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2a 页
宋高僧传卷第五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
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 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大仪)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
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
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
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至天后
朝传译首登其数。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
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又于义净译场
与胜庄大仪證义。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
法界观。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智
俨付藏。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
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
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
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
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
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
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2b 页 T50-07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2.png)
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
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
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已亥十
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
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
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
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
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
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
惕于怀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
华严一宗付授澄观。推藏为第三祖也。著
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
藏国师是欤。
*** 唐荆州玉泉寺恒景传
释恒景。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十二年敕
度听习三藏。一闻能诵如说而行。初就文纲
律师隶业毗尼。后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
者禅师习止观门。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
舍。号龙兴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
内供养为受戒师。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
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
观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下高僧兼义
行者二十馀人。常于内殿修福。至是散斋。
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还故乡。帝亲赋诗。
学士应和。即中书令李峤中书舍人李乂等
数人。时景等捧诗振锡而行。天下荣之。景
撰顺了义论二卷摄正法论七卷佛性论二
卷。学其宗者如渴之受浆。至先天元年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2c 页 T50-07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2.png)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江陵玄奘与三藏法师。形影相接相去
几何然其名同实异。亦犹蔺相如得强秦之
所畏。马相如令杨雄之追慕。然则各有所
长短亦可见也。
*** 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
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
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
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
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
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
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
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
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
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
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
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
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
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
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
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
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
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
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
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3a 页 T50-07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3.png)
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
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
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
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
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
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
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
