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0b 页

宋高僧传卷第九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 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一(行思)

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
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
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
往东都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
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
望无厌。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
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
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
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
以加者。而未尝聚徒开法也。洎乎普寂始
于都城。传教二十馀载。人皆仰之。初福往
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
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
造焉。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且曰。吾没日
昃当为此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夙岁
饵金丹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福忽谓
房曰。与张公游有年矣。张公将有非常之
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
惜哉。乃提房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其勉之。
言讫而终。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而
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皆终福之言矣。又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0c 页 T50-0760.png
释行思。姓刘氏。庐陵人也。濡润厥躬贞谅
其性。出尘之后纳戒已还。破觚求圆斲雕
为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阳见大鉴禅师。一
言蔽断犹击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还
复吉州阐化。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开元二
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敕。谥
大师号。曰洪济。塔曰归真。其塔会昌中例
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 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

释普寂。姓凭氏。蒲州河东人也。年才稚弱率
性轩昂。离俗升坛循于经律。临文揣义迥
异恒流。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寂乃往师
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久视
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因荐寂乃度
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
中宗闻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
其法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
止。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寂严重少言。来者
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
年终于上都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
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赐谥曰大慧禅
师。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缞麻列于
门徒之次。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裴尹
之重寂职有由矣。寂之阐化神异颇多。裴
皆目击。又得心印归向越深。时多讥诮。裴
日夕造谒执弟子礼。曾无差脱。一日诣寂。
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终灭。裴之
悲恸若丧所亲。缞绖徒步出城。妻子同尔。
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1a 页 T50-0761.png

系曰。人之情也有爱恶焉。爱之者不见可
恶。恶之者不见可爱矣。夫万物纷纶任其
爱恶。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爱之者君
子也。恶之者小人也。爱之不以道则君子
之病矣。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不避密
行显掇时谤。宜哉。譬诸僧耽俗务。胡不
舍袈裟而衣逢掖乎。若实得道后。终期脱
屣有何不可耶。宽不抽簪。何悖礼于丘
之门欤。宽若行方外之道。复何诛焉。达人
大观。物无不可矣。

*** 唐南岳观音台怀让传

释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始年十岁雅
好佛书。炳然殊姿特有灵表。识者占是出家
相非染俗贵。人宝来瑞国庆无疆。方之麟
凤龟龙无万数也。天地无全功。气序有盈
虚。纲维缺坏补塞不足。皆冥维密祐。惟应
度者乃烛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诣荆
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师便剃发受。具叹曰。夫
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经
之所谓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时坦禅师乃
劝让往嵩丘觌安公。安启发之。因入曹侯
溪觐能公。能公怡然无馨无臭。洪波泛臻
大[坚-臣+(虍-七+(一/谷))]之广乎。韶濩合奏大乐之和乎。让之深
入寂定住无动道场为若此也。能公大事
缘毕。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时有僧玄
至拘刑狱。举念愿让师救护。让早知而勉
之。其僧脱难云。是救苦观音。得斯号也。亦
由此焉。化缘斯尽。传法弟子。曰道峻。曰道
一。皆升堂睹奥也。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1b 页 T50-0761.png
州。其门弟子曰惟宽怀。晖道一大缘。将讫谓
宽等曰。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
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从法而化。
于我为子及汝为孙。一灯所传何有尽者。
让以仪凤二年生。至天宝三载八月十日
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一公
建塔于别峰。元和中宽晖至京师扬其本
宗法门。大启传百千灯。京夏法宝鸿绪于
斯为盛。至八载衡阳太守令狐权问让前
迹。权舍衣财以充忌斋。自此每岁八月为
观音忌焉。宝历中敕谥大慧禅师。塔号最
胜轮。元和年中常侍归登撰碑云。

