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第 1a 页
晦庵先生朱文公韩文考异序
南安韩文出莆田方氏近世号为佳本
予读之信然然犹恨其不尽载诸本同
异而多折衷于三本也原三本之见信
杭蜀以旧阁以官其信之也则宜然如
欧阳公之言韩文印本初未必误多为
校雠者妄改亦谓如罗池碑改步为涉
南安韩文出莆田方氏近世号为佳本
予读之信然然犹恨其不尽载诸本同
异而多折衷于三本也原三本之见信
杭蜀以旧阁以官其信之也则宜然如
欧阳公之言韩文印本初未必误多为
校雠者妄改亦谓如罗池碑改步为涉
卷首 第 1b 页
田氏庙改天明为王明之类耳观其自
言为儿童时得蜀本韩文于随州李氏
计其岁月当在天禧中年且其书巳故
弊脱略则其摹印之日与祥符杭本盖
未知其孰先孰后而嘉祐蜀本又其子
孙明矣然而犹曰三十年间闻人有善
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则固未尝必以旧
言为儿童时得蜀本韩文于随州李氏
计其岁月当在天禧中年且其书巳故
弊脱略则其摹印之日与祥符杭本盖
未知其孰先孰后而嘉祐蜀本又其子
孙明矣然而犹曰三十年间闻人有善
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则固未尝必以旧
卷首 第 2a 页
本为是而悉从之也至于秘阁官书则
亦民间所献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时馆
职所校耳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藁
而是正之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
者正当择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
不当但以地望形势为重轻也抑韩子
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
亦民间所献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时馆
职所校耳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藁
而是正之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
者正当择其文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
不当但以地望形势为重轻也抑韩子
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
卷首 第 2b 页
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读者或未得
此权度则其文理意义正自有未易言
者是以予于此书姑考诸本之同异而
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区区妄意虽
或窃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废也
此权度则其文理意义正自有未易言
者是以予于此书姑考诸本之同异而
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区区妄意虽
或窃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废也
卷首 第 3a 页
郡斋近刋朱文公校定昌
黎集附以考异而音辩则
旧所刋也初读者未免求之
音辩质诸校本既字不尽同且
音讹事多缺此书有集注有
补注有辨證有全解音通
黎集附以考异而音辩则
旧所刋也初读者未免求之
音辩质诸校本既字不尽同且
音讹事多缺此书有集注有
补注有辨證有全解音通
卷首 第 3b 页
句释引物连类虽若加详
而于本文间亦抵捂余颇病
之今悉从校本更定音训因
旁摭诸家注解劫本文用事
者枚举而记其凡有未备则
访诸士友博极此书者并记之
而于本文间亦抵捂余颇病
之今悉从校本更定音训因
旁摭诸家注解劫本文用事
者枚举而记其凡有未备则
访诸士友博极此书者并记之
卷首 第 4a 页
意其间阙逸尚多也昔黄太
史有云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
处窃谓必尽所云而后可读
二文公之书过不自料附所尝
记录于逐卷之左而空其下
方以待来者窜释冀更相
史有云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
处窃谓必尽所云而后可读
二文公之书过不自料附所尝
记录于逐卷之左而空其下
方以待来者窜释冀更相
卷首 第 4b 页
缉续于音辩或有补云宝庆
三年季夏既望承议郎特添
差通判南剑州军州兼𬋩内
劝农事王伯大谨书
音释如集中考异
巳载者更不重出
三年季夏既望承议郎特添
差通判南剑州军州兼𬋩内
劝农事王伯大谨书
音释如集中考异
巳载者更不重出
卷首 第 5a 页
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
丹阳洪氏(兴祖/撰年谱辨證)
东蜀樊氏(汝霖/著公志及年谱注)
眉山孙氏(汝听/全解)
临邛韩氏(谆/全解)
文溪祝氏(充/全解)
丹阳洪氏(兴祖/撰年谱辨證)
东蜀樊氏(汝霖/著公志及年谱注)
眉山孙氏(汝听/全解)
临邛韩氏(谆/全解)
文溪祝氏(充/全解)
卷首 第 5b 页
晦庵朱氏(熹/撰考异)
留耕王氏(伯大/著音释)
姓氏(毕)
留耕王氏(伯大/著音释)
姓氏(毕)
卷首 第 6a 页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序
(此集今世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刋方/氏校定本号为精善别有举正十卷论其所)
(以去取之意又它本之所无也然其去取多/以祥符杭本嘉祐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
(为定而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词)
(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
(它书之可證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
(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
(笔削焉○方云序只云目为昌黎先生集诸/本亦多无文字者今从之○后凡从方氏者)
(不复论所不/同者乃著之)
门人李汉编
(方云蜀本作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绯鱼袋李汉编今本或有)
(并序二/字非是)
