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4b 页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圆绍。姓孙氏。其先富阳人也。祖官于南
燕。因为滑台白马人焉。年及识环天然俊
迈。邻儿戏玩我且恬然。群从追随我惟闲静。
年当十八方遂志出家。师事明福寺正觉
禅师。觉见而异之。训诸徒弟独许绍耳。曰
真空门之伟器也。至年二十二于相州义檀
香灯律师边受具。登即寻师访道效祖参
玄。二翼之馀一盂之外必无他物。唯誓禅
宗立雪传衣。是其素望也。至于三湘五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4c 页 T50-0784.png
二蜀两京。凡曰丛林一皆参礼。既探至赜
顿了心机。乃挂锡于夷门。即仓垣水南寺。
今为开宝也。大中十年适遇唐相国裴公休
罢调商鼎来镇魏郊。同气相求一言道合。
即命居今东上方院也。绍将聚禅徒患其
迫窄。遂开上院之西。损上益下。时檀施臻
萃条。成巨院。拥纳之流数盈二百。横跨夷
门山之峻岭焉。绍即七祖荷泽神会禅师五
叶法孙也。演其无念示以真心。了达磨之
密传极南能之深趣。时参学之众拥从且繁。
遇元帅相国王晋公铎。以绍道行通感神祇
效灵。降甘露于玄穹。泫嘉瑞于青桧。奏僖
宗赐院额曰双林。师号曰法济。别敕令
度侍者七人。其间法会兴盛士庶归心。仅
四十载所化人可万计。僧尼弟子五百馀人。
以乾宁二年乙卯七月四日谓众曰。急急自
了去。本为逃生死。若不解玄旨何时得
脱。吾景逼崦嵫。此为最后之言也。于方丈
中寂然而化。俗寿八十五。法腊六十三。敕许
于本院西南隅建塔焉。越五年二月二日重
开塔。发长半寸仪貌如生。乃以香华供养
七日。远近瞻礼称叹希奇。已而行茶毗。火
中迥出五色神光。收舍利百馀粒。四散随
心。淘选近一千粒。温润玉洁璨烂珠圆。验
五分之熏成。匪一生之构集。四众虔仰复迎
入塔。即昭宗皇帝戊午岁也。睢阳相国袁象
先理于浚郊。弟子惠霭等[八/异]终法乳列状
乞举行谥礼。梁乾化三年癸酉。太祖敕易名
曰定觉。塔曰灵化。至贞明四年九月。惠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a 页 T50-0785.png
等欲旌表师德立碑。敕允。开封尹王公瓒
之文也。

*** 唐蕲州黄岗山法普传(休静)

释法普。姓潘氏。庐江人也。貌古情宽拥败
纳观方元和中。因见黄岗山色奇秀其峰
巉[山*(〦/(坐-土+十))]其林郁密中有石坛平坦而高峙。乃放
囊挂锡于中班荆。久之寻附树架蓬茨。仅
容身而已。未几有人自小径而至见普惊
怪。问云。何缘至此。曰某本行山麓。见巅顶
腾涨紫气盘纡可爱意此山有尤物。故来
耳。谛视普迟回而去。山下行者闻而寻焉。
禅学之徒不数年遽盈百数。普却之曰。老
僧独居无物利人。君等亦无所乏。由是星
居之庵多矣。弟子广严等构成大院。禅客翕
如传其法者无算。一日集众辞云。吾其终
矣。汝曹善住珍惜。加趺坐胡床而卒。其身
不坏散。后以香泥涂缋之。至乾符中重
立碑颂云。次洛京华严寺释休静。不知何
许人也。属洞山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
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
因赴内斋。诸名公皆执经讽读。唯静并其徒
俱默坐。帝宣问。胡不转经。詶答响应。仍皆
属对悦可帝情。寻回平阳示灭。收舍利四
处树浮图。敕谥宝智大师。塔号无为也。

