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19c 页


宋高僧传卷第三

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

**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 唐京师总持寺智通传

释智通。姓赵氏。本陜州安邑人也。隋大业中
出家受具。后隶名总持寺。律行精明经论该
博。自幼挺秀。即有游方之志。因往洛京翻
经馆。学梵书并语。晓然明解。属贞观中有
北天竺僧。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太宗敕搜
天下僧中学解者。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證义
等。通应其选与梵僧对。译成二卷。天皇永
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
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
音菩萨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通善其梵
字复究华言。敌对相翻时皆推伏。又云行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0a 页 T50-0720.png
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终。

*** 唐京师奉恩寺智严传

释智严。姓尉迟氏。本于阗国质子也。名乐。受
性聪利。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
国封金满郡公。而深患尘劳唯思脱屣。神
龙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为寺。敕允。题
榜曰奉恩是也。相次乞舍官入道。十一月
二十四日。墨制听许。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
孝和帝诞节剃染。寻奉敕于此寺翻经多
證梵文。诸经成部严有力焉。严重译出生
无边法门陀罗尼经。后于石鳖谷行头陀
法。又充终南山至相寺上座。体道用和率从
清谨。不知其终。

*** 唐洛京天竺寺宝思惟传

释阿你真那。华言宝思惟。北印度迦湿密
罗国人。刹帝利种。幼而舍家禅诵为业。进
具之后专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学兼真俗。
乾文咒术尤攻其妙。加以化导为心无恋
乡国。以天后长寿二年届于洛都。敕于天
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至中宗神龙景
午。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罥-口+ㄙ]索陀
罗尼经等七部。睿宗大极元年四月。太子洗
马张齐贤等缮写进内。其年六月敕令礼部
尚书晋国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
详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
唯精勤礼诵修诸福业。每于晨朝磨香为
水。涂浴佛像后方饮食。从始洎终此为恒
业。衣钵之外随得随施。后于龙门山请置
一寺。制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门徒学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0b 页 T50-0720.png
侣同居此寺。精诚所感灵应寔繁。寿百有馀
岁。以开元九年终于寺。构塔旌表焉。

*** 唐洛京长寿寺菩提流志传

释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也。净行婆罗门种。
姓迦叶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罗奢
罗学声明僧祛等论。历数咒术阴阳谶纬靡
不该通。年逾耳顺方乃回心。知外法之乖
违。悟释门之渊默。隐居山谷积习头陀。初
依耶舍瞿沙三藏学诸经论。其后游历五
天遍亲讲肆。高宗大帝。闻其远誉挹彼高
风。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
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
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
译大宝积经。属孝和厌代睿宗登极。敕于
北苑白莲池甘露亭续其译事。翻度云毕。御
序冠诸。其经旧新凡四十九会。总一百二十
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进内。此译场中沙门
思忠天竺大首领伊舍罗等译梵文。天竺沙
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沙门履方宗
一慧觉笔受。沙门深亮胜庄尘外无著怀迪證
义。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润文
官卢粲学士徐坚中书舍人苏[王*(普-(美-王-大))]给事中崔璩
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尚书郭元振中书令张
说侍中魏知古。儒释二家构成全美。宝积用
贤既广。流志运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译一
切陀罗尼末句云莎嚩诃。皆不窃考清浊。
遂使命章有异。或云萨婆诃。或云馺皤诃
等。九呼不伦。楷定梵音悉无本旨。此非梵
僧传诵不的。自是执笔之误。故剋取莎(桑巴反)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0c 页 T50-0720.png
(无可反)(呼个反)为正矣。志开元十二年随驾
居洛京长寿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嘱诫弟
子五日斋时。令侍人散去。右胁安卧奄然而
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闻轸悼。敕试鸿胪
卿。谥曰开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内侍杜怀
信监护丧事。出内库物务令优赡。用卤簿
羽仪幡幢花盖阗塞衢路。十二月一日迁窆
于洛南龙门西北原起塔。勒石志之。

