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七十五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a 页 WYG1339-037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五 宋 李昉等 编
 谏诤上
  谏陈后主书一首
  谏唐太宗诘难公卿书一首
  谏灵驾入京书一首
  谏政理书一首
  论时政书一首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b 页 WYG1339-0377b.png
   谏陈后主书(书奏即/日斩之)    章 华(见陈书/本传)
昔高祖南平百越北诛逆虏世祖东定吴会西破王琳
(湘州刺史王琳不/应命世祖平之)高祖克复淮南辟地千里三祖之功
亦至勤矣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
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祀七庙而不出拜妃
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謟佞谗邪升之朝廷今
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麋鹿复
游姑苏台矣
卷六百七十五 第 2a 页 WYG1339-0377c.png
   谏唐太宗诘难公卿书(已见六百/二十三卷)
               刘 洎
   谏灵驾入京书(中宗即/位初年)   陈子昂
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
臣闻明主(旧唐书/作王)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
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一/作)
(得/)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
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代誇俗厌
卷六百七十五 第 2b 页 WYG1339-0377d.png
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
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
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伏惟大行皇
帝遗天下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陛下以徇齐之
圣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喁喁如也莫不冀蒙圣化获
(唐书/作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一作/兹)日矣况太后
又以文母之贤叶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
之际于斯(唐书有/为字)盛矣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
卷六百七十五 第 3a 页 WYG1339-0378a.png
(一作/西京)銮舆亦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一/有)
(有/字)骨鲠之谋(一作/谟)朝廷多(一有/见字)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
(唐书无/此字)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
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北面玉阶东望(唐书/作面)
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见
(唐书/作陈)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臣闻秦
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
北假胡苑(一作/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
卷六百七十五 第 3b 页 WYG1339-0378b.png
之粟踰沙绝漠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
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
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运(一作/嬴)粮北国丁男十
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
馀者独三辅之间尔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新唐书/作薄)
而西无(一作/莫)非赤地循陇已(集作/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
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