*** 唐京师大安国寺楞伽院灵著传(法玩)

释灵著。姓刘氏。绵州巴西人也。年殆志学方
遂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毗
尼道兼讲涅槃。一律一经勤于付授。晚岁请
问大照禅师。领悟宗风守志弥笃。后诣长
安诞敷禅法。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若
鱼龙之会渊泽也以天宝五载四月十日申
时示灭于安国寺石楞伽经院。享寿五十六。
僧夏三十六。将终寺中亟多变怪。盖法门梁
栋之颓挠也。著加趺而坐怡然而化。三七日
后茶毗起塔于龙首冈。邻佛陀波利藏舍
利之所帝女娲之坟右。以其年十月十日迁
入塔焉。弟子朗智道珣如一。追慕师德香
火不绝。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命释子善
运撰碑于塔所焉。有钱塘灵智寺释法玩。
俗姓冯。本长乐人也。随祖宦于江东。遂为
钱塘人也。父子通字元达。世袭冠裳传其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1c 页 T50-0761.png
素业。然精覈百氏之馀。执志慕净名之应
质。谈论多召禅林之士于家。别室供礼愿
生令嗣。弥久玩诞于家。岐嶷之性天发端
谨。才胜衣也启父求出俗。固不阻留。披剃
登具。探赜三乘如指掌焉。而性终耿介。于
此寺之深坞。实淅江之阳也。别构兰若去
伽蓝夐远。终日安禅。时同志者造门请益。
玩随事指南多有所證。以天宝二载十二月
十三日天之将晓。告侍者端坐奄从泥曰。
春秋六十五。僧腊减二十年。于时山鸟哀鸣
云雾濛惨。远近檀越悲泣者如堵。以其月
十九日迁殡于寺侧山原。有弟子俞法界及
子怀福犹子希秀等。旧所归心。结塔营事
皆出其家。塔因会昌中所毁。今存阯焉。碑
石漫没。吁哉。

*** 唐润州幽栖寺玄素传

释玄素。字道清。俗缘马氏。润州延陵人也。生
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
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
始奉制度。隶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后戒
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
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
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
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
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
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
人希瞻礼。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郡
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素纳
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2a 页 T50-0762.png
名利犹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
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
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
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
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
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
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耀。
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
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
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斋心
虔虔二时瞻近。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二处纷诤莫决所
从。李时谓人曰。本期奉道反成爱憎。因任
从所请却归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
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伦恸彻城市。以
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
之地。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
江湖震响。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
如盖。及移他树还互如前。又当舍寿之
夕。房前双桐无故自枯。识者以为双林之变。
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
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有门弟子法鉴
及吴中法钦。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
传。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
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
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
款师资。亦尝问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于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2b 页 T50-0762.png
夫子。洗心瞻仰天汉弥高。水鉴明心悟深者
众矣。洎太和中。远慕遗风高其令德。追
谥大律禅师。太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以
俗氏召之曰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
是也。

系曰。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悬合后到
阿含经。可不务乎。素师以俗姓呼之。必有
由矣。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则知
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将
来。宜正名也。