(此集今世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刋方/氏校定本号为精善别有举正十卷论其所)
(以去取之意又它本之所无也然其去取多/以祥符杭本嘉祐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
(为定而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词)
(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
(它书之可證验者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
(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
(笔削焉○方云序只云目为昌黎先生集诸/本亦多无文字者今从之○后凡从方氏者)
(不复论所不/同者乃著之)
门人李汉编
(方云蜀本作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绯鱼袋李汉编今本或有)
(并序二/字非是)
卷首 第 6b 页
卷首 第 6b 页
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洞视
万古悯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
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呜呼先生
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阁本作/土非是)可谓雄伟不
常者矣(常方从杭本作赏云取汉书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今按不赏乃蒯彻教韩信背叛之)
(语而唐太宗亦尝自言武德末年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施之于此既不相似且非臣子所宜言者李亦未)
(必敢取以为用也/当从诸本为正)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
汉(或无陇/西二字)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方/云)
(左传国语多用失坠字或/作坠失或无失字者皆非)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
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
哀辞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
五十二揔七百(或作七百一十六或作七百三十八/方氏考其数皆不合而姑从阁本杭)
万古悯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时人始而惊
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呜呼先生
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阁本作/土非是)可谓雄伟不
常者矣(常方从杭本作赏云取汉书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今按不赏乃蒯彻教韩信背叛之)
(语而唐太宗亦尝自言武德末年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施之于此既不相似且非臣子所宜言者李亦未)
(必敢取以为用也/当从诸本为正)长庆四年冬先生殁门人陇西李
汉(或无陇/西二字)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方/云)
(左传国语多用失坠字或/作坠失或无失字者皆非)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
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
哀辞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
五十二揔七百(或作七百一十六或作七百三十八/方氏考其数皆不合而姑从阁本杭)
卷首 第 7a 页
(本以为唐本旧如此既非/文义所系今亦不能深考)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
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
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先生讳愈字退之
官至吏部侍郎馀在国史本传
韩柳二先生文集行世久矣唐季历代以来儒
人文士莫不宗之以为文章之模范序记之矜
式惜乎旧板漫灭续集遗阙读者憾焉本堂
广求访到善本卷集全备宗玉喜不自胜命工鼎
新绣梓以广其传使四方文学君子得睹
二先生之全文不致湮没岂不伟欤幸鉴
岁舍戊长十月吉旦 书林王宗玉谨识
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
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先生讳愈字退之
官至吏部侍郎馀在国史本传
韩柳二先生文集行世久矣唐季历代以来儒
人文士莫不宗之以为文章之模范序记之矜
式惜乎旧板漫灭续集遗阙读者憾焉本堂
广求访到善本卷集全备宗玉喜不自胜命工鼎
新绣梓以广其传使四方文学君子得睹
二先生之全文不致湮没岂不伟欤幸鉴
岁舍戊长十月吉旦 书林王宗玉谨识
卷首 第 7b 页
汪季路书
逵顷在成都见樊泽之所藏盘谷序碑本云得之邵
公㴉作横卷刻字画甚新略无残阙处家中所藏本
乃刻之方石残阙殊甚其下方十馀字不复存字体
绝不相类自是两本家中本有后语集古录金石录
本亦皆有之记得樊本无之洪庆善所见似亦与家
中本同惟乐且无央不同以上文意观之恐旧自作
无殃也大氐家所藏本与方本所记多同但丛茂盘
旋友人于峕可以稼五处家本所阙而天子二字家
本似续改刻耳又尝以所见樊本及家本校今方本
所不同者五处如不可幸而致(不樊作弗/家本阙)大丈夫不
遇(夫下樊本有/之字家本阙)侥倖(樊本家本/侥并作徼)不祥(樊本家本/不皆作弗)饮则
逵顷在成都见樊泽之所藏盘谷序碑本云得之邵
公㴉作横卷刻字画甚新略无残阙处家中所藏本
乃刻之方石残阙殊甚其下方十馀字不复存字体
绝不相类自是两本家中本有后语集古录金石录
本亦皆有之记得樊本无之洪庆善所见似亦与家
中本同惟乐且无央不同以上文意观之恐旧自作
无殃也大氐家所藏本与方本所记多同但丛茂盘
旋友人于峕可以稼五处家本所阙而天子二字家
本似续改刻耳又尝以所见樊本及家本校今方本
所不同者五处如不可幸而致(不樊作弗/家本阙)大丈夫不