系曰。西域丧礼其太简乎。或有国王酋长倾
心致重者。勿过舁之火葬。若东夏僧用
卤簿导丧身罕闻之矣。呜呼道尊德贵。不
言而邀。此不其盛欤。

*** 唐罗浮山石楼寺怀迪传(般若力善部末摩)

释怀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楼寺。其山半
在海涯半连陆岸。乃仙圣游居之灵府也。
迪久探经论多所该通。七略九流粗加寻
究。以海隅之地津济之前。数有梵僧寓止
于此。迪学其书语自兹通利。菩提流志初
译宝积。召迪至京證义。事毕南归。后于广
府遇一梵僧赍多罗叶经一夹。请共翻传
勒成十卷。名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
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后因南使附经入
京。即开元中也。又乾元元年有罽宾三藏般
若力。中天竺婆罗门三藏善部末摩。个失密
三藏舍那。并慕化入朝。诏以力为太常少
卿。末摩为鸿胪少卿。并员外置放还本土。
或云各赍经至。属燕赵阻兵不遑宣译。故
以官品荣之。

*** 唐京兆慈恩寺寂默传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1a 页 T50-0721.png

释牟尼室利。华言寂默。其为人也。神宇高
爽量度真率。德宗贞元九年发那烂陀寺拥
锡东来。自言从北印度往此寺。出家受戒
学法焉。十六年至长安兴善寺。十九年徒
崇福醴泉寺。复于慈恩寺请行翻译事。乃
将奘师梵本。出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又进六尘兽图。帝悦檀施极多。元和元年六
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初默说中天竺摩伽
陀国那烂陀寺。周围四十八里。九寺一门。是
九天王所造。默在寺日住者万馀。以大法
师处量纲任。西域伽蓝无如其高广矣。案
守护国界主经。是般若译。牟尼證梵本。翰林
待诏光宅寺智真译语。圆照笔受。鉴虚润文。
澄观證义焉。

*** 唐丘慈国莲华寺莲华精进传

释勿提提羼鱼。华言莲华精进。本屈支城人
也。即龟兹国亦云丘慈。正曰屈支。时唐使车
奉朝到彼土。城西门外有莲华寺。进居此
中号三藏苾刍。奉朝至诚祈请。开译梵夹
传归东夏。进允之。遂译出十力经。可用东
纸三幅。成一卷。是佛在舍卫国说。安西境
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
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釆缀其声以成曲调。
故耶婆瑟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
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其经
是沙门悟空同十地回向轮经。共十一卷赍
进贞元中请编入藏。值圆照续录故述其
由。

*** 唐北庭龙兴寺戒法传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1b 页 T50-0721.png

释尸罗达摩。华言戒法也。本于阗人。学业
该通善知华梵。居于是国为大法师。唐贞
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
与龙兴寺僧请法为译主。翻十地经。法躬
读梵文并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
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又译回向轮经。翻
传才毕缮写欲终。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
事讫回。与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
锷等。相随入朝。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其
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赍所译唐本至京。
即贞元五载也。法译事方终。却回豁丹。豁丹
一云于遁。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
语云瞿萨怛那。华言乳国。亦云地乳也。

*** 唐莲华传

释莲华。本中印度人也。以兴元元年杖锡
谒德宗。乞钟一口归天竺声击。敕广州
节度使李复修鼓铸毕。令送于南天竺金堆
寺。华乃将此钟。于宝军国毗卢遮那塔所
安置。后以华严后分梵夹附舶。来为信者。
般若三藏于崇福寺翻成四十卷焉。一云
梵夹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书献支那天子。
书云。手自书写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
童子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
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愿于龙华会中
奉觐云。即贞元十一年也。至十二年六月。诏
于崇福寺翻译。罽宾沙门般若宣梵文。洛
京天宫寺广济译语。西明寺圆照笔受。智柔
智通缀文。成都府正觉寺道恒鉴虚润文。千
福寺大通證义。澄观灵邃详定。神策军护军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1c 页 T50-0721.png
中尉霍仙鸣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写进。十四
年二月解座。

*** 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

释飞锡。未知何许人也。神气高邈识量过
人。初学律仪。后于天台法门一心三观。与
沙门楚金栖心研习。天宝初游于京阙。多
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属不空当途传译。慎
选英髦锡预其数。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
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
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
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先在多罗叶时。并是
偈颂。今所译者多作散文。不空与锡等及
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證义。正员
辞笔不愧斯职也。

系曰。锡外研儒墨。其笔仍长。时多请其论
撰。如忠国师楚金等碑。与晋陵德宣吴兴昼
公同猎广原。不知鹿死何人之手。然宣锡
二公亦有不羁之失。缘饰过其实。如昼公
合建中之体。儗事得其伦。唯虚与实不可
同日也。

