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8a 页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 唐杭州大慈山寰中传
释寰中。姓卢氏。河东蒲坂人也。禀灵特异
挺质殊伦。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其声若钟响
其色犹脂凝。学通终古辞实丰赡。年二十
五随计中甲科。然未塞其怀。复思再捷。无
何遭母之忧。遂庐于墓所。及服阕径往北
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诸经皆览。明年往
嵩岳登戒肄习律部。于兹博通忽慕上乘。
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隐南岳常乐寺。
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别
立方丈。虞渊景晞一饭永日。然其乏水羸
瓶远求。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诘旦视
之。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
江之北有山号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
成巨院。四方僧侣参礼如云。属武宗废教。
中衣短褐。或请居戴氏别墅焉。大中壬申
岁太守刘公。首命剃染重盛禅林。壬午岁二
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时渐溽暑验其身
一无变异。而顶门燠润。冬窆于塔所。享年
八十三。法腊五十四。有说常乐寺山虎跑泉。
当中公灭日。忽焉乾涸。异哉。止资中之受
用耳。至乾符丁酉岁。敕谥大师号性空。塔
名定慧也。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8b 页 T50-07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78.png)
*** 唐洛阳韶山寰普传
释寰普者。不知何许人也。禀形淳粹克性
谦冲。居于丑夷下风请业。汪汪然其识度
辄难拟议。具戒之后经论温寻。然后杖锡南
游澧阳。遇夹山而得心契。有参学举问。垂
手携归。不使一机失其开诱。其所不荐劝
令披览经法。亦近秀寂之遗风耳。
*** 唐衡山昂头峰日照传
释日照。姓刘氏。岐下人也。家世豪盛。幼承
庭训博览经籍。复于庄老而宿慧发挥。思
从释子。即往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下。禀
学纳戒。传受经法靡所不精。因游嵩岳
问圆通之诀。欣然趋入。后游南岳登昂头
峰。直拔苍翠便有终焉之志。庵居二十载。
属会昌武宗毁教。照深入岩窟。饭栗饮流
而延喘息。大中宣宗重兴佛法。率徒六十
许人。还就昂头山旧基。结苫盖构舍宇。复
居一十五年。学人波委。咸通中示灭。春秋一
百八岁。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谓其禅学为昂头照是欤。
***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传
释宣鉴。姓周氏。剑南人也。生恶荤膻少多
英敏。宿赍异操恳愿出尘。大龙不屈于小
庭。俊鹗必腾其层汉。既除美饰当预僧流。
从受近圆即穷律藏。其诸性相贯习偕通。
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杭志云游造龙潭信
禅师。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始唯独居一室。
鉴强供侍之。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鉴。鉴
接而行。数步且曰。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8c 页 T50-077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78.png)
亲丈室三十馀年。后止澧阳居。无何属武
宗搜扬。洎大中还复法仪。咸通初武陵太
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
徒辐凑。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训
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雪峰参见鉴深肯
重。以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诸
徒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
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
十五。身据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
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今襄邓
汉东法孙极盛者是。
*** 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
释藏奂。俗姓朱氏。苏州华亭人也。母方娠及
诞常闻异香。为儿时尝堕井。有神人接持
而出。丱岁出家礼道旷禅师。及弱冠诣嵩
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视。迨其
归省即日而明。母丧哀毁庐墓间颇有徵
祥。孝感如是。由此显名。寻游方访道。复
诣五泄山遇灵默大师。一言辨析旨趣符
合。显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会昌人中衰
而复盛。唯奂居之荧不能惑。焚不能热溺
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构长寿寺。敕度居
焉。时内典焚毁梵夹煨烬。手缉散落实为
大藏。寻南海杨公收典姑苏。请奂归于故
林以建精舍。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
舍宅为院迎奂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奂瞑目宴坐色且无挠。盗众皆悸
慑叩头谢道。寇平州奏请改额为栖心寺。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9a 页 T50-07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79.png)
拥榻堵立云会奂学识泉涌指鉴岐分。诘难
排纵之众。攻坚索隐之士。皆立褰苦雾坐
泮坚冰。一言入神永破沈惑。以咸通七年
秋八月三日。现疾告终。享年七十七。僧腊
五十七。预命香水剃发。谓弟子曰。吾七日
在矣。及期而灭。门人号慕乃权窆天童岩。