遇(夫下樊本有/之字家本阙)侥倖(樊本家本/侥并作徼)不祥(樊本家本/不皆作弗)饮则
卷首 第 8a 页
食(樊本同/家本阙)田氏先庙碑海外二字方氏盖从石本而
不著其说櫜兜则石本省卜作櫜方作橐者误也
右季路所见二石本与方氏所记无大同异但
央二本皆作央恐作殃者为是盖作殃则与乐
为两事中閒可用且字作央则与乐为一事中
閒不容著且字也侥倖据经传当作徼字它亦
不必改也今录此书以见石本未必可据况方
氏所见又出传录而非其真耶田碑櫜字虽无
石本亦亡可疑方本之误则其考之有未详耳
不著其说櫜兜则石本省卜作櫜方作橐者误也
右季路所见二石本与方氏所记无大同异但
央二本皆作央恐作殃者为是盖作殃则与乐
为两事中閒可用且字作央则与乐为一事中
閒不容著且字也侥倖据经传当作徼字它亦
不必改也今录此书以见石本未必可据况方
氏所见又出传录而非其真耶田碑櫜字虽无
石本亦亡可疑方本之误则其考之有未详耳
卷首 第 8b 页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
一正文及篇次系按方崧卿本而用诸本参校(杭/系)
(监本阁系馆阁本石系石刻本洪系/洪兴祖本又有潮本蜀本泉本晁本)
一考异举方作者系按方崧卿本而举方云者并
是方崧卿举正全文(方有举正/十卷刋行)
一注方作或作及非是或注用事及用字出处并
是考异全文其间有注一作者系今例别用他
本增入
一小圈下今按云云者并是考异全文
一句读下或一两字下各有考异今例并总附于
一章之下
一一章或有两今按云云者又分其一于小章或
一正文及篇次系按方崧卿本而用诸本参校(杭/系)
(监本阁系馆阁本石系石刻本洪系/洪兴祖本又有潮本蜀本泉本晁本)
一考异举方作者系按方崧卿本而举方云者并
是方崧卿举正全文(方有举正/十卷刋行)
一注方作或作及非是或注用事及用字出处并
是考异全文其间有注一作者系今例别用他
本增入
一小圈下今按云云者并是考异全文
一句读下或一两字下各有考异今例并总附于
一章之下
一一章或有两今按云云者又分其一于小章或
卷首 第 9a 页
句断之下今例一段无再出今按
一考异于正文本字或一字或二字并皆提起如
本字在章末其下即入注脚则不复再出(或二/四字)
(或全句/例同)
一考异有厶字或作厶字者今例并提起正文本
字如上文或有字相犯则于本字上更连举一
字以别之如上字又相犯则连举下字
一考异有或无厶字者今例上文只有一字则止
云或无厶字如上文有两字相犯则云厶下或
无厶字如上字又相犯则云厶上或无厶字或
上下字又皆相犯则连举二字以别之厶上或
有厶字厶下或有厶字例亦同
一考异于正文本字或一字或二字并皆提起如
本字在章末其下即入注脚则不复再出(或二/四字)
(或全句/例同)
一考异有厶字或作厶字者今例并提起正文本
字如上文或有字相犯则于本字上更连举一
字以别之如上字又相犯则连举下字
一考异有或无厶字者今例上文只有一字则止
云或无厶字如上文有两字相犯则云厶下或
无厶字如上字又相犯则云厶上或无厶字或
上下字又皆相犯则连举二字以别之厶上或
有厶字厶下或有厶字例亦同
卷首 第 9b 页
一律诗一联如上下句系附两意则各附考异及
注脚于每句之下如两句只是一意则并附于
一联之下(碑铭墓志联/句祭文例同)
一考异或于篇目下云恐非公作今删去者今例
亦但存其篇目而不载其文
一正文或有疑字并依考异文从囗
右凡例十二条乃南剑官本所载按
朱文公校昌黎集又著考异十卷在正集之
外自为一书 留耕王先生倅南剑时并将
考异附于正集本文之下以便观览故其凡
例如此 留耕先生又集诸家之善更定音
释援据的当音训详明犹未附入正集仍于
注脚于每句之下如两句只是一意则并附于
一联之下(碑铭墓志联/句祭文例同)
一考异或于篇目下云恐非公作今删去者今例
亦但存其篇目而不载其文
一正文或有疑字并依考异文从囗
右凡例十二条乃南剑官本所载按
朱文公校昌黎集又著考异十卷在正集之
外自为一书 留耕王先生倅南剑时并将
考异附于正集本文之下以便观览故其凡
例如此 留耕先生又集诸家之善更定音
释援据的当音训详明犹未附入正集仍于
卷首 第 10a 页
逐卷之左空其下方以待窜补是虽足见
先生之谦德而观者未免即此较彼其于披
阅又未为便今本宅所刋系将南剑州官本
为据并将音释附正集焉使观者一目可尽
而文义粲然亦 先生发明此书之本心也
幸鉴
先生之谦德而观者未免即此较彼其于披
阅又未为便今本宅所刋系将南剑州官本
为据并将音释附正集焉使观者一目可尽
而文义粲然亦 先生发明此书之本心也
幸鉴
卷首 第 11a 页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目录
李 汉 编集
︻卷之一
赋
感二鸟赋 复志赋
闵已赋 别知赋
古诗
元和圣德诗 琴操十首
南山诗 谢自然诗
秋怀诗十首 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
暮行河堤上诗 夜歌
重云 江汉
长安交游者 岐山下二首
李 汉 编集
︻卷之一
赋
感二鸟赋 复志赋
闵已赋 别知赋
古诗
元和圣德诗 琴操十首
南山诗 谢自然诗
秋怀诗十首 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
暮行河堤上诗 夜歌
重云 江汉
长安交游者 岐山下二首
卷首 第 11b 页
︻卷之二
古诗
北极一首赠李观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幽怀 君子法天运
落叶 归彭城
醉后 醉赠张秘书
同冠峡 送惠师
送灵师 县斋有怀
合江亭 陪杜侍御游湘西寺
岳阳楼 送文畅师
荅张彻 荐士
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 古风
驽骥 马厌榖
古诗
北极一首赠李观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幽怀 君子法天运
落叶 归彭城
醉后 醉赠张秘书
同冠峡 送惠师
送灵师 县斋有怀
合江亭 陪杜侍御游湘西寺
岳阳楼 送文畅师
荅张彻 荐士
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 古风
驽骥 马厌榖
卷首 第 12a 页
出门 嗟哉董生行
烽火 汴州乱
利剑 龊龊
︻卷之三
古诗
河之水二首 山石
天星 汴泗交流
忽忽 鸣雁
龙移 雉带箭
条山苍 赠郑兵曹
桃源图 东方半明
赠唐衢 贞女峡
赠侯喜 古意
烽火 汴州乱
利剑 龊龊
︻卷之三
古诗
河之水二首 山石
天星 汴泗交流
忽忽 鸣雁
龙移 雉带箭
条山苍 赠郑兵曹
桃源图 东方半明
赠唐衢 贞女峡
赠侯喜 古意
卷首 第 12b 页
八月十五夜 谒衡岳庙
岣嵝山 永贞行
洞庭湖阻风 李花
杏花 感春四首
寒食出游 忆昨行
︻卷之四
古诗
刘生诗 郑群赠簟
丰陵行 游青龙寺赠崔补阙
赠崔立之 送区弘
三星行 剥啄行
青青水中蒲三首 孟东野失子
陆浑山火 县斋读书
岣嵝山 永贞行
洞庭湖阻风 李花
杏花 感春四首
寒食出游 忆昨行
︻卷之四
古诗
刘生诗 郑群赠簟
丰陵行 游青龙寺赠崔补阙
赠崔立之 送区弘
三星行 剥啄行
青青水中蒲三首 孟东野失子
陆浑山火 县斋读书
卷首 第 13a 页
题新竹 晚菊
落齿 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
