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0051-004.png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图卷之一
   进经表
 具位(臣)(琪)谨言
 天命之性有生钧受于一元
 道与之形品汇皆同于五纬恭惟
皇帝陛下
 道参穹昊
 德合神明长追太古淳朴之风远缵旷世
 厖洪之绪
 玉刻金编之简尽沐披行岩栖野处之徒
卷一 第 1b 页 0051-005.png
 咸蒙拔擢故感草茅之奋跃仰干鼎镬之
 宽原敬献
 文昌大洞一经仰祝
 圣躬万寿恭愿
 尧仁广覆诞敷文治之休
 舜孝彰明丕显昌期之运
 玉烛调而春生秋肃
 璇玑斡而云润星辉
 天地位万物育化已极于范围
 日月照四时行诚遂赞于幽显(臣琪)干冒
卷一 第 2a 页 0051-006.png
天威下情无任瞻
天望
圣激切屏营之至顿首再拜奉表以

 至大三年九月日臣卫琪上表
 臣卫琪谨言
 王化所基古典载太妊太姒
 国风所始今人钦有娀有恭惟
皇太后殿下懿范柔和婉仪清淑志静已参
 于乾造德方诚合于坤文鼓百姓之欢心
卷一 第 2b 页 0051-007.png
 跻八荒之寿域切念臣琪蓬莱隐迹萍梗
 微生稔知文母之承休敢献文昌而祝颂
 伏愿月华绚彩法天象而统六宫阴教敷
 明体地元而育万物民子例覃于慈荫华
 夷均被于殊恩臣琪干冒
慈严下情无任惶恐望
恩之至顿首再拜谨言
 至大三年九月日臣卫琪上表
   序
经者道之纲领也夫道岂容言哉上圣因言
卷一 第 3a 页 0051-008.png
成文因文演教其所以经纪世道类不可以
测识故凡经皆有难言之妙近世学者方句
评而篇注之往往有得天人说经意此大洞
经之类是也大洞自元始出其言致玄总灵
超真历劫盖所谓妙哉者今中阳卫氏乃能
自出新意为之注释锓以行世见予京师求
所序引予观之详乎而莫知其涯真不可以
测识也抑闻演经之旨有万遍而道备者味
之深也今子于是盖有得矣苟明夫味外之
意则自万遍而至无言其为造元始阃域也
卷一 第 3b 页 0051-009.png
无二道皇庆壬子夏五月特赐太素凝神广
道明德大真人嗣汉三十八代天师金紫光
禄大夫留国公张与材序
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中阳
卫君自蓬山来京师示予一编且求为序引
予谛观之皆世外之说卫君以三教圣人有
杂注于其间旨意深远苟不能贯通三教之
书未易观也独雌雄混玉房一语所注阴阳
交媾之事颇涉形迹岂中阳曲为今时而然
耶但恐不可对痴人说梦耳且西方圣人有
卷一 第 4a 页 0051-010.png
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
尝谈一字吾夫子亦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老圣亦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由
是论之文字语言者圣人不得已而因言显
道耳苟得其道尚何文字言语之为哉我作
是说中阳子以为何如至大四年清和月望
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
吏畴斋张仲寿谨题
图书未龟马以前五文开化已见于灵宝之
书天道昌炽斯文如善养元气浩然独存浊
卷一 第 4b 页 0051-011.png
之而愈清晦之而愈明无绝续无存亡劫火
不能焚世变不能移也苍然而在上者不有
刚健中正纯粹精为之情性则机亦息矣所
以运行形体情性于不息者其主宰之谓帝
乎七曲老仙以功行道德经纬文章神而明
之大哉帝力持是经箓溥觉众生造化之枢
性命之源主宰在是自未始有形之先暨四
达无穷之外寥乎廓哉万殊一本千劫一途
以法眼视之洞然而无碍也吾之所谓太易
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即元始所传文昌大洞
卷一 第 5a 页 0051-012.png
也中阳先生卫氏洞测玄妙句解字释本之
以道学性理参之以丹诀禅机圣贤千古心
法透彻发露更无馀蕴洋洋在上有神司之
览者幸毋忽焉至大辛亥仲夏旦集贤待制
奉直大夫蜀叟赵炞拜手谨书
文昌大洞经注序
切闻玄圃之玉昆吾之金照乘之珠连城之
璧或出合浦或产昆岗有明月之称具衣光
之号卞和所抱隋侯所怀世人虽有闻而知
之者尤起爱敬愿见之心岂特所谓玄珠黍
卷一 第 5b 页 0051-013.png