*** 梁邓州香严山智闲传(大同)

释智闲。青州人也。身裁七尺。博闻强记有干
略。亲党观其所以。谓之曰。汝加力学则他
后成佐时之良器也。俄尔辞亲出俗。既而
慕法心坚。至南方礼沩山大圆禅师。盛会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b 页 T50-0785.png
咸推闲为俊敏。沩山一日召对茫然。将诸
方语要一时煨烬曰画饼弗可充饥也。便
望南阳忠国师遗迹而居。偶芟除草木击
瓦砾。失笑冥有所證抒颂唱之。由兹盛
化。终后敕谥袭灯大师。塔号廷福焉。次舒
州桐城投子山释大同。姓刘氏。舒州怀宁人
也。幼性刚正有老成气度。因投洛下保唐满
禅师出俗。初习安般观业垂成遂求华严
性海。复负锡谒翠微山。法会。同伏牛元通
激发请益大明祖意。由是放荡周游还归故
土。隐投子山结茅茨。栖泊以求其志。中和
中巢寇荡履京畿天下悖乱。有贼徒持刃
问同曰。住此何为。对以佛法。魁渠闻面膜
拜。脱身服装而施之下山。以梁乾化四年
甲戌四月六日加趺坐亡。春秋九十六。法腊
四十六。凡居化此山三十馀载云。

*** 梁抚州疏山光仁传(本仁居遁)

释光仁。不知何许人也。其形矬而么么。幼
则气槩凌物。精爽殆与常不同。早参洞山
深入玄奥。其辩给又多于人也。尝问香严
禅师。答微有偏负。曰某累茧重胝而至。得
无劳乎。唾地而去。后居临川疏。山。毳客趋
请颇有言辞。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
行于世。终入龛中。已有白鹿至灵前屈
膝而起。时众谓为作吊焉。次筠州白水院
释本仁。不知何许人也。得心于洞山法席。
仁罕谈道。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却之
还至。乃徇丹阳人请住。无几时。天复中至
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垂欲入灭。先触处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5c 页 T50-0785.png
告违。乃集众焚香曰。至香烟尽处是某涅
槃时。如其言端坐而化。次龙牙山释居遁。
姓郭氏。临川南城人也。年殆十四警世无常。
而守恬。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满田寺。于
嵩山受具戒。已思其择木。乃参翠微禅会。
迷复未归莫知投诣。闻洞上言玄格峻。而
躬造之。遁少进问曰。何谓祖意。答曰。若洞
水逆流即当为说。而于言下体解玄微。隐
众栖息。七八年间孜孜戢曜。时不我知。久
则通矣。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奉之
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乃请居龙牙山妙
济禅院。侁侁徒侣常聚半千。爰奏举诏。赐
紫袈裟。并师号證空焉。则梁贞明初也方岳
之下。号为禅窟。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
矣。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遘疾弥留。九
月十三日归寂。遁出世近四十馀龄。语详别
录。

*** 梁福州玄沙院师备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
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
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
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
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
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
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
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
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
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
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a 页 T50-0786.png
备多率力。王氏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
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
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
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
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
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
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
偃草欤。

*** 梁河中府栖岩山存寿传

释存寿。不知何许人也。清标胜范造次奚
及。罢寻经论勇冠辈流。往问律于石霜禅
师。决了前疑。虚舟不系。乃为枯木众之椔
杌矣。后还蒲坂。缁素归心。时冀王友谦受
封屏翰。好奇侚异。闻人一善厚礼下之。王
召入府斋。论道谈玄不觉膝之前席。颇
增奉仰续为菩萨戒师。供施更蕃。度门
人四百许员尼众百数。寿平日罕言。言必利
物。喜愠之色人未尝见。望之若孤松凌雪
焉。终时春秋九十三。加趺而坐。一月后髭发
再生。重剃入塔。塔之亭每有虎旋绕。𠫗迹
时繁。敕谥为真寂大师焉。

*** 梁台州瑞岩院师彦传

释师彦。姓许氏。闽越人也。早悟羁縻忽求
拔俗。循乎戒检俄欲观方。见岩头禅师领
会无疑。初乐杜默似不能言者。后为所
知敦喻允请住台州瑞岩山院。时道怤往参
问。答对响捷。怤公神伏。后二众同居。彦之威
德凛若严霜。紏正僧尼无容舛悟。故江表
言御众剪齐者。瑞岩为最。尝有三僧。胡形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b 页 T50-0786.png
清峭目睛转若流电焉。差肩并足致体。
彦问曰。子从何来。曰天竺来何时发。曰朝行
适至。彦曰。得无劳乎。曰为法忘劳。乃谛视
之足皆不蹈地。彦令入堂上位安置。明旦
忽焉不见云是辟支迦果人。然莫知阶级。
时有不测人入法会非止一过。彦参学时
号为小彦长老。两浙武肃王钱氏累召方肯
来仪。终苦辞去。寺仓常满。尝有村媪来参
礼。彦曰。汝休拜跪。不如疾归家救取数十
百物命大有利益。媪匆忙到舍。儿妇提竹
器拾田螺正归。媪接取放诸水濆。又数家
召斋。一一同日见彦来食。至终阇维。有巨
蛇缘树杪。投身火聚。当乎薪尽舍利散飞。
或风动草木上纷纷而坠神异绝繁。具如别
录。