苦寒 赤藤杖歌
酬崔十六少府 送侯参谋
东都遇春 感春五首
酬裴十六功曹 燕河南府秀才
送李翱 送石处士
送湖南李正字
︻卷之五
古诗
辛卯年雪 醉留东野
李花二首 招扬之罘
寄卢仝 酬司门卢四云夫院长望秋作
落齿 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
苦寒 赤藤杖歌
酬崔十六少府 送侯参谋
东都遇春 感春五首
酬裴十六功曹 燕河南府秀才
送李翱 送石处士
送湖南李正字
︻卷之五
古诗
辛卯年雪 醉留东野
李花二首 招扬之罘
寄卢仝 酬司门卢四云夫院长望秋作
卷首 第 13b 页
谁氏子 河南令舍池台
送无本师归范阳 石鼓歌
双鸟诗 赠刘师服
题炭谷湫祠堂 听颍师弹琴
送陆畅归江南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
嘲鲁连子 赠张籍
调张籍
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谷子歌以和之
寄皇甫湜 病中赠张十八
杂诗 寄崔二十六立之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孟生诗
射训狐 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答孟郊 从仕
送无本师归范阳 石鼓歌
双鸟诗 赠刘师服
题炭谷湫祠堂 听颍师弹琴
送陆畅归江南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
嘲鲁连子 赠张籍
调张籍
卢郎中云夫寄示盘谷子歌以和之
寄皇甫湜 病中赠张十八
杂诗 寄崔二十六立之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孟生诗
射训狐 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
答孟郊 从仕
卷首 第 14a 页
短灯檠歌 送刘师服
︻卷之六
古诗
符读书城南 示爽
人日城南登高 病鸱
华山女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
路傍堠 食曲河驿
过南阳 泷吏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初南食贻元十八恊律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答柳柳州食虾蟆
别赵子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卷之六
古诗
符读书城南 示爽
人日城南登高 病鸱
华山女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
路傍堠 食曲河驿
过南阳 泷吏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初南食贻元十八恊律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答柳柳州食虾蟆
别赵子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卷首 第 14b 页
南山有高树行一首赠李宗闵
猛虎行
︻卷之七
古诗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送僧澄观
献山南郑相公樊员外 和武相公咏孔雀
感春三首 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题张十八所居 酬卢给事曲江荷花
和钱七盆池所植 记梦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 朝归
杂诗四首 读东方朔杂事
谴疟鬼 示儿
猛虎行
︻卷之七
古诗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 送僧澄观
献山南郑相公樊员外 和武相公咏孔雀
感春三首 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题张十八所居 酬卢给事曲江荷花
和钱七盆池所植 记梦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 朝归
杂诗四首 读东方朔杂事
谴疟鬼 示儿
卷首 第 15a 页
庭楸 玩月喜张十八以王六至
和李相公摄事南郊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
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南溪始泛三首
︻卷之八
联句
城南联句 会合联句
斗鸡联句 纳凉联句
秋雨联句 征蜀联句
同宿联句 莎栅联句
雨中寄孟刑部联句 远游联句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卷之九
和李相公摄事南郊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
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南溪始泛三首
︻卷之八
联句
城南联句 会合联句
斗鸡联句 纳凉联句
秋雨联句 征蜀联句
同宿联句 莎栅联句
雨中寄孟刑部联句 远游联句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卷之九
卷首 第 15b 页
律诗凡八十五首
题楚昭王庙 宿龙宫滩
叉鱼招张功曹 李员外寄纸笔
次同冠峡 答张十一功曹
郴州祈雨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郴口又赠二首 题木居士二首
晚泊江口 湘中
别盈上人 喜雪献裴尚书
春雪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春雪閒早梅 早春雪中闻莺
梨花下赠刘师命 和归工部送僧约
入关咏马 木芙蓉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
题楚昭王庙 宿龙宫滩
叉鱼招张功曹 李员外寄纸笔
次同冠峡 答张十一功曹
郴州祈雨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郴口又赠二首 题木居士二首
晚泊江口 湘中
别盈上人 喜雪献裴尚书
春雪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春雪閒早梅 早春雪中闻莺
梨花下赠刘师命 和归工部送僧约
入关咏马 木芙蓉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
卷首 第 16a 页
榴花 井