*** 唐均州武当山慧忠传

释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诸暨人也。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肌肤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
学法受双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无住相
历试名山。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
阁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山*甘*欠]空息虑
于三昧。既悬明月之戒。亦净琉璃之心。已
度禅定之门。不起无生之见。嶷若苏庐八
风莫能动。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可止也
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则虎溪
一径。分卫人间。薄游吴楚。以至于顺阳川
焉。卜居党子之林泉。四十馀祀。深入法王之
圣定。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开元年
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
卿赵颐贞。信潭以清闻风而悦。税驾扣寂
杳然虚空。礼足散金银之华。不异弥伽长
者。执手见微尘之佛。等毗目仙人。上奏玄
宗徵居香刹。则龙兴寺也。由是罢相节使
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忠博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2c 页 T50-0762.png
达诂训广穷经律。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
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动。暾日而食对月
澄心。清风飞霜。劲节凌竹。辞检理诣折彼
慢幢。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
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妙不可传花多果少。世
有执砾水中。若获琉璃之宝。掬泡瓶内。谓
得摩尼之珠。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令其不著佛求越法
身之谈。俾夫无染正性。岂毗卢之可越。而
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
纤妄若云翳。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
安。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盖所谓昔人
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岂止百寮而
已哉。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以上
元二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给事孙朝进驿
骑迎请。其手诏曰。皇帝信问。朕闻调御上乘
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济群生。师以法鉴
高悬一音演说。藏开秘密境入圆明。大悲
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
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宣扬妙用。广滋福润
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春寒师得平安好。遣
书指不多及。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龙
衣。天香以焚风飘羽盖。时忠骧首接武神
仪肃若。天子钦之待以师礼。奏理人治国
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帝闻竦然膝之前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3a 页 T50-0763.png
席。九龙洒莲华之水。万乘饮醍醐之味。从
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不拘彝典也。寻
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相国崔涣从
而问津。理契于心谈之朝野。识真之士往
往造焉。洎夫宝应临御。以孝理国匪移前
眷。划开万里之天。若见三江之月。又敕内
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饭云来
紫衣天降。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
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观之若梦。澹然闲
任自乐天倪。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
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成圣元胎于是乎
在。固所以万行齐发。千门不累于心矣则
兜率之鼓无形乃声。修罗之琴不抚而韵。香
传天主花雨空王。见之于忠矣。常以思大
师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当。因奏武当山
请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
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
镇彼武当。王言惟允有司承式。猴一雁塔虽
未饰于中峰。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睿
札题额鸾回鹊飞。山川光煌黑白抃跃。想金
殿之可期。睹瑶台之非远。至大历八年又
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经律禅法者。添
满三七人。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忠往在南阳陷于
贼境。固请回避皆不允之。临白刃而辞色
无挠。据青云而安坐不屈。魁帅观其禅德
淡若风韵高逸。投剑罗拜请师事焉。于时避
寇遇寇者众矣。无何群盗又至。乃曰。未可
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有敩其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3b 页 T50-0763.png
先踪坚住不避者。尽被诛戮。则知云物气
象有如先觉。存而不论道何深也。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斯之谓欤。内德既充外
应弥广。自藏珍宝人莫之窥。于戏论龙奋
迅而鞠多不知。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前
贤厌世正眼随灭。不亦悲夫。忽疾将亟。国
医罔效。自知去辰。众问后事。乃曰。佛有明
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吾何言哉。粤十年
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所司
闻奏皇情悯焉。中使临吊赙赠甚厚。敕谥号
曰大證禅师。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
礼哀恸梵场也。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
兴唐寺沙门大济。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
非门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圣皆允焉。在
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
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
香严寺主道密等。凡数万人。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夕梵空
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译经沙门飞
锡为碑纪德焉。

*** 唐太原甘泉寺志贤传

释志贤。姓江。建阳人也。夙心刚整幼且成
规。既遂出家寻加戒品。沾尝渐教守护
诸根。抗节修心不违律范。大宝元年于
本州佛迹岩承事道一禅师。曾无间然。汲
水拾薪惟务勤苦。游方见金华山赤松洞
是黄初平叱石羊。之地郁林峻岭泉湖百步
许。意乐幽奇既栖巅顶。野老负香粇蔬茄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3c 页 T50-0763.png
以供之。时天大旱。贤望空击石曼骂诸龙
曰。若业龙无能为也。其菩萨龙王胡不遵
佛敕救百姓乎。敲石才毕霈然而作。婺人
咸悦。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列请为大寺功德
之师。贤悚然不顾。明日遂行登五台。寻止
太原甘泉寺。道俗请学禅理者继至。无疾
而终。敕谥大远禅师旌乎厥德矣。

