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3a 页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 唐五台山法华院神英传
释神英。罔知姓氏。沧州人也。宿缘悟道丱
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年当应法受
具。后乃枝锡萍游寻访知识。早通玄话兼
擅论经。相次参神会禅师。谓英曰。汝于五
台山有缘速。宜往彼瞻礼文殊兼访遗
迹。既承指授。以开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
瞻礼。于僧厨止泊。一日食毕游于西林。忽
见一院题曰法华。英遂入中见多宝塔一
座。玮晔繁华如法华经说同也。其四门玉石
功德细妙光彩。神工罕测。后面有护国仁王
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之像。前有三门一十
三间。内门两畔有行宫道场。是文殊普贤仪
仗。三门外状台山十寺。杳然物外观瞻浩荡
神情恍𢠵。英试出院又见众僧。且非恒所
见者。而多诡异。疑豫未决。遂出门东行可
三十步。忽闻闭户铿然。回目视之了无一
物。英乃悲泣曰。此大圣警悟我邪。于此地
必有缘矣。遂于髣髴多宝塔处。结庵而止。
乃发愿曰。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日居
月诸信施如林归依者众。遂召工匠有高价
者。誓不酬之。乃于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
造功德。细妙光莹功侔所见。其壁乃王府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3b 页 T50-0843.png

后工毕。因号法华耳。英说法住持。其齐整
若剪裁焉后无疾召门人嘱付而终。春秋
七十五。今坟塔存矣。
*** 唐五台山华严寺牛云传
释牛云。俗姓赵。雁门人也。童蒙之岁有似
神不足。遣入乡校终日不知一字。惟见
僧尼合掌有畏惮之貌。年甫十二。二亲送
往五台华严寺善住阁院。出家礼净觉为
师。每令负薪汲水。时众轻其朴钝。多以
谑浪归之。年满受具益难诵习。及年三十
有六乃言曰。我闻台上恒有文殊现形。我
今跣足而去。傥见文殊惟求聪明学诵经
法耳。时冒寒雪情无退屈。至东台顶见
一老人然火而坐。云问曰。如此雪寒从何
而来。老人曰。吾从川下来。云曰。从何道上
何无屦迹。曰吾雪前来。老人却问云曰。有
何心愿犯雪徒跣而至。岂不苦也。云曰。吾
虽为僧自恨昏钝不能诵念经法。此来欲
求见文殊只乞聪明果报。老人曰。奇哉。又
曰。此处不见文殊更欲何之。云曰。欲上
北台去。老人曰。吾意亦然。曰请师先行。云
乃游遍台顶告别。老人自西而去。薄暮方
到北台。又见老人然火而坐。颇为惊怪。问
曰。适于东台相别。为何先至。老人曰。师不
知要路所以来迟。云虽承此语心乃犹豫。
只此老人莫应文殊也。云乃鸣足礼拜。老
人曰。吾俗人也不应作礼。唯贪设礼情属
不移。良久老人云。休礼。候吾入定观汝前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3c 页 T50-0843.png

颜语云曰。汝前生为牛来。因载藏经今得
为僧。而闇钝耳。汝于龙堂边取一来。
与汝斸却心头淤肉即明快也。云遂得
度与。老人曰。汝但闭目。候吾教开即开。因
闭目。次有似当心施身无痛苦。心乃豁
然。似闇室立于明灯。巨夜悬于圆月也。
云开目。乃见老人现文殊像。语云曰。汝自
后诵念经法历耳无忘。又于华严寺涧东
院大有因缘。无得退转。云乃行悲行泣。接
足而礼。未举头顷不见菩萨矣。云后下
山四支无损。凡曰经典。目所一览辄诵于
口。明年夏五月绕育王塔。行道念经。至更
初乃见一道直光。从北台顶连瑞塔基。久
而不散。于光明中现宝阁一所。前有金牌
题云善住云忆菩萨授记之言。依光中所现
之阁而建置焉。道化施行人咸贵重。于开元
二十三年无疾而终。俗龄六十三。法腊四十
四矣。云名亡上字。承文殊记识本迹为牛。
故时号之焉。
*** 唐五台山清凉寺道义传
释道义。江东衢州人也。开元中至台山于
清凉寺粥院居止。典座普请运柴负重登
高。颇有难色。义将竹鞋一緉转贸人荷担。
因披三事纳衣。东北而行可五里。来于楞
伽山下逢一老僧。其貌古陋引一童子。名
字觉一。老僧前行。童子呼请义东边寺内啜
茶去。乃相随入寺遍礼诸院。见大阁三层
上下九间总如金色闪烁其目。老僧令遣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4a 页 T50-0844.png