已周三载。一日异香凝空远近郁烈。弟子相
谓曰。昔师嘱累令三载后当焚我身。今异
香若此。乃发塔视之。俨若平生。以其年八
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获舍利数千粒。其
色红翠。十三年弟子戒休。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请谥。奉敕褒诔易名曰心鉴。塔曰寿
相。奂在洛下长寿寺。谓众曰。昔四明天童
山僧昙粹是吾前生也。有坟塔存焉。相去辽
远人有疑者。及追验事实皆如其言。初任
生将迎奂。人或难之。对曰。治宅之始有异
僧令大其门。二十年之后当有圣者居
之。比奂至止果二十年矣。又奂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乃以棕拂与之曰。吾在此
矣。汝何疑焉。暨乎潜行众方谕其深旨。又
令寺之西北隅可为五百墩以镇之。或曰。
力何可致。奂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
可也。凡微言奥旨皆此类也。刺史崔琪撰塔
碑。金华县尉邵朗题额焉。
*** 唐真定府临济院义玄传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也。参学诸方
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鸣啄同时
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9b 页 T50-07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79.png)
示人心要。颇与德山相类。以咸通七年丙
戌岁四月十日示灭。敕谥慧照大师。塔号
澄虚。言教颇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
焉。
*** 唐洛京广爱寺从谏传(鉴宗)
释从谏。姓张氏。本南阳人也。徙居广陵生
于淮甸焉。为性倜傥器宇崇峙。于闾里间
为时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长八尺眉目秀
朗。他日必荷荣寄。谏曰。心不愿仕于荣寄
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测也。越壮室之
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甫
登戒地颇护心珠。因悟禅那顿了玄理。
方数十载同好之者自远而来请问。谏一一
指订俾其开觉。寻游洛下广爱寺挂锡。时
禅客鳞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请
谏设食。必排位对宾头卢尊者。其为人之
钦奉皆此类矣。属会昌四年诏废佛塔庙。
令沙门复桑梓。亦例澄汰。乃乌帽麻衣潜
于皇甫氏之温泉别业后冈上。乔木骈郁巨
石砥平。谏于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补毳事。
忽遇颓云驶雨霆电击石烈风兼至。凡在此
者惊奔恐慑。谏唯欣然加趺而坐。若无所
闻者。或问谏曰。恶畜生何尔。大中初宣皇
诏兴释氏。谏还归洛邑旧居。其子一日自
广陵来觐。适与谏遇于院门。威貌严庄不
复可识。乃问曰。从谏大德所居。谏指之东
南可寻。其子既去。遂阖门不出。其割裂爱
网又若此也。咸通七年丙戌岁夏五月。忽出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79c 页 T50-077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79.png)
远行。故相闻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
香念慈氏如来已。右胁而卧。呼门人玄章
诫之曰。人身难得而易失。急急于物无心
无为流转。无生灭法一切现存。今乃生也有
涯。暂与尔别。是日无疾而化。行年八十馀
矣。玄章等奉遗旨。送尸于建春门外尸陀林
中施诸鸟兽。三日复视之肌貌如生。一无
近者。遂以饼饵覆之。经宿有狐狼迹。唯啖
所覆身且俨如。乃议用外国法焚之。收合
馀烬起白塔于道傍。人尤归信香火不绝
焉。次有杭州径山院释鉴宗。湖州长城人也。
姓钱氏。即礼部侍郎徽之孙。父晟有疾。宗
割股肉馈啖之绐云。他畜之肉。未几病间。
孝誉闻于亲里。乃求出家。时州开元寺有
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高闲。闲善草隶。
尝对懿宗御前书。甚高华望。宗誓礼为师。
后出学涉通净名思益经。遂常讲习。闲公亦
示其笔法。渐得凤毛焉。倏往谒盐官悟空
大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却复故乡劝人
营福。咸通三年辛巳巡历名山。遂止天目
东峰径山焉。道俗归心恢扬法教。出弟子
尤者天童山咸启。敕赐紫衣。背山行满皆
分枝化物。至七年丙戌闰三月五日示灭。
迁塔于大寂岩下。梁乾化五年吴越国王尚
父钱氏表请。追谥大师曰无上。祖门传号
为径山第二祖。时吴兴沈修者。自号白牙先
生。述德为赞记焉。
*** 唐洪州洞山良价传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0a 页 T50-07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0.png)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
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
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
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
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
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
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
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粗著乎。召主
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
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备。价亦随斋。
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
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太率临行之
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
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禅师曰悟本。塔
