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4b 页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圆绍。姓孙氏。其先富阳人也。祖官于南
燕。因为滑台白马人焉。年及识环天然俊
迈。邻儿戏玩我且恬然。群从追随我惟闲静。
年当十八方遂志出家。师事明福寺正觉
禅师。觉见而异之。训诸徒弟独许绍耳。曰
真空门之伟器也。至年二十二于相州义檀
香灯律师边受具。登即寻师访道效祖参
玄。二翼之馀一盂之外必无他物。唯誓禅
宗立雪传衣。是其素望也。至于三湘五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4c 页 T50-07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4.png)
顿了心机。乃挂锡于夷门。即仓垣水南寺。
今为开宝也。大中十年适遇唐相国裴公休
罢调商鼎来镇魏郊。同气相求一言道合。
即命居今东上方院也。绍将聚禅徒患其
迫窄。遂开上院之西。损上益下。时檀施臻
萃条。成巨院。拥纳之流数盈二百。横跨夷
门山之峻岭焉。绍即七祖荷泽神会禅师五
叶法孙也。演其无念示以真心。了达磨之
密传极南能之深趣。时参学之众拥从且繁。
遇元帅相国王晋公铎。以绍道行通感神祇
效灵。降甘露于玄穹。泫嘉瑞于青桧。奏僖
宗赐院额曰双林。师号曰法济。别敕令
度侍者七人。其间法会兴盛士庶归心。仅
四十载所化人可万计。僧尼弟子五百馀人。
以乾宁二年乙卯七月四日谓众曰。急急自
了去。本为逃生死。若不解玄旨何时得
脱。吾景逼崦嵫。此为最后之言也。于方丈
中寂然而化。俗寿八十五。法腊六十三。敕许
于本院西南隅建塔焉。越五年二月二日重
开塔。发长半寸仪貌如生。乃以香华供养
七日。远近瞻礼称叹希奇。已而行茶毗。火
中迥出五色神光。收舍利百馀粒。四散随
心。淘选近一千粒。温润玉洁璨烂珠圆。验
五分之熏成。匪一生之构集。四众虔仰复迎
入塔。即昭宗皇帝戊午岁也。睢阳相国袁象
先理于浚郊。弟子惠霭等[八/异]终法乳列状
乞举行谥礼。梁乾化三年癸酉。太祖敕易名
曰定觉。塔曰灵化。至贞明四年九月。惠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a 页 T50-07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5.png)
之文也。
*** 唐蕲州黄岗山法普传(休静)
释法普。姓潘氏。庐江人也。貌古情宽拥败
纳观方元和中。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
巉[山*(〦/(坐-土+十))]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乃放
囊挂锡于中班荆。久之寻附树架蓬茨。仅
容身而已。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普惊
怪。问云。何缘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见巅顶
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故来
耳。谛视普迟回而去。山下行者闻而寻焉。
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普却之曰。老
僧独居无物利人。君等亦无所乏。由是星
居之庵多矣。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禅客翕
如传其法者无算。一日集众辞云。吾其终
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
不坏散。后以香泥涂缋之。至乾符中重
立碑颂云。次洛京华严寺释休静。不知何
许人也。属洞山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
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
因赴内斋。诸名公皆执经讽读。唯静并其徒
俱默坐。帝宣问。胡不转经。詶答响应。仍皆
属对悦可帝情。寻回平阳示灭。收舍利四
处树浮图。敕谥宝智大师。塔号无为也。
*** 梁邓州香严山智闲传(大同)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
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
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
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b 页 T50-07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5.png)
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
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
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
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
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
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
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
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
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
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
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
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
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
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
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 梁抚州疏山光仁传(本仁居遁)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
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
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
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
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
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
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
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
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
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
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
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c 页 T50-078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5.png)
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
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
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
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
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
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
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
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
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
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
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
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
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
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
录。
*** 梁福州玄沙院师备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
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
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
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
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
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
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
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
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
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
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a 页 T50-07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6.png)
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
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
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
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
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
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
偃草欤。
*** 梁河中府栖岩山存寿传
释存寿。不知何许人也。清标胜范造次奚
及。罢寻经论勇冠辈流。往问律于石霜禅
师。决了前疑。虚舟不系。乃为枯木众之椔
杌矣。后还蒲坂。缁素归心。时冀王友谦受
封屏翰。好奇侚异。闻人一善厚礼下之。王
召入府斋。论道谈玄不觉膝之前席。颇
增奉仰续为菩萨戒师。供施更蕃。度门
人四百许员尼众百数。寿平日罕言。言必利
物。喜愠之色人未尝见。望之若孤松凌雪
焉。终时春秋九十三。加趺而坐。一月后髭发
再生。重剃入塔。塔之亭每有虎旋绕。𠫗迹
时繁。敕谥为真寂大师焉。
*** 梁台州瑞岩院师彦传
释师彦。姓许氏。闽越人也。早悟羁縻忽求
拔俗。循乎戒检俄欲观方。见岩头禅师领
会无疑。初乐杜默似不能言者。后为所
知敦喻允请住台州瑞岩山院。时道怤往参
问。答对响捷。怤公神伏。后二众同居。彦之威
德凛若严霜。紏正僧尼无容舛悟。故江表
言御众剪齐者。瑞岩为最。尝有三僧。胡形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b 页 T50-07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6.png)
彦问曰。子从何来。曰天竺来何时发。曰朝行
适至。彦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乃谛视
之足皆不蹈地。彦令入堂上位安置。明旦
忽焉不见云是辟支迦果人。然莫知阶级。
时有不测人入法会非止一过。彦参学时
号为小彦长老。两浙武肃王钱氏累召方肯
来仪。终苦辞去。寺仓常满。尝有村媪来参
礼。彦曰。汝休拜跪。不如疾归家救取数十
百物命大有利益。媪匆忙到舍。儿妇提竹
器拾田螺正归。媪接取放诸水濆。又数家
召斋。一一同日见彦来食。至终阇维。有巨
蛇缘树杪。投身火聚。当乎薪尽舍利散飞。
或风动草木上纷纷而坠神异绝繁。具如别
录。
*** 梁抚州曹山本寂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
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
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
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
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
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
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
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
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
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
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