*** 梁抚州曹山本寂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
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
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
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
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
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
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
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
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
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
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
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
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6c 页 T50-0786.png
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
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
塔铭云。

*** 后唐漳州罗汉院桂琛传

释桂琛。俗姓李氏。常山人也。甫作童儿笃
求远俗。斋茹一餐调息终日。秉心唯确乡
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群从情缠而难
脱。既冠继踰城之武。求师得解虎之俦。乃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初登戒地例
学毗尼。为众升台宣戒本毕。将知志大
安拘之于小道乎。乃自诲曰。持犯束身非
解脱也。依文作解岂发圣乎。于是誓访南
宗程仅万里。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
会。参讯勤恪。良以嗣缘有在。得旨于宗一
大师。明暗色空廓然无惑。密行累载处众
韬藏。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遂为故漳
牧太原王公诚请。于闽城西石山建莲宫
而止。驻锡一纪有半。来往二百众。琛以秘
重妙法罔轻示徒。有密学恳求者时为开
演。后龙溪为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于
罗汉院为众宣法。讳让不获。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咸
传琛旨。各为一方法眼。视其子则知其父
矣。以天成三年戊子秋。复戒闽城旧止。遍
玩近城梵字。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春
秋六十有二。僧腊四十。遗戒勿遵俗礼而
棺而墓。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收其
舍利建塔于院之西。禀遗教也。则清泰二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a 页 T50-0787.png
年十二月望日也。琛得法密付授耳。时神晏
大师王氏所重。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
峰。确乎不拔。终为晏谗而凌轥。惜哉。

*** 后唐福州长庆院慧棱传

释慧棱。杭州海盐人也。俗姓孙氏。初诞缠紫
色胎衣。为童龀日俊朗抗节。于吴苑通玄
寺登戒已。闻南方有禅学。遂游闽岭谒雪
峰。提耳指订顿明本性。乃述偈云。昔时谩
向途中学。今日看来火里冰。如是亲依不
下峰顶计三十许载。冥循定业谨摄矜庄。
泉州刺史王延彬。召棱住昭庆院禅子委输
唯虞后至。及于长乐府居长庆院。二十馀
年出世不减。一千五百众。棱性地慈忍不妄
许人。能反三隅方加印可。以长兴三年壬
辰五月十七日长往。春秋七十九。僧腊六十。
闽国王氏私诔之大师号超觉。塔葬皆出
官供。判官林文盛为碑纪德云。

*** 后唐杭州龙册寺道怤传

释道怤。俗姓陈。永嘉人也。丱总之年性殊常
准。而恶鯹血之气。亲党强啖以枯鱼。且虞
呕哕。求出家于开元寺。具戒已游闽入楚。
言参问善知识要决了生死根源。见临川
曹山寂公。大有徵诘若昙询之间僧稠
也。终顿息疑于雪峰。闽中谓之小怤布纳。
时太原同名年腊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鉴
清院。时皮光业者日休之子。辞学宏赡探赜
禅门。尝深击难焉。退而谓人曰。怤公之道崇
论闳议莫臻其极。武肃王钱氏钦慕命居天
龙寺。私署顺德大师。次文穆王钱氏创龙册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b 页 T50-0787.png
寺。请怤居之。吴越禅学自此而兴以天福
丁酉岁八月示灭。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
山坞。收拾舍利起塔于龙姥山前。故僧主
汇征撰塔铭。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缀
焉。