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
卷六百七十五 第 4a 页 WYG1339-0378c.png
羸饿之馀得保沉(一作/性)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
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
哀伤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
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
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众兴数万之军徵发近畿
鞭朴羸老凿山采(唐书/作载)石驱以就功但恐春作无时秋
成绝望凋瘵遗噍再罹饥(一作/艰)苦傥不堪其弊有一(一/作)
(必/有)逋逃子来之颂其将何词以述(六字一作将/何以述之)此亦宗
卷六百七十五 第 4b 页 WYG1339-0378d.png
庙之大机不可不深(一作/审)图也况国无兼岁之储家鲜
匝时之蓄一旬不雨犹可深忧忽如水旱人何以济陛
下不深察始终独违群议臣恐三辅之弊不止如前日
矣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圣人包六合为宇历观邃(一作/远)
古以至于今何尝不以三王为仁五帝为圣故虽周公
制作夫子著明莫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百王之鸿
烈作千载之雄图(一作/贞规)然而舜死陟方葬苍梧而不返
禹会群后殁稽山而永终岂其爱蛮夷之乡而鄙中国
卷六百七十五 第 5a 页 WYG1339-0379a.png
哉实欲将(一作/将欲)示圣人之(一无/之字)无外也故能使坟籍以
为美谈帝王以为高(一作/懿)范况我巍巍大圣轹帝登皇
日月所照(一作/临)莫不率俾何独秦丰之地可置山陵河
洛之都不堪园寝陛下岂(一有/可字)不察之愚臣窃为陛下
惜也且景山崇丽秀冠群峰(一作/岑)(一作/南)对嵩邙西望
汝海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
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谓其不可愚臣
鄙见良足尚矣况瀍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
卷六百七十五 第 5b 页 WYG1339-0379b.png
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
河之宝以聪(一作/圣)明之主养淳(一作/纯)粹之人天下和平
恭已正南面而巳陛下不思瀍洛之壮观关陇之荒芜
(唐书/作乃)欲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忘神器之大宝徇
曾闵之小节愚臣暗(一作/䦣)昧以为甚也陛下何不览谏
臣之策采行路之谣咨谟(集作/谋)太后平章宰辅使(一作/协)
苍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岂不幸甚昔者平王迁周光
武都洛山陵寝庙不在东京宗社坟茔并居西土然而
卷六百七十五 第 6a 页 WYG1339-0379c.png
春秋美为始王汉书载为代祖岂其不愿孝哉何圣贤
褒贬于斯滥矣实以时有不可事有不然盖欲遗小存
大去祸归(一作/存)福圣人所以为贵也夫小不忍则乱大
谋仲尼之至诫愿(一作/伏惟)陛下察之若以臣愚不用朝议
遂行臣恐关陇之忧无时休也(一作/息)臣又闻太原蓄钜
万之食洛口积天下之粟国家之宝(唐书/作资)斯为大矣今
欲舍而不顾背以长驱使有识惊嗟天下失望傥鼠窃
狗盗万一不图西入陜州之郊东犯武牢之镇盗敖仓
卷六百七十五 第 6b 页 WYG1339-0379d.png
一杯之粟陛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机不可不深惧
(唐书/作料)也虽则盗未旋踵诛刑巳及灭其九族焚其妻子
泣辜虽恨将何及焉故曰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一/作)
(谋/)者失然而(一无/此字)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不徒设
(一作/云)也愿陛下念之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薮幸属交泰
得游王国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亦欲退身岩谷
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干其非议图汉策于万全取
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死
卷六百七十五 第 7a 页 WYG1339-0380a.png
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诚惶诚恐顿首
顿首死罪死罪
  一作皆文粹
   谏政理书(武后垂/拱初)
月日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冒死稽首百(集/作)
(再/)拜献书阙下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馀暇
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王霸之经历观丘坟旁览代
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自伏羲神农之初至于周隋之
