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5a 页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 唐汾州僧藏传
释僧藏者。西河人也。弱龄拔俗气茂神清。允
迪循良恪居下位。迨沾戒善密护根尘。见
仁祠必礼之。逢硕德则尽礼。苟遇僧俗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5b 页 T50-08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5.png)
务也则同净人。屈己犹臧获焉。见他人故
衣则潜加浣濯。别事纽缝。至于炎暑乃脱
衣入草莽间。从蛟蚋䗈蛭唼齧虿芥。血流
忍而汗洽。而恒念弥陀佛号。虽巧历者不
能定算数矣。确志冥心未尝少缺。及预
知报尽谓瞻病者曰。山僧多幸得诸天人
次第来迎。藏又言吾瞑目闻往净土聚诸
上善人散花方回此耳。正当舍寿合掌念
佛。安然而终矣。
** 唐汉东山光寺正寿传(慥禅师)
释正寿者。不知何许人也。风仪峻整节概
高强。肩锡曳囊宗师皆谒。然以因缘相扣
附丽有归。于南塔慥禅师门。决开疑网。密
修资益。后寿杜默于随部山寺。人皆不识。
时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神龙初韦庶人
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构成重润之罪。迁均
州刺史。密加防守不听视事。韦后临朝
添兵士捍卫。及韦氏被诛睿宗即位。转集
州刺史未行。然忽忽不乐。而归心于慥禅
师。为其造生藏塔。举高七十尺。极为宏壮。
于时慥师疾已危笃。谯王使问师后孰继高
躅。慥曰。贫道有正寿在。王问。诸僧谁为正
寿。或曰。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韬晦。王遣
使召到。寿白慥师曰。喜王为檀越。其塔已
成。某欲为先试得否慥曰。善为否试。是时
寿摄衣合掌入塔敛容瞑目。结加趺坐便
即灭度。全身不散。时号为试塔和尚。谯王
闻已叹嗟终日。曰弟子犹尔。乃别议改图。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5c 页 T50-08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5.png)
系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寿公先其慥矣。夫
直往者必能径来也。业累弗羁樊笼弗罩。
脱羁开罩生死自由。既然自由已跻果位
矣。俗谛观之寿公出蓝之青也矣。而能乘
心矫迹出其师之前。一日千里。其是之谓
乎。
** 唐五台山善住阁院无染传
释无染者。不委氏族何许人也。从中条山
受业。讲四分律涅槃经因明百法论。善者从
之。恒念华严经。至说诸菩萨住处东北方
金色世界。文殊菩萨与一万圣众。从昔已来
止住其中而演说法。或现老人。或为童子。
近闻佛陀波利自西国来。不倦流沙无辞
雪岭。而寻圣迹。高宗朝至台山思量岭。启
告扣礼乃见老人。即文殊也。利虽云面接
未决心疑。令却往西国取经。诣金刚窟
入文殊境界。于今不回。古德既尔。吾岂无
缘乎。染乃从彼发迹遍访名公。成遇禅宗
穷乎理性。或经法席探彼玄微。以贞元七
年到台山善住阁院。时有僧智頵为台山
十寺都检校守。僧长之初也。遂挂锡栖心誓
不出山。每念文殊化境非凡者之可胜。岂
宜懈怠。冬即采薪供众。夏即跣足登游。春
秋不移二十馀[示*异]。前后七十馀遍。游历诸台
睹化现金桥宝塔钟磬圆光莫穷其际。且
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中有美枞乎。言更
有愈于诸瑞。吾得少未为足也。最后于中
台东忽见一寺。额号福生。内有梵僧数可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6a 页 T50-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6.png)
也。语染曰。汝于此有缘。当须荷众勿得
唐捐。有愿无行而已。言讫化寺众僧寂无
所睹。染叹而言曰。睹兹灵异岂可徒然。此
危脆身有何久固。乃遵言广兴供施。每设
一百万僧。乃然一指以为记验焉。渐及五
百万数。遐迩委输若海水之入归塘焉。及
千万供毕十指然尽。迨开成中白大众曰。
吾于此山薄有因缘。七十二遍游诸圣迹。