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
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
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
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
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
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
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
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
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
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
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
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
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
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
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
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
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
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
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3b 页 T50-07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3.png)
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
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
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狂-王+段]彘引豚七
个。净人分头驱逐[狂-王+段]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
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
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
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
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
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
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
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
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
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
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
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
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
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
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
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
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
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
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
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
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
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3c 页 T50-07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3.png)
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
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
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
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
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
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
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
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
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
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
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
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心)/言]
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
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
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
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
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
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
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
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
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
子荣之。
*** 唐京兆西崇福寺智升传
释智升。未祥何许人也。义理悬通二乘俱
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
达今古。每慊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
师。各著大藏目录记其翻传年代人物者。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4a 页 T50-07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4.png)
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最为精要何
耶。诸师于同本异出旧目新名。多惑其文真
伪相乱。或一经为两本。或支品作别翻。一
一裁量少无过者。如其旧录江泌女子诵出
经。黜而不留。可谓藻鉴杜塞妖伪之源有
兹独断。后之圆照贞元录也。文体意宗相岠
不知几百数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内典录十
卷。靖迈出图纪四卷。升各续一卷。经法之
谱无出升之右矣。
*** 唐中大云寺圆晖传(怀远崇廙)
释圆晖。未详何许人也。关辅之间声名籍
甚。精研性相善达诸宗。幼于俱舍一门最
为锐意。时礼部侍郎贾曾归心释氏。好乐
斯文。多命晖谈此宗相。然其难者则非想
见。惑繁者则得非得章。爰请晖师略伸梗
概。究其光师疏义繁极难寻。又圣善寺怀远
律师。愿心相合。因节略古疏。颂则再牒而释
论乃有引而具注。甚为径捷。学者易知。后
有崇廙。著金华钞十卷以解焉。光宝二师
之后。晖公间出。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
蜀盛行晖疏焉。
*** 唐京兆华严寺玄逸传
释玄逸姓窦氏。即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也。
繁柯懿叶莫我与京。昆友侄弟多升朝列。或
以靡丽自持。或以官荣相抗。逸乃风神秀
朗萧洒拔俗。悟色空之迹到真寂之场。糠
秕膏粱ㄠ么轩冕。既而形厕缁伍学追上
流。秘藏香龛披阅通理。一日喟然兴叹曰。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4b 页 T50-07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4.png)
鲁鱼。加以笔札偷行。校雠丧句。若犍度
失其夹叶。犹礼记脱错后先。日见乖讹迷
而不复。有一于此。彝伦攸𣀇。遂据古今
所撰目录。及勘诸经。披文已浩于几案。积
卷仍溢于堂宇。字舛者详义而纶之。品差
者赜理而纲之。星霜累迁功业克著。非夫
心断金石志坚冰蘖者。曷登此哉。既综结
其科目。谅条而不紊也。都为三十卷。号释
教广品历章焉。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
土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
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俾后世无闷焉。
其章颇成伦要。备预不虞。古之善制。有乐
陵尹灵琛为序。逸后不知所终。
*** 唐长安青龙寺道氤传
释道氤。俗姓长孙。长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
侍御史。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因有娠焉。
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意行太任
之胎教也。逮乎诞弥异香芬馥。成于童稚。
神气俊秀学问详明。应进士科一举擢第。
名喧曰下。才调清奇荣耀亲里。后有梵僧
扣门分卫。饭讫愿寓宵宿。氤接之谈话。言
皆诣理。梵僧称叹。明晓辞诀方出门。闪然
不见。氤由此无调选之心矣。乞愿出家。将
知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
云也。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乃
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请益无替。及
登戒法旋学律科。又隶经论。如是内外偕
通矣。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谓氤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4c 页 T50-07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4.png)
纸援毫略不停缀。斯须已就。其辞典丽。清
净佛国境物庄严。临文若现前矣。礼师读
讫顾左右诸德曰。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
也。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辩给难詶善
于立破。礼师仰其风规。尝于稠人广众中
宣言曰。氤之论端势若泉涌。从此闻天供
奉朝廷。玄宗幸雒。敕与良秀法修随驾。御
史李竫同请氤于天宫寺讲净业障经。其疏
亦氤之著述也。时一行禅师国之师匠。过虑
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奏召天下
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
论场。氤为众推许。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
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
茫然屈伏。一行惊异曰。大法梁栋伊人应焉。
余心有凭。死亦足矣。及乎大驾西还敕令
扈从。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赐药并方
诏曰。法师将息。朕此药并方甚好。服食必
差。所患痊愈早来西京。其顾遇也若此。仍
属此际一行迁神。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
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推氤表白。
法事方毕。宰相张燕公说执氤手曰。释门俊
彦宇内罕匹。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
于箧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开元十八
年于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氤雄论奋发
河倾海注。道士尹谦对答失次。理屈辞殚论
宗乖舛。帝再三叹羡。诏赐绢伍伯匹用充
法施。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后撰大
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5a 页 T50-07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5.png)
宗注经。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
罪业则为消灭。虽提兔翰颇见狐疑。虑贻
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遂诏氤决择经
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经力十圣三贤
亦不可测。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
更沈注想自发现行。帝于是豁然若忆畴
昔。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续宣氤造疏
矣。四海向风学徒鳞萃。于青龙寺执新疏。
听者数盈千计。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讲堂悉
用香泥。筑自水际至于土面。庄严之盛京
中甲焉。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遣门弟
子赍遗表云。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得陪
缁伍许自精修。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
役。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属以时畅
玄功德扬真化。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
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泉门自掩
安沐尧风。夜台一归宁逢舜日。有定瘗于
苍陇。无再谒于丹墀云。时帝览恻怛。遣中
使内给事贾文瑰。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
宣口敕。奉问氤弟子等。适闻法师迁神寂
灭。痛惜良深。未审拟于何处安厝。赐到绢
帛等。圣恩追悼。生荣死哀光于僧伍。俗寿七
十三。僧腊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
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白塔存焉。
*** 唐京师安国寺良贲传
释良贲。姓郭氏。河中虞乡人也。世袭冠裳。
法门之流不标祖祢。故阙如也。贲识鉴渊旷
风表峻越。外通坟典内善经论。义解之性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5b 页 T50-07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5.png)
