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百六十二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a 页 WYG1340-04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二 宋 李昉等 编
 明堂
  明堂议三首    郊丘明堂等严配议三首
  明堂大飨议一首  明堂告朔议三首
   明堂议         魏 徵(贞观/五年)
议曰明堂之作其所由来远矣爰自轩唐逮乎秦汉有
损有益或同或异记述参差莫能详究今稽诸古训参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b 页 WYG1340-0413b.png
以旧图其上圆下方复(文粹/作复)庙重屋百虑一致异轸齐
(旧唐书礼仪志会/要文粹并作同)归暨当涂膺箓未遑斯礼典午聿兴
无所取则裴頠以诸儒持论异端锋(唐书文/粹作蜂)起是非舛
互靡所适从遂乃以人废言止为一殿宋齐即仍其旧
梁陈遵而不改虽严配有所祭飨不匮求之典则道实
未弘何者夏禹哲王致美于祭服周公大孝备物于宗
祀圣人设教夫岂徒哉然则身处卑宫神居重屋斯岂
苟求壮丽崇饰华侈固亦致孝尊亲之道因高事天之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a 页 WYG1340-0413c.png
义求其远趣非无深旨盖以神以虚玄无声无臭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既杳冥而莫测故广袤之度罔知(自何/者至)
(此一百一字唐书/会要文粹并无)夫孝因心生礼缘情立心不可极故
备物以表其诚情无以尽故饰宫以广其敬宣尼美叹
(诸本/作意)(诸本/作其)在兹乎自五帝迄今代有损益宫室制度
每越旧章重屋规模独亏前典文祖过土阶之俭世宗
踰卑宫之陋配天致极理必未安伏惟陛下以上圣之
英灵承皇天之眷命一六合而光宅得万国之欢心九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b 页 WYG1340-0413d.png
译之贡既陈明堂之位仍阙永言殷荐诚感自中(自五/帝至)
(此九十四字/诸本并无)臣等亲奉德音预(诸本/作令)参大议思竭尘露
增崇(诸本作/微增)山海凡圣人有作义重随时万物斯睹事
资通变若㨿蔡邕之说则至理失于文繁若依裴頠所
为则大体(二字诸/本作又)伤于质略求之情理未臻(诸本/作允)厥中
今之所议非无用舍请为五室重屋上圆下方既体有
则象又事多故实下室备布政之居上堂为祭天之所
人神不杂礼亦宜之其高下广袤之规几筵尺丈之度
卷七百六十二 第 3a 页 WYG1340-0414a.png
(诸本/作制)则并随时立法因事制宜自我作故(诸本作/而作)(诸本/作何)
必师古图像备陈决之圣虑廓千载之疑议为百王之
懿范不使泰山之下惟闻皇帝之法汶水之上独称汉
武之图则通乎神明庶几可俟子来经始成之不日谨

   同前          颜师古
议曰窃以明堂之制爰自古昔求诸(旧唐书志会要/文粹并作之)
牍全文莫睹起自(旧唐书会要/文粹作肇起)黄帝降及唐(诸本/作有)虞弥
卷七百六十二 第 3b 页 WYG1340-0414b.png
历夏殷迄于周代各立名号别创规摹众说舛駮互执
所见钜(诸本/作巨)儒硕学莫有详通斐然成章不知裁断究
其旨要实布政之宫也徒以战国从横典籍废弃暴秦
酷烈经礼湮亡今之所存传记杂说用为准的理实(文/粹)
(作实/亦)芜昧然周书之叙明堂记其四面则有应库(诸本/作门)
雉门㨿此一堂固是王者之常居耳其青阳总章玄堂
太庙及左个右个与月令(诸本无/此二字)四时之次相同(唐志/作用)
则路寝之义足为隐括(诸本作/明证)又云(诸本/作文)王居明堂之
卷七百六十二 第 4a 页 WYG1340-0414c.png
篇载带以弓韣礼于禖下(诸本作礼/于高禖下)九门磔禳(诸本/作攘)
(诸本作/以禦)疾疫置梁除(文粹/作阴)道以利农夫令国为(诸本/作有)
酒以合三族凡此等事(诸本作凡/一事等)皆合月令之文观其
所班(诸本/作为)皆在路寝者也又记云(三字诸本/作戴礼)昔者周公
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南乡而立明堂也者
明诸侯之尊卑也周官又云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
西九筵堂一筵据其制度即大寝也尸子(诸本无/此二字)亦曰