米苍胡颉摩尼珠天人之所贵重者今文昌
大洞是也人人有之而自见不自贵其取弃
贱故圣人演之以觉众生托法象以取喻非
有形迹者也敷光气以为音非有文字者也
至道无言至真无象自混沦剖判三才之理
畅然元化之体归一不知我之为道道之为
我以后五行错谬气运变迁有生之根或拘
于宰制于是三宝君复阐其始初之因以示
天人谓兆之身皆吾之气兆之神皆吾之真
欲使人人咸知悉见则复归于我而不为气
卷一 第 6a 页 0051-014.png
运之所拘束可坐致自然因是元始重演三
十六章之秘该三千一百八十八言以付
玉宸道君序结其始末之因计九百单八言
以畀太玄道父二圣法语总计四千九十六
言于是至真无象而圣迹益彰真宰无言而
玄籍愈阜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大哉至宝真
所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然三十六章以
应四九金数即自己金丹之道上卷十章中
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
共三十六章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
卷一 第 6b 页 0051-015.png
四言为句自不相侔总冠一经之首三卷各
有序经下卷终有结经皆玉宸道君演说方
见一经之始末周初
帝命三真人下传吴会张通真先生此经是
也以其时考之盖二千五百馀年矣所有茅
山魏元君之泒号上清大洞玉经盖灵宝天
尊所传比此经缺二章多八十字又有宋明
帝时陆脩靖以帝一雌一雄一三经或三言
四言句读长短不一以附各章之次故其章
句颇多其正经并同稽诸传记中载云唐梓
卷一 第 7a 页 0051-016.png
州王保和真人奉
帝命校三十九章大洞经以付嗣师又有宋
真宗朝观妙先生朱自英注政和元年张商
英进御劄子大抵相同此经本一百二十卷
玉宸道君太玄道父牛孳先生集其枢要分
其章句三十六章为三卷以便脩习上则安
镇三十六天下则统御三十六地中以通人
身中三十六宫神气岂非所谓天上三十六
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乎此
经所载皆天真内名隐讳与人身中神气相
卷一 第 7b 页 0051-017.png
接故在度人生神黄庭之上是故内外互显
上下交错盖取诸人身一小天地也人能存
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
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
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挈天地把握阴
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偃息于流霞之车眷
盻乎文昌之台也人徒知诵经亦死不诵经
亦死岂有长生之理殊不知诵经者蜕脱幻
躯以即真体谓之尸解不诵经者幻躯与真
体一齐俱毙其上根者不言而喻愚不肖者
卷一 第 8a 页 0051-018.png
虽提其耳谆谆焉命之渺莫知其所以况章
句字义幽隐非天人再世其孰能知之琪幼
蒙义方至于诸子百家靡不攻考至元巳卯
时方弱冠受诵此经迨今三旬惟恨文字讹
谬十本九乖无所从正每思幼小曾阅三藏
颇记一二字而不敢擅自订證且天下经教
经大冶化炉之后不复有闻比岁薄宦西南
尝以此劝人家至户到往往好读而琪以讹
传讹中心少宁近因浪走江湖旅邸静坐默
有所悟辄将曩者注藁翻绎以平昔所记三
卷一 第 8b 页 0051-019.png
教经书其间旨意合同者随句解释仍以大
易所谓无极河洛先天后天卦象金丹火候
苍胡檀炽帝尊玄气等各列一十三图以冠
经首俾人一披便喻妄摅管见语意肤陋惟
恐贻谴
天道取笑大方敬谒注生真君采访使者冥
干印可方敢布露同志诚非所以赞扬大经
庶几纯根小器有所发明也龙集至大己酉
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稽首谨序
 
卷一 第 9a 页 0051-020.png
 
 
 
 
 
 
 
周子作太极以括大易予演无极以总大洞
盖太极者已具形气之谓无极者无声无臭
无象无名惟理而已周子亦曰无极而大极
卷一 第 9b 页 0051-021.png
盖无极一动而为阳以生玄气属水故日太
易生玄光静而为阴生元气属火故曰元命