人所不到吾皆至止。又不出兹山已报
深愿。幸莫大焉。奈何衰老今春秋七十四。
夏腊五十五。及存馀喘欲于中台顶上焚
一炷香告辞十方如来一万菩萨。或息我以
死。谁甘相代。况诸人等并是菩萨门人龙王
眷属。莳栽善种得住此山。夙夜精勤[襾/(革*马)]勒
三业。龙华三会共结要期。此时下山勿有
留难。合掌曰珍重而去。众初不喻其意。皆
言早回。染乃但携瓶锡惟爇名香。遂命季
氏赵华将蜡布两端粗麻一束香汁一斗于
中台顶。从旦至暮礼拜焚香。略无暂憩。都
不饮食。念佛虔诚声无间断。已至深更。赵
氏怪其所以。陟彼崔嵬见染不移旧止转
更精专。染谓赵曰。吾有密愿汝与吾助缘
不得相阻。为取蜡布麻油将来缠裹吾身。
于夜半子时要然身供养诸佛。吾若得道
相度汝也。赵氏谏之苦劝不止。将布缠身
披麻灌油。从顶而炼。言曰。将吾灰骨当
须飘散。无使显异。赵氏一从其命略无
移改。从顶而炼至足方仆矣。赵氏叹曰。昔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6b 页 T50-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6.png)
收真骨于梵仙山南起塔。至今在矣。
** 唐成都府福感寺定兰传
释定兰。姓杨氏。成都人也。本阛阓间凶恶屠
沽类。天与厥性悔往前非。誓预六和化行
三蜀。当尔时也咸归信焉。造伽蓝一号圣
寿欤。其缘未发。乃藏于佣保中耳。而父母
早亡无资可以追往。每遇讳辰兰悲哭咽
绝。辄裸露入青城山。纵蚊蚋䗈蝇唼咋肤
体。且云。舍内财也用答劬劳。蜀中有黑白
蟆。形如粟。𠯗人口及肉。而少见者。次则
刺血写经。后则炼臂至于拔耳剜目喂
饲鸷鸟猛兽。既而行步非扶导而触物颠
踬。后有异人。掌擎物若珠颗然。内空眦
中。斯须瞻瞩如故。冥告曰。南天王还师眼
珠矣。远近惊骇。常谓人曰。吾闻善戒经中
名为无上施。吾愿勤行速要上果矣。大中
三年。宣宗诏入内供养。仰其感应之故以
优礼奉之。弟子有缘恒执事左右。六年二
月中。又愿焚然肩膊。帝累劝勉。年耆且务
久长修炼。兰不奉诏。遂焚焉而绝。有缘表
请易名建塔。敕谥觉性也。塔号悟真也。
蜀都止呼定兰塔院。于今香火不绝云。
** 唐福州黄檗山建福寺鸿休传(景先)
释鸿休。不知何许人也。神宇标挺玄机斡
运。居闽黄檗山寺。丛萃毳客。示教之外[慌-芒+口]
然怡乐。恒言。宿债须偿。偿尽则何忧何惧。
物我俱逍遥矣。人皆不喻其旨。及广明之际
巢寇充斥。休出寺外脱纳衣于松下磬石之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6c 页 T50-08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6.png)
刃。刃下无血。贼翻惊异罗拜忏悔焉。门弟
子景先阇维其尸。收舍利七颗。囊而宝之。
有笃信者以菽粒如数易之。追之靡及。
遂往筮焉。占之曰。死生贵贱罔分吾卦。在
靡在之失宁失矣。孰知其然也。洎获寘之
于塔。分之七粒缄于琉璃器中。莹然光色
时僧清豁著文作颂纪德焉。
** 唐鄂州岩头院全豁传
释全豁。俗姓柯氏。泉州人也。少而挺秀。器度
宏远而疏略。礼清源谊公为师。往长安造
西明寺照公。与受满足法。即于左街保寿
寺。听寻经律决择纲宗。垂成讲导。振锡
南指。诣武陵德山。药病相应更无疑滞。后
居所邻洞庭。地曰卧龙。乃筑室而投憩焉。
徒侣影随。又居唐年山。山有石岩巉[山*(〦/(坐-土+十))]。立
院号岩头欤。凡所施用皆削繁总兀然而
坐任众围绕。曰汝何不思惟家中有多少
事。实于逆顺之境證得超越之相者。豁值
光启已来中原多事诸侯角立狂贼来剽掠。
众皆回避。豁惟晏如。贼责弗供馈。忿怒俾
挥刃之。曾无惧色。当光启丁未岁夏四月
八日。门人权葬。葬后收焚之。获舍利七七
粒。僖宗赐谥曰清严。塔号出尘。葬事檀越
田咏兄弟率财营构。南岳释玄泰撰碑颂
德。提唱斗峻。时号岩头法道。难其领会
焉。
系曰。休豁二师何临难无苟免乎。通曰。凡
夫之难是菩萨之易。经生累舍。此乌悕哉。昔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7a 页 T50-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7.png)
依身尽换坚固之体耳。神仙或从刃殒者。
谓之剑解。况其正修證果之人。观待道理
不以不令终为耻也。
** 唐吴郡嘉兴法空王寺元慧传
释元慧。俗姓陆氏。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