号慧觉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
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 唐苏州藏廙传
释藏廙俗姓程。衢州信安人也。幼岁神气朗
畅貌质魁然。元和中告亲求出家。志不可
却。直造长沙岳麓投灵智律师。请事剃
染。智师察其强愿不群。乃摄度之。既披法
服寻于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受具足尸
罗。当长庆三年也。因听律范旋穷篇聚。
语同业曰。教门繁广然有总门。总门之急
勿过舍筏。遂遍参禅宗。遇马素门下高足
住龙牙山。知廙法器。异日告之曰。蕴界不
真佛生非我。子之正本当何所名。复从谁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0b 页 T50-07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0.png)
不蒙掩矣。既遂所求大得安静。却回柯山。
盖避会昌之搜扬也。至大中六年。郡牧崔
公寿重之。于州龙兴寺别构禅室延居之。
数年北至嘉禾。信士归依请留住至德伽蓝。
又往姑苏。时崔公钧作守此郡。闻廙名久。
请居南禅院。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宝。命
住招隐寺。其年秋却返嘉禾。信士吕京舍
别墅造今永安院。时乾符中群寇纷纭禅侣
分散。廙曰。盗终不至此。及期寇从别道
行。果无所损。其先见如此。五年十月十二
日。满院阴云雉鸣乌噪。安坐而化。弟子号哭
却稣。至六年三月中辰前。别众后终。享年八
十二。僧腊五十六。时澹交为廙作真赞。至
乾宁中僧神赞进状乞追谥号塔名。名士吴
重裕书碑。
*** 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
释大安。姓陈氏。闽城人也。幼年入道顿拂
尘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县乾元寺置
兜率坛。始全戒足。时天雨桂子及地生朱
草。刺史元锡手疏其瑞上达冕旒。遂回御
礼。诏改凤栖寺。号灵感坛焉。安因往洪
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
有所得。及咨参律学夜闻二僧谈论。遽
了三乘之旨。乃以所习付之同人。之临川
见石巩山慧藏禅师。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
拟学人。安服拜未兴。唱曰。看箭。安神色
不挠答对不差。石巩乃投弩曰。几年射始
中半人也矣。安游五台入龙池沐浴。虽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0c 页 T50-078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0.png)
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复證前闻而为量
果也。时豫章廉使赠太尉崔贞孝公。则魏公
之季父。深契玄机敦安之道。飞疏召之。厥
誉愈昌。咸通十四年。诏宜号延圣大师。赐
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
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
丈室。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续诏赠圆智大
师。塔号證真。安不尝唾地不处温房。随
化而衣天雨而浴。咨法弟子慧长。入关扬
安之德。故有追谥也。博陵司空相国仰慕
前烈。遂著文颂德。诗人周朴笃重安。时入
山致礼焉。
*** 唐长沙石霜山庆诸传(洪諲令达)
释庆诸。俗姓陈。庐陵新淦玉笥乡人也。乃祖
厥考咸不为吏。清言放荡焉。诸始十三礼
绍銮禅翁为师。于洪井西山剃䰂。二十三
往嵩山受具戒便就东洛学毗柰耶。既
知听制。终谓渐宗。回抵南岳入大沩山。次
届云岩遇道吾。垂问知意方为二夏之僧。
得石霜山便议终焉之志。道吾躬至石霜
山日勤执侍往还问答。语在别录。诸貌古气
真世无能识。时洞山新灭。俄为远方禅侣
围绕。因入深山无人之境。结茅宴坐。时众
追寻。倏有见者皆号哭交请出为吾曹。诸
将安往。由是晨夕被游学者扣击。可无希
声以应之乎。如是二十年间。堂中老宿长坐
不卧。屹若椔杌。天下谓之石霜枯木众是
也。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1a 页 T50-07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1.png)
戊申岁二月己亥示疾终于山院。享龄八十
二。僧腊五十九。越三月十五日葬于寺西北
隅二百许步。门弟子等结坟塔作螺髻形。
夏四月一日广化寺释子处讷。追慕往德恐
遗美声。命南岳玄泰纂录言行。诸方弟子
分行其道焉。敕谥普会大师。塔曰法相。次
馀杭径山院释洪諲。俗姓吴。吴兴人也。年才
十九于开元寺礼无上大师出家落饰。精
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会善
寺受满足律仪。俾诵大比丘戒。匝七日念
终。遂习毗尼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
事业。而归礼本师。曰汝于十二时中将何
报答四恩三有。諲闻斯诘怃然失措。三日
忘食。本师却招诱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
还云岳次沩山。各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
会昌中例遭黜退。众人悲泣者。惋叹者。諲晏
如也。曰大丈夫钟此厄会。岂非命也。夫何
作儿女之情乎。时于长沙。遇信士罗晏。召
居家供施。盖諲执白衣比丘法初无差失。
涉于二载若门宾焉。大中初除灭法之律。
乃复厥议。还故乡西峰院。至咸通六年
上径山觐本师。明年无上大师迁神。众请
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许僧。后盈千数。于时
四众共居肃然无过。僖宗皇帝赐院额曰
乾符镇国。中和三年仍赐紫袈裟。景福二
年吴越国王尚父钱氏奏举登赐法济大师。
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辞众而卒。霅溪戚
长史写貌。武肃王为真赞传法弟子庐山栖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1b 页 T50-07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1.png)
浙大行道化。卒谥归寂大师焉。初諲有先
见之明。武肃王家居石鉴山。及就戍应募
为军。諲一见握手。屏左右而谓之曰。好
自爱他日贵极当与佛法为主。后累立战
功为杭牧。故奏署諲师号。见必拜跪。檀施
丰厚异于常数。终时执丧礼念微时之言
矣。
*** 唐洪州云居山道膺传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
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