人。贲预其翻度。代宗请为菩萨戒师。因新
出仁王护国经。敕令撰疏解判曲尽经意。
以所住寺为疏目。曰青龙也。原夫是经已
当三译。一晋太始三年。法护译一卷。名仁
王般若。次秦罗什出。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次梁承圣三年。真谛于洪州宝因寺译。
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则晋本初翻方言
尚隔。梁朝所译隐而不行。伪秦之经传流
宇内。奈何止言波罗蜜而阙多字。则是亏
其到义。是以肃宗皇帝斋心沐德。请不空重
译。及肃皇晏驾代宗成先圣之愿言。诏兴
译务。敕军容使鱼朝恩监护。于南桃园。起
乎告朔。终乎望日。帝御承明殿灌顶道场。
躬执旧经对译新本。而复为序冠于经首。
仍敕贲造疏通经。贲上表曰。学孤先哲有
玷清流。叨接翻传谬膺笔受。幸扬天阙
亲奉德音。令于大明宫南桃园修疏赞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穷玄珠于贝叶。但益
惭惶。捧白璧于丹墀。宁胜报敩。仰酬皇泽
俯课忠勤。既竭愚诚庶昭玄造。贲勤勤笔
削三卷克成。奏乞流行。复上笺疏。今年二
月二十一日。恩命令在内园修撰经疏。微
僧寡学惧不称旨。洗心涤虑扣寂求音。发
明起自于天言。加被仰凭于佛力。咸约经
论演畅真宗。亦犹集群玉于昆山纳大川
于溟海。火生于木。与两曜而俱明。识转于
如。体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载法者经
也。释经者疏也。广度群有同于大通。是菩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5c 页 T50-07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5.png)
万言部有三卷。施行窃惭于愚见。裁成冀
答于圣恩。并念诵仪轨一卷。承明殿讲密严
经。对御记一卷同进上。轻尘玄览。祇畏无
任。答诏云。法师智炬高明辞峰迥秀。亲凭
梵夹宣阐微言。幽赜真宗演成章疏。开如
来之秘藏。示群有之迷津。贯玉联珠钩深
致远。再三披阅颇谓精详。传之招提永为
法宝也。皇命褒扬释门翕盛。又属章信寺初
成报疏。服膺者常数百众。虽纸贵如玉无
以加焉。其在安国寺讲筵官供不匮。数年
之内归学如林。大历七年正月不空奏请
入目录。敕依。贲于六年徙居集州。教授
传经不遑宁处。至十二年三月十日无疾
枕肱终于符阳。春秋六十一。夏腊二十九。
宕渠嘉川之人。哀悼法梁摧折。阇维收灰中
舍利百馀粒。遗表中进念诵仪对御记二卷。
以其先进者遂留在内中之故。令门弟子
赍之重进。后于上都城东置坟塔焉。即大
历十三年也。贲累朝供奉应制。辞辩富赡学
问高深。末涂沦踬。同利涉之徙移。若神会
之流外。吁哉。
*** 唐越州礼宗传
释礼宗。俗姓宋。会稽人也。道气酋壮志求玄
微。愿遂出尘决除鞅绊。闻长寿寺和尚通
达禅观。往叩其关。学习之心未尝少懈。师
诲之曰。汝之出尘有大利益。可谓良玉度
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矣。乃奋
藻摅华注涅槃经。怀铅握椠周于二载挫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6a 页 T50-07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6.png)
郑卿尚书典郡。闻其盛名致疏往请。确然
拒而不赴。景龙二年有御史大夫冯思。忽尔
暴终入一处。有二童子持簿领冯。庭对判
官厅。按覆罪愆。令望彼巨树。枝柯可覆数
亩。判官身旁旧识者张思义。招手呼冯曰。
吾是汝舅。曾为洛阳仓吏。被长官越格诬
杀。兼假贷太平寺中钱及油面。于今未脱。
汝所坐者不合于天后宫中乱越致此暴
卒。可发愿造涅槃经铸钟。登即关奏判
放却还人世。临行张语冯曰。在阎浮一日
造功德得福无量。胡忍一生不修功德耶。
此涅槃经者礼宗大师注解。从天台传授。每
有善神守护。时张差押冯往诸司考校轻
重生处。嘱之曰。汝去洛城道光坊内十字街
第三宅。是吾家。家有池亭竹树。为问妻儿
安否。冯起寻经本未获而又死。经三日立
限。归写经铸钟。工毕冯在世得四十八年
终。宗亡春秋九十七焉。
*** 唐钱塘天竺寺法诜传
释法诜。姓孙氏。母初梦吞明珠。遂黜鱼恶
荤。诞弥厥月生有异表。十五辞亲从师依
年受具。行学一集蔚为教宗。卷伊吕立功
之致。陋黄绮肆志之适。遗形理性与山木
为群。故地恩贞大师嘱之以华严经菩萨戒
起信论。心以静铣智与经冥。一夕梦乘大
艑直截沧溟。横山当前峻与天极。不觉孤
帆鸢戾怀襄上济。峰竦竦而忽高。云溶溶而
在下。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轻醒。自此句义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6b 页 T50-07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6.png)
旨如贯华焉。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缋
卢舍那像化示群品。大历二年于常州龙兴
寺讲。才登法座忽有异光如曳红缕。渐
明渐大萦旋杳空。久修行者会中先睹。前
后讲大经十遍。撰仪记十二卷。大历十三
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慧觉梦巨塔陷地二级。
无何诜示疾而终。春秋六十一。慧命四十
二。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垆谈柄。浔阳正觉。
会稽神秀。亦犹儒氏之有游夏焉。诜初讲
天竺寺。盛阐华严。时越僧澄观就席决疑
深得幽趣。及终吴兴皎然为碑。䢴城肃公
为颂。合扬其美哉。
*** 唐京师兴善寺潜真传(道超)
释潜真。字义璋。姓王氏。太原华族。后徙为
夏州朔方崇道乡人也。考珍真即仲子也。年
在学数业尚典坟。幼好佛书抑从天性。甫
及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于
本城灵觉寺。明年纳具戒。自此听习律乘
涉游论海。凡曰讲筵无不探赜。属代宗
朝。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敕真造
疏。奏云。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
护翻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语简理幽。二
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文殊
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伏惟宝应
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人归宝图。
德厚乾坤。明侔日月。仁恕滋物。夷狄仰德。
而输诚慈惠。利生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
鄜坊节度使兼御史中丞杜冕。奏为国请诸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6c 页 T50-07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6.png)
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十部。续有敕下
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三
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身口意业秘密修
持。戒定慧学显通宣畅。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文质相兼璨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幸陪清众谬在翻
传。虚空藏经课虚润色。猥蒙驱策述疏赞
扬。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今之所作盖有
由焉。有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
行契心本。亲睹灵境密承圣慈。故久在清
凉属兴净业。仍于现处建窣堵波。寻觐法
缘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以大圣为
本师。显扬圣德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誓
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转祈和尚邀
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
经。窃恐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即大历
八年十一月疏成奏过。真学通内外性相融
明。考覆幽玄研精教理。探赜今古比校亲