生太初静极复动为阳生始气属木故曰太
始三气周玄元始三气周备气形质具未始
相离谓之太素静而为阴属金故曰太素梵
行初三气为天地之根万物各极其位谓之
太极动而为阳属土总领四象故曰太极五
灵冲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以五太五行谓
之五老五符玉经云生于元始之先是也天
王复演太易之玄气结一○宝珠即五行一
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曰
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云吾以此○宝光凝成
卷一 第 10a 页 0051-022.png
万气化生诸天又以其光分敷百千万亿结
成大洞仙经即玉经生天立地开化神明又
曰五气结十方万气生万神即五行顺布四
时行焉又度人经五文开廓普植神灵无文
不光等同万神万气仙即无极之真二五之
精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文昌乃天地之祖
万物之母是以人人具一文昌物物具一太
极也人能精修澡炼文昌大洞之道究竟复
归于无极之中矣虚无自然人生自无中生
有至老复归于无
卷一 第 10b 页 0051-023.png






看无极图方知二气五行所生之自二气者
阴阳也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因理而有气
因气而有文文者天干地支也阳动而生壬
子一数也为阳水阴静而生丁巳二数也为
阴火再动而生甲寅三数也为阳木复静而
卷一 第 11a 页 0051-024.png
生辛酉四数为阴金动而生戊辰戍五数也
为阳土静而成癸亥六数也为阴水动而成
丙午七数也为阳火静而成乙卯八数也为
阴木动而成庚申九数也为阳金静而成巳
丑未十数也为阴土虽曰天干亦有阴阳也
甲丙庚壬戊为阳干属阳必动而成文乙丁
辛癸己属阴必静而成文地支亦有阴阳也
子午寅甲辰戌为阳支巳亥卯酉丑未为阴
支五文已成其名号曰五太而经中再有五
太是为十太岂不贻识者所哂盖不知五行
卷一 第 11b 页 0051-025.png
各具二气交感而方能生成五行阳生之为
一太阴成之为一太互相生化以成天地之
文经云真文肇生明点火生真文十德真文
宣横文帝子宾十佺人文结皆以五文开廓
故天地万物莫不皆以之而生长或曰黄帝
命大挠氏探五行之精而作甲子岂在天地
之先乎其不知甲子先天地而生此特因人
而显尔天皇氏所起甲子十干十二支先作
摄提自寅上今尔雅所载是也后至疱犠氏
作自甲上起谓东方甲者乃万物始生木德
卷一 第 12a 页 0051-026.png
之盛故以甲始十干阴阳二气化生天干地
支在天为天文在地为地理仰观俯察探赜
索隐推究源流六十甲子为天上六十位星
辰五行之气所化八卦安镇八方今以六十
甲子并六十四卦分布洞章皆合妙道
九皇上真气其文壬子生天一之水为太易
太中六气清其文癸亥成地六之水为太中
天皇上真气其文丁巳生地二之火为太初
晨中黄景气其文丙午成天七之火为太和
太一上元气其文甲寅生天三之木为太始
卷一 第 12b 页 0051-027.png
金阙上景气其文乙卯成地八之木为太清
太素梵行初其文辛酉生地四之金为太素
太真九光轮其文庚申成天九之金为太真
太极五灵冲其文戊辰戌生天五之土为太极
太玄启十明其文己丑未成地十之土为太玄








卷一 第 13a 页 0051-028.png
经者数之体数者经之用凡脩文昌之道不
可不知数盖天地以数而运用万物以数而
有生数者即太极中阴阳动静是也易曰天
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
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丹经
曰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巳
还从木生数三家相见结婴儿其文昌之谓
乎道即经也易也易即数也象也经云以玄
一之气太玄一音弘帝一真道又曰从道妙
一善贷生根孕玄分元诞始传真化生诸天
卷一 第 13b 页 0051-029.png
原其起因皆从一数盖玄气一动而生水次
生土木静而生金火从一至五五行顺布又
以六配一而成水以七配二成火八配三成
木九配四成金十配五成土此所以成变化
而行鬼神太极未判此数混然于无极之中
是故天地人物生成也以数败坏也亦以数
而百姓日用而不知至伏羲氏出因河马负
图遂则而象之以画八卦若知此数者性命
之道在其中矣是以文昌咸备焉故下卷言
五太五行五老五符生天立地化育人物莫
卷一 第 14a 页 0051-030.png