*** 晋会稽清化院全付传

释全付。吴郡昆山人也。幼随父商于豫章。
闻禅寂之说乃有厌世之志。白求出家。父
愠形于色。愠止复白者三。父异其诚率略
许之。遂诣江夏投清平大师。问曰。尔来何
求。付曰。志求法也。清平师怜其幼而抱器。
抚以纳之。夙兴夜号殊于群童。及长为之
落饰寻登戒度。奉师弥谨捡身弥至。问法
无厌饫见性不龌龊。清平颔而许之。一旦
谓人曰。吾闻学无常师。吾非匏瓜。岂系
于此而旷于彼乎。遂辞师而抵宜春之
仰山礼南塔涌禅师。应对言语。深认仰山
之势。顿了直下之心。仰山冁然器重之。拳
拳伏膺栖神累载。后游于庐陵。安福县宰杨
公建应国禅院。请付居之。禅徒子来堂室
畟满。杨宰罢任。其乡人复于鸽湖山建院。
迎以居之。廉使上闻锡名曰清化禅院。禅
徒麇至请问者墙进。皆不我屈。岂多让于
前辈乎。有同里僧谓付曰。父母之乡胡可
弃也。任缘徇世愿师归欤。遂别鸽湖而还
故国。时吴越文穆王钱氏命升阶。赐之衣衾
钵器有加礼焉。丁西岁钱城戍将。辟云峰
山建清化禅院。召以居之。次忠献王钱氏
遣使锡以紫袈裟。付上章累让。再赐之又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7c 页 T50-0787.png
让之。遂故以纳衣。付曰。吾非荣其赐而
饰让也。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寻赐号
曰纯一禅师。又固让之。付不以情忘情故
情真。不以道求道故道直。所居院之殿宇
堂室。人竞崇建之。铸钟千馀斤。新额曰云
峰清化禅院。云水之侣辐凑。眷眷不欲舍
旃。开运四年丁未岁秋七月示疾。谓众曰。
生也法起。殁也法灭。起灭非言论所及也。
安然而逝。有大雨疾风以震林木拔矣。亨年
六十六。腊四十有五归窆于山之北坞。弟
子应清等十馀人。奉师遗训不坠其道焉。
僧主汇征为塔铭。建隆二年立。

*** 晋永兴永安院善静传(灵照)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
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
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
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
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
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
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
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
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
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
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
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
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
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
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
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a 页 T50-0788.png
宗之蒙尘。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
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
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
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
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
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
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
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
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
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
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
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
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
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
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
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
慈山之峰。

*** 周金陵清凉文益传

释文益。姓鲁氏。馀杭人也。年甫七龄挺然出
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伯。弱年
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于时谢俗
累以拂衣。出樊笼而矫翼。属律匠希觉
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
趣又游文雅之场。觉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
也。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振锡南游止
长庆禅师法会。已决疑滞。更约伴西出湖
湘尔日暴雨不进。暂望西院寄度信宿。避
溪涨之患耳。遂参宣法大师。曾住漳浦罗
汉。闽人止呼罗汉。罗汉素知益在长庆颖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b 页 T50-0788.png
脱。锐意接之。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峰血脉
殊异。益疑山顿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
止。变涂回轨确乎不拔。寻游方却抵临川。
邦伯命居崇寿。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
计。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
署号净慧。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既传
法而有归。亦同凡而示灭。以周显德五年
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国主纡于方
丈问疾。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加
趺而尽颜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腊五十五。私
谥曰大法眼。塔号无相。俾城下僧寺具威
仪礼迎。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
焉。益好为文笔。特慕支汤之体。时作偈颂
真赞。别形纂录。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
州智依钟山道钦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
主。为碑颂德。韩熙载撰塔铭云。

*** 周庐山佛手岩行因传(道潜)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门人也。游方问道于
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
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
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
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
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
邻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
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
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
法于襄阳鹿门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
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8c 页 T50-0788.png
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终之日此亦枯瘁。
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
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佛则右胁果位
坐亡。首支地者现通。身立中者彰异。其惟
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人
也。生而强壮容姿端雅。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投中条山栖
岩大通禅院。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戒检
严明讷言敏行。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
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诸方无
定游处。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顿明
心决。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尝宴坐中
见文殊现形。不觉起而作礼。及诣杭礼
阿育王塔。跪而顶戴泪下如雨。问掌塔僧
曰。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僧曰。按传记
云。藏在内角中。望若悬钟焉。潜疑未已。遂
苦到跪礼更无间然。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
之外蠢瞤而行。潜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师汇
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请于山斋行三七
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
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王钱氏命入
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请
以居之。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
以施之。加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
八日示疾而终。入棺之际。有白光昼发字
孛莹然。时众皆睹。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a 页 T50-0789.png
毗。所收舍利夥多。有屠者自惟恶业。展襟
就火聚乞求。斯须获七颗。屠家持于印氏
塔中。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建石塔
缄其真骨。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 宋庐山圆通院缘德传