百步回顾唯是山林。乃知化寺也。却回长
安。大历元载具此事由奏宝应元圣文武皇
帝。蒙敕置金阁寺。宣十节度助缘。遂召
盖造都料。一僧名纯陀。为度土木造金阁
一寺。陀元是西域那烂陀寺喜鹊院僧。寺成
后敕赐不空三藏焉。义不测其终。
***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
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
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五十
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
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
分明而心怀陨穫。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
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
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
众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
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已
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
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暨四
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
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
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
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
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方灭。照其
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
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
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4b 页 T50-0844.png

发诚愿。夏满约往前。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
衄。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
然肯来。果无沮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
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
寺。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
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乃
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
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
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
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
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
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
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
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
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
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
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
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
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
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
法浩浣。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
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
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
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
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
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
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4c 页 T50-0844.png

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
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
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
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
为授记别。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
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
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
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
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
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
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
记至今存焉。复至四月八日。于华严寺西
楼下安止。洎十三日照与五十馀僧同往
金刚窟。到无著见大圣处。处心礼三十
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
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居
在一处。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其夜
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半有五
圣灯。其大方尺馀。照咒言。请分百灯归一
畔。便分如愿。重谓分为千炬。言讫便分千
数。行行相对遍于山半。又更独诣金刚窟
所。愿见大圣。三更尽到见梵僧。称是佛陀
波利。引之入圣寺。语在觉救传。至十二月
初。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粒
要期誓生净土。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告云。汝所见台山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5a 页 T50-0845.png

不说。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年
可八十。乃言照曰。师所见台山灵异。胡不
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
利乐乎。照曰。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
谤。故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况汝所见境界。但使众生见闻
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闻斯语便
随忆念录之。时江东释慧从。以大历六年
正月内。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随
照至金刚窟所。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于
时徒众诚心瞻仰。悲喜未已。遂闻钟声。其
音雅亮节解分明。众皆闻之惊异尤甚。验乎
所见不虚。故书于屋壁。普使见闻同发胜
心共期佛慧。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
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又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
东台睹白光数四。次有异云叆叇。云开见
五色通身光。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
毛师子。众皆明见。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圆光
遍于山谷。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
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照后笃巩其心
修鍊无旷。不知其终。绛州兵掾王士詹述
圣寺记云。
系曰。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显正依报庄
严故。菩萨未沾国土名。但云住处。修净佛
国因随生佛家。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
焉。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5b 页 T50-0845.png

中佛住王舍城等。可非住处邪。通曰。此义
同名别。或可上得兼下也。又如兜率宫院
是补处净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皆是菩
萨净识所变刹土也。若然者净土与住处义
同名异耳。如法照入竹林圣寺见文殊净
境也。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则秽土见
圣人。
*** 唐清凉山秘魔岩常遇传
释常遇。俗姓阴。苑阳人也。出家于燕北安集
寺。襟怀洒落道貌清奇。晦迹林泉避脱声
利。大中四年杖锡离燕孤征朔雪。祁冱千
里径涉五峰。诣华严寺菩萨堂瞩文殊睟
容。施右手中指。沃以香膏爇以星焰。光腾
半日怡颜宛然。次遍游圣境终始两期。其所
睹祥瑞不可胜纪。后至西台遇古圣迹
曰秘魔岩。乃文殊降龙之处也。遇稽首之际
忽见轻云金光。烂烂骇目。渐分雉堞方势
如城。咸曰金色世界也。化事毕复问其处。
僧曰。是地古德尝止。国赠金光照大师。名
节孤峻神异不测。载录图记人具尔瞻。遇
悲喜交感久而不已。始结茅兹地涤虑澄
神。入三摩呬多四十九日。鸟排华雨人萃
香云扬袂抠衣归依若市。乃创兴佛庙僧
宇。十有七年不下山顶。日以九会杂华五
部等法。玩味精课不遗寸阴。觉圣力潜通
道出凡境。事或礼问他见莫寻。士向庶归克
念如圣。洎懿皇运末。遇易旧规。或拊掌大
咍。或击石异语。类不轻之海记。同楚客之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5c 页 T50-0845.png