疏。分别异同归于一义。辩犹泉涌思入虚
凝。直笔而书记于绝唱。结成三卷。以作准
绳。现在未来永无疑网矣。又述菩提心义
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
一卷。兼禀承不空秘教。入曼拿罗。登灌顶
坛。受成佛印。显密二教皆闻博赡。关内河东
代历四朝阐扬妙旨弟子繁多。加复纲纪
兴善保寿二处伽蓝。惩劝僧尼真有力也
以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遗诫门人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7a 页 T50-07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7.png)
号。终于兴善寺本院。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
九云。
*** 唐代州五台山清凉寺澄观传
释澄观。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也。年甫十一
依宝林寺(今应天山)霈禅师出家。诵法华经。十四
遇恩得度。便隶此寺。观俊朗高逸。弗可以
细务拘。遂遍寻名山旁求秘藏。梯航既具
壶奥必臻。乾元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
相部律。本州依昙一隶南山律。诣金陵玄
璧法师传关河三论。三论之盛于江表观
之力也。大历中就瓦棺寺传起信涅槃。又
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却复天竺
诜法师门。温习华严大经。七年往剡溪。从
成都慧量法师覆寻三论。十年就苏州。从
湛然法师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解
从上智性自天然。所学之文如昨抛舍。鲍
静记井。蔡邕后身。信可知矣。又谒牛头山
忠师径山钦师洛阳无名师。咨决南宗禅法。
复见慧云禅师了北宗玄理。观自谓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栖心佛境。于后得智
中起世俗念学世间技艺。况吾学地能忘
是心。遂翻习经传子史小学苍雅天竺悉昙
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至于篇颂笔
语书踪。一皆博综。多能之性自天纵之。大
历十一年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
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
却还五台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时
寺主贤林请讲大经。并演诸论。因慨华严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7b 页 T50-07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7.png)
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是
华严之义也。吾既游普贤之境界。泊妙吉之
乡原。不疏毗卢有辜二圣矣。观将撰疏。
俄于寤寐之间见一金人。当阳挺立以手
迎抱之。无何咀嚼都尽。觉即汗流自喜。吞
纳光明遍照之徵也。起兴元元年正月。贞元
三年十二月毕功。成二十轴。乃饭千僧以
落成也。后常思付授。忽夜梦身化为龙。矫
首于南台。蟠尾于山北。拿攫碧落鳞鬣耀
日。须臾蜿蜓化为千数小龙。腾耀青冥分
散而去。盖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
正月寺主贤林请讲新疏。七年河东节度使
李公自良。复请于崇福寺讲。德宗降中使
李辅光。宣诏入都。与罽宾三藏般若。译乌
荼国王所进华严后分四十卷。观苦辞请明
年入敕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
居。遂于中条山栖岩寺住。寺有禅客拳眉
剪发。字曰痴人。披短褐操长策狂歌杂语。
凡所指厈皆多应验。观未至之前狂僧驱
众僧。洒扫曰。不久菩萨来此。复次壁画散
脂大将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观既止此
寺。二事俱静。五月内中使霍仙鸣。传宣催
入。观至。帝颇敦重。延入译场刊正。又诏令
造疏。遂于终南草堂寺编成十卷。进呈。
敕令两街各讲一遍为疏。时堂前池生五
枝合欢莲华。一华皆有三节。人咸叹伏。寻
译守护国界主经。观缀文润色。顺宗在春
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7c 页 T50-07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7.png)
向。则齐相国杭韦太常渠牟皆结交最深。故
相武元衡郑絪李吉甫权德舆李逢吉中书舍
人钱徽兵部侍郎归登襄阳节度使严绶越州
观察使孟简洪州韦丹。咸慕高风。或从戒
训。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馀。弟子传法者
一百许人。馀堪讲者千数。观尝于新创云花
寺般若阁下。画华藏世界图相。又著随疏演
义四十卷。允齐相请述华严经纲要一卷法
界玄鉴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华楞伽
中观论等别行小钞疏共三十卷。设无遮大
会十二中。其诸塑缋形像缮写经典不可
殚述。门人清[沔-丏+丐]记观平时行状云。观恒发
十愿。一长止方丈但三衣钵不畜长。二当
代名利弃之如遗。三目不视女人。四身影
不落俗家。五未舍执受长诵法华经。六长
读大乘经典普施含灵。七长讲华严大经。
八一生昼夜不卧。九不邀名惑众伐善。十
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观逮尽形期。恒依
愿而修行也。
*** 唐京师西明寺良秀传(谈筵)
释良秀。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觿挺然
离俗。乃往中条山柏梯寺披削。诵通经业
受具律仪。誓以传讲为己事。勤苦忘疲。三
藏俱寻九流外赡。于时籍甚孰不钦崇。贞元
四年奉诏与罽宾国般若三藏。同译大乘理
趣六波罗蜜经十卷。至五年二月四日解座。
写本进过。寻奉德宗敕。令秀造疏上表云。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街功德使王希迁。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8a 页 T50-07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8.png)
蜜经疏者。伏闻至道同源圣人一贯。大雄示
相演妙音于独园。宝位分身霈湛恩于双
阙。开佛日于圣日。降丝纶于法轮。所以扬
化慈航致人寿域。不然岂得握真符而契
合。应休运以感通。况以此经如来之密印
群生之度门。得白马之宝函启青龙之秘
藏。是第一义理去筌蹄。于最后乘说无分
别。加以天文焕发睿思昭回真如契心已阐
微于释氏。般若制序谅缵文于太宗。慈云溥
润于大根。湛露垂滋于贝叶。良秀等。材惟
末学性异生知。谬寄讨论伏增殒越。上承
严旨徒侧管以窥天。虔奉本师惧升堂而
鼓瑟。所修撰疏一部。谨附王希迁随表奉
进。伏乞圣慈许令同修疏沙门谈筵于当
寺赞演及流布中外所冀落落真言示丹
青于新学。明明像教流粉泽于将来。帝览奏
敕内给事毛瑛琦。宣慰良秀谈筵道恒等。
宜共赐绢九十匹。至可领取。比修疏义甚
大勤劳也。秋热兼问。师等各平安好在。秀之
辞笔义端时少伦匹。终没罔知时代焉。
*** 唐京师西明寺慧琳传
释慧琳。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始事不空三
藏为室洒。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
支那诂训靡不精奥。尝谓翻梵成华。华皆
典故。典故则西乾细语也。遂引用字林字统
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参合佛意详
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起贞元四年
迄元和五载方得绝笔。贮其本于西明藏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 第 738b 页 T50-07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54/buddhist/T50-0738.png)
子卒于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
奏请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丽国虽三韩
夷族偏尚释门。周显德中遣使赍金。入浙
中求慧琳经音义。时无此本故有阙如。
宋高僧传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