆选于兰台符节简练有吏
  能者为之尚书郎与令史皆主文簿
   谨案今六部之名始于隋代由汉以迄南北朝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6a 页 WYG0601-0105a.png
   则统为尚书诸曹其名增损不一大抵随宜设
   官不必依六典以为区别故以令制配隶不尽
   相准今第取职掌可考者分系各部之下以明
   沿革(如常侍二千石三公考功定课诸曹则系/之吏部三公本主断狱又别系之刑部金)
   (部度支农部仓曹/民曹则系之户部)至侍郎郎中官名本出秦汉
   三署因以为尚书郎之通称原无差别故杜佑
   谓汉魏以来尚书属或有侍郎或有郎中或曰
   尚书郎或曰某曹郎或则兼置或为互名虽称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6b 页 WYG0601-0105b.png
   号不同其职一也自隋炀帝置六侍郎增品第
   四以贰尚书之职改诸司侍郎但曰郎于是侍
   郎始为六部长官唐初又于郎下复加中字而
   郎中亦遂沿为曹属定名然则隋以前侍郎乃
   即今各部郎中之职(其郎中与侍郎并置者/郎中乃今员外郎之职)
   今各部堂官之侍郎则前代所无隋以后始置
   名虽同而实则异矣
 三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7a 页 WYG0601-0105c.png
  通典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陈群始建九品官
  人法拜吏部尚书吴暨艳为选曹尚书
  初学记吏部自汉及魏授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
  若授诸曹尚书直云尚书(汉魏晋世若授吏部者/即云以某为吏部尚书)
  (若授他曹云某为尚书至晋宋齐以后始/云某授工部刑部五兵度支等尚书耳)故历代
  职官之书皆别纪吏部尚书不与诸曹同
  晋书百官志魏尚书郎有吏部二千石考功定课
  (案定课宋书百/官志作定科)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7b 页 WYG0601-0105d.png
  通典魏自黄初改秘书为中书置通事郎掌诏草
  而尚书郎非复汉时职任
   谨案汉之尚书郎下笔为诏策出言为诏命其
   所掌盖即今内阁之任自魏文帝改其职入中
   书而尚书郎惟理庶务乃与今六部司员无异
   世俗相沿以明光起草含香奏事用为部曹典
   故不知此乃汉尚书郎职仪其实与后世曹郎
   并无涉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8a 页 WYG0601-0106a.png
 晋
  宋书百官志晋有吏部尚书
  晋书职官志晋受命武帝罢定课置吏部二千石
  曹郎康穆以后又无二千石郎但有吏部
  唐六典晋尚书郎曹有考功郎中一人
  通典晋有尚书都令史秩二百石与左右丞总知
  都台事又贾充置省事吏品职与诸曹令史同
 宋齐梁陈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8b 页 WYG0601-0106b.png
  郑樵通志宋时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
  四曹孝武不欲威权在下大明二年分吏部尚书
  置二人以轻其任而省五兵后还置一吏部尚书
  宋书百官志太祖元嘉十八年增删定曹郎次在
  左民曹上盖魏世之定科(即定/课)郎也三十年又置
  功论郎次都官之下在删定之上
  南齐书百官志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
  四曹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9a 页 WYG0601-0106c.png
   谨案宋齐以比部主法制故领于吏部尚书而
   隋以后则皆属刑部又功论郎所掌本考功法
   而南齐志所载乃领于都官尚书不𨽻吏部盖
   时未有六部定制故随宜统摄不相画一也今
   悉以现行职掌所承为定以功论郎系之吏部
   而比部郎则仍列入刑部表内他并仿此
  隋书百官志梁置吏部尚书吏部删定三公比部
  等郎天监三年置侍郎其郎中在职勤能满二载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19b 页 WYG0601-0106d.png
  者转之陈承梁皆循其制吏部尚书中二千石品
  第三尚书吏部侍郎郎中六百石品第四
  通典尚书都令史宋齐八人梁五人谓之五都令
  史旧用人常轻武帝诏用士人乃以司空法曹参
  军刘显兼吏部都○晋宋兰台寺正书令史虽行
  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梁陈同
 北魏
  魏书官氏志吏部尚书第三品尚书吏部侍郎第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0a 页 WYG0601-0107a.png
  四品尚书郎中第六品尚书都令史主事令史从
  第八品(皇始四年复尚书三十六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一人)
   谨案主事之名本起于汉之光禄勋(后汉书范/滂传滂迁)
   (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投版弃官去)自魏于尚
   书诸司各置主事令史隋代又去令史字遂为
   今各部主事之权舆然唐宋多用流外其品犹
   卑金始用士人大定中并用进士而所掌不过