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即仲子也。
髫龄颖悟长而温润。畏作枯龟思为瘦雁。
以开成二年辞亲。于法空王寺依清进
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
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
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
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
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
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
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
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
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
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
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
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谓为三白
和尚焉。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如别录
也。
系曰。炼大拇指火尽灰飞。如何于焦炭之
末。骨肉随生不久如故。此与火中莲华同
种而异态耳。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
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
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故亨此
名欤。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7b 页 T50-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7.png)
** 唐京兆菩提寺束草师传
释束草师者。无何而至京兆平康坊内菩提
寺。其为人也。形不足而神俊。吟啸自得罕
接时人。且不言名姓。常负束[葶-丁+呆]坐卧于
两廊下。不乐住房舍。或云此头陀行也。经
数年寺内纲任劝其住房。或有诮其狼藉。
曰尔厌我邪。世不堪恋何可长也。其夕遂
以束[葶-丁+呆]焚身。至明唯灰烬耳。且无遗骸。略
尽污涂之臭。又无延燎惊咤之声。计其少
[葶-丁+呆]不能焚此全躯。既无孑遗。然其起三昧
火而自焚也。众皆称叹民多观礼焉。京邑信
士遂塑其灰为僧形。置于佛殿偏傍。世号
束草师。祷祈多应焉。
系曰。处胎经中菩萨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
愚惑众生谓为菩萨遭劫火烧是也。比丘实
未及此。无象此以惑人。如能用少刍[廿/(黑*告)]
能焚巨骸。则可信矣。故书曰。民无胥诪张
为幻。吁哉。
** 唐南岳兰若行明传
释行明。俗姓鲁。吴郡长洲人也。幼从师于本
部。后游方问道。然其耿介轩昂啸傲自放。
初历五台峨嵋礼金色银二世界菩萨。皆
随心应现。由此登天台陟罗浮。入衡岳
游梓潼。属唐季湘之左右割裂。争寻常
而未息。靡有宁岁。于是栖祝融峰下有
终焉之志。止七宝台。与玄泰布纳为交契。
其性之好恶泰亦罔抗其轻重焉。尝谓道
友曰。吾不愿随僧崖焚之于木楼。不欲作
屈原葬之于鱼腹。终誓投躯学萨埵太子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7c 页 T50-08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7.png)
不之信。忽于林薄间委身虓虎前。争竞食
之。须臾肉尽。时泰公收其残骼焚之而获
舍利。乃撷华酌水为文祭之。辞中明其勇
猛能捐内财。破悭法成檀度未舍已舍当
舍三轮顿空。取大果若俯拾芥焉。