辂蒙尘。因省师言。其若合契矣。时属河东
武皇遥向真德就山致信。迨文德元年夏
四月。命宪州刺史马师素传意邀请遇曰。
浮世之宠辱我何累哉。坚拒远徵确乎不拔。
以其年七月十八日召门弟子曰。尔可检
护戒足。好住馀生。吾与汝决矣言讫俨然
蝉蜕。俗岁七十二。僧夏五十一。门人太文等
哀恸哽绝。龙纪初祀四月十八日。阇维获设
利罗凡数十粒。文公坚贮孝思旌建灵塔。
衔哀出入投诣天府。武皇赗赠加等。文武
崇烈及岚宪等州牧守。例刻清俸。俾助良
因建乎坟塔。即以九月二十五日封窆基
𡑞也。
*** 唐成都府永安传
释永安。眉州洪雅人也。身裁么么面色黧皯。
言音鄙恶而识量宽舒。大抵不可赀也。大中
八年三月中诣成都云。造谒府帅白公敏
中。请奏寺额。以其足跋肩舆而至。人皆未
尝见其登圊而旋溺也。故时呼为无漏师。
安置圣寿寺中。且十日白中令俾差僧五
六。昼夜互守之而伺察焉。内外饮食亦略
同常人。而无解衣去二行之意详其十辰
之积。便旋何所。毕不可知司徒白公奏额。
到日便辞归眉郡。判官卢求见之谓为小沙
弥耳。人云此师年已八十馀矣。
系曰。蜀人谓安公为无漏师者非也。夫断
烦恼不复随增。故永无种习。乃称之无漏。
今以饮食之馀归于九孔。安公止二窍不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6a 页 T50-0846.png

难知。啜茹如常何缘不流二窍。观夫对法
论中。有清净依止住。食示现依止住食二种。
则罗汉菩萨佛也。若然者安公是示现依止
住食。虽食不食滓秽奚生。必也正名以召
其体哉。
*** 唐衢州灵石寺慧闻传
释慧闻。信安人也。多劝勉檀那以福业为
最。常言未预圣位。于五道中流转。非福
何凭。尝于濲江铸丈八金身像。州未听
许铜何从致。且曰。待大施主。居无何有清
溪县夫妻二人。将嫁资鉴来舍。闻为誓咒
之曰。此鉴鼓铸若当佛心前。乃是夫妻发心
之至也。迨脱摹露像。果然鉴当佛心胸间
矣。又尝往豫章。劝化获黄金数镒。俄遇贼
劫掠。事急遂投金水中曰。虑损君子福田。
请自捞摝舍闻。闻去贼徒泳水求之不得。
及闻到州。金冥然已在其院中。若役人用
匠不避讥嫌。得物见多自提鱼贯彘肩
饲工人焉。又山路虎豹闻或逢之。将杖叩
其脑曰。汝勿害人。吾造功德何不入缘。
明日虎衔野猪投闻前。弭尾而去。凡举事
皆成。归信如流。率多奇异焉。
*** 唐朔方灵武下院无漏传
释无漏。姓金氏。新罗国王第三子也。本土以
其地居嫡长将立储副。而漏幼募延陵之
让。故愿为释迦法王子耳。遂逃附海舰达
于华土。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度沙漠
涉于阗已西至葱岭之墟入大伽蓝。其中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6b 页 T50-0846.png

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
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
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
至夜将艾。霆雷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
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譬如建木
挺拔。岂微风可能倾动邪。持久乃有巨蛇
骧首于膝上。漏悲悯之极为受三归而去。
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
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
南有磐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闲预相
寻遗骸可矣。后见长伟而夭矫僵于石上
欤。寺僧咸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
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
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
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
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
累斗而愈。漏限满获应。群僧语之曰观师化
缘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
方空加闻见不可强化。师所知乎。漏意其
贤圣之言必无唐发。如是却回临行谓漏
曰。逢兰即住。所还之路山名贺兰。乃冯
前记遂入其中。得曰草谷结茅栖止。无何
安史兵乱两京版荡。玄宗幸蜀。肃宗训兵灵
武。帝屡梦有金色人念宝胜佛于御前。翌
日以梦中事问左右。或对曰。有沙门行迹
不群居于北山。兼恒诵此佛号。肃宗乃宣
徵不起。命朔方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亲往
谕之。漏乃爰来。帝视之曰。真梦中人也。迨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6c 页 T50-0846.png