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斯皆
卷七百六十二 第 4b 页 WYG1340-0414d.png
路寝之徵知非别处大戴所说初有近郊之言后(诸本/作复)
称文王之庙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原夫负扆受朝常居
出令(诸本/作立)既在皋库之内亦何云于郊野哉孝经传曰
(诸本/作云)在国之阳又无里数汉武有怀创造广集(诸本作/询于)
缙绅言论纷纷(诸本/作然)终以不定(诸本作终/无定㨿)乃立于汶水
之上而宗祀焉明其不拘远近无择其方(唐志文粹作/亦无方面)
孝成之世(诸本/作代)表行城南虽有其文厥功靡立平帝元
始四年大议营起(诸本/作创)孔牢等乃以为明堂辟雍太学
卷七百六十二 第 5a 页 WYG1340-0415a.png
一实三名(诸本四字作其实/一也而有三名)金裒(唐志会/要作褒)等又称经传
无明文不能分别同异中兴之后蔡邕作论复云明堂
太庙一物二名郑玄则曰在国之阳三里之外淳于登
又云三里之外七里之内景已之地颍容(字子/严)释例亦
曰明堂大庙凡有七名其体一也苟立同异竞为巧说
并出自胸襟曾无师祖审见且夫功成作乐治(诸本/作理)
制礼草创从宜质文递变旌旗冠冕今古不同律度权
衡前后莫(诸本/作不)一随时之义断可知矣圣上大启崇基
卷七百六十二 第 5b 页 WYG1340-0415b.png
光膺宝运功高开辟之后德迈邃古之初凤纪龙官譬
畎浍于溟渤随山练石惭培塿于方壶大乐与天地同
和岂奏曩时之韶夏大礼与天地同节宁踵前代之胶
庠天纵多能睿哲玄览总五行之秀气抱六艺之菁华
秩宗茂典皆取必于宸极共工妙术咸禀训于深衷隐
显无遗洪纤必应百神受职万物斯睹将建明堂爰降
丝绂规矩之度久已蓄于圣怀远近之宜实不惑于佥
(自圣上至此一百/五十四字诸本无)假如姬旦(诸本作/周公)旧章犹当择其
卷七百六十二 第 6a 页 WYG1340-0415c.png
可否宣尼彝则尚或补其阙漏况乎郑氏臆说淳于謏
闻匪异守株何殊胶柱昔汉谨封禅博召诸生则乖戾
多端事乃依违累载惟倪宽先觉献奏昌言独断之于
天子于是制诏始下决策施行绍列辟之鸿明成天下
之壮观今既时和岁稔俗阜人安兆庶子来钩绳庀具
揆景置臬良其会也愚谓不出墉雉迩接宫闼(唐书会/要作闱)
实允事宜量无所惑但当上遵天旨祗奉德音作皇代
之典彝(诸本作/明堂)永贻则(诸本/作范)于来叶区区碎议皆可略
卷七百六十二 第 6b 页 WYG1340-0415d.png
而不论悠悠常谈不足循其轨辙谨议
   同前          陈贞节
议曰臣等窃闻明堂之建其所从来远矣(旧唐书/有自字)天垂
象圣人则之蒿柱茅檐之规上圆下方之制考之大数
不踰三七之间定之方中必居景已之地岂非得房心
布政之所当太微上帝之宫乎故俯仰从容(诸本作仰/协俯从)
正名定位人神不杂各司其序则嘉应响至保合太和
(唐书/作昔)汉氏承秦经籍道息旁求堙坠详考(文粹作据/唐志作究)
卷七百六十二 第 7a 页 WYG1340-0416a.png
难明孝武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遭窦太后不好儒
术事乃中废孝成之代又欲立于城南议其制度莫之
能决至孝平元始四年始创造于南郊以申严配光武
中兴(会要作/元是)元年立于国城之南自魏晋迄于梁朝虽
规制或殊而所居之地恒取景已者(者字会要/作而已)斯盖百
王不易之道也高宗天皇大帝纂承平之运崇朴素之
风四夷来宾九有咸乂永徽三年诏礼官学士议明堂
制度群儒纷竞各执异端久之不决因而遂止者何也
卷七百六十二 第 7b 页 WYG1340-0416b.png
非谓财不足力不堪也将以周孔既遥礼经甚(诸本/作且)
事不师古或爽天心难用作程神之(诸本无/之字)不孚佑者
也则天太后揔禁闱之政籍轩台之威属皇室中圯之
期蹑和憙(后汉作憙/诸本作熹)从权之制以为乾元大殿承庆小
寝当正阳已(诸本/作亭)午之地实先圣听断之宫表顺端门
(唐志文/粹作闱)储精营室爰从朝飨未始临御乃起工徒挽令
摧覆既毁之后雷声隐然众庶闻之或以为神灵之象
也于是增土木之丽因府库之饶南街北阙建天机大
卷七百六十二 第 8a 页 WYG1340-0416c.png
仪之制乾元遗趾兴重阁层楼之业(会要/作基)烟焰蔽日梁
柱排云人斯告劳天实贻诫煨烬甫尔(文粹/作迩)遽加修复
况乎地殊景已未答灵心迹匪膺期乃申严配事乖(诸/本)
(作/昧)彝典神不昭格此其不可者一也又明堂之制木不
镂工(文粹/作上)不文今体式乖宜违经紊礼雕镌所及穷侈
极丽此其不可者二也高明爽垲事资虔敬密近(唐志/文粹)
(作/迩)宫掖何以祈天人神杂扰不可物取(诸本作/放物)此其不
可者三也况两(会要/作四)京上都万方取则而天子阙当阳