系曰。佛敕比丘施众生食。二世顺益感果
非轻。若其明公成大檀度远悭贪也。成
大勇猛得无畏也。成三轮空无为功德也。
成难舍心净佛土也一掷其躯其利博哉。
譬犹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其是之谓乎。
** 晋太原永和三学院息尘传
释息尘。姓杨氏。并州人也。父迁贸有无营
利而已。其母氏尝梦人服装伟丽称寄宵
宿。便觉娠妊。生而有异童稚不群。每闻钟
呗之音凝神侧耳。年方十二因梦金人瑰
奇之状。引之入精庐。明旦告白二亲恳求
出家。未允之前泣而不食。父母悯其天然
情何厌塞。遂曲顺之。即投草堂院从师诵
净名经菩萨戒。达宵不寐。将周一祀。舍本
讽通。年当十七便听习维摩讲席。粗知大
义。及乎弱冠乃圆上品。执持律范曾无缺
然。年二十三文义斡通。于崇福寺宗感法师
胜集传授。复学因明唯识不亏敷演。学徒
颖脱者数人。崇福寺辩才大师从式最为高
足。于天祐二年。李氏奄有河东。武皇帝请
居大安寺净土院。四事供养。专览藏教修
鍊上生业。设无遮大斋前后五会。尘尝以
身饲狼虎入山谷中。其兽近嗅而奔走。又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8a 页 T50-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8.png)
道栖神。复看大藏经。匝设斋然一指伸
其报庆。彼寺有圣观音菩萨像。长烛七灯
香华供献。后被诸生就请下山。城内传扬
大论。四序无辍。逐月设沐浴。临河就沼投
饲水族。以己哒嚫旋赎羽毛。沈潜高明以
遂生性。或施牢狱人食。或赈惠贫乏。或捐
幡盖于净明金藏二塔。后唐长兴二年众请
于大安国寺后。建三学院一所。供待四方
听众。时又讲华严新经。传授于崇福寺继晖
法师。由是三年不出院门。一字一礼华严
经。一遍字字礼大佛名经。共一百二十卷。复
炼一指。前后计然五指。时晋高祖潜跃晋
阳。最多钦重。洎乎龙飞尘每入洛京朝觐
必延内殿。从容锡赉颇丰。帝赐紫服并懿
号。固让方俞。尘闻凤翔府法门寺有佛中指
骨节真身。乃辞帝往岐阳瞻礼。睹其希奇。
又然一指。尘之双手唯存二指耳。续于天
柱寺。就楚伦法师学俱舍论。方经数日。微
有疾生。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时枕肱而逝。
俗年六十三。腊四十四。平常唯衣大布不
蓄盈长。六时礼佛未曾少缺。陇坻之间闻
其示灭。黑白二众具威仪送。焚之得舍利
数百粒弟子以灵骨归于太原。晋祖敕葬
于晋水之西山。小塔至今存焉。
系曰。尘师捐舍讵能愈其精进乎。脱落浮
荣岂能胜其义解乎。若然者不可以一名
名矣。厥犹瞻卜华焉。色黄而矣。则真金
谢其色。香芬而远则牛头愧其香。多名生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8b 页 T50-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8.png)
** 晋天台山平田寺道育传
释道育。新罗国人也。本国姓氏未所详练。
自唐景福壬子岁来游于天台。迟回而挂
锡于平田寺众堂中。慈爱接物。然终不舍
岛夷。言音。恒持一钵受食。食讫略经行。而
常坐胁不著席。日中洒扫殿廊料理常住
得残羡之食。虽色恶气变收贮于器斋时
自食与僧供湢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
置之远地。护生偏切。所服皆大布纳。其
重难荷。每至夏首秋末。日昳乃裸露胸背
䏶腨云。饲蚊蚋虻蛭杂色虫。螫齧至于血
流于地。如是行之四十馀载未尝少废。凡
对晤宾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华语。然
其会认人意且无差脱。顶发垂白眉亦尨
焉。身出绀赤色舍利。有如珠颗。人或求之
随意皆获。至晋天福三年戊戌岁十月十日。
终于僧堂中。揣其年八十馀耳。寺僧[臼/丌]上
山后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胜数。或有
得巨骨者。后唐清泰二年曾游石梁。回与
育同宿堂内。时春煦亦烧榾柮柴以自熏
灼。口中唠唠通夜不辍。或云。凡供养罗汉
大斋日育则不食。人或见迎罗汉。时问何
不去殿内受供。口云伊伊去。或云饲虫。
时见群虎嗅之盘桓而去矣。
** 晋江州庐山香积庵景超传
释景超。不知何许人也。素持戒范若护
浮囊。性惟矢直言不面从。及乎游方役足