   吏职故明初尚为首领官至洪武中改主事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0b 页 WYG0601-0107b.png
   司官乃与郎中员外郎并称清选矣
 后周
  后周书苏绰列传太祖依周礼建六官天官府管
  冢宰等众职
  马端临文献通考后周有吏部中大夫一人(掌群/臣及)
  (诸子之簿辨其贵贱与其年岁岁登下/其损益之数依六勋之赏颁禄之差)小吏部下
  大夫一人(掌贰吏/部之事)领司勋上士等官属大司马
 隋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1a 页 WYG0601-0107c.png
  隋书百官志高祖置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二人
  主爵侍郎一人司勋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
  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
  籍帐侍郎阙则釐其曹事炀帝定尚书六曹各侍
  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
  吏部为选部郎(诸部别/见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
  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寻又每减一
  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1b 页 WYG0601-0107d.png
  通典开皇三年置员外郎今尚书员外郎自此始
  以前历代谓之尚书郎或谓之侍郎皆无员外郎
  之号前代史传及职官要录或有言员外郎者盖
  谓员外散骑侍郎耳非尚书之职
  通志尚书都令史隋改都事炀帝分𨽻六尚书置
  六人领六曹事○主事令史炀帝去令史之名但
  曰主事随曹闲剧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
  亦一人杂用士人○令史后魏谓之流外勋品北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2a 页 WYG0601-0108a.png
  齐尚书郎判事正令史侧坐书令史过事自隋以
  来渐为卑冗炀帝以四省三台皆曰令史九寺五
  监诸府卫皆曰府史
   谨案前代尚书曹名增减不一自隋文帝置吏
   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旋复改度支
   为民部都官为刑部于是六部之名至今沿为
   定式其侍郎员外郎主事诸官亦皆定于隋代
   汉魏以来尚书规制至此而斟酌渐密故后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2b 页 WYG0601-0108b.png
   多本之焉
 唐
  旧唐书百官志吏部尚书一员(正三品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太常伯)
  (光宅元年改为天官尚/书神龙复为吏部尚书)侍郎二员(正四品上龙朔/改为司列少常)
  (伯咸亨复总章元年吏部/兵部各增置侍郎一员)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
  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
  司勋四曰考功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尚书侍郎
  分为三铨(尚书为尚书铨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择人以四才校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3a 页 WYG0601-0108c.png
  以三实据其官资量其注拟以定九流之品格郎
  中二员(并从五品上龙朔为司列/大夫咸亨光宅并随曹改)员外郎二员(并/从)
  (六品/上)郎中一人掌考天下文吏之班秩阶品郎中
  一人掌小铨以其在九流之外谓之流外铨亦谓
  之小选(小铨旧委郎中专知开元二十五年又/敕铨试讫留放皆尚书侍郎定之也)
  外郎一人掌判南曹(曹在选曹之南/故谓之南曹)员外郎一人
  掌判曹务○司封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隋曰主爵/郎武德因之龙朔改)
  (为司封大夫光/宅改司封郎中)司封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掌国之封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3b 页 WYG0601-0108d.png
  爵○司勋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隋曰司勋郎武德/初乃加中字龙朔改为司勋)
  (大夫咸/亨复)司勋员外郎二员(从六/品上)掌邦国官人之勋
  级○考功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二年改为/司绩大夫咸亨初乃复)
  功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司马光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三月乙巳改吏部