蒲萄 峡石西泉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咏雪赠张籍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送侯喜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酬振武胡十二大夫 和卢库部元日朝回
寒食直归遇雨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
题百叶桃花 春雪
戏题牡丹 盆池五首
芍药
奉和虢州刘给事三堂二十一咏(并序)
新亭 流水
蒲萄 峡石西泉
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咏雪赠张籍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送侯喜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酬振武胡十二大夫 和卢库部元日朝回
寒食直归遇雨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
题百叶桃花 春雪
戏题牡丹 盆池五首
芍药
奉和虢州刘给事三堂二十一咏(并序)
新亭 流水
卷首 第 16b 页
竹洞 月台
渚亭 竹溪
北湖 花岛
柳溪 西山
竹径 荷池
稻畦 柳巷
花源 北楼
镜潭 孤屿
方桥 梯桥
月池
游城南十六首
郁神 题于宾客庄
晚春 落花
渚亭 竹溪
北湖 花岛
柳溪 西山
竹径 荷池
稻畦 柳巷
花源 北楼
镜潭 孤屿
方桥 梯桥
月池
游城南十六首
郁神 题于宾客庄
晚春 落花
卷首 第 17a 页
楸树二首 风折花枝
赠同游 赠张十八助教
题韦氏庄 晚雨
出城 把酒
嘲少年 楸树
遣兴
︻卷之十
律诗凡八十首
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 和席八十二韵
和武相公早春闻莺 太安池(阙)
游太平公主山庄 晚春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广宣上人频见过
闲游二首 酬马侍郎寄酒
赠同游 赠张十八助教
题韦氏庄 晚雨
出城 把酒
嘲少年 楸树
遣兴
︻卷之十
律诗凡八十首
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 和席八十二韵
和武相公早春闻莺 太安池(阙)
游太平公主山庄 晚春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广宣上人频见过
闲游二首 酬马侍郎寄酒
卷首 第 17b 页
和侯协律咏笋 过鸿沟
送张侍郎 赠刑部马侍郎
和裴相公女几山下作
郾城晚饮赠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
酬别留后侍郎 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
同李二十八野宿西界 过襄城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
次硖石 和李司勋过连昌宫
次潼关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 桃林夜贺晋公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和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
独钓四首 枯树
送张侍郎 赠刑部马侍郎
和裴相公女几山下作
郾城晚饮赠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
酬别留后侍郎 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
同李二十八野宿西界 过襄城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
次硖石 和李司勋过连昌宫
次潼关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 桃林夜贺晋公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和晋公破贼回重拜台司
独钓四首 枯树
卷首 第 18a 页
元日酬马尚书去年元日之什
咏灯花同侯十一 祖席前字
秋字 送郑尚书赴南海
答道士寄树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武关西逢配流吐蕃 次邓州界
题临泷寺 酬韶州张使君惠书二章
题秀禅师房
将至韶州寄张使君借图经
过始兴江口感怀 韶州留别张使君
量移袁州酬张韶州 次石头驿寄王中丞
游西林寺题萧郎中旧堂
自袁州还京次安陆寄周随州
题广昌馆 寄随州周员外
咏灯花同侯十一 祖席前字
秋字 送郑尚书赴南海
答道士寄树鸡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武关西逢配流吐蕃 次邓州界
题临泷寺 酬韶州张使君惠书二章
题秀禅师房
将至韶州寄张使君借图经
过始兴江口感怀 韶州留别张使君
量移袁州酬张韶州 次石头驿寄王中丞
游西林寺题萧郎中旧堂
自袁州还京次安陆寄周随州
题广昌馆 寄随州周员外
卷首 第 18b 页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题层峰驿梁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杏园送张彻 雨中寄张博士侯主簿
和张侍郎酬马尚书 早春游杨尚书林亭
奉使常山次太原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
镇州初归
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舍人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樱桃诗
早春呈水部张员外二首
送桂州严大夫 酬马仆射见寄之作
奉使镇州酬裴司空
镇州路上酬裴司空重见寄
贺张十八秘书得裴司空马
杏园送张彻 雨中寄张博士侯主簿
和张侍郎酬马尚书 早春游杨尚书林亭
奉使常山次太原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
镇州初归
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舍人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樱桃诗
早春呈水部张员外二首
送桂州严大夫 酬马仆射见寄之作
奉使镇州酬裴司空
镇州路上酬裴司空重见寄
卷首 第 19a 页
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