选胜栖身。至于庐峰便有息行之意。惟诵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8c 页 T50-08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8.png)
华严经一字拜之。计已二遍。乃烧一指为
灯供养。庆礼经周矣。次礼法华经同前。
身肤内隐隐出舍利。磊落圆莹。或有求者。坐
席行地拾之无算。天福中卒于庵中。今坟
塔在乎庐阜。游者致礼嗟叹而已。
系曰。言遗身者。必委弃全躯如萨埵王子
是欤。今以指为灯以肱擎炷。何预斯例。
莫过幸否。通曰。炼指断肱是遗身之加行
也。况复像末尤成难事。其犹守少分之廉
隅入循吏传同也。
** 晋凤翔府法门寺志通传
释志通。俗姓张氏。右扶风著姓家之子也。早
知遣世克务净门。选礼名师登于上品。诸
方讲肆遍略留心。后唐之季兵革相寻。自此
驾已东巡薄游洛下。遇嚩日啰三藏行瑜
伽教法。通礼事之。乃欲陟天台罗浮。遂辞
三藏曰。吾此求翻译。属中原多事。子议南
征奈何路梗何。通曰。泛天堑其如我何。
三藏曰。苟去吴会间。可付之梵夹。或缘会
传译。通曰。已闻命矣。以天福四年己亥岁
天王锡命于吴越。遂附海舰达浙中。时文
穆王钱氏奉朝廷之故。具威仪乐部迎通
入府庭供养。于真身塔寺安置。施赉丰腆。
通请往天台山。由是登赤城陟华顶。既而
于智者道场挂锡。因览西方净土灵瑞传。
变行回心愿生彼土。生常不背西坐。山中
有招手石者。昔智顗梦其石上有僧临海
上举手相招召之状。顗入天台见其僧名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9a 页 T50-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9.png)
相见乃问顗曰。还记得相招致否。顗曰。唯
此石峻峙顾下无地。通登此投身愿速生
净土。奋躯而堕一大树中。枝软干柔若有
人扶接焉。殊无少损。乃再叩榼投之。落
于岩下蒙茸草上。微有少伤。迟久苏矣。众
僧谓为豺虎所啖。及见其犹殗殜然。舁就
本道场。初通去不白众。遂分人各路寻觅。
至螺溪民村有巫者。言事多验或就问焉。
神曰。伊僧在西南方。现有金铠神扶卫不
死。我到彼。神气尽矣。固难近也。皆符协神
言。后往越州法华山。默修净业。将欲化去。
所止房地生白色物如傅粉焉。未几坐禅
床而终。迁座阇维有五色烟覆于顶上。法
华川中咸闻异香焉。
系曰。昔薄拘罗有五不死。今通公二不死。昔
法充投千仞香炉峰而不亡。通且同矣。得
非天龙负翼不损一毛乎。而能延彼连持
色心未断者。何俾其增修净土业耳。
** 晋朔方灵武永福寺道舟传
释道舟。姓管氏。朔方回乐人也。髫年聪雅
庠序有仪。虽诵诗书乐闻释典。决志出
家于龙兴寺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渐圆心
月。吟哦呗赞嘹亮可听。乃率信士造永兴
寺。功成不宰。辞灵帅韩公洙入贺兰山白
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涌有灵蛇游泳
于中。遂陟法台谈讲也。道俗蜂屯檀施山
积。赞唱音响可遏行云。犷悍之人若鸱鸮
之革韵。乃刺血昼大悲千手眼立像。属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9b 页 T50-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9.png)
充肠。中和二年闻关辅扰攘。乃于城南念定
院塔下。断左肱焚之供养大悲像。愿倒冒
干戈中原塞上早见弭兵。言毕迅雷风烈洪
澍焉。又尝截左耳为民祈雨。复断食七日
请雪皆如其愿。至于番洛无不祇畏。以
天福六年辛丑岁二月六日。其夜未央结加
趺坐。留累门人方毕而绝。享龄七十有八。
遗骸不散如入禅定遂加漆纻焉。建隆中
郭忠恕者。博览群籍小学尤长。篆隶为能
多事凌轹。因过投于北裔。询舟前烈著碑
颂焉。
** 汉洛京广爱寺洪真传
释洪真。姓淳于氏。滑州酸枣人也。幼悟尘
劳决求出离。介然之性云鹤相高。师授法
华经随文生解。铠甲精进伏其恚忿。或沾
檀施回面舍旃。诵法华经约一万部诣
朝门表乞焚全躯供养佛塔。帝命弗俞
时。政出多门。或谮云惑众。或言不利国家。
下敕严阻。真叹曰。善根殖浅魔障尤强。莫
余敢止。遂退广爱寺罄舍衣盂作非时施。
愿毕当年无疾坐灭。经数日颜貌如生。迁
就茶毗。唯舌根不坏益更鲜红。时众观之
叹希有事。春秋五十二伊洛之问重之如
在。
** 周钱塘报恩寺慧明传
释慧明。俗姓蒋。钱塘人也。研覈三学渐入