非皆自九宫八卦中来故宫卦是出乎二气
五行盖二五又起于太极无极而已伏羲大
圣人也精思至道玄感于天溯天地之原依
盘古之化得其身体发肤以为卦象
 
 
 
 
 
卷一 第 14b 页 0051-031.png
  

箕子作洪范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
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凡人在世所愿
者五福而不知所以进脩之道当自洛书始
洛书之九宫即易之用九文昌之示九也人
能于此用意则易之纯乾文昌之纯阳不约
而会故曰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又曰绵
绵若存于此所谓求福不回也洛书者戴九
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是也以
节气顺逆游行九宫纵横者皆一十五数与
河图络绎错综以成三才之道诚经天纬地
卷一 第 15a 页 0051-032.png
之数也浑沦既判万物赖以生焉至大禹因
洛龟负出象数始灵禹以之理水叙九畴箕
子因之作洪范文王因之而移易卦位即太
极之数也故文昌云示九统之法传九光之
符皆以九为用盖九为纯阳之数也故经有
三十六章亦如乾元用九无以异也此三才
之中性命根本太易所谓易简之道也而人
所不知或流阴阳山水之家欲求洪范五福
当穷究文昌九数而后可上有九天人头亦
有九宫以象之地有九州人身有九窍象之
卷一 第 15b 页 0051-033.png
斗有九元人心有九孔象之水有九河人肠
九曲象之九数为阳人非阳不生也禹伤鲧
遭殛精思冥感欲复大功故天授之以理水
皆合天地大造化之体用也









卷一 第 16a 页 0051-034.png
河图先洛书数千年出是以伏羲得以画先
天八卦即太极中所具五十五数是也以此
画卦似有次序而先辈多以洛书九数为河
图是以刘牧因而授受至今存焉兹因文昌
中探索得合以十为河图以九为洛书故列
其次序无极之中已具此体而秘蕴未露始
因伏羲时龙马负图而出因之而画八卦以
一五七阳奇轻清之数上而为乾天二六十
阴耦重浊之数下而为坤地谓之天地定位
乃太极生两仪是也以五数配一二三四而
卷一 第 16b 页 0051-035.png
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两仪生四象也以
六七八九十交互配合而成八卦曰一乾二
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相对取象
曰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纵横皆
九数是谓四象生八卦也是以人之头圆象
乾天足方象坤地身体象艮山津液象兑泽
声音象震雷呼吸象巽风血荣象坎水气卫
象离火岂非八卦皆备于我故以易参同经
旨盖文昌大洞之旨尤为幽隐人或以为难
晓不肯受诵故今取诸经书中易见之意合
卷一 第 17a 页 0051-036.png
之庶几善信男女无问贤愚悉皆省悟天地
未判形如鸡子中有浑沌氏以清为天浊为
地浑沌日长一丈天地日开一丈眼为日月
身为山发为草木津液为水名盘古
 
 
 
  
 

卷一 第 17b 页 0051-037.png
洛书后河图数千年出大禹得以理水亦太
极中之五行是也盖欲人顺其性命之理则
不汨之也然则图书止可以画卦理水耶曰
非也实性命之体用也先天后天非图书无
以显其体而大易文昌非先天后天无以著
其用故体用兼该性命互显缺一不可敬并
书以示同志经曰八皇运九天即八卦九宫
也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故河图洛书相为经
纬先天先地已有之矣文王因取河洛䌷绎
而移位八卦故以乾坤老阴老阳已具三男
卷一 第 18a 页 0051-038.png
三女是宜退休于无用之位故易乾于西北
移坤于西南坎离阴阳正交于中宫居子午
正位震乃阳交之初故置之东方兑乃阴交
之始故建于正西艮巽阴阳驳杂而无交感
故位偏处一隅而后天八卦周游于九宫之
间五居中而寄位于二曰二五同功易帝出
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悦言乎兑
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而四时行焉百物
生焉而易行乎天地之中矣文昌与易岂相
□□盖人身一小天地而文昌经纬于身中
卷一 第 18b 页 0051-039.png
矣人能纯全而归之是无负于圣人之化育
则此经不为虚文矣