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 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和杜相公太清宫
︻卷之十一
杂著
原道 原性
原毁 原人
原鬼 行难
对禹问 杂说四首
读荀子 读鹖冠子
读仪礼 读墨子
︻卷之十二
杂著
和仆射相公朝回见寄 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和杜相公太清宫
︻卷之十一
杂著
原道 原性
原毁 原人
原鬼 行难
对禹问 杂说四首
读荀子 读鹖冠子
读仪礼 读墨子
︻卷之十二
杂著
卷首 第 19b 页
获麟解 师说
进学解 本政
守戒 圬者王承福传
五箴五首(并序)后汉三贤赞三首
讳辩 讼风伯
伯夷颂
︻卷之十三
杂著
子产不毁乡校颂 释言
爱直赠李君房别 张中丞传后叙
河中府连理木颂 汴州东西水门记
燕喜亭记
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进学解 本政
守戒 圬者王承福传
五箴五首(并序)后汉三贤赞三首
讳辩 讼风伯
伯夷颂
︻卷之十三
杂著
子产不毁乡校颂 释言
爱直赠李君房别 张中丞传后叙
河中府连理木颂 汴州东西水门记
燕喜亭记
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
卷首 第 20a 页
画记 蓝田县丞厅壁记
新修滕王阁记 科斗书后记
︻卷之十四
杂著 书
郓州溪堂诗 猫相乳
进士策问十三首 争臣论
改葬服议 学生代斋郎议
禘祫议 颜子不贰过论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大学生何蕃传 答张籍书
重答张籍书
︻美之十五
书 启
新修滕王阁记 科斗书后记
︻卷之十四
杂著 书
郓州溪堂诗 猫相乳
进士策问十三首 争臣论
改葬服议 学生代斋郎议
禘祫议 颜子不贰过论
与李秘书论小功不税书
大学生何蕃传 答张籍书
重答张籍书
︻美之十五
书 启
卷首 第 20b 页
与孟东野书 答窦秀才书
上李尚书书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状
上兵部李侍郎书 答尉迟生书
答杨子书
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
为分司郎官上郑尚书相公启
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
︻卷之十六
书
上宰相书 后十九日复上书
后二十九日复上书 荅侯继书
荅崔立之书 荅李翊书
重荅李翊书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
上李尚书书 贺徐州张仆射白兔状
上兵部李侍郎书 答尉迟生书
答杨子书
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
为分司郎官上郑尚书相公启
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
︻卷之十六
书
上宰相书 后十九日复上书
后二十九日复上书 荅侯继书
荅崔立之书 荅李翊书
重荅李翊书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
卷首 第 21a 页
荅李秀才书 荅陈生书
与李翱书
︻卷之十七
书
上张仆射书 荅胡生书
与于襄阳书 与崔群书
与陈给事书 荅冯宿书
与卫中行书 上张仆射第二书
与冯宿论文书 与祠部陆员外书
︻卷之十八
书
与京西节度使书 为人求荐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荅刘正夫书
与李翱书
︻卷之十七
书
上张仆射书 荅胡生书
与于襄阳书 与崔群书
与陈给事书 荅冯宿书
与卫中行书 上张仆射第二书
与冯宿论文书 与祠部陆员外书
︻卷之十八
书
与京西节度使书 为人求荐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荅刘正夫书
卷首 第 21b 页
荅殷侍御书 荅陈商书
与孟尚书书 荅吕医山人书
荅渝州李使君书 荅元侍御书
︻卷之十九
书 序
与郑相公书 与袁相公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又一首
荅魏博田仆射书 与华州李尚书书
京尹不台参荅友人书 送陆歙州诗序
送孟东野序 送许郢州序
送窦从事序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送齐皞下第序 送陈密诗
与孟尚书书 荅吕医山人书
荅渝州李使君书 荅元侍御书
︻卷之十九
书 序
与郑相公书 与袁相公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又一首
荅魏博田仆射书 与华州李尚书书
京尹不台参荅友人书 送陆歙州诗序
送孟东野序 送许郢州序
送窦从事序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
送齐皞下第序 送陈密诗
卷首 第 22a 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牛堪序
︻卷之二十
序
送董邵南序 赠崔复州序
送张童子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杨支使序 送何坚序
送廖道士序 送王秀才序
送孟秀才序 送陈秀才序
送王埙秀才序 荆潭唱和诗序
送幽州李端公序
︻卷之廿一
序
送区册序 送张道士序
︻卷之二十
序
送董邵南序 赠崔复州序
送张童子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杨支使序 送何坚序
送廖道士序 送王秀才序
送孟秀才序 送陈秀才序
送王埙秀才序 荆潭唱和诗序
送幽州李端公序
︻卷之廿一
序
送区册序 送张道士序
卷首 第 22b 页
送高闲上人序 送殷员外序
送杨少尹序 送权秀才序
送湖南李正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郑尚书序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送郑十校理序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石鼎联句诗序 石鼎联句诗
︻卷之廿二
哀辞 祭文
祭田横墓文 欧阳生哀辞
题哀辞后 独孤申叔哀辞
祭穆员外文 祭郴州李使君文
祭薛助教文 祭虞部张员外文
送杨少尹序 送权秀才序
送湖南李正字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郑尚书序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送郑十校理序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