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
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
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
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
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
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
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
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
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
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
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
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
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
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
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
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
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
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1c 页 T50-078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1.png)
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
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
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
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
遗爱可知也。
*** 唐缙云连云院有缘传
释有缘。俗姓凭。东川梓潼人也。小学之年往
成都福感寺事定兰开士。即宣宗师矣随侍
出入多在内中。一旦宣召。帝以笔书其衫
背云。此童子与朕有缘由兹召体矣。大中
九年遇白公敏中出镇益部开戒坛。即于
净众寺具尸罗也。续于京辇听习经律。五
腊后身披布褐手执墨敕。海内游行参见。
小马神照。凡同时丛林禅祖无不礼谒者。
乃居除州华山。及南游至武夷山。时廉使
李诲为筑禅室。乾符三年至缙云龙泉大赛
山立院。因奏祠部给额号龙安。敕度七
僧。住十八载。安而能迁止连云院焉。太守
卢约者。以谌谅之诚请入州开元寺别院。
四事供施焉。天祐丁卯岁四月八日示疾。至
六月朔日终于廨署。报龄七十三。腊五十二
遗旨嘱制置扬习司空主丧务。于寺南园
茶毗火灭散分舍利数百粒。后收四十九
粒并遗骨一瓶瘗于石塔。晋开运三年乙巳
岁。文泰律师撰塔碑焉。
*** 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
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2a 页 T50-07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2.png)
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
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
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
也。遂留为童侍焉。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
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
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袖然而出。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
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
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
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
之矣。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
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
之地。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
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
魏魏乎。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
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
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崒以支圆碧。培
楼以[𤫽]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坚-臣+(虍-七+(一/谷))]
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
皆别垂藤萝。䒠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
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
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
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
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