精微。后登闽越殆至临川。礼文益禅师深
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后回浙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59c 页 T50-085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59.png)
者皆崩角摧锋。谓明为魔说。汉乾祐中自
山出时。翠岩参公率诸禅伯。于僧主思宪
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给无能挫衄。寻汉南国
王钱氏造大报恩寺。请以住持。假号圆通普
照禅师。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显
德中卒。时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
知师唯我也。请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圆
净。初明炼指为灯。于天台供养。后相继
烧三指而勤持课。胁疏衽席。时说法焉。性
且刚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 周晋州慈云寺普静传
释普静。姓茹氏。晋州洪洞人也。少出家于本
郡惠澄法师。暗诵诸经明持秘咒。思升白
品愿剪青螺。既下方坛而循律检。往礼
凤翔法门寺真身。乃于睢阳听涉。赴龙兴
寺讲训徒侣。若鳣鲔之宗蛟龙焉。又允琴
台请转梵轮。安而能迁复于陈蔡曹亳宿
泗。各随缘奖导。回于今东京扬化。善者从
之。晋天福癸卯岁。心之怀土还复故乡。遂
断食发愿。愿舍千身速登正觉。至周显
德二年。遇请真身入寺。遂陈状于州牧杨
君愿焚躯供养。杨君允其意。乃往广胜寺。
倾州民人。或献之香果。或引以幡华。或泣
泪相随。或呗声前导。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
广发大愿曰。愿焚千身。今千中之一也。徐
入柴庵自分火炬。时则烟飞惨色香霭愁
云。举众叹嗟群黎悲泣享寿六十有九。弟子
等收合馀烬供养焉。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0a 页 T50-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0.png)
** 宋衡阳大圣寺守贤传
释守贤。姓丘氏。泉州永春人也。少而聪达渊
懿沈厚。誓投吉祥院从师披剪焉。后游学
栖云门禅师道场明了心决。趋彼衡阳众
推说法。纳衣练若之人。若百州之会于朝夕
池矣。贤不衣缯纩布衣皮裤而已。度伏腊
必无更易。胁不著席。唯坐藤床瞑目通宵。
除有问者。随其启发雍容自持。乾德中告
众曰。吾有债愿未酬心终不了。明日入南
窑山投身饲虎。弟子辈去寻见双胫皮裤
缠且存耳。收阇维之得舍利无数。报龄七
十四。今小浮图藏遗体焉。
** 宋天台山般若寺师蕴传
释师蕴。金华人也。厥性真率不好封植。遇
事属情有多讦直。梁龙德中与德韶禅师
结侣遐征。游访名师胜境。至于北代清凉
山冥心巡礼。后登苍梧野陟祝融峰。然韶
师或随或否。回于浙来还栖息韶师法会。
其为人也稠人广众往往滑稽。有好戏噱
者则狎之胶漆如也。故高达之者置之于度
外矣。唯韶师默而识之。谓人曰。蕴公痴狂
吾不测其边际焉。因有疾求僧作忏悔文。
诵经及密咒。各论几百藏为度。方知其密
持之不懈。尝谓道友曰。吾生无益于人欲
投宴坐峰不然石梁下。所愿早预贤圣之
俦也。其道友多沮其计。以开宝六年七月
内无疾坐终。如入禅定。时炎蒸停尸二
七日。身无欹侧窍无气秽。及迁神座就
寺之东隅阇维。煨烬中收舍利外舌根不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0b 页 T50-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0.png)
伊僧别无奇异。此物偶存。乃重燔爇其舌。
随同火色。迟久还如莲叶。遂议结小塔于
寺中缄藏。后有不信者。重烧锻凡数十过
矣。蕴生不言姓氏年齿。人以貌取之。则年
八十馀矣。
** 宋杭州真身宝塔寺绍岩传
释绍岩。俗姓刘。雍州人也。母张氏始娠梦寤
甚奇。及生也神姿瑰伟。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十八进具于怀
晖律师。凡百经书览同温习。自是游诸方