释缘德。俗姓黄钱塘人也。父超修学儒术而
长于缋画。传周昉佛粉本。受笔法于吴兴
李沼长史。德幼有出家之志。心性孤僻而寡
合。遂往天台受具习禅法于天龙寺道怤
禅师。寻往江西问道。自云居往庐阜。孤
节高岸实不见有所欲。江南国主李氏。召
入内道场安置。虑其不群。别构罗汉院处
之。苦求入山。请住庐山新院。乃列威仪导
引焉。德且装衣荷担而入。然后升座对答参
问焉。其国主赐赉未尝以表笺报谢。有国
老宋齐丘者。礼以师道。以开宝中卒于山
院。德一生服用熟韦裤袜而已。行杜多法。
供亿诸禅侣厨无匮乏。或谓德有黄白术
焉。

*** 宋天台山德韶传

释德韶者。姓陈氏。缙云人也。幼出家于本
郡登。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屈
指不胜其数。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见
临川法眼禅师。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
天台山建寺院道场。无几韶大兴玄沙法
道。归依者众。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韶
有先见之明。谓曰。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钱仁奉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b 页 T50-0789.png
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题疏云。令公八
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寿八十一也。其
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类。韶未终之前
也。华顶石崩振惊百里。山如野烧蔓筵。果
应韶终。焚舍利繁多营塔。命都僧正赞宁
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腊六十四。即开
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
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
上。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以其触情念
而无念。终日修而无修。又云正定也。正受
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简邪思惟。增遍
计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三摩提以观如
幻故。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始云菩萨不
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
也。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诸圣度生复若
何。稽夫法演汉庭。极證之名未著。风行庐
阜。禅那之学始萌。佛陀什秦摈而来。般若多
晋朝而至。时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渐
染施行依违祖述。吴之僧会亦示有缘。俱未
分明肆多隐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寻龙树
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天台智者引
而伸之。化导陈隋。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
磨哀我群生。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
溺。认指忘月。得鱼执筌。但矜诵念以为
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
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
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89c 页 T50-0789.png
有曲指。曲指则渐修也。见性成佛者。顿悟
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
足。此心即佛毕了无异。如此修證。是最上
乘禅也。不立文字者经云。不著文字不离
文字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谓理也行也。然则直
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权合
道也。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
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犹白雪虽歌巴童
寡和。后则临汧。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
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可生璨。璨生
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头也。忍生
秀与能。能传信衣。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
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荫车百辆。尼拘树而展
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当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后来得道无
央数。是欤。重之曰。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
哉。诸佛得之升等妙。雌龙得之破障缠。率
由速疾之门无过此。故今之像末斗诤复
生。师足既伤资争未已。如闻此心是佛。便
言。三十二相何无。或闻一路涅槃。则曰。八
万法门何在。曾不知经中发菩提心此见
佛性也。云何修菩萨行。此行布修行也。因
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何由复业。或
举经以示之。则对曰。此性宗法。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可焚毁否。且置而勿论。又欲
弃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阗诸
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乌茶小乘谤大
乘学作空华外道。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90a 页 T50-0790.png
六代宗师一期举唱。但破百年之暗。靡营一
室之隳。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脱或
戒乘俱急。目足更资。行不废而理逾明。法无
偏而功兼济。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其
如玄学多斥讲家。目为数宝之人。终困
屡空之室。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诸佛
心口定不相违。施设逗根用有时处。况以
经江高国纪之名。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
学轨范千途。授形俱筑释子之基。唱随行
净沙门之业。拟捐三事何驾一乘。终包不
足之羞。岂倒转依之地。通人不诮竖子何
知。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吠声贻责迁怒伤
人。因击鼠以破盆。为争抟而噬主。自他
俱有彼我须均。纵横尽而成一秦。气剂和而
成一味者也。今从贞观及于宋朝。于山
选山露须弥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
以腾空。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
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
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为师之训。慎
之哉。慎之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 第 790b 页 T50-079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