猴轻金锁鸟厌雕笼。累上表章愿还旧
隐。帝心眷重答诏迟留。未遂归山。俄云示
灭焉。一日忽于内门右阖之上化成双足。
形不及地者数尺。阍吏上奏。帝乘步辇亲
临其所。得遗表乞归葬旧隐山之下。即时
依可。葬务官供。乃宣卸门扇置之设奠。遣
中使监护。卤簿送导。先是漏行化多由怀远
县。因置廨署。谓之下院丧至此神座不可
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则上元三
年也。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所卧中禁
户扇。乃当时之现瑞者存焉。
*** 唐杭州灵隐寺宝达传
释宝达者。不知何许人也。遁是名山高乎
道望。号刹利法师。以持密咒为恒务。其院
中有印沙床照佛鉴。往者浙江也。惊涛巨浪
为害实深。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
焉。达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遂诵咒止
涛神之患。一夜江涛中有伟人。玄冠朱衣导
从甚繁而至。谓达曰。弟子是吴伍员。复仇
雪耻者。非他人也。师慈心为物。员已闻命
矣言讫而灭。明日寺僧怪问。昨夜车马之喧
为谁。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自
尔西岸沙涨弥年。还为百姓殖利。时所推
称翕然敷化。后罔知所终。
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
宝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欤。照佛鉴
者何。通曰。即鉴灯耳。以其陆鸿渐贞元中多
游是山述记。记达师节俭而明心之调度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7a 页 T50-0847.png

*** 唐代州北台山隐峰传(亡名雉鸠和尚)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
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
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
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
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
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
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
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
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
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
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
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
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
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
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
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
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
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
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
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
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
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7b 页 T50-0847.png

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
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
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
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
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
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
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
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
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
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
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
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 唐兴元府梁山寺上座亡名传
释亡名者。不知何许人也。居褒城西数十
里。号中梁山。数峰回负翠碧凝空。处于厥
中。行终诡异言语不常。恒见者弗惊。乍亲
者可怪。平常酷嗜酒而食肉。粗重公行。又
纲任众事且多折中。僧亦畏焉。号为上座。
时群缁。伍一皆仿习。唯此无惧。上座察知而
兴叹曰。未住净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诸
人境界。且世云。金以火试。待吾一日一时
试过。开成中忽作大饼招集徒众曰。与汝
曹游尸陀林去。盖城外山野多坟冢。人所
弃尸于此。故云也。上座踞地舒饼。裹腐
烂死尸向口便啖。俊快之状颇嘉。同游诸僧
皆掩鼻唾地而走。上座大叫曰。汝等能喂
此肉。方可喂他肉也已。自此缁徒警悟化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7c 页 T50-0847.png

梁府。亲往礼重。终时云年可八九十。真影存
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辅间止呼为兴元上座
云。奇踪异迹不少。未极详焉。
系曰。上座始则尔之教矣。后则民胥效矣。曾
不知果證之人。逆化于物终作佛事。用警
未萌。故若归其实。乃对法论中诸大威德菩
萨示现食力住故也。如有妄云得果此例
而行。则如何野干鸣拟学师子吼者乎。
*** 唐太原崇福寺文爽传
释文爽。不详姓氏何许人也。早解尘缨抉
开爱网。从师问道。天然不睡。纵困惫之极
亦唯趺坐。此行长坐头陀也。后独栖丘陇
间。霖雨浃旬旁无童侍。有蛇入爽手中蟠
屈。时有人召斋。彼怪至时不赴。主重来
请。见蛇惊惧失声。蛇乃徐徐而下。固命往
食。爽辞过中不食。终夕翌日有狼。呀张
其口。奋跃欲噬咋之状者三。爽悯其饥火
所熬。复自念曰。秽囊无吝施汝一餐。愿疾
成坚固之身。汝受吾施同归善会。斯须狼
乃弭耳而退。及乎卒日。空中钟磬交响。迟
久方息。门徒乡人聚送殡之。尔日有幡数
十口。蔽空前导。异香普熏。举众悲叹。如失
恃怙焉。
*** 唐福州保福寺本净传
释本净者。未详何许人也。道气高抗人睹
肃然。响闽岭多禅宗知识。故历参之。闻长
溪县霍童山多神仙洞府。乃经中所谓天冠
菩萨领徒侣居此说华严性海法。采樵者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8a 页 T50-0848.png