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
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法轮
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
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2b 页 T50-07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2.png)
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
召。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
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
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
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脱屣。僖宗皇帝闻之。翰林
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乃
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
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
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
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
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
之道常东望顶手。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
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
道。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而
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
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
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
羽。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
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
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
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
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
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
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
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禀躬祭奠
之。复斋僧焉。存之行化四十馀年。四方之僧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2c 页 T50-078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2.png)
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
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
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
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泉州招
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
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
焉。
系曰。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所出
门生形色不类何邪。玄沙乘楞严而入道。
识见天殊。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师何
尝在明经。故有过师之说。一则雪峰自述
塔铭。已尽其致也。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
择群见。极成洞过欤。今江表多尚斯学。此
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知乘急也。雪
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知戒急也。其能各
舍一缓以成一全。则可乎。
*** 唐澧州苏溪元安传
释元安。俗姓淡。凤翔游麟人也。丱年于岐阳
怀恩寺从兄祐律师出家。唯经与论无不
穷核。乃问道翠微次临济。各餐法味不饫
香积之盂也。斲彫复朴逍遥自如。闻夹山
道盛德至。造澧阳当稽问轇轕。又增明净。
后开乐普山寻居苏溪。答詶请益多偶句华
美。为四海传焉。以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十二
月迁灭。享寿六十五。法腊四十六矣。临终
告众颇多警策辞句云。
*** 唐明州雪窦院恒通传(招贤岑师)
释恒通。俗姓李。邢州平恩人也。家传士族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3a 页 T50-07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3.png)
高不羡五斗之禄。纵越掞天掷地拖紫腰
金。瞬息浮华岂裨来业父母终礼。年甫十
三潜入鹊山访道依师。既罢丘坟唯披释
典。精虔忏诵。恳侍巾瓶不弭初终。蒙恩剃
度。年二十于本州开元寺具戒后。往京兆荐
福寺听习经律。七八年间寻穷藏教。乃曰。
摩腾入汉译著斯文。圣胄来梁复明何事。
因辞北阙径请南方。遇招贤岑大师。大师
问曰。何处人也。曰邢州人也。招贤曰。我道
不从彼来。通曰。和尚还住此无。于是有滞
皆伸无疑不决。后指洞山石霜皆往参焉。
招贤示灭。通以弟子礼事之咸通末游宣
城。尚书崔寓素奉禅门攀迎庄肃。睹通仪
表拔俗问答往还。崔甚悦服。于谢仙山奏
置禅院号瑞圣。请以居之。四方毳衲之徒