*** 唐京师大安国寺子邻传

释子邻姓范氏。兖州乾封大范村人也。父峻
朝不喜三宝。或见桑门必加咄唾。有问
其故即欲驱焉。邻生已数岁。小字邻儿。见
著袈裟者则生慕羡之意。开元初东都广
爱寺庆修律师游于代宗。经范氏之舍。邻
一见之喜贯颜色。拜求出家。问曰。父母云
何。对曰。不令堂亲知。知则遭箠挞矣。师但
先去某乃影随。律师行五里间。邻已至矣。及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2a 页 T50-0722.png
洛寺受教之易。若甘之受和焉。染削已或
名志邻。至十一年忽思二亲。辞归宁觐。其
父丧明母终已三载矣。因诣岳庙求知母
之幽趣。即敷坐具诵法华经。誓见天齐王
为期。其夜岳神果召邻。问何故恳苦如是。
邻曰。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敢问大王。母
今何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见系狱受苦。
邻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时食鸡卵。又
取白傅头疮。坐是之故。职汝之由。邻悲号
委顿求王请免。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然
则为法师计。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
原也。邻诘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头哀诉。
五轮著地礼毕投策至四万数。俄闻有呼
邻声。若蔡顺之解。望空见云气中。母谢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来报汝。倏然
不见。邻后求解经论至于关辅间。外学兼
通美声籍甚。以名僧之选。恒入肃宗内殿
应奉。高其舌端精于捷对。御前口占叙述
皇道。时辈靡及。敕赐紫方袍。充供奉僧。代
宗即位。更崇释氏。永泰中不空重译仁王
护国密严等经。邻与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
静保寿寺圆寂分职證义。并良贲润文。邻
莫测其终。先所礼塔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
翠微。茅庵基。及井存焉。井实方池。其水碧
色。缘苔泛泛。然辞人游者诗咏绝多矣。

*** 唐醴泉寺般若传

释般若。罽宾国人也。貌质魁梧执戒严整。
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门深思
翻译。奈何有事于蜀部。刘辟阻命。王承宗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2b 页 T50-0722.png
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
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
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此之梵夹乃高宗
朝师子国所进者。写毕进上。帝览有敕。朕
愿为序。寻颂下其文。冠于经首。三藏赐帛。
證义诸沙门锡赉有差。先于贞元中译华
严经后分四十卷。此盖乌荼国王所进者。于
时而赐紫衣。后大中中法宝大师玄畅奏请
入藏焉。

*** 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

释悟空。京兆云阳人。姓车氏。后魏拓跋之远
裔也。天假聪敏志尚典坟。孝悌之声蔼于
乡里属玄宗德被遐方。罽宾国愿附大唐。
遣大首领萨婆远干与三藏舍利越摩。于
天宝九载来朝阙庭。请使巡按。明年敕中
使张韬光。将国信行官兼吏四十馀人西
迈。时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卫泾州四门
府别将令随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
载。至健陀罗国。罽宾东都城也。其王礼接
唐使。使回。空笃疾留健陀罗。病中发愿。痊
当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发。号达摩驮都。
华言法界。当肃宗至德二年也。洎年二十
九。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
为亲教师。邬不羼提为羯磨阿遮利耶驮里。
巍地为教授。于蒙鞮寺。讽声闻戒。习根本
律仪。然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也。后巡历数
年遍瞻八塔。为忆君亲因咨本师舍利越
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
三经。共一夹。并佛牙舍利。以赠别。空行从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2c 页 T50-0722.png
北路。至睹货罗国。五十七蕃中有一城。号
骨咄国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辄摇
动。云阴雨暴霆击雹飞。乃奔就一大树间。时
有众商咸投其下。商主告众曰。谁赍佛
舍利异物殊珍耶。不尔龙神何斯忿怒。有
则投于海中无令众人惶怖。如藏匿者自
贻伊咎。空为利东夏之故潜乞龙神宥过。
自卯达申雨雹方霁。回及龟兹居莲华寺。
遇三藏法师勿提提羼鱼。善于传译。空因
将十力经夹请翻之。寻抵北庭大使复命。
空出梵夹。于阗三藏戒法为译主。空證梵
文并度语。翻成十地。回向轮经。事讫随中
使段明秀。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敕于
跃龙门使院安置。进上佛牙舍利经本。宣
付左神策军缮写。功德使窦文场。写毕进呈。
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乃归章敬寺。次
返云阳。问二亲坟树已拱矣。凡所往来
经四十年。于时已六十馀。所翻经三本共十
一卷。翻经大德圆照续开元录。皆编入藏。
复记空之行状焉。