卷六百七十五 第 7b 页 WYG1339-0380b.png
际驰骋数百年虽未得其详而略可知也莫不先本人
情而后化之过此以往亦无神异独轩辕氏之代欲问
广成子以至道之精理于天下臣虽奇之然其说不经
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问傅说然才救弊未能宏远
自此之后殆不足称臣每在山谷有愿朝廷常恐没代
而不得见也岂知沾沐圣化未天天年幸得游京师睹
皇风亲逢大圣之诏布于天下问于贤士大夫曰何道
可以调元气贱臣孤陋诚未足知然臣窃观自古帝王
卷六百七十五 第 8a 页 WYG1339-0380c.png
问政之原备矣未有能深思远虑卓绝今古(集作/古今)如陛
下者也故贱臣不胜区区愿竭固陋以闻见言之虽未
足对扬天休然或万一有可观者敢冒昧阙廷奏书以
闻伏惟皇太后陛下少加察焉臣闻之于师曰元气者
天地之始万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天地之道莫大乎
阴阳万物之尊莫大(新唐书/作灵)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唐/书)
(作/先)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
则元气正矣是以古先帝代见人之通于天也天之应
卷六百七十五 第 8b 页 WYG1339-0380d.png
乎人也天人相感阴阳相和灾害之所以不生嘉祥之
所以作遂(一作/遂作)则观象于天察法于地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于是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故
人得安其俗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阴阳太和元气以
正天瑞降地符升风雨以时草木不落(唐书作/茂遂)龟龙麟
凤在郊薮矣洎颛顼唐虞之间不敢荒宁亦克用理故
其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
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亦能和也(唐书作/和之得)
卷六百七十五 第 9a 页 WYG1339-0381a.png
(也/)至夏德衰亡殷政微丧桀纣昏暴乱于天道杀戮无
罪放弃忠良遂竭天下之力殚天下之货作为瑶台起
乎琼室极荒娱之乐穷耳目之玩倾宫之女至数千人
奇技淫巧以亿万计信巫鬼听谗邪遂为糟丘酒池炮
烙之刑一朝牛饮者三千人龙逢不胜其忧谏而死箕
子不堪其愤囚为奴于是阴阳大乖(唐书作/乖行)天地震怒
山川鬼神发见灾异(唐书作发/妖见灾)疾疫大兴妖孽并作而
桀纣不悔卒以灭亡此(集无/此字)和之失也逮周文武创业
卷六百七十五 第 9b 页 WYG1339-0381b.png
顺天应人诚信忠厚加于百姓德泽休泰兴乎颂声成
康之时刑措三(唐书/作四)十馀年天人之道始和矣幽厉之
末复乱厥常苛慝暴虐诟黩天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人以(唐书/作用)愁怨疾疠为作故其诗曰昊天不佣降此鞠
凶昊天不惠降此大厉(唐书/作戾)不先不后为瘥(唐书/作虐)为瘵
天地生人之理复悖于兹矣呜呼岂不哀哉岂不哀哉
近者有隋氏亦不克终厥初隋高帝之有天下也以六合
为家方将对越天人传之万代至炀帝承平自以贵为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0a 页 WYG1339-0381c.png
天子富有四海欲穷宇宙之观极游宴之乐以为人主
之急务也于是乃凿御渠决黄河自伊洛之间而属之
扬州生人之力既弊天地之藏又泄炀帝方欣然以为
得计将后宫䌽女数百千人遂泛龙舟游三江五湖之
间当其得意也视天下如脱屣耳其后百姓搔弊灾变
数兴吏人贪暴其政日乱阴阳感怒彗孛以出炀帝不
悟自以为天下安于泰山方率百万之师以事辽东当
时山东父子不得相保也天厌暴政人怀乱亡故辽东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0b 页 WYG1339-0381d.png
之役未归而中国之难已起身死逆(唐书/作人)手宗庙以隳
(唐书作/为墟)其故何哉逆天人(唐书作/元气)之理也是以臣每察
天人之际观祸乱之由迹帝王之事念先师之说昭然
著明信不欺尔不意陛下以大圣之虑见天人之心将
欲调元气之纲返淳和之治自非陛下合(唐书/作含)天地之
德有日月之明谁能渺然远思欲求太和于元气哉此
昔日伏羲氏之所以本天人而为三皇首也愚臣暗昧
不胜大愿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恢三圣之功传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1a 页 WYG1339-0382a.png
乎子孙永作鸿业千百年间使继文之主有所守也非
甚无道不失厥嗣陛下可不务之哉臣伏见天皇大帝
得天地之统封于太山盛德大业与天比崇矣然尚未
建明堂之宫遂朝(唐书/作享)上帝使万代鸿业今犹阙然臣
愚意者岂非天皇大帝知陛下圣明必能起中兴之化
留此盛德发挥陛下哉不然何所与让而未作也今陛
下欲调元气睦人伦跻俗仁寿兴风礼让舍此道也于
何理哉故臣不胜区区蝼蚁之诚思愿陛下念先帝之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1b 页 WYG1339-0382b.png
休意恢大唐之鸿业于国南郊建立明堂使宇宙黎元
遐荒夷貊昆虫草木天地鬼神灿然知陛下方兴三皇
五帝之事与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昔者黄帝合宫有虞
总章唐尧衢室夏后代室群圣所以调元气理阴阳于
此教也臣虽未学窃尝闻明堂之制也有天地之则焉
有阴阳之统焉二十四气八风十二月四时五行二十