*** 唐黄龙山惟忠传

释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从业于大光
山道愿禅师。神骥伏枥虽止也。发蹄则超
忽千里焉。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
处于大方观览圣迹。见黄龙山郁翠而奇
异。乃营茅舍。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喷气
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医工寡效。忠
初不知。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其怪物皆卷
而怀矣。山民无害。或闻空中声云。得师居
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脱也。乡人因号是山
为伏龙。言忠弭伏鳞虫之长。故此名焉。以
建中三年入灭。报龄七十八。其年九月迁塔
云。

*** 唐南岳石头山希迁传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
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
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
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
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
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
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
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4a 页 T50-0764.png
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
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
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
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
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
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
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
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
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
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
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
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
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
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
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
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
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
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
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
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
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
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

*** 唐成都府净众寺神会传

释神会。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
家于岐。遂为凤翔人矣。会至性悬解明智
内发。大璞不耀时未知之。年三十方入蜀
谒无相大师。利根顿悟冥契心印。无相叹
曰。吾道今在汝矣。尔后德充慧广郁为禅
宗。其大寂照灭境超證离念。即心是佛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4b 页 T50-0764.png
不见有身。当其凝闭无象则土木其质。及
夫妙用默济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然知化。
睹貌迁善闻言革非。至于廓荡昭洗执
缚。上中下性随分令入。以贞元十年十一
月十二日示疾俨然加跌坐灭。春秋七十五。
法腊三十六。沙门那提得师之道传授将
来。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门人弟子缁俗
迁座于本院之北隅。孺慕师德号哭之声。
山林为之变色。初会传法在坤维。四远禅
徒臻萃于寺。时南康王韦公皋最归心于会。
及卒哀咽追仰。盖粗入会之门。得其禅要。
为立碑自撰文并书。禅宗荣之。

*** 唐杭州径山法钦传

释法钦。俗姓朱氏。吴郡昆山人也。门地儒雅
祖考皆达玄儒。而傲睨林薮不仕。钦托孕
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因折一房系
于衣裳。既而觉已便恶荤膻。及迄诞弥岁
在于髻辫。则好为佛事。立性温柔雅好高
尚。服勤经史便从乡举。年二十有八俶装
赴京师路由丹徒。因遇鹤林素禅师。默识
玄鉴知有异操。乃谓之曰。观子神府温粹
几乎生知。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钦闻
悟识本心。素乃躬为剃发。谓门人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寻登坛纳
戒。鍊行安禅。领径直之一言。越周旋之三
学。自此辞素南征。素曰。汝乘流而行逢径
即止。后到临安。视东北之高峦。乃天目之
分径。偶问樵子。言是径山。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时雨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4c 页 T50-0764.png
雪方霁旁无烟火。猎者至将取其物。颇甚
惊异叹嗟。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下山
募人营小室请居之。近山居前。临海令
吴贞舍别墅以资之。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
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
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
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
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
速副朕心。春暄帅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
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
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
其随侍。帝见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
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一见钦于众。退
而叹曰。此实方外之高士也。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皆拒而不受。止
布衣蔬食。悉令弟子分卫。唯用陶器行。少
欲知足无以俦比。帝闻之更加仰重。谓南
阳忠禅师曰。欲锡钦一名。手诏赐号国一
焉。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
丰厚。钦之在京及回浙。令仆公王节制州
邑。名贤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
五琦陈少游等。自淮而南妇人礼乞。号皆目
之为功德山焉。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
龙兴寺净院安置。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
也。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长逝。报龄
七十九。法腊五十。德宗赐谥曰大觉。所度
弟子崇惠禅师。次大禄山颜禅师。参学范阳
杏山悟禅师。次清阳广敷禅师。于时奉葬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5a 页 T50-0765.png
礼者。弟子实相常觉等。以全身起塔于龙
兴净院。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有白兔
二跪于杖屦之间。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及其入长安长鸣三
日而绝。今鸡冢在山之椒。钦形貌魁岸身
裁七尺骨法奇异。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
生焉。杭之钱氏为国。当天复壬戌中叛徒
许思作乱。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谓其
中有宝货。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
长覆面。兵士合瓮而去。刺史王颜撰碑述
德。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
李吉甫丘丹。各有碑碣焉。