恶。故多被斥逐。净入山结茅为室。有石
穴谓之毒窟。净居于穴侧。其龙夭矫而出
变现无恒。遂呼召之而驯扰焉。又诸猛虎
横路为害采樵者不敢深入。净抚其头。诫
约丁宁弭耳而去。尝清宵有九人冠帻裤褶
称寄宿。尽纳诸庵内。明旦告辞。偕化为鹤。
鸣唳空中而去。净罔知其终也。
*** 唐成都府法聚寺法江传(兴善寺异僧)
释法江者。江东人也。来游岷蜀居于法聚
寺。寺即隋蜀王秀之造也。寺内有仁寿中文
帝树舍利塔。江以慈悯为怀。多逆知其来
言无少误。尝在房中谓门人曰。外有万馀
人尽戴帽形且挛[足*雚]。从吾乞救。汝速出寺
外求之不见人物。弟子怪师之言何其倒
乱。徙倚之间有数十人。荷檐竹器中螺子
至。江曰。此之是欤。命取钱赎之投于水中
矣。
又长安大兴善寺本隋舍卫寺也。至唐先天
中火灾殿宇荡然。唯遗基耳。明庆中东明观
道士李荣者。本巴西人也。好事薄徒多与
释子争竞优劣。荣来玄都观。因率黄冠指
其灰烬而嘲之曰。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
兴。如来烧赤尽唯有一群僧。僧中有愤其
异宗讥诮者。急慕劝重新缔构复广于前。十
二亩之地。化缘虽日盈千万计未能成。僧
众搔首躇蹰。未知何理克成。忽有一僧。衣
服粗弊形容憔悴。负一破囊入缘言。速了
佛殿步骤而去。启视之则黄金也。校耒之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8b 页 T50-0848.png

成矣。
*** 唐彭州九陇茶笼山罗僧传
释罗僧者。蜀圣寺。中得果位人也。尝寝疾
于五台山。同会僧人俱不测也。而瞻视之
曾无怠慢。将及九旬而病愈。临诀之际曰。
深感所苦而烦看视。今遂平复由师之力。
我住在剑外九陇郡之茶笼山尔。异日游
方无忘相访也。暮岁而至蜀。历访群峰
遍讯老樵辈。且曰。未尝闻兹山名。乃叹曰。
噫病禅之妄也。将回遇山童曰。某是彼岩
之聚沙者。即前导而去。俄睹殿塔俨空房
廊环肃。果值昔之卧病者。迎门叙故。日将
暮矣。而谓之曰。兹寺非得漏尽通不能
至此。尔以我宿缘一谐遘止。言寄宵乎。斯
为未可尔。其克勤修證至此胡难。乃命旧
童送师归去。其僧回望但见岩壁峭峻杉桧
莽苍而已。则开成中也。时悟达国师知玄著
传之次。得僧可思尤闲地理。命为玄作他
日安茔兆之地。得景丹前峰。其山若雉堞
状。虽高低起伏而中砥平。俄有里人耆老
曰。古相传云。茶笼山矣。
*** 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
腲鮾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
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醯酱鱼
𦵔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
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
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8c 页 T50-0848.png

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
乞啜。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
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木
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人
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
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
间多图画其像焉。
*** 唐邺都开元寺智[(工*刀)/言]传
释智[(工*刀)/言]。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英伟长勤梵
学。凡诸经论一听入神。其所讲宣也音辩
浏亮。每临台座自谓超绝。所患者听众无
几。虞其以水传器。器器不空繄我独无。乃
辜佛意。遂负箱帙遍历名山以询智者。末
至衡岳寺憩息月馀。尝于寺闲斋。独自寻
绎疏义。复自咎责曰。所解义理莫违圣意
乎。况思兀然。偶举首见老僧振锡而入
曰。师读何经论穷何义理。[(工*刀)/言]疑其名岳之
内车辙原中罗汉混凡曾何可测。乃自述本
缘。因加悔责。又曰。傥蒙贤达指南请受甘
心。钤口结舌不复开演矣。老僧笑曰。师识
至广岂不知此义。大圣犹不能度无缘之
人。况其初心乎。师只是与众生无缘耳。[(工*刀)/言]
曰。岂终世若此乎。老僧曰。吾试为尔结缘。
遂问[(工*刀)/言]。今有几赀粮耶。[(工*刀)/言]曰。自北徂南。
裂裳裹足。已经万里。所赍皆罄竭矣。见受
持九条衣而已。老僧曰。只此可矣。必宜鬻
之以所易之直皆作麋饼油食之调。[(工*刀)/言]如
言作之。约数十人食遂相与至垌野之中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9a 页 T50-0849.png