八宿莫不率备故顺其时而为政也则风雨时寒暑平
万物扬茂五榖丰稔元气不错阴阳以和逆其时而为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2a 页 WYG1339-0382c.png
政也则水旱兴疾疫起虫螟为害霜雹成灾阴阳不和
元气以错故昔者圣人(集有/所字)以为政教之大业也是以
臣愿陛下为大唐建万代之策者意在兹乎陛下若不
以臣微而废其言乞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
议之于朝(集作/廷)傥事便于今道不远古即请陛下徵天
下鸿生钜儒贤良豪俊之士博通古今皇王政理之术
与之按周礼月令而建之臣必知天下庶人子来不日
而成也乃正月孟春陛下乘銮辂驾苍龙载青旂佩苍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2b 页 WYG1339-0382d.png
玉三公九卿贤士大夫鸿儒硕老衣冠之伦朝于青阳
左个负斧扆凭玉几南面以听天下之政于是遂发大
号宣布四方各顺十二月之令无敢有逆乃命太史守
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无失经纪以初为常陛下
遂躬籍田亲蚕以劝天下之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天
下之孝悌明讼恤狱以息天下之淫刑除残去暴以致
天下之仁寿脩文尚德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兴廉以
除天下之贪吏鳏寡孤独疲癃羸老不能自存者赈恤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3a 页 WYG1339-0383a.png
之后宫美人非三妃九嫔八十一御女之数者出嫁之
珠玉锦绣雕琢伎巧之饰非益于理者悉弃之巫鬼淫
祀诳(唐书/作营)惑良人者禁杀之陛下务以至诚躬服质素
以为天下先愚臣以为不出数年之间将见太平之化
也天人之际既洽鬼神之望允塞然后作雅乐洁粢盛
宗祀天皇于明堂以配上帝使万国各以其职来祭岂
不休哉臣伏惟陛下至德明圣未有能越行此道者也
故臣窃以为此化一成则人伦之道自睦刑罚之原自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3b 页 WYG1339-0383b.png
息兵革之事不兴还淳之途可见仁寿礼让稼穑农桑
不言而自致也是以贱臣未得为陛下一二论之何者
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领提纲使
天下自理也然臣窃独有私恨者恨陛下方欲兴崇大
化而不知国家太学之废积岁月矣堂宇芜秽(唐书作/皇堂埃)
(芜/)殆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下明诏尚未及之
愚臣所以有私恨也臣伏闻天子立太学可以聚天下
英贤为政教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焉揖让樽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4a 页 WYG1339-0383c.png
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道也今则荒
废委而不论而欲睦人伦兴礼让失之于本而求之于
末岂可得哉况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奈何天子之政而轻礼乐哉臣所以独窃有私
恨者也陛下何不诏天下胄子使归太学而习业乎其
(集作/斯)亦国家之大务也臣愚蒙所言事未曲尽者恐烦
圣览陛下恕臣昏昧请赐他日别具奏闻
   论时政书(睿宗景/云中)     柳 泽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4b 页 WYG1339-0383d.png
顷者(一有/因字)韦氏险诐(新唐书/作蛊乱)奸臣同恶赏罚紊弛纲纪
纷沦政以贿成官因宠进言正者获戾行殊者见疑海
内寒心实将莫救赖神祗(旧唐书/作明)祐德宗庙降灵天讨
有罪人心不休(诸本作人/用不保)陛下睿谋神圣勇智聪明安
宗庙(一作/社)于巳危拯(新唐书/作振)黎庶于将溺今庞眉鲐背
欢欣踊跃望圣朝之抚辑听圣朝之德音今陛下蠲烦
省徭法明德举万邦恺乐室家胥庆臣又闻危者安其
位也亡者保其存也乱者有其治也(危者至理也十八/字一作危者安其)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5a 页 WYG1339-0384a.png
(位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伏惟陛下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存不忘亡
则克享天心国家长保矣(一作/也)诗曰罔(一作/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伏惟陛下慎厥终惟其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书曰尔(一无/此字)惟德罔小万邦惟庆
(一无/此字)惟不德罔大坠厥宗甚可畏也甚可惧也伏惟
陛下慎之哉夫骄奢起于亲贵纲纪乱于宠倖愿陛下
禁之于亲贵则天下风随(唐书作/随风)矣制之于宠倖则天
下法明矣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若亲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5b 页 WYG1339-0384b.png
贵为之而不禁宠倖挠之而见从是政之不行令之不
一则奸诈斯起暴乱生焉虽严刑峻政朝戮(新唐书/作施)