石鼎联句诗序 石鼎联句诗
︻卷之廿二
哀辞 祭文
祭田横墓文 欧阳生哀辞
题哀辞后 独孤申叔哀辞
祭穆员外文 祭郴州李使君文
祭薛助教文 祭虞部张员外文
卷首 第 23a 页
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
祭薛中丞文 祭裴太常文
潮州祭神文(五首)
︻卷之廿三
祭文
袁州祭神文(三首)祭柳子厚文
祭湘君夫人文 祭窦司业文
祭侯主簿文 祭竹林神文
曲江祭龙文 祭马仆射文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 祭故陜府李司马文
祭十二兄文 祭郑夫人文
祭十二郎文 祭周氏侄女文
祭滂文 祭张给事文
祭薛中丞文 祭裴太常文
潮州祭神文(五首)
︻卷之廿三
祭文
袁州祭神文(三首)祭柳子厚文
祭湘君夫人文 祭窦司业文
祭侯主簿文 祭竹林神文
曲江祭龙文 祭马仆射文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 祭故陜府李司马文
祭十二兄文 祭郑夫人文
祭十二郎文 祭周氏侄女文
祭滂文 祭张给事文
卷首 第 23b 页
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 祭张给事文
祭女挐女文
︻卷之廿四
碑志
李元宾墓铭 崔评事墓铭
施先生墓铭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施州房使君郑夫人殡表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卷之廿五
碑志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铭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铭
祭女挐女文
︻卷之廿四
碑志
李元宾墓铭 崔评事墓铭
施先生墓铭 考功员外卢君墓铭
施州房使君郑夫人殡表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
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
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卷之廿五
碑志
登封县尉卢殷墓志铭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铭
卷首 第 24a 页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 襄阳卢丞墓志铭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
︻卷之廿六
碑志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
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
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乌氏庙碑铭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 襄阳卢丞墓志铭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
︻卷之廿六
碑志
唐朝散大夫赠司勋员外郎孔君墓志铭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
唐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上柱国襄阳
郡王平阳路公神道碑铭
乌氏庙碑铭
卷首 第 24b 页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卷之廿七
碑志
刘统军碑 衢州徐偃王庙碑
袁州先庙碑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卫
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
︻卷之廿八
碑志
曹成王碑 息国夫人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
︻卷之廿七
碑志
刘统军碑 衢州徐偃王庙碑
袁州先庙碑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卫
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
︻卷之廿八
碑志
曹成王碑 息国夫人墓志铭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扶风郡夫人墓志铭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
卷首 第 25a 页
︻卷之廿九
碑志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
贞曜先生墓志
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
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卷之三十
碑志
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铭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
碑志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
贞曜先生墓志
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
故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卷之三十
碑志
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铭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
卷首 第 25b 页
唐故相权公墓铭 平淮西碑
︻卷之三十一
碑志
南海神庙碑 处州孔子庙碑
柳州罗池庙碑 黄陵庙碑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
道碑
︻卷之三十二
碑志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柳子厚墓志铭