*** 唐寿春三峰山道树传

释道树。姓闻氏。唐州人也。少以辩智沈静
虚豁。耽嗜经籍曾无少懈。其为人也贞固
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偶遇僧敦喻。遂
誓出尘。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礼本部
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登即剃染。二年
受具。乃观方向道。天台南岳无所不游。
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
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朴
素言谈异常。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
菩萨罗汉。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如是涉一
十年。学侣睹之不测端绪。后皆寂尔。树告
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
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
尽。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其自知之。卷羞
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树于宝历初年示
疾而终。报龄九十二。明年正月迁塔焉。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5b 页 T50-0765.png

系曰。大钧播物物类纷错。穷数达变因形
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知幻化之不异生
也。始穷幻化矣。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
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实虚理
齐。不自我之先后欤。体道无心物我均矣。
故佛言。凡所见相唯所见心。又云。若见诸
相非相则见如来。树师有焉。

*** 唐陜州回銮寺慧空传(元观)

释慧空。姓崔。江陵人也。家世儒雅奕叶缨緌。
父任陜服灵宝县。空丁艰天属。坚请入
空门庸报乳哺重恩。乃投回銮寺恒超下。
授受经业三载诵通。及格蒙度听习敏利。
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豁如开悟。乃回三
峰于仙掌间。有道流绸缪论道。薄暮方散
非止一过州帅元公。颇知归向召之。多以
疾辞。或至必登元席。代宗皇帝闻其有道。
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
信。后终于寺。春秋七十八。大历八年癸丑九
月四日。全身坚固而迁塔焉。次南岳东台释
元观。姓袁氏。长安人也。父为河中府掾。母
兄为沙门甚敦道化。见观幼龄聪慧风标
秀举有成人之度。因劝其出家。乃投兴善
寺。诵经通利。五年得度。乃于律部俱舍二
本涣然条理。后出游方登诸禅会。明悟真
性如醒宿酲。遂趋衡山于东台而止。其
道弥昌冥有所感。恒得神人密送供施。随
其众寡不闻有阙。忽一日神现形再拜曰。
我是此山檀越。常送薄供者。我身是也。观
问汝何业所致。曰我前身曾称知识。体悟匪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5c 页 T50-0765.png
全妄受信施。坐此为神。偶师居此。我曹馈
粮粗副私愿。今二十年已足。得遂超度。故
来决别也。观化缘斯极。嘱累禅徒而终。春
秋七十九。太和四年十月二日迁塔焉。

*** 唐洛京龙兴寺崇圭传(全植)

释崇圭。姓姜氏。郏城人也。门传儒素相缀
簪裾。自天宝已来。安史之乱侵败王略。家
族迁荡父为商贾。趋利遵涂。于巩洛间父
亡于逆旅。圭慨责曰。少遭不造。孑遗哀茕
遂议出家。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俄有
云水之兴游南岳。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
茅山。乃依栖霞寺。圭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诸慈和寺。一
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明岁遂行重抵
嵩少居于岳寺。太和戊申岁。洛下亢阳。唯
岳中雨信相继。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
也。开成元年赞皇公摄冢宰。请圭于洛龙
兴寺化徒。两京缁白往来问道。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入方丈而灭。春秋八十六。白
侍郎撰塔铭。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
云。次淮南都梁山释全植。姓芮。光州人也。少
禀异操。自言学作佛度生去。忽投本州荣
光禅院大智下求度。师颇严谨。约其诵经
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彻了无疑。辞师
观方。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太守卫文
卿命于州治长寿寺化徒。卫侯问将来佛
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实之物无振。自古于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第 766a 页 T50-0766.png
今往复轨躅。有为之法四相迁流。法当堙
厄。君侯翘足可见。预言武宗毁教也。植终
年九十三。门人建塔立碑。会昌四年甲子九
月七日入浮图焉。
宋高僧传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