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
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c 页 T50-078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6.png)
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
塔铭云。
*** 后唐漳州罗汉院桂琛传
释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儿笃
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乡
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群从情缠而难
脱。既冠继踰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初登戒地例
学毗尼。为众升台宣戒本毕。将知志大
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
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于是誓访南
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
会。参讯勤恪。良以嗣缘有在。得旨于宗一
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密行累载处众
韬藏。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遂为故漳
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
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
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
演。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于
罗汉院为众宣法。讳让不获。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咸
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视其子则知其父
矣。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复戒闽城旧止。遍
玩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
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遗戒勿遵俗礼而
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收其
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遗教也。则清泰二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a 页 T50-07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7.png)
大师王氏所重。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
峰。确乎不拔。终为晏谗而凌轥。惜哉。
*** 后唐福州长庆院慧棱传
释慧棱。杭州海盐人也。俗姓孙氏。初诞缠紫
色胎衣。为童龀日俊朗抗节。于吴苑通玄
寺登戒已。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谒雪
峰。提耳指订顿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时谩
向途中学。今日看来火里冰。如是亲依不
下峰顶计三十许载。冥循定业谨摄矜庄。
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庆院禅子委输
唯虞后至。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二十馀
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棱性地慈忍不妄
许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长兴三年壬
辰五月十七日长往。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
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塔葬皆出
官供。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
*** 后唐杭州龙册寺道怤传
释道怤。俗姓陈。永嘉人也。丱总之年性殊常
准。而恶鯹血之气。亲党强啖以枯鱼。且虞
呕哕。求出家于开元寺。具戒已游闽入楚。
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见临川
曹山寂公。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
也。终顿息疑于雪峰。闽中谓之小怤布纳。
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鉴
清院。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辞学宏赡探赜
禅门。尝深击难焉。退而谓人曰。怤公之道崇
论闳议莫臻其极。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
龙寺。私署顺德大师。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b 页 T50-07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7.png)
丁酉岁八月示灭。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
山坞。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故僧主
汇征撰塔铭。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
焉。
*** 晋会稽清化院全付传
释全付。吴郡昆山人也。幼随父商于豫章。
闻禅寂之说乃有厌世之志。白求出家。父
愠形于色。愠止复白者三。父异其诚率略
许之。遂诣江夏投清平大师。问曰。尔来何
求。付曰。志求法也。清平师怜其幼而抱器。
抚以纳之。夙兴夜号殊于群童。及长为之
落饰寻登戒度。奉师弥谨捡身弥至。问法
无厌饫见性不龌龊。清平颔而许之。一旦
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
于此而旷于彼乎。遂辞师而抵宜春之
仰山礼南塔涌禅师。应对言语。深认仰山
之势。顿了直下之心。仰山冁然器重之。拳
拳伏膺栖神累载。后游于庐陵。安福县宰杨
公建应国禅院。请付居之。禅徒子来堂室
畟满。杨宰罢任。其乡人复于鸽湖山建院。
迎以居之。廉使上闻锡名曰清化禅院。禅
徒麇至请问者墙进。皆不我屈。岂多让于
前辈乎。有同里僧谓付曰。父母之乡胡可
弃也。任缘徇世愿师归欤。遂别鸽湖而还
故国。时吴越文穆王钱氏命升阶。赐之衣衾
钵器有加礼焉。丁西岁钱城戍将。辟云峰
山建清化禅院。召以居之。次忠献王钱氏
遣使锡以紫袈裟。付上章累让。再赐之又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c 页 T50-078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7.png)
饰让也。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寻赐号
曰纯一禅师。又固让之。付不以情忘情故
情真。不以道求道故道直。所居院之殿宇
堂室。人竞崇建之。铸钟千馀斤。新额曰云
峰清化禅院。云水之侣辐凑。眷眷不欲舍
旃。开运四年丁未岁秋七月示疾。谓众曰。
生也法起。殁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
安然而逝。有大雨疾风以震林木拔矣。亨年
六十六。腊四十有五归窆于山之北坞。弟
子应清等十馀人。奉师遗训不坠其道焉。
僧主汇征为塔铭。建隆二年立。
*** 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灵照)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
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
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
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
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
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
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
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
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
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
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
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
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
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
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
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a 页 T50-078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8.png)
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
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
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
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
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
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
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
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
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
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
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
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
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
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
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
慈山之峰。
*** 周金陵清凉文益传
释文益。姓鲁氏。馀杭人也。年甫七龄挺然出
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伯。弱年
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于时谢俗
累以拂衣。出樊笼而矫翼。属律匠希觉
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
趣又游文雅之场。觉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
也。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振锡南游止
长庆禅师法会。已决疑滞。更约伴西出湖
湘尔日暴雨不进。暂望西院寄度信宿。避
溪涨之患耳。遂参宣法大师。曾住漳浦罗
汉。闽人止呼罗汉。罗汉素知益在长庆颖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b 页 T50-078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8.png)
殊异。益疑山顿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
止。变涂回轨确乎不拔。寻游方却抵临川。
邦伯命居崇寿。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
计。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
署号净慧。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既传
法而有归。亦同凡而示灭。以周显德五年
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国主纡于方
丈问疾。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加
趺而尽颜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腊五十五。私
谥曰大法眼。塔号无相。俾城下僧寺具威
仪礼迎。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
焉。益好为文笔。特慕支汤之体。时作偈颂
真赞。别形纂录。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
州智依钟山道钦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