圣迹。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与德韶
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遂于钱塘湖水
心寺挂锡。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俄感陆
地庭间生莲华。举城人瞻瞩。岩亟命搴而
蹂之。以建隆二年辛酉。经愿云满誓同药
王。焚身以供养。时汉南国王钱氏。笃重归
心苦留乃止。寻潜遁投身曹娥江。用饲鱼
腹。会有渔者拯之。云有神人扶足求溺
弗可。衣敷水面而惊涛迅激。岩如坐宝台。
然。水火二缘俱为未济。恒怏惋其怀。乃于
越法华山安置。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
院以居之。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吾诵经二万部。决以
安养为期。跏趺坐亡。享龄七十三。法腊五
十五。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获舍利无
算。遗骨若玉莹然。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
堂。大宁军节度使赠太师孙承祐为碑纪
述焉。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0c 页 T50-086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0.png)
** 宋天台山文辇传
释文辇。永嘉郡平阳人也。邂逅求师受业于
金华。纳具足律仪毕翘勤笃励。三乘之学一
皆染渐。因往缙云明昭禅师法会。不事繁
云。扬眴之间决了无滞。末遇天台山德韶禅
翁唱宗一大师之道。辇复谛受无疑。不为
异缘牵转。故三十载随韶师听其进否。尝
谓人曰。悟入之缘犹蠖屈之于叶也。食黄
则身黄。食苍则身苍。其屈伸之状无变。吾
初见明昭乃若是。今学玄沙又如是。此所
谓殊涂而同归。今更取佛言为定量之。乃
览大藏经三周遍。自是已来逍遥无滞。以
太平兴国三年。忽自操其斧。言伐其檀。巧
结玲珑重攒。若题凑焉。号曰浮图。中开
户入内趺坐。自持火炬。誓之曰。以此残
喘焚之供养十方佛诸圣贤。言讫发焰亘
空。其烟五色旋转氤氲。犹闻诵经之声。须
臾始绝观者号哭。灰寒收舍利不知颗数。
春秋八十四。初辇尝谓善建寺僧说。吾死已
无占伽蓝可食之地。弗如自焚供养。望诸
贤此时聚柴𧂐下念佛助我往生。只此相
烦耳。今善建寺中累石为小塔焉。
系曰。小乘教以自杀犯重戒前诸方便罪。
是以无敢操炬就燎者。然自杀二例。一畏
杀。须结兰吉。二愿往生。强猛之心命终身
往。兰吉可能作碍邪。复次大心一发百年闇
室一灯能破。何罪之有。是故行人无以小
道而拘大根者乎。
** 宋临淮普照王寺怀德传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1a 页 T50-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1.png)
释怀德。本江南人也。髫年离俗谨愿饰身。
诵通法华经得度。自尔虽登讲肆终以诵
持为专务。晚游泗上礼僧伽塔像。属今上
遣高品李神福赍幡华上供。并感应舍利
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德遂誓焚躯供
养。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斋僧一中。然后
自衣纸服身缠油蜡礼辞僧众。手持双烛
登柴𧂐中。发火诵经。观者莫不挥涕。德
至火炽熛高。其身聊侧。犹微闻诵经之声。
一城之人无不悲悼者。淘汰舍利甚多。乃
太平兴国八年四月八日也。使臣回奏。上为
之动容焉。论曰。界系之牢不无我所。浮生
之命连在色身。皆自贵而轻他。悉己多而彼
少。而增靳固。但长悭贪。若骊龙之吝珠。
犹𤛆牛之爱尾。孔惜翠羽麝护香脐也。其
如儒氏彝伦孔门徽典。以己私之饥体曰
父母之发肤。不敢毁伤恒知保慎。复有好
自标遇三年不见于门生。且事尊严一坐
不垂于堂庑。及乎心游方外教脱域中。或
大善之克成。非小愆之能绊。许友以死杀
身成仁。渐契不拘将邻直道。至有黜礼
乐薄忠信去健羡饮淳和。乃有洗耳辞
荣抱石沈水。与儒则一倍相反。于释则分
寸相邻佛乃为物捐躯利生损命。与其不
拔胫毛为利也。伏腊殊时。与其惜父母之