卷七百六十二 第 8b 页 WYG1340-0416d.png
之位听政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岂容沉默当须审巧
(文粹/作历)之计择烦(文粹/作繁)省之宜不便者量事改脩可因
者随时(唐书会要作/而文粹作宜)适用削彼明堂之号克复乾元之
名则当宁无偏人识其旧矣谨议
   郊丘明堂等严配议    孔玄义
议曰谨按孝经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既
言莫大于配天明配尊大之天(旧唐书通典会/要无此二字)昊天是
也物之大者莫大(唐书/作若)于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
卷七百六十二 第 9a 页 WYG1340-0417a.png
之大莫过于此以明尊(唐书/作配)之极也又易曰(唐书会/要作云)
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郑玄注上帝天
帝也故知昊天之祭合祖考并配请奉太宗文武圣皇
帝高宗天皇大帝配昊天上帝于圜丘义符孝经周易
之文也神尧皇帝肇基(会要/作开)王业应天顺人配感帝于
南郊义符大传之文也又按祭法云祖文王而宗武王
祖始也宗尊也所以名祭为尊始者明一祭之中有此
二义又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文王言祖而云宗者
卷七百六十二 第 9b 页 WYG1340-0417b.png
亦是通武王之义故知明堂之祭配以祖考请奉太宗
文武圣皇帝祖(诸本无/此言)高宗天皇大帝配祭于明堂义
符周易及祭法之文也谨议
   同前          沈伯仪
议曰谨按礼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
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
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郑
玄注云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禘谓祭昊天于圜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0a 页 WYG1340-0417c.png
丘祭上帝于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伏
寻严配之文于此最为详备虞夏则退颛顼而郊喾殷
人则舍契而取(会要/作郊)冥去取既差(唐书/作多)前后乖次则(旧/唐)
(书志会要/通典作得)礼之序莫尚于周禘喾郊稷不闻于二主明
堂宗祀不兼于两配成王以(三字唐志/作咸以)文王武王父子
殊别文王为父上主五帝武王对父下配五神孝经曰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宗祀文王
于明堂以配上帝不言严父武王以配天则武王虽在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0b 页 WYG1340-0417d.png
明堂理未齐于配祭既称宗祀义独主于尊严虽同两
祭终为一主故孝经纬曰后稷为天地主文王为五帝
宗也必若一神两祭便则五祭十祠荐献蘋蘩(唐书如/此英华)
(会要并/作频繁)礼亏于数此则神无二主之道礼宗(诸本/作崇)一配
之义窃寻贞观永徽共遵专配显庆之后始创兼尊必
以顺古而行实谓从周为美高祖神尧皇帝请配圜丘
方丘(通典会/要作泽)太宗文武圣皇帝请配南郊北郊高宗天
皇大帝德迈九皇功开万宇制礼作乐告禅升中率土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1a 页 WYG1340-0418a.png
共休普天同赖窃惟莫大之孝理当揔配五天谨议
   同前          元万顷
议曰伏惟高祖神尧皇帝凿乾构象辟宇(通典/作上)开基太
宗文武圣皇帝绍统披元循机阐极高宗天皇大帝弘
祖宗之大业廓文武之宏规三圣重光千年接旦神功
睿德罄图牒而难称盛烈鸿猷超千古(旧唐志/作古今)而莫拟
岂徒锱铢尧舜糠秕殷周而已哉谨按见行礼昊天上
帝等祠五所咸奉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兼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1b 页 WYG1340-0418b.png