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一
碑志
南海神庙碑 处州孔子庙碑
柳州罗池庙碑 黄陵庙碑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
道碑
︻卷之三十二
碑志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柳子厚墓志铭
唐故昭武校尉守左金吾卫将军李公墓志铭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
卷首 第 26a 页
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
︻卷之三十三
碑志
楚国夫人墓志铭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四
碑志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中大夫陜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三
碑志
楚国夫人墓志铭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墓志铭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四
碑志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中大夫陜府左司马李公墓志铭
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
卷首 第 26b 页
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墓志铭
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
处士卢君墓志铭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五
碑志
卢浑墓志铭 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
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
韩滂墓志铭 女挐圹铭
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
乳母墓铭
︻卷之三十六
杂文
瘗砚铭 毛颖传
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
处士卢君墓志铭 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
︻卷之三十五
碑志
卢浑墓志铭 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
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
韩滂墓志铭 女挐圹铭
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
乳母墓铭
︻卷之三十六
杂文
瘗砚铭 毛颖传
卷首 第 27a 页
送穷文 鳄鱼文
︻卷之三十七
状
赠太傅董公行状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复雠状 钱重物轻状
︻卷之三十八
表状
为韦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雪表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二首
︻卷之三十七
状
赠太傅董公行状
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
论今年权停举选状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
复雠状 钱重物轻状
︻卷之三十八
表状
为韦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雪表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二首
卷首 第 27b 页
为裴相公让官表 为宰相贺白龟状
冬荐官殷侑状 进王用碑文状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荐樊宗师状 举钱徽自代状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奏韩弘人事物状
谢许受韩弘物状
︻卷之三十九
表状
论捕贼行赏表 论佛骨表
潮州刺史谢上表 贺册尊号表
袁州刺史谢上表 贺皇帝即位表
贺赦表 贺册皇太后表
贺庆云表 与张惟素自代状
冬荐官殷侑状 进王用碑文状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
荐樊宗师状 举钱徽自代状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奏韩弘人事物状
谢许受韩弘物状
︻卷之三十九
表状
论捕贼行赏表 论佛骨表
潮州刺史谢上表 贺册尊号表
袁州刺史谢上表 贺皇帝即位表
贺赦表 贺册皇太后表
贺庆云表 与张惟素自代状
卷首 第 28a 页
与韩泰自代状 慰国哀表
举荐张籍状 请上尊号表
举韦顗自代状
︻卷之四十
表状
论孔戣致仕状 举马揔自代状
贺雨表 贺太阳不亏状
举张正甫自代状 袁州申使状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 黄家贼事宜状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
论淮西事宜状 论变盐法事宜状
举荐张籍状 请上尊号表
举韦顗自代状
︻卷之四十
表状
论孔戣致仕状 举马揔自代状
贺雨表 贺太阳不亏状
举张正甫自代状 袁州申使状
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 黄家贼事宜状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
论淮西事宜状 论变盐法事宜状
卷首 第 28b 页
朱文公狡昌黎先生集目录(毕)
宋 王伯大 重编
赋
感二鸟赋(并序/)
(集注贞元十一年公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不报东归感所献二□而赋之时宰相赵憬)
(贾□卢/迈也)
贞元十一年(一或作五方去以诸/谱考之作一为是)五月戊辰愈东归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