主。为碑颂德。韩熙载撰塔铭云。
*** 周庐山佛手岩行因传(道潜)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门人也。游方问道于
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
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
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
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
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
邻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
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
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
法于襄阳鹿门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
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c 页 T50-078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8.png)
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
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佛则右胁果位
坐亡。首支地者现通。身立中者彰异。其惟
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人
也。生而强壮容姿端雅。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投中条山栖
岩大通禅院。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戒检
严明讷言敏行。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
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诸方无
定游处。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顿明
心决。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尝宴坐中
见文殊现形。不觉起而作礼。及诣杭礼
阿育王塔。跪而顶戴泪下如雨。问掌塔僧
曰。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僧曰。按传记
云。藏在内角中。望若悬钟焉。潜疑未已。遂
苦到跪礼更无间然。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
之外蠢瞤而行。潜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师汇
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请于山斋行三七
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
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王钱氏命入
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请
以居之。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
以施之。加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
八日示疾而终。入棺之际。有白光昼发字
孛莹然。时众皆睹。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a 页 T50-078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9.png)
就火聚乞求。斯须获七颗。屠家持于印氏
塔中。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建石塔
缄其真骨。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 宋庐山圆通院缘德传
释缘德。俗姓黄钱塘人也。父超修学儒术而
长于缋画。传周昉佛粉本。受笔法于吴兴
李沼长史。德幼有出家之志。心性孤僻而寡
合。遂往天台受具习禅法于天龙寺道怤
禅师。寻往江西问道。自云居往庐阜。孤
节高岸实不见有所欲。江南国主李氏。召
入内道场安置。虑其不群。别构罗汉院处
之。苦求入山。请住庐山新院。乃列威仪导
引焉。德且装衣荷担而入。然后升座对答参
问焉。其国主赐赉未尝以表笺报谢。有国
老宋齐丘者。礼以师道。以开宝中卒于山
院。德一生服用熟韦裤袜而已。行杜多法。
供亿诸禅侣厨无匮乏。或谓德有黄白术
焉。
*** 宋天台山德韶传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
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
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
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
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
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
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b 页 T50-078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9.png)
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
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
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
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
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
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
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
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
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
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
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
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
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
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
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
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
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
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
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
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
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
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
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
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
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
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c 页 T50-078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9.png)
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
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
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
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
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
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
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
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
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
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
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
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
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
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
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
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
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
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
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
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
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
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
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
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
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90a 页 T50-079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90.png)
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
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
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
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
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
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
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
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
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
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
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
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
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
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
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
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
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
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
之哉。慎之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90b 页 T50-079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9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