配今议者引祭法周易孝经之文虽近稽古之辞殊失
因心之旨(通典作虽近古/之祠殊失圣旨)但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孝(会/要)
(作/恭)以承(唐志通/典作成)志忠而顺美窃惟(唐志通/典作以)兼配之礼特
禀先圣之怀爰取训于通(唐志/作前)规遂申情于大孝诗云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易曰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敬
寻厥旨本合斯义今若远摭遗文近乖成典拘常不变
守滞莫迁(唐志/作通)便是臣黜于君遽易郊丘之位下非于
上靡遵弓剑之心岂所以申太后哀感之诚徇皇帝孝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2a 页 WYG1340-0418c.png
思之德慎终追远良谓非宜严父配天宁当若是伏据
见行礼高祖神尧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今既兼配五
祠理当依旧无改高宗天皇大帝齐尊耀魄等邃含枢
阐三叶之宏谟(唐志/作基)开万代之鸿业重规叠矩在功烈
而无差享地郊天岂祠配之有别请奉高宗天皇大帝
历配五祠以申典礼谨议
   明堂大飨议       韦叔夏
议曰谨按明堂大飨惟祀五方帝故月令季秋令云是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2b 页 WYG1340-0418d.png
月也大飨帝则曲礼所云大飨不问卜郑玄注云谓遍
祭五帝于明堂莫适卜是也又按祭法云祖文王而宗
武王郑玄注云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故孝经曰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㨿此诸文明堂正礼唯祀
五帝配以祖宗及五帝五官神等自外馀神并不合预
伏惟陛下追远情深崇礼(唐志/作禋)志切故于明堂飨祀加
昊天上帝皇地祗重之以先帝先后配飨此乃补前王
之阙典弘严配之虔诚往以神都郊坛未建乃于明堂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3a 页 WYG1340-0419a.png
之下广祭众神盖义出权时非不刋之礼也谨按礼经
其内官中官等五岳四渎诸神并合从祀于二至明堂
揔奠事乃不经然则宗祀配天之亲杂与(会要/作以)小神同
荐于严配之道理有不安望请每岁元旦唯祀天地大
神配以帝后其五岳以下请依礼于冬夏二至从祀方
丘圜丘庶不烦黩谨议
   明堂告朔议(圣历/元年)     闾仁谞
议曰臣等谨按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唯礼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3b 页 WYG1340-0419b.png
记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
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干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吉
也此即玉藻之听朔矣今岁首元旦于通天宫受朝
读时令布政事则京官九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
于庭此则听朔之事毕而合于周礼玉藻之文矣而郑
玄注云玉藻听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
凡听朔必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此郑
注之误也故汉魏至今莫之适(会要/作行)用按月令云其帝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4a 页 WYG1340-0419c.png
太昊其神勾芒者谓之宣布时令告示下人其令词云
其帝其神耳所以为敬授之文欲使人奉其时而务其
业每月有令故谓之月令非谓天子每月朔日以祖配
帝而祭告之其每月告朔者诸侯之礼也故春秋左氏
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又郑注论语云礼人君每月
