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054-036.png
三经同卷藏五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
    (都梁参学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
 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谓
 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首章云无
 形无体谓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
卷一 第 1b 页 0054-037.png
 太上之义次章云如空无相谓四通八达
 无所窒碍即大通之义也下章云无相无
 为广无边际谓大道至广至大至妙无穷
 日用之间头头显露此所以为经也
先天而生显诸仁生而无形藏诸用后天而
存所存者神存而无体神无方易无体然而
无体阴阳不测未尝存也运化不息故曰不
可思议妙用无穷
   右真空一章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
卷一 第 2a 页 0054-038.png
   生生而无形之义也中庸曰视之而
   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违即
   后天而存存而无体之义也然而无
   体故运化生成而无穷也非穷理尽
   性者其孰能与于此故授之以玄理
   章
静为之性寂然不动心在其中矣感而遂通
动为之心见物便见心性在其中矣无物心不
见心生性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性现心灭
种种法灭如空无相大象无形湛然圆满通
卷一 第 2b 页 0054-039.png
上彻下
   右玄理章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
   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
   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
   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苟或心
   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
   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
卷一 第 3a 页 0054-040.png
   灭性现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当寂
   见与不见常明一切物来相挠如片
   云点虚空相似太清还受点也无既
   不受点则湛然圆满我之性天亦复
   如是
大道无相故内其摄于有养其无象象故常
存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无所用心心故
常存如如自然广无边际无为则无不通对
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我不逐境境无干
我居尘出尘不落万缘之化我不立尘尘不
卷一 第 3b 页 0054-041.png
染我致静不动大定致和不迁大慧慧照十
方大明虚变无为大通
   右玄妙章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
   理章洞古经云养其无象象故常存
   即大道无相之义孟子曰无为其无
   所不为即真性无为之义内无相则
   如如自然外无为则广大悉备祖师
   谓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
   禅即此义也对境忘境何魔之有居
   尘出尘何缘之有缘息则性静魔息
卷一 第 4a 页 0054-042.png
   则心和致静则不动致和则不迁二
   理兼持则圆明普照神变无方也
颂曰有法悟无法心随法生法随心灭无脩
解有脩性本无脩脩即非性包含万象体心
空性寂无所不容不挂一丝头才染一尘即
成渗漏
   右颂言其体用也体之则无用之则
   有所以自有法顿悟无法因无脩勘
   破有脩至于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
   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
卷一 第 4b 页 0054-043.png
   尽矣



太上大通经注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