不邀自聚。博陵方议奏荐师号。坚让遂寝。
中和末文德初群寇兢起。通领徒至四明。大
顺二年郡牧黄君晟。请留居雪窦焉。蔚然盛
化。天祐二年七月示疾。越九日躬入浴室。
却坐绳床。集众焚香勤勤付嘱。合掌而逝。
春秋七十二夏腊五十二以其年八月七日
迁石塔于院之西南二百馀步。或曰。通临终
言我庞勋也。此非也。高僧无作为行录而
无此说。若观年腊。庞勋岂正弱冠来逃难
邪。
*** 唐袁州仰山慧寂传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
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3b 页 T50-07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3.png)
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
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
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
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
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
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
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
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
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
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
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
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
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
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
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 唐天台紫凝山慧恭传
释慧恭。俗姓罗氏。福州闽人也。家传儒素
不交非类。母妊之初。梦所居涌出浮图上
参于天。迨恭诞生嶷然聪悟。年十七举进
士。名随计车将到京阙。因游终南山奉日
寺。目祖师遗像释然世网。遂求出家。操执
僧事备历艰辛。二十有二适值新创安国
寺受具足戒。寻乃游方。缘崄涉荒而无难
色。尝遇黑蛇伤指。不求医而毒螫自销。见
魑魅占山。谕罪福而妖物遄息。至武陵德
山诣宣鉴禅师。领会风飞。由兹道合。因挂
锡施门人礼。鉴公顺世后游玉山至信州。
刺史营西禅院而礼之。其徒数百人。居岁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3c 页 T50-078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3.png)
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
徒侣解钵禅坊立就。其为士庶向奉如此。
景福三年与门人游天台。州牧京兆杜雄留
之而止。杜因创瑞龙院于紫凝山。祈恭兴
扬法席以悟沦迷。缁俗云驰。香花山积。天
复三年癸亥十二月午时。命众声钟。顾瞻
左右。促言云去。加趺瞑目俨然而化。春秋八
十四。僧夏六十二。阐圆顿之宗居道德之
最。殁无易名塔无题榜。足见浮名为桎
梏耳。门人上足师遂植松负土力崇塔庙。
所谓法空不坏因缘矣。因缘有之孝行曷
伤于道云。
*** 唐杭州龙泉院文喜传
释文喜。姓朱氏。嘉禾禦儿人也。母氏方娠梦
吞桃三蒂。至诞弥不味荤膻。七岁诣本邑
常乐寺僧清国下出家。国即喜之渭阳也。勒
诵经并忏又十卷。方遂削染。往越州开元
寺学法华经。集天台文句即时敷演。则救
蚁分中便能讲训也。开成二年届赵郡受近
圆登习四分律。属会昌澄汰变素服。内秘
之心无改。遇大中初年例重忏度。于盐官
齐丰寺讲说。后往礼大慈山性空禅师。诲
之曰。子何不学善财遍参乎。咸通壬午岁
至豫章观音院见仰山。喜于言下了其心
契。仰山令典常住。一日有异貌僧就求斋
食。喜减己食馈之。仰山预知。故问曰。此果
位僧求食。汝供给周旋否。答曰。辍己分回
施。曰汝大得利益。七年旋浙右止千顷山。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4a 页 T50-07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4.png)
泉古城院。凡十一年。乾符己亥岁巢寇掠地
至馀杭。喜避地湖州馀不亭。刺史杜孺休请
住仁王院。光启三年武肃王钱氏。始牧杭
郡降疏请住龙泉廨署。今慈光院是也。大
顺元年威胜军节使董昌武肃王同年发表荐
论。两赐紫衣。乾宁四年奏师号曰无著。光
化三年示疾。十月二十七日加趺坐而终于
州郭廨署。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终时方丈上
发白色光。竹树变白。十一月二十二日迁
塔于灵隐山西坞。喜形貌古朴骨强而瘦。戒
德禅门真知识也。初喜寓居霅川。广明元
年夏有蝗飞翳天下食田苗。喜自将拄杖
悬挂袈裟标于畎浍中。其虫将下遂厉声
叱之。悉翻飞而去。十顷之苗斯年独稔。其感
通如此。或云所传得马祖细衲袈裟以为
信宝矣。迁葬之后。天复二年壬戌八月中。宣
城帅田頵应杭将计思叛涣。纵兵大掠。发
喜塔见肉身不坏如入禅定发爪俱长。武
肃王奇之。遣裨将邵志祭。后重封瘗焉。
*** 唐明州伏龙山惟靖传
释惟靖。吴门人也。年三十许。形奇貌古且类
憨痴。入国宁寺巡僧房唱曰。要人出家
请留。下至经藏院见二众阇黎大德慧政。
便跪拜伸诚愿容执侍。政公允纳与剪饰。
于天台受具。暂归谢政。便寻访名山。有知
识处必经寒燠。自尔勤于禅法未尝发
言。即居定光禅师废金地道场。侵星赴禅
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随到寺门。虎踞地若
习禅篇第三之五(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 第 784b 页 T50-078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84.png)
人知以锄灭虎迹。俄患背疽困睡。有鸩鸟
粪于疮所。非久全愈。又虞冰雪备粳粒半
斗。每日以铫合菜煮食。寘粳于地窖中。过
期用米常满不耗。靖乃筑之而云。吾被此
物知非理也。寻居伏龙山。山可瞰海峰势
岧峣。昔僧鉴诸曾隐于是。诸即唐王相国之
母弟也。能文习道。刺史多往谒之。靖续遁
此山。刺史黄晟常请出州。供施繁委。末于
奉川北山置院。示疾坐终。享龄七十馀。窆
于山下。茔塔存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