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飨鲁自文公始不视朔是诸侯
之礼明矣今王者行之非所闻也按郑所谓告其帝者
即太昊等五人帝其神者即重黎等五行官虽并功施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4b 页 WYG1340-0419d.png
于人列在祀典无天子每月拜祭告朔之文臣等谨检
(会要/作按)礼论(一作/记非)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
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若以为近代无明堂故
无其告朔之礼则江都集礼贞观礼显庆礼及祠令著
祀五方上帝于明堂即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也此即
于明堂而著其飨祭何为告朔独阙其文若以为(一作/君)
有明堂即合告朔则周秦有明堂而经典正文并无天
子每月告朔之事臣等详求(一作/历观)今古博考载籍既无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5a 页 WYG1340-0420a.png
其礼不可习非望请停每岁一月(一作每/月一日)告朔之祭其
文以正国经窃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谓颁
告朔令(一作颁/告朔于)诸侯使奉而行之之义也谨议
  一作皆旧唐书志
   同前          王方庆
议曰谨按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盖所以明(一作/顺)天气
统万物动法于两仪德被于四海者也夏曰世(唐/讳)室殷
曰重屋姬曰明堂此三代之名也明堂天子太庙所以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5b 页 WYG1340-0420b.png
宗祀其祖以配上帝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
曰玄堂中曰太室虽有五名而以明堂太庙(一无此/二字)
主汉代达学通儒咸以明堂太庙为一汉左中郎将秦
(一作/蔡邕)立议(会要/作义)亦以为然取其宗祀则谓之清庙取
其正室则谓之太室取其向阳则谓之明堂取其建学
则谓之太学取其圜水则谓之辟雍异名而同事古之
制也天子以孟春正月上辛日于郊揔校授十二月之
政还藏于祖庙月取一政班于明堂诸侯以孟春之月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6a 页 WYG1340-0420c.png
朝于天子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月取一政而行之
盖所以和阴阳顺天道也如此则祸乱不作(会要/作生)灾害
不生(会要/作作)矣故仲尼美而称之曰明王之以孝理天下
也人君以其礼告庙则谓之告朔听视此月之政则谓
之视朔亦曰听朔虽有三名其实一也今礼官议称按
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臣谨按春秋文公
(会要/作六)年闰十月不告朔榖梁传云闰者附月之馀日天
子不以告朔左氏传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6b 页 WYG1340-0420d.png
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人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
弃时政也臣据此文则天子闰月亦告朔矣(文粹有以/此二字)
宁有他月而废其礼者乎博考经籍其文甚著何以明
之周礼太史职云颁告朔于邦国闰月告王居门终月
又礼记玉藻云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并是天子
闰月而行告朔之事也礼官又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
门之外周礼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国都鄙千