*** 唐京师满月传(智慧轮)

释满月者。西域人也。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朝
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时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礼月为师。情相款密指教梵字
并音字之缘界。悉昙八转深得幽趣。玄曰。异
哉。吾体两方之言。愿参象胥之末可乎。因
请翻诸禁咒。乃与菩萨嚩曰罗金刚悉地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3a 页 T50-0723.png
等。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又佛为毗戌陀天
子说尊胜经一卷。详覈三复曲尽佛意。此土
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闻入
藏。月等俱不测其终。次有般若斫迦三藏
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
拿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善达方言深
通密语。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
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至于出
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
十馀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
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总持言下
书梵字而不常。未闻者闻。闻光音天之馀
响。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诠。圣贤饮之
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秦狱既械其利防。此无缘也。汉
庭肇迎其白马。斯有感焉。听彼异呼览其
横字。情可求而呼相乱。字虽殊而意且同。是
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译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译官
显著者何也。疑汉已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
熟矣。又如周秦輶轩使者。奏籍通别国方
言。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
也。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懿乎东汉
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
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
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初则梵客华僧。听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3b 页 T50-0723.png
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
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次则彼晓汉
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
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代之文。印印皆
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逖观道安也
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
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
左氏之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
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
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初
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
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
经题上二字是。第二胡语梵言者。一
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
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
国。字源本二十馀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
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
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若印度
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
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遥。安无
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
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徵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3c 页 T50-0723.png
造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
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
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睹黑容印
定呼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
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瞢在回光照后黄
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
分。是非料简致有三失。一改胡为梵。不析
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
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
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谈。以梵为
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
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乃疑琮公留此以
待今日亦不敢让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
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
为印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
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纯华
言是也。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
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传
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阗云和
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三
亦直亦重。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路由
胡国。或带胡言。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
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第四粗言细
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汎尔平语言辞也。
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
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4a 页 T50-0724.png
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者。则
言音分明典正。此细语也。半声者。则言音不
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
印度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
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
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
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
非句。阙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
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俗乃术巷
之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
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籍言是。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
投者是。四二非句。阙第六直语密语者。二
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真为密。如婆留师
是。一是直非密。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以
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
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
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
相故。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
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
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
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随其
老马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
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谈
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
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为不易矣。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4b 页 T50-0724.png
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
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
相出入。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
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
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
人为天竺人耶。盍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
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
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
严。僧肇徵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焉。苟参
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然则糅书勿如无
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厥过不轻。折
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
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
陈梗概。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
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
声闻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次
一法轮者。即显教也。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轮者。即密教也。以金刚智为始
祖焉。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以菩提
达磨为始祖焉。是故传法轮者。以法音
传法音。传教令轮者。以秘密传秘密。传
心轮者。以心传心。此之三教三轮。三祖自
西而东。化凡而圣。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
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万二千年。真教
之克昌厥后。或曰。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
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4c 页 T50-0724.png
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
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
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
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
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干。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诠
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
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义一员。乃明
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
證禅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
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则李峤韦嗣立
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
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
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雠对已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
义。盖重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
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
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
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
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
馆。魏汝南王宅。又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
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5a 页 T50-0725.png
否。朝延罢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
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此道寂然。迨
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
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
津。州府官表进。上览大悦。各赐紫衣。因敕
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敕搜购
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
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又诏沧州三藏
道圆證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
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
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伦次缀文。使
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洎光
禄卿汤悦次文润色。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
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有命
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外试鸿胪少
卿赐厩马等。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
帛有差。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观其佛
日重光法轮发轫。赤玉箱而启秘。青莲朵
以开芳。圣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
译之者乐略乐繁。隋之已前经题简少。义净
已降经目偏长。古则随取强名。后则繁尽我
意。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祥
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净师犬译诸
经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观。金刚智
也秘藏祖师。阿目祛也多经译匠。师资相接
感应互彰。无畏言辞且多朴实。觉救加佛顶
之句。人无间然。日照出显识之文。刃有馀
地。思惟[罥-口+ㄙ]索。学喜华严。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菩提曼茶。华胥之理致融明。灌顶
译经篇第一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三人)¶ 第 725b 页 T50-0725.png
之风标秘邃。迪公勤其笔受。般若终乎译
场。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
言其犹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仪。各
从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则同。而小有
异耳。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
先王将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
本也。
宋高僧传卷第三