  为文部(至德二/载复旧)
  唐六典尚书左右司各掌付十有二司之事以举
  正稽违省署符目都事监而受焉左右司都事从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4a 页 WYG0601-0109a.png
  七品上主事从九品上
   谨案唐宋以来尚书左右司本都省僚属说已
   具前自明代分建六部革都省之制左右司郎
   中员外郎俱已久废惟今各部堂主事司务所
   掌如受遣文书考察掾史诸务尚即前代左右
   司都事主事之旧职谨以𨽻左司者著之吏部
   表内他部仿此
  新唐书百官志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4b 页 WYG0601-0109b.png
  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胡三省通鉴注唐主/事并用流外入流者)
  (补/之)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
  四人甲库令史十三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
  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令史三
  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
  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谨案唐承隋制尚书六部部各四曹凡二十四
   曹其每部首曹即以本部为曹名佐其长而行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5a 页 WYG0601-0109c.png
   政令谓之本曹(如吏部即为尚书吏部郎中/员外郎户部即为尚书户部)
   (郎中员/外郎)其馀三曹各以职掌分列而署衔则
   不冠以本部名谓之子司(如司封则但曰尚/书司封郎中员外)
   (郎司勋则但曰尚书司勋郎/中员外郎并不冠以吏部)宋制因之所谓
   吏勋封考户度金仓礼祠主膳兵职驾库刑
   都比门工屯虞水者是也金元六部皆无分曹
   明初复仍唐制部设四曹而首曹之以本部为
   名者则改称总部寻又改吏礼兵工四总部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5b 页 WYG0601-0109d.png
   为文选仪制武选营缮四清吏司至此始别
   置曹名后遂沿为定制然溯其源流则固唐
   宋之本曹也至考自唐迄明皆为吏部第四
   曹
  本朝始改列文选之次盖一司铨政一司考课相
   辅而行于体制斯为允称矣
  唐会要唐因隋制吏部尚书掌铨六品七品选侍
  郎掌铨八品九品选至景云九年宋璟为吏部尚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6a 页 WYG0601-0110a.png
  书始相通与侍郎分知因为故事
  通典自开元以来宰相员少资地崇高又以兵吏
  尚书权位尤美而宰臣多兼领之但从容衡轴不
  自铨综其选试之任皆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
  遂为故事或分领其事则列为三铨(四年六月敕/员外郎御史)
  (并馀供奉官直进名/敕授自此不在吏部)尚书掌其一侍郎掌其二
  顾炎武日知录唐贞观元年京师榖贵始分人于
  雒州置选至开耀元年以河雒天下之中诏东西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6b 页 WYG0601-0110b.png
  二曹两都分简谓之东选是东都一掌选也黔中
  岭南闽中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选择土人补授上
  元三年敕每年遣五品已上官充南选使仍令御
  史同往注拟大历十四年诏专委南选使停遣御
  史是黔中岭南闽下各一掌选也李岘传曰代宗
  徵岘为荆南节度知江淮选补使又曰罢相为吏
  部尚书知江淮选举置铨于洪州刘滋传曰兴元
  元年改吏部侍郎往洪州知选事是江南又一掌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7a 页 WYG0601-0110c.png
  选也
  李肇国史补郎官故事吏部郎中二厅先小铨次
  格式员外郎二厅先南曹次废置其制尚矣
  王定保唐摭言俊秀等科比皆考功主之开元
  二十四年廷议以省郎位轻不足以临多士乃诏
  礼部侍郎专之
   谨案考功本掌贡举及议谥之事其后贡举虽
   归之礼部而议谥之职至宋犹然明初始以属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7b 页 WYG0601-0110d.png
   之内阁云
  锦绣万花谷(无撰/人名)尚书郎自两汉后妙选其人唐
  贞观以来尤重其职吏部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
  改入皆为美迁(案唐制尚书六曹以吏部兵部为/前行户部刑部为中行礼部工部)
  (为后/行)考功员外郎专掌贡举员外郎之最望者也
 五季
  五代史本纪吏部侍郎于兢为中书侍郎
  五代史列传李琪迁吏部尚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8a 页 WYG0601-0111a.png
   谨案五代新史阙职官志旧史虽有之而简陋
   殊甚故官制无可考见以纪传核之六曹官名
   大约多仍唐旧今略采二条以见其槩又豆卢