愿当来之世与我为法属。我当教之得至
菩提。言讫乌鸟乱下啄拾地上。蝼蚁蝇蚃莫
徵其数。老僧曰。尔后二十年方可归开法
席。今且周游未宜讲说也。言讫而去[(工*刀)/言]由
是精进道力不倦研摩。义味滋多。志在传
授。至二十年。却归河比。盛化邺中。听众
盈千数人。皆年二十已来。其老者无二三
人焉。
系曰。中有末位变定难移。今世所修必招
当果。今智[(工*刀)/言]依异僧之教。令二十年后待
听徒。一如其言。如此则当生修当生果。故
弗诬矣。诗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将知永
寿之人河清屡见矣。
*** 唐凤翔府宁师传
释宁师者。岐阳人也。亡其名。时以姓呼之
耳。往来无恒止出处如常僧。昭宗即位初
年。居山寺中。忽暴终安卧。体暖忽忽如烂
寝焉。僧徒环守不敢殡敛。三日而苏。众惊
奔问之曰。我为冥司追摄。初见一判官。云
和尚寿在而无禄。乃召吏语之与检覆。吏
曰。只有乾荷叶三石。因令注于簿。又命一
人引之巡历观游。去乃入一门见数殿。各
有榜于是徙步至一殿署云李克用。于牖
间。窥有一黑龙眇一目。中立铁柱连锁絷
维之。次一殿署曰朱全忠。乃青鞟白额虎锁
系如初而前有食啖人血狼藉之状。次署
曰王建。黄金床上卧一白兔焉。次署曰李
茂贞。具冠冕如王者。左右数侍女焉。次署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9b 页 T50-0849.png

此诸怪状者何邪。曰将来王者也。旁厢数殿
望之黯黯。使者不容引去还至本所。判官
厅事谓使者曰。好送师回。但多转念功德
经。宁问曰。孰是功德经曰。金刚般若是欤。此
经冥间济拔功力无比。及乎稣醒。四顾久
之。乃述前事。闻者骇然遂闻于官。后岐帅
怪宏迂而妄。都不之信。厥后茂贞果封秦
王。李克用枉滥杀戮号独眼龙也。朱氏革
于唐命。残害安忍傅翼择肉。非虎而何。蜀
王建属兔阻兵自固。天祐丁卯僣伪号以
金饰床也。诸皆符合。宁自此每断中。唯荷
叶汤而已。其诸食馔逆口不餐。秦陇之人往
往请宁入冥预言吉凶。更无蹉跌。或请斋
争办净池嫩荷。号为入冥和尚。终于岐下。
系曰。入冥之说与梦略同。穆王将化人欢
宴。秦穆得上帝剪鹑。形在人间神游上界。
前言既发后事必然。是知六候八徵谅非虚
也。宁师入冥。与后唐马珣见天符下以
潞王为天子无异。宁所见殿中物象题榜
终符其述。谓之为梦想。梦想有徵。谓之
为神游。神游不谬。将知觉梦惟一。明昧有
殊。如摄论云。如梦等觉时一切处唯有识
也。有若古莽国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为实
以觉为妄。若然者觉之所为为梦之先兆
也。而取实于梦中。真实也。梦觉反用其犹
一欤。宁师非妄者。果梁革唐命。二李王杨
皆与天子抗衡。诸殿远望者得非馀割据
群雄偏[襾/(革*月)]者乎。所食荷叶与隋僧法庆同。
感通篇第六之四(正传十八人附见三人)¶ 第 849c 页 T50-0849.png

说事。皆验焉经云犹如睡梦人知一切诸
物有身不移本处是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