卷一 第 19a 页 0051-040.png
九光符者乃混洞赤文九阳梵气之所凝集
成文○初以始青之光气开始青之天凝太
霄之宫于东北次以太青之光气开太青之
天凝青霄之宫于东方次以始丹之光气开
始丹之天凝碧霄之宫于东南次以太丹之
光气开太丹之天凝绛霄之宫于南方次以
始素之光气开始素之天凝景霄之宫于西
南次以太素之光气开太素之天凝玉霄之
宫于西方次以始玄之光气开始玄之天凝
琅霄之宫于西北次以太玄之光气开太玄
卷一 第 19b 页 0051-041.png
之天凝紫霄之宫于北方次以太梵之光旡
开太梵之天凝神霄之宫于中央九统者以
一帝统一天之事故曰示九统之法以会帝
传九光之符以集神人初生受九天气方具
形神修行人九月功行圆十月圣胎成方可
温养上真以九气凝而成文曰九光之符以
度人天在法箓中具载兹以神霄生神九天
上统三十六天星曜下统三十六垒土皇中
统人身中三十六宫且三十六宫者皆系上
天布流真气灌注宫室然后成人小救苦经
卷一 第 20a 页 0051-042.png
云还将上天气以制九天魂是也三十六天
三十六地具在各章今将人身三十六宫分
上中下三部以分布凡人修诵是经当须澄
心默坐存想自己心中三十六宫光明焕赫
宫中各有真人放五色光芒上接三十六天
下接三十六地神气凝集上下相通经所谓
九统之法以会帝九光之符以集神是也光
气凝定然后调声正气吟咏洞章须以九遍
为一过诵讫一遍回向上真并中下界鬼神
及自己祖先魂识一一如意回施略坐俟神
卷一 第 20b 页 0051-043.png
气稍散徐徐离席不可卒急紊乱神光鬼神
呵责诵经时不可言语今开于后







卷一 第 21a 页 0051-044.png








 

卷一 第 21b 页 0051-045.png
金丹者乃人身中一点真阳也与天地同出
日月并明泄之则成人聚之则为丹经曰丹
母全真阳真阳者铅也产在坤为地曰玄玄
叔火王者汞种在乾乾为天故能夺天地以
为炉鼎也曰携提日中王并羽月中晨者故
能采日月为药物也曰冥化混离坎雌雄混
玉房者以黄婆为媒欢合木公金母夫唱妇
随也曰紫华领胎仙者十月圣胎圆成也曰
婴儿为赤子者阳神突然现形也混合三五
宫者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也曰五
卷一 第 22a 页 0051-046.png
气结十方攒簇五行也曰太极主四真者和
合四象也曰黄庭涉北元者真阳上冲心府
也曰九遍还返七者以易卦进退抽添为周
天火候也曰体宝圆珠映领玄苍胡珠者片
饷工夫金丹立成也曰舐炼五芽珠者饵此
金丹则證品大洞天一帝尊也经中金丹语
意不一而足兹略举梗槩中者在中之中也
非上下边傍佛氏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
时方见本来面目儒曰寂然不动道曰念头
是也不可声臭求不可着体相索常虚灵不
卷一 第 22b 页 0051-047.png
昧若串其中则此窍不明矣









卷一 第 23a 页 0051-048.png
昔薛幽栖注灵宝经值仙人双子办白先生
二人相访谈云论道言及五真游神之妙盖
谓此尔五神在天在人在物皆主生化之事
若不得此神主生生之运则机亦息矣故度
人经云执符把箓保命生根出入华房八冥
之内细微之中下镇人身泥丸绛宫是也故
文昌灵宝黄庭生神等经皆具言之五神散
为万神聚则复为一婴儿也万神之名不可
一一备载兹略举要以便观览在人精思冥
想自然相感化现出自己身中今开于后
卷一 第 23b 页 0051-049.png











卷一 第 24a 页 0051-050.png










卷一 第 24b 页 0051-051.png
夫人之身以万气凝而成形万神具而始生
既生为婴儿纯和冲粹天理混如即大洞帝
尊之本体也若修文昌复归于婴儿谓之形
神俱妙







卷一 第 25a 页 0051-052.png
婴儿既成化为玄气谓之升入无形与道合
真复归于无极之中一○而已始知根源自
此而生自此而终大通经云真空无相湛然
圆满者也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图卷之一





卷一 第 25b 页 0051-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