   革传载唐梁之际吏部铨文书不完因缘为奸
   利郭崇韬请论以法选人吴延皓改告身事发
   尚书左丞判吏部铨崔沂等皆贬据此则后唐
   吏部铨又尝以他官掌之亦不尽用三铨之法
   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8b 页 WYG0601-0111b.png
 宋
  文献通考宋朝典选之职自分为四文选二曰审
  官东院(淳化二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又以差遣院/并入号磨勘差遣院亦名考课院淳化四)
  (年以考课京朝官院为审官院熙宁间置审官/西院以主武选于是改审官院为审官东院焉)
  流内铨武选二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
  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
  流内铨为侍郎左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掌文武
  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文臣寄禄官自朝议大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9a 页 WYG0601-0111c.png
  夫职事官自大理正以下归尚书左选武臣升朝
  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卫仗司以下归尚书
  右选自初仕至州县幕职官归侍郎左选自借差
  监当至供奉官军使归侍郎右选凡分职为三封
  爵赠官之事司封主之赐功定省之事司勋主之
  官资课最名谥之事考功主之
  宋史职官志吏部尚书掌文武二选之法所隶官
  分掌其事兼总于尚书验实而后判成置吏曰主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29b 页 WYG0601-0111d.png
  事令史曰书令史曰守当官二十四司亦如之南
  渡初诸曹长贰互置惟吏部备官绍兴八年置权
  尚书以处未应资格之人○侍郎分左右选建炎
  四年置权侍郎满二年为真旧制吏部除侍郎二
  员分典左右选总称吏部侍郎间命官兼摄惟称
  左选侍郎或右选而已绍兴三年始有侍左侍郎
  侍右侍郎之称既而径入除目相承不改○郎中
  员外郎旧主判二人以朝官充元丰官制行置吏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0a 页 WYG0601-0112a.png
  部郎中主管尚书左右选及侍郎左右选各一员
  参掌选事而分治之凡郎官并用知府资序以上
  人充未及者为员外郎绍兴八年吕希常兼权侍
  右郎官绍兴三十一年李端明除尚右郎官既而
  何辅扬倓费行之除吏部郎官皆有侍左侍右尚
  左尚右之称自此相承不改○司封郎中员外郎
  掌官封叙赠承袭之事○司勋郎中员外郎掌勋
  赏之事○考功郎中员外郎掌文武选叙磨勘资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0b 页 WYG0601-0112b.png
  任考课之政令○尚书左右司分房十置都事三
  人主事六人
   谨案唐以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宋则文武
   二选悉归之吏部且有由中书枢密除授并不
   经吏部二选者宋六曹悉仍唐制惟选法视唐
   为较异云
  李心傅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六部监门官绍兴二
  年初置秩比寺监丞郎官有缺得兼之内选则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1a 页 WYG0601-0112c.png
  寺监丞或权郎外除至有为诸路总领者六部架
  阁官崇宁间始置迄宣和再置再省绍兴三年立
  六部架阁库十五年复置官四人
   谨案宋六部同建于尚书都省故监门官得统
   司六部之事以其职考之似即今之司务也至
   宋制六部成案留部二年然后藏之架阁库又
   八年则委之金耀门文书库故特设官以掌之
   今之六部文案各留本司诸曹皆自为典守是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1b 页 WYG0601-0112d.png
   以前代架阁掌固之官悉罢之而不设焉
 辽
  辽史百官志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
  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
  名南院○南院枢密使○知南院枢密使事○知
  南院枢密事○南院枢密副使○知南院枢密副
  使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南院副承旨○南院林牙○知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2a 页 WYG0601-0113a.png
  南院帖黄○给事南院知圣旨头子事○掌南院
  头子○南枢密院敞史○南院郎君○南枢密院
  通事○南院掾史
   谨案辽代北面官僚不设六部辽史百官志谓
   南枢密院视吏部今特著之于表以存一代之
   沿革其南北二王等官之视各部者均仿此分
   系至南面汉官多依唐制而百官志亦不能具
   详惟吏部尚书刘绩见于圣宗本纪开泰元年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2b 页 WYG0601-0113b.png