宝注云周正建子之月吉日也此即玉藻之听朔矣今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7a 页 WYG1340-0421a.png
每岁首元旦通天宫受朝读(会要/作颁)时令布政事京官九
品以上诸州朝集使等咸列于庭此听朔之礼毕而合
于周礼玉藻之文矣礼论及三礼义宗江都集礼贞观
礼显庆礼及祠令并无王者告朔之事者臣谨按玉藻
云玄冕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郑玄注
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南门皆谓国门也明堂皆在国之
阳每月就其时之堂而听朔焉卒事反宿于路寝凡听
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臣谓今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7b 页 WYG1340-0421b.png
岁元旦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政自是古礼孟春上
辛㧾校受十二月之政藏于祖庙之礼耳而月取一政
颁于明堂其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礼官所言遂阙其
事臣又按礼记月令天子每月居青阳明堂总章玄堂
即是每月告朔之事先儒言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
度入明堂大飨不问卜一入也每月告朔十二入也四
时迎气四入也巡狩之年一入也今礼官立议惟岁首
一入耳与先儒既异在臣不敢用(一作/同)郑玄云凡听朔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8a 页 WYG1340-0421c.png
告其帝臣愚以为告其朔之时(一作/日)明五方上帝之一
帝也春则灵威仰夏则赤熛怒秋则白招拒冬则叶光
纪季月则含枢纽也并以始祖而配之焉人帝及神列
在祀典亦于其月而飨祭之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
见其礼废欲去其羊孔子以羊存犹可议(一作/识)其礼羊
亡其礼遂废故云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也汉承秦灭学
庶事草创明堂辟雍其制遂阙汉武帝封禅始建(一作/造)
明堂于太山既不立于京师所以无告朔之事至汉平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8b 页 WYG1340-0421d.png
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庶几复古乃建明堂辟雍为禘祫
(三字会要/作禘祫)于明堂诸侯王列侯宗子(一作/室)子弟九百
馀人助祭毕皆益户赐爵及金帛增秩补吏各有差汉
末丧乱尚传其礼爰至后汉祀典仍存明帝永平二年
郊祀五帝于明堂以光武配祭牲各一犊奏乐如南郊
董卓西移记载湮灭(一作载/籍烟灭)告朔之礼于此而坠暨于
晋末戎马生郊礼乐衣冠扫地揔尽告朔之礼于此而
坠暨于元帝过江是称狼狈礼乐制度南迁盖寡彝典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9a 页 WYG1340-0422a.png
残缺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定(一作/之)既阙明堂宁
论告朔宋朝何承天纂集其文以为礼论虽加编次事
则阙如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
事而已隋大业中炀帝命学士撰江都集礼只抄撮礼
论更无异文贞观显庆礼及祠令不言告朔者盖为历
代不传所以其文遂阙各有由绪不足依据今礼官引
为明證在臣诚实有疑陛下肇建明堂聿遵古典告朔
之礼犹阙旧章钦若稽古应须补葺若每月听政于一
卷七百六十二 第 19b 页 WYG1340-0422b.png
(一作明/堂二字)事亦烦数孟月视朔恐不可废谨议
  由绪(浙本文粹/作缘由)  一作皆旧唐书志
   同前          张齐贤
议曰礼官状云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者谨
按谷梁传曰闰月天子不以(一无/此字)告朔是知他月天子
告朔矣又按左氏传以鲁侯不告朔为弃时政也则诸
侯闰月亦告朔矣又按周礼太史职颁告朔于邦国之