亲体也。参辰各见如此乃验教之深浅行之
是非。譬犹出泉货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初唯减口次则脱身。车服
越共弊之心。象马过借人之乘。辍食菜之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1b 页 T50-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1.png)
唼肤待饫剜自副求。或指然一灯。或身均
百脔。救羸虚之虎。化长伟之鱼。因超劫归
弥勒之前。先成佛享释迦之位。皆从旋习始
外财而终内财。及熟善根变难舍而成
易舍。夫辍外财外财难舍。难舍凡夫也。捐
内财内财易弃。易弃菩萨也。须知三世
诸佛同赞此门。是真实修。是第一施。岂不
见僧崖菩萨安详陟于柴楼。大志道人慷恺
焚其腕骨。人皆难色。彼有易容。盖累世之
曾为。致今生之又舍。舍而复舍。估七宝以
非珍。空而又空。以三轮之绝轨。乘兹度
岸。是曰真归。得金刚坚固之身。留玉粒驮
都之应。今之录也。藏则当乎炎暑裸喂蚊
虻。寿则试其浮图坐中圆寂。定兰感天王
而还眼。鸿休拒大盗以偿冤。明饲兽而破
悭。超然灯而烬指。加其舌根不坏身溺不
沈。入薪塔而。自焚露赤躯而受咋。以前诸
德也。念业异熟为所依趣。知身是幻幻体
何凭。悟质如沤沤形暂起。幻从心造假伪
相寻。沤散水澄浮沈互有。是故大圣几生所
计。小乘润生尽期。贵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谓视同糠秕观若尘炱。譬之寄习学于
茅庐附弯弧于土[(土*乃)/木]。为选登云之路。为求
出塞之功。然后赐宅一区门罗八戟。方云
贵土始利封侯。以其乳哺之囊转得那罗
之器。亦复如是或曰。用斯声教化我中华。
得非韩吏部所患非杨即墨而况加其佛
乎。攻乎异端斯害孔炽。对曰。正谈仁义则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1c 页 T50-086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1.png)
之譬况。坐井窥天非天之咎。孔门大旨未
能知生焉能知死。庄子曰。劳我以生息我
以死。若观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二教
曾不言人死神明不灭。随其善恶业缘受
报。故有好丑。若由业因也。是用将粗易
细以弱商强售苋陆之脆形。博华鬘之珍
服。既熏当种而起现行。生胜已生报强前
报。刳肉眼而招佛眼。割凡躯而贸金躯。
尼拘之子至微。荫车之形不少。是为真语。
非谓食言。菩萨利他适足以学。或曰。夫行
然鍊。善人则不疑。其有不善之人。惯尝刲
割。谓疼痛。为诙谐。堪受凌迟。谓炙炮为
戏剧。或敩人而偶作。或诳世而强为。此则
栽何善根。自求辛螫耳。对曰。虽则顽民喜
忍恶少耐伤。且经念以然烧。或浅诚而喂
饲。冥招善报。已种良因。以浮泛心得浮泛
报。昔有女子戏披袈裟。婆罗门醉著法服。
其缘会遇道果终成也。或曰。义净传译重累
再三。今勿然炼。伊人亲游西域备熟方
宜。至乎教乘罔不详究。不许毁伤何邪。
对曰。此专缚阿笈摩之教。安能沮坏摩诃衍
法耶。设或略舍内财决定当圆檀度。故庄
严论云。若能施自身命则为希有。成菩萨
檀度也。将知四轮出世十善行时。有道则
尧下足淳民。奉孝则曾家生令子。我圣上
践祚之四载。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
利塔。初于滋福殿供养。后迎入内道场。屡
现奇瑞。八年二月望诏于开宝寺树木浮
遗身篇第七(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 第 862a 页 T50-086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862.png)
神光亘烛天壤。时黑白众中有炼顶指
者。有然香炷者。宣赐物有差。苟非大权菩
萨大福天王。安能激劝下民而捐身宝者
乎。直令此地螺髻见而珍宝成。还觉其时鹫
峰净而土田变。范云缀史纪数色之徵祥。王
劭编文书几州之葬塔。隋分舍利。唐瘗真
身。比乎我朝。田陇与铁围争其疆畔耳。
此篇所载。成传开宗。令能忍难忍之人
既亡若在。使舍身受身之者虽死犹生。图
五芝于草木之前。列四瑞于鳞毛之表。诗曰。
仪刑文王。万邦作式者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