   今并著于表以见其概焉
 金
  金史百官志吏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
  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从六品掌文武选
  授勋封考课出给制诰之政以才行劳效比仕者
  之贤否以行止文册贴黄簿制各阙之机要正七
  品以上以名上省听制授从七品以下每至季月
  则循资格而拟注自八品以上则奏以下则否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3a 页 WYG0601-0113c.png
  郎以下皆为尚书之贰郎中掌文武选流外迁用
  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一员掌勋级酬赏
  承袭用荫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员外郎分判
  曹务及参议事所掌与郎中同主事四员从七品
  掌知管差除校勘行止分掌封勋资考之事惟选
  事则通署及掌受事付事检勾稽失省署文牍兼
  知本部宿直检校架阁馀部主事自受事付事以
  下所掌并同此(皇统四年六部主事始用汉士人/大定三年用进士非特旨不得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3b 页 WYG0601-0113d.png
  (吏人令史六十九人内女直二/十九人译史五人通事二人)架阁库管勾正八
  品同管勾一员尚书左右都事正七品掌检勾稽
  失省署文牍
   谨案金代六部统为一署不设书属而以郎中
   员外郎分判诸务元制亦同俱视唐宋为稍异
   惟吏部兼文武两铨则犹沿宋之旧也
 元
  元史百官志吏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4a 页 WYG0601-0114a.png
  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
  下官吏选授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吏员调补
  之格封勋爵邑之制考课殿最之法悉以任之主
  事三员蒙古笔且齐(蒙古语写字人也原/作必阇赤今改正)三人令
  史二十五人回回令史二人克哷穆尔齐(蒙古语/通事也)
  (原作怯里马/赤今改正)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六人铨写五人
  典吏一十九人○左三部照磨所秩正八品照磨
  一员掌吏户礼三部钱谷计帐之事典吏八人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4b 页 WYG0601-0114b.png
  富大用事文类聚元左右司各置都事吏部掌天
  下文武官吏选授勋封考察廉能出给制诰等事
  司封司勋考功无专曹有封诰科勋封科考选科
  以令史分头掌之
   谨案元中统初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兵刑工为
   右三部至元中又以吏礼为一部兵刑为一部
   户工各为一部其后始分列尚书六部迨尚书
   省废后以其职并入中书六部遂改统于中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5a 页 WYG0601-0114c.png
   省故元代文移皆称中书某部云
 明
  邓球泳化类编洪武戊申始设六部官职以分理
  天下庶务仍统于中书省庚申春革中书省罢丞
  相永不许设遂定六部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
  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从六品及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为正九卿衙门自是中书
  之政分于六部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5b 页 WYG0601-0114d.png
  明史职官志吏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其
  属司务厅司务二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
  司各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书掌天
  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
  子治视五部为特重侍郎为之贰司务掌催督稽
  缓勾销簿书(明初设主事司务各四人为首领官/有主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
  (司官裁司务二/人各部并同)文选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
  验封掌封爵袭荫褒赠吏算之事稽勋掌勋级名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6a 页 WYG0601-0115a.png
  籍丧养之事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明初设