(一作/下)礼记玉藻天子听朔于南门之下(一作/外)皆有闰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0a 页 WYG1340-0422c.png
月王居门之事是天子亦以闰月告朔矣非是天子不
告而诸侯亦告也榖梁子去圣尚近虽闰月告朔之义
与左氏不同然皆以天子诸侯每月当行告朔之事两
礼之设(一作/两传)其文甚著不可谓经史无正文也又礼官
状以(一作/云)周礼天官太宰职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唐/会)
(要如此英华作/政恐元本避讳)于邦国都鄙乃悬象(一无/此字)法于象魏使
万人观之(一作/象)浃日而敛之即是谓礼记玉藻之听朔
因此遂谓王者唯以岁首元旦一告朔此说非也何者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0b 页 WYG1340-0422d.png
太宰所云布治(唐会要如此英华/作政恐元本避讳)于邦国都鄙者布其
所掌太宰之典也故地官司徒职则布教典春官宗伯
职则布礼典夏官司马职则布政典秋官司寇职则布
刑典唯冬官司空职亡以五官之职言之则其职亦当
布事典也此乃六官各以正月之吉宣布其职之典非
告朔也干宝之注以(一无/此字)经所云正月之吉者即是正
月之朔日也故解云吉是朔日也今云告朔日者即(一/作)
(是/)传写之误不可据以为说也又礼官状云每月告朔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1a 页 WYG1340-0423a.png
者诸侯之礼故云左氏传云既视朔遂登观台今王者
行之非所闻也又云以天子之尊而用诸侯之礼非所
谓颁告朔令诸侯使奉而行之之义此大谬也何者左氏
所言视朔者犹玉藻之听朔也今礼官据左氏有鲁侯
行视朔之礼即谓诸侯每月当告朔玉藻亦有天子行
听朔之礼又有闰月王居门之事即(一作/若谓)天子惟岁首
一告朔何其一取而一舍也又孝经云昔者明王事父
孝故事天明又云明王以孝理天下岂有王者设教使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1b 页 WYG1340-0423b.png
诸侯尊祖告朔而天子不告也非所谓以明事神训人
事君之义又礼官状云郑所谓告其时帝者即大皞等
五人帝此又非也何者郑注惟言告其时帝及其神配
以文王武王不指言天帝人帝但天帝人帝并配五方
时帝之言包天人矣既以文王武王作配则是并告天
帝人帝诸侯受朔于天子故但于祖庙告而受行之天
子受朔于上天理宜于明堂告其时之天帝人帝而配
以祖考也故玉藻疏载贺玚义亦以时帝为灵威仰等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2a 页 WYG1340-0423c.png
五天帝且圣人为(一作/唯)能飨帝孝子为(一作/唯)能飨亲今
若但告人帝则圣人之道未备非所谓能飨也又礼官
状云若天子每月朔旦告祭然后颁之则诸侯安得受
而藏之告而行之足明太宰以岁首宣布一岁之令太
史从而颁之令既颁矣政既行矣而王犹月月告朔复
欲何所宣布者春官太史职云颁告朔于邦国是揔颁
一岁之朔于天下诸侯故诸侯得受而藏之告而行之
而王犹月月告朔颁之于官府都鄙也此谓畿内彼谓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2b 页 WYG1340-0423d.png
畿外事不相关也又礼官状云汉魏至今莫之用者秦
人灭学经典不存汉祖马上得之未能备礼自魏以(一/作)
(已/)下丧乱孔多岂可以汉魏废礼欲使朝廷法之也又
礼官状云礼论等及祠令并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谨
案礼论王珉范宁等议有明堂每月告朔之礼者崔灵
恩三礼义宗庙祭服义亦载天子视朔之服不可言无
正文也又贞观显庆礼及祠令非徒无天子每月告朔
之文亦无天子岁首告朔之事今礼官何以言天子岁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3a 页 WYG1340-0424a.png
首一告朔乎借矛击盾昭然易了每月告朔在礼不疑
尊祖配天于义为得若乃创制垂统损益旧章或欲每
月听政或欲孟月视朔此则断在宸极事关执政固非
群议所得参详谨议  一作皆唐会要
 
 
 
 
卷七百六十二 第 23b 页 WYG1340-0424b.png
 
 
 
 
 
 
 
 文苑英华卷七百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