戮而法不行矣(十四字一作虽严刑/制戮而法不行矣)纵陛下亲之爱之
莫若安之福之宠禄之过罪之渐(新唐书/作阶)也非安之也
骄奢之淫危之本(新唐书/作梯)也非福之也前事不忘后之
师也伏惟陛下精(新唐书/作敷)求俊哲(新唐书/有使字)朝夕纳谏(一/作)
(诲/)纵有逆于耳谬于心者无速之以罚姑筹之以道省
于厥躬虽木朴妄误(唐书作忌忤/一作忌讳)愿恕之以直用开谏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6a 页 WYG1339-0384c.png
诤之路也或有顺于耳便于身者无急之以赏当求诸
非道稽之典训其不叶于德必寘之以法用杜侧媚之
行也有进(一作/羞)淫巧于陛下者遽黜之则淫巧息矣有
进忠谠于陛下者遽赏之则忠谠进矣臣又闻生于富
者骄生于贵者傲石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
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书曰罔淫于逸罔游于乐穆
王有命曰实赖前后左右有位之士绳愆纠谬格其非
心今储宫肇建王府初(新唐书/作复)启至于僚友必惟妙择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6b 页 WYG1339-0384d.png
今骄奢之后流遁未变慢游之乐馀风或存夫小人弄
臣易合于意奇伎淫巧多适于心臣恐狎于非德滋为
奢怠书曰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僻侧媚其惟吉
士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伏愿采温良博
闻之士恭俭忠鲠之人任用(一无/用字)以为东宫及诸王府
官仍请东宫量署拾遗补阙之职令朝夕讲论出入侍
从受以训诰交修不逮臣又闻驰骋畋猎令人心(诸本/无心)
(字/)发狂名教之中自有乐地承前贵戚鲜克由礼或打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7a 页 WYG1339-0385a.png
毬击鼓比周伎艺(一作/术)或飞鹰奔犬盘游薮泽此甚为
不道非进德修业之本也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又
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伏惟
陛下诞降谋(一作/谟)训敦劝学业示之以好恶陈之以成
败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则福
遐禄厚(一作福/禄常享)与国并休矣臣又闻富不与骄期而骄
自至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信
明语可诫之矣(一作信矣斯/语明哉至诫)顷者韦庶人安乐公主武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7b 页 WYG1339-0385b.png
延秀等可谓贵矣可谓宠矣权侔人主威震天下然怙
侈灭德神怒人弃岂不谓爱之太极富之太多不节之
以礼不防之以法终转吉为凶变吉(一作/福)为祸谚曰千
人所指无病自死不其然欤书曰殷鉴不远在彼夏王
今陛下何劝之(诸本无/之字)岂非皇祖谋训之则也今陛下
何惩之(诸本无/之字)岂非中宗(一作/孝和)宠任之甚也礼曰爱而
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可不慎哉夫宠爱之心人则不免
(一作则/不能免)去其太甚闲之礼节适则可矣今诸王公主驸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8a 页 WYG1339-0385c.png
马亦陛下之所亲爱也骄狂(二唐书/作矫枉)之道在于厥初鉴
戒之义其则不远使观过务善居宠思危庶夙夜惟寅
聿脩厥德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制
节谨度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
能保其社稷书曰制官刑警于有位敢有恒舞于宫酣
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徇(一作/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
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
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8b 页 WYG1339-0385d.png
必亡甚可畏也甚可惧也伏惟陛下必察而明之必信
而劝之有奢僭骄怠者削其禄封有朴素脩业者锡以
(唐书/作绅)服以惩(诸本/作勖)其非心使奉其命无使久而忽之
无使远而坠之臣闻非知之难(一作知/之非艰)行之惟难(一作/艰)
又曰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伏惟陛下慎
之哉前车之覆实惟明證先王之训诫(一作/可)以终吉若
陛下奉伊尹之训崇傅说之命不作无益不启私门刑
不差赏不滥则惟德是辅惟仁(二唐书/作人)之怀天禄永终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9a 页 WYG1339-0386a.png
景福是集傥陛下忽(唐书/作忘)精一之德开恩倖之门爵赏
有差刑罚无当则忠臣正士亦不复谈矣
  一作皆唐文粹
 
 
 
 
 
卷六百七十五 第 19b 页 WYG1339-0386b.png
 
 
 
 
 
 
 
 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