  四部于中书省分掌钱榖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
  武元年始置六部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
  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每
  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二十二年改总部
  为选部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
  并五部属皆称清吏司景泰中吏部尝设二尚书
  天顺初复罢其一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6b 页 WYG0601-0115b.png
  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永乐初选翰林
  官入直内阁其后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三孤兼
  尚书衔然品叙列尚书蹇义夏原吉下景泰中左
  都御史王文升吏部尚书兼学士入内阁其班位
  犹以原衔为序次自弘治六年二月内宴大学士
  邱浚遂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居太子太保吏部
  尚书王恕之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阁者班皆列
  六部上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7a 页 WYG0601-0115c.png
  永乐大典吏部原设总部司封司勋考功铜印各
  一颗各设郎中员外郎首领官主事铜印各一颗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将总部改为选部二十九年
  八月将选部等部改为文选等清吏司郎中员外
  郎主事连衔书卷主事印革去
   谨案历代省署以令史掌文书其官起于前汉
   史记酷吏传赵禹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是也
   东汉尚书令史秩二百石华峤后汉书称郎主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7b 页 WYG0601-0115d.png
   文案与令史不殊应劭汉官仪亦云尚书令史
   满岁为尚书郎出亦与郎同宰百里郎与令史
   分职受事盖其迁除之重如此三国魏令史第
   八品晋亦二百石宋齐梁陈品并第八朱衣执
   板进贤一梁冠梁武帝至择朝臣才地并美者
   以充其选北魏有译史令书令史亦皆八品隋
   初著令以为流外勋品唐代限考始入流于是
   遂为吏途宋亦案考出职至诸州上佐金尚书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8a 页 WYG0601-0116a.png
   省有契丹令史女直令史译史等职选用之途
   有四曰文资曰女直进士曰右职曰宰执子其
   迁转视唐宋较优元虞集经世大典叙录称元
   入官之制自吏业进者为多卿相守令于此焉
   出故补吏法最为详密六部令史以诸路儒学
   岁贡人充之其译史蒙古笔且齐诸职亦多以
   从七品流官补用综其资格虽代有升降而周
   礼所谓掌官书以赞治者固八职之一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8b 页 WYG0601-0116b.png
  本朝诸司衙门各置满洲蒙古汉军笔帖式以翻
   译清汉章奏文牍盖即金元女直令史译史蒙
   古笔且齐之职而其原实沿历代令史遗制特
   是唐宋用人颇轻而今笔帖式为八旗子弟进
   身之阶自举人贡监任子以逮官学义学生皆
   得预选集试而后命之引
 见而后官之为内外升转之法以激励之抡覈维精
   人材奋起盖登用之广视金制而详慎弥加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9a 页 WYG0601-0116c.png
   迁擢之优视汉制而考核尤备洵非前代仅称
   杂流者所可比拟矣谨略采沿革著之于表而
   复论次大槩附识于吏部篇末云
   又按明代铨政主于文选一司自部院属官府
   县正佐皆听吏部择人注授初无成法而大僚
   则由廷议会推是以用舍大权悉归臣下掌握
   然究其所推者又不必尽孚舆论大扺仍视大
   臣居首者意指所向而群相附和之其阙门聚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39b 页 WYG0601-0116d.png
   议不过沿习具文并无一人能主持公道是即
   所推者果克当其任而恩怨所在其不预推者
   势不能不生觖望营求倾轧将从此起又况所
   推不出于至公而徒以朝廷爵禄荣途为诸臣
   网利徇私之具其弊又何可胜道我
  朝慎重名器董正治官首罢廷推之制凡内外大
   员皆由
 特简即一命以上由部按例注阙者亦必经引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40a 页 WYG0601-0117a.png
 见而后给凭赴职用人行政事事悉仰承
 睿断
 乾纲独揽柄不下移信亿万祀所当永为法守也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五 第 40b 页 